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完了,太俗了,竟然觉得还不错
抱着必死的决心,感觉没那么差啊。
第一个故事,范伟演的还不错嘛,虽说炒冷饭,而且有点落俗套,毕竟你也笑了吧,笑没笑?说实话。对应甲方乙方中的李琦。讽刺的官员。
第二个故事,俗奖也有点意思,就是一个好日子过惯了,想体验不一样生活的人。对应甲方乙方中偷鸡吃那个。讽刺的娱乐圈的人。
第三个故事,有点乱啊,对应的甲方乙方中的杨立新。但是煽情出现的很唐突。讽刺的富人。
第四个故事,也是大家喷的最恨的环保,刚开始感觉真是画蛇添足,但是最后那段访问似乎表明了立场。其实也是讽刺,说环保,说抱歉都是扯淡,大家只是说,真让你做(捐)的时候,你也不身体力行的。讽刺夸夸其谈的人。
总之,觉得不至于一星那么烂,可能我们对这个冯氏组合的期待值太高了。一个贺岁片,咱也别太较真了。
2 ) 我不是不要你X,可你TM能温柔点么!
冯氏电影现在最大的特点就是硬X广告,而且X一次不够,反复X,多次X,一定要让观众感觉自己被强X了才罢休。
我其实并不反对你把广告嵌进电影里,这个。。。那个。。。中国电影行业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嘛,那个。。。适当地放点广告,还是可以帮助电影行业的发展的嘛,这是好滴,我支持。但是你放广告进去能放得聪明点么,X的时候能温柔点么,有没有考虑观众朋友的感受啊!比如,那个白酒广告,那个功能饮料广告,剧情推进跟他们有半毛钱关系吗,完全是为了X广告而X广告。
想当年,我看完非诚勿扰2的时候,也是因为那片各种乱X广告,曾经立下重誓:“老子再也不看冯氏的片了!” 只可惜啊,时光荏苒,白驹过隙,后来。。。我把这茬给忘了。其实也是念想着冯氏能够改过自新,重新做人,结果他不但没有认识到错误,反而变本加厉,今年又来一遭,真是白白糟蹋了我的银子啊,把我自己给恶心到了。
再来说一说电影本身。我完全没有想到预告片的那一段居然就是全片仅有的几个笑点了,至此我郑重告诫观众朋友们:“没看正片的不用去看啦,看预告片足够了!”而且全片最后一个部分“道歉”,和前面三个部分一点不搭,感觉就像我在路边摊刚吃完炒饭、凉面、煎饼果子,丫突然上来一道精致的刺身,结果你一吃,MD,都馊了。这还有没有完,葛大爷最后还要跟你讲个段子,结果你一听,TM这段子也太老了点吧,其实这就是那最后一道汤:洗锅水加了醋飘着点葱花。真够酸的!
3 ) 我对你的措辞非常抱歉
1.这片绝对不能算是对《顽主》致敬,根本就是自毁。当年杨重义正言辞的说,“我就是一萨波依“,现在的杨老师一脸坏笑,逮谁教育谁,恰好变成了当年他们嘲讽的屁眼专家和青年导师。
2.这片也不算是《甲方乙方》的续集,当年最经典的”柏林地图没有,您先用南京地图凑活着吧“。如今各种高端大气上档次,可劲的炫耀狂拽霸帅吊炸天,花了足足五分钟解释给观众一千亿到底是多少钱。
3.王朔和冯小刚花了一个章节扯淡雅俗,扯到最后一脸傻逼的说,这人是废了吧。其实这是他们自己的尴尬,和观众没关系,”大海啊,都是水,骏马啊,四条腿“就挺雅俗共赏的嘛。当年三T公司的杨重、马青就很俗,一点不装逼,开口闭口的也是饮食男女那一套,偶尔来几句段子,就立刻就不俗了,人见人爱。我们不在乎雅俗,我们在乎的是真诚。有钱一天的桥段,弄得多煽情的,可惜一点不真诚,一副高高在上,演给你看,哄你高兴的媚俗劲。
4.啥叫接地气,王朔冯小刚都是正八经的京油子,一口地道的京腔咋说咋接地气,现在非要整出各地方言,就怕全国人民不买账。”胡同刘大妈的饺子,香”----------“北京的霭,海南的净土”,这就是不接地气。
5.道歉什么的,去你妈的,最后一个段子,“我真有一辆车”,就是摆明了逗观众呢,我就是拍了这么一烂片,所以我不会为这部烂片道歉的。
6王朔究竟还剩什么,除了他的宝贝女儿。从《非诚勿扰2》到《私人定制》,关于女儿的桥段各种让人不知所措,当年的叛逆青年到现在溺女成狂的慈父,这算不算另一种中年危机。
7,冯小刚究竟还剩什么,除了神乎其神的广告植入。能把植入广告做的如此丧心病狂,一点不藏着掖着的,还能有如此效果的,真的只有冯导了。有特写,有台词,有段子,你要不把它当电影看,就当一广告看,这水平绝对领先其他导演几个时代。
4 ) 你丫闭嘴
冯小刚在微博上大骂影评人,一连用了5回“你丫”。《壹读》的微信煞有介事地对“你丫”进行了一番考证,大概意思就是“你是丫头养的”这句话的缩写。当然世易时移,这个词的词性多少发生了一些变化,就好像“卑鄙”现在成了对人品最严重的指控而不是当初诸葛亮的自谦,而屌丝倒成了一种自谦而不去琢磨它的本意到底是什么,你丫这个词也跟骂人话渐行渐远,多少有了点亲切的意味。当然,在冯小刚的嘴里,这词显然不是亲切,丫和影评人,那是寇仇的关系。
最近骂人的不仅仅是冯小刚,还有崔永元。在电视上,小崔一贯以机灵鬼的形象出现,嘴上从来是不饶人的。然而这一次,他碰上了方舟子。我始终认为,方舟子最牛逼的地方不在于搞科普,而在于打嘴仗。方舟子打嘴仗有这么几个优势,第一,他每次都占着理(当然这理也不总是有理),占着理容易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起码会给自己这个暗示——赐予我力量吧!我是希瑞!第二,方舟子有着庞大的粉丝队伍,方舟子的粉丝,可不是乌合之众,那是一群被价值观(甭管扭不扭曲)团结起来的铁杆粉丝,而且年复一年追随主君南征北战,已经被打造成了一支善于打硬仗的铁军,甭管是游击战、攻坚战、遭遇战,都行。第三,也是最厉害的优势,是方舟子本人的战斗力,这位从最早的网络BBS一路冲杀过来的人,已经锻炼出了一整套逻辑缜密的骂战功夫,而且常年累月地挨骂,神经已经锻炼得如1号钢筋一样粗壮,更可怕的是,方舟子深谙持久战的战术,和他对打起来,那是旷日持久啊。如果你决定跟方舟子对掐,你得有过日子的心,最好先把工作辞了。
面对武装到牙齿的方舟子,崔永元基本上就是个待宰的羔羊。而他果然也崩溃了。在崔永元最新跟方舟子的交锋中,他已经开始向方舟子的母亲出手了。你说换个人吧,这招也许有杀伤力,可这是方舟子啊,他的母亲被问候的次数那基本上是不计其数,而骂人的花样我想也差不多穷尽了吧。而崔永元最失败的一点在于,他的招牌倒了。用方舟子的话讲,这事儿过去之后,方舟子还是方舟子,而崔永元已不再是崔永元了。何其残酷!在骂战的食物链上,方舟子就是站在顶端的男人,那个做反射弧的肖教授被逼得只好去买凶伤人才能出这口恶气,把郑钧死死卡在装逼和牛逼的大门口的韩寒也被方舟子从偶像的神坛上拽了下来,一同胖揍,实在是一物降一物啊。到目前为止,唯一能跟方舟子交流而不落下风的,好像只有彪悍的臭流氓罗永浩了。我心目中还有个骂战高手肉唐僧,如果他跟方舟子交手,值得期待。
说起骂战,就让人想起鲁迅,鲁迅堪称是民国的方舟子啊,他基本上也拥有方舟子的几个优势,个人战斗力强、粉丝铁杆、敢打持久战、做人底线低。那个年代的文人,行走江湖没有一技傍身可不行,即便是被鲁迅反复蹂躏的手下败将梁实秋老师,也总结出“骂人十法”。他在《骂人的艺术》里总结了十种方法:知己知彼、无骂不如己者、适可而止、旁敲侧击、态度镇定、出言典雅、以退为进、预设埋伏、小题大做、旁敲侧击。方舟子在跟崔永元的骂战中就连续使用了态度镇定、适可而止、以退为进、出言典雅等多种方法,一套组合拳下来,明眼人都知道崔永元已经输了。
再拿这“十法”套一下冯小刚的言论,基本上就是四处漏风,首先他就犯了“无骂不如己者”这一条,你说你丫居高临下欺负一帮影评人算什么本事,还说人家是文化纳粹,哪个影评人真较真,可以告你诽谤,说实话这对影评人也是个机会,跟丫干一仗,你就出名了。冯导骂人还不知道适可而止,从微博到采访,逢人就骂一通,跟祥林嫂似的,时间长了就成了无理取闹了,同情你的都不爱搭理你了。当然出言典雅丫就更谈不上了,梁实秋老师告诫我们:“首先要在骂时万万别提起女人身上的某一部分,万万不要涉及生理学范围。骂人一骂到生理学范围以内,底下再有什么话都不好说了。”崔永元就犯了这个大忌,当然冯小刚还不一样,从《私人定制》里,李成儒那场戏你也能看出来,他对雅有着天生的敌意。冯导这次骂人最失败的就是没有“远交近攻”。梁实秋老师说:“一个时侯,只能骂一个人,或一种人,或一派人。决不宜多树敌。所以骂人的时侯,万勿连累旁人,否则回骂之声纷至沓来,使你无从应付。”你说哪个影评人骂你了,你就骂哪个影评人不就完了,不的,非得棍扫一大片,把整个影评人队伍捎上,你说你光骂影评人队伍不就完了,不得,非得把豆瓣网友给捎上。你丫知道豆瓣网友有多少人吗?豆瓣网友是中国影迷的中坚力量,是你丫的衣食父母,把衣食父母骂了个遍,等死吧你。你看郭德纲什么时候跟他的衣食父母对着干了,鞠躬都还来不及呢。
我也琢磨一件事,为什么现在的骂战不如民国那时候优雅呢?我觉得信息太发达了是一个原因,双方虽然在打笔仗,但你来我往的速度跟面对面对骂也差不了多少,频率太快,来不及冷静,来不及细想,很容易就会恼羞成怒突破底线。民国就不一样了,你来我往最快也得一周时间吧,等到回嘴的时候基本上已经心平静了,想清楚了,礼义廉耻再次回到了脑子里了,骂起来自然也就从容不迫了。互联网害死人啊。
也有人说,冯导这是在炒作他的电影,人家在下很大的一盘棋。我觉得这是高估冯导了,他人品还没这么低劣。丫目前的状态跟当年骂馒头的陈凯歌差不多,就是过去被惯坏了,现在你稍微说他两句,坐地就耍赖。陈凯歌骂人的时候还端着架子,冯小刚没架子,直接就是“你丫”,这也算是借了没文化的光了。冯小刚还给张艺谋抱不平,我觉得吧,人家张艺谋才是有大智慧,人家知道什么人是不能得罪的。要不然人家知道奥运会,你指导春晚呢,不是没有道理的。所以你丫还是闭嘴吧。
5 ) 成全华谊 恶心观众--------冯导 庸俗且不接地气
此片之俗之烂之乱之不知所谓的令人发指。
有些导演俗就是俗,不怕您俗,毕竟有这世间有艺术家的作品,也有衣食住行的凡事需求,但就怕他不承认真正有艺术的存在,冯导借葛优之口说电影起源于走马灯,本身就是娱乐大众的不存在高雅的电影,虽然!是葛大爷说出来的,我还是特想扇他,电影被认为是第八艺术,本身他就集合了音乐、文学、摄影等各个艺术层面,像文学作品也有雅俗之分,你说文学就是娱乐大众的?那么多名著全扔你脸上,对比看,网络文学就是庸俗的。音乐作品也有雅俗之分,古典交响等都是雅的,哪怕诞生于妓院的爵士乐以及源于民间的民谣、摇滚等都可以算到雅里,但口水的流行歌曲就是俗的、大众的,但即便如流行歌曲还是有好的音乐如陈奕迅的,烂的则有凤凰传奇。同样,电影依托导演的意图和偏好以及更多的是能力,也有雅俗之分,你能说阿伦雷乃、戈达尔、安东尼奥尼 安哲罗普洛斯、基耶斯洛夫斯基拍的片子是娱乐大众的?《去年在马里昂巴德》能放到影院里去让大众观看吗,没有鉴赏能力的观众看其作品连看完的耐力都没有还谈何娱乐,但他们的片子在影迷眼里就是高雅的,前端时间我看了一部电影是陈木胜的<扫毒>,看完后我就想到一句话"平庸的导演永远拍不出好电影",现在还要再加上一句“平庸的导演如果离开了地气,那么出来的片子就惨不忍睹了”,冯导既然要娱乐大众,那么麻烦你能摘掉那些虚的外表接接地气,片子完全是<甲方乙方>的翻版,但主角们已经全都是有钱人了,看看他们的办公地以及各种道具及各种费用,你能理解第一个故事里一个司机能雇佣的起他们来造梦,第三个故事,如果你真想报答人家大妈,直接给些钱更实惠。
冯导其实蛮适合到春节晚会的,3个小品加上诗歌朗诵就像春晚里各式曲艺生硬的揉在一起,即需要小品讨好观众,时不时还要歌颂些感人的好人好事,说真的我被最后的公益广告恶心到了,就像一个暴发户不捐款给灾区人民还要声泪俱下的站在捐款的地方给每一个过来捐款的人说“同志们,去帮帮那些受苦的人民吧”,冯导就是一面说着自己看不上高雅,自己就是哄老百姓高兴的,一面还想望高雅里钻,而片子却越来越是哄领导高兴的。
-------------------------------------------------
三段名字可以称为权力梦、名利梦、财富梦。冯导在片子里加了大量的过期心灵鸡汤,心灵鸡汤尚且可以给人以温暖、可这变了味的心灵鸡汤就只能倒人胃口了,冯导告诉众百姓,我虽然现在有权有名也有钱,但你们千万别嫉妒我,更不要仇富,我们其实也过的很痛苦,我想对冯导说,如果权名财是一种痛苦的话,那么让这些痛苦朝我来吧。我想你可能太久处于这种权名财的痛苦中却忘记了真正草根百姓的生活了吧。
6 ) 【镜花】冯小刚眼中的中国梦
(人的身份真的很重要么,如果真的那么重要的话,那么为什么在生活里总出现篡位的情况?)
在看这部电影之前,我正在丽江旅游,正准备从昆明飞回来的时候,碰到了少见的大雪。说是少见,是因为今年年初在昆明也下过一次大雪,导致3天的机场陷入瘫痪。而这一次,机场并没有充分吸取上次的教训。机场虽然很努力地为乘客去解决问题,但是却很少有人满意,在这几天的“折腾”中,我只感觉自己是如此的疲惫和幸运,经历了3次延误、2次取消、1次补班,终于疲惫地回来了。这段经历让人心里慎得慌 ,我一句吐槽的话都说不出来,而唯一记忆清晰的,是那机场几天回旋不绝的广播:
“我们抱歉的通知您,由于天气的原因,飞往北京、上海、南京、武汉、广州、深圳、成都、沈阳、重庆、杭州、大连、西安的航班,全部延误,对于给你带来的不便,
——我们深表歉意。”
所以当看到这里的时候,我哭了。
而在这之前,我就已经湿润了。
冯导本可以把这部片子拍的像《甲方乙方》或者他其他的贺岁片那样,将几个小故事剪辑成多条线,穿成一个大故事,形成一个完成的剧情,更“电影”一些。但是他这次没有这么做,而是用“走马灯”的方式呈现给我们,我佩服他这样的做法,不管是面对“微博”时代,还是突出主题需要,用这样“小品”的方式能产生的映像更深刻。传统的故事提供的只是单一的视角、独一的焦点和无所不知的叙述者。冯导一直都不是这样的风格,也不喜欢这样的手法,这也是我们回味他的片子更少欣赏他的故事,而喜欢他的一个一个的镜头的原因。
冯导很诚心,而且他这一次抛开了不少传统偏见,颠覆了很多我们自以为电影应该有的东西,比如我们在这部电影看不到多少经典的台词,甚至看完之后都忘了电影的内容(包括植入的广告)。留下的是一股五味陈杂、说不出来的感觉,最多只能用一句电影中的台词:
“这个,那什么,都挺好的哈!”。
如果说,《小时代》给我们的是对于最初的梦的美好的向往,那么《私人定制》给我们的是对于流逝的梦的遗失的感伤。
在《甲方乙方》里,圆的是“将军梦”、“守口如瓶梦”、“爱情梦”、“受苦梦”、“普通人梦”、“有房梦”,而在这次的《私人定制》里,圆的是“当官梦”、“脱俗梦”、“有钱梦”,以及穿梭其中的“成人礼梦”、“抓人梦”、“怀春梦”……一开始还有一个“守口如瓶梦”,但是这个梦并没有“圆”,葛优一等求爷爷告奶奶的让苗圃别让他们“陪她玩”了。冯导用这个剧情暗示了自己这部片子和之前的是不一样的。(说什么“老瓶装新酒”,“吃老本”,不觉得这样的话太随便么)
这两部电影的“梦”比较一下就可以看出来,《甲方乙方》最多只是每一个人的“愿望”,是一个个“突发奇想”,充其量只是生活中的一个小插曲,他们的这些愿望是希望成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带着一份的“私心”,完全“单纯”,而《私人定制》里,却是每个人真真切切的“梦想”,是双手合十,闭上眼睛,放空心灵,脑子里蹦出来的第一个想法,这个想法脱离了他们自己的实际需要,是经历过多少坎坷岁月后才积累下来的遗憾,他们自嘲为“白日梦”,却实际上是他们心中真正的、属于自己的“中国梦”。
《私人定制》的现实性很强,然而更强的是他的时代性。《小时代》的人们等到了不惑之年,应该还是嘲笑《私人定制》里哪些“恶心”的梦想。但是无法否认的是,当官、脱俗和有钱的的确确是当今这个社会面临中年危机的人群最主要的梦想。电影中看上去三个独立的小故事,却有着各种穿插和戏中戏内容,这种丰富,只有冯导和王朔这样多年阅历的人才能做到,比如用反讽的技巧告诉权力追逐者:这不是一件“U Can U Up”的事情;用魔幻的手法告诉现实的土豪们:脱俗?除非换血,否则下辈子吧!;用诚恳的语言告诉仇富者:有钱人的世界和你真的没什么关系……
站在一般年轻人的角度,这部片子肯定不如《小时代》的吸引力,甚至都认为这片子根本不能称之为电影。但是如果只同一个角度去看任何一个电影,受累的是自己。于是,骂这部片子不咋样的人应该也不会喜欢《美国丽人》——不,应该说是看不懂,也不屑于尝试去理解。他们“有意”忽略了自己身处的环境和这部电影的对象,这种“有意”的程度,就像也许记得自己的长辈的生日、却不愿花时间精力去了解长辈们的真实想法,更没想过帮他们去圆他们的“中国梦”。他们虽然可以给你们说“注意身体,开心就好,不要容易想不开”,但这不代表他们没有自己“中国梦”,这和他们有没有机会、有没有条件没有关系。梦想不只是属于年轻人,也不只有《小时代》那样的,更多更多的是,一路上不断舍弃,最终怀揣梦想老去的大多数。
这些批评者“有意”无视了《私人定制》是给那些忙活了半辈子,自己的梦想渐行渐远,只剩满目苍夷的中年人看的。反而下力气去说说这些梦想(当官、脱俗、有钱)在是多么的“低级”、“恶心”的,“群众里面有坏人”、“为官不做事也是腐败”、“有钱人的配置是都有小三儿”这样的台词俗套落伍……可是,难道你们看到的中年人不都是这么说话的么?难道还要让他们“换血”不成?
但是,并不是年轻人都不喜欢这部片子,我看到奋斗在职业电竞上的选手和解说极力推崇这部片子,也看到身边在大城市奋斗努力的人为这部片子而哭泣。年轻挺好的,但是年轻却没有“老过”的人就太遗憾了,没有用人生阅历积累出来的遗憾,没有用这些遗憾转化为自己的梦想的人,是很难理解这部片子的。而且不但理解不了这部片子,也理解不了目标是什么、理想是什么、“中国梦”又是什么。
没有人会认为他们这些梦想会实现,更不要说他们自己,然而这不代表他们没有存在过。更不代表我们应该忽略他们的这些心理真实想法。他们要的甚至不是《私人定制》中的那样的“白日梦”似的实现,要的只是真诚的安慰和祝福,要的只是诚挚的关心和帮助。他们不是真的要去当官、脱俗、有钱或者去查案、抓人、怀春;他们希望的是有人告诉他们“都挺不容易的”。
正如我们对机场延误都可以理解,取消也是不可抗力导致;但是我们不希望:
21点的飞机到了24点才告诉我们取消;
一面告诉我们不要来机场,一面告诉我们必须去机场办理手续;
滞留机场大半夜一个毛毯一份夜餐都要靠我们集体抗议砸桌子才能争取到;
花了几个小时经手乱哄哄的秩序然后领到200块补偿,然后告诉我们回市区自己找酒店住;
一面告诉我们回市区等消息,一面高速封路;
好不容易补班打出登机牌发现是30分钟后起飞;
……
片子的最后一个篇章讲的仅仅只是环保么,母亲是怎么被儿女“糟蹋”的?
是母亲为了“成全”儿女的梦想,最终把自己“恶心”了。
在冯导眼里,中国梦不光是“复兴”,还是“和谐”,每个人的梦想都应该得到真正的尊重和重视。
这部片子上映正赶上冬至,各位不管喜欢不喜欢的,不妨邀请自己的长辈一起去看看,你们知道他们是有多久没有进过电影院了?不是因为他们没有时间,而是没有多少人愿意拍给他们看的电影。冯导如果不是这次“良心发现”,真不知道还要多久。
或者,我们邀请自己再看看这部电影,看看自己奋斗多年,在青春之后认输之前,自己能否“圆”自己心中的“中国梦”,给自己多年“摧残”的自己一个关怀,一句问候:
这么多年,时间都去哪儿了?
梦想就像折纸飞机一样,它能飞得多远,不在于你用了多大的力气,而在于你怎么制作它的。
------------------
门前老树长新芽
院里枯木又开花
半生存了多少话
藏进了满头白发
记忆中的小脚丫
肉嘟嘟的小嘴巴
一生把爱交给他
只为那一声爸妈
时间都去哪儿了
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
生儿养女一辈子
满脑子都是孩子哭了笑了
还没好好看看你眼睛就花了
柴米油盐半辈子
转眼就只剩下满脸的皱纹了
记忆中的小脚丫
肉嘟嘟的小嘴巴
一生把爱交给他
只为那一声爸妈
时间都去哪儿了
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
生儿养女一辈子
满脑子都是孩子哭了笑了
还没好好看看你眼睛就花了
柴米油盐半辈子
转眼就只剩下满脸的皱纹了
时间都去哪儿了
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
生儿养女一辈子
满脑子都是孩子哭了笑了
还没好好看看你眼睛就花了
柴米油盐半辈子
转眼就只剩下满脸的皱纹了
俩人俏皮+小聪明自视甚高居高临下,将犬儒和反智发扬光大(“雅俗”导演那段是明证),再加上鸡贼。嘲讽权力与暴发户,又不敢真批判,最后结论是“做官员不容易、当有钱人风险大”(得罪官僚日子不好过,得罪阔人哪有那么多财团投资让电影变成大广告呢。)。也嘲讽“脏乱差”中国独立电影和观念艺术…
还可以 去电影院看的 我觉得挺搞笑的 最后宋丹丹坐在车里 背景音乐响起那首《时间都去哪儿》了 当时真的听哭了 在之后 这首歌红了 每次听到心里总会有点难过
这是一部羞辱精英群体的大play,但这也是向平民靠拢的求欢术。这是一部借春晚练兵的小品集中营,但这也是反映本土现实的残酷照妖镜。这是一部穷人变富的变形记,但这也是年轻变老的“艺术”总结簿。这是年轻人瞧不上眼的老旧破烂儿,但这也是一二三四五线城市中老年人的精神肉串儿。
就电影本身来说,想讲的东西太多,但每一段都是主角,特别是最后一段,强转的太过明显,其实可以做到更好的,有些失望。但对于演员和内容而言,值得一看,值得思考,尤其最后葛大爷那句:因为车真的是我的!
满场欢笑。有笑声就够了。就是最后笑的有点累,大概是笑点低的原因吧。印象最深的就是葛大爷拍着郑恺的肩膀说了句:好好干,明年哥给你娶个嫂子!
电影是反讽喜剧剧情觉得有点扯,还有可能看俩女主多多少少影响观感吧。
真正需要的订制不来。
导演喝醋还发酵了。
求雅那段自嘲的有点恶心了,广告也他娘的无节制,不过还算合格的喜剧了,只不过刚刚自己没啥追求了。
那種自我感覺良好,暴發戶思維,虛情假意,無知者無畏的心態,我相信比《小時代》更能代表當代中國
这将是我和彭彭一起看的第一部电影,无论如何都是好评王朔头一次烂的像屎,冯小刚镜头中规中矩没什么亮点,灯光还有些看头
不知道冯导是为应付华谊合同,还是一门心思忙活春晚,这部片子除了标志性的海南风光和满眼商业广告外,根本看不出是冯小刚与王朔两位大师的作品。全篇零散的小品式剧情和挠痒痒般的笑点,最后猛的煽个情再扣一顶公益环保的帽子,这完全就是春晚的套路啊!片尾的马年大吉再也找不到甲方乙方的感觉了。。
要讨好别人最终只能两边不讨好,大概赚钱比较重要吧,太失望了。
张艺谋当年拍奥运是拿《满城尽带黄金甲》练手,练舞美和艺指;冯小刚今年拍春晚是拿《私人订制》练手,练了仨小品一朗诵,三俗一雅终归一烂。
终于知道冯小刚为什么去导春晚了,因为他已经到了那个水平
特别接地气,故事简单朴实,每个人都能懂。讽刺调侃了时下各种热点现象,贪污,腐败,土豪,爆发,雾霾,环境,污染,微博,微信。 很诚意的作品,不做作,冯小刚豁出去玩观众,取悦观众,拍了一部大家身边摸得到的故事。有社会责任的作品。
相见不如怀念
说是纯喜剧,全场下来却很难爽快的笑出一声。所有段子都像在逼你笑,打着去年《泰囧》《西游降魔》的贺岁喜剧幌子,看完果然觉得连《小时代》还不如。
葛大爷这部片不行啊,有点用力过猛的感觉
看的包场提前点映,放映前看到冯导和张涵予了。我觉得,对我来说,这部电影叫甲方乙方2,对冯导自己来说,这部电影才叫做“私人定制”--拍给他自己看,顺便搂钱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