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当所有碎片成灰,我们重来……
疼痛焦躁得想要死的时候,就想起了这部电影。我也不知道为什么。隐约记得他们三个人有过约定,谁违反了就要死去。当时我无论如何搞不明白有什么事会这么重要。现在终于知道了。是青春啊,青春就是让人疯狂、让人虚妄、让人不惜粉碎一切、燃烧一切的事,它让人痛苦、让人迷惘、让人不顾一切狂奔,一直奔向死亡。
张扬、欢子、高举,朴树、周迅、夏雨。他们三个最后谁死了,我一点都记不清楚。这部电影在我记忆中早已支离破碎,只剩下几桢色彩鲜艳的画面。欢子旷野上的大床,废弃的铁轨,散落满地的面具,高举穿着长衫,片头的黑白默片……而每一个碎片又能轻易的牵扯出无数隐秘的记忆:
1.雷雨夜晚和朴树苍白的脸
电影开头有一段甜蜜的默片,黑白。朴树黑的礼服,周迅白的婚纱。在一个旧的院子里,朴树笑着抱起她,在她耳边说话。跳出黑屏,手写体的字幕。大约是说着“我爱你”的话。
后来就跳转到这个雨夜,她暴烈执拗,走的义无反顾,朴树站在窗口,闪电下定定的脸。他承诺她任何时候都可以回来,而他自己从此不再走出那扇门。
后来我才知道,这是他们违背誓言换来的爱情。在一个世外桃源般的小院落里,这爱情曾甜美丰盛,让他们不再孤独。可哪怕是用死换来的爱也不能持久,在敏感脆弱的时代,只有不断的爱、背弃、逃离,在不断的得到和失去中,尝到纵情的苦涩和散场后的茫然。
2.欢子旷野上的家
周一到周五,欢子属于张扬,周六,属于高举,周日,属于她在旷野上的家。金黄的田野,蓝沉沉的天,燥热的空气,没有门的门框,欢子在田野中间有一张床。红色的格子床单,布娃娃,风筝,她摆成大字形仰面躺着,穿着花裙子尽情玩耍。
直击心底的生存感和直击心底的孤独。无限敞开又拒人于千里之外的世界。她在人前欢笑、哭泣,她爱着并且被爱,可她还是要回到这片孤独之中,做个无家可归的小女孩,等待天压下来,等待植物焦渴的生长。
等待一个人到来。
3.假面舞会,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高举丢失了欢子和张扬,他大喊,狂奔,很久以后找到了他们,遇见了这场假面舞会。阴冷的天气,荒僻的景象。《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郑钧诡异慵懒的声音,带有一种摄人的魔力。人们梦游般的跳舞,轻轻摇摆。高举站在人群中寻找,所有人都是同样的笑脸,隐藏在面具后面的世界中,只有高举是暴露的,无措的。人们双双起舞,又不知何时离开,散下满地的面具,和凌乱的被践踏的高举的记忆。
4.录影
他们三个在一起的时候录了很多影,把DV放在前面,三个人一起在镜头里说话。欢子总是最活泼,她大笑,介绍他们每一个人,她说张扬可以用很多种语言说我爱你,朴树就轻轻的说je t'aime。后来她和高举要自杀时也录影,穿着他们多年前的衣服。高举说如果我死了你没死那你怎么办,她说我就去找张扬。
又回到最初的问题,为什么青春一定要死。
答:因为青春充满了漫无边际的孤独。我们寻找爱,寻找温暖,寻找一个能进入自己世界的人,也寻找能进入别人世界的入口。有时候我们以为自己找到了,我们安定下来,互相拥抱,歆享无尽的甜美,纵情的亲吻和歌唱。但转身之后,唯有孤独。欢子的孤独,张扬不能泯灭;张扬的等待,是时间静止的绝望;高举的现实和疯狂,走向没有尽头的旅程。当所有人在原地消失,记忆也慢慢风干,关于青春的碎片燃烧成灰,什么都不曾发生过的时候,又有新的人在演着他们的故事。
-----------------------------------------------
印象里,高晓松说,这部电影原本是写给老狼和郑钧的,结果等到拍的时候,他们两个都不再是青春年纪了。所以就成了朴树和夏雨。
2002年,老狼发行《晴朗》。专辑最后一首歌《月光倾城》。我喜欢的要命。同时喜欢的,还有专辑里老狼的话:“感谢所有的朋友,日子和等待”,和“有一天,当所有的碎片成灰,我们重来”。
2004年春天,我折了很多纸飞机,把这两句话写在翅膀上,从教学楼最高的窗口扔出去,忧伤的等待青春到来。
2 ) 在别人的青春里惦记自己的岁月
我们的青春,究竟可以有多少故事?如果,它是一场电影,那么在曲终人散后,我们的回忆是否会灰飞烟灭?
我一直觉得《那时花开》里的青春实在太残酷,高晓松花了近2个小时去讲述一个破碎的故事,凌乱且衰败。我是觉得他太幻想了,完全陷入了自己的世界中,以一个不真实的回忆开始,叙述了一段乌托邦式的大学生活,最后以一个不真实的期待结束,留下了两个男生孤独的脚步,和一串无法回首的想念。
影片中周迅饰演的欢子是一个彻底的叛逆者,对生活叛逆,对生命叛逆,最后对自己叛逆。她周旋在两个男人之间,高举,张扬。平日和你,周六和他。三个人的爱情游戏,没有角逐,因为三个人都心甘情愿。或者更确切地说,两个男人都心甘情愿,只有欢子,她想永远拥有三个人的情谊,女人,总是贪心的,所以,欢子说“蓝的是你,黄的是他,你们会长大吗,我们会一直在一起吗?”我知道,欢子内心是孤独的,如荒野上那棵孤零零的大树,黄土地上的寂寞是绝望。
“看电影的人被自己看了,像一个悠长等待的结果是时间未曾流逝,而成长的结果是忘记了提问的回答,然后是回忆比幻想还不真实。电影比爱情更忠于我们。生活是无法被记忆的,但可以被歌唱,我们要歌唱了。”
欢子说,“当我问你是不是自己改名叫高乐的时候,我就已经违背誓言了。”
高举说,“欢子就像从我们手指间滑过的那些叫做岁月的东西一样,偶尔还会涌上心头。”
张扬呢?他只是一个沉默的孩子,他周一到周五拥有欢子。在周六失去她,在跳舞时失去她,在死亡中没有他。黑白画面中的婚姻如塑料人一样,如果谁可以信以为真。充满了年少无知的迷惘,一如青春。可是青春会消逝,连同他们的友情一起埋葬。然后各奔东西。
看了这部电影,又更加地感觉到了,原来青春它被赋予的色彩依然是那样的黯淡和颓废。如果说这部电影是高晓松的青春独白,那实在是太苍凉了。那些日子,如花绽放,开到荼靡,
再无芬芳。
青春是什么?我想起了我们老师写过的一段话,我觉得那是最有质感的一番“青春之歌”:青春在哪里?是未来的话题吗?我看到了那些青春的面孔,他们沉醉在语言和文字的快乐之中;有时我觉得青春的“愁”并不比“而今识尽愁滋味”的“愁”更轻飘,恰恰相反,青春的“愁”才更有质量,阅尽沧桑,何谈“愁”呢?比较起来,秋天应该淡然,而只有春天的“愁”才更美。
那是怎样一幅炫美的图景呢?我们看到了青春血脉的鲜红、声音的醇美和头发的飘逸,在美妙的汉语的奏鸣中,在岭南这样一个温暖的花园中,从沁湖出发,以心为底,描摹一种生活,给现在,亦给未来。
那月光倾城,薄凉透彻,其实,我们什么都记不起了,有关的那些青春岁月。我们都只是在别人的青春了做着一名观众,散场了,我们也就什么都会忘记了。我们仍旧过着现在的生活。
3 ) 彼时相逢,那时花开
周迅和朴树那段迷离往事,我所能想到的是在《我爱你,再见》里面,面无表情又暗潮汹涌。而《那时花开》,只是那普遍的青春惨淡的作者写照。
不算好片子。我只能这么说。可以举出若干不足来。
但是青春啊,每一个人必经的成长之路,那么清晰可见的疼痛和快乐。
4 ) 关于青春的混乱表达
我到底是多懒才能拖了三个月才把这篇文章发出来。此文首发在微信公共号【小众电影咖】(minimovies)上。
写文的那一天,朴树出新歌,周迅着婚裙,突然就觉得是时候重看《那时花开》的时候了。
-----
“说好了啊,我们以后每年都得拍一次,这样等我老了也好看看自己年轻时候什么样儿。”
“那咱绝对是一块老泪纵横。”
这是十五年前的电影《那时花开》里的一段对话,出现了两次。电影的主演是周迅、朴树、夏雨,导演是高晓松,大概可以算作中国校园电影的鼻祖。在今天这样一个日子,似乎到了重看的最好时刻。
故事情节很简单,本来是一个剧中剧。朴树饰演的张扬与周迅饰演的欢子离婚以后,开始写小说。小说从夏雨饰演的高举视角出发,回忆了张扬、高举、欢子之间的过去,也展望了高举与欢子的未来。
若从线性叙事的角度来说,可能更容易一点。在高举大三那年,张扬从西安退学回到北京,两个人组建了一个乐队,住起了上下铺。在迎新的时候,遇见了欢子。欢子和张扬在一起了,却约定她只在星期一到星期五属于张扬,星期六她属于高举,而星期天她谁都不属于。三人一起愉快地度过了欢子的大学生活,约定从此以后互相不认识,如果谁违背了誓言,就要去死。(但是毕业以后,张扬还是和欢子结婚了,之后又离了婚。)高举重新以高乐的身份追求欢子,就在两人即将结婚的时候,欢子发现自己怀孕了。高举为了逼问孩子究竟是谁的,终于承认自己违背了誓言。于是欢子和高举决定一同赴死。临死时,他们再约定,如果第二天醒来发现两人没有死,就结婚。然后他们就结婚了。
在整个线性的故事当中,只有括号里的部分最模糊,因为我们只能通过零散的镜头语言来判断这一事实。电影采用了黑白默片的形式,连两人的对话,都是以全屏字幕的方式出现,以此区别于其他彩色的部分。然而,却只有这一段是真实的,其他的所有,都仅存在于离婚后的张扬所写的那个叫做Where have all the flowers gone的小说中。
这在片中有许多证据,比如当高举以高乐的身份出现时,两人的对话被完整地记录在了张扬的word文档上;再比如高举终于与欢子确立恋爱关系的那天,他在海里游泳,海水的边缘却是张扬的鱼缸;再再比如高举和欢子每次看电影,电影院上排的那个放映员永远都是张扬。张扬在二人的故事中是一个全知全能的存在。高举与欢子是张扬的剧中剧。
可我在开篇便说,这“本来”是一个剧中剧。是的,倘若影片就此展开并结束,它本来是一个剧中剧。但是在最后,我们却发现,欢子的视角也被插入了进来。影片开头划起的那根火柴,到最后被欢子用来焚毁象征她内心世界的山脚小屋。而在火焰中,她与高举与张扬的两次婚礼,分别以彩色和黑白的形式交替出现,让人仿佛以为这一切的一切只是欢子一个人的回忆(甚至幻想)。那么故事就具备了另一种叙述的可能性——
是欢子虚构了这一切吗?就像大雨之夜,欢子与高举拥吻,被闯入的张扬看到,那时身为张扬女朋友的欢子仍未停止,只是一边与张扬对视,一边继续拥吻。张扬在整个故事中,也只是个观看的角色吗?
然而就如影片所说,“看电影的人被自己看了,像一个悠长等待的结果是时间未曾流逝,成长是忘了提问的回答。回忆比幻想还不真实,电影比爱情更忠于我们。”
张扬和欢子在长城郊游时与高举走失了三天,高举却以为是整整一年。他在这悠长等待的过程中,实验着自己的毕业课题,可结果却是时间并未流逝。对于毕业课题长达一年的访谈讨论,与张扬欢子口中言之凿凿的三天,到底哪个才是真实的?
连叙述者自己,都忘了去找寻答案。
可仍然有些小细节,无论回忆也好幻想也好,在不真实的叙事中昭显角色的可靠。比如关于诺言。
三人的第一个诺言,是欢子的归属问题。欢子星期一至五归张扬,星期六归高举,星期天归自己。但是他们都违背了这个诺言。张扬是一个简单粗暴的人,他在星期天闯入时,欢子问为什么,他说,“星期天我也要你”。
而高举却只能迂回的方式假装偶遇。他说,“咱们并没有说过星期天不许到一个美丽的山脚下来放风筝啊”。
这大概也就预示着他们对最后一个诺言的态度。他们的最后一个诺言是假装从此以后互不认识。可是张扬与欢子在影片一开始便突兀成婚,完全不需要理由;高举却通过了种种方式,改变姓名,以此逃避对违背诺言的自责。
是细节赋予了故事的可靠性,而绝非叙述本身。或许是因为记忆本来就该是失真的、细碎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往往愿意无数次回想过去的点滴,却很少有人愿意真正回到过去再重新经历一遍。倘若失去了无限种叙述的可能性,那么记忆便不再是记忆了。
多年前我第一次看这个片子,写过这么一段话,“它只能用来感觉,好像天空落下沙砾似的雪,噼里啪啦全部打在心上;一下子很疼,然后很冷,然后过了很久很久,暖成水,又哗哗地流掉。”
现在读来,有些年轻时候的矫情。可是正是这种矫情,比记忆更可靠地提示了曾经的观影体验。并且我可耻地发现,多年过去了,我的观影体验并没有新的改变。
“开始的开始,是我们唱歌。最后的最后,是我们在走”。
“那些飘满雪的冬天,那个不带伞的少年,那句被门挡住的誓言,那串被雪覆盖的再见。”
“生活是无法被记录的,但可以被歌唱,我们要歌唱了”。
关于《那时花开》,我想写很多东西,比如有求必应卡,比如塑料模特的意旨,比如长城走失的不同解读,比如小站的假面舞会,比如高举的长衫,比如张扬的玩具手枪,比如片中向无数经典电影的致敬。
可是这一切,都如我多年前所写的那样,更适合用来感觉。就像上文那罗列的三段歌词/台词,需要我们用自身的回忆和幻想去填满。若导演本不想叙述一个老实完整的故事,那么我的解读其实并无意义。
所以不如就此停笔。
会在十五年后看这个片子的人,大概都是为了某种情怀。而情怀是不必说的,说来也就四个字:
“老泪纵横”。
5 ) 再看《那时花开》
又看了一次电影《那时花开》,感受的不是电影里的情节,而是原先在看这部电影的场景。一切好像又回到了过去,回到了几个人一起在新街口的小音像店淘碟子那阵子。原先想看的电影大多在面儿上找不到,很多获奖的作品都没有上映,正版碟子很难找到。
那阵子我们经常到那家小店儿去,老板都混熟了。于是可以直接进后院淘,后院就是北京的老宅子,不到8平的房子,夏天倍儿潮,碟子有的都蹿了绿毛。老板说他经常到北影厂去偷“内部片儿”。那种碟子一般都用黄色的牛皮纸包着,上面还有“内部资料”的字儿。我们经常被这些字儿所吸引,后来才知道都他妈盗版商自己个儿印的。不过,那时也接触了《安阳婴儿》《小武》《西西里美丽的传说》这类在市面儿上见不到的好片儿。 当时我们还很磕,非艺术片儿不看。大片儿都是学校组织去看的什么《风语者》《珍珠港》,那时我们都说那些玩意儿就他妈一糟粕。现在想想,就是谁看过什么禁片儿谁就牛B,完全的虚荣心。
有时看电影会有学习剧中人的欲望,记得那时一帮人聚在一起看贾宏声的《昨天》,觉得那人把帅都搁车上了,推帅了!那时几个朋友都开始飞叶子,我不敢,怕上瘾,他们就说我怂。我继续磕,磕电影,磕音乐,磕画画。后来很少跟他们在一起,有的人已经没有音讯,有的去了外国,有的和我一样上了学。
《那时花开》也是那时买的“内部片儿”。就是因为喜欢朴树和周迅才买来看,第一次看看不懂,压根儿不知道那是什么意思。只觉得那样拍片儿绝对有感觉,不知怎么着,后来自己写的那些东西里也有了这部电影的影子。当然我的那部片子因为很多原因而没有拍成,仅仅五个分镜彻底夭折了。
6 ) 我们的那些花儿都哪去了?
2006年3月19日
情节交杂,时空穿插,岁月如梭,高不再举,张亦不扬。
从我们指尖滑过的岁月,不再来,也再也不回不去。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让自己忘记,或者,不要忘记,可是这两者我们都不能做到。
所以我们才会有那些莫明汹涌的情绪,所以高晓松才会拍这部片子。
这部电影里,高晓松在追忆他的清华岁月,他的游荡的学生时代。所以他拍了这部长长的MV,一如当初他写《同桌的你》、《恋恋风尘》、《青春无悔》,都是许多的情绪积聚在他心里,拍出来,写出来也就解脱了。
2000年时候的周迅已经不再年轻,可她在电影里还是重新回到了十八九岁的时光。
2000时候的朴树正是当红的时候,可他在电影里却没说几句台词。
2000时候的夏雨,跟2006年时的夏雨没有多大变化。
而2006年的高晓松却不再是学生们想象中的那个含情脉脉的男人了,这个快四十的男人开始玩起了RAP,甚至言必称“老生”。
都变了,也都没变。对自己变化的内心,谁都没有勇气直接面对。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断的说:
我还是当初的我。
我没有变。
改变的只是我们的记忆。
青春的时光是不会变的,唯一在变的,是我们能记住的青春岁月越来越少,能记住的少年梦想越来越模糊。
2000年5月
2000年5月,在离高考还有两个月的时间,我看了高晓松的书《写在墙上的脸》。
我是从那里知道的这部电影。
那本书,我从来不认为是一本好书,随书附增的高晓松CD作品集才是我买的原因。
《那时花开》的片首曲就是在那张CD上听到的。
“那些飘满雪的冬天
那个不带伞的少年
那句被门挡住的誓言
那断被雪覆盖的再见”
没有再见,也没有誓言,青春再不会重来。
曾经能背下剧本
朴树真萌
2012.8.18刚上大学时候看了好多遍那时花开,总看不懂还总喜欢看,刚才顺手点进去又看了一遍,被触动了神经,才感觉到过去很多年再回头看以前时光的那种。。。。。。
青春真令人讨厌
看得要懂不懂 和青春一样迷茫。
啦啦啦,開呢
不知所云
朴树
观影盘点期,看过留脚印~
呃...
对着照片开枪,却杀不死回忆。带着面具跳舞,却找不到舞伴。遵守诺言的最好办法,是让自己换个身份入局。欣赏爱情的唯一方式,是将过往录成影像留存。那些岁月已经随风而去,执着等待的只有一个天真的孩子。那些花儿已经远如隔世,留在这里的只有一双炽热的眼睛。五天用来相爱,一天用来背叛,一天等待死亡。三人行必有我失。真想不到高晓松曾经是如此先锋,如此大胆。以默片开场,无处不在的塑料模特将生活的坚硬,化为一种梦幻的柔软,于是双秀园1号便以应许之地的姿态降临,中间穿插着出租车舞台剧,以及深海与鱼缸贯穿的狂想。车站的假面舞会是全篇最棒的一段,玩具火车突然变大,恍然间同学老师跟随列车轰然远走,只留下迷茫的少年独舞,还来不及弄清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就各自奔天涯。青春是一根火柴,点燃就是结束。八零后再也回不去的绝版青春。
无法超越的经典之一。
那些花儿。。。是注定烙印这青春的痕迹
很真的电影,没装
周迅空有一身灵气却为了各种人情债演的多是烂片,高晓松玩了一把形式主义但本质还是空洞乏力。OST还行,朴树那首片尾曲《那些花儿》不用说了比电影经典太多。浪费夏雨朴树周迅的青春怒放~~
做作的片子
我的下铺已经很久没有人睡了。
加油
小Z那年你戴着墨镜在深夜里对我说的话,在近巨鹿的那条小弄堂里,被她们揉皱了,揉皱了,随风掉进影像无底的盒子里。
平凡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