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瓦拉还在沙俄时代就自愿到荒凉的西伯利亚去教矿工农民的孩子们认字读书,在那里,克服了种种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克服了心爱的丈夫被捕充军最后牺牲在与白军的战斗中所带来创伤;无比勇敢地面对恶人对她的加害,以她全部身心为社会为苏维埃国家培养出无数有用的人材。这都是出于什么信念?出于“一切为了孩子”,这是多么崇高的信念; 这种信念已超出了民族,国家,宗教的界限,是永放光芒的。影片中让人感动的还有当瓦尔瓦拉到了晚年,已成了一个设施崭新的中学的校长,她的无数的学生都不忘记她,来看望她,而当局授于她最高的奖赏列宁勋章,她流泪了。(从片中看,这是她第一次流泪。)由此,想到国内也有不少人坚持在荒漠山区在即将要倒塌的小学里教几个孩子读书认字,还只能挂着"代课教师“的名义,心里总有番说不出的味。
苏联电影学派第三阶段为数不多的经典电影,1947年由马克·顿斯阔依(顿时可以😂)导演,讲述了一个女教师为乡村教育事业奋斗一生的故事,跨越了一战、二战和苏联卫国战。影片情节比较平淡,情绪缓慢堆叠,最后达到峰值。最让我觉得戏剧冲突明显的是“面临被杀”那场戏,有种希区柯克式惊悚手法,不过处理比较草率,没看懂怎么结束的。
影片刚开头就来了个越轴,而且挺明显,感觉也不是什么艺术表现方式。影片中对人物特写大量运用局部光,突出人物性格,强调人物内心情感,手法感觉挺好,就是用多了有点泛滥,印象最深的还是“面临被杀”那场戏,感觉完全可以不用内心独白,直接用眼神就可以表现出从惶恐到勇敢面对的心理变化。
地球仪作为敲开孩子知识的大门,作为“共产国际”的象征,也多次出现,属于“暗示道具”吧,只是把他放在转场上,少了一些蒙太奇意境。
抛开政治角度来说,这部影片把人的真善美,描写的朴实生动,以至于在最后“善良终将被传承和铭记”也让我们内心得到舒缓与感动
老师说不要看不起老电影 有很多地方时值得学习的 甚至比现在的某些电影好 上次只是匆匆看了 这次趁着周末 又看了一遍 先从开头说 开头就是一个盛大的活聚会(我又想到了《教父》 123都是以大型宴会开场的) 结束也是以大型聚会结束 收尾呼应 开头是教师和学生们的宴会 结尾是 开头男主和女主聊天 女主要去支教 结尾一个男学生和女学生聊天 女学生说她要去很远的地方支教 像女主一样 男方很赞成 就是传承吧 电影中用了很多叠化 让人感觉很舒服 印象最深无特效转场是男女主结婚 镜头从主角移到旁边的花 下一个镜头也是花 松树 一年比一年高 暗示时间流逝 很多重要的事情都在松树林 比如男主回来了和女主散步 男主走了女主散步 男主奄奄一息地来了 男主葬在松树林 到最后松树林旁边建起了新学校 一定是有什么象征和寓意的
无力吐槽配音
光 我曾经在课上疑问 可以多机位 老师说设备是一个问题 还有就是布光 也是电影和电视剧相比精良程度的因素之一 想想《辛德勒的名单》辛德勒和夫人在桌前的那场对话 换机位就要重新布光 力求完美 影片更多的是把光聚焦到人的面部 眼部 这样可以吸引观众注意到人物的面部表情
题材很好 教育片 happy ending~教师真的很伟大 我看了都有想支教 可是我不喜欢成为一名人民教师呀
重复蒙太奇 重大时间节点都会出现地球仪转动+时钟 比如沙皇倒台 列宁领导十月革命等
还有比较感人的是人与人的感情 在学校一直敲钟的人 女主成为校长还在 女主刚来是打媳妇的男人 粗俗 但是善良 只是缺乏教化
2019.10.13
这是苏联时期的一部主旋律作品,但依然让以后从事教育事业的我备受鼓舞与感动。瓦尔瓦拉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而到一个贫穷落后的小乡村里教书,从而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乡村教育事业,这看似是一个平凡的故事,但也是一个伟大的故事。
在历史上 , 西伯利 亚是 一个经 济文化都十 分落后 的地 区 , 萨满教和 原始的行 诬术盛 行 , 尤其 是俄 国的 传教士用 武 力强迫西伯利 亚各土著 民族 接受洗礼 , 大力传播东正教 , 作为统 治 各族人民的精神武器 , 致 使西伯 利亚长期 以来成 为沙俄文化上最 愚昧落后的 地 区之一。虽然随着1 8 6 1年的 农奴制 改革和 社会运 动 的不 断高涨 , 促 进了西伯利 亚文化教育 事 业 有所发展,但当地居民的受教育水平仍然很低。而影片的主人公瓦尔瓦拉就是去这个地方任教的。
20世纪初的俄国,乡村教师在俄国国民教育事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作为农村知识分子, 乡村教师是链接城市与农村文化的桥梁, 在农村社会的地位和作用极为特殊。其实,那个时候的俄国乡村教师工资收入很低,影片中瓦尔瓦拉为了帮助学生家重建房屋去请求村民募捐时,她的钱还没有这些村民多。此外,乡村教师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恶劣。影片中瓦尔瓦拉的教室是一个简陋的土坯房,最开始也只有一张木制的陈旧的长桌子和长椅子。受到高等教育的学生去农村任教前并不了解农村的情况, 只是受民粹主义思想的影响, 带着随时牺牲自我的思想从城市来到农村, 遭受到各种困难之后, 就希望回到城市工作。但是影片中的瓦尔瓦拉不一样,她是真诚地爱着这份事业,爱着她的学生。尽管条件艰苦,但她很坚强,肯吃苦。她会在刚来的时候就勇敢得站出来制止打女人的男人,她会用巧妙的方法去感染农民一起给失去房屋的人捐款,她会为了保护学校勇敢地与要杀她的人斗争到底。她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教育事业。
瓦尔瓦拉所处的是一个动荡的时代,她所处的俄国经历了第一次俄国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二月革命,十月革命,苏联的成立。她的丈夫投身于革命,而她则一心一意专注教育事业,任何事情都不能阻止她的脚步。让我感触很大的是结尾的同学会,真的是桃李满天下啊。瓦尔瓦拉的学生中有军人,有工程师,有老师等等,很多都成为了国家的栋梁。再回看瓦尔瓦拉的一生,突然觉得她的一生是非常值得的。
影片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农民对瓦尔瓦拉的态度。身处农村的瓦尔瓦拉渴望与农民接触, 但她作为异乡人很难得到农民的信任,虽然表面尊敬她,但其实是不怎么看好她的。影片中车夫说:“我们这儿的人整辈子都穷的要死,他们的手不是用来写字的,也许会有人会把他们淘气的孩子送到学校去,可到时候他们还是要他们去淘金子的。”这些农民的心里其实是有一点自卑的,他们虽然表面上说“城里人就是城里人”“城里人就是娇气”等等,听上去是在嘲讽城里人,但这其实是底层人克服自卑的安慰剂罢了,其实质是自卑。他们知道自己没文化,所以对有文化的人是又羡慕又恨。当瓦尔瓦拉去请求农民给失去房子的学生家捐款的时候,那个满脸胡子的农民说:“别看咱满脸的胡子,没练过书,可有的是钞票。”然后他就开始烧钞票。其实,他烧钞票的举动是在维护他的自尊罢了,他不想被瓦尔瓦拉看不起。但其实,摆脱自卑的真正方式就是读书,可惜他们已经过了读书的年龄,而且对读书也产生了刻板的无用的印象。
瓦尔瓦拉,一位伟大的女性。
在她的手中,帮助多少孩子推开了知识的大门,更重要的是告诉他们生命的目标,以及如何对待他人。
这是一个有信仰的教师。她的爱人,也是一位革命者,跟随列宁参加革命。长眠在她教书的地方。
他们帮助这些贫穷的孩子推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其实比《教育的诗篇》好。
随着一代代孩子长大,成家,并有自己的孩子们,瓦尔瓦拉也老去了。但她所去的西伯利亚乡村发展成了一座城镇,一坐有着丰富教育历史的城镇。
每个孩子都是正能量的,同时知道他们为什么而学习!
挺正能量。但有些bug,这是沙皇时期去西伯利亚的,我理解当时应该民不聊生才对,但场景貌似很苏联,十月革命期间,那个村子也没有受到影响,依然很平静....
类似电影 也可以看看
《滨河街之春 Весна на Заречной улице (1956)》类似故事
《姑娘们 Девчата (1962)》边疆的成长故事,特别好看。
《不驯服的人 Неподдающиеся (1959)》娜杰日达的作品,值得看。
苏联社会主义教育故事。爱国爱学生的女教师。演员倒不错从轻到老就一人。黑白片长影配的音。
很喜欢的女性,伟大的苏联电影!但现在人很少会去认真看了。
第四期 银幕玫瑰·电影中的女性形象
很美好的电影,女主角叫哇哩哇啦
也许在别人心里确实没有五颗星那么好看,可我觉得作为老师,几十年如一日,开天辟地,完全没有职业倦怠期,是真正的为教育献身。
历史上的重大事全让你碰上了
这是一部黑白电影,用光很独到,总是照亮女教师的双眼,纯真、善良、真诚、坚毅、渴望。总会学着电影里的配音口吻:瓦拉瓦拉瓦拉切夫纳。现在这样的人几乎看不到了,这样的故事也难寻觅了。
教育到底教给我们什么
革命文艺一板一眼。但是电影并没有仅仅从一个女教师的角度来讲述故事,同时也把她当做一个女人来看,其实也有对小人物的同情的理解。没有那么好,也没有那么坏。
这片子里的人太美好,让人看了太难受。
理想和现实。人是要有精神的
还记得那个名字:瓦尔瓦拉瓦西里耶芙娜
瓦尔娃拉-瓦西里耶夫娜,这女教师的名字从打小时候看过这部影片后,就一直没有忘记,那么好听。也是从这部影片开始,我羡慕并钦敬起教师这个职业。那位美丽的从年轻到年老的女教师的形象挥之不去,每每想起,便感动不已。
生硬刻板至极,浓浓的斯大林时期御用艺术风格。台词表达过于直接教条,表演太舞台化,镜头仰拍也用的拙劣。整个故事和《卓娅》什么的都很像,成长经历大致是一样的逻辑,十月革命列宁同志为了斯大林等等等等,白开水大会发言一样无聊惹人厌烦。最后还必定加入一段卫国战争情节。实在失望,看来苏联电影二十年代爱森斯坦那批人辉煌一阵以后,就得等到解冻以后才形成了高超的艺术水平。想看苏联教育类型片不如看《我们一同活到星期一》。里面对沙俄时代学校的展现还比较值得一看,那会儿校服就是男生军装女生修女裙?另外这部片应该是译制的比较早,配音口音还是四十年代国片那种,应该叫“老国音”?个别字音和现在不一样,逻辑重音听着也很奇怪,语调偏向有些北方地区的方言,一度接地气到让我出戏。。。
马克·顿斯阔依执导的影片,国语配音版很容易找到,比较雷的是那个学习最好的学生配音明显老过头了。总体来说是一部很有意思的主旋律故事片,值得一提的是影片的摄影是后来卡拉托佐夫的御用摄影师乌鲁谢夫斯基。
经典!
美死了这老师
瓦拉哇啦
二十四の瞳
补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