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椰子比鲨鱼,杀人更多?”
这是前些年夺得金棕榈大奖的英国电影《我是布莱克》提出的问题。公民布莱克和凯蒂一家生活在社会保障制度完备的发达国家英国,人人平等、循规办事。电影最终以“布莱克之死”的落幕,回答了这个问题——
有着血盆大口的鲨鱼,我们会躲开它;而看似无害且甘甜的椰子,我们会迎向它,对它的掉落浑然不知。这些椰子,就是缺乏柔软性的保障制度和不讲人情的法理,它们本质善好,却会给人带来伤害。
《宝贝儿》同样涉及了这个问题。它讲了一个因先天无肛和智力缺陷而被父母抛弃的弃儿江萌,尝试拯救另一个被父母宣判了“死刑”的弃婴的故事。导演刘杰把由保障制度和法律所造成的道德困境摆在了台面之上,构成一道探究人性与道德的选择题,以拒绝煽情的姿态,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反思。
电影围绕江萌,设置了三处困境,这些看似从外部袭来,实际上也都是逼着她面对自我的问题——与孩子父亲不断产生纷争、偷孩子抢救;不能和养母同住的收养规定;是否要坚持“自己是健康的”,还是办理残疾证更容易地工作。最后,一件件事的落空与妥协,不可避免地降临到她身上。
她想要和自己的养母生活在一起,但却逾越不了制度的规定,只能母女分离。
她想让孩子活下去,获得正常的家庭关系和未来人生,最后却不得不面对死亡的结局。
她想要坚持自己“健康”这一身份认同,却最终拗不过社会对她的施压。
刘杰没有把电影处理成滥情、俗套的“残障人士卖苦片”,也没有偏向对立阵营的任何一方。他的立场是完全是中立的,只是把人物与事件呈现并抛出来,设置成一个具体的道德困境,并未作出任何解答。因为在现下,这些还处在一个无解的状态,并不存在更好的解决方案。
江萌一直在电影里问“为什么?”。对着女儿的父亲,问他为什么要抛弃自己的孩子;对着执法者,问为什么自己不能给半身不遂的养母正常的养老送终。其实这些“为什么”,指向的都是一个问题:
为什么一个有着对残障人群体产生保障制度的社会,仍旧不是我们想要的社会?
现实社会的规则是由强者为弱者书写的。大部分弱者的确都能受益,甚至有部分弱者如电影中所展现的,会靠残疾证挂名到别的公司获得两份工资待遇、会通过临时改造拆迁房获得“精装修”待遇。
但是,还有一种人,却会成为这些背后的“牺牲者”——江萌,就是这个人。
保障制度缺乏柔性的弊端,在她的身上获得了印证。不是每个人都能擅于利用规则,越老实和越一根筋的人越不容易保护自己。而电影里的江萌,甚至已经到了敢于惹祸上身,不断尝试去和制度碰撞的地步。
这个不够讨喜的人设,肯定不会被所有观众接受。
江萌努力地在不能被人理解的处境里撞得头破血流,让我们不得不直面保障制度的一些问题所在。它所保障着的,不应该仅仅是处在社会底层的残障人士,这只能算是它的底线。它更应该具有柔性,去保障这个群体内部,那些因为“不擅于利用”而受到伤害的单纯之人。这些特殊情况,就像江萌一样,她向这些制度“硬撞”上去,才能发出声响和回音。
电影的两位主角,江萌和小军,不仅是这个群体的缩影,同时还传递出了在中国探讨人权问题,尤其是弃婴问题的重要性。我们对残障人士的保障制度还有很多的缝隙急待填满,我们的社会对他们的认知还处在不高的水平。
令我没想到的是,《宝贝儿》在首映后,在豆瓣会产生那么多的争议。大部分,都是对杨幂的尬黑。
我不想夸杨幂的演技,因为有目共睹的是,她的确演得不好;但同样有目共睹的是,她至少在转变。正如前文所言,她出演的是一个绝不讨喜的角色,低于常人的智商、情商,并不高的受教育程度,都让她更容易一次次陷在两难的处境里。杨幂努力地进入角色,就算结果不佳,至少能让人对她产生一点点改观。
而李鸿其的表演,则是我更想要提的。
他饰演的小军天生聋哑,和江萌一样被父母抛弃,在成年后靠聪明和残疾证,做上了一份体力活。可以说,李鸿其几乎贡献了整部电影的“戏眼”:
一处,是在江萌决意出发前,手语艰难地打出:“孩子活下来还不是和我们一样”。
另一处,是收尾处和江萌坐在出租屋的床上表达真心。
虽然这不是李鸿其最好的一次表演(《醉·生梦死》),但绝对是他作为男配角出演的目前最佳。他不仅用手语完成了超越台词念白的肢体表演和情感传达,同时也在角色不同的转折点与状态里游刃有余地切换,是绝对意义上的天才演员。
没办法不拿正在上映的《找到你》和暑期档的《我不是药神》,来比对这部同为在法理与人情、制度与现实等问题上产生探讨的院线片。
但实际上,这三部电影走的是截然相反的路径。《找到你》和《药神》高度类型化,分别走悬疑惊悚片和喜剧路线;《宝贝儿》则没有选择投靠固有的类型,而是由着人物来进行创作上的摇摆。
导演刘杰显然创作出了更贴合于真实感的影像,延续了自己《马背上的法庭》、《透析》、《碧罗雪山》一路以来的电影观念来抵达现实——被弱化的戏剧性、克制的煽情、紧凑的节奏。
此外,《青春派》之后,刘杰的又一风格是维持“自创作”式的剧本。《宝贝儿》这部电影里几乎所有的群演,都与自己生活中是相同的身份;剧本上,则基本没有既定台词,只有故事的大纲和走向——这要求演员和全素人的群演,通过临场思考自己身处的情境来创作台词,从而捕捉他们真实的表现。这可以算是有利有弊的选择吧,而台词也的确是全片最薄弱之处,存在较大的问题。
最后,还是和大家分享一下全片我最喜欢的部分吧,江萌和小军在临近收尾处,坐在床上的那番对话。我难以自持地流泪,因为影片两个主人公的心,比生活中遇到的绝大多数人,都要善良、温厚很多,但他们却只能生活在这样的现实中,连阳光都是以一种施舍的样子照进来。
面对这样的群体,我又能做什么呢?到底什么样的社会是我们所呼唤的?
这就是《宝贝儿》向观众,在最终抛出的问题。
这部电影也许会令你感到压抑、不解、疑惑,但这些其实都是我们在面对生命、生活的选择上,所应当怀有的情绪。
而上面这个问题,也并不是没有答案。我们呼唤的是这样一个社会:
每对父母对待自己的孩子,无论选择救助还是不救,都应该选择担负起自己的责任,而非抛下、不面对。
坚信平等、给予善良,社会需要给所谓“不完美”的生命,提供一个平等的生活环境。
那些被遗弃的生命,以及我们不了解的群体和故事
关注这部电影一方面因为杨幂那张“毁容式”剧照(后来也就成了海报之一),另一方面也冲着拍摄过《马背上的法庭》《青春派》的导演刘杰,然而直到看完之后才发现这片是侯孝贤监制。
相信如果没有杨幂出演的话,这部《宝贝儿》应该不会获得如此的关注度,因为电影题材,这样的作品,在国内通常被称为“文艺片”。
虽然这个称谓早已约定俗成,但个人并不认为这种反映现实的作品就可以被称为“文艺片”,因为在大众眼中,凡是不以商业为目的的作品统统被划归文艺片行列,这显然是不科学的。因为恰恰是这样的电影,才更应该被大众所关注。
因为《宝贝儿》不仅仅关注现实问题,更描述了一个平时我们不太关注且不太了解的群体——弃婴、残障婴儿、残疾人群体,以及他们所要面对的命运。
电影并没有过度批判与煽情,平缓的力量但内里暗涌,就是告诉我们一个个“无解”的现实。
这样的片子,怎么会“文艺”呢?我们来慢慢讨论。
反映现实的电影,它的题材其实要具备一定话题性,如《一年到头》中的春运、《一句顶一万句》中的婚内出轨、《我是植物人》中的医疗黑幕等等。《宝贝儿》与这些电影有相同之处,也有区别的地方。
★相同之处在于,电影具备有个很有噱头的话题,电影讲述的是一个因为严重先天缺陷而被父母抛弃的弃儿江萌(杨幂),拯救另一个被父母宣判了“死刑”的缺陷婴儿的故事,在述说无效的情况下,她甚至“偷走了这个孩子”。
★而不同之处呢?就是《宝贝儿》并没有去刻意营造一些意识视角,不歌颂也不批判,也没有抨击现实这些情绪,只是在记录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故事,他们的存在只是为了让影片有一种时代和环境被还原的现实质感,也体现了创作者的一种态度。
PS,同样涉及到“偷小孩”,这部《宝贝儿》和前不久公映的《找到你》算是两种类型的作品,后者个人认为是一部商业电影,只不过被包装成现实题材。因为《找到你》的剧本更像是一个犯罪片,融合了凶杀和偷婴儿事件,剧情跌宕起伏,但现实不太会出现电影里的曲折情节和因果宿命,只是借助一个戏剧化的故事来衬托人性。
但《宝贝儿》就不同了,电影的故事平铺直叙,很简单的叙事,电影情节冲突点不算多,但所以矛盾关系都隐藏在故事之下。从个体到现实,法理与人情,理智与情感,甚至生存与死亡。
电影始终在围绕着“救与不救”这个话题展开。
刚出生的婴儿被确定为先天缺陷,父亲及亲人决定不予治疗。而杨幂饰演的江萌,其人设是该片的核心,她当年也是先天缺陷的弃婴,但最终活了下来,且长大成人。她认为孩子需要被救助,自己就是成功案例。
这样一来,本片的视角就很清晰了,电影避免了道德制高点,以江萌的“过来人”身份入手,来探讨这个生与死的话题。(电影故事跟一起现实案例最大的区别就是江萌的人设)
注意,是“探讨话题”,而不是“回答问题”,因为这问题没有答案。
电影用了大量篇幅去表现江萌(杨幂)的生活状况,确切的说她在是生存,本身就有缺陷的她,求职中被无数次拒绝,能找一份果腹的工作已经非常不易了。而且整日操劳,医生诊断她不能过于劳累,转眼她就披星戴月的打工,用尽全身力气去擦地、倒脏水。她生活条件可以说很惨,且未来还不知道是否她能坚持下来,但起码她努力去活着。
同时,电影也从侧面描述了郭京飞饰演的父亲,当他决定放弃自己孩子生命的时候,他所面对的痛苦、所承受的绝望之情,这些都是我们身外之人难以体谅的。因为当这个孩子长大后,不但会拖垮一个家庭,其所面对的人生该是多么悲惨的世界,会承受多么大的痛苦?父母面对这样的情况又是多么的伤心?
说白了,电影所营造的观点,双方都有理,很难说对错是非。而且其中不涉及到任何法规方面,完全是站在一个于情于理的天平之上:一方面是人类所坚持的人性、人道,另一边是人类自恃的理性。
所以说《宝贝儿》所呈现这个话题,是“无解”的,更像是一个道德悖论。
从“父亲是否有权决定婴儿的生死”的问题,到“每个生命的生存权利”,甚至“安乐死”方面,就是这些大众往往会避之不谈、一旦说起便会争论不休、无限惆怅的话题,这部《宝贝儿》或多或少的都有涉猎。
且没有任何主观情绪,只是单纯的呈现故事,完全依靠电影语言和镜头呈现,杨幂偷婴儿那场戏,气氛和镜头张力十足,最终孩子的死或生,这座“伦理”的天平朝向哪方倾斜,整体带来了强大的情节推进力。
这就是隐藏在本片简单故事之下的强大矛盾冲突和戏剧张力,由此反映一个“无解”的现实。
本片的观感是很压抑的,也很揪心,不单单因为这个无解的道德悖论,更在于电影整体情绪非常非常克制,这个本该生离死别、悲悯天人的故事中,所有人的情绪被隐藏着很深,大家都是少言寡语,因为他们是一群“边缘化”的群体,代表了“失声”。
在看这部电影之前,我原本以为本片是另一个版本的《亲爱的》,但最后却发现电影是另一个版本的《万箭穿心》。
如果说《万箭穿心》是中国平民史诗的话,那么《宝贝儿》就是一平民悲剧。或者说“平民”这个词有些笼统,电影中的视角人群,以残疾人为主,是社会的边缘人士。
关于角色,除了电影中出生缺陷的婴儿等待命运宣判之外,还有江萌为首的残障人士,寄养家庭中的留守老人。乃至故事背后,所表达他们从小到大的境遇、步入社会后所面对的困境、甚至弃婴、福利等社会话题。
这些群像化的角色中,无论何种阶层,都有一个共同点——没有安全感。
这个“安全感”是建立在当代社会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础上,而残疾人,外来人员,寄养关系,雇佣关系,所有一切社会关系和人类情感,都是模糊不清。
而作为处于上帝视角的观众,自然对事件的来龙去脉了解,且更能体会到这个阶层人士在人与人关系之上的孤独与飘摇。生活没有保障,未来无处安放,又无端的被人误解。一个众生相的百态就这样呈现在观众面前。
结尾两个情节让我印象深刻:
其一是郭京飞找到杨幂,木讷的告诉她孩子已经死了。
简单的一句台词,说者有意,大概是作为孩子父亲的郭京飞对她的“惩罚”:你的行为不但让一个家庭遭受非议,更无端的承受痛苦,最终还是没有救回孩子。对于杨幂饰演的江萌来说,大概只有万箭穿心的痛。
PS,电影有意淡化了舆论方面的影响,只有一个镜头表示郭京飞他们家被泼墨“杀人犯”,尤其是杨幂被抓之后到释放,这个事情被捅出,按理说会有一些展示社会舆论的情节作为加持,但电影并没有这样的情节。可能涉及到审查方面的问题,总是感觉这段情节内少了点东西,可能遇见了“剪刀”。
其二就是李鸿其饰演的哑巴小军,向江萌表达希望今后在一起的情节,江萌告诉他自己不能生育,应该去找一个健全的女子,生一个孩子过日子。
这段平静的手语对话,无声胜有声,太扎心了。杨幂的话言外之意,我们的生活都是困难,甚至连领养孩子的能力都没有。
(没有相关政策说残疾人不能领养孩子,因为在国内领养的门槛很高,像电影中的二位,双方经济状态不达标且有缺陷,是不可能领养到孩子)
残障人士的生活,就像是风中的蜡烛,那样的飘摇不定。
所以这部电影中,大家的情感都很克制,因为没有安全感,甚至不敢表露自己情感。
仅有一场情感宣泄的戏份,就是在警察局杨幂跟郭京飞对峙的戏份,这几乎是全片唯一能看到“人间情感”的段落。
加上电影冷静的镜头,展现我们一直浸淫其中的一种现实,电影以上帝视角,没有任何盖棺定论,而是留白,给了观众思考空间,去思考这样的无解现实。这种现实并不离奇,但很残酷,身处其中,我们每个人都会产生同样的焦虑和不安。
最后说说杨幂的表演,可以说尽力了。
在电影整体焦虑和不安的氛围之下,电影的情绪渲染都很克制,也决定了角色的表演方式。
不同于我们在《三生三世》里见到的那位身世跌宕的女子,此次她饰演的江萌其实让人可怜的。化妆技术下灰头土脸的造型,且根据人设,这位少言寡语的角色眼神戏很多。很多场景中就感觉整个人是怯生生的,说话都不敢大声的样子,也从侧面决定了该角色这样“没有安全感”的状态。
我相信这不仅仅是化妆的功劳,这是演出来的。尤其是出狱那段,这位目光游移不定,感觉危机四伏的样子,整个人都是焦虑不安,演出这样的状态其实值得鼓励。
而对于口音来说,南京口音,矫正的稍显出戏。
要说《宝贝儿》没有什么大开大合考验表演的地方,因为电影的风格就是如此,所有人的状态都是内敛的,但并不是“呆滞”,因为一些上述细微的东西,角色状态对了。
值得一提的是,这是杨幂少见的在自然光和真实市井下拍戏的电影。
最后说点题外话,之所以开篇说这样的作品更应该被大众关注,不单单是电影中这个道德悖论的故事,更因为故事背后,这群“边缘人士”,在这个世界上,这是我们完全不了解的群体,他们来到这世界上所面临的困境。
弃婴是一个大问题,杨幂饰演的江萌就是弃婴,什么样的孩子会被遗弃?就是出生先天有缺陷的残障婴儿,甚至还有女婴。
查了一些资料,如下:
★我国出生缺陷发生率在5.6%左右,每年新增出生缺陷数约100万例,平均每半分钟就有一个出生缺陷儿降生。(《中国出生缺陷防治报告(2012)》 *此报告未有更新版本)
★全国每年近100万出生缺陷儿,其中30%在出生前后死亡,40%造成终身残疾,只有30%可以治愈或矫正。
★中国每年大约有10万名儿童被遗弃,其中大多数是残疾儿童或女童。
★寄养在非亲属家庭与其他供养方式的孤儿占到孤儿总数的17.9%。
以上数据来源于《中国儿童福利政策报告(2010)》
这些是官方保守数据,真实什么情况,我们也不知道。
我记得小时候,暑期去我爸部队玩,他部队有个靶场,靶场后面有个山头就是乱葬岗,其中就有大量的遗弃死婴,也不知道是生下来就是死胎还是有缺陷被扔到的。里面好点的给你装一鞋盒,其余的基本埋都不埋,直接露天。当时我记得后山我都不太敢去,太吓人。 那时候有淘气的小伙伴用木棍把其中一个鞋盒子盖子挑开,看里面的死小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死孩子三个脚趾,四个手。。。
我们都知道外面很多偷孩子、拐卖儿童的事件,说句不好听的,TM孩子是可以被丧尽天良的人拿去卖钱的,却还有扔孩子的现象,足以说明,究竟什么样的孩子会被扔掉。
那些弃婴侥幸活下来的,被福利院收养,从小缺爱,而且这些先天有缺陷的孩子,被领养的几率很小。在我国还没有如此健全的福利制度和意识,去让一个家庭有足够的动力和保障去领养一个有缺陷的孩子。
所以就出现了寄养家庭。
我国寄养家庭大多数是在农村,政府每月拨款,寄养家庭负责照顾弃婴,起码让孩子们可以在家庭的环节中成长。农村家庭也不会亏,因为每月有钱拿,孩子长大后,可能的话可以成为劳力。但这样的比例其实不大,而且万一弃婴有些比较严重的缺陷话,寄养都无法实现。
电影中杨幂跟留守老人的关系,是寄养关系。但有个问题,他们不算法定监护人和继承人,所以电影中老人最后要被送到养老院,杨幂打算跟“母亲”一起住,为她养老送终都不行,因为他们没有法定关系,老人被认定无后,只能送到福利院。
还有,就是那些出生有缺陷的婴儿们,家长最终选择了救治,孩子活下来会面对一个怎样的世界?
我无法举例,很多社会新闻都有报道,我们也耳濡目染。只是借用心理分析医生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所著的《论死亡和濒临死亡》中的一句话:
“对于病人来说,治疗的痛苦已经超过了对死亡的恐惧,但是对于家属来说大都会一厢情愿地抢救;更令人难过的是相反的情况。”
除此之外,就是杨幂和李鸿其所表现的残障人士的生活,前文已经说过,不再赘述。
《宝贝儿》所关注的就是这部分群体,在讲故事的同时,将一些我们不了解的事实和现象,融入在电影的情节之中,我认为这是有价值的地方。
公号:电影文酷
dreamcrowflim
微博:乌鸦火堂
早在八月中旬,刘杰导演的新作《宝贝儿》入围多伦多国际电影节展映的海报乍一出炉,便在影迷圈炸开了锅。大家都纷纷感慨,有生之年竟能看到杨幂与侯孝贤的名字同框,着实是活久见。而与此同时,《宝贝儿》所聚焦的“弃婴”这一争议性话题也备受关注。
据2010年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大约有弃婴10万名,较上世纪80年代的5000名、90年代的5万名大幅增加,其中大多数是残疾儿童或女童。而2010年的《中国儿童福利政策报告》显示,寄养在非亲属家庭与其他供养方式的孤儿占到孤儿总数的17.9%。弃婴问题,绝对是国家发展过程中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而大家最为关心的是,向来观众缘极差的“大幂幂”,这次是否真的得偿所愿摆脱了演技灾星的头衔。
近日,随着第二届平遥国际电影展的开幕,我们也终于得见了入围影片《宝贝儿》的庐山真面目。这部颇受争议的新作究竟品质如何,作为第一批观众,我首先便可以来回答大家最关心的第一个问题——这次,杨幂的演技真的炸裂了吗?绝对没有。
那杨幂在《宝贝儿》中的表演达到角色要求了吗?我也敢说,绝对达到了。
回想这一年,我们最常将“演技炸裂”安放在哪些演员的表演中呢?比如《小偷家族》中的安藤樱,仅仅一段固定的凝视长镜头,便将人物内心对成为母亲的渴望与残酷现实的无奈展现得淋漓尽致;比如《遗传厄运》中的托尼·科莱特,用“歌剧式的表演”将恐惧感传递给银幕前的观众;再比如《犬舍惊魂》中的新晋戛纳影帝马尔切洛·丰特,不动声色地演活了小人物唯唯诺诺又渴望反抗的性格。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影片中的高光时刻,往往都是将演员置身于故事漩涡中心,从而为他们提供了绝佳的演技爆发点。
那么《宝贝儿》呢?尽管杨幂饰演的江萌是全片的唯一女主角,但整部影片并不是以人物情感作为推动力,而是将故事本身作为叙事的核心线索。难得的是,刘杰导演没有以“卖惨”为噱头,无论是主角在激烈冲突对撞时刻的情绪爆发,还是本可以进行更加商业化操作的煽情泪点,都在导演极尽克制的镜头语言下被抽去了情绪发散。这样作者型的创作方式,其实在以往的国产电影中并不多见。
在我看来,这便是本片最大的亮点——冷静。
相较于极尽所能地利用情节冲突和情绪张力,来编排人物弧光和叙事泪点的电影,刘杰导演的《宝贝儿》却只用最简单的跟拍、固定镜头,在景别上的选取也多采用中景和远景,反而并没有太多的特写。
或许有人会说,这是因为杨幂的演技经不起面部特写。但正如卓别林所言,拍悲剧才要用特写。想来刘杰导演并不想把《宝贝儿》拍成那种哭天抢地的催泪悲剧,他的创作美学一如既往地更趋向于冷峻的旁观者视角。
影片《宝贝儿》反映的第一个社会议题,来源于两位主角的人物设定——弃婴;准确说,是残疾的弃婴。
影片中的江萌被亲生父母遗弃,在社会福利机构安排下被寄养在一对无儿无女的乡下老人家里。养父早已去世,只有年迈的养母与她相依为命。而残忍的是,艰难长大成人的江萌就要被迫离开这个从小生活的家庭,孑然一身的养母也只能被送去养老院安度晚年。
导演在电影开篇便隐晦地展现了一个社会现象——由于寄养弃婴的家庭可以按月领到政府补贴,因此有不少农村家庭借机谋取利益。这便与江萌的寄养家庭形成反差——患有先天无肛症的女婴江萌,正是在寄养家庭视若己出的照顾以及接二连三的手术下,才最终得以生存下来,幸运地拥有了生命的权利。
生而为人,注定难免情感纠葛。所以已经成年的江萌不愿离开年迈的养母,更不愿意让养母孤身一人留在养老院里。这样一种乌鸦反哺的报恩行为,却被法律无情地阻挡住了——被寄养的孩子的监护权不因寄养关系而转移,因此弃婴最迟在成年后就需要回到福利机构,自谋生路。
江萌不理解这种制度的合理性,所以她倔强地逃避这个问题,通过工作来证明其有赡养老人的能力。从江萌的角度而言,报答抚育之恩是人之常情,观众们也很容易设身处地想到这一层,并产生共情;但从社会角度而言,为了不让寄养家庭承担道德的压力,政府强制执行这一制度,也确有其长远考虑。
而《宝贝儿》反映的第二个社会议题,就是本片的核心矛盾——父母是否可以决定已经出生的残疾婴儿的生死。
据2012年的《中国出生缺陷防治报告》的统计内容,我国每年出生后患有先天性缺陷残疾的孩子,大约占全部新生儿的5.6%,每年新增的出生缺陷数约100万例,平均每半分钟就有一个出生缺陷儿降生。
导演刘杰透露,制作这部电影的灵感来源,就是因为身边的朋友遭遇了一个痛苦抉择——是否要放弃一个先天重度脑瘫的亲生骨肉。在三天的决策时间里,刘杰导演的那位朋友不眠不休地挣扎在痛苦的深渊里,最终决定让孩子活下来。如今,他们带着孩子在宁静的郊区生活着,妻子也为此放弃了自身事业的大好前景。
也是在那段时间里,刘杰导演在北京郊区的一家福利院里,发现原来有众多的残疾儿童被遗弃。而那个郊区的村子竟然有1200多个残疾孤儿以寄养的方式生活着。
想不通自己朋友做出的选择是否值得,也感慨于太多被遗弃的残疾孩童生活在不为人知的边缘角落,刘杰导演遂决定用镜头记录现实一角,也便有了《宝贝儿》这部电影。
在影片中,郭京飞饰演的徐先生做出了自己的抉择——放弃亲生缺陷儿。对于这个决定背后的思量,导演进行了留白,放弃了“卖惨”的商业片拍法,但我们很容易理解这种似乎无情的决定——经济实力问题。
徐先生的设定是年近四十的男人,虽然还称不上老来得子,但在传统生育理念下,孩子也算来之不易,万万不会轻易抛弃。但天生残疾,意味着数不尽的手术,意味着很可能没有未来的人生,意味着毫无尽头的医药费支出,意味着上天给这个新生命与中产阶级家庭的毁灭性痛苦。
所以,徐先生选择了放弃。而与此同时,他也选择了隐瞒妻子真相——这个白色谎言,便是对这一父亲角色复杂性的丰富。一方面,他出于保护妻子的目的,选择了单方面承担抉择的痛苦;另一方面,这也是他内心深处对自己的放弃选择不认可的体现。人物备受煎熬的内心困局,我们足以感同身受。
矛盾的另一端,便是江萌主张的“救”。如今已长大成人的她,看着眼前这个与她同病相怜的缺陷儿,仿佛看到曾经的自己要被无情剥夺在这世上生存的权力,自然心生不忍。而其对救治的坚持,更是透露着“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狠劲,与全片贯穿始终的倔强形象高度相符。
或许是与养母的相依为命带来的情感维系,尽管作为弃婴,作为一出生就被父母判了“死刑”的孩子,但经历着病痛长大的江萌,始终坚信“没有哪个妈妈是不要自己小孩的”。我想,这也是她拼命想去说服孩子父亲改变决定的最重要原因吧。
事实上,江萌这一角色十分不讨喜。尽管对于“父母是否有权力决定一个患有先天性疾病的婴儿的生死”这一议题的讨论十分复杂,但作为一个旁人,对他人家庭的无端干涉是否符合道德,观众心中往往都有着明确的态度——别人家的事,外人何须多管闲事。
这背后其实还牵扯到中国历史文化中的“群臣父子”关系。“君叫臣死,臣得死;父要子亡,子必亡。”如今,这类封建糟粕虽然无人再提倡,但其反映的软权力高下关系却依然根深蒂固。所以,尽管国外普遍将新生儿的生命权定义在其个体身上,国内大部分人依旧认为父母是有权决定一个重残孩子的死活的。
而这种观念导致父母在这一困局中做出的“救或不救“的决定,都有出于感性或者理性的解释。然而这背后,又岂是单纯的对或错就能说得清的?
除了最明显的对立双方,影片中的警察、福利机构以及陪伴在江萌身边的另一位聋哑人也都是不同观念的体现。或者说,是浓缩着观众想法的输出代表。
警察是执法机构,他不会偏袒任何一方,主要起到调和双方的作用。所以我们看到,他既会劝阻江萌的执着,也会调查徐先生的行为是否合法。而福利机构向来偏感性,所以也会关心婴儿的死活,防止弃婴的出现,但不会插手其中,只有适度的出于道德的劝说。
这双方,可以说是社会大众的缩影。而在影片中,也可以直接看作是江萌的反对者。
那么江萌的支持者呢?影片中的小军,一直是守护江萌的暖男形象,但其更多地是出于对江萌的感情联系。他不愿意拯救孩子,认为残疾的孩子长大以后,也不过都是“和我们一样”;但他也不愿江萌孤身犯险。其聋哑人身份,也正是这场纷争中必不可少的考虑因素——如果被救治的孩子将永远生活在病痛里,那放弃治疗是否才是最好解脱?
可见,尽管本片中的重要人物不多,但在这看似只是“救与不救”的抉择下,导演利用人物身份达成了全方位的多元对立关系。而在这多元的对立中,冷静、客观、没有立场介入的导演自身观点退出,使得画面有了一定的高级感。
毕竟,现实不正是如此,哪有唯一的答案。
老实说,在这么复杂的社会议题下,杨幂没有尽可能地以更加细腻的表演来表现人物心理状态转变,实在可惜。而且尽管看得出其在南京话和手语的学习中下足了工夫,但偶尔突然夹杂的京味儿口音,实在令人有些出戏。但这也不能掩盖其在台词上的设计亮点——重复。
在影片中,江萌有大量台词都是重复的,对警察的询问往往也是躲躲闪闪、闪烁其词——这是极为符合人物设定的展现。对于残疾人而言,天生的疾病往往关联了全身的器官,杨幂选择通过语言表达能力的缺陷来体现这一点。而对警察询问的答非所问,也生动表现了其不知如何回应对方的胆怯心理。
总体而言,杨幂的表演中规中矩。不过,陪伴其左右的聋哑人小军的饰演者李鸿其,一定能借此获得不少人的赞许。全片没有一句台词的他,仅靠着眼神便演出了对江萌的疼爱,以及作为一个边缘人群在社会环境下的不自然与不自在。这样的演技,后生可畏。
而另一位主演郭京飞,对他所饰演的徐先生这一复杂角色的把控也十分到位。那种心力交瘁感,在只言片语中表现得十分真实,估计这也得益于其在表演前刻意不眠不休整整三天,才达到的浑浑噩噩的状态。
除了三位主演,其余演员皆是当地的素人;影片中出演警察和福利院院长的演员更是本色出演。由此,不得不佩服刘杰导演的执导,不仅看不出素人演员们的表演痕迹,也不会有小成本独立电影的通病——生硬感。
而对于这群演员来说,最折磨人的地方,便是导演的无剧本拍摄手法以及重复拍摄。导演刘杰说,他并没有创作剧本,只写了五页纸的故事大纲,为的是避免台词的设计感。因此,无论是江萌还是其他群众演员,所有的台词都是演员们在代入情境后自然而然的对话。这无疑增加了表演的真实感,同时也减弱了某些主旨台词的刻意感。
而这90分钟时长的影片,却整整拍了一年。为了找到导演最想要的感觉,整个剧组重拍了两次。最终的呈现,可以说是三部影片的剪接。
回归到影片本身,在手持摄影与冷色调的处理下,影片既不强调戏剧冲突,也不强调情感对撞,而是以平静的步调让我们关注了残疾婴儿这一群体。对于每一个初为人母与人父的人来说,一个家庭里的新生命都是“宝贝儿”的存在。那么,如果我不完美,我还是你们的宝贝儿么?
对于生命个体而言,活着本身就是充满了希望。在不确定的人生走向中,我们照样看见了霍金、史铁生等人的伟大,又有谁会强调他们是“不完美”的呢?
对先天性残疾婴儿的亲人而言,救与不救都只是关乎道德的决定而已。但无论选择了哪种决定,都应该负责到底而不是选择抛弃孩子。毕竟,抛弃这一行为,显然已经关乎到人性层面。
对普通人而言,生命从来不该以身体的健康程度来作为“完美”的定义标准。坚信平等,给予善良,给所谓“不完美”的生命提供一个平等的生活环境,让更多“不完美”能够呈现在阳光之下。毕竟,阳光会眷顾每一片叶子的汲取,无论其是否完整。
所以我很庆幸,在现实题材影片接踵而至的2018年,能够在影院里看到有关“不完美”生命的探讨,以及那些被我们忽视却终究不可忽视的新生命。
影片结尾处,一直执拗的江萌听从了朋友的建议,打算去办理残疾症。她坐在椅子上等待着检查,似有忧虑地望向远方。那一刻,曾扎根在她身体里的犟,突然消失了。那么她对自己之前的执着,是否有所改变呢?
答案,在每个观众的心中。
作者| 此去经年;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
编辑| 骑屋顶少年;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没有想到会收获这么多评论,但是看大家好像都是把注意力集中在杨幂身上,我觉得确实没有必要。可能是我的措辞有些不当,她并不是毫无互动,确实有主动为一位粉丝签名,并向粉丝挥手。在这里向所有蜜蜂包括我的铁粉朋友道歉。希望能等电影上映后收获更多关于剧情的评论🌸关于我是不是真的去过,我相信现在应该还没有别的渠道看到整部电影吧。
🍁🍁🍁🍁🍁🍁🍁🍁🍁🍁🍁🍁🍁🍁
Tiff首映打卡,果然期待太高。
陪朋友是杨幂铁粉一起去看的,且不论电影怎么样,在红毯旁站了三个小时,杨幂来后全程冷漠脸,毫无互动。(除了签了一个名,挥了一下手,因为Tiff很多明星来都会和粉丝自拍或者握一下手什么的)有点失望,在放映前后的出场中,不知道是太累还是感冒了,感觉一直不在状态,问题也是按照套路糊弄过去。
再说电影,我认为情节似乎有点莫名其妙,或者说牵强。算是一个被寄养女孩的多管闲事,感动自己、拉朋友下水、破坏人家家庭。其实要展现中国这类问题,不一定要用这样一个“固执女孩”的故事来展现。不过看完后我旁边的外国友人说,他很喜欢这部电影,因为展现了中国的文化。
在我看来,如果我们遇到了这样的小孩,似乎放弃他才会对他更好,对整个家庭更好。何况“我”已经良心有愧了,女主的行为只会让“我”加重愧疚感,破坏家庭和睦。(只是我的想法,毕竟这类问题是没有正确答案的)
作为文艺片,我确实没有找到文艺品的感觉。节奏过于慢,有一种纪录片的感觉。杨幂的台词很少,最重要的戏应该算是集中在她的眼睛里,全片有很多近景镜头是给到眼睛的。但是杨幂无论何时的眼神永远是迷茫,呆滞,让我怀疑没有带隐形眼镜。全场的冲突高潮就集中在预告片短短几分钟,其实看一下预告片足矣。杨幂的脸一会黑一会白真的很出戏,导演在问答环节也无法清楚说出自己对戏结尾的认识,到底是为什么最后选择领证?甚至没有表达一点想法…实在可惜。
亮点在于两位男演员还算入戏。看在全员宣传辛苦+杨幂真的真人很美很瘦的份上三颗星。
看完电影后,我忽然想起我的一个表哥刚。刚的父亲(我叫他表叔)罹患癌症,辗转各大医院,经过多次化疗,病情依旧没有好转。我跟家人去探望时,表叔在重病房里,远远地看了一眼,人已经昏迷不醒了。刚为了治好表叔的病,卖掉了房子和车子,还欠了不少外债。现在表叔每一天住院都要好几千的住院费,这对刚来说是一笔沉重的负担。探望完毕出来,我看到几个亲戚围着刚在说话。听了一会儿,大概明白亲戚们的意思:人已经没救了,与其这样躺在医院浪费钱,不如带回家吧。刚听完后,没有说话。大家说了一会儿,也都静了下来。这是一个困难的决定:是要尽最后一丝力量挽救父亲的生命?还是选择放弃,既然人已经快没救了?
回到电影上来,同样提出了这样一个伦理上的难题:如果我的孩子生出来后,是个缺陷婴儿,治疗他会因此倾家荡产,结果可能还是个傻子,那我还要不要治疗?如果我知道的余生都要面对一个有缺陷的孩子,时时刻刻都害怕他犯病,那我还有勇气继续养着他吗?……这是影片里徐先生面临的问题,也是千千万万有同样境遇的父母最难以抉择的问题。在观看时,我一直在扪心自问:如果我是他,我该怎么办?一边是很多人会选择像江萌那样指责他,“这是你的亲生孩子啊,你为什么选择放弃治疗他?”一边是他的家人们为了未来的生活,建议他放弃这个孩子——一个会带来无穷无尽麻烦的累赘。这中间,选择哪边都是绝路,都需要承受着内心极大的折磨。
当一条生命,无论是你得癌症的父亲,还是你的缺陷孩子,其生死取决于你的一念之间,在情感上都是难以承受的。从理性上来说,人不做无用之功。一旦涉及到生命,理性往往呈现出来的是无情和冷血。回到现实中来说,有人选择了继续治疗和抚养缺陷孩子,虽然日后承受了沉痛的代价;有人选择了遗弃孩子,让其自生自灭。电影中的江萌就是被遗弃的,她先天心脏不好,通过福利院寄养在别人家中长大成人。不只是她,电影中还呈现了一批跟她一样通过寄养长大的孩子们,他们或帮别人搬运蔬菜,或在医院当护工,因为身体都不是太好,所以用人单位都不愿意用他们,所能选择的工作也很少。他们能依靠谁呢?原生父母早就抛弃他们了,寄养的家庭十八岁按照规定必须离开,在感情上他们可以说是无依无靠,在生活上也难以看到希望。
然而日子如此艰辛,但依旧要坚韧地活下去——毕竟他们已经在出生时已经“死”过一次。电影的主线是江萌想尽办法拯救被徐先生放弃治疗的孩子,我们不妨把这个行为看成是“自救”。她是父母遗弃的孩子,这是她一生的创痛。因而当她看到徐先生的孩子被“放弃”时,她一根筋地想要去挽救,哪怕触犯法律也在所不惜。我认为她是看到了是十八年前的自己,“我是可以被治好的啊!爸爸妈妈你们当年为什么要抛弃我?你们看,我现在不是活得好好的吗?!”她无法把这个质问抛给自己的亲生父母,她抛给了徐先生,“孩子是可以治好的!你看看我!孩子是可以治好的!”她还有很多的质问,按照国家规定,像她这类孩子寄养到十八岁必须离开寄养家庭,她理解不了:她的养母已经老了,需要她赡养。可是他们不能生活在一起。她一遍遍地质问福利院的领导,“我为什么不能跟我妈妈住在一起?为什么?”她被迫“遗弃”自己的养母。爱他的男人想跟她一起过日子,她也拒绝了,因为自己的子宫被切除,无法生孩子……她的生命充满了缺憾和无奈,但活着就意味着希望——她决不放弃。
电影没有多少跌宕起伏的情节设置,平平淡淡的,看完后心里却是揪着的,不敢去深想。多少人间辛酸事,都潜藏在电影叙事之中。我想起米兰·昆德拉在《生命不能承受之轻》里说的,“人的生命之轻也就在于此,生命不能够永世轮回,此生的所有决择都没有绝对的对与错,仅此一次,一笔略过,所以一个人的责任感很重要,对自己仅有一次的生命负责,对他人仅有一次的生命负责。”这句话,对我的表哥刚,对徐先生,对江萌,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个提醒。
看到很多网友说《宝贝儿》是美化天津无肛女婴“小希望”案件,是美化陈岚,于是给电影打了差评。
《宝贝儿》里的女婴(暂且称她为小徐)和小希望都是先天无肛,两位婴儿的家长都是放弃救治,再加上《宝贝儿》女主角江萌和陈岚都是偷走婴儿,最后两位婴儿又都离世了,这两件事有太多共同点,以至于“《宝贝儿》美化陈岚”的评论的误导性太大,从而得到大量网友的支持。
事实上,这两件事表面上相似,但本质上有很大的不同。
第一,小希望的情况非常严重,不能保证手术成功,假设手术成功也只是延长生命,并不能治愈,是医院建议家属放弃救治。
因此,陈岚救治小希望有一种道德绑架的意味,毕竟是医院建议家属放弃救治的。
但小徐不同,她的病并没有达到无法治愈的地步,是可以治愈的。
警察说,徐先生有救她或者不救她的权利,但他没有说,这种病是治不好的。
对小希望而言,只有快点离世和慢点离世两种选择;但对小徐而言,她还有存活、长大的可能。
第二,陈岚是毫无医学常识,私自给小希望喂奶,导致小希望病情更加严重,是在帮倒忙。
而江萌是偷走小徐,把她带到医院让医生救她,她不但没有让情况变得更坏,反而如果不是她,徐先生根本不可能带小徐去做手术。
虽然小徐最后还是离世了,但这至少是所有人尽力之后的结果,并不代表当初就不该救她。
顺其自然,是竭尽全力后对结果的不强求,而不是两手一摊的不作为。
是尽力救治小徐后的不后悔,而不是眼睁睁看着小徐等死。
第三,陈岚救小希望的目的是炒作、涨粉、塑造一个爱心人士的形象,目的非常不纯,但江萌是一心一意为了小徐,没有二心。
《宝贝儿》表达的思想是,中国每年有100万缺陷儿童出生,不能因为他们有缺陷就放弃救治,眼睁睁看着他们等死。
这个出发点肯定是没问题的。
至于陈岚,她恰好是一个反面教材,是一个个例。
不能因为有她这么一个人的存在,就否定所有人救治缺陷儿童的行为。
举个例子,扶老太太过马路是美德,小明为了扶老太太而扶老太太,明明老太太不需要过街,他还非要把老太太扶过去,从而成为扶老太太过马路的反面教材。
但小明是一个个例,并不代表所有人扶老太太过马路都是错的。
后来,有部电影是讲主角尊敬老人,扶老太太过马路,于是网友说:你这不是在美化小明吗?
用一个反面教材,来否定所有正面行为,自然是没有说服力的。
江萌在乎孩子的生命,却被当成干涉别人的家庭。
她把孩子送到医院,人们却说她拐卖儿童。
讽刺的是,她生活艰难,却处处为他人着想。
而那些嘲讽她、反对她,说电影三观不正的人,却连帮助别人的勇气都没有。
因为人们觉得缺陷儿童救活了也没有未来,就应该让他去死。
于是,人们尊重“徐先生们”决定救或不救孩子的权利,却认为“江萌们”是多管闲事。
是啊,身为缺陷儿童的江萌,长大后的确像徐先生说的“没有未来”,没有文化,也没有金钱。
她什么都没有,只剩下了人性、善良、正直与爱心。
江萌、小军、小军的残疾人朋友,的确生活非常艰难,但他们不同样活得好好的吗?
徐先生说小徐没有未来,他的考虑有一部分是对的,但并不全对。
缺陷儿童长大后可能的确很苦逼,会自卑,甚至会轻生,但同样可能会像江萌那样热爱生活,并且帮助更多与自己相同的人。
甚至,正是因为江萌曾经是个缺陷儿童,所以才能在小徐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她感谢抚养自己的养母,所以也会义无反顾的救治小徐。
想要救治小徐的,不是医生,不是警察,不是她的亲生父母,而是和小徐同样有缺陷的人。
你救了她,她长大后就可能会回馈社会。江萌找对象不在乎对方有没有车房,也不在乎对方有没有离过婚,只看他愿不愿意照顾她的母亲,这么孝顺的人哪儿去找?
她知道自己先天残疾,所以对辛苦抚养自己成人的养母更加感激。
缺陷儿童长大后可能生活会很困难,可是,选择活着与否是他的事,但你首先得给他选择的机会,救治他,养大他,他才能自己选择是否活着、怎样活着。
澳大利亚人尼克·胡哲就是个典型例子,他天生没有四肢,但他会冲浪、游泳、溜滑板、踢足球、潜水……他还读完了大学,并获得会计与财务规划双学士学位,成为全世界最励志的人之一。
如果他能对1982年12月4日那一天的父母说一句话,他一定会说:我想活下来。
如果江萌的父母在考虑是否丢弃她的时候,她也一定会说:我想活着。
甚至我相信,任何一个先天缺陷的儿童都希望父母能延续自己的生命,而不是私自决定他的生死。
《宝贝儿》的确有很多缺点,所以我只给了三星,但我认可它的立意、题材、思想、三观。
证明演技不需要扮丑,利用外形博好感和饰演大女主戏本质上没有区别
杨幂瞪眼怒喊都比不上演她母亲演员的一个眼神(会查她的名字的)三星不能更多
她也曾是缺陷儿童,所以她在孩子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她在乎孩子的生命,却被当成干涉别人的家庭。她把孩子送到医院,人们却说她拐卖儿童。讽刺的是,她生活艰难,却处处为他人着想。而那些嘲讽她她的人,却连帮助别人的勇气都没有。因为人们觉得缺陷儿童救活了也没有未来,就应该让他去死。于是,人们尊重徐先生们决定救或不救孩子的权利,却认为江萌们是多管闲事。是啊,身为缺陷儿童的江萌,长大后的确像徐先生说的“没有未来”,没有文化,也没有金钱。她什么都没有,只剩下了人性、善良、正直与爱心。缺陷儿童长大后可能会放弃生命,但同样可能会像江萌那样热爱生活,并且帮助更多与自己相同的人。他的生活可能会很困难,可是,选择活着与否是他的事,但你首先得给他选择的机会,救治他,养大他,他才能自己选择是否活着、怎样活着。
虽说女主的行为圣母婊,但还算情有可原,遗憾的是电影在人物塑造和故事节奏上还是有点欠缺
好怕被人骂,但剧本真的很粗糙,作为流量明星,素颜出演很拼,但演技尬到不行!
空洞
号称是“杨幂的转型之作”,扮土扮丑就叫转型了?麻烦focus演技。台词超级差,全片都没什么表情。剧本也很差,叙事性为0,让人昏昏欲睡。还有,真的很想抽江萌一嘴巴子,超级圣母婊。
本以为杨幂所谓转型之作能给我带来对她演技的改观。但是让人很失望的是,她似乎还是沉浸在自己程序化的表演中,对情绪的把握都体现不出人物的立体性。男主的演技还不错,但是更衬托出女主对人物诠释不足。
杨幂很努力了,支持
tiff上真人比电影里更不走心
不黑也不粉,想来想去,还是给三星吧,最起码电影纪实的风格不会像很多其他中国片一样让人恶心。但全片关注点涣散,主题难辨,剪辑凌乱,讽刺也没讽刺到点上。至于演员,我只能说很勇敢,毕竟特写镜头不是通过化妆就能应付的,台词功力也不是通过说方言可以提升的,更何况情绪一激动南京话就变北京话实在太好笑。
李鸿其,巨星级。
导演想要表达的东西太多,却又重点不是很明显(突出)。演员演技ok,就是剪辑有点乱。怎么说呢,代入感挺好,杨幂也挺有勇气的,演得挺棒的,台词可能稍微不那么好,可是过关。本来想三星的,可是尬黑的人太多,李鸿其饰演的角色会说话,台词吊打杨幂?我觉得挺好的,不好意思,我认为的好,就是能带动我的情绪让我关注她的心理,她的故事。我觉得这次杨幂很ok。因为对一个女明星的厌恶,竟然可以给为残疾人说话的电影泼这样的脏水,有的人怎么能恶到这种程度?本来想四星的,不好意思,看不下去尬黑的
女主表现全无层次感,浮在人物表面,方言根本谈不上。郭京飞亦比想象中平淡,不过台词好过女主太多。口碑不是单靠炒作发通稿就行的,要靠真质量好的作品,观众自然认可,一直演烂片,想回血口碑,也得多演几部合格的戏,表现一下诚意,突然扮个丑就到处发通稿演技翻身就想一次洗清,难度太大扯着蛋
TIFF首映。整部电影就是一部感动了自己恶心了别人的电影。人家父母因为不愿意让孩子受那个苦,医生说孩子也有可能支撑不下来,你就去偷医院档案打电话疯狂骚扰人家,跑到人家家里骚扰人家,然后就偷孩子了?杨幂的演技的确进步了,但是一半方言一半普通话有意思吗?
导演对社会问题并没有很深地挖掘,在放弃小孩治疗问题和寄养家庭身份问题上都是浅尝辄止,让人搞不清主题是什么,如果这些都只是为了铺垫女主自身的发展转变,又有些牵强,给人难以留下深刻的感受。大幂幂总体完成得不错,南京话还可以,能接这个本子说明是想做个好演员,还有李鸿其演技很出众,有前途。
杨幂的演技真是从来没让失望过,一如既往的棒棒啊。全影评片的高潮就是杨幂和郭京飞争执的那段,呵呵,就没了。号称磨了九年的佳作啊,这次导演被坑了
更多是关于困惑,而且是无解的困惑。主角一根筋式的行为,更多是想搞明白自己为什么会被遗弃。当然了,这事她也搞不明白,最终,也只有默默接受。
刚好人在加拿大 有幸作为第一批观众看了首映。第一次见杨幂素面朝天出现在荧幕前 讲述普通人 不 甚至可以说社会底层人民的故事。但她似乎又有些不同 自己受到了不公的待遇 不甘屈服 甚至能够为了不让素不相识的孩子也受到这样的待遇 去奔走。有些意外的是 故事结局不是像大多数故事一样 女主光环 你努力了就有结果。我想 导演想表达的大概是 这就是现实。
多伦多首映打卡!整个电影节奏有些散,冲突和人物塑造并不完美。但是杨幂首次尝试这种类型的影片,我觉得是及格的。有感触的一点是,Q&A环节杨幂讲到,我们并不能以一个上帝视角去评判他人的喜怒哀乐,而认为别人可怜。虽然这是一部讲残疾人的电影,但这点拿捏的很好,并没有故意渲染苦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