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有没有人觉得并不是那么出色
昨天,北京百老汇电影中心,试映,导演交流。
底下一片叫好声,也都是真心
这片子其实并没有撼动我,想举手说说我的真实感受,似乎在这种需要褒奖的场合有泼冷水之嫌,并不合时宜,作罢了。
从情理上说,我应该会喜欢上它:蒋雯丽是我喜欢的演员,朱老头子也是;影片走的是感人亲情路线;片中的南方生活场景对于同样出生南方的我历历在目。然而我没有被很深的感动。
交流会开场的时候,主持人程青松说蒋雯丽的电影让他想起老库的《爸爸出差时》。看完之后,我想到了其他的片子:同样是朱老头子主演的《洗澡》,马俪文的《我们俩》,最近台湾的《不能没有你》。很直观的一个感受就是,跟上述这些电影比,蒋雯丽的电影缺乏一种艺术的张力。它更像是一种诗意的浅层化回忆叙事,彷佛多年前看《读者》里常见的亲情故事。平淡朴实的叙事并没有错,像《转角遇到爱》里面多处意图明显的煽情桥段反而是过犹不及,然而能在看似平淡的电影叙事中炖出强烈的真情深义,是需要不俗的功力跟技艺的。蒋雯丽于此欠缺火候。
我不研究电影,但根据积累的多年观影的直观经验,电影的多处细部,包括镜头运用,剪辑,对白,略显生硬匠气,像电影学院学生刚毕业的作品。
豆瓣给的8.6的高分,应该是感动分跟鼓励分。作为电影导演,天赋,技巧,真诚,很难说孰轻孰重。第一次执导筒蒋雯丽起码做到了真诚,或许她会输了市场,但绝输不了人心。
蒋老师加油。
2 ) 《我们天上见》充满回忆与感动
韩浩月
当摄影师的顾长卫拍摄了文艺气质浓郁的《孔雀》和《立春》,让人发现了他惊人的导演才华。当演员的蒋雯丽拍摄了她的导演处女作《我们天上见》,她对电影仿佛有渗透骨髓般的理解,甚至被一些影评人认为导演水平超过了顾长卫。华语电影最牛的一对“夫妻档”由此诞生,随着《我们天上见》公映日期的临近,我们要准备好自己的眼睛,对这位忐忑的、带着点不自信的、打算以后不再拍电影的新晋女导演刮目相看了。
《我们天上见》是一部可以从头至尾带着微笑、回忆与感动观看的电影,它的年代痕迹非常明显,可以迅速把那些和主人公有着共同生活经验的人拉进去。我在看这部电影时,身边坐了一对老夫妻,他们随着故事的进展轻笑、叹息,不时可以从他们口中听到以“那时候”开头的语句,他们是从影片中的姥爷那里得到了共鸣,而年轻的观众,则会从小兰那里找到自己的影子。
《我们天上见》是一部非常纯粹的电影,它很个人化,但也因此具备了饱满、浓烈的情感,观影过程中,随时能感受到导演和演员想要传达出来的情绪鼓鼓胀胀,但它也很克制,电影的克制和它的简约表达,仿佛让蒋雯丽得了大师真传,但我相信,这不过是蒋雯丽把她对电影最本真、质朴的认知,通过镜头转化出来了而已。但即便是转化,也需要一定的技巧,《我们天上见》包括叙事、摄影、剪辑等方方面面体现出来返璞归真式的技巧,使得它丝毫不见一名新导演的生涩之感。
80高龄的北京人艺著名表演艺术家朱旭在片中的表现令人赞叹,他的表演自然、灵动、毫无凝滞之感,他在电影中肩负起了将时代、人生、情感与命运黏合在一起的任务,成为整部作品的灵魂。姥爷与小外孙女的每一段戏份,都散发着亲情的醇香。
蒋雯丽的这部专为纪念姥爷而拍的电影并非单视觉的,她对那个时代的社会、人情、爱情等等,都有着非常含蓄的审视,这种审视不是妄加评断,也没因回忆的美好而被镀上金色。在感动于亲情、邻里情之余,通过这部电影,也可以隐约感到那个时代温暖之外的残酷,比如小兰的父母远在新疆十年不能与女儿见面,比如人与人之间可以建立有相互依赖、信任的关系,却又很难排除交往时的谨小慎微。
电影拥有封闭与开阔两个完全不同的空间。封闭的空间是小兰记忆中的村落,那里是草叶枯黄的世外桃源,安静又苍凉,大多数时候都在下雨,小兰没有明确的意识要脱离这个空间,但无数次在梦中扒上火车或飞翔在天上离开这里。而开阔的空间,就是小兰的梦境以及她在梦境中所想象的外面的世界。两个空间的重复交叠,营造了电影的张力,让这个平淡的故事富有韵味。
《我们天上见》的女性气质明显,但这并不影响影片的厚度和分量,在技巧派于电影创作潮流中大行其道的时候,蒋雯丽用她没有技巧的技巧完成了这部作品,它是2010年国产电影首部令人感到惊喜之作,它会让“蒋雯丽导演作品”成为一个新的电影品牌。
3 ) 细节见真情
情节就不用说了,片名已剧透。
我想,大多数看了这部电影的人都未必了解当时的文化背景,但都能感受到银幕那边传来的暖暖亲情。
开头的万花筒拉出导演的话,这是她童年的记忆与幻想:文革时期,一个父母发配边疆的留守儿童与姥爷相依为命的故事。在那个物质贫乏但“精神充实”(洗脑充实还差不多)的年代,一个双亲建设新疆又姓蒋的孩子处处受排挤,就连体操教练家的小崽子都不止一次轻蔑地称呼小兰为“业余的”,可她只有把自卑埋藏在心里默默忍受这种本不属于她的不幸,好在她有疼爱她的姥爷,处处呵护着她脆弱的心灵。但姥爷给不了父爱母爱啊,“他们有专业训练服,训练鞋,他们有爸爸妈妈在身边!”小兰哭着喊出这句话时,姥爷静默了,这是他给不了的,于是他只有一遍遍安慰小兰,等祖国建设好了,父母就回来了。
既然如此在影片内容上就没有什么特别出彩的地方,取胜之处在于情,在于画面,在于导演的诚意,蒋导可是花了5年时间写剧本筹拍这部影片的。
特喜欢影片的细节处理,精致细腻。大雪里,祖孙俩撑着油纸伞,一前一后地走着,小兰踩着姥爷的脚印,好温馨。黑板上,歪歪斜斜地写着少不更事的孩子羞辱小兰的标语,好心酸。赌气的孩子拿着布娃娃躲在大衣柜里,哭着哭着睡着了,这个细节好多女孩子都特有共鸣吧?若不是生活体验,怎会有这么真实的细节。
辛酸谐趣并存。虽然是清明回忆亲人的影片但一点也不压抑,相反其中的一些对话充满童趣。小兰赌气就要跳河,姥爷训斥道,结冰了哪里去跳河?据说朱旭是临时用几个月的时间攻克下安徽蚌埠话的,还真像啊,尤其是那句“咬拐转摇车慌小孩子的jio趾头”(妖怪专咬扯谎小孩子的脚趾头)真的太有神韵了!
没有刻意渲染祖孙情,却处处体现出这种亲情。有两组交互的细节处理得很好,小时候,挤牙膏、烤馒头的是姥爷粗糙的大手,雾气氤氲的澡盆里是小兰和为他洗澡的姥爷;时光荏苒,双方的角色互换,昔日被照顾的人担起了照顾姥爷的重任。
片长85分钟,因为长镜头和大场景的缘故吧,感觉时间过得好慢好充实,有个镜头特喜欢,小兰站在房顶上唱国歌,逆光拍摄,阳光打在小兰身上,看不清的她的脸,却隐约感受到了她的孤独……
有两个超现实主义的桥段不太喜欢,感觉跟影片整体有点脱节。一个是小兰撑着把油纸伞随着火车在天上飞起来了,太虚幻;另一个是梦境,过于阴暗。
另外有个不得不说的人物,那个专制蛮横高傲的体操教练。完全一副那个年代领导人物特有的嘴脸(不知道这么说对不对),导演每次都只给出她轻蔑的声音,没让她露过正脸,这种手法不知道是不是借鉴了《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大家长的描写手法。
我喜欢这电影,喜欢干净的画面,像水粉画。南方多雨,我是南方的,看到淅淅沥沥的雨很有亲切感。清明时节本来就多雨,也给电影本身带来一种凝练感。不多说什么了,我对这种讲亲情的片子向来没有什么免疫力的,看完后心情不免有些沉重。好电影以情动人,蒋雯丽做到了,这种真挚的感情是多少钱都砸不出来的。
4 ) 我们天上见
这部电影我记得是今年清明节前后上映的,
当时在国泰有看到它的海报,
有媒体吐槽说,清明节档期+《我们天上见》这片名,
是要索命的鬼片么?
这当然是玩笑话。
影片用简单的小女孩的记述性视角讲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祖孙俩相依为命的日子,
一直到姥爷去世为止。
我一直在思考这片名的含义,未果。
除了最后一句台词:姥爷,我们天上见。
其实更喜欢影片的英文片名,直接用了小女孩兰的名字《LAN》
片子的色彩与怀旧气氛让人一下就想到《孔雀》,
不喜欢一开头蒋雯丽的旁白,给影片蒙上了太浓重的个人传记的色彩。
故事刚开始的时候,小兰的爸爸妈妈就去了新疆改造,
1974年时的姥爷也已经是干瘪的老头,只是精神还矍铄,身子骨还硬朗。
影片用一组组日常生活的镜头告诉了观众他们的生活有多简单,简单到没有多余的可能性。
从清晨的两只白色搪瓷杯和牙膏牙刷,到自家烤的烧饼,一直到临睡前在蚊帐里捂耳朵转眼球。
姥爷经常念着来自远方的信,
聪明的观众都知道那是俗套的伎俩,最终在片尾老人逝世时被揭穿。
那是一个很热闹的时代,
大街小巷都充斥着“上山下乡光荣”“帮助贫下中农”的标语。
对时代中的小孩子来说,是尤其孤单寂寞。
很多画面中永远只有兰一个人,
撑着油纸伞走在铁路上,
蹲在与自己同岁的兰花盆栽对面喝麦乳精,你一口我一口,结果把兰花给浇死了。
因为想念父母半夜去扒火车去新疆结果把自己给弄丢了。
有时候真希望翠绿的小镇上,能蹦出个龙猫出现在油纸伞少女的身边,
可惜蒋雯丽不是宫崎骏啊(摊手
小孩子,特别是小女孩,是很容易感到委屈的,不论哪个年代。
而且她们记仇,小时候的伤疤一辈子好不了。
所以我们看到在重现兰第一次练体操还有逃学的时候,
小演员是真的对着镜头扯开了嗓子嚎啕大哭,
其实能有多大的伤痛呢?但小孩子一定要让你自己知道他们难过了,
你心中的小误会,也许是他们心中的一大片阴霾。
兰一委屈就抱着娃娃躲到衣柜里,
直到有一天她做了个梦,衣柜变成一个独立的小箱子在无限的空间中陨落了。
这个梦在预示她再也不能逃了。
很快现实中的她身体就流血了。
兰跟成长中的每一个孩子一样,开始思考我们曾经都思考过的问题。
人从哪里来?
当姥爷一天比一天身体衰弱后她更关心:人死后又从哪里去?
当长辈都去世的时候我们才算真正长大,
当开始考虑守护自己的荫蔽离开自己怎么办时,
我们开始学着长大。
这当中会经历很困惑的阶段,不舍得不接受这种世间最正常不过的轮回。
其实是心里在恐惧。
除了骨肉相连的亲人谁还会愿意爱自己。
每个人都要熬过一段缺爱期。
影片最后十几分钟的时候把片头出现过的家长里短重现了一遍,
你会发现有些镜头是重复的。
只不过镜头里的主动者和被动者互换了位置。
兰拉起塑料帘子给已经彻底苍老的姥爷洗澡,
在姥爷当年自制的杆子上耍体操逗姥爷笑,
姥爷则变成阳光下抱着娃娃傻笑的那一个,直到坐在原地失去呼吸。
看完也不能叫伤心,
成长是件太冗长的事情了。
只是将来漫长的岁月里,怕还能有谁能见证你,检阅你。
5 ) 少女蒋雯丽的伞下旧梦
同是女演员转型为女导演的新片,徐静蕾的《杜拉拉升职记》未映先红争议频发,蒋雯丽的《我们天上见》却是典型的叫好不叫座。不过,《我们天上见》很容易让人想到徐静蕾的那部处女作《我和爸爸》。一部讲父女,一部讲祖孙,女导演的感性细腻在这些温情脉脉的题材里显然更容易得到抒发。
相比于《我和爸爸》的京味幽默和现代语境,《我们天上见》显得更为纯粹。姥爷与小孙女之间的感情,在那段旧时光里慢慢下沉,又慢慢飘飞,婉婉转转悠悠扬扬。在稀疏坐着几位观众的电影院里,轻易就能将我们温柔击中。这部电影摆脱了亲情电影一贯的煽情套路,沉着冷静地处理一个个小细节与小片段,使其扩展为有关时光与童年、有关孤独与梦想的精致文艺小品。
作为一部自传性质的电影,片中的女孩小兰自然就是蒋雯丽自己的童年印象。电影一直以小兰为视角,展现她所感受的那个世界,除了姥爷对自己的关爱,还有中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个特殊时期的烙印种种,比如因家庭成分而带来的侮辱,以及父母的离开。电影没有野心去展现那个时代,只是匍匐在小女孩的小世界一角,将她的恐惧、她的孤独、她的梦想,还有她的爱与成长展现出来。所有的这一切,蒋雯丽都处理得细致自然,让人相信那就是她曾经的刻骨铭心。
因为父母的离开与同龄人的疏远,少女小兰从小便有些孤僻,喜欢躲在柜子里和洋娃娃说话。不管下雨还是天晴,也不管走到哪里,小兰总要打着一把小伞。柜子和伞作为反复出现的物件,成功地展示了小女孩的内心世界,那种与孤独相伴而生的不安全感。与孤僻沉静的外表相比照的,还有她高傲飞扬的梦想。电影中段的主体,是小兰对体操运动的坚持,即使只能在业余队伍里,她还是默默做着世界冠军的美梦,甚至冒险爬上房顶,想象着赛场上红旗升起的场景。
电影的画面刻意做旧,有沉甸甸的厚重感,就像灰蒙蒙的记忆那般。让人意外的是,电影中还有几段小兰梦境的展现,比如她打着伞飞过淮河,飞上火车,去寻找父母。这些梦境让这部过于真实的电影得以向“美”靠拢,让一个内心丰富的小女孩跨越了现实,进入不算灿烂但却静美的彼岸世界,也让《我们天上见》超越了单纯的怀旧而直指人心。
从表演上来讲,饰演姥爷的人艺老演员朱旭不可不提。据说这是朱旭的封镜之作,这个句号划得真是圆满。演过那么多角色的他老人家,在《我们天上见》里的表演应该已算化境了吧。即便没有举手投足,光只是那么轻微的一扬眉一闭眼,就有了满满的表现力。他拿戒尺教训小兰,他给小兰念自己写的“家信”,他扮美猴王逗小兰开心,直到最后老得不能动了,还保持着温和慈爱的面容。电影里的姥爷喜欢养兰花,为了兰花长得好,小兰还傻傻地把姥爷冲的麦乳精倒进花盆里。这盆兰花就是姥爷和小兰之间关系的一个符号,兰花的枯萎和姥爷的老去几乎同时发生。当老爷躺在床上丧失意识后,小兰拿着涂成深绿色的画笔,在墙上顺着枯萎的兰草向上勾画出崭新鲜艳的一丛一丛,一直延伸,一直生长。
这也是小兰的成长。从被姥爷照顾,到照顾姥爷;从梦想得体操冠军,到操起现实的重担;从对着洋娃娃幻想,到独自面对亲人的死亡。这部以蒋雯丽的家乡蚌埠为背景的电影,却能让我们都能嗅到亲切的童年气息,回到那个安静、潮湿、轻微摇晃、有些憋闷,却总能从一双大手处感觉到温暖的小世界。
6 ) 你怎么舍得,将我一人留在世上?
我小的时候住在邮电局,楼下的菜地里长了一株亮丝草,也不知道是野生的还是爷爷种下的。亮丝草又叫万年青,因为无论什么节气它都是绿色的。因为丝草长得很浓密,我到菜地玩的时候偶尔会整个人踩上去,但它却从来都没有凋谢过。直到我上初中搬新家那会,丝草依旧十年如一般茂密。后来邮电分家,妈妈换了上班的地方,菜地也就彻底荒废了。我的爷爷,像这株丝草一样,一辈子活得那么努力,我出生以后,用尽一切心思疼爱我,却没享到我的福,就过了世。
电影《我们天上见》是蒋雯丽对美好童年的一次回顾,无疑也是她作为导演和编剧人文情怀的彻底展现。除了画外音有那么些许煽情,这部片子着实是国产电影里的佳作。也许是感同身受,电影中的许多镜头都使我思绪万千。对于一个孩子,童年时的迷惘、倔强、隐忍和快乐,这部片子用恰到好处的镜头完整传达了出来。这样一部电影,不是大制作,没有大明星,也没有3D技术,但比3D还要真实,血肉丰富,饱含情感。电影像是一趟列车,将我们带回了最最单纯又美好的时代。
比起普通文艺片,本片更强的地方在于片中的三场“梦境”情节,这是电影中最令我动容的片段。第一段是小小年纪的小兰在山野奔跑的情景,一望无际自由自在的景象真实反映了童年时对于开阔世界的好奇心和向往;最为令我推崇的第二段则是让小兰真的飞了起来,跨越了淮河,向着北边有爸爸妈妈的地方飞去,这是蒋雯丽诗般情怀影像的最好展现,也是她自我愿望的一次实现——是的,童年的愿望通过大银幕成真了;而第三段,则将一个孩子第一次面对死亡时的恐惧表现得一览无余。这三段影像绝对是神来之笔,影片的点睛。
朱老爷子确实也不年轻了,在《似水年华》里连黄磊的爷爷都演过了。作为演员,却真是生来就有一种气场。严、慈都拿捏得刚到好处,从不过火,看他的戏真是一件舒服的事,仿佛他就真是自己的爷爷这般:拿戒尺打过自己、在打针的时候哄着自己、从小和自己睡在一张床上、把最后一块哈密瓜留给了自己......所做的一切,似乎都是为了自己,让人心疼又不忍。姚君和朱一诺的演出更是本色:姚君在床上跳新疆舞的情节、朱一诺想尽办法惹爷爷开心的情节,这一些都这么生动又真实,全然没有当今童星令人反感的油滑。
这部电影排期之少也足以令人叹息中国电影发行人的无知和商业嘴脸。你们怎么好意思在《山楂树之恋》这样的电影上用上“纯真”或“纯洁”这样的字眼,而面对这样一部佳作时却毫无人文情怀早早将其下档?毋庸置疑,顾长卫、蒋雯丽夫妇必定是这个时代的中国知名影人中最有人文情怀的导演,他们至少不会像冯小刚一样满眼都是商业标签。没能在电影院看到这部电影真是我的一大遗憾,电影精彩程度绝不辜负我长达一年的期待。观影过程中的心境,和我跟爷爷在一起时一样心安且温暖。这部电影即使无法在中国影史上留名,也会排在我个人观影史的最前列。
平实,简单,生活化,摄影角度很专业,很有美感,适合在电影院看。
很久没有在影院看到过这么朴实的电影。有几个艺术的镜头美到极致。到最后哭西流了...
雏鸟反哺,是这个世上最美的情感。美过其他任何曾让你动容过的友谊爱恋。
少女的成长,爷爷的老去,静静流淌的祖孙情。在生死两端都有亲人陪伴,我们天上见。拒绝相信这是蒋雯丽作品,明明从头到脚都是顾长卫的风格啊,我仿佛看到了一位拒绝署名的宠妻狂魔...
蒋导啊,你人这么漂亮,演戏这么好,现在做导演也这么好,我越来越喜欢你了!
特殊时代的祖孙情。画面色调很淡,像水粉画,但亲情很浓。蒋雯丽的处女作,拍的是她自己。4.3/5,瑕疵不是没有,两个幻想情节我都不太喜欢,话说回来,这是我的年度十大华语电影之一。
中国人的爱,含蓄,细腻,温情,沉重,伟大,大爱,不动声色,润物细无声,但却影响着每个人的一生。
生活是中国最靠谱的编剧。
一部奢侈的电影,留住的全是极其私人私密的记忆,激发的共鸣有限。但还是有许多人眼睛红了,包括我。它刚好与我的童年记忆高度吻合,包括养兰花、戒尺、针线活儿和睡前一起摸耳朵、转眼球……它刚好捡出了我对外公外婆爷爷奶奶记忆里的所有琐碎。仙去的因此令人倍加怀念和眷恋。外公、爷爷,咱们天上见
片中画外音、方言和口琴的这些声音运用是我十分喜欢的一个部分。平淡的情节发展,没有半点戏剧冲突,可就是这种真实才最具感染力和张力,但个人气息太过浓厚。★★★☆
五星给爷爷两次学孙猴儿,溅泪
演而优则导的处女作选择拍自传很容易出彩,由内而发真诚且深沉,勾起几代人的共同记忆。镜头感很好,最喜欢小兰梦见跨着体操步在绵延的铁路上飞翔,红领巾迎风飞起;另一个俯拍大全景:一大片青草地,一个小人沿着画面中间无限延伸的铁轨由小变大。要相信生命是有轮回的,做好人上天看得见,才能天上见
这是蒋雯丽致逝去的姥爷最汹涌的思念。致文革岁月最温柔的一刀。
唯有生活,才是真。
1、近来少有的好剧作,剧本呈现中心对称的镜像结构,或者环形结构,女版《阳光灿烂的日子》。2、拍得很节制,镜头干净沉稳,顾长卫老师,您为何不署名……3、幻想段落分段,有一段直追《随风而来的玛丽阿姨》。4、旁白很《立春》,海报和几个镜头很《孔雀》,顾老师您为何不署名……
真情实感,清新细腻,摄影和美术都非常好。虽然在叙事上没什么野心,不过作为女导演的处女作来说也没什么可挑剔的──国内电影市场已经开始细分化,肯定有不少观众喜欢这种风格,服务好这部分观众就足够了。(有1星是给处女作的)
评三星的人,你们不会懂的。
片名不好听,但电影很好看。即便作为滥大街的“一老一少”温情片,也新鲜感十足!
蒋雯丽的处女作颠覆了很多很久以来对她的刻板印象。作为演员的她和导演的她,有一种若有若无的无缝转接。相比于徐静蕾时而略显造作的作品,年龄和阅历的渗入还是给了蒋雯丽更多中国女性的发言权。原来,最苦难的历史,不仅可以直抒,可以反讽,可以狂暴,可以暗哑,还可以于平凡中见真章。
喜中带伤 暗中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