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4月16日,载着1300多名乘客的“民主三号”客轮离开上海港,驶往宁波。
17日凌晨由于船长没到位,大副麻痹大意,加上客轮一直在6—7级海风和雨水交加中航行,偏离正常航线,3时许撞上镇海口外海太平山甘屿的海中礁石。李长如时任华东海军第六舰队政委,在上海开完会乘此轮返回部队,是船上职务最高的人。船只触礁,强烈的震动惊醒了李长如,走出房间看到一些不知发生什么事情的乘客,焦急地站在走廊中。李碰见也是乘客的海军舟山基地干部部丁力部长,他们估计可能是两船相撞。这时船上广播船只触礁,要求乘客穿上救生衣。顿时很多人惊慌起来,引起骚乱。李长如、丁力及警卫人员立刻赶到驾驶室,向船长、政委作了自我介绍。船长说:船底撞开了一个1米多长、2米多宽的裂口,船只现在还有动力,能缓慢航行,但堵漏没有成功。李长如马上建议:堵漏假如不成功,钉死下层舱门,减缓海水进入上层舱的时间,船速太慢的话,是否可抢滩等待救援,防止船只沉入深海,并要求迅速稳定乘客,不准任何人乘救生艇擅自下海,绝对不许乱说乱动,因为如果有一人跳海逃生,会在1300多名慌乱的乘客中引起连锁反应,后果不堪设想。
根据李长如的建议,船政委召开了极其简短的党支部会作了部署。当时船上乘客中20军和海军人员各有150多人,有些军人早以自动参加了堵漏抢险。李长如从驾驶室出来,拿起话筒说明自己身份后,首先要求300多名军人在这生死攸关时刻,舍身保护全船乘客的安全,先站到两弦栏杆的边上,形成一道人墙,把近千群众保护在甲板中间,万一出现混乱,以防有人被挤到海里。另外组织人帮助仍在2、3层舱室的乘客转移到上层甲板,稳定了群众的情绪。这时李长如向全船人员讲话:现在船员和解放军同志正在奋力抢险堵漏,船只还能航行,我要求乘客们保持镇定,为保证大家的安全,任何人不能擅自下海。
船只还在缓慢地航行,突然前方发现两个亮点,经派人乘救生艇前去联系,是两艘较大的机帆船。李长如马上宣布:先让老人、儿童和妇女乘船返回宁波港。乘客们听从了指挥,救走了300多名老弱病残。这时天已渐亮,轮船下面3层舱室全部进水,船首翘起,很不平稳。就在这危机时刻,船只终于抢滩成功,但海水已漫过救生甲板,上层甲板露出海面也不到1米,大部分人半身浸在海水之中,“民主三号”轮实际已经沉没。可是在300多名军人的保护下,群众还是比较稳定。5时左右,第六舰队副司令员冯尚贤率多艘舰艇赶到,人群一下沸腾起来。站在李长如身边一位50多岁象是大学教授的乘客激动的表示:还是共产党和解放军是群众的救命恩人。
全体遇险人员先后登上救援舰艇,李长如作为乘客最后离开“民主三号”轮,乘“武昌”舰返回部队,那两艘机帆船救走的300多人也早已安全抵达宁波港。
此次海难事故没有一人死亡或重伤,上海电影制片厂知道后,以这次海难抢险事件为原型,拍摄了一部故事片《雾海夜航》。
http://lt.cjdby.net/thread-684852-1-1.html一部1957年的大陆灾难片,居然拍得这样荡气回肠,只要把解放军都换成美国大兵,这就是典型的好莱坞了啊。原来中国人也曾经这么理直气壮过,可惜现在还能这么理直气壮地表现真善美,勇气,荣誉,信念和牺牲精神的,只剩下好莱坞了。你要是不展示点边缘啊,扭曲啊,变态啊,就显得没文化,跟好莱坞一样俗不可耐。
作为一部灾难片,特效方面虽然现在看来很土,但至少没有山寨的恶心感。更难能可贵的,是影片群像塑造得相当给力。因为双目失明而对生活失去信心的老教授;本来为了老教授的学术决定终身不嫁,却在船上春心萌动的女助手;老古板有时候又很可爱的老船员;对大海充满憧憬,希望去太平洋看看的小船员小辫子;性格开朗随和喜欢开玩笑的胖子复员军人;骄傲沉默但爱护乘客的船长;爱上了老教授的女助手,却腼腆害羞的海军大海。除了那个政委,作为绝对正面形象,不允许有任何艺术处理外,船上的每一位乘客基本上都十分有戏,并且在灾难降临时各自展示了自己的本色。
灾难中最能显露人性,灾难中很多丑恶现象都会出现,但很多人性的光辉也会闪露。我喜欢《泰坦尼克号》和韩国的《海云台》,面对灾难,我觉得把那些人性中光辉动人的一面表现出来,更能温暖人。可惜有勇气这样处理的只剩下好莱坞和韩国了,似乎也只有他们处理起来显得可信,冯小刚拍《唐山大地震》的时候,就左右为难这样的题材怎么处理才能哪方都不得罪,根本连讲述崇高的勇气都没有了,更不信任这种崇高。
《雾海夜航》最后船上所有乘客一起唱“前进前进前进”的时候,我真的蛮感动的。不管怎么样,那会儿崇高还是可以讲述的,还是值得信任的,而今天这种崇高还有谁能述说?
石挥这个人,传奇得让人每每回忆起他来,都会感觉有些惋惜!
作为一个演员,他话剧起家,有两部作品,尤其被叫好,一部《大马戏团》、一部《秋海棠》,尤其是《秋海棠》,很多文艺界的老人,都会提起这部话剧当年的盛况,不少人甚至因此从事演艺工作。可这两部好像只各有一张照片,再无其他影像资料。
当石挥进入到电影界时,上映的第一部片子是《世界儿女》,那时候已经是1941年了!此后夜店、太太万岁、假凤虚凰、姊姊妹妹站起来、我这一辈子等,共同缔造了他作为电影演员的辉煌,你会发现,他几乎没演过重样的角色,世界儿女是一个先坏后好的养父、夜店里是一个恶毒的包租公、太太万岁是一个人老心不老的富贵闲人、姊姊妹妹站起来是一个靠女支女挣钱的地痞、我这一辈子是一个巡警、宋景诗是满族大元僧格林沁等等,无论角色大小、身份如何,他总是最出彩的那个,出彩到在宋景诗里做配角,被苏联专家盛赞为全片唯一的一个演员。
而光做演员,他并不满足,他还要做导演,从初试啼声的《母亲》,再到《我这一辈子》,再到《天仙配》、《鸡毛信》等六部作品,又是一批风格各异的影片类型,但他总能应对得不错,留下经典。
而这一切都在1957年戛然而止了,因为这部《雾海夜航》!
成片时,这部《雾海夜航》,叫做《夜航》,导演也变成了俞涛,我当时有些懵,不是说这是石挥导演的片子吗?怎么后来换导演剪辑了?结合豆瓣网友的解释,石挥本名石毓涛,俞涛谐音毓涛,所以还是石挥的作品。
石挥拍这部《雾海夜航》和《关连长》一样,都是在热情讴歌新China、讴歌新society,尤其当他看到宁波三号的经历后,他决定拍这部片子,可没想到却给他带来了致命的麻烦!
第一次“海难”:1955年4月17日,由于大副麻痹大意,宁波三号触礁进水,巧的是船上有army,在做好积极疏散工作后,陆上也积极联系救援工作,最后救援船队到达时,宁波三号实际上已经沉默了,很多人都是站在水里头的,但是无人员重伤或死亡,是20世纪航海史的奇迹,因此影厂和石挥被这个故事深深打动,决定以此为原型,拍摄影片。
第二次“海难”:1957年,在完成剪辑的时候,石挥因为塑造了一个刚愎自用的船长形象,而被认为是污蔑干部,于是他生活上的一些问题也被提及,总之作品不干净,石挥人也不干净,更不要说此时大报小报在批他,石挥很痛苦。
第三次“海难”:恍惚之间,石挥十分担心他不能因此在拍戏了,这个最初是为了两顿饭,才做表演从业者的人,此时表演事业已不再仅仅是用来温饱的啦,更是他的生命。于是,石挥失踪了!事后有人称曾在甲板上看到过石挥,还跟他打招呼,但后来看见石挥一个人站在船舷上,神色凝重。
大概17个月后,吴淞口附近发现一名男性body,通过比对手表(当时上海只进了6块同款表)和牙齿(他曾镶过牙),认为这就是石挥。
确定1957年为石挥的离世时间,他才42岁,对于现在很多男演员来说,42岁可能才成名,才有一个代表性的角色,可石挥已经留下了6部导演作品,18部表演作品,十来个经典角色!可见,传奇就是传奇,他来得早,他去得早,但他留下一片辉煌,留下一座座无人企及的高峰!
船长长得和演得很像陈道明有木有!李纬老师这酱油打的……石挥是看过53年版的[Titanic]么?夜景很有勇气不过拷贝质量实在不敢恭维。另外本片随处可见所谓“资产阶级情调”。剧作真心一般,演员比较养眼。
三星半。虽然你看石辉在意识形态和艺术创作上的尺度还是掌握得很好的,整体看上去就很好看,不过在有些地方比如最后的普天同庆的大场面有点过分了吧。
放到现在也是不错的灾难片
画面出片名就是“夜航”俩字,为嘛非要加个“雾海”?编剧/导演就是石挥。俞涛是他的别名。
3
看到范雪朋这个名字。。。岂不是又见红侠 呵呵
以抢救“民主3号”轮失事的事迹为素材,据牛犇老师说石挥的确有参考美国片《冰海沉船》。这个戏明显受当时风气影响,已经紧跟时代的政治气候了,好似“主旋律”报告文学。但石挥怎么也没想到,自己在拍摄这部影片的过程中,也踏上了凶险的“雾海夜航”。
“今天是多少号?4月17”
哦,原来这个电影的点是石挥的最后作品啊
28. 雾海夜航(攻击社会主义制度,丑化解放军、干部和劳动人民) 大海航行靠舵手 船-中国
我们还是要相信,在天朝的某个时代我们曾经有许多许多可爱的人,他们的心不掺杂质地纯净美好,而且越是在黑暗中,越是有耀眼的光芒。现在这些人依旧存在,只是变成了濒危物种,但只要不畏惧扰攘人群,我们总是能相遇的。:)
太逗了,大概是没有那份礼貌和冷漠,看起来特别舒心和搞笑。连广播都日常化喊,到今天恐怕是要被歧视到墙角去的。
又见“神作”,囧得大家一个愣一个愣的。开始看得出年代式的趣味,像写那时的命题作文一样,从船长大雾加速就开始囧了。后来完全变成假大空的片子。估计是石挥迫于形势压力,为了避世而故意弘扬主旋律的片子,可惜却被冠以污蔑干部的帽子。艺术水平上比关连长差十万八千里。其命运也一语成谶,令人唏嘘
3.5 大海航行靠舵手,左摇右摆触霉头。
刘教授一角是否以陈寅恪为原型?
何美娟(向梅 饰演)
正当石挥的编导能力更为成熟时,一切却终止了。本应沉没的轮船,却只死了导演一人。不,他没有死,我这个观众最多再活几十年,可只要电影艺术尚存,石挥的生命就能一直延续下去。
夜航触礁,紧急援救。这种物理灾难似乎比病毒灾难要容易应对一些
致敬石挥同志!
2012.2.29,资料馆。从《雾海夜航》拍到《紧急迫降》,中国的灾难片没有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