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作为一部获过华表奖、拿了龙标,正计划上院线的电影,《乡村里的中国》至少有三个不那么容易吸引观众买票的地方:这是一部纪录片;这是一部乡村题材的纪录片;这部纪录片的片名如此庄重而宏大,似乎难以轻松观赏。 2. “没想到这么好看,我以为会特主旋律。”不止一个观众说了类似的话,尽管观看试映的观众多是受推荐而来,影片“很好看”这点还是令不少人意外。不少人建议焦波给电影改名,认为现在的名字不够吸引人,像宣教片。(有人建议说可以改叫《苹果熟了》。)事实上,这部片子最初还有个很科教片style的片名,叫《24节气》——这个ms吸引人买票的难度级更高。 3. 2012年正月,焦波带着临时召集的团队——5个平均年龄不足21岁、没什么拍摄经验的年轻人住进山东淄博沂源县中庄镇杓峪村,以300块钱的月租费租下一个小院,自立春到立春,他们在这里住了373天,用摄像机在24节气的时间线上记录下一些始终存在却从未被展现的画面和话语,从乡村日常中发现充满情节和细节的中国,一些内容在人们意料中,另一些在意料外。 4. 拍摄前,焦波把风险讲给团队每个成员听。 1987年出生的四川传媒学院大四学生剧玺博一直在尝试影视创作,觉得有机会拍片子“正合我意”,他是这部影片的导演、摄影和剪辑。 剧玺博校友、1988年出生的导演和摄像李梦龙想大不了就当复读了一年,他跟焦波说“我现在在农村,社会最底层,即使拍完片一无所获,也可以去别的地方接着往上走。”焦波回复他“我们都是这样”。 毕业于淄博职业学院,1990年的制片主任、会计和司机刘晓晨从焦波5年前在汶川拍汶川孤儿时就跟在他身边,虽然在城市长大,对要过一年乡村生活,他的感想是“我的适应能力很强”。 刘晓晨的师妹、助理和场记,1992年出生的陈青满心好奇,当这是工作前的实习和社会体验。摄影助理北川当时15岁,是焦波收为徒弟的6个汶川孤儿中的老大。 5. 除了刘晓晨和陈青,所有人的家都在农村,而除了李梦龙学的是编导,其他人的专业五花八门,从广播电视新闻到计算机和声乐。焦波不担心没经验拍不出东西,“我做摄影就不是人家那种特别灵活的人,出去一次一张好片子,我要用30年拍我父母,5年拍汶川孤儿,这么来拍一组好片子。冯小刚3个月拍一部电影,我们几个人用一年,4天拍1分钟行不行?耗吧。” 6. 接到任务时,离必须开机的立春只有二十几天,焦波回熟悉的淄博老家找村子,15天跑了十来个村,他发现包括故乡在内,很多村子都和村民一起变得“不城不乡”,“冯骥才说每天都有80多个村庄在消失,我不知道是不是真这样。” 最后他们在沂蒙山区腹地找到不大不小、不穷不富的杓峪村,这里在变化,但还保留着立春时涂红羊角和给小孩缝春鸡的习俗。它是城镇化道路上很多跑在前头的村子的昨天,也是一些更封闭、更传统的村庄的未来。 7. 考察时,焦波遇到两个放假在家的大学生,学导游的杜滨才说村里每年都自办春节联欢会,他是主持,红头发、高个头的杜海龙会跳迈克•杰克逊的太空步,有个为供他读书十几岁时辍学打工的姐姐。焦波来到杜海龙家,发现杜海龙父亲杜深忠是个爱看书读报练书法的农民,妻子张兆珍经常为丈夫的“不务正业”跟他打嘴仗,“俺俩这一辈子,就是一个战争片。”这对夫妇后来成了《乡村里的中国》的主角。 8. 2012年2月,焦波领着团队进村,用电信手机号的剧玺博和用联通号码的李梦龙很快发现手机没了信号。村里路都是上下坡,第一天拍摄,陈青走了几步就累得不行。山里早春格外冷,晚上睡觉,焦波靠把一只脚放在另一边膝盖下来暖脚。手头宽裕时,他们去邻村小餐馆“下馆子”,手头紧张了,就一起做菜,为该谁刷锅刷碗闹过几回矛盾。 在村子里,他们度过了间隔时间最久才能洗一回澡的冬天——每隔十几天,才集体赶赴车程2小时的县城小宾馆开个房间,排队洗。他们每天都在村子里边转边看,“只有村里的小狗能跟我们比。”李梦龙说。 “苦中有乐,我们养过6只狗,2只鸡,1只羊,院子里种了南瓜豆角丝瓜,房间里挂个投影屏,偶尔放点电影,管这叫‘天堂电影院’。”焦波说。 9. 当村民们习惯了这群外来人,不再跟在他们后面看,在摄像机前无所顾忌地说话,他们真正成为杓峪村“村民”。 10. 土地上长得出庄稼,长得出果树,也长得出奇花异草。 今年60岁的杜深忠一辈子家徒四壁,心思从不在地里。他读过高中当过兵,34岁才结婚,婚后没两天就丢下妻子跑去北京上鲁迅文学院培训班,他几十年天天看《新闻联播》,能跟人聊巴金谈李白说国家大事,他也爱音乐,会一脸严肃地拉跑调的二胡,自从村喇叭里播过一次《春江花月夜》,就心心念念想要一把琵琶。因为干活不行,爱做“没用”的事,杜深忠在村里并不被高看,村支书张自恩的奉承话是这么说的:“你是个才人,就是果树管的少”。 “我20岁时的愿望到今天都没放弃。”说这话的杜深忠黝黑、干瘦,一脸皱纹,他的愿望是拥有一间书屋,“窗户明亮,阳光照进来,屋里都是摆满书的书架,门口放块泰山石,刻上‘松石书屋’”。焦波说“如果没从村里出来,我就是你这样的人。” 梦想面前,没有城乡,在沉默的乡村,有很多异于人们固有想象的“杜深忠”。 11. 最打动焦波的,是杜深忠掏心窝的一句不那么“正确”的话:“我从来就不热爱土地。”后来许多农民出身的观众对这句话共鸣,土地给了农民什么?人们为什么以为他们一定热爱它? 从村支书到村民,片里人物都说过一些不怎么“正确”的话,“有人说这些话不合适,我说不是那种年代了,敢说话是种社会进步。”焦波说,“我觉得领导干部能容忍老百姓说说过头话,也希望尽可能听到老百姓说实话。”让他惊喜的是,电影通过审查时没进行一帧的改动。 12. 焦波他们的房东张光爱热心豪爽、消息灵通,村里人送绰号“中央四”。导演李梦龙非常敬佩张光爱,尽管她只是个再普通不过的农民,他说这个村里最能干的女人就像《大宅门》里的斯琴高娃,一个人扛着整个家族。她是片中打动很多人的情感线里大学生杜滨才的大娘。李梦龙说杜滨才也多次让他感动。他有片中没有太多展现的非常阳光的一面,是村子里的孩子王,孩子们都喜欢他,他也愿意跟小孩子在一起。 13. 我们了解真实的农村吗? 拍片子前,焦波自认为认识已十分深入,一年后,他发现自己的了解还不够细腻。比如,他没想到杜深忠这样的农民,挣扎在现实重量下还始终充满激情、甚至带有诗意地追求精神上的梦想。 剧玺博过去从没想过要关注农村,在他长大的那个河北村子,人们已不再以土地为经济支柱。在杓峪村,他感受最深的是靠土地为生的难,和农民改变现状的渴望。刘晓晨一度感觉农村“比较野,穷山恶水多刁民嘛”,但在村里呆了一年,他发现这里就像黄渤春晚上唱的那首歌,“陌生人点头都是笑脸”。李梦龙终于明白老师说的镜头要有情感是什么意思,他在镜头后面哭了很多回,用《天堂电影院》的台词总结感受,“生活和电影不一样,生活难多了”。 14. 焦波希望更多人,尤其是制定政策的领导干部能看看这部片子,听听最真实的农民的声音,从倾听开始,改变现实,“这是他们偶尔下一次乡看不到的东西。” 15. 回到《乡村里的中国》这个片名,它让人联想起费孝通的《乡土中国》、曹锦清的《黄河边的中国》、熊培云的《一个村庄里的中国》、梁鸿的《中国在梁庄》……人们始终认为,中国就在乡村里。“仔细想想,这名字也不错,对吧?”焦波说。 16. 这部片子并非没有缺陷,但它的确很好看。 http://news.xinhuanet.com/mrdx/2014-04/04/c_133237289.htm
1
纪录片之父弗拉哈迪在拍摄其名作《北方的纳努克》时多次让主人公爱斯基摩人纳努克“再现”捕猎场景。于是引发了最早的起码是最为著名的关于纪录片是否应该“摆拍”的争议。关于纪录片是否应该“摆拍”、摆拍到底有没有损伤其“真实性”的争议至今仍未能统一。需要知道的是,纪录片并不因为其“记录性”而比一般电影(叙事片)更加接近“真实”,相反它或许更加能骗到我们,因为它是“记录”的——我们选择更加相信它。所以如果暂时抛下对于其拍摄“真实”要求的心理包袱,而仅在影片的逻辑层面是否合理进行把握,也就是将纪录片当成故事片来看,这或许能让纪录片暂时逃脱拍摄真实的限制而抵达更高层面的艺术真实。值得一提的是,纳努克一家因为拍摄而没有储存够过冬的食物,在弗拉哈迪离开后全部饿死。
2
不能苛责更多,这部片子是有很大程度地触碰到当下乡村生活的真相的。观看的过程中我始终有两种情绪复杂地纠缠在一起,一是因我如此地熟悉那样的土地与人而产生的亲切感。二是正因为熟悉而清楚地知道那里可能会发生的各种苦难辛酸。就像片中失意的乡村文化人杜深忠说的:“咱这里的二亩贫瘠土地不养人。”它仅能提供足够养活我们的东西,不能再苛求更多。正如那里的婚姻不讲求爱情,物质与生存是第一要务。当要渴求更多的时候只能走出去寻找。而在乡村里走出去的方式大概只有两种:去读书或者去城市打工。打工是“拿着人肉换猪肉。”最终还是要回到那片土地,甚至要承受难以生还的意外——片中张自军的死亡,其足以毁掉一个家庭,这也是杜深忠不愿意外出打工的最大原因。考学几乎是唯一可行的道路。这也是杜深忠让儿子认真读书的原因。而后者痴迷街舞,无疑这是一个对他们来说极其奢侈的爱好。可以看到,所有人都在困境与无奈中,并没有那么多的选择,这就是当下的乡村,在夹缝苟延残喘着。
3
这部片子既没有喷它的人说的那么烂,也没有捧它的人说的那么好。作为众多叙述中的一种,它选择了乡村,选择了那些生活得不那么容易的人们,渺小无力,却尽力活着,生命中偶有的诗意与温情就是面对寒冬时的粮食。结尾镜头拉远,依稀看到积雪遍野,覆盖着群山坳里的那个村落,它正代表着千千万万的土地与人。
《乡村里的中国》是焦波执导的一部纪录片,影片以24节气为纵向时间点,直观鲜活地呈现出一年中杓峪村中农民们日常生活中的酸甜苦辣,灰暗时期中的些微期盼,委曲求生中的无尽辛酸,捕捉到了当下中国的一抹侧影。整部影片讲述的并不仅仅是一个展现真实农村生活的故事,它带来的更多是社会对农民这一角色的思考以及当下农村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诸多社会现实问题的担忧。影片以乡间最平淡而又真实的烟火气息,触动着观众的内心,不愧“是这个时代有记录意义的、不可多得的中国农村生活标本。” 影片对于乡村生活的展现,生动地再现了人生的悲欢离合。在这部纪录片中,田园牧歌式乡村的温情面纱消逝了,而以其白描般不加修饰的手法将乡村生活原本面目呈现于观众面前:乡村生活艰辛而无序,卑微而残酷。就如影片中的杜深忠所感叹的,“这里的土地不养人!”在影片所展现的一年里,杓峪村里有老杜嫁女儿这样的喜事,也有白发人送黑发人这样的丧事。乡村生活给过他们欢笑,也让他们流下过泪水;让他们经受过磨难,也让他们感受过快慰。老杜弹奏着新买的琵琶,杜嫂和着奏乐声唱起了小调;磊磊终于去看望从小抛弃了自己的母亲,又在唱歌中向抚养自己长大的父亲表达感谢之情;村支书开始积极寻找投资者,发展村里的旅游业……每一个人都在乡村生活中扮演着各自的角色,他们春种秋收,日夜劳作,看山上的树叶绿了又黄,看树上的苹果红了又青,看四季过去又轮回,在这个不为人知的小山村里,他们又度过了最平凡不过的一年。 影片对于农民角色的思考,深刻地剖析了中国农民最原始的本质。他们有朴素的感情和道德观念,孩童般的真诚,不加修饰的仇恨与暴力。村民们有脏话连篇甚至打架斗殴这样的暴行,也有在春节联欢会上为对方鼓掌喝彩和给磊磊捐钱这样的善举。没有谁是天生的恶人或者刁民,也没有谁能做到绝对的圣人和贤者,他们就是一群普通却鲜活的中国农民。他们平凡,但是坚韧;他们生活窘迫,但勤勉奋进;他们深谙人心之复杂,但也享受善意来袭时的单纯。生活给过他们欢笑,也让他们流下过泪水;让他们经受过磨难,也让他们感受过快慰。这些在大山里行走的农民,有着宏大而蓬勃的生命力,有着在漫长岁月中,打磨出来的生存智慧和哲学。对于他们而言,人活一世,既有必须要保住的本分,更有一念起就毫不吝啬的善良。他们不是蛮横粗鲁愚昧的农民,也不是单纯无私任劳任怨的农民,他们就是农民,就是在烈日下、在风雨中、在泥土上摸爬滚打的人民。 影片对于农村发展过程的担忧,真实地揭示了城乡飞速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乡村里的中国》将镜头对准社会发展过程中当今中国农村所面临的诸多社会问题,引发了社会各界对农村的生活变迁、农民的物质生活困乏和精神追求无法保障等问题的思考。导演影片未美化乡村,也没有丑化乡村,而是选择自然而然地将中国农村的诸多现实矛盾呈现在观众眼前。它是一面缩影,乡村兴则国家兴。但眼下,它的发展滞后而蹒跚,与飞速发展的城市日益撕裂。农民并非像传言中的热爱土地,邻居间的矛盾说闹就闹,当城里人在畅想田园牧歌式的乡村生活时,真正的乡村还在上演生活的鸡零狗碎,有老一辈农民对土地的无奈情感,也有新一代农民努力脱离土地的挣扎。这一年中,稚子在嬉闹,青年在迷茫,中年在奔波,老年在哀叹,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的位置,每一个人也都在赶着自己的路。农民的后代们终于走出了故土,将去过他们父辈所梦想的城市生活,也将他们所熟悉的乡村生活抛在了身后。而随着他们的离去,乡村将会更加凋敝,渐渐与现代城市的距离越来越远。 《乡村里的中国》没有一波三折、 荡气回肠的故事,但却无处不弥漫着平淡乡村生活中的巨大张力。农村之上的政治架构换了又换,可农村及其承载的文化却默默继承。农民世世代代生在,死在在这片土地,最终融化为这土地的历史与未来。而乡间那最朴实无华的烟火气,才是最能触动人心的存在。每一个乡村,其实都是一个微缩的中国,这里是中国的乡村,也是“乡村里的中国”。
一下午非常认真的看完这部讲述中国农村的故事,即使南北有异,浙江农村的总体发展更好,但片中的一幕幕还是使我一一对应起自己的家乡记忆,深有共鸣。以家庭为单位分为几组人物,团队花了一年多的时候以24节气为时间线串联起这个村庄的生活图景。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的民俗活动、人情往来的社交原则、基层的政治运作方式,中国农村的伦理原则、处事逻辑、认知观念,都在这片中深刻反映。有人评价焦波,因为审查原因,对社会敏感问题只刺破不深入,点到为止。这部收获数十个大奖的高分纪录片,还是较为精准真实的画出来中国农村的生活事实,也是对《乡土中国》鲜活的展演。 1.农民老杜和妻子日常相处斗嘴金句频出,简直可以被称为乡村哲学家,他热爱书法、爱文学、爱音乐,他和妻子被繁重的农活和生存的无奈紧紧压着,作为一个农民,他们总的年收入不超过一万元。却一直在内心保存了一方精神家园,现实的挣扎并无法剥夺这唯一的远方,于是老杜真的买了一把梦寐以求的琵琶。你会惊叹看似粗鄙无知的农民活得如此明白通透,老杜是个具有英雄主义的人,就是有着在看清生活的真相后依旧热爱生活的品质。即使他觉得自己一事无成,老杜非常善良、正直、乐观、纯粹、坚韧,面对女儿的付出与牺牲,他怀着愧疚记在心底,当女儿准备结婚时,他对女儿说,只要你们是真的相爱,这是最高原则,没有什么条件,并且尽全力给了女儿自己所能给的最好的嫁妆--两万块钱。面对乡村的一切苦难,他心怀悲悯。面对村人的投机贪婪,他无奈痛斥。他告诉儿子要向更高的地方去,因为这贫瘠的土地不养人,即使他是一个靠地生存农民,却清醒知道他不爱他所在的一切。老杜也是一个撕裂矛盾的存在,他被现实与理想拉扯着,他的背后,是无数个有着相同处境的农民群体。老杜最后的镜头太有趣了,汇报演出时,他一个人拿着琵琶坐在台上正在试音,村人就大喊下去,快点下去。这个行为带有玩笑性质,却是老杜的梦想与现实对抗的隐喻。 2.不过我更喜欢老杜的妻子,她总是碎碎念给丈夫泼冷水,但是行动上一直是支持着他。到后来我们才了解,她其实也爱文艺,并且她内心是无比崇拜、敬佩、支持丈夫的,只是迫于现实,若一个家庭总是追逐所谓的精神食粮,那现实的一切谁来承担呢?老杜像渴望天空的风筝,妻子不阻拦它冲向远方,却只能牢牢握住手中的线不让他跑偏,且在她的能力之内最大可能的保存了老杜的精神家园。村书记送老军人老杜家来印着领导人的挂历,她吐槽这玩意有啥用,都没地方挂。面对被獾糟蹋的庄稼,气愤的说拿农药毒死它算了,丈夫告知那是国家级保护动物,她吐槽獾糟蹋粮食祸害农民,国家保护它,那有什么来保护农民。老杜是清醒的,妻子更是现实的,她的一切标准都是服务于生存。琵笆、二胡、书法、挂历、一切无法直接用于生存的物质资料,在她观念中都可以废弃,她只想顽强的生存下来。 3.大学生磊磊和患有精神疾病的农民父亲,日常相处就是非常典型的传统亲子互动的模式,极度缺少沟通。身为儿子他为父亲的付出感恩,却也依旧怨恨看不起自己的父亲。我在思考,爱就一定包含着全部的接受和无条件的喜欢吗,带有片刻怨恨和厌恶的爱就不是真的爱了吗? 4.前几组人物都是家庭为单元展开互动的,那村书记这个基层干部的角色就将整个故事跳出家庭结构跨越到社区组织与基层政治生活的更为宏观的叙事背景之中。因为上层干部的指令,他砍掉了本属于村民的树,此举引发了一场纷争,村支书这类村民干部与公务员不同,但其权力来源不同,职位性质不同,姑人们对其态度也是十分微妙。他们虽掌握一定的政治权力,他在这个村落中是带有双重身份的人。之后村人采取各种方式报复他,他们电话争吵的对话就非常有趣,村支书嘲讽村人是个光棍,今后死了没人给他上坟。但过年节,他还是拎着礼品,恭恭敬敬的上门拜访希望修好。这就是乡村的人伦啊!他上门安慰丧子的老人,调节村人间的暴力冲突,完成上级指派的政治任务,为村落脱贫寻找更多的发展可能,却换来一千多的酬劳与一肚子辛酸。 5.书记调解村民矛盾时劝告大妈要按照规定,相信法律,大妈神回复发人深省,对现实有着神人般的洞察力。"理?早晚等着出了人命才是理,不出人命的时候没有理,我看透了法律。" 6."有钱的王八坐上席,没钱的君子下流胚。"振聋发聩啊![/cp]
中国十四亿人口,80%以上是农民,但数量上的绝对优势,却从未使他们处在社会的优势地位,甚至处在最底层难有改变的途径与阶梯。如果不是近乎愚昧的乐观和饿不着肚子的满足,这日子还怎么过?这也正是村里能人的悲哀所在,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是血的教训啊!感谢焦波,感谢把镜头对准父老乡亲,真实记录
衣食住行、婚丧嫁娶、柴米油盐,马勺锅沿……土掉渣的真实!耐住寂寞对记录片的考验也许只有作者才能体会,成片后的幸福感也同样!
这部纪录片目睹了真实的中国,家庭的斗争,村里的争斗,难以平息的人心。一个村里的年轻人死了。出去打工,摔死了。去的时候是一个活生活的人,回来的只是一口小小的骨灰盒。乡村浓烈的亲情们哭泣、拥挤在简陋的灵棚里,哪里知晓孤魂在外面曾领教过一个冰冷的世界。
这土地不养人呀
虽然有点摆拍,虽然在体制内,但这部作品的精髓在于老杜那句:“说实话,我对这片土地没有丝毫留恋。”农民,中国自古最庞大的群体却是一种被逼无奈的存在。
老杜 这样的人 在农村算典型吗? !我倒是真的觉得 那个村支书有意思,蛮真实的,也比较典型。老杜 情感表达的非常多,导演可以通过他的表达来直接为影片立意,比一般只记录对话,记录事实的纪录片,取巧太多了!
纪录片的剪辑强化了冲突和看点,其实反应农村普通的日常生活更好些,斗嘴、打仗、单亲毕竟是少数。
我对乡村有一种奇怪的结,来源于我经历过的和我旁观过的。它是一面缩影,乡村兴则国家兴。眼下,它的滞后与蹒跚,与飞速发展的城市日益撕裂。当城里人在畅想田园牧歌式的乡村时,真正的乡村还在上演揾生活的鸡零狗碎。磊磊应该是最深有感触的。他从学校回来,“回到家就烦”。那是认清现实后的无奈。
穷,或许是最大的原罪吧。以及,环境决定意识。
央九,应该是我们山东的,不看字幕我都能听懂!太真实了,良心之作!希望有更多人看到!
看看琵琶哥,农村里也有很多能人。相对于人物,我更喜欢农村里的风俗。
建议用这种片子代替《厉害了!我的国》这种片来做思政教育
就喜欢看杜深忠和他老婆斗嘴,这样的农村秩序现在依然存在。
有钱的王八坐上席,无钱的君子下流坯
不是新闻联播里的中国,也不是罗胖跨年演讲吹牛逼讲的农民,但是是我最熟悉的那帮人,真实自有万钧之力!
喜歡杜家,杜深忠很傲氣又清醒,愛碎碎念的妻子其實比誰都還明白人,看他們吵著架也不覺得日子過不下去,女兒出嫁的情景非常催淚。新年的時候,蹩腳的琵琶,煽情的流行歌,沈默的年輕人跳舞,鄉村顏色紅火,生活很俗辣,很可愛。
很喜欢这部纪录片,更主要的原因还是我可以从片子了看到很多我久已远去的家乡记忆,同样是北方小村庄,一群淳朴的乡民,有各种的生活和各种矛盾。人物的选取也颇具代表性,很值得玩味。重要的一点是创作者用节气这一农业社会里的时间线串起了全片,可谓用了心思。相信不少农村走出的观众有共鸣,很不错
焦波和柴静一样,对待中国的社会问敏感题都是只刺破不深入,点到即止,这样不用被广电禁,也不会被某些人盯上,机智
最黑色幽默的一段是 大姐说獾把玉米啃坏了 把獾药死得了,大哥说你别看獾 还是国家三级保护动物呢,大姐说獾到成保护动物了 谁保护农民。。
必须承认这部纪录片制作非常认真和诚意,摄制组花了373天时间跟拍,对1000多小时的录像,耐心剪出94分钟的四季农村面貌,几组主线人物有血有泪有幽默,还让我们了解到:农民并非像传言中的热爱土地,邻居间的矛盾说闹就闹,一组又一组鲜活的镜头呈现给观众去自行感受,农村杂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