虚荣、轻浮、武断莽撞、任性而天真、热血又麻木、抗拒权威又迷恋父权的肯定,极易被带进节奏站错队, 沉迷声色瞎了眼,但却也并非软弱不堪
他莽撞地选择了乌干达并有足够的执行力让自己去到了那里,天真而热情的选择了伴君如伴虎的生活且或许真的想做一番事业
他愿意让利己的谎言蒙蔽却还没有到习惯自己制造谎言自欺,所以终于看清事实并着手逃离
他从头到尾都还算具有医生的尊严,最后冲出去要那个士兵把药吐出来已经算是自杀了
之后与阿敏对质,这段表演克制而压抑,他又变回了一开始杀牛的少年,冷酷而倔强
所以这确实是一个能够去乌干达闯世界的人物,一个一开始单纯的医生,瞎着眼虚荣享受的少年,最终硬着头皮与发怒的恶虎硬扛,并且拖着三四条人命极好运的逃离了
看到访谈里说医生融合了四五个真实人物的经历,感觉到这是个危险的角色 很容易变得精分而没有说服力 而麦卡沃伊却做到了让这个虚构的人物回应情节的同时性格一致 生动真实 这就是他神奇的能力 能够把人物变成人
所以说没错 是他把小医生变成人的 这个人虽然自私虚荣 但终于不是一朵白莲花了
这样的小医生也是对介入为发展地区的西方世界的一种批判 大使馆的石头是另一种 后者代表清醒冷酷的殖民 前者则是自私虚荣而幼稚自我感觉良好的慈悲(像访谈里说的要摆脱这种同情怜悯才能更好工作)前者会为卫生部长提供药品 后者也还存有善良的底线 所以这部电影相当准确而克制的展现了复杂的世界
最后尼古拉斯对阿敏说的,你是个孩子所以才会这么害怕。有一些嘲讽但更多的是经过这一切之后真切的同情,他一直身处其中终于能够体验到真实,虽然太晚但没有人能看到更真实的阿敏。
说到孩子,给非洲现代武器并向他们鼓吹民主,在他们半懂不懂的时候让他们独立,就等于塞给八岁孩子一杆枪和一脑袋歪理让他自便一样。所以阿敏确实是孩子,他是暴君但那些说他是暴君的人如果白纸一张来到他的位置并不能比他做更好,那些批评者的社会几百年前也一个样,没有人能让还是孩子的社会一夜长大。
看到这部影片评价不高我很惊讶,浏览了一下影评,原来大家都是把阿敏当主角来看的,怪不得。如果这部电影要表现的是阿敏和他的暴政,那么确实,除了演员外,其他都太糟糕了。
但我觉得这部电影的真正主角是那个白人青年,讲的是他如何从走向梦想到走向梦想的破灭,而期间所受的身心折磨是其他同类电影难以企及的。更何况,电影一开头,就告诉观众: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学医的白人青年刚刚毕业,有理想,有抱负,有能力,又有勇气,相当讨人喜欢。大概是因为讨我喜欢,所以我是跟着他入戏的,而对阿敏,我亦如那青年,一开始就是无知的。所以,我甚至也对那个大使馆的白人看不顺眼。直到电影下半部,真相慢慢浮现。白人青年发现自己的才干并非用于建设一个理想主义式的国家,甚至不是一个正常一点的国家,而是一座地狱,他仿佛是一个做着“济世救人”美梦的梦游者,突然清醒过来,看见自己的双手沾满鲜血——原来自己是杀人者。后来,他战战兢兢,心神不定,请求阿敏批准他回家;再后来,他看着自己喜欢的女人被活生生切成了几大块,他当场呕吐了。这些都说明其实他并没有那么的勇敢无畏,影片开头的他只是无知所以无惧。但最后,他被铁钩穿过皮肉吊起前的表现呢?那不是一种可以用“勇敢”这个简单的词可以概括的了,他是精神所受的打击和折磨占了上峰,对自己不抱有生的希望,对阿敏也愤怒和失望至极点。
白人青年没有死,黑人医生“一命换一命”将他救了。这是影片的亮点。因为他死了,也就不过是死了,一如黑人医生救他时对他说的“而活着,你还可能救赎自己”。这样,清醒,受创和自省才构成了白人青年的全部代价。不过讲到代价,总要有个前提,但我又很难去想他是“应有此报”的,他究竟是为了什么要付出那么高的代价?他的热血?他的年轻?他的美好品德?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枫》,然后还有很多历史。有时候,热血使人盲目。
黑人医生是个戏份很少但十分有力的角色。他明知道救下白人青年自己肯定要死的,让白人青年“告诉世界一个真实的阿敏”不是一个理由,是他想白人青年去做的而已(所以并不放在解释里,而是放在他包扎时说)。他是绝望了,厌倦仇恨,本是一个救人者却不得不在暴君下工作,他不像白人青年,他是无处可逃的,乌干达就是他的家。后来当枪口对准他时他才大喊了一声“我的妻子”,可见,他救白人青年时的情绪绝望到连家人都忘记了。影片中,他还有两次短暂但深刻的出现:一是讨论工作时听见炮响和枪声,他马上跑到楼底,看着远方的浓烟而哀伤,二是驱逐亚裔病人时他以自己的身躯抵抗对病人的暴力。只是,他再愤怒也是无力的。
首先我得承认,我是因为垂涎于一美同学的美色而看了《末代独裁》,但是当片尾字幕出现时却我陷入深深的无法言喻的情绪中而无法自拔。一个国家的命运只掌控在一个暴君的手中时,百姓万民的生存全由一个心智如同坏脾气的孩子一般的人掌握时,如人间地狱般的情境是可想像却让人无法面对的。
伊迪·阿明·达达(Idi Amin Dada,1928.5.17—2003.8.16),是乌干达总统1971~1979时期的总统。从一个半文盲的厨子变身成一位非洲国家的当权者他花了26年的时间,而把乌干达从“非洲的一颗明珠”变成一个充满血腥与暴力的国家他只花了8年时间。他把国家之间的外交当作孩童般的游戏,致信调戏英女王;他公开驱逐亚洲居民,抢夺他们的财产;他随意任免官员,对部下施以极刑;他自大称自己为苏格兰的国王,要让乌干达为地球的地理中心;他公开承认自己崇拜希特勒,暴虐专横、杀人无度,甚至以吃人取乐。
《末代独裁》用一个援非的苏格兰医生的个人经历,从他的眼中看到这位暴君。苏格兰医生尼古拉斯从对阿明的崇拜,到为他救治成为好友,进而成为总统的御用医生甚至交心的朋友,剧情急转直下开启了恐怖模式。当他被动的卷入阿明视为平常的屠杀时,尼古拉斯发现自己已经被完全困在这个杀人狂的身边再也无法脱身。
从常理上说,阿明这任意妄为的个性根本无法胜任一个国家领袖的职务,他处事逻辑混乱,荒诞到可笑的行经居然还能任职长达八年,直至被武装政变赶下台流亡至死。他的心中只当自己是个唯我独尊的国王,整个国家是他的大玩具,民众与民意只是那些可以随意毁坏与丢弃的塑料玩意儿,他对周围的一切心生怀疑,生怕自己心爱的玩具被人抢走,他的内心根本就是个霸道无理的孩童。当一个国家的领导者心中没有把自己当做the leader,而是万人之上the king时,独裁永远不会结束。
Forest Whitaker在片中演技超群,将一个暴君的残暴、无知、懦弱、虚伪活生生的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在媒体镜头前的虚伪、排除异己时的残暴,处理国事时的无知,面对自我内心时的自卑懦弱共同构成了那个泯灭人性的阿敏。
尼古拉斯初到乌干达时也是一枚热血青年,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世界变得更好。遇到阿明,看到阿明对世人展示出的表象让他更加热血沸腾。然而与阿明的近距离接触让他看到了残酷的现实,让这个从自由国度飞来的年青人了解了独裁的可怕。
James McAvoy扮演的尼古拉斯也不是绝对的正面代表,他面对权力的崇拜而丧失了理性的分析、在靠近权利中心时的贪欲、对于美色时的迷恋让他一步步走向悲剧。他身上更能反映出普通人在面对极权主义时的心路历程,让人对这个独裁的国家心生恐惧。
在片尾有一些阿明·达达的真实影像,看过之后会感叹福里斯特·惠特克的精湛演技。举手投足间,举止神态上,都向观众展示了那个性格复杂多变的独裁者,奥斯卡奖最佳男主角奖实至名归
气氛很好,片子一点也不闷,很吸引人。这个黑人演的太好了。。。小麦也是才露尖尖角。。。
被弱屁导演耽误了 也就黑胖还成
娱乐性与政治批判结合得非常完美
4.9 这黑人演得绝了。这白人医生被一步步地控制,生活一步步被限制住,却还在友情与事实间犹豫不定。几个血淋淋的镜头让我不寒而栗,究竟那是怎样的一片土地。这是一个幼稚的独裁者别无他物。
黑人演技太厉害了
手舞足蹈的欢庆他的上台,手舞足蹈的欢庆他的下台。
还不错哦
用钩子把身体勾住然后吊起来。竟然还活着,而且还能走路上飞机-_-b
基情得一塌糊涂...
好多黑乎乎的人,很有爱…尼古拉斯和阿明果断有基情啊!从一个医生的眼中看待一个独裁者的变化,非常喜欢这样史实型的电影,也非常喜欢非洲!
白人医生真混球。。。仍然觉得拍非洲的电影都是从白人的视角出发,略带肤浅
惠特克的影帝实至名归,演技入木三分。他塑造的暴君形象堪称深入人心。
娱乐性也有,政治批判也有,结合得不错。
黑人演员真的很出彩啊!
无法拯救 只能离开
刨去人妻的梗 其实觉得尼古拉斯并不像有些评论里写得那样不堪 毕竟刚从象牙塔出来还是too young too simple 正如人们叫他white monkey 并非他存心追逐权利 他只是被权利玩弄了 毕竟在那样的环境下 不害人已实属不易 片尾遍体鳞伤且心怀恐惧的离开对比初来的兴奋让人唏嘘 如阿敏所说 他要开始面对现实了
好久没看这么暴力血腥的片子了。。尤其是最后。。。。
独裁者的套路都是一样的 结果也都是一样的
惠特克演得太好了~伴君如伴虎,哥瑞肯不明白啊
年轻人很多事没经历过所以看不穿,自信满满充满冒险精神的他们还往往鄙视“老奸巨猾”的“过来人”——理想主义、左翼、民族主义的美好画皮欺骗过你们太多次,眼睛都变成了灰色。就电影本身来讲,没什么新意,但愿这样的事情不要再重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