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毛为什么批武训传?
武训以为自己乞讨办学,可以改变这些童子的命运。电影宣传者认为武训精神感人肺腑,应该树为楷模。
老毛气的半死,拿着布尔什维克的经费,吃着农民那里收来的粮食,你们就拍个这?人民英雄纪念碑写了,自1840年起,农民奋斗牺牲可歌可泣的例子这么多,你就非选个武训?
后来的网民跟着宣传者认为,老毛这个人阴谋太重,老在憋着批判人整人。刚建国形式一片大好,怎么盯着一个电影不放。
最后问,女孩怎样才能真正改变自己的命运?
劝退那些对这部片子有所期待的人,不要白白浪费三个小时时间。
《武训传》真可谓是集各种糟粕之大成,包括但不限于愚蠢、愚昧、懦弱、懒惰、忘恩负义、迷信、逢迎等等等等。
我宁可看一部杀富济贫的《周大传》,或者一部飞檐走壁的《李四传》,甚至一部苦难的《小桃外传》都行,在这么多有血有肉饱含人性闪光点的人物里,创作者们愣是从中找出了武七这么一个奇葩来作主角。
从武七母亲告诉武七义学这个名字开始,我看着这部电影一路往奇怪的方向去了。
成为孤儿后,是大娘在照顾武七。等到武七能干活挣钱了,他想到的不是回馈大娘,而是一走了之,这不是白眼狼是什么?
武七到了张举人家,勤恳老实,经常吃亏,这个人设其实并不合适。如果一个从小跟着父母长大的农家孩子,没接触过社会,去给人做工时老实吃亏很正常,但是武七在社会上摸爬滚打五六年了,就一点长进都没有?
电影中间变故发生时,武七被张举人赖账吊起来打,小桃被卖掉,周大入狱。武七醒来后第一句话是他要办义学?
真不知道这是什么脑回路,完全没有逻辑。如果说武七根据小桃父母因不识字被骗在卖身契上画押,那说得过去,但是片中武七根本不知道这件事。或者说武七领了工钱画了押,只是张举人利用武七不识字在帐本上做了手脚,得出这个结论也合理。但是片中武七是被强行昧下了工钱,这跟识字有什么关系?这是因为没钱没势没武力做后盾啊!得出的结论应该是跟着周大反抗才对。
周大入狱,是因为救武七所致,李四上下奔走营救,这时候武七在干什么?他有想到过这个恩人么?
小时候照顾了他好几年的大娘病了,武七没支到工钱,等他病好了有再想过法子吗?他好像再也没想到过大娘。真的是白眼狼啊。
小桃上吊那一刻我是痛心的,然而等看完全片我意识到,在上吊和跟着武七这两件事上,也许上吊是一个更优解,毕竟武七从来不会为自己人着想。当然小桃其实有更好的办法,比如跟着李四甚至去找武七的大娘转圜一下(有小茂的关系这应该也是一种思路),可惜了。
武七第二次被骗钱,冤吗?我觉得不冤,进了社会半辈子,即便不识字,社会经验总该有的吧?
讨饭办义学,这个操作我也是没想到,他不是不能抛头露面的女人,也不是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他有两膀子力气,怎么会走了讨饭这条路?当时太平军消退后逐渐进入同治中兴,是清末为数不多的好时候,讨饭有什么可值得说道的吗?
接着,机械降神。讨饭?不重要。举人进士们捐点就是了。所以真正的话事人是谁呢?有没有觉得武七不过是个书胆,主角其实并不是他?
接下来就是古典艺术喜闻乐见的大团圆结局,又是皇封又是赏赐。放在建国初的大环境下,真不知创作者们是何居心了。
片中还穿插着不知所谓的地狱景象,不知道加这么一景又是图的什么?
首尾的说教更是不知所谓,拿一个跪着的疯子去逢迎新政权,不是缘木求鱼吗?
但凡脑子好使的,谁会喜欢这么又臭又长的东西呢?伟人震怒,也是可以想见的了。
电影《武训传》在毛选第五卷中被毛泽东点名批评,在本卷中受到点名批评待遇的只有这部电影和刘、杨以及梁漱溟。毛文章措辞严厉,甚至传言这篇社论本来该由胡乔木动笔,毛本人嫌他写的不够激烈,干脆自己来。他的文章引起了我的兴趣,熬夜看了,这部片子196分钟,除去开头的字幕部分,边看边气了194分钟,毛一辈子都在反抗压迫,推翻剥削阶级,他看的时候会是什么表情?铁青着脸一根一根抽烟的模样仿佛就在眼前。武训是个什么人?他给举人当工三年,举人赖账不给钱,武训就认为是因为自己不识字所以活该被骗,他不去闹也不去争,跑出去要饭赚钱办义学。喜欢的妹子被举人逼死,他不去闹也不去争,办义学的心反而更加坚定了呢。他出卖自己尊严,在闹市充当人肉沙包,跪着受人脚踹拳踢,为的还是办义学,他自己跪也让其他人继续给三纲五常跪。他放贷买地弄钱,给乡贤跪、给儒生跪、给学生跪,给大清朝的官员地主不仅跪,还磕头。他让学生读《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让他们给大成至圣先师接着跪。毛1949年在天安门城楼说我们站起来了,你电影1951年继续让人跪? 从电影角度来说,本片有很明显的为迎合新政权修改的痕迹,比如刚开头的女教师,比如那个骂县官是“奴才”的太平军余党,以及武训想象中那副被奴役的地狱图,武训在结尾的不跪。导演没有推倒全片重拍的勇气,他在对待新政权的态度上还是以畏惧为主,亦步亦趋,故在人物上不加细琢,武训的形象也塑造的极为虚假,以人情无法揣摩。首先被骗和不识字之间不去追究骗子反而认为都是不识字的错?其次辛辛苦苦“讨饭”得来的钱全部办学校自己依旧穷困住草庙穿破袄?正如毛一针见血的评论他:“根本不去触动封建经济基础及其上层建筑的一根毫毛,反而狂热地宣传封建文化,并为了取得自己所没有的宣传封建文化的地位,就对反动的封建统治者竭尽奴颜婢膝的能事”他看不起孔子,看不起跪着,看不起逆来顺受不反抗,看不起家财万贯装出来的穷苦,他当然更看不起武训。 最后,民众的基础教育,扫盲工作是由“武训”们办的吗?是由历代王朝办的吗?是由中华民国办的吗?这一切是共产党完成的。
1951年电影《武训传》上映,看了武训传以后毛大发雷霆,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著名的社论《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毛为什么如此愤怒,因为在之前他低估了封建残余势力的能量,这部武训传就是完全为封建统治服务的文化作品,善于伪装,包装精良,格调低下,为虎作伥。 电影《武训传》到底说了一个什么故事呢? 武训是一个老老实实的农民,老婆被乡贤抢回去强暴了,家里地被霸占了,房子也被拆了,家产都是别人的了。在工地上出了三年力,被包工头坑了,工资一分都没拿到。他没有上访、没有告状,没有找政府一点麻烦,也没有自己去报仇,坚决不给政府和高富帅找麻烦。 他决定出去要饭,然后下跪求放高利贷的帮忙把他的钱一起放高利贷然后挣了点钱。经过多年积累开了一个《弟子规》《二十四孝》培训学校教育大家一定不能找上边的麻烦,不能找官员、富商、地主的麻烦要自己自觉的当一个顺民。要像孝顺父母一样孝顺那些贵族大爷。 一个逆来顺受的老农民,一个乞讨叫地主爷爷奶奶的乞丐,一个办封建私塾的土校长,一个放高利贷的人。在艺术的渲染和包装下显得那么的自然,那么的感人,他从不给政府和地主找事,赚了钱要分给地主,办学校还要教育学生要像他一样,在电影里完全是一个大善人,大慈善家,大教育家。 以上是电影里的武训,现实中的武训到底什么样呢?(虽然不太重要) 1951年本着不冤枉一个好人的原则,开始了对武训生平的调查,走访几百号人得出结论是: 武训正式行乞的时候已经是一个将近二十岁的青年,为了达到不劳而食的目的,他的第一个方法就是装疯卖傻。武训身材高大,虎背熊腰,这么好的身板是要不到饭的,他就装疯,装疯既不能长期骗人,到后来他就想出了一个绝妙的方法,打起“兴义学”的招牌来了。 他对地主阶级是到处磕头,满口“老爷爷”、“老奶奶”,或“爷爷”、“奶奶”。对地主的子女一律叫“小叔叔”、“小姑姑”。对劳动人民就是另一张嘴脸了,只要沾他一点,他马上翻脸要钱。 武训一边嚷着“兴学”,一边装做疯傻,用尽各种哄骗讹诈的办法,从劳动人民身上搜括血汗。他把第一笔钱(据馆陶的群众说有四、五十吊),交给馆陶武进士娄峻岭替他放债,利息三分。武训明白了放债“涨”得快,就回家闹着要卖地。武训把卖地的钱加上放债所得利息,又经过大恶霸杨树坊等人帮他放债,他的财产就越积越多了。 武训就这样经过高利贷的道路,很快又变成一个地主。有的农民还不起他的高利贷,把土地给了他;有的农民交不起租子,也把土地抵押给他。武训终于如愿以偿,打着“兴学”的招牌,披着乞丐的衣裳,爬进了剥削阶级的行列。 郭芬不相信武豆沫真办学,有一天碰上豆沫就问:“豆沫,你老喊兴学,为啥几十年不兴?”武训说:“没地盖房子。”郭芬说:“没地好办,东门外有我的地。”武训没得话说,磕了个头就走了。后来杨树坊和武训谈了话,武训不得不答应,这才“刘备招亲,弄假成真” 在杨树坊等人的命令之下,在武训五十一岁的那一年,也就是从他二十一岁打“兴学”招牌起正满三十个年头的那一年,他才和杨树坊合办了柳林镇的“崇贤义塾” 总结来说,武训是一个从不劳动以乞讨为生的壮汉,为了要饭名正言顺,他以打着办义学的口号,见了官绅地主就磕头叫爷爷,见了老百姓能骗就骗能坑就坑,他有了一定的积蓄以后与大地主大恶霸一起放高利贷剥削百姓,趁人之危兼并田产,最的终于成为打着乞丐口号的大地主,经过多年经营,最后在51岁时才被当地乡绅官僚一起逼迫兴办义学,交学的主要内容是弟子规,二十四教等封建文化知识,同时他一起在给学生灌输愚忠愚孝服从官老爷的思想。 在新中国刚成立的时候上演个这个玩意,然后文化界,官员们一片叫好之声,能不急眼吗!毛不无愤怒的说道: 电影《武训传》的出现,特别是对于武训和电影《武训传》的歌颂竟至于到了如此之多,说明我国文化界的思想混乱达到了何等的程度!
——孤鸿泽
各种封建反动思想,难怪被老毛批判。3星半。
昆仑为赚钱拍成两部长,我看的196分钟。起初只是义学修成武训倒下,陈鲤庭郑君里沈浮七嘴八舌添添补补,多出若干反转、文武双线、超现实段落,首尾套上黄宗英的阶级说教完全变了味。意识形态同新民主主义摇摆不定,理性颂歌与阶级觉悟互相拧着,周大起义不伦不类。武训不是陶行知,武训不足为训。
出于民,归于民,既为民,亦靠民,共兴利民之业。目标直指新民、新学、新政,不要暴力革命。真是一棵毒得不能再毒的大毒草呵!
从中看到了当时百姓最为真实、淳朴的一面,同时也为他们的遭遇感到痛心。对于此片被禁,纯属荒唐。
我第一次看中国老电影开始惊讶美术部门的强大,这片子在技术上和艺术上都有很不错,更重要的还是被莫名扣上的禁片帽子,如今看来很冤枉,却也让这部电影成了一个传说。★★★★
电影传奇
要夹带多少私货才能把拍成这样呢?可以想见,这是一部去掉意识形态部分仍能成立的电影。只是影片结尾的解说词把武训全部的苦闷和怀疑都平面化了。如果把开头结尾的解说去掉,整个片子就深度和技术而言都是上乘的。而且看之前很难想象,里面竟然用了许多颇先锋的分镜方式和叙述技巧。可惜了,太可惜了。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想想武训,的确是言之有理。
电影里做梦及幻想的场景胜过很多鬼片,粗糙直接反而更吓人。小桃在庙里跟武七最后一面真是no zuo no die,大好前途毁于一时羞涩。100吊钱好像香肠…以及最后朝廷内像马蹄的丞相袖口,像驴蹄的慈禧太后鞋垫…看似很平常的东西在导演镜头下变得另类新奇。年代久远,未能欣赏。
如同我们喜欢给文革中遭受磨难的知识分子过高的赞誉一样,我们也会给囿于意识形态而遭到打压的电影过度的赞美,何况这是成为第一棵大毒草的《武训传》。但它的确是部艺术上很平庸的电影,剧情拖沓而冗长,也算不得赵丹最牛逼的表演。技术上拟音做得很糙,配音独独让赵丹操山东话,滥用叠印及象征手法。
赵丹遗言“党大可不必领导怎么种田、怎么做板凳、怎么裁裤子、怎么炒菜,大可不必领导作家怎么写文章、演员怎么演戏。文艺,是文艺家自己的事,如果党管文艺管得太具体,文艺就没有希望,就完蛋了。”
凡是能被禁的都是因为自身的预言性
这著名电影很有教育意义,现在给中小学生看也很好,让他们知道得到教育的权利是多麽的不易。50年代被毛泽东批判,真是无妄之灾,赶到政治的风口浪尖了。
不愧为中国第一大毒草,好似神迷玄幻的万花镜,不同的立场视角就能解读出截然相反的观点。在我看来,武七的神性远远大过了人性,就好像一个西方基督式的人物突如诞生在苦难的晚清农村大地上,迷惑了整整四代观众。影片的表现手法和意识形态过于前卫,这在百废待兴的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上映无疑是场灾难。
被禁属于正常。办教育没问题,关键是这教育是为何而教育,培养三纲五常和官老爷的教育,不要也罢。
武训把受压迫的原因归结于缺少文化,把改革的希望寄托在知识分子上,反贪官不反朝廷。现在看来,《武训传》被禁也在情理之中。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一理论在中国各阶层的烙印如此之深如此长久,而跌落至知识越多越反动也不过刹那光景,从来都是教育妖魔化,从来都是劳心者的解释权,穷苦的只有无辜百姓。此片立场尴尬,触及不慎,难以言说。
《嫁给(封建主义)大山的武训》。
片长208分钟,赵丹饰演武训。那真是一个伟大的人,为了让穷人可以念书,自己不辞辛苦的讨饭,期间遭遇了欺骗与各种阻碍,结果学堂终于办成,却还遭到了利用。武训及时装疯逃过了一截。他的路还有很长,人民与政府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其实有一点是没有变的,读书是要花钱的。
毛爷爷说:武训为了取得自己所没有的宣传封建文化的地位,就对反动的封建统治者竭尽奴颜婢膝的能事,这种丑恶的行为,难道是我们所应当歌颂的吗?【真讽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