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

HD中字版

主演:克里斯·泽尔卡,丽莉·吉欧,菲丝·希尔,RJ·米特,布拉德·卡特,Steve,Earle,斯宾赛·洛夫兰科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5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南方 剧照 NO.1南方 剧照 NO.2南方 剧照 NO.3南方 剧照 NO.4南方 剧照 NO.5南方 剧照 NO.6南方 剧照 NO.13南方 剧照 NO.14南方 剧照 NO.15南方 剧照 NO.16南方 剧照 NO.17南方 剧照 NO.18南方 剧照 NO.19南方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南方车站,以及第六代导演们的集体漫游

在接受一条专访时,刁亦男解释为何选择武汉作为取景地——

“拍电影之前,四处寻找合适的空间,广东和银川都去找过。武汉是百湖之城,它的湖水样貌非常多,有不同的景观和湖水结合在一起,所以最终选择了这里。

武汉是一个码头文化的地方,人的性格都比较彪悍、非常火辣,演员都学习了这里的方言,武汉方言带给了电影强悍的气息。”

一个多月前,《少年的你》让另一个城市重庆成为热点。沙滨路、中山四路、南滨西路、魁星楼、苏家重庆铁路中学、铜元局地铁站、坝立交桥、筒子楼……重庆的空间感和魔幻色彩让该剧组毫不犹豫,“本来是要走几个地方,第一个来了重庆,都觉得不用再看了。”

《南方车站》取景武汉

两个剧组目的相似,但呈现出的艺术意旨大不同。《少年的你》侧重的是一种“现实”,而《南方车站》是更深层次的景观社会的“真实”。

最典型的不同是,重庆被高度明确,地标分明,而武汉的面目模糊,标志性的“野鹅塘”是个虚构的名字,甚至还嫁接了一些来自其他地方的风物,创造了一个让人熟悉又异域色彩浓重的环境。

刁亦男有组合标志景观的习惯。在高铁时代到来的前夕,《夜车》敏锐地展现了铁路沿线景象,工厂和烟筒,车站和车厢,审讯和监狱,马车和手套……与破碎的人性碎片交织在一起。取景于哈尔滨的《白日焰火》更是将意象集中到煤和雪上。

《白日焰火》里的雪和煤

影影绰绰,是形容这部电影风格最适合的词语。影片里,灯光和布景变成不可忽视的内容要素,影子是贯彻始终的重点。

声音则更让我惊奇。在戛纳电影节看完片,很多媒体纳罕声音是否尚未完成,人物对白时常被环境音淹没,听不清晰。犹记得剧组也曾回应是没做好,但目前国内上映的版本依然没大变化,影片对声音的处理是有意为之。

周泽农和刘爱爱的对白,像是呢喃,被头上的列车淹没,时代之嘈杂让人语变得清晰难辨。

高架桥社会

多个场面让我印象深刻。周泽农领衔的偷车团伙划分地盘,黄觉领衔的旧厂房拆迁抽签,廖凡领着队友破案、抓人,陪泳女陪泳场面……这些社会奇景的切片散落在电影里,带着实验性,像一幅幅被参观的标本。

地下聚会

有景观,则必有观景,眼睛无法绕过。镜头对眼睛的捕捉成为最重一笔。周泽农进入动物园时动物的神情,和筒子楼里躲在暗处旁观的人们,在神态上相互呼应,并无区别。

影子、围观者和聚集的人群,暴力、拜金主义和无边的黑暗笼罩,人性被暴戾的动物性挟持,现实让位于真实,《南方车站》创造了一个冷漠、单调、没有希望、被历史压抑着、充满离奇死亡且神秘、梦幻的景观社会。

梦境营造
梦境营造

【第六代导演的“漫游”梦】

《南方车站》的风格化让整部影片凌驾于现实之上,呈现出“兔子洞”般的“景观”真实。

把周泽农当作一个逃难的大侠,它就成了一部颇有现代性的武侠片。我更愿意把他当作爱丽丝,整个观影过程都被一股强烈的“漫游”感牵引,跟随着周泽农脚步,欣赏一路所见所闻,走入兔子洞最里面,那里藏着结局。

生于1968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文学系,人们会把刁亦男归到第六代阵营里。从创作上看,也的确该如此。这种“漫游”感不是独他一份,对第六代导演们而言,记录时代比讲好故事更为迫切。

“南方”剧组

为了讲明白,不得不简单概括一下——

贾樟柯是“漫游”故事的集大成者,观众跟随赵涛走过了大江南北,几乎所有贾樟柯的影片都在强调迁徙之感。在《三峡好人》里,他把镜头对准建设和拆迁的三峡废墟,而十年后又回到那里,拍摄高峡出平湖的后废墟样貌。

科长的人物喜欢游离于画面之外,在《江湖儿女》开头,镜头仔细打量着一辆公交车上乘客的面貌,“在路上”和背井离乡是当代人的重要状态。

谈论10年代的贾樟柯,绕不开《天注定》,影片根据那几年最火热的四则新闻事件改编,当姜武哼唱林冲,一种独特的新闻景观被放置在历史、文化情境里,四个故事产生了共振。

《天注定》剧照
两部作品里的三峡
特色楼房

娄烨是中国唯一的城市电影创作者。改开后上海的地铁标识、马达声远处的城市天际线,还有南京和北平……截至目前,故乡上海是他拍摄最多的城市。

娄烨的上海大多存在于两个时空,解放前和改开后。尤其是改开后,以《苏州河》《在上海》为代表,把这座改开的标志性城市记录在银幕上。

相比其他人,娄烨的独特在于情欲的景观化,同性的、异性的、扭曲的、正常的、美好的、丑陋的……直到《兰心大剧院》,这份情欲画卷已足够丰富。

美人鱼,消费时代的景观喻体
几乎所有作品都有的耳鬓厮磨

王小帅是相对最善于讲故事的一个,也是最衬演技的一个。为了再造历史情境,他的作品往往需要在环境上做最细致的风貌还原,在对白上也做精细的打磨。

吕中饰演的独居老人究竟在忧心什么?王景春为何时刻都在紧锁眉头?面对历史的梦魇,人像俨然作为一种时代画像而存在了。

王小帅的故事里,主角必须从北京到贵州寻找答案。
肖像画电影
咏梅
肖像感强烈的镜头

【看风景的人在桥上看你】

尽管各有侧重,弱化人性几乎是第六代导演们的共同点,想要借着贾樟柯、娄烨的电影拿演技奖或许很难。从欧洲电影吸取营养,他们的理念像《绿野仙踪》导演金-维多所说的那样,“在好莱坞,灯光打亮明星,在欧洲,灯光打亮布景。”

在演员选择上,《南方车站》是10年代几部第六代导演作品里最极致的一部。桂纶镁的形象有一点雌雄莫辨之感,清冷,扁平,却让人记忆深刻,是一张景观化的脸。

不需要深刻人性层次的周泽农,也是个景观化的人物。背着偶像包袱的胡歌,努力表演而不可得,其演技上的稚拙,恰也是周泽农的真实困境(在故事开始,他占据核心地盘,但能力并不服众),赋予人物另一层真实。

周泽农
刘爱爱

导演阿巴斯·奇亚罗斯塔米在《樱桃的滋味》一书中写道:内容是电影的根本,形式服务于内容,但是,当一个导演把形式玩到了极致,那么形式足够成为内容本身(大意,非原文)。

《南方车站》把重点从故事和人物转移,让渡给景观社会呈现,剧情便也不应再是电影的核心评判标准。最合理的标准或许是,它的形式是否足够极致、足够系统。

该如何理解形式背后的美的秩序呢?比如说,对于咬了一口的苹果来说,在两种情况下它不是残缺的,一种是它是经过几何设计的苹果LOGO,一种是把10个咬了一口的苹果并排在一起。

看似黑色,却不够黑色;看似是武侠,又不明确;看似是悬疑,却又不营造反转;人物刘爱爱性格呈灰色状,不正不邪,外表胡金铨式女侠造型,行为上又是一个告密者。

观众无法再用类型片的典型特征批判,它便成功构建了另一种奇特的风格,用武侠反黑色,用黑色反武侠,自成一种美的秩序。

《夜车》剧照

居伊·德波曾指出,景观本质上不是影像的积聚,而是“以影像为中介的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在科技时代,当人人都举起摄像头,强调银幕和观众关系的观影行为,必会成为景观社会的重要症状。

用伞杀人是一种浪漫化的表达,有网友指出了它的源头,上个世纪一部古旧类型片,在那部电影里是血浆和杀戮的体现。当它被使用在《南方车站》里,则呈现出一种光影的极致体验,它将仅仅作为一种景观被观众观看,不掺杂复杂的人性和动机。观众像影片中躲在暗处围观的住户,一起被编织到这幅奇景里。

因此,《南方车站》带有一定的挑衅感,电影的干瘪正是观众的干瘪,它对一系列旧电影风格的拆借,都归于一点——

离开人性和人的现代性,电影艺术集体呈现出为观看而特意制造景观的倾向,刻意、浅薄,就像是影片里的那首《美丽的梭罗河》,听起来高亢、清亮,但声音却发自一个活的畸形“装置”,那么这歌曲和主角、观众该是什么关系呢?

【从卡里加里到布努埃尔】

当我们审视景观时,该怎么理解?

例如:偶像和粉丝。一群粉丝跑到机场,围堵在四周,看着偶像走出来,她们把镜头怼在偶像脸上噼里啪啦一顿拍摄。

或者,一个偶像到一家办公室里送礼物,人们放下手中的工作,争相围观,和偶像做游戏,让偶像拍合照、签名、直播、回答问题。

这时候,被围观的偶像和围观偶像的粉丝,彼此都很干瘪,动物性和社会性几乎是远高于人性的。偶像将自己商品化,没有人性,粉丝也聚拢成一群,也没有人性。威令与服从,崇拜与被宠爱,性别的不对等作为真实被这个场面呈现出来,正是这个时代最典型的景观风貌。

如果艺术家为了展现扭曲时代,试图为其添加人性,按照健康时代的方式创作,不免成了“说谎者”。若想要呈现真实,他们必须再造某种风格化的形式。

假设在你的脑海里有一个粉丝围观偶像的画面,那可能是一个混乱的局面,然后对比奥逊·威尔斯《审判》里的工厂场景,让二者重叠。相比现实里的场景,站在卡夫卡原著的高度,从现实提取真实,奥逊·威尔斯只是将画面中的事物秩序化了。

德国表现主义电影启发了奥逊·威尔斯的创作。我们同样也可以把粉丝围观的画面,借表现主义绘画的风格重新排布序列。

奥逊·威尔斯《审判》
某男星到访一家公司引来围观

《南方车站》的塑料感会让我想起《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这是一部犯罪类型片,暗黑、诡异,它的一切都显得非常廉价和虚假,就像《大都会》里的那座城市一样。

那个时代,德国刚刚经历了一战战败的屈辱,一切都极度混乱,人们对秩序化无比渴求,纳粹主义正被酝酿,《诺斯费拉图》的影子笼罩,死亡遍布,人们哀伤、绝望、痛苦、压抑。

《诺斯费拉图》里的影子
《南方车站》里的影子

《南方车站》对影子和无意义死亡(割颅、躺死、莫名中枪)的展现,让我猜测,表现主义电影或许会是它的源流。而另一方面,西班牙导演布努埃尔——受表现主义影响,超现实主义风格——也对其产生了影响。

不妨简单把《白日焰火》和《白日美人》的剧情梗概放一起,两部作品的概念有相仿之处:

“心结未了的张自力主动接近吴志贞,却飞蛾扑火般爱上了这个女人,两个遭遇重大生活挫折的人逐渐从惺惺相惜到相爱,随着更加亲密的接触,张自力发现了五年前的真相。”

“从最初的抗拒到完全的解放,在过程中,塞芙丽娜结识了职业杀手马塞尔,后者为这位白日美人的美艳与神秘所吸引,却也将彼此带入现实与虚幻交错的混乱之中。”

《白日焰火》里的情欲戏

与二三十年代的德国相似,布努埃尔生于1900年,赶上了西班牙内战,经历了残酷的佛朗哥独裁统治和严苛的宗教氛围,见惯了不正常、混乱无序的社会图景,故而,他的作品离奇、破碎且严肃、高深。

布努埃尔给观众带来的挑衅感,是我在观看《南方车站》时最深的感受之一。在梦境里“漫游”的体验,或许也与布努埃尔有很大关联。

【反抗与重建】

相似的历史和人的境况,正在拉近中东欧艺术与国内艺术家的距离。

另一边,消费图景和物质主义影响着观众的取舍。相比好莱坞、类型片创作者,戛纳系和已被封神的现实主义创作者,无论是表现主义电影,还是布努埃尔,都显得过於沉重、晦暗、无趣,曲高和寡,很难在国内的影迷中被普及。

把对“景观社会”的展现作为第六代导演的集体特征,是成立的。布努埃尔的超现实主义(《六欲天》),德国表现主义电影以及后来者贝拉·塔尔(《大象席地而坐》)等等,或许在为年轻创作者们提供更恰当的参例。

当创作者集体呈现一个征兆时,谈论《南方车站》就不能孤立来谈,亦不能割裂于时代,故而,目前不少苛责的评价和观点显得非常聒噪。我们需要认真审视这些作品,它们与我们息息相关,包括但不限于——

刁亦男:《白日焰火》《南方车站的聚会》

娄烨:《风雨云》《浮城谜事》《推拿》

王小帅:《闯入者》《地久天长》

贾樟柯:《江湖儿女》《山河故人》《天注定》

王兵:《方秀英》《三姊妹》《苦钱》

不妨试着建设性的整体观照,它们为我们“铭记”了一个怎样的社会图景?

这些电影肯定不是完美的。布努埃尔曾说,“超现实主义运动的真正目标并不在于鼓励一种新的文学的或艺术的,甚至哲学的运动,而是在于推翻社会的旧有秩序,并使生活脱胎换骨。”

这句话帮我解释了观看《南方车站》时的不满足感:出身学院,饱读文学,自带高冷气质,显得很高高在上,颇有“炫耀”之感。还有贾樟柯对符号“堆砌”感,娄烨关于情欲的“悬浮”感,王小帅的“中庸”感。

因为时代带来的局限,加上审查等因素的影响,这种炫耀、堆砌、悬浮、中庸成为他们各自不得不面对的短板。

换句话说,除了将自己置身于电影博物馆,刁亦男没别的路走;贾樟柯无法深入构建人的关系,只能简单堆砌;娄烨敏感于政治符号,并没有落地的机会;王小帅已习惯于妥协。既然无法否定自我,只得与之共存。

没有了反抗性和锐度,他们目前也只存在于对个人艺术风格进行构建的层面,遑论承担让现实“脱胎换骨”的重任了。

不过,他们才刚刚步入创作高峰期,一切也还言之过早。FIN

 2 ) 《南方车站的聚会》有金刚怒目,更有菩萨低眉

张冠仁

1.这片是近十年来国产电影中最具备江湖气质的电影。他让我们猛然想起脚下的土地上也是诞生过荆轲与专诸,五岳倒为轻,两广出豪杰,燕赵多悲士。南方周末当年的slogan,“在这里读懂中国”放在这里很合适。

2.《南方车站的聚会》聚焦了一个长期给我们忽视忘记的“地下中国”,广场舞,荧光鞋。我们长期在国产银幕上看到的底层被“苦命根”单向度压缩得非常扁平化。底层其实是丰袤而多义的。有底层的狡猾与智慧。底层在这里不仅仅是是视觉上奇观,和道德上的自我满足感。而是提供了3000个群演立体在场还原的当下中国。“地下中国”。有沟壑纵深,有勾心斗角。有魑魅魍魉,有丛林法则,有暧昧彷徨,而更有一种貌似无序的有序感。而这其实是许多国外经济论文与工具在研判近三十年中国经济奇迹野蛮成长失效的命门所在。

3.胡歌饰演的周泽农穿着褪色的阿根廷古典中锋9号巴蒂斯图塔(我唯一的足球偶像),像2002年世界杯对战平瑞典泪洒绿茵那样,中锋在黎明前倒下。倒在水泊岸边,他和桂纶镁船上激情戏是通篇唯一松弛的地方。周泽农代表了近三十年底层中国价值观的立体代言者,也是缔造经济奇迹背后千千万万面容模糊的个体的集合。他依靠出众的个人意志与家庭至上,穿过不义,穿过背叛,穿过陷阱,最终在彼岸之前倒下。它完成了对传统黑色电影《唐人街》1974的“街道上尽是一切比黑暗更黑暗的东西”母题的本土化改造与转化,黑色电影在当代中国语境下的表达。

4.生猛凶狠与残酷仅仅是表层,底下还有一层就是面对无法改变的真相以后,底层的生存智慧。它不是明天会更好的廉价鸡汤,那不过是大二学生和温室中产的自我安慰罢了,真正的真相要砥砺与生硬得多。他也不是一往情深地歌颂底层,不媚雅,电影中有大量事不关己的底层民众反应。这是麻木和沉默的大多数。最后我们看到了底层虽然以底层的逻辑达成了彼此的和解。但出卖与背叛,与沉默麻木构成了基本盘。

5.可能有人会疑问为什么胡歌逃亡动机不会更正义一些?我个人认为恰恰是有价值的地方,我们并不是在讨论个体行为的正义性,而是我们试图以他为案例,纵向切开当代中国的社会学肌理,用一场逃亡作为显微镜去看一下这片土地之上此刻的斯人斯景。他的逃亡之路是一次社会学的田野实验。

6.1968年出生的刁亦男导演不愧是当年90年代初中戏小煤堆上揭竿而起先锋戏剧培养出来的底气。年轻时候看过好东西,年纪大了都是财富。不负鸿鹄心,不坠青云志。他当年并不是冒头的那拨,但是他气沉丹田,余韵悠长,不声不响,活得最长。二十年来始终不失社会的关怀立场。那一代人经历了80年代文化开放以后是有文化精英的固守与担当。而更重要的是勇气与开拓,视听语言比《白日焰火》更进一步。

7.这部电影制作上非常辛苦,而且绝对不取巧劲,生生建构了一个无中生有的“野鹅塘”王国,那是莫言的高密,余华的海盐,福克纳的约克纳帕塔。导演的文学功底非常强。野心也很大,希望在中国银幕上生造一个万法不彰的,和奥逊威尔斯的 The lady from ShangHai 有异曲同工之妙。他差一点就成功了,个中原因我们也心知肚明。

8.很高兴看到在视觉上和《地球最后的夜晚》有一些互动的地方,毕竟从制片人到美术摄影主创,甚至年轻的执行导演大家都在一起工作。这两年国内两部最鲜明的文艺片在这里有交汇但更有分流之处。一个更个人化,一个更社会化,无论如何,需要百花齐放,更需要千变万化。希望中国带有作者强烈属性文艺片市场越来越繁荣。同时在视听语言的表达上不土不松,能达到一流标准。那个全景俯瞰出蝗虫一般的摩托鱼贯而出的镜头太棒了。最后楼顶里抓捕的群戏的调度也非常赞。摄影董劲松老师在低照度环境下对人物造型的塑造能力太棒了。

9.如果一定要说遗憾的话,友情提示:这片确实有暴力血腥的一面,观影前要有心理预期,不适合10岁以下孩子观看。桂纶镁最后蛇蝎美人的处理,在交给歹徒和警方配合上的左右逢源还有空间,因为涉及到结尾的反转契合度。梭罗河固然美丽,早有姜文立上头。另外就是黄觉代表商业对底层的欺凌与伤害处理得有点潦草。但这些缺点早就被主创非凡的勇气与才华掩盖住了。

10.恭喜沈陽,卢芸两位制片人,每部电影都不容易,但此片堪称一路披荆斩棘,但未来一定披金戴银。给你们一个大大的拥抱。祝贺刁亦男导演。所有辛苦与付出都值得。你的制作水准能匹配你创作野心。这部电影在今后研究当下中国转型期风貌的社会学课本里会有他该有的历史位置。

11.祝贺总制片人李力,口碑与票房往往会正向回馈那些野心勃勃又手里不慌的冒险家们,后劲十足,古往今来历来如此,这也是行业进步的要诀。

这一年值得一看的国产电影不多,值得一写更少,所以我决定去电影院再看一遍《南方车站的聚会》。

 3 ) 拉大旗作虎皮的《南方车站的聚会》,问题在哪?

因为前作《白日焰火》的金熊光芒,《南方车站的聚会》早在筹拍之际便获得了巨大关注,当时电影的中文名还叫《野鹅湖》(这也是英文片名The Wild Goose Lake的中译,来自于电影中一处重要的城市湿地景观)。之后顺利入围戛纳主竞赛单元,场刊评分2.8,昆汀·塔伦蒂诺观看首映后带头鼓掌,无疑更提高了公众的期待制。

作为导演刁亦男的第四部电影作品,《南方车站的聚会》如同一次转型的试手,一改往日写实的新现实主义路线,大做风格化影像造型的文章。风格化的危险在于形式淹没内容,在没能保证内容的情况下贸然展开形式的试验,极有可能产生喧宾夺主的后果,作为刁亦男拿手好戏的欲望戏码也因此分解、虚化、游移到无可理解的地步。在黑色电影的华丽包裹下,《南方车站的聚会》实则是一部贫瘠孱弱的作品,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与倒退。

犯罪的羊头,欲望的狗肉

《南方车站的聚会》取材于一则新闻事件,讲述了一个因意外杀人被警方通缉的在逃犯,在逃亡过程中寻求自我救赎的故事。主人公周泽农在一场帮派火拼引发的混乱中误杀了警察,只能逃身在外。在得知悬赏金高达30万之后,他试图让妻子举报自己从而获得赎金。在逃亡和寻找妻子的过程中,周泽农与陪泳女刘爱爱之间产生了微妙而奇异的关系。刘爱爱作为唯一能帮周泽农找到妻子的人,也在帮派的利诱下将周泽农引入一个个圈套。警察、盗匪、犯罪者、陪泳女之间于是卷起了罪与罚的追击旋涡。

刁亦男的电影向来少不了法外之徒和畸形爱恋。在处女作《制服》中,裁缝小建通过偷穿警服改变了身份,得以与女人莎莎展开一段爱情。《夜车》中,吴红燕作为中国西部某市人民法院的一名普通法警,与处死女犯的丈夫产生了恋情。《白日焰火》中的警员张自力深陷在罪犯梁志军的妻子所布下的迷魂阵中。同样在《南方车站的聚会》中,周泽农作为在外逃亡的罪犯,却与前来“帮助”他的陪泳女刘爱爱发生性关系。隐藏在人性暗角的欲望在陌生人之间的相遇,在《南方车站的聚会》中得到了延续。

刁亦男擅长于对此种反常欲望的构筑,这与娄烨的直接欲望、章明的暧昧欲望有别。在娄烨的电影中,欲望通过男女直接的肉体接触得到呈现,《夏宫》、《春风沉醉的夜晚》《花》不用多说,几部电影都把刻画性欲当做重点。甚至于在《风中有多雨做的云》这样一部描绘时代画卷的电影中,性欲也被作为推动剧情发展的直接力量得到呈现。章明电影中的欲望与此不同,《巫山云雨》中摇曳暧昧的情欲延续在了《结果》和《冥王星》中,章明捕捉到了男女的情欲在意识表层下萌动的状态:不说破、不实现,让它们处在晦暗模糊的暗流涌动中,同时又让观众真切地感知到。

犯罪与破案是刁亦男电影的招牌元素,不过这并非目的本身。真正的目的是在传统类型片(犯罪片、侦探片、黑色电影等)的框架下编织欲望的罗网,描摹人性和欲望。刁亦男的方法是构筑置换身份与角色的不轨之恋,无论是《制服》里“警察”与“妓女”的爱情(当然也可说是裁缝师与音像店女孩,身份互换可作多种组合),还是《夜车》里女警爱上处死女犯的丈夫,亦或《白日焰火》中张自力的警察对应吴志贞碎尸犯妻子的身份,以及后来张自力离职后以工人的身份接近一位洗衣房女工(同时也是杀死职友的妻子)。所有这些设计都发生在道德之外,但正是这种身份错位的反常恋爱使得刁亦男的电影展现出独特的魅力,被禁忌的摇曳情欲无法在生活中见到,观众却有权在电影中坦然消费。·

通过构造法外的世界呈现当下中国社会都市男女的欲望张力,这在《南方车站的聚会》中既有延续也有缺失。如果说《夜车》和《白日焰火》中潜在的情欲戏看得人血脉偾张,那么《南方车站的聚会》仍然有潜在的反常情欲,只是这种欲望潜留在晦暗的底物中无法流动。疑问不断在观影的过程中浮现:周泽农五年未见妻儿,为何突然愿意让妻子拿到赎金?两人之间的前情纠葛完全没有得到交代;周泽农与刘爱爱两位完全陌生的人为何短短几天内产生情爱关系,在荡野鹅湖的船上突然发生了性爱?这些欲望如今锁在一团雾气中,观众根本无法探测。刁亦男没有像在前三部电影里那样为观众提供游走人性欲网的路径,让它们无故消失在倒叙和闪回中。

戏剧的舞台,苍白的脸谱

如果说刁亦男此前的作品走的仍然是新现实主义路线:真实的城市街景、可感的城市肌理,现实世界中的人物,敞露的内心世界,那么在《南方车站的聚会》中,整个城市变为一座巨型的舞台,通过脱节空间的设计不断地变形和延伸。刁亦男放弃了此前贴近现实的写实主义摄影风格,转而追求风格化鲜明的表意方式,后者从黑色电影(Film Noir)的影像风格和制作模式中找到灵感(值得一提的是,黑色电影受到德国表现主义电影的影响)。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在现实中又超越现实的世界:多雨、湿热的气候,被霓虹光影照亮的城市夜景,混乱破败的穷街陋巷,神秘的湖区……

在对城市景观的构造上,《南方车站的聚会》与《地球最后的夜晚》有异曲同工之妙。两位导演对于霓虹都有一种痴迷,不过目的有别,刁亦男或许从尼古拉斯·温丁·雷弗恩的电影中找到灵感,来构想他心目中的“南方城市”,而对毕赣而言,霓虹所构筑的迷幻感与他电影如梦似幻的氛围相合。两部电影当然有更多可以比对的地方,那些对《地球最后的夜晚》颇有微词的观众,如今面对《南方车站的聚会》这样一部类似的作品,是否会向前者致歉呢?不得而知。仅就影片在文本和影像两个角度呈现的效果来来,《地球最后的夜晚》更有可取之处。

刁亦男一再强调《南方车站的聚会》中的城市不是现实中的武汉,仅仅指一座“南方城市”,人物之所以说武汉话乃是为了让职业演员与非职业演员在话音上相统一。关于此点,我们可以认为刁亦男确实做到了,电影呈现的城市景观并非我们日常所熟知的武汉这座城市典型的城市景观,不过它也不会是某座想象中的南方城市。原因在于它根本不是一座城市,缺乏城市空间所需要的肌理,它仅仅展示为一个舞台,只有无序编排的脱节空间,却没有将脱节空间连缀一体的视角。再加上平面化的摄影,现实世界被取消了纵向的深度,转变为观看的平面。游走在城市景观中的人物,看起来像是皮影戏中的皮影或纸板人儿,他们在城市的炫目光影中活动,他们身上似乎有一条导演牵引的细线在指引(没有主动权)。

《南方车站的聚会》中的人物是戏剧舞台上的傀儡,而不是法国导演罗伯特·布列松概念中的模特。在罗伯特·布列松的电影中,影像在蒙太奇的快速剪辑作用下展开叙事,人物只需提供肢体动作和言说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人物身处的情境被观众理解(《死囚越狱》《扒手》)。而在刁亦男的《南方车站的聚会》中,摄影机长时间地聚焦在人物面容上,简单通过表情向观众提供内心世界的信息。因为缺少对情境的构筑,人物被脸谱化,形象扁平单调,内心世界如同电影里夜晚的湖区,晦暗模糊一片。

因此,《南方车站的聚会》中的体验是双重缺失的。《南方车站的聚会》既没有构筑一座以现实城市为背景的南方城市,霓虹光影再迷人,城市景观也只是些画片儿,空间并没有得到呈现,只是一些不能进入、仅能观看的建筑形态;同时也没有创造出一座在影像世界构想并存在的城市在体验上的完整性,仅是些没有被连缀统一的脱节空间。同样,电影中的人物只有一张张苍白的脸,行为举止与内心世界相互脱节,暧昧不清,无法测度。作为刁亦男招牌元素的欲望如今困锁在一团迷雾中,观众根本无法解开。观众既进入不了影像世界,也进入不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如同观看炫目的奇观那般,到最后是无聊和厌倦。

黑色电影的外皮,武侠电影的内核

如果要为《南方车站的聚会》找寻类型片的原型,黑色电影和武侠电影是首选。黑色电影是上个世界四五十年代诞生在好莱坞的电影类型。调子阴郁、情绪悲观、表现愤世嫉俗和人性危机是黑色电影的通用样式。《南方车站的聚会》的故事、人物和风格无不是黑色电影的标配:滂泼的大雨、晦暗的色调,犯罪和堕落,充满危险的城市,下沉的人生格局,为领赎金自愿被举报的剧情,沉郁又生猛的孤胆英雄、蛇蝎美人……一切都在肃杀、迷离的暗夜中得到呈现。与此同时,在对世界观的呈现和表演模式上,我们看到了武侠电影的影子。《南方车站的聚会》呈现的是正邪对立的警匪世界,两者有类似的组织和运作规律(电影中盗匪和警方分区块的戏如此雷同)。说到底,中国的武侠电影何尝不是中国式的黑色电影呢?

《南方车站的聚会》中人物的表演让人想到武侠大师胡金铨的电影。胡金铨生平极为痴迷京剧,将京剧中程式化的设计照搬到电影的武打场面里,从而开宗立派、创造出独树一帜的武侠电影风格。胡金铨说,“我对武术一点都不懂。我拍的动作完全是从国剧中借来的,我的武打动作是将舞蹈、音乐、戏剧合而为一,我把戏剧动作分解,并且想尽办法让它在电影中达到最惊人、最突出的效果。”胡金铨的电影有程式化的打斗场面却不失其真实性,原因在于武侠电影和戏剧舞台一样自呈为一个完整世界。在戏剧舞台上,一条划在地上的线段可以代表一扇门,表现城市空间只需在背景安置一张城市的相片……这些都说明戏剧的真实性来源于一套约定的程序。拉斯·冯·提尔的《狗镇》即将戏剧的这套规则运用到电影中,是最好的例证。

在武侠电影中,故事不必依循现实的逻辑展开。武侠电影表现的是发生在过去某个时空的事件集合,通过“约定”获得自身的完整性,不仅与当下的世界有时空距离,即便与故事发生的时空也有距离。它自有一套运行逻辑,真实性来自于武侠电影这一类型与观众的事前约定。这是胡金铨的电影无比概念化,又不让人觉得违背常情的原因。可以说,武侠电影的世界乃是一个独异的、自足的世界。相对而言,黑色电影呈现的世界是一幕幕现实世界,它与现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类似于现实世界投射出的道道暗影,不过它仍然是现实的一部分。

当刁亦男在《南方车站的聚会》中用武侠电影的模式创造黑色电影,或者用黑色电影的模式创造武侠电影时,两者之间就产生了矛盾。黑色电影指涉现实的强度在武侠电影脱离现实的理念凝结中不断被削弱。《南方车站的聚会》整个故事是黑色电影的套路,但在理念上却是武侠电影的概念。武侠电影与戏剧是相通的,人物遵照一套规则行事和说话即可,不需要遵照现实的逻辑(飞檐走壁在现实中当然是不可能的,但在武侠电影中如此真实)。黑色电影和戏剧是不合的,戏剧反现实,这是《南方车站的聚会》失败的原因。

《南方车站的聚会》会被人记住,不是以一部优秀的佳作,而是以导演对影像风格的极致探索和黑色电影在中国本土化的大胆尝试。无论如何,刁亦男依然值得期待。

(首发于凤凰网文化)

 4 ) 《南方车站的聚会》:不连贯的暴力中有种梦的味道

刁亦男执导,胡歌、桂纶镁、廖凡、万茜等人主演的《南方车站的聚会》,曾入围今年戛纳国际电影节的主竞赛单元,是华语电影的“独苗”。虽然最终没有斩获奖项,但还是收获不少好评,戛纳场刊2.7分(总分4分)的评分并不算低。戛纳电影节后,影迷们便翘首以盼,12月6日起,电影全国公映。

《南方车站的聚会》海报

1968年出生的刁亦男,是以编剧的身份在电影圈知名的,他参与编剧的《将爱情进行到底》《洗澡》等作品有口皆碑。编而优则导,2003年刁亦男转型成为导演,处女作《制服》就曾在国际上斩获大奖;2007年他执导的第二部作品《夜车》,入围了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之后便是2014年在柏林电影节获得最佳影片金熊奖、最佳男演员银熊奖的《白日焰火》。刁亦男的作品少而精,且他的电影风格在第六代导演里也算独树一帜,时隔5年后推出的《南方车站的聚会》,自然受到关注。

黑色电影与宿命意识

《南方车站的聚会》,依旧是刁亦男拿手且热爱的犯罪题材。

时间是在2009年,地点是武汉的城中村。周泽农(胡歌 饰)是盗车团伙的一个小头头,在一次帮派之间的利益分配争斗中,他的兄弟被残忍断头,他也差点丢了性命。在逃亡中,他误将警察认为敌对帮派,开枪打死了一名警察。警察发布悬赏通告,举报周泽农者可得30万的赏金。

胡歌饰演周泽农

周泽农身边的人都觊觎这30万元。周泽农想让五年未见的妻子杨淑俊(万茜 饰)举报自己拿到赏金,这是他最后能为妻儿做的。周泽农让曾经的兄弟华华(奇道 饰)帮忙寻找妻子的下落。不料,华华自己也打了算盘,他让陪泳女刘爱爱(桂纶镁 饰)引诱周泽农到警方的陷阱中,承诺事成后,给刘爱爱2万元。帮派势力也想对周泽农赶尽杀绝——毕竟他知道了太多团伙的秘密,他们同样找到华华,华华依旧是以刘爱爱为诱饵。

桂纶镁饰演刘爱爱

在各方男性势力压迫生存下的刘爱爱,一边不得不充当着华华的傀儡,一边她也想独吞30万元,但在引诱周泽农的过程中,她与周泽农也有暧昧的情愫,并对周泽农的妻子有恻隐之情……

虽然这是一个犯罪故事,但它并不是我们惯常想象中的那种犯罪悬疑片——强情节、强节奏、强悬念,最终主题指向正义压倒邪恶、惩恶扬善,等等。《南方车站的聚会》更偏向于一部黑色电影。刁亦男是黑色电影的忠实信徒,早期的《制服》《夜车》,是他黑色电影的习作,终于在《白日焰火》中融会贯通,而今《南方车站的聚会》是黑色风格的强化和再延续。

黑色电影并不是一个容易界定的概念,就像美国知名影评人詹姆斯·纳雷摩尔说的,“识别一部黑色电影总是比定义黑色电影这个术语来得容易”。至今影评界似乎对于黑色电影到底是一种类型还是只是风格争论不休。本文倾向于认为黑色电影是一种成熟的电影类型,它有其自成一套的故事体系和美学风格。

黑色电影最早指涉的是好莱坞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和五十年代初期出现的,以私人侦探、警察、蛇蝎美女等为主要人物元素,以主观叙事、非线性时间、非完美结局、非道德的主人公为叙事特点,视觉风格颓废压抑,反映悲观宿命色彩的犯罪影片。比如《马耳他之鹰》(1941)、《双重赔偿》(1944)、《罗拉秘史》(1944)、《邮差总按两次铃》(1946)等。

黑色电影的兴起,首先是因为当时美国出版市场“黑色小说”流行。黑色小说大抵讲述的是犯罪惊悚故事,但充斥着忧郁的情绪和罗曼蒂克的孤独味道,比如雷蒙德·钱德勒的著名小说《漫长的告别》。当时很多黑色电影都是改编自黑色小说。但从根本上说,这与美国经济大萧条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存在主义观念流行,悲观厌世成为普遍的社会心理有关。这也是为什么黑色电影虽然有惊悚、犯罪、悬疑、刑侦、暴力、情色等多种元素,但它并不诉诸于叙事上的快感,而是给观众传达一种心理层面上的消极感。

因此,黑色电影的核心标志,是电影中无处不在的绝望意识与宿命论。主人公就像是被抛掷到这世上,他也许在无意中犯了错,但无处救赎,无力挣脱。在强大的命运面前,人类只是困兽。

当黑色电影成为一种成熟的类型后,类似主题与风格的作品源源不断。刁亦男的《白日焰火》和《南方车站的聚会》中,都带有黑色电影的许多典型特征。比如它们都有谋杀、暴力、血腥、情欲、黑夜、霓虹灯、阴影、下雨等元素;比如它的几个主要人物分别对应的是侦探、蛇蝎美人等角色。这两部电影中,桂纶镁的角色都偏向于“蛇蝎美人”,而廖凡又刚好扮演了警察的角色,对应的是“侦探”。

《白日焰火》中,桂纶镁也饰演类似于“蛇蝎美人”的角色

当然,更关键的是,这两部电影都借助耸人听闻的命案,关注的是那些卷入命运漩涡中身不由己的破碎人物。

《南方车站的聚会》中,在这场逃无可逃的狩猎中,周泽农是猎物,刘爱爱也不是猎人,她只是身不由已的诱饵。周泽农与刘爱爱,早就落入了宿命的陷阱中。他们是挣扎于社会底层的零余人,大抵就像那些待拆或者已经荒废了的破落建筑,在夹缝中求生,或自生自灭,或铤而走险。他们当然都不无辜,按照三观党的判断,周泽农简直十恶不赦,但在针对他的这场狩猎中,人性的自私、背叛、卑怯倒也一览无余,而这样狩猎,也许在周泽农盗车与杀人之前,就已经开始了。

黑色电影中,并没有什么绝对的是非对错,导演并无意于去做那些每个人都懂得的最基本的常识判断,电影更关注的是那些模糊的、暧昧的、灰暗的命运地带,最后发出一声长长的叹息。

“不连贯的暴力中有种梦的味道”

主题层面外,黑色电影在视听层面也自成一体。《出租车司机》编剧保罗·施拉德在《黑色电影札记》一文中总结了黑色电影的几大常用技巧,简单归纳:

1,大部分场景都是按夜光布景。

2,宁愿用斜线和垂直线而不用横线……斜线旨在分裂荧幕,使之不安宁,不稳定。光线以奇特的形状射进黑色电影中不整洁的房间——参差不齐的四边形、钝角三角形、垂直的狭缝——令人怀疑窗户是用小刀割成的。

斜线既切割画面,同时演员只露出一半脸,营造一种不安感

3,为演员和布景提供同等的照明强度。演员常常隐藏在城市夜景的实际画面之中,更明显的是,在他说话时面部总是被阴影遮住。

4,构图张力优先于形体动作。典型的黑色电影宁可通过摄影机让镜头围绕着演员运动,而不愿让演员的形体动作控制场面。

5,一种几乎是弗洛伊德式的对水的依恋。空荡荡的黑色街道几乎总是闪着夜晚新雨的水光,雨量和戏剧的发展同步增长。除小巷外,船坞和码头是最时兴的会面地点。

电影中经常下雨

6,对浪漫叙事的偏爱。

7,经常使用复杂的顺时时序来加强对于无望与流逝的时间的感受。

这7个技巧中,前5个都属于视听层面的,足见美学风格之于黑色电影的重要性。不难发现,无论是晦暗的布景、不安的光线、阴影下的演员面孔还是阴雨夜与空荡街道,黑色电影的美学风格传递出的信息,与电影主题的宿命论是相称的,其营造出来的整体视觉效果是肃杀的、阴冷的、忧郁的。

在《白日焰火》中,刁亦男的影像风格已经很成熟了。故事背景在大雪纷飞的东北小城,无论是冰冷空旷的街道,拥挤的公共汽车还是低矮破旧的建筑,都给人一种视觉上的冷清与萧条感。除了夜景外,大部分白天的场景是低角度照明,有一种灰蒙蒙的压抑氛围。电影中分尸与冰鞋杀人,是残酷的;各路男性觊觎吴志贞,是情色的;从面条里吃出的人眼球,是怪诞的;白日里的焰火,是梦幻的。

到了《南方车站的聚会》,刁亦男进一步发挥到了极致。这一回故事发生在武汉,破落的筒子楼,逼仄的小巷,暗夜中猩红的光,包括这连绵不断的阴雨,都是刁亦男营造氛围的工具。

《南方车站的聚会》85%为夜戏,像电影开始前25分钟都是夜戏。但电影中的夜戏并非单一的渲染黑暗的氛围,刁亦男镜头下的黑夜带有层次感。这得益于霓虹灯、影子与声音等匠心独运的运用。

电影中充斥着超级光亮的霓虹灯的元素,无论是霓虹灯招牌,电动车的霓虹灯,广场舞鞋的霓虹灯,还是玩具的霓虹灯……它们夺目的光亮与破落阴郁的环境又似乎格格不入,因此它们的红是“惨红”,黄是“昏黄”;它们在暗夜的对比下,释放出一种末世偷生的梦幻迷离感。

电影中有大量的霓虹灯元素

还有影子。很多时候,刁亦男在表现人物状态时,不是通过镜头的写实呈现,他对准的影子。有时影子只是视觉的变化,有时则是一种情绪的烘托,将人物的惊恐、慌忙、失措全部都寄放于剪影上,加上音效的辅助,让观众充分想象惊恐。

电影中一处惊艳的影子运用,是周泽农与警察、仇家三方在暗夜中筒子楼里的追逐,人物并没有在画框内,镜头对准的是月光照亮的楼梯转角,周泽农的影子跑上楼梯,墙面上的身影不断“原地”跑动,身影越来越大,喘息声越来越大,紧张感充盈了整个银幕。

这是偏向于视觉效果的影子

这是带有氛围营造的影子

《南方车站的聚会》对于声音的运用,也堪称一绝。在这样高度紧张的狩猎中,危机四伏,电影中的人物与观众一样,心神难安,永远不知道什么时候,哪一扇门打开会有仇家跑出,也不知道远处的巨大声响是不是子弹的声音。每每这个时候,巨大声音响起,不仅吓坏电影中的人物,也让观众紧张起来。就比如闹市中那两声爆米花响,比如暗夜中突然推开的铁门声。

观众不难在电影中看到暴力,但将暴力呈现出视觉美,没有几个导演能够做到。《南方车站的聚会》中,既有令人惊悚的纯暴力镜头,比如周泽农的兄弟骑着摩托车被叉车割头,也有非常暴非常美的暴力美学,比如透明雨伞穿肚,雨伞打开,透明雨伞上血浆四散。

可怖的叉车割头

雨伞穿肚,血浆喷射

另外一个具有高级想象力的元素运用,是动物。其中一场追捕戏在动物园里进行,人物惊恐地逃亡,与动物瞪大的惊恐眼神进行蒙太奇处理,既营造出了惊恐不安氛围,也是人物命运的一种对照……

动物眼睛与主人公逃往蒙太奇处理

法国两位影评人雷蒙·博尔德与埃蒂安·肖默东出版的《美国黑色电影全景》用五个词来形容黑色电影,“梦幻的(oneiric)、怪诞的(bizarre)、情色的(erotic)、矛盾的(ambivalent)和残酷的(cruel)”,并总结道,黑色电影“在这些不连贯的暴力中有种梦的味道”。《南方车站的聚会》完全符合,它有一种梦的味道,在这个光怪陆离、虚虚实实、紧张压抑的梦境里,人物无根地漂浮其中,他们恐惧且不安,或是求死,或是苟且偷生

强烈的风格化或限制了演员表演

强烈的风格化,让《南方车站的聚会》颇像一个异类,也许它的市场前景不那么乐观。但还是鼓励观众一看。华语电影的主流是写实主义,像刁亦男这样强烈风格化,多少带有德国表现主义影像风格的,实在是少见。将刁亦男放在影史上也许不算什么,但之于华语电影而言,是别具一格的。

刁亦男的影像风格独树一帜

当然也得承认,这种强烈风格化的电影可能存在一个问题,即导演的风格会否压倒一切?毕竟对于一部电影来说,除了风格外,还有叙事、表演等内容。

就比如毕赣那部评价两极分化的《地球最后的夜晚》。当毕赣风格成了电影最大的标签,多数观众看不懂故事在讲些什么,演员在表演一些什么。观众不免也担忧,《白日焰火》之后的《南方车站的聚会》,会否像《路边野餐》之后的《地球最后的夜晚》,制作资金更充足,更有钱,更精致了,但反倒少了一开始那种粗粝的生命力?

坦白地说,《南方车站的聚会》多多少少也存在着这样的问题,电影的刁亦男风格还是压倒了一切。比如电影中的大部分角色,都比较扁平;刘爱爱因为身处冲突的漩涡,她是电影中极少数(或者说是唯一)比较有发挥空间的角色。

我们具体来看看胡歌饰演的周泽农。这个角色本是很复杂的,比如他为何五年不见妻儿,为何五年后希望将赏金留给妻儿而不是逃亡。但在电影中,这部分都阙如了。在厦门的特别放映采访中,胡歌谈到了他对角色的理解:“这个角色五年没有回家,他觉得给不到老婆孩子好的生活。我想象他是对人生没有希望的人,生活在边缘底层,直到他知道自己的命值三十万的时候,才给了他新的支撑。”但在电影中,观众看不到这一切,人物行动的动机并不明确。

这并不是说胡歌演得不好,而是刁亦男对风格的推崇,导致他在叙事的抉择上,更倾向于可能没有那么有叙事性但风格化的桥段,而省却了那些必要的铺垫,由此也限制了演员的表演空间。知名导演谢飞在豆瓣上给电影打了三星,他直言,“导演拍黑色犯罪片的技艺是很不错的,只是几个主要人物都单薄、空泛了些,血腥、杀戮、色情虽多,也无法给片子增加分量。”

不过对于胡歌来说,《南方车站的聚会》仍旧是一个大的突破。胡歌年少成名,《仙剑奇侠传》之后,他一度被称为“古装偶像剧第一人”。2015年,《伪装者》和《琅琊榜》的接连成功,胡歌再次迎来事业的顶峰。但2016年之后,胡歌并没有接拍什么电视剧。当时在戛纳接受澎湃有戏采访时,胡歌谈到,他曾长时间处于一个情绪的低落期,“可能是觉得自己处于事业上的瓶颈期吧,其实也就是我不想重复,因为一旦你塑造成功了某一个类型,或者说某一种感觉的人物,之后来找你的戏大部分都是一样的,或者类似的。”

胡歌很好地呈现出了角色的状态

胡歌并没有趁着热度,多拍多捞自我重复,他想挑战自我,想有新的突破。《南方车站的聚会》是他进军大银幕并转型的极好契机。观众还是可以感受到,胡歌进入了周泽农的状态,无论是精瘦的身体,糙黑的脸庞,还是凌厉警觉或疲乏涣散的眼神,一个复杂的亡命之徒的形象立住了。

唯一可惜的是,电影只展示了角色的状态,并没有给予演员表现出角色复杂内心的足够空间。

——版权属于澎湃新闻·有戏——

 5 ) 那些南方的故事 (含剧情分析)

【写在前面的话】

1. 这篇影评只是我个人出于对这个电影的喜爱,想趁着还有记忆的时候记下我的感觉。看的版本是国际版本,所以不要和我说你们没看到的一些东西就是我意淫。

2. 其次,我看的时候是英文字幕+武汉话,看之前也没有写影评的打算。当时也没有机会二刷,所以人物关系有点混乱。感谢大家的提醒,文章中对于角色的名称已作出修改,

3. 剧评仍保留了在那一刻我自己对剧情的理解。希望能帮助到一些观众(反正你们又不会只看我的影评,哼)。

4. 感谢大家指正爆炸声是炸米泡的声音,嗯,我爱炒板栗。

【影评原文】

出国十年,第一次参加当地的电影节。作为我们这上映的唯一一部华语片,我对于这个片子特别的期待。当然,我闺蜜更多是为了胡歌,而我是为了桂纶镁。意料之外的是,观众里华人面孔居然只占了一半,剩下的大多数是白皮肤蓝眼睛的白人,在我暗自猜想他们究竟能不能看懂这个片时,才发现全片在武汉话中展开,让我这个非武汉人也只能跟外国观影者一样,依赖简单的英文翻译。

观影当天下了一场大雨,在影片开始的时候慢慢转小。配合影片的第一幕雨夜,让我瞬间有点分不清现实和虚幻。剧里的胡歌一改平日温文尔雅的样子,饰演起了一个留满胡子皮肤黝黑的周泽农,乍眼看和平日开摩的师傅异常相像。大多数时候的周泽农虽然偶尔也有慌乱涌出,但大多数时候总是在思索着什么。哪怕是在被追捕的途中,他都保持着清醒的头脑。挥洒的汗水和鲜血,夹杂着强烈的男性荷尔蒙。偶尔外露的胸肌和腹部在影院里引起阵阵轻微的惊呼,让人不自觉地咽口水。

桂纶镁,我对她还停留在我初中时看"不能说的秘密"里的纯洁的女学生,一不留神才发现她就要36岁了,而距离她演‘’蓝色大门‘也已经过去了17年。这么多年来,我不知不觉中按时长大了,而桂纶镁也如约地按时成熟了。剧中她饰演的陪游女刘爱爱真实的让人心疼。男人只要付出一点钱,她就要去陪着男人“游泳”。而实际上是打着陪游的名义,做着最原始的交易。在男人和暴力主导的底层社会里,一个女人的力量太弱,而一个陪游女的力量更是低微到了土里。与本身就是盗车贼团伙里其中一个头头的周泽农相比,刘爱爱没有兄弟,没有武力,更没有与人谈判的筹码。所以剧中的她,总是低头走路,碰到警察就特别心慌,就连正常时候也能从飘忽不定的眼神中看出她强装的镇定。从头到尾,没有出现过她真正的家人和朋友,她更代表了在诺大的钢筋混凝土建筑丛中,被遗弃的底层人员。无依无靠,但又不是无拘无束。只能任由不同的帮派因利益把她不停拉扯。

【剧透,未观影者慎入!!】以下故事描写以时间顺序展开,特别声明本人只看过一次(因为电影节只上映一次,无法二刷...),只能按照脑海里的片段构造回忆,如果哪里描述的不对,望指正。

周泽农是武汉最大的盗车团伙里的一员,凭借过人的胆识和武力,以及多年的经验在团伙里占有一席之位并有着不少追随者,成为了团伙里最大的帮派之一。然而有利益的地方就有纷争,另一个帮派以“猫眼”为首,一直垂涎着周泽农多年来掌管的一条街道,而该街道带来的利益让敌对帮派为之疯狂。

此时的周泽农刚坐完牢出来,敌对帮派以周泽农技术不行为由,向团伙的老大"马哥"申请接管这条街道,马哥起初以周泽农经验更丰富婉转地拒绝了,但敌对帮派不依不饶。最后马哥主张两个帮派进行一个偷车比赛,在规定时间内哪个帮派偷的车越多,哪个帮派就能获得该街道的管辖权。

敌对帮派还在不争不饶,此时周泽农的手下“黄毛”(忘记叫什么名字了)年轻气盛,突然掏出枪在敌对帮派里正在叫嚣的小混混的腿上打了一枪。两个帮派原本的暗自较量,此时被这一声枪声逼得摆出了台面。双方随即陷入了流血的乱斗中。围观的人里有男有女,还在说说笑笑地看着他们打架,好像看的不是人,而是动物在耍闹。

从头到尾周泽农都是一副看戏的样子站在聚会大厅的角落,好像这些纷争跟他都没关系。眼看打斗进入了白热化阶段,周泽农这时才慢悠悠地离开一直靠着的墙,拿起一把车锁头进入了打斗的人群中,轻轻松松地就打倒了几个敌对帮派的人......

事后马哥跟周泽农说这个事情要有个交代,而周泽农说自己会处理不听话的手下。没想到在询问手下的时候才发现不知道什么时候他们身上都买到了枪。可能周泽农也没想到,在他进监狱的期间,这武汉市里的情形开始风云涌动。周泽农此时默默地把从手下那没收的一把枪揣进了裤兜,此时他的内心可能是:既然我手下能买到枪,说明对方也极有可能持有枪。而这次的偷车比赛,可能不一定那么简单。

周泽农的手下正教训擅自开枪的小年轻,此时的周泽农靠在窗边看着他们

偷车比赛开始了,双方都在激烈的拉锯中,一辆辆电瓶车被拉到了指定的地点。明晃晃的车灯代表着一个又一个犯罪的事实,赤裸裸地告诉大家犯罪就是这么简单粗暴。而周泽农从一开始就是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果不其然,他的顾虑是对的。敌方帮派成员故意引诱黄毛进行飙车比赛,并在路上放了障碍,导致黄毛在过隧道的时候被安全杆切断了脖子。紧接着对方向尾随的周泽农开了枪,此时的周泽农在失去手下,和枪伤的巨痛中变得意识不清醒,慌张的他在逃离时误把正在巡逻的警察当做了敌人,盲目地开枪导致了一名警察的死亡。而正是这一枪,让周泽农背上了30万的悬赏,和无数人的心怀鬼胎。

周泽农知道自己没有退路,也深知自己插翼难飞。与其直接被捕,周泽农希望由妻子杨淑俊去举报他,好领30万的悬赏。周泽农让自己妻子的弟弟,去找妻子。然而此时的大舅子正被警察监视着所以只好去求助另一个朋友华华的帮忙,希望华华能够让杨淑俊去见周泽农。华华不便出面,让自己手下的陪游女刘爱爱去劝杨淑俊见周泽农,大家相约在广场见面。

刘爱爱和杨淑俊前后脚来到了广场,两人分散开来掩人耳目,刘爱爱融入了广场舞的大队中,杨淑俊则是在小摊贩前装作是顾客。可笑的是当枪声响起之后,观众才发现广场上的人其实都是警察假扮的,陪着刘爱爱跳舞的是警察,买东西的店主也是警察布置的。一开始穿着荧光鞋跳舞的广场舞者,突然变成了黑夜中一个个敏捷的身影,把刘爱爱和杨舒俊一开始的小聪明照的如此的愚蠢:原来自己的一举一动,早就暴露在警察的关注下。

电影里有很多枪声,每次枪声都推动了剧情的发展,比如说一开始黄毛的那声枪声,比如说周泽农打死警察的这一声枪声。导演就像跟你玩游戏一样,用各种现实生活里的爆破声,让你永远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有真的枪声。待你发现原来只是炒栗子时的爆破声后,还没松一口气之时,紧接着就是密集的枪战。观众的一颗心一直被悬挂着,无法放下。最后,杨舒俊的弟弟在广场的枪战中身亡。

受了失去弟弟打击的杨舒俊坦白是警察让自己做的一个局,她自己也突然发起羊癫疯。华华没办法,只好让刘爱爱去见周泽农告诉他这个事情。影片就回到了一开始刘爱爱和周泽农相遇的那一瞬间。两个人在商讨对策,周泽农知道自己的妻子无法再来找自己,而目前的他随时有可能被抓住。而一旦被抓住,这30万就轮不到自己妻子手里。周泽农希望刘爱爱能举报自己,到时候分钱给妻子,刘爱爱满口答应了。

车站的这场戏毫无疑问展现的是周泽农的智慧和胆识。第一,他通过车站口暂时的混乱,大摇大摆的和刘爱爱一同混进了车站。当刘爱爱问他为什么偏要选在人多的车站,他说警察目前肯定在偏僻的地方搜查,顾不上人多的地方。果然,警察连动物园和私人赌博场所等偏僻场所都搜查了一遍,顺道还立了几个小功。第二,他让刘爱爱报警举报他,然而在他刚准备进去车站自投罗网时,突然考虑到警察有可能会怀疑根本不会在火车站附近出现的刘爱爱,从而怀疑他们骗悬赏金。第三,周泽农觉得这个时候华华也不是可以依靠的。就问刘爱爱华华答应给她多少钱。刘爱爱支支吾吾地说两万。周泽农此时明白:连冲锋陷阵的刘爱爱也只能拿两万,这样下来保不准华华会私吞这笔钱,一点都不会留给自己的妻子。

周泽农知道自己要为妻子做点什么,但是目前他的形势太被动了。刘爱爱其实也知道自己忙活半天也只是为他人做嫁妆。但无奈自己的力量太微弱了。她深知,哪怕自己拿到了30万悬赏金,在华华,敌对帮派的虎视眈眈下,自己根本没有保护好这笔钱的能力。此时一辆火车轰鸣而过,刘爱爱想到了一个方法,然而作为观众的我们在导演的静音效果下,无论怎样都听不到只字半语。但这只听到火车轰鸣的15秒,预示着刘爱爱和周泽农正要向我们展开一个在有限时间内的大布局。

首先周泽农跟刘爱爱去了她平常陪游的浴场。刘爱爱和周泽农在船上呆了一个晚上,结束后周泽农给刘爱爱一张票子。这个可以帮助刘爱爱在面对警察的询问时站的住脚,可以有底气的告诉警察我在服务他的时候认识了周泽农,使得接下来的事情可以发生的更可信。另一方面,刘爱爱也观察到华华在私底下偷偷和马哥见面,事实证明了华华并不是真心想帮周泽农的妻子争取这30万,而是希望自己独吞。

刘爱爱假意投靠了周泽农的敌对帮派,告诉他们自己在帮华华得到那笔30万的悬赏金,而且知道周泽农的下落。敌对帮派因此把华华做掉了,帮周泽农和刘爱爱解决了一大患。紧接着刘爱爱假意引诱周泽农去了敌对帮派的巢穴,敌对帮派怕周泽农被警察抓到后暴露他们的罪行,想要提前杀他灭口,没想到被周泽农反杀,几个敌对帮派的核心成员依次被解决。周泽农用华丽的雨伞杀人,和高超的反追查能力炫技了一番后,成功逃出警察的追捕。

为什么我认为这些其实是刘爱爱和周泽农提前商量好的,关键是周泽农之后对刘爱爱的态度。如果刘爱爱真的是背叛了周泽农投靠了敌对势力,我认为手上已经几条人命的周泽农在遭受背叛差点致死的怒火中,不会介意再拿走刘爱爱的性命。然而周泽农除了骑着摩托车跟着刘爱爱转来转去,任由摩托发出轰隆隆的响声,没有对刘爱爱展现出应有的怒气。刘爱爱的躲避和求饶也显得很做作,更多的像是在给旁观群众演戏,好让他们到时候也成为自己的证人。

刘爱爱为了逃避周泽农的“追赶“,”“误打误撞”地进入了另一个老大“阎哥”集会的地方。这里的阎哥是什么身份没有明确交代,但极有可能是接管华华势力的人,可能也对赏金打着自己的算盘。阎哥认出了刘爱爱是华华的人。如刘爱爱所料,阎哥跟随她出了车间。(为什么我认为这也是提前安排好的,是因为一向低着头做人的刘爱爱在这个时候破天荒地说了几句狠话。按照她的地位她是绝对不敢和阎哥反脸,所以只有可能是另有打算。)果然阎哥听后非常的生气,拽着刘爱爱去到偏僻的垃圾场“教训”了她一番后,却被周泽农从上而下的打穿了头颅。至此,最后的一个威胁已被消除。所有能威胁到刘爱爱拿到赏金的人,都已经彻底去了另一个世界。

最后,周泽农和刘爱爱去了一个面馆,周泽农突然说要吃东西。刘爱爱楞了一下,随即反应过来这是周泽农的最后一顿饭了。她给二人各自叫了一碗面,周泽农拿到面后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刘爱爱此刻站起身,她知道离别的时候到了。她慢慢地走出了面馆,虽然镜头没有拍出来,但可以猜到她指引警察去面馆抓捕周泽农。

此时的周泽农吃完了自己的那一碗面,又把刘爱爱的没吃完的面拿过来接着吃。他吃的如此快和着急,与剧中大部分冷静的表现相比,让我在想他是不是真的很饿。后来回想,才知道他应该想在有限的时间里争取做个饱死鬼罢了。吃完面的周泽农,拿出了手枪,开出了让警察们蜂拥而上的一枪。在装模作样的一番逃亡后,周泽农被击毙了。得意洋洋的警察们觉得抓到周泽农是他们的能力过人,还在周泽农的尸体旁合影留念。躺在地上的周泽农尸体和兴高采烈的警察们形成鲜明的对比,黑色幽默的艺术在此时彰显的淋漓尽致。

最后的最后,刘爱爱拿到了30万赏金。而杨舒俊的出现,让观众和警队队长一样惊讶,到此刻才反应过来,原来之前是一个局。全片唯一的一个安慰,就是刘爱爱并没有辜负周泽农的信任。两个弱女子拿着这30万的现金,消失在了警队队长若有所思的注视中....

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想跟大家分享几个观点。首先作为我最喜欢的男演员之一,胡歌在这部戏中有非常大的突破,我对他的演技给予极大的赞美,并且对他的颜极为肯定。我个人对周泽农这个角色有些感想。从周泽农杀死敌对帮派成员时镇定的表情中可以看出他对杀人习以为常,一个经常杀人的人在肯定会在气场上改变一个人,然而胡歌始终非常淡定,作为观众的我无法感受到他这个角色的狠辣和残忍,只会有种他在替天行道的感觉。前期在黑帮内和逃亡过程中,基本都看不到周泽农慌张的时候。跟华华和猫眼相比,胡歌演的周泽农缺少一种市井气息,以至于观众不能完全把他和角色融合。作为犯罪片狂热爱好者,我个人对罪犯的表演张力要求比较高。当然也不排除我潜意识觉得胡歌太帅了,和我想象中的罪犯形象联系不上。

第二,这个布局是刘爱爱提出来的,对于一个陪游女能提出这样的方案我个人是觉得不太能接受的。如果刘爱爱具有这样的智商,那么她不至于还只是一个陪游女。在那个环境下,人想要正常的活着都已经如此不易,思维大多已经固化,很难能突然想到这些点子,除非这些想法一直就存在她的脑海里,但片中又并没有铺垫,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个bug。但也可以解释成周泽农提出了他的建议,两人把方案设计的更好,这也未尝不可。

第三,就是刘爱爱和杨淑俊在广场那里其实已经向警察暴露了,警察完全可以推断出刘爱爱和周泽农串通好领悬赏金。然而后期警察好像都不认识刘爱爱了一般,这个是我不太能理解的一个地方。如果不是bug的话希望有人可以解答一下。

观影体验总的来说还是非常棒,无论从拍摄手法,镜头布置还是对话,都处于比较高的水准。招待所,广场舞,盗车,陪游女这些画面和题材都非常接地气,但不会让人觉得怪异。很难得能看到这样类型的中国电影,再次为中国制造感到骄傲。非常推荐大家去品的一部电影,希望能和看过的朋友一起讨论,补齐我记忆中的碎片,关于南方的那些故事。

 6 ) 专访 | 桂纶镁:要成为什么样的大人,我一直在思考

2018年的夏天,桂纶镁在电影《南方车站的聚会》(以下简称“《南方车站》”)剧组里,因自己的表演是否恰当而困惑、被武汉闷热的天气所困扰,五个月的拍摄期大部分都是夜戏,她鼓起满腔情绪配合导演复杂的调度完成拍摄后,长长地出了一口气,“这个晚上过得可真难啊”,身边的胡歌听得到她费力的喘息声。 2019年的夏天,作为唯一一部入围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华语电影,“南方车站”的主创走上红毯,桂纶镁牵着导演和廖凡的手百感交集,又骄傲又充满崇敬,数次红了眼圈。

时间回到2000年的夏天,还在念高中的桂纶镁被选角导演发现成为电影《蓝色大门》中的女主角孟克柔,稚嫩素净的面孔和青春的校园成为所有人心头对于夏日的最好诠释。

好像一个是飘在空中一个是光脚踩在地上,当观众还将桂纶镁视作代表着青春片、代表着文艺女青年时,她却把自己放入了武汉城中村,进入陪泳女刘爱爱的角色里,为自己的夏天增添了不一样的记忆。

更难的,是进入刘爱爱的身体里

桂纶镁很委屈也很困惑,到现在她都不确定观众是否能够接受她这样的表演。

“南方车站”里,桂纶镁饰演周旋于男人之间的陪泳女刘爱爱,导演刁亦男说,这部电影里面有很多湖北的群演,角色又是底层社会一般平常人,如果演员操着普通话会非常违和,说武汉话会帮助电影的质感提升。桂纶镁就提前两个月学习武汉话,要求自己能完全掌握这门语言,即使临时改戏也不会因为语言而阻碍表演。

更难的,是进入刘爱爱这个角色的身体里。虽然刁亦男一贯的顺拍方式对演员在情绪和演绎上都有很大帮助,但来自底层社会的刘爱爱和桂纶镁的个人生活相去甚远,她一直找不到诠释的最佳方式。

导演要求演员要有更多的肢体表演而不是心理变化,这对桂纶镁来说又是一次全新的、忐忑不安的尝试。“每场戏只是完成单场想要表达的东西,是点状的不连贯的表演,最后由导演去组装。每场戏都有一个基调和中轴,但绕着这个中轴会有不同的诠释,比如导演会说你这条黑色一点儿,下条棱角少一点儿,用这样的抽象形容词让我在现场表达。”

电影里,有很多刘爱爱揣着复杂情绪走过街头的场景,桂纶镁在准备角色时花了很长时间在街头巷尾去走动——在筒子楼里住一个星期,亲耳听着居民们的说话方式,在城中村暗黑油腻的巷道里体会单身女子刘爱爱会有的情绪。

导演觉得她的身形容易散发大家熟悉的气质,因此不停地提醒她垮点儿,再垮点儿。桂纶镁很委屈也很困惑,觉得自己已经整个贴到地上了,为什么还是表达不出那种垮的感觉。直到拍了一段时间后才从自己设计的鸭子步走路方式和身体姿态里慢慢找到了感觉。到现在她还不确定观众是否能够接受这样的表演,只是觉得这是当时能找到的唯一方式。

武汉炎夏闷热的天气和焦虑的情绪让她的身体不断发出警信,常常发着烧顶着大太阳拍摄,回想2018年的夏天,“可能就像导演说的,这种对于生命的顽强刚好体现在刘爱爱身上。”

也有无数美好的时刻。

整部电影里桂纶镁觉得最美的是船上的情欲戏,和《白日焰火》中跟廖凡在摩天轮上的情欲戏一样,导演将整体风格压到非常干净和理性,桂纶镁没有丝毫犹豫就投入到了感情里。“那场戏很重要,它又不仅仅是表达情欲,它是两个人身体的交织,可是内心活动又非常丰富,好像把自己交给了对方,又好像只是一场交易,蕴含的内容非常多,在演绎过程里很自然地流露出一种复杂性。”

拍完“南方车站”,桂纶镁跟导演开玩笑说,冰冷的冬天和闷热的夏天我们都拍完了,不如像侯麦一样凑齐四季系列吧,下次拍一部秋天的电影,充满秋天雾气的电影。

告别“夏日女友”,让表演回归纯粹

“有时候我会想,是不是该改变自己对电影的认识,靠近所谓的主流一些。”

去年10月,《蓝色大门》中的重要场景拍摄地师大附中游泳池要拆除,学校请到了桂纶镁和陈柏霖回来做最后一次露天放映。

那天晚上桂纶镁在微博上写:“我们曾经在这里度过炎热的夏天,做过最青春的梦,17年后再回到这里,和观众一起,和回忆一起,百感交集。干净的电影,单纯的初衷,青涩的模样。”

桂纶镁还清楚地记得结束《蓝色大门》拍摄的当天,她从来没有哭得那么伤心过,以为这辈子都再也遇不到剧组这些相处了好几个月的朋友。“当时觉得好难过好难过,不停地在哭。奇怪怎么那时候会有那么天真的想法。”

“这是我生命中很重要的作品之一,是我演员之路的开始,甚至是我电影之路的开始,也是因为这部电影我才开始认识我自己,我才开始问关于自己的问题。那时候我才17岁,好像就是跟着所有的体制和期待去前进,因为孟克柔这个角色和易智言导演,打开了我对于人的认识,我好像之前都没有关于一个人既定样子的框架。背负着她(孟克柔)很美好,我也期待未来能够有跟孟克柔相同分量的角色出现。我很感谢这部电影,它奠定了我对演员这个职业的尊重和对电影的纯粹热爱,这是我的第一部电影,我现在仍然期待在工作的状态里是饱有纯粹的热爱和尊重的,不把任何一次机会随意运用,我非常尊重我的工作。”桂纶镁说道。

《蓝色大门》承载着很多观众的青春时光,孟克柔的青涩、倔强、执拗、害羞,被桂纶镁演绎得生动真实,其中有她的本色在。

同样让她难以忘记的电影,是和刁亦男导演第一次合作的《白日焰火》。在这个剧组桂纶镁度过了自己的三十岁生日,也跟固有的形象做了告别,曾经台湾文艺片中的“夏日女朋友”成长为沉默不语又有致命诱惑力的东北“蛇蝎美人”。

《白日焰火》全程在哈尔滨拍摄,最低气温零下30多摄氏度,片中有个镜头是桂纶镁饰演的吴志贞在冰场滑冰,雪花细细地洒在她的发间,昏暗的灯光下闪烁着小颗晶莹的光芒,桂纶镁抬起脸来,是一张冰冷透明的脸,却将无尽复杂的内心也躲藏在背后。在台北生活的桂纶镁形容哈尔滨夜晚的冷,常常令肌肉僵硬,台词都说不出来,可就是让她念念不忘。

拍摄期间恰逢其主演的电影《女朋友·男朋友》拿下金马奖最佳女主角,从冰天雪地的哈尔滨回到金光熠熠的颁奖礼,桂纶镁很想让自己融入到颁奖礼的氛围中,可是满脑子想的都是好想回到东北继续拍戏。

“那个时候大部分人拿完奖都会做很多采访,我非常庆幸自己可以回去拍戏,我觉得那是作为演员真正重要的事,又刚好我很热爱这个剧组和角色。”到现在得奖这件事好像都没有落实在桂纶镁的生命里,一直飘浮在半空中,跟她没有什么关系。

“《白日焰火》对我而言真的像廖凡说的,是一次非常幸福的拍摄过程,也是一份大礼,这部电影让我认识了专注热爱电影的工作人员,虽然条件艰苦,经常冻得发疼,但是因为热爱,我们所有人一起很单纯很专心地完成了它。好像没有一点跟利益相关的想法,就是很单纯的艺术创作过程。有时候我会想,是不是该改变自己对电影的认识,靠近所谓的主流一些。可是那时候我发现我碰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发现他们可以花五六年的时间准备一部作品,那时候我知道了,嗯,我可以继续走这条路。”

现在的自己,就像一杯白开水

“很淡,几乎没有味道。但你可能会从看似无味的东西里体会一点点甜、一点点咸,那是要静下心来的。”

17岁的时候穿着肥大裤子顶着一头乱发的桂纶镁在西门町换乘捷运,因为和男朋友吵架而臭着脸,却刚好被《蓝色大门》负责选角的副导演一眼看中,从此成了孟克柔。之后在《不能说的秘密》《女朋友·男朋友》等电影里,桂纶镁演过了无数种女学生和文文静静的女孩子。

很多观众认识桂纶镁,都是通过《蓝色大门》中的孟克柔、《不能说的秘密》中的路小雨。透明质感的清新角色奠定了桂纶镁在观众眼中代表着青春片、代表着文艺女青年的身份。而与小清新路线截然相反的,是她那些独特甚至有些神经质的角色:《巨额来电》里她饰演反派女骗子,心狠手辣却也有相信爱情的一面;《美好的意外》里她演欧阳娜娜的母亲,没有女演员的矜持和不甘,顶着泡面头教欧阳娜娜如何演哭戏;《龙门飞甲》里画着诡异的文身满脸杀气。

桂纶镁把这些截然相反又好像全然自洽的角色形容为是比例程度不同的自己。其中都有着相同的东西一直留存。“清新的形象是我过往角色的累积,我很感谢观众因为我的一些角色而留了下来,我其实并没有想要抹去它,但我还是一个好奇心比较重的演员,对于一些大家想不到的角色我还是很感兴趣的。所以我总是说我不太愿意让自己在一个框架里面,我反而期待我的观众跟我一起去冒险,一起去体验全新的角色,像玩耍一样。”由于片量不多,桂纶镁觉得每个角色对她来说都像宝贝一样重要,她花了很长时间去跟她们相处,也不愿刻意去告别每一个角色。

当年拍《蓝色大门》中的吻戏全程陪同,跟导演要求只能点到即止、最多拍三条的爸爸,看着女儿把一部一部的作品展现在面前,在某个时间截点里突然发现桂纶镁是真心喜欢表演,也渐渐理解她作出的选择,明白她不是一个没有来由去诠释这样戏份的演员,理解了情欲戏在电影里如此关键的原因,终于变成了现在不需要做过多解释就达成的全然信任。

《蓝色大门》中的台词“我们要成为什么样的大人”被好多人引用,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桂纶镁说:“我现在还在想这个问题,如果你不定义自己是大人,就还是会想未来能成为什么样的大人,总是在不同的时期不断询问自己,可能你就会慢慢成为自己想成为的样子。”

她形容现在自己的状态像一杯白开水,很淡,几乎没有味道——讲到一半忍不住笑场,说“我这样讲自己是不是有点自大哦——可是又对一些人来说是必需的”。

“我还是会顺着性格走,这也会是一种特质吧,倒不是大家既定的一定要特别有味道、某一种味道,你可能会从看似无味的东西里体会一点点甜、一点点咸,那是要静下心来的。”

离开角色后,桂纶镁沉浸在安静的状态里,问了自己很多问题,然后在下一次选择的时候有了更接近自己的判断。

本文首发于新京报,系作者本人

 短评

比预期还惊艳,绝对要看最好的大银幕!塑料城市CBD幕下的城中村飞地挽歌,极其绝妙而高级的双层猫鼠互文游戏。如果说白日焰火是对逝去年代的悲情感怀,那南方车站则是聚焦最为当下的,被驱逐的,多余的人与事,堪称非遗性的影像保护。

5分钟前
  • 水怪
  • 力荐

刁亦男似乎把他平生所见所学一股脑堆在了电影里,但真的只是堆在了电影里。

10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还行

坐在电影院有那么一瞬间,我以为回了家,而不是在戛纳。电影里的街道都看见了童年

12分钟前
  • 我可我可我可
  • 推荐

不及白日焰火。由于镜头和叙事都太僵硬,导致优秀的布景和灯光塑造的氛围都让人觉得虚得泄气。表演一般,胡歌的角色可以演得更好,并不是沧桑扮相就能显得有演技,他的情绪传达还是有欠缺,不灵也很难动人。三星给美术,枪战,和个别不错的令人捧腹的台词。

17分钟前
  • 布鲁克林大竣
  • 还行

3.5星: 感觉像贾樟柯拍的武汉,廖凡很帅武汉话也正。总之,冲着片名来的,没想到名字比电影本身出彩。

21分钟前
  • unlords
  • 还行

“如果生命注定是场失败,如果崩溃必将到来,我们便尤其赞赏那些自觉地选择了这失败并彻底承担起这一失败的人。” ——写给周泽农

26分钟前
  • 奥利奥麻薯
  • 推荐

开了无数枪,死了十个人。大概是这么多年最凶狠的国产片,很难得!

31分钟前
  • Mirror
  • 力荐

土耳其阿达纳电影节展映中,除了我的回顾放映外,就只有这一部参加过戛纳竞赛的中国电影,国内还没放,就去看了。现场对白声音小,又是说的湖北话(开始还以为是四川话),许多地方听不清,还得看英文字幕理解,没怎么看好。外国观众倒是很多,看后说像好莱坞的犯罪片。导演拍黑色犯罪片的技艺是很不错的,只是几个主要人物都单薄、空泛了些,血腥、杀戮、色情虽多,也无法给片子增加分量。

36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还行

野鹅塘湖区,一场由电瓶车引发的惨案,鼓噪出小镇一隅柔黄湿粉的浮世绘。恃凶者贪于汇聚、稽查者享于汇聚、甚至连路人都乐于汇聚其中,谁也无法置身罪案之外。刁亦男用近乎执拗的视觉光影,为暴力着上如梦似幻的脚注,更制造了专属于他的血腥奇观。

39分钟前
  • HarperDie
  • 推荐

真是观感特别奇特的电影,一方面光影和镜头登峰造极,氛围奇佳,另一方面又分分钟想问导演:为啥偏偏选了这么两个人来演?大概是史上最不像逃犯的逃犯和最不像鸡的鸡,每五分钟都要分神脑补这要是曾慧美孜和廖凡就好了,一切情节都会合理化一万倍,包括那一坨口型都对不上的塑料武汉话,真的,不是演得不好,就是不合适

41分钟前
  • 黄青蕉
  • 还行

和《无人区》《荒蛮故事》异曲同工,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演变成命案的故事。本来这件事都翻篇了,黄毛还要去开一枪,不仅导致自己被爆头,还连累周泽农被追杀,才有后来的把警察看成了猫眼、猫耳将其误杀。猫眼、猫耳是典型的不在乎杀人坐牢的人,招惹了他们,要么他们把你打死,他们坐牢,要么你把他们打死,你坐牢,赢了输了都没好下场。宁愿吃点小亏,也不要和他们硬碰硬,这就是垃圾人定律。要是黄毛不开那一枪,就没有后面的事了。当然,如果不发生这件事,周泽农也不会发现所谓的义气是多么的不堪一击。只需30万,就能让任何一个出生入死的兄弟出卖你。被常朝出卖,被华华出卖,被刘爱爱出卖……他知道这次逃不掉了,反正横竖都是被卖,不如卖给家人孩子。这世界太现实了,凡事都有一个价格,甚至连人命都明码标价,想想就让人不寒而栗。

45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就说说个人的观感吧,优缺点都很明显:视觉很类型风格化,南方的潮湿和错杂很亮眼,动物园一幕尤其喜欢,动作暴力戏码也很有温丁风格。但成片有些粗糙,段落之间也不太连贯,剧作的细节也需要打磨,人物没有立起来,听完讲创作意图也觉得欠思考,还是有提升空间的。

49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还行

题材很有突破性,对导演和演员都是一次挑战。刁亦男上次柏林拿了金熊,今年作为唯一入围主竞赛单元的华语电影,不是没有道理的。

52分钟前
  • 吓死了
  • 推荐

刁亦男的美学向来自成一体,这次居然更加极致,雨夜追逐可以入选年度最佳镜头。影片本身充满了导演语境下的疏离感,命运的车轮滚滚向前,所有角色的挣扎与和解都令人唏嘘。刁亦男调教演员功力令人叹服,在他的镜头之下,桂纶镁一如既往绽放着缥缈的美丽,而胡歌拥有了破碎的梦幻色彩。

55分钟前
  • Cyril
  • 推荐

人物与环境的关系在这部作品里变得极为重要,人物并不是扁平,而是人物被环境融化(戏剧脸谱化)了。尤其在满墙的报纸和新闻图片里,与剧情无关的旧新闻挟持了男主角的痛苦。我们不得不考虑艺术家有限的表达空间,从而肯定这部电影在强化个体和时代的关系上走出了一条新路,更或许男主角和女主角走走停停,背后或许有贾樟柯的影子的,而美丽的梭罗河又是一腔内在的姜文(黄秋生弹唱)情怀。当时代的列车在头顶上呼啸走过,桂纶镁、胡歌、你、我或者谁的“呻吟”和“呢喃”便都听不清了……

60分钟前
  • 南悠一
  • 推荐

4.5;不无匠气的高度纯净形式美,讲究到刻意的视听语言,全世界都流行的(乡土)霓虹美学搭配大量夜戏低调布光,无论从文本剧作还是镜头拍法,均搭建出地道黑色电影模式和骨架,啊真希望国内多几位这样会拍的导演!三场会议令人印象深刻——黑帮、警察、拆迁队,构成类全景式的「聚会」,横剖社会生态面,荒诞讽谑,轻触社会议点又点到为止。「南方」真是一个绝好意象,潮湿暧昧犹疑未知,雨夜笼罩的宿命走向(更有梅尔维尔之味)。高光场面不少:1、塑料大棚内外的影子互映;2、决战段落楼梯上下的影子:3、墙上旧闻的剪辑;4、几个凶杀和情欲的段落;5、两人对话时被雨声淹没(故意消音)。

1小时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不喜欢《白日焰火》的人大概率不会喜欢这部,胡歌付出的所有努力就是把自己给搞成了一个二手张鲁一,桂纶镁的角色更加莫名,而且整个人越来越像小男孩了(要真是小男孩那故事可能还好看点)。当然最好笑的还是黄觉,专门跑来演一场〇〇戏,上一部是廖凡这一部是黄觉,刁亦男下一部准备再找谁来〇〇桂纶镁啊

1小时前
  • 王大根
  • 还行

7分吧,风格很突出,华语片挺难得。某种程度上,这其实是对《白日焰火》的一次呼应,或者说,以这种方式,给《白日焰火》中的桂纶镁一次补偿。影像上则更风格化,也是最考验观众的一环,光影是黑色电影式的,非常人为的布光,各种对影子的使用,一个被阴影覆盖的城市。之前也曾考虑胡歌和廖凡角色可以互换,但还是这样更好,因为胡歌出演这个角色,才会让观众对这个角色的感情更为复杂,而非好与坏的二元对立。同时,借角色的逃亡,去环视那些光怪陆离

1小时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那只给面加醋让时间暂停的手,是命运对他最后的温柔。

1小时前
  • 木由
  • 推荐

电影没有沉浸在传统中国电影模式中,在美学上有创新。也被角色吸引,胡歌作为电影新人这份答卷交得不错。

1小时前
  • 艾肉克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