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拷问中国最后底线!
首先,有关《绝对底线》一片中,本格推理、悬疑等部分,大概是个人喜好的问题,并没有太深的感觉,反而是对于“底线”和“绝对”这两个在当今中国已经无限沦亡词汇的唏嘘和感慨,却不由自主,思索良多。
何为底线?在当今中国似乎已经成为一个完全无解的命题。尽管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对此都有过大范围的讨论,甚至争议,但是每每争议过后,更多挑战底线的事件依旧持续发生着,从食品到空气,从学术到人伦,底线正在成为最后一块遮羞布,掩盖着早已毫无底线,更遑论“绝对”的中国社会。因此,在此时,一部尽管只是浅藏辄止,并只针对无关痛痒的的学术、写作领域底线问题讨论的《绝对底线》,仍然还是让人不由得为其击节赞叹,至少,他们走出了可贵的第一步。
影片中,道貌岸然的哲学系教授林天白,背地里其实却是个沽名钓誉,剽窃学生作品的小人。当然,为了避免太多具有明确指代性的争议,编导刻意安排他剽窃的是一名已经过世学生的作品,而且剽窃的居然是悬疑推理小说,与其学术成就并无直接关联。对照此种情况,目前在全国各学术界,层出不穷,几乎让人懒得去关注的剽窃事件,简直已经不是同一层级的事情,而经过一场胡搅蛮缠、充满黑色幽默的绑架事件后,至少林天白在灵魂深处有了最大的冲击,或许还没有做出最终、最正确的选择,但是他已经意识到,明确意识到底线的存在。而那些继续不断在抄袭、剽窃着的人们呢?
与之对比,做出莽撞绑架行为的屠夫代表的却是当下中国另一种典型。他们或许在所谓的公知眼里是缺少知识,甚至缺乏道德标准的,但是他们在相对淳朴的环境中生长,却本能地遵循着“生物”最基本的底线,只是难免会迷失在越来越多的所谓“道德标准”,不可能的“底线”之中。但是却正是他那最原始却又最本初的底线观念,最终冲击了所谓的知识分子林天白,完成了两人相互的拯救过程。
电影中的故事当然在一阵的慌乱与黑色幽默之后,终于得到了大团圆的结局,各得其所,各取所需,但是回到现实当中,能否通过这样一部电影,帮助每一位观众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中最后的,也是最绝对的“底线”,也算是一桩功德。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或许电影有浮夸,有虚构,甚至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是尽力从中体会编导甚至演员们用尽心力去表现的真实意义,理解之后,再对照自己的生活,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或许才是作为一个影迷看电影最应该遵循的底线,而不是仅仅只是因为没有满足自己未必成熟的观影欲望,就无聊谩骂!
2 ) 片已破烂 何谈底线?
没在龙年春晚舞台上现身的郭达选择大银幕的方式与大家见面,尽管电影主题还是坚持真善美的小品套路,但是没有哪个人愿意看一部几无看点的长片去思考关于做人底线的问题。我的观点是,永远不要指望一个小品演员会在大银幕上带来新鲜感。
影片在前期宣传上满满都是密室绑架悬疑范,从郭达双手被绑惊恐万状的表情中,让人误以为擅长搞笑的郭大叔将在大银幕上实现转型。然而真实剧情相当乏味,一个处于杀人嫌疑中的乡下屠夫绑架了大学副教授林教授,过程谈不上惊险也谈不上悬疑,郭大叔还满是站在春晚舞台上表现小品一般的表现方式。在与绑架者屠夫的较量中就差现场观众给他大声鼓掌叫好了,不过这种普通桥段包袱有限,拿到春晚上都会被毙掉。或许郭大叔本来也对这种题材的影片不屑一顾,只是在成名之后容易变得肤浅进而身不由己、毫不脸红的参与到垃圾节目的制作中。
郭大叔看中的应该是故事的主题,由他饰演的林教授颇有些批判性,本是默默无闻的普通大学副教授,在即将退休之际因为发表一部小说的成功而大器晚成。有了年轻时尚的女朋友、有了围堵到校园里采访记者的风光。然而冲突点在于那部名为《动机》的推理小说其实是他一个不幸死亡的学生的作品,影片借用屠夫绑架林教授试图让其帮助推理另一起凶杀案来揭示这个内幕,屠夫绑架并不是最大剧情冲突,而是林教授内心里对是否公布这个秘密?能不能放弃因为小说发表而拥有的名利?此即为做人的底线。影片的结尾也是开放性,可以给人更多思考。
主题是好的,可惜的是影片质量不佳,这样一个主题没有强大的剧情来依托 很难让人有兴趣去思考,甚至能不能坚持看完影片都是很大的问题。
3 ) 人性的思索——评《绝对底线》
广告、MV、电视导演,甚至作家,跨界担任电影导演,是这几年的一个暗流,《决战刹马镇》的李蔚然、《四个丘比特》的王才涛都是拍广告为主,而去年凭借着《武林外传》(电影版)取得约1.9亿票房的尚敬则是电视剧导演,以《失恋33天》在2011年年底大火了一把的滕华弢则更多名气在电视剧上,而这部《绝对底线》,则是电视剧导演何涛的电影处女作。
影片的故事并不是很复杂,郭达扮演的悬疑推理小说家在一次酒后回到家时遭遇了绑匪,而绑匪提出的要求并非钱财,而是要推理小说家帮他推断出一起杀人案的真正凶手,而小说家道出了他成名后的真实的秘密,并帮助绑匪分析、推断杀人案的可能性凶手,但案情这事峰回路转……影片在开场几分钟便带出了几位主要角色,包括郭达扮演的小说家,还有同事及同事家的小保姆等,而小说家在课堂上面对学生们的“开设写作课”所作出的反应,则也为后来的揭示真相、探讨人性的复杂与暧昧埋下了伏笔,毕竟,要做到不追名逐利、放弃所得,并非是容易的事情,而即使是一个普通人,在面对这类事情时,也往往会产生犹豫等情绪。
情绪,也成为了《绝对底线》的叙事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相比于夸张或者猎奇的方式,影片中无论是小郭涛的行为(也即他虽然没有杀人但是面对当时的情境而一时慌了神,跑到大城市,并希望推理小说家可以帮助他找出真凶),或者他妹妹的反应,都贴近于普通人的行为、想法,而刘莉莉扮演的法学教授的所作所为,当然也跟她置身度外并有着法学分析能力有关……在电影剧本中强调戏剧化,但戏剧化并不一定就代表着需要很夸张,何况,从人物的个性、处境来安排其所作所为所感,更容易让人信服,如硬盘最后郭达与前妻见面的那一幕,前妻的反应很自然的传达出了一个普通市井女人的味道。
当然,让人印象最深刻的还是著名相声小品演员郭达的表演。他在不少小品中以忠厚质朴的形象给观众留下幽默而深刻的印象,而在影片《绝对底线》中扮演一位内心受到谴责与内疚、徘徊的小说家兼副教授,再加上他的一些小聪明(如给女朋友打电话时想要告诉她,他被绑架时的话),使得这个人物折射出一种让人有点可怜又有点可笑的个性。
作为一个电影导演的处女作,尽管其导演手法还较为平平实实,叙事方面有些细节也还可以改善,但也不会像一些导演的作品般故弄玄虚,且不乏一些幽默之处(特别是著名小品演员郭达的表演,还有几个配角的演出,在略微的夸张里生动的演绎了人性的微妙之处),更何况,结尾处的看似画蛇添足但实际上更真实的刻画出人性。
4 ) 看完精神错乱了
首先不绕弯子,谈谈我对影片的理解,我觉得导演最后的落笔点还是指林教授剽窃小说,突破了道德的底线,跟屠夫的这段经历之后,自己的内心受到了震撼,备受折磨,于是选择了有限度的坦白来释放内心压力。
但精神错乱在哪里呢?如果这个片子的宗旨是反对学术剽窃,那屠夫这一段整这么长到底想表达什么意思呢?整得神神秘秘的,看起来很悬乎,其实幼稚弱智到蛋疼的推理,其中涉及到什么“底线”问题了吗?屠夫很耿直,要为自己证清白?故事里的张木匠为了保护自家姑娘不被恶霸村主任逼婚,宁可杀了“黄世仁”也要维护自己的人生底线?中国的编剧啊,你啥时候才能把故事给讲圆了呢
最后谈谈演员表演,郭达以前只看过他一部片子,很久以前跟蔡明合作的《捣蛋部队》,那部片子纯属一种小品合集的形式,但在这个片子里他表现很出彩,把一个穷酸知识分子剽窃别人作品一夜成名之后那种小得意,同时又不脱固有的谨小慎微,平庸无能懦弱表现的惟妙惟肖,A-。说明他虽然这么多年在蔡明的阴影下被万人唾弃,但毕竟还是有两把刷子的。其他人表现中规中矩,B+。评价3分就全给这些演员了。
5 ) 《绝对底线》:走出“密室”的推理电影
一开始听说郭达演了一部小成本推理电影,而且还不是喜剧,真是吓了一跳,心想这剧本得特别成什么样儿才能让他接下这个活儿啊?!但是当《绝对底线》摆在眼前的时候,才终于明白这位小品悍将的良苦用心。在如今华语电影市场被功夫、枪战、喜剧与都市爱情全部占领的今天,能出一部靠悬念丛生、精妙铺梗取胜的推理悬疑电影,简直难如登天!
《绝对底线》的故事其实也没什么了不起的,无非是讲一位推理作家兼大学教授,被一个屠夫绑架的故事,这场绑架案后面隐藏的真相让人瞠目结舌。在中国,像我这样的推理迷还有一大帮,这就是为什么《名侦探柯南》和《金田一少年事件簿》能红到发紫的原因,所以我就奇怪为什么《绝对底线》这样旗帜鲜明的类型片就出得那么少呢?我就不信已经没人看了。要不然怎么英剧《神探夏洛克》就这么受欢迎呢?除了腐之外,难道环环相扣,高潮迭起的高智商情节都不是“干粮”么?
所以说,估且不管《绝对底线》的故事好坏,影片质量如何,单凭那颗“本格推理”的心就有够份量了,想看拳脚功夫和失恋情怀的可以绕道了,这是动脑筋拼智力斗逻辑的时刻,在“爆米花电影”里加一勺真正给力的麻辣酱,让你知道什么叫悬念、什么叫推理,什么叫“逆转”和“出人意料”,这就够了。另外,影片的黑色幽默气质也很浓厚,知识分子与文盲之间的对决还是很有嚼头的,看过《你丫闭嘴》么?那部法国喜剧里是大鼻子德帕迪约VS“杀手莱昂”让•雷诺,这部却是屠夫VS教授,只不过你看的时候不一定笑得出来,因为所有引人发笑的地方你都得脑子转几个弯才能体会出来。
总而言之,有《绝对底线》这样严格意义上的“密室推理”电影能推开华语电影类型中那道几乎一直封闭着的门,见了天日,也算是喜事一桩。至于片中的诡计用得够不够劲道,情节是否能把观众忽悠住,已经成为这部电影的重点打造项目,与见血见刀枪的大片不是一条道上的,所以观看时只要带一个脑子和一双眼睛就可以了。也甭指望郭达能耍宝逗你大笑,他浑身上下大概唯一能逗你笑的就是被绑时的那一脸“受男式”的窝囊与惊恐。
所以,要想测智力练逻辑,请找《绝对底线》来挑刺!
6 ) 真相需要勇气
随着屠夫绑架侦探小说家一事轻松解决,我才恍然大悟,其实,整部影片中的屠夫不过是一段插曲而已,这部影片真正要表达的是人性的善恶,是郭达饰演的林教授如何让自己摆脱哈姆雷特式的困境。
将《绝对底线》定位为一部悬疑小说并不十分确切。毋庸置疑影片中确实出现了一些悬疑的成分,林教授为屠夫分析村长被杀案的种种可能性也基本满足了逻辑推理的要求,而我想表达的是,这部影片的看点不是悬疑,或者说不仅仅是悬疑。影片的主要故事情节发生在林教授的家里,在这个狭小的空间里,观众所能看到的是一部正剧、喜剧和悲剧的不断交融更替的“杂剧”。影片中的黑色幽默桥段是观众不可错过的一个看点,作为一个著名小品演员,郭达的表演所引发的阵阵笑声本在情理之中,但是一个喜剧演员最后却能够将林教授辗转反侧的内心世界演绎的如此逼真,不得不让人叹服。
个人认为,屠夫案件的告破略显草率,而真正吸引我的却是林教授心底的纠结。屠夫算是一个爆破点,或许在屠夫没有出现的时候林教授也会偶尔有些许自责,只因此事只有天知、地知、他知道,他坚信自己能够为自己保守这个秘密,可惜当多了一个人知道这件事情的时候,他的内心便不再平静。夜深人静时,内心一定惶惶不安的阵痛,只是这些内疚都让白天里的掌声和鲜花淹没掉了。其实,现如今,社会上靠着谎言一步步高升的人又何止个例,走在街上迎面碰到的满脸笑容的陌生人很有可能也在经历着哈姆雷特式的困境,他们的不同点只在于内心堡垒瓦解时间的长短,或许主动,或许被动……
影片看到后半段的时候,我的脑海里一直闪烁着一部熟悉的影片。林教授煎熬的心理像极了2010年美国经典谍战影片《罪孽》里面的女主角瑞秋.辛格,特工瑞秋因为1965年的卓越表现而享受了30年的赞誉和崇拜,其实凭借欺骗和谎言换来30年锦衣玉食的日子一点都不好过,然而,为了女儿、为了自己看似锦荣华贵的生活,她选择沉默30年,当自己爱的人死去时,瑞秋选择了坦白,公诸于世让自己活得轻松一些。林教授又何尝不是,被赞誉架在高处的感觉一点都不好受,更何况自己本没资格站在高处,可是为了儿子、女友和无上的虚荣,他一直在沉默,沉默到影片结束。其实,《绝对底线》这样的结尾比起《罪孽》的结局更接地气而深入人心,更能够让观众的心理随着林教授背影的消失而继续纠结猜测。
我个人比较喜欢影片的结尾处,说还是不说,这是个问题,这个问题也只有当事人自己知道如何解决。就像前两天看到采访姜文的文字,为什么《太阳照常升起》里面,黄秋生会自杀?姜文回答:自杀的原因只有自杀的人自己知道!
这也好意思叫推理剧……女的丑陋男的二逼郭达郭涛真废物!
小品表演的再长也只是大品,成不了电影!
90多分钟味同嚼蜡,这种舞台小品的感觉确实不该上院线啊,新锐导演却还停留在80年代的水平上,开头字幕就能看出,故事很挑战观众的智商底线啊。。
教育意味很重的小电影。
浪费了 一个 故事啊。
还好
国产小电影还不错啊 哈哈
duel拍成了春晚小品…郭达那个黑木耳对象不错
拍这样的密室推理片导演一定很为难,走商业路线噱头不够,走独立路线特色不够。如果导演大胆加入更多个人风格,可能会成为不错的电影。
对道德的探讨
剧本太次
无聊的不可方物……
只是证明下 我 下载过 快进过。。。仅此而已。 。。。
这是个小品式的电影,郭达也完全超越了春晚水平,三星给剧本作者吧,虽然情节不紧凑,但至少讲了个道理,让人思考了一下,“说,还是不说”很多时候我们都会面临这个问题,选择的结果就是分道扬镳的那一霎那
烂
这绝对是在挑战中国观众观影的底线
还凑合吧~
批判学术腐败就免了吧,这社会谁还管这个,不过人到底还要有真本事
对于道德底线这个问题···这个收尾实在很烂。
没有多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