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拿“大燕威王”引用的那段做例子。翻译如下,
安娜:“我好久没见到你了。” 将军:“想死我了?” 安娜:“不是想念你。” 将军:“皇太后和保罗会阻止你见我?” 安娜:“你可曾想过我不受约束也能行动吗?” 将军:“是你不愿意见我,为什么?” 安娜:“我认为不见的好。” 将军:“结婚的事属实了?” 安娜:“是你说保罗和我有婚约的。” 将军:“你太把皇室义务当一回事了。” 安娜:“你是说‘自立’?慢慢走出自己的路?” 将军:“幼稚!你一向沉迷于任人摆布。” 安娜:“不是‘人’,是你!” 将军:“胡说……” 安娜:“是吗?是你把我推给保罗!是你跟我作对!为什么呢?害怕他有支配权?” 将军:“支配什么?” 安娜:“我!钱!” 将军:“我不在乎钱。” 安娜:“你是心想我可能是安娜克里夫?” 将军:“我不管你姓什么,我只在乎你。”
而英文原文和修改后的翻译是,
安娜:I haven't seen you in a long time. 我好久没见到你了。 将军:And you missed me terribly. 而且你想死我了? 安娜:I missed you, yes. 我想你,是的。 将军:Whose orders kept you from seeing me, the Empress's or Paul's? 是谁的命令不让你见我,皇太后或保罗? 安娜:Apparently, it has never occurred to you that I can function without orders from anyone. 显然你总认为我是按其他人的命令来行事的。 将军:Then you didn't want to see me. Why? 那是你不愿见我,为什么? 安娜:I thought it better not to. 我认为还是不见的好。 将军:The marriage rumors are true. 结婚的传言是真的? 安娜:You yourself told me that Paul and I were engaged years ago. 是你自己告诉我说保罗和我很多年前就订婚了。 将军:Aren't you taking your royal duties a bit too seriously? 你是不是把皇室义务太当回事了? 安娜:Independently, you mean. The puppet has pulled the strings herself. 你是指我自作主张,木偶的绳子现在是木偶自己在拉了。(将军和安娜有过关于木偶的对话) 将军:This is childish. You've always had an obsession that people want you to do only what they tell you. 真幼稚,你总是有别人要你完全按他说的那样去做的偏见。 安娜:No, not people. You. 不,不是别人,是你。 将军:Nonsense. 胡说。 安娜:Is it? You pushed me at Paul. And now you're against him. Why? Are you afraid that he's going to be in control? 难道不是吗?是你把我推给保罗的,现在又反对他,为什么?你是不是害怕他得到支配权? 将军:Over what? 支配什么? 安娜:Over me. Over the money. 支配我,支配那些钱。 将军:I don't give a hang about the money. 我根本不在乎钱。 安娜:Then what is bothering you, that I might be Anna Koreff? 那么是什么让你心烦,你觉得我可能只是安娜克里夫? 将军:I don't care what your name is. I care what you are. 我才不在乎你叫什么,我只在乎原来的你。
认真对比就会发现翻译的错误和不精确处极多,而且这一段还不是最严重的,太后认亲的那段重头戏的翻译更不能看。
这个影片是由百老汇舞台剧改编的,所以片子的对白极其精彩,而后来网上流传的中文字幕,和原来译制片的中文对白翻译水平都极差。不过即使这样此片在中国口碑却也一直不错,这应该是故事编得好,而且演员的表演水平也实在是太高了,不光是两个主角,太后、将军的两个副手和其他小角色们的表演也都是很出彩的。所以,建议有一定英文水平的人再用英文原文字幕看一遍,一定会对此片更加欣赏的。
这是一部非常文学化的电影。当然,像多数古典的period drama一样,不管故事发生在哪里,角色都说英语;但不仅如此,他们说的还是翻译体英语。很明显,电影中相当部分的对白绝非人们在生活中(或者甚至略微现实一点的戏剧中)会使用的措辞:没有人——除非在一种黑色电影式的低俗文本语境中——会用“仿佛一切都在迷雾中闪过”之类的话来描述自己不稳定的记忆。这使文本强烈地暗示自己是一种文学作品(这篇文章里我将有点狭义地使用这个词,单纯指代传统小说那样的叙事性作品):一部翻译成英语的、具有异国情调的文学作品。某种叙述者的存在仿佛得到了贯穿性的强调,在其中叙述总是宣布或透露出自己仅仅是一个话语,并且避免把自己伪装成任何事件本身。有趣的是,你可以说这是脱离真正电影性的做法(从习惯上的所谓现实主义电影概念而言),也可以说这是接近真正电影性的做法(从戈达尔等人维持的默片式电影本质而言)。不管怎样,奇异的是,这部电影的文体一点也没有损害它所期望表达的思想和情感:它形成了一种清晰透明的质地,能够将意蕴所栖身的符号(有时太过沉溺于自省("Not melodrama"),以至于无趣)以精美、几乎丰腴但又完全质朴有力的方式包裹起来。我们注意到在此Bergman的表演如何与在罗西里尼电影中的不同:这里,她在电影文本与之接壤的不同类型化表演之间优雅但有点令人迷惑地跳跃——这样的现象其实在许多古典电影的各个方面都很常见,正如这部电影在场景之间的镜头切换和音乐连接方式上常常基本不加考量,一律淡入淡出,尽管摄像和音乐本身都相当好(当然没有到最高级别;比较Max Ophüls和《阿拉伯的劳伦斯》)——而在罗西里尼几乎完全非文学化的电影里她仿佛浑然天成,就是自己。然而,对于这部电影来说,这却完全不能算是缺点:正是因为电影叙述作为文学话语的透明,我们才完全不会受到表演离散性的困扰。事实上,也许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完善地拍摄一部关于表演和真诚性的电影:在《步履不停》那样粗陋不堪地伪造的“现实性”中,无论多么巧妙的表演也会让作品完全失败;《驾驶我的车》凭着惊人的敏感和技巧做到了许多难忘的场景,但最终结果仍然没有完全成功。但是,阿巴斯?希区柯克又如何?还需要研究,不过这样的研究会很有意思。 B+/A-
美女很美,剧情已经记不清了。
老电影就是这么有味!对话的措辞太美了!
好帅的光头...这很有设计感的剧情、台词难免显得俗套别扭,但褒曼演得真好,力挽狂澜可以用她身上,结尾一个王朝黄粱一梦的滋味也收得不错。真真假假,我知道她的孤独不是一场表演,而到最后只希望她的梦成真
高贵可以培养 爱情让人舍弃高贵
相认那段真是精彩极了 每一句台词都是那么有韵味。光头将军好帅
难忘那世上最帅的光头
Bergman和Helen Hayes那场认亲的对手戏简直是教科书式的经典,两个人的表演进退交迭精彩绝伦,无论过去多少年,提到这部电影我最先想到的都是这场戏。
原来尤 伯连纳这么迷人
星星是給Yul Brynner的……如果沒有他整部片我看不下去。
我终于知道Karen为何要化名Anastasia Beaverhausen了。
光头将军亮了。。。
8错8错,开头有点冗长以及无聊,后面渐入佳境
小时候看完全没整明白是怎么回事,就以为是讲 identification,再看一遍发现,其实尤伯连纳和英格丽褒曼这对玩的是高段位SM
这世界上唯一的Ingrid Bergman!!
伯连纳的光头啊,大爱!
原为祖孙相认互诉一段感动,不想被萌生的爱情搞乱阵脚、破坏节奏,显得虚假,这样的爱情至高论真是无聊,费尽心机打造公主,结果却为不着边际的感情私奔,太弱了!老太太气场一流,褒曼相形见绌。
苍天啊我第一次觉的你还有演技
光头影帝的经典大作
相当闷骚,阴谋与爱情的天平摇摆不定,随着观众的心里轨迹,最后落叶一把,伤怀无尽,跳不出老式的麻雀变凤恋故巢的超现实主题
伯连纳太像比克大魔王了受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