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狂野

HD中字

主演:摩根·弗里曼,Birute,Galdikas,Vanessa,Sheldrick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1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天生狂野 剧照 NO.1天生狂野 剧照 NO.2天生狂野 剧照 NO.3天生狂野 剧照 NO.4天生狂野 剧照 NO.5天生狂野 剧照 NO.6天生狂野 剧照 NO.13天生狂野 剧照 NO.14天生狂野 剧照 NO.15天生狂野 剧照 NO.16天生狂野 剧照 NO.17天生狂野 剧照 NO.18天生狂野 剧照 NO.19天生狂野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天生狂野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天生狂野》讲述的是发生在人类救助人员和成为孤儿的野生动物之间的故事。一些动物在出生之后,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成为了孤儿,在大自然中孤苦无助的它们很容易死亡。这个时候,一些善良的人们充当起了“救世主”的角色,自然保护小组、野生动物救护组织和一些环保人士自愿自觉地开始了拯救野生动物孤儿的活动。在《天生狂野》中,观众能看到刚出生不久的大象和猩猩在救护站里得到了人类无微不至的照料并且最终重返自然的过程。也能看到世界著名的灵长类动物学家比卢特·葛莱迪卡斯为保护猩猩种群而做出的努力和奋斗。幕后制作17年前的夙愿17年前,本片的编剧兼制片人德鲁·菲尔曼来到了东南亚旅游,他访问了婆罗洲,拜访了知名的动物学家比卢特·葛莱迪卡斯。回来之后,他的脑子里就盘旋着一个念头,要把葛莱迪卡斯的故事用IMAX格式拍成电影。虽然IMAX诞生于1970年代,不过,直到菲尔曼萌生念头的1994年,要拍摄一部IMAX的纪录片还在纸上谈兵的阶段。于是这个念头就在他的脑子里萦绕了一年又一年。十几年之后,一个朋友给菲尔曼放了一段从新闻中截取的片段。这个片段讲述的是一个叫做丹姆·谢尔德里克在肯尼亚照顾孤儿大象的故事。看到这个故事之后,菲尔曼觉得这两个女人的故事有着相似和相通的地方,他完全可以把这两个故事并列地放在一部电影里加以展示和表现。菲尔曼说:“她们才是这个地球上真正的英雄和环保者。”为了能最大程度地展示亚热带雨林的丰茂和非洲平原的辽阔,换而言之,是为了展示这两个地方的物种多样性和环境多样性,同样也是为了还愿,菲尔曼选择了IMAX加时下最为时髦3D技术作为影片的“本底”。他说:“但凡只要是去过那里的人,都会震惊于地球上生物的多姿多彩,婆罗洲的物种多样性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即使在今天,人们还没有完全搞清楚婆罗洲里有多少种生物。所以,要营造出一种令人身临其境又难以忘怀的观影体验的话,用3D加上IMAX是最为合适的。”IMAX、3D、生态学纪录片的组合很快就吸引来了导演大卫·里克雷。大卫·里克雷是一个专注于拍摄IMAX格式的生态学纪录片的导演,他已经执导过了数部这样的影片,经验可谓丰富。里克雷说:“没有什么能比执导这么一部影片令人兴奋的了,当我们带着大型的机器在不同国家质检穿梭的时候,我会觉得这是全世界最美好的事情,因为我们的工作结果是可以让全世界的观众看到地球上的自然。如果你无法来到野外或者是亲眼看到这些生灵,那么在IMAX上看到,则是最好的事情。”为了能让人们欣赏到最好的IMAX-3D的画面,里克雷请来了《海底世界3D》的幕后班底。里克雷说:“操作IMAX-3D设备非常复杂,也很繁复,所以找到那些最具有经验的摄制组是影片拍摄的关键。所以我找来了《海底世界3D》的班底,他们全是行业中的精英,也是把影片拍摄完美的保证和基石。”出于对环保事业的热爱和一份责任心,著名演员摩根·弗里曼主动请缨,要在影片中担任旁白。弗里曼极具标志性的声音为影片增色不少,对于这项工作,弗里曼说:“这部影片讲述了两个伟大的女性的伟大的工作,是她们的行为打动了我。我在为影片做配音的时候,带着极大的尊重。我想,现在是时候关注一下生物和环境问题了,虽然我们也有关注,但是关注的还不够。”拍摄和乡愁进入了实质性的拍摄阶段,剧组就迎来了野外拍摄的挑战。最大的挑战来自外景地之一的婆罗洲的自然环境。按照剧本的设计,摄制组要长期跟拍一对小猩猩在人类的照料下健康成长并重回自然的过程。拍摄人类的照料并不困难,因为这一切大多发生在比卢特·葛莱迪卡斯为猩猩创办的营救中心内。困难的是,拍摄猩猩被放归自然后的镜头。菲尔曼说:“这是这个故事的情绪高潮,因为拯救动物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将其放归自然,否则还不如把动物送进动物园。但是这么做,他们就不再是野生动物了。”剧组跟踪拍摄的猩猩叫做辛尼加和普士卡,为了能拍到作为它们作为野生动物的镜头,剧组跟着猩猩走了很远,来到了雨林内部。那些巨大灌木和树林让带着巨型器材的剧组行动不便。大卫·里克雷说:“我当时是下定决心一定要把影片拍摄出来,如果仅仅是因为困难就放弃了拍摄动物放生的环节那就太失败和遗憾了。整个剧组很团结,很有斗志,因为已经60多岁的葛莱迪卡斯已经在野外和猩猩生活了几十年,我们还有什么不能克服呢?再说,如果没有拍摄到这些镜头的话,那么这部纪录片就白做了,因为只有前面那些内容,它和大部分在电视台里播放的纪录片没什么实质性的区别。”剧中的第二个故事拍摄的是丹姆·谢尔德里克在肯尼亚救助大象,这个故事发生在肯尼亚的国家公园。因为肯尼亚时常出现在一系列的纪录片中,而且也有人拍摄过关于谢尔德里克的纪录片,所以剧组只用了五个星期就把肯尼亚的大象救助计划拍摄完毕了。里克雷说:“在非洲的拍摄很顺利,也很开心,因为我们不用克服太多的像是在热带雨林里的困难,而且这里的援助大象的计划开展得很完备,有当地ZF和国家的支持。而在婆罗洲的猩猩,则几乎是在靠葛莱迪卡斯的一己之力支撑的。我希望这部电影上映之后,所有人都能多关心一点婆罗洲,多关心一点我们平时多忽视的动物。”剧组回到美国之后,整个摄制组集体对大自然产生了“乡愁”一般的情感。弗里曼说:“这是一段让人难以忘怀的经历,在经历完这一切之后,我才会回过头来反思自己的行为。毕竟,这个地球不是人类所独享的。”导演里克雷说:“我以前虽然也拍过关于动物的纪录片,但是从来没有涉及过亚洲的虹猩猩也没有了解过大象的生活。这次的拍摄给了我很深的触动。首先是自然的,其次是那些甘愿在自然里付出自己一切的科学家的。正是有她们的努力,我们才能在这个世界上欣赏到令人咋舌的物种多样性。”整个剧组中最怀念自然的是德鲁·菲尔曼,因为他已经为这个项目准备了十几年的时间。他说:“拍摄这部电影,让我在心灵上又多了一个家乡,那就是野生动物和自然。它们的存在证明着人类的存在,它们的生存环境和我们息息相关。我希望从电影院里出来的人都能自觉地做些什么,因为地球只有一个,人类和野生动物在某种意义上,都是‘同类’。”HighKick短腿的反击傲椒的湘菜第二季魅影狂花神推偶像登上武道馆我就死而无憾真人版电影神偷艳贼心的奇迹小桃小栗 Love Love物语西单女孩宇宙战舰大和号2205 新的旅程我爱我家九州海上牧云记怒海孤舟第一小分队隐私部分亲,向前冲!寻芳客神探希德和朱迪神探南茜 第二季暗夜凶光芬兰的汤姆神枪手2021人生七年3大话西游之大圣娶亲(粤语)无穷之路2:无价之保我的美好欲望小两口世纪之战逃亡僵尸岛侍酒令天网恢恢天伦亲爱的朋友2023松药店的儿子们香港婚后事被Rapper咬了的话就会变成Rapper真理战胜2野蛮比尔江湖三女侠鬼债2015一间拉吧的往事天津德云社成立二周年系列专场第一场

 长篇影评

 1 ) 天生狂野的感动

没想到在南半球的肯尼亚有这样一种机构,给予生命无尽关怀。由人类和自然联手创造的乌托邦,帮助失去父母的动物重拾信心。这样的女人,这样女人的声音,光是听见就温柔至极。
幼年的小动物们真可爱,里面的人们真有爱,片子拍得很好,很感动。带了一大家子去看,老爸老妈和我家小盆友也很喜欢。

 2 ) 《Born to be Wild》——孤儿象(Orphan elephants)介绍

鶽鴞 象语KnowTheElephants 2016-05-06

原文链接: //mp.weixin.qq.com/s/rkzhl-byZ-PJMBBiyxqMSg

另一篇参观中心的记录链接: //www.douban.com/note/720960036/

“我站在这里,被属于我自己的无价遗产所充实,所馈赠。这个世界没人可以从我身上夺走阳光、大海和轻轻拂过的温暖南风。”

——达芙妮母亲, 1950

“达芙妮·谢尔德里克,1934年生于肯尼亚,作家、大象研究专家、环保主义者。

达芙妮与任职察沃国家公园传奇巡守长的丈夫大卫谢尔德里克一起,共同养育各种野生孤儿动物。1977年大卫去世后,她坚持不懈地继续野生动物保护工作,2001年,她获得肯尼亚的勇士勋章;2002年,荣获BBC颁发的终身成就奖;2006年,她被授予“大英帝国女爵士”。

她目前与女儿安吉拉一同管理大卫谢尔德里克野生动物基金会。”

——《大象和我》作者介绍

在非洲象保护的历程中,达芙妮•谢尔德里克是至关重要的一个人,她最大的成就在于试配出了适合哺育乳象的奶水,成为非洲第一个能够抚养乳象长大的人。本文将对她的做一些介绍,内容包括《我和大象》一书和纪录片《回归野性》(图片多来自此片)等。

在野外,两岁前的幼象往往完全依赖母乳,所以被称为乳象;4岁左右才完全断奶。在此阶段,小象将得到母象和家族成员(阿姨antie或义母allomother)无微不至的照顾,学习交流情感和野外生存的方法等。

然而,对于失去母亲和家族、需要人类哺育的孤儿象,需要满足其生理、心理和社群联接等各方面的需求。它们需要治愈创伤、获得象乳、母象替代,要和其他象建立社群关系,学习野生知识等。生理上,乳象完全依赖象乳,而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没有象乳的替代品,也没有成功哺育乳象的例子。心理上,孤儿象可能经历了母象和家族死亡(盗猎、筛杀等原因)的场景,内心存在创伤(体现为夜间噩梦、失眠)和对人类的仇恨(体现在不合作、破坏),所以在被捕捉回育儿所后要为其提供缓解创伤的环境和关爱;育儿阶段需要人类妈妈(育象员keeper)全天候陪伴、照顾。社群需求上,孤儿象需要和其他象建立情感联系。

大象是高度社会化的动物,它们的基因记忆使其在很小年龄就表现出母性,渴望照顾幼小的同类。大象的这一特质减轻了人类在满足孤儿象的心理和情感需求中的困难。象群是具有高度感知力的有机体,拥有惊人的记忆和情感交流能力。大象氏族(clan)或族群(bond group)间的联系至少在族长(matriarch)几十年的生命中不会中断,在这几十年间,家族成员也会不断结识新的朋友,将关系网扩大。大象野化工作的特殊之处在于,孤儿象成长后期的野化会由回归野外的前孤儿象(ex-orphans)或是野象接管。孤儿象离开后也会回到曾经生活的中心,成为那些即将离开小象的导师。循环往复。

在很多哺乳动物(包括人和大象)的研究中发现,母亲与幼崽之间的情感联系会影响大脑回路的发育,早期经历过灾难的场景可能会削弱某些连接,尤其是处理情感信息和调节压力的区域。这意味着这些后代的心理弹性可能较差,在侵略性调节、社交沟通和同情心等方面存有潜在缺陷。孤儿象可能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对于青年象,早期的创伤和学习对象的缺失同样会增加侵略性行为。比如,Joyce Poole曾建议引入六头年长公象到约85头象的Pilanesberg种群范围内,结果实施后发现青年象盗食和破坏庄稼的行为随即停止了,监测的激素变化也停止了。

对于DWST(本文将介绍的中心)回归象的观察样本还太少,这些象如何适应野生象群、如何跟随族长及其他族群学习、交流、如何照顾乳象、甚至是如何改变人象关系等,都是研究者密切关心的问题。

关于育儿中心

中心全称为大卫谢尔德里克野生动物基金会(DSWT, David Sheldrick Wildlife Trust),成立于1977年,是达芙妮为纪念她丈夫大卫谢尔德里克成立的。中心项目涉及一切关于野生动物保护的活动,但其核心关注于孤儿象项目(Orphans' Project)。至2013,中心成功抚养超过150只孤儿象,同时也遗失了100余头小象;野外生存着超过70头前孤儿象,生育了12头左右小象;DSWT流动兽医队救助过800多头大象,都是急需援助否则难以存活的个体。中心有58名育象员(2013年数据),他们每天除了陪伴、抚养小象外,还会记录小象每天的生活、取食植物情况,每月会提交小象日记,实现信息共享。中心每天上午11-12点为公众开放时间,以7美元的票价接待游客(当地学生免费)。下两图 中心日常

除了孤儿象这一名称外,这些小象也被称为象牙孤儿(ivory orphans)、人象(homo-pachyderms)。育儿所(nursery)又可以被称为孤儿院(orphange)。康复中心或是野化中心(忠于英文的本意,翻译为康复中心,rehabilitation centers),也被称为康复单位(rehabilitation units),。目前基金会有一个育儿所和三个康复中心,内罗毕育儿所和Voi、Ithumba及Umani Springs中心。育象员(keepers)在几处轮转(rotate)。育儿所开放参观(见扩展链接),康复中心也有营地对游客开放。

将孤儿象的哺育过程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孤儿(野外或其他来源)——育儿(内罗毕育儿所 Nairobi nursery)——野化(察沃康复中心 rehabilitation center)——回归(前孤儿象ex-orphans)。下文逐一进行介绍:

象乳替代

根据达芙妮自传的记录,她花了28年才发现了象乳的替代配方,以某种含椰子油的配方替代牛奶中大象无法耐受的脂肪成分。这一配方是由英国访客露丝伊登提供的。故事的发展也好似小说情节一般,在某只最小的、达芙妮最爱的象虚弱到无法站立、仅剩最后一种配方可试的情况下,奇迹出现了。

孤儿象(orphan elephants)& 乳象(infant elephants)

孤儿象,多是因盗猎、人象冲突、筛杀或母象无力哺育等原因被人类收归育儿所(nursery)的象。乳象需要24小时看护,3小时人工哺乳一次;各自有独立的象舍。育象员采用轮换制,以防象人格化或非健康的依赖性关系产生,妨碍后续的野化和回归过程;夜间育象员与小象同睡在象舍中;育象员以对待人类幼儿的方式对待幼象,建立亲睦的关系。象舍上方悬挂象的食源植物,以刺激觅食的冲动。乳象每天的生活就是在育象员的陪伴下吃、喝、玩(泥浴、沙浴、踢球等)、睡。而育象员在扮演母象替身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学习去接近这个角色,所以他们每天要记录乳象的状况、取食的植物等,以应对可能发生的异常状况。

野化阶段(康复 rehabilitation)

在此阶段,小象逐渐脱离人的指导,在前孤儿象或野象的引导下,完整野化的过程。

当育儿所的小象成长到一定程度(通常两岁)时,它们将被送去察沃保护区的康复中心(rehabilitation center),进入野化阶段。能否进入这一阶段由象自身的状态决定,观察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是否消失,是否生理、心理处于健康状态。

在中心,小象白天跟随育象员进入丛林觅食,夜间在围场中集群休息;喂奶次数逐渐减少,增加额外的营养补助(椰肉、水果蔬菜等)。随着小象长大,它们会越来越独立,自主觅食、活动、主动承担起照顾更年幼象和社群情感调节的责任。

白天时候,对于摆脱奶水依赖的孤儿(5岁以上),当他们决定与野象或前孤儿象交流并一同离开时,育象员不会去干预。它们往往会在外面逗留一到几天(夜游,night out),然后回到围场,好像去朋友家过过家家一样。如果小象没有能力适应野外生活,前孤儿象还会亲自将其送回中心。随着它们与前孤儿象或野象交流和外出频次的增加,它们距离回归野外也不远了;换一个感伤的表达方式是你可能没有和它们道别,就再也见不到他们了。比如一头名叫Loijuk的小象为了加入前孤儿象群,曾两次用鼻子打开了Ithumba围场的大门,而在第二次打开门后再没有回来。

Irima,一头早熟的小象,它在三岁时偷偷离开了Ithumba,加入了一个Voi(另一个中心)区域的前孤儿象群,但5天后,他被Edo(孤儿象群的成员)送到Voi,因为他仍依赖奶水,野外无法仅依靠植物存活。重回中心的Edo喝了点水、吃了些东西后就离开了,表示完成任务。

下图 中心小象与野象接触

前孤儿象(ex-orphans)

前孤儿象是和人类建立了亲密感情的野象。曾经生活在育儿所或康复中心、如今回归野外的象。它们常会回到中心围场区域。关于前孤儿象最神奇之处在于,它们总会预知到新成员的到来,提前到围场处等待新来的小象和育象员,常为不知情的中心育象员提供了新成员即将到来的信息。更神奇的是,有些前孤儿象会特地赶来见其在育儿所的看护员(由于轮班制,育儿所的看护员也可能换到野化中心)。其中一个故事是:一头名叫埃莉诺的雌象,在其40多岁时回到围场,认出了35年前、她5岁时的看护员,随即便冲向他、以鼻子将其搂住、并给予大象最崇高的欢迎礼节。

前孤儿象在引导小象上起重要作用,它们常会远距离和孤儿象交流,并适时地引领它们进入野外生活。它们也知道何时寻求帮助,中心曾帮助过不少因受伤、营养不良或是奶水不足等原因回归的前孤儿象。

回归

每头孤儿象最终都会应荒野的呼唤回归自然。回归年龄不定,断奶后均有可能。回归后它们自然成为前孤儿象。它们会加入临时的孤儿象群、野象群、或是独自游荡。较之经历过盗猎、筛杀或是人象冲突的野象而言,孤儿象对人类是友好的,甚至会将部分人类是无害的这一信息传达给其他野象。

上图前孤儿象回归

孤儿象的回归是既感伤又幸福的,但对于前孤儿象的回归则完全是幸福的,尤其是当前孤儿带着野象群回到中心。比如,08年12月的一个下午,前孤儿Emily就带来她的象群,以及她前一天刚产下小象来到Voi中心,给中心带来极大的惊喜。

在Ithumba中心出现过更惊人的场面,在旱季的某天傍晚,中心围栏外突然出现了一群象,约25-30头,包括族长、长牙雄象、青年象和雌象等,其中还有几头前孤儿象,以及新生象。它们来到中心前的水槽喝水,和围栏一侧早已聚集起来的孤儿象交流。可能这在外人看来没什么,但对于熟悉野象的人来说,这简直是梦幻般的一幕,在相距不足10米范围内,孤儿象、前孤儿象、野象和人类这样和谐地在一起。相信热爱动物之人最能体会到这种源自野生动物对人类恢复信任的幸福和满足。当然现场的人可能开始时惊吓得不轻。

关于《大象和我 Love, Life, and Elephants: An African Love Story》一书

《大象和我》一书,是一部自传性质的书,主要记述了女主人公达芙妮的人生轨迹和各类与动物相关的故事,其中以她与男主人公大卫·谢尔德里克在察沃时的动物保护故事为其人生中最精彩和幸福的时光。书中记述了大量关于非洲象保护的历史和相关故事,穿插了各种关于养育野生动物孤儿的故事,其中包括:吃信件、喝废油的斑马胡佩蒂;喜欢参与巡逻的鸵鸟;回归野外后总带野生朋友回孤儿院、不断被闪光弹赶走的萨姆逊;渴望夜间的玩伴,整个晚上骚扰熟睡男女主人公的麝猫老帆船;想要挤开男主和女主共眠、会在女主洗澡时跳进浴缸的小林羚微风等。

达芙妮一生都过着一种让人羡慕的、救助(捡到)什么就养什么的生活。她认为这些动物都是大自然送给她的礼物、是借给她的。书中也不乏感伤的故事,如动物的回归自然和死亡,甚至是面对中毒、苟延残喘的前孤儿,不得不给予其最后一击。正是这些经历让达芙妮认为,孤儿动物是大自然借给她的礼物,也让他们认为大象与人类情感的感知能力是相似的,应该以拟人化的方式理解和养育大象。记得书中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刚回归野象群的两头孤儿象遇到男主人公,希望他跟自己走,成为象群的一员,但在男主人公选择离开它们时,它们脱离了象群,选择重回孤儿院;在回家的路上还刻意避开了其他象群。

《大象和我》一书内容非常丰富,非洲历史、自然伦理、有趣的故事等等。喜欢大象的朋友不要错过!

关于纪录片《回归野性》

本文图片多来自《回归野性》一片。还有几部纪录片是关于大卫谢尔德里克野生动物基金会,其中包括以DWST为对象拍摄的大象日记(Elephant Diaries)系列等。回归野性的另一半内容是关于红毛猩猩的,逗死人啊。

喜欢摇滚的各位上眼,这啥手势?!

最后一句话,给它们一些机会,也就多给我们自己留了一些余地。

扩展:

大卫谢尔德里克基金会猫途鹰景点点评//cn.tripadvisor.com/Attraction_Review-g294207-d1569686-Reviews-David_Sheldrick_Wildlife_Trust-Nairobi.html

更多参观和收养小象的信息://www.sheldrickwildlifetrust.org/asp/faq.asp

《大象和我》英文版书评http://www.goodreads.com/book/show/13166621-love-life-and-elephants#other_reviews

参考:

  1. http://voices.nationalgeographic.com/2013/12/06/elephant-foster-mom-a-conversation-with-daphne-sheldrick/
  2. http://ngm.nationalgeographic.com/2011/09/orphan-elephants/siebert-text/2
  3. 《大象和我》一书
  4. //www.sheldrickwildlifetrust.org/

喜欢大象的朋友,欢迎关注:

 3 ) Born to Be Wild

       第一次看IMAX电影,是在Naturhistoriska riskmuseet的影院。 半球型内凹的屏幕,一开始让人有点眩晕,随即适应,有种比普通电影更真是的感觉。
    完全是瑞典语,没有一句听懂,但是非洲辽阔的土地上自由嬉戏玩耍的大象和茂密的森林中与人相处融洽的猩猩,他们自然,天真,活泼的表情实在把人逗乐,很想身临其境体会一下。人和动物和谐相处,互相扶持。
    影片色彩浓郁,结尾的音乐 wavinflag 加上非洲辽阔的黄色土地,让人印象深刻,不断回味...

 4 ) Born to Be Wild

以前看过海洋,很喜欢这样的记录片,虽然没有剧情,但是每一幕都很生动,比有些拍得烂烂的电影好多了。
心情不好的话还能看看放松呢,多好

 5 ) 不懂

    亚洲象的智商很高,性情也温顺憨厚,非常容易驯化。在东南亚和南亚的很多国家(尤其是泰国和印度)的公民都驯养它们用来骑乘、服劳役和表演等。表演、骑乘和劳役的训练过程往往十分残酷,驯兽师使用尖利的象勾和持续的殴打摧毁它们的意志,迫使它们屈服。这一过程会对它们的生理和心理造成不可逆的伤害,因此用于表演、骑乘和劳役的亚洲象往往存在严重的行为异常。
    象不是你们的神吗?请问你们为什么要这么对待你们的神?

 6 ) Born to be civilized

这是我有生以来看的第一场IMAX电影,在本地科学中心不大的穹幕底下,稀稀落落的观众,一半是小孩。

片子讲两个抚养野生动物孤儿的中心,一个在印尼的加里曼丹岛,抚养红毛猩猩孤儿,另一个在肯尼亚,抚养孤儿象和犀牛,动物能够自食其力时,再把它们放回大自然去。中心的创办者分别是Birute Galdikas和Daphne Sheldrick,两个女性,两个母亲。

Birute Galdikas是人类学博士,著名的Louis Leakey的学生。从71年首次去印尼考察(与著名的Jane Goodall一起)起到今天,她已在印尼的加里曼丹和苏门答腊岛上的热带雨林里住了整四十年了。当年热烈健美的少女转眼已成白发苍苍的老太太,她在岛上结婚生儿育女,孩子们跟红毛猩猩们一起玩耍长大。电影里的Galdikas像一个土著一样生活着,头发乱糟糟,红毛猩猩从她的盘子里捞面条吃。

Daphne Sheldrick则是土生土长的肯尼亚人,没上过大学,内罗毕国家公园的创办者是她的丈夫,1976年丈夫去世后继续寡居于公园里,抚养孤儿象和犀牛。自然,她的孩子也是“野生”的,和小象一起长大。

这就是她俩的一辈子。我不免觉得她们过着比我更真实的生活——在某些侧面,也许恰恰因为在另一些侧面,她们过着比我更虚幻的生活。她们更透析文明的不足道、更贴近生命原初的本质,但我们却终究是人啊!多数人必须生活在人类社会里,就连她们救助动物的配方奶、开的车,也都是人类文明的产物。

热带雨林和非洲草原,算不得适于人类居住的地区,两位女性就这么过了一辈子。我看着,看着她们和动物们亲如一家,而小猩猩和小象就像人类的孤儿,那样无助,那样依赖它们的人类“母亲” ,紧紧地搂着抱着她们... 泪水涟涟。

只有当深入这些动物的生活,才能发现,它们的表情它们的姿态,都和人类表达那么相似,你无法相信它们是没有感情的,而它们的感情也和人类颇为相似。抚养中心的饲养员们,都充满温情爱心,和小象小猩猩们抱在一起,睡在一起,陪它们玩,给它们喂奶洗澡,像真正的父亲母亲,然后,当它们长大,也要像真正的父母一样,面对子女的离去,伤感、担心。

Birute说:“担心,因为世界是残酷的,而我不能继续照看它们保护它们了。

残酷的:这些孤儿象的父母,很多是被人类捕猎杀死的,而红毛猩猩孤儿的父母之死,则是因热带雨林的大量砍伐。可是仅此吗?难道人类不捕捉象、不砍伐热带雨林,它们就不会遭遇不测、不会死吗?无疑,不会如此迅速地大批地灭绝,但个体还是同样面对危险。自然界本身是残酷的,不论出于什么原因离开了象群,小象都会死,会因缺奶而死,会被狮子吃掉。食物链下端的可能会被吃掉,食物链上端的可能会挨饿而死。生命总是危险的,而死亡还永远那样暴烈,不是一颗安眠药一颗子弹那样迅速了结。如果不曾有伦理,(动物世界本来就没有人类这样的伦理),那就是自然的一切,生命的快乐和痛苦,深刻而无以言表。

我们本来也只是动物,一种处于食物链上端的动物,和狮子一样去捕猎。野人杀死大象会有什么问题呢?野人也不会去抚养小象。文明却把一切都搅浑了,弄麻烦了,更人性了——同时更残忍和更温存。一部分人去杀死动物的父母,另一部分人来奉献出一生保护被杀动物的子女,抚养它们长大,再还给自然去任之处置。这一环环,如果连起来想,怎么都是荒谬的。如果继续想到,在小象得到照顾、每天喝着成吨的配方奶的同时,在同一片非洲大陆上,每天有多少人类的孩子在饿死,就更是一种奇特的苦涩。

人类对哺乳动物怀有最深的同情,因为它们太像我们了,我们的伦理不由自主地延展到它们。当狗儿和我们亲密,猫儿成为我们的宠物,我们便不忍心它们被吃掉被残杀。当我们与这些小象小猩猩对视,看到它们像人类的婴儿一样天真可爱又无助,我们产生了一种同情/共情,好像理解了它们。可我们又如何能将这样的伦理扩展下去?鸟儿几乎是极限,我们难道还能象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爬行动物、爱蟑螂、蚂蚁?在喷雾杀虫之际,恐怕没人呼吁保护这些远更微不足道的生灵。因着自身的利益来裁决什么需要保护,因着与自身的相似度和亲密度来适当地扩展人类伦理到动物界,这终究是个无解的悖论。

抚养中心里有很多雇员,抚养小象的都是男性,抚养红毛猩猩的则都是女性,都是当地人。不知从中能够读出多少种族与性别的关系地位来,只是我懒得在这方面多做思考。我只是止不住地泪水涟涟。动物孤儿是那么无助,而人类作为地球的瘟疫和残忍的霸主,其中的每个个人又陷在爱与残酷、真诚与伪善的伦理泥潭中,也很无助。而且一切都无法回去了,文明了的人类只能在悖论中继续文明下去,修正自己的文明,以远庖厨为君子。

 短评

小猩猩让我想到神农架的金丝猴小朋友了~嗷呜~

3分钟前
  • Fan要坚强
  • 推荐

61上海科技馆@牧师瑶

6分钟前
  • ken
  • 力荐

小象巨萌

9分钟前
  • Doublebitch
  • 推荐

以后要弄只猴子来养养~~

12分钟前
  • 梁威是条狗
  • 推荐

Just saw this in IMAX 3D, what a marvellous technical showcase!

17分钟前
  • okcomputer
  • 力荐

不知道这片的3D效果会是个什么样子

20分钟前
  • 王稷和泡泡
  • 力荐

【北京电影节展映】动物保护纪录片。IMAX 3D效果很不错。画面清晰而明亮,感觉就像在看探索频道的纪录片。无论是红毛猩猩还是小象都很可爱。可惜放映的是国语配音版,无法听到摩根弗里曼的旁白了

24分钟前
  • 汪金卫
  • 推荐

人与动物和谐相处是最好的结果,野生动物终究该回到自然的怀抱

26分钟前
  • coco果果
  • 力荐

猩猩自己会搓澡,大象原来也会有脾气……

27分钟前
  • 影志
  • 还行

LOVE

28分钟前
  • benlovingmusic
  • 力荐

在上海科技馆看的。

29分钟前
  • KoCo
  • 力荐

美妙的野生动物之旅

33分钟前
  • 谢谢你们的鱼
  • 推荐

We can always help

36分钟前
  • strelizia
  • 推荐

小象是萌物啊

39分钟前
  • Jimmy
  • 力荐

这确实很像一个童话故事,除了它是真实的之外。#没办法亲身经历的事就试着体验一下吧# #片源Shared#

41分钟前
  • Jason
  • 力荐

真心都萌死了!!!!!好想去照顾他们啊!!!!!!!!!!!!还是那句话,盗猎的都得死!!!!!!!!!!!!

46分钟前
  • Squidward
  • 力荐

动物好可爱

49分钟前
  • 庄常飞
  • 推荐

这种纪录片必须也只能看高清,这样的画面配合摩根弗里曼老道的声线,完美!

51分钟前
  • 巴喆
  • 力荐

对于野生动物来说,回家的全部意义就是尽情去野!没有什么比自由来得更重要。

56分钟前
  • Eva
  • 推荐

画面好美。IMAX形式拍纪录片,一个很好的尝试

57分钟前
  • SoYoung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