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80年代,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对改革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但在表面的“深刻民主化”旗帜下却存在诸多问题。这些不可调和的矛盾也最终导致了该社会主义国家的分裂,[公平竞赛]便是这样一部以竞技体育为切入点抨击政治制度的反思电影。从内容、题材以及完成度来说,拿它去申奥似乎在情理之中。
青春总是与政治扯上关系不无道理,正如美好与残酷的并置方能凸显一种强烈的反差。[公平竞赛]的剧情以及人物设定并不新颖,影片的主人公安娜是一位国家体育队的女运动员,正处在大好年华,天赋异禀,但这样一位少女却被当做捷克在国际体育赛事中获胜的竞争工具,强制其注射可能会导致不孕的兴奋剂,影片的主要矛盾便在于此。她的家庭背景在此需要简单介绍一下,因其父亲在“布拉格之春”中的表现“不佳”,她的母亲——一位原先同样优秀的运动健将被国家体育队开除,父亲则逃到了“西边”(德国),再也不敢回来。此外,她的母亲还有一位旧时的交好,是个与当时政见持异议的反动分子,他亲自撰写的“地下传单”常常交予安娜母亲保管。以上人物关系图谱的展现,均在开头不到十分钟的时间里叙述完毕,根据经验人们已经可以很快猜想到接下来可能会发生的矛盾,于是我们的注意力便集中在这些定时炸弹的爆炸时间上。
接下来精妙的细节处理便是为这些敏感的观众准备的,在这里视听语言承担了大部分叙事功能,读解其中的意味并不难。当安娜母亲冒着可能被逮捕的危险前去约见那位旧时交好时,情况已经相当危急,我们在之前的叙述中已经充分认识到此次见面的危险,但情绪的积累在这个场景中却没有得到宣泄,气氛中没有一丝紧张反而是一片平和。但正当我们松一口气时,明显是来自河对岸视角的大远景否定了我们的侥幸心理,只需要一个镜头胜过了千言万语。剧情的发展果然不出所料,下一个镜头便是安娜母亲坐在审讯室。此外还有一处表现得相当巧妙,当安娜得知母亲欺瞒了自己,仍旧为其注射兴奋剂时,她的脸部表情虽然是平静的,但先前平稳的镜头开始围绕着安娜进行360度的急速晃动,这里的镜头语言是安娜内心情绪的外化。影片的结尾倒是有些太匆忙,我们看着一脸正气的母女俩纷纷主动放弃了自己的美好前程,选择了与极权进行对抗,结尾与开头呼应,依然在清晨奔跑的少女卸下了思想包袱,摆脱了自己作为政治工具的身份,脚步自然变得更为轻盈了。
但美中不足的是,本片的政治诉求远大于艺术诉求,单单结构紧凑、镜头语言言简意赅等做法远不能帮助其成为上乘之作。将个人命运与政治制度放在同一维度进行叙述,确实具有一种历史的批判性,但如果太注重对政治的图解便容易失去电影作为一门艺术本身的美学深度与人性深度,这种意识形态所指如此明显的,秋后算账的做法不一定在捷克国内受到观众待见,同样旨在迎合西方意识形态的做法也并没有找准评委们的兴奋点。参考[修女艾达]的获胜,强烈的意识形态诉求需配合以抢眼的风格化艺术表现手法才能胜出,也难怪[公平竞赛]在激烈的角逐中名落孙山了。
本文首发于《看电影》周刊,转载请说明
文 调反唱唱
个人公众号:电影少女放浪记
这一部非常惹人喜爱的东欧电影,小巧、精致。如果你稍稍留意下东欧电影,就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抨击苏联成为这些东欧电影取之不尽的财富,基本上我看到的东欧电影在讽刺苏联方面都可以做到游刃有余。由于历史的原因,相当多的中国人对于苏联,对于独联体国家,更多地是想当然地认为,与我们一样,生活中透露出无比幸福的光环,对于苏联的解体,或是如捷克般的脱离,更多是感到如此的不可思议。我也是如此,很简单地认为苏联是如同现在的朝鲜一般,人民生活水准之高令人咋舌,人民无不爱戴其领袖,无不支持其庞大的国家机器。可是当我在很多年前第一次看布拉格之恋时,看到其中的革命桥段时,我开始从新审视关于苏联的一切。通过电影,通过文学,慢慢地了解到苏联并不是我当初认为的那样,他有好的一面,但也不单单只有好的一面,更多反面的跳出,使我不再简单地认为一个如此庞大的国家会不出现“叛逆的行为”,会直接地相信他所提供的一切都是真实并且有利于民的,坏的一面的出现,成为观看这部电影的基础。
女主是一位极具天赋的短跑运动员,在国家系统化的训练中,取得了瞩目的成绩,由于奥运会与国家面子之间的原因,教练给予她一个大多数运动员不能接受的事实----服用兴奋剂,争取奖牌,为国争光。但是在这件事中,教练、女主与母亲的观点成为影片中对于举国体制最直接的批判。而如果你只是这般认为,就错了,后半程才是影片的重点,对于一个女运动员,体育是自己的乐趣也是职业,但对于国家来说却是沦为政治的吹嘘和对民众的禁锢,而针对苏联体制的批判从这里达到了影片高潮。
北京奥运时,13亿的中国人最希望看到的不是羽毛球、乒乓球、篮球、排球等等,而是希望在自家门口看到刘翔的再度问鼎,可偏偏,他选择了退赛。后来怎么样,好像好多人骂其是骗子,是国家、民族的耻辱。听说过一位运动员在大赛之时,遇到亲人离世,周围人的隐瞒虽然使他为国争光,但在此之后再无佳绩,沦为平庸。如果在过去的中国,你可以举出无数的例子证明,举国体制的优秀之处,可是现如今,越来越突出的表现使我们除了相对冷门的项目,其他毫无进步可言。不是在亚特兰大出了一个王军霞,或是之后的刘翔,我们就应该大肆追捧,也不是我们在面对诸多的体育竞技赛场应该有的职业化所表现出的业余,我们心痛不是一两块金牌的的得失,而是在高速发展的社会,国家依然可以用上个世纪的老路子去玩一场21世纪的游戏,而我们中间的更多人,选择的却是只是关心奖牌的排行,而非成为真正的体育大国。
世界上没有一种体制或是政治、意识形态是完美无缺的,也没有任何一个在人类历史上出现的国家是单纯地予民于利,我们无法选择,也无法鉴别,太多的可知因素,包裹着我们的双眼,不能直视。我们大多数人与女主一样,做好自己的事儿,选择了钟爱的事业,并为此努力,可能不是最好的,但对得起自己。选择一个可靠的人与之共度一生,在生活的琐碎中可以感受到家庭的温情,并且领着国家的恩惠安度晚年。这是一个人,最简单且直白的生活目标。可是这些,我们又怎能逃脱掉国家机器的束缚。如果,我们遇到,或是正在遭受与主人公一样的处境,我们又会如何面对。秘密警察会悄悄地潜入你的住所,悄悄地安装监控设备,暗中观察你的一切,你的一举一动都在秘密警察的眼皮子底下。如果是名罪犯,还能稍稍理解其行为,但是在很多国家,这种无根据式的监控早已饱受诟病,何况是对正常生活中的普通人。现代人具有现代特征的一点,就是知道也善于运用自己的隐私,大多数的政权会给予人民以充分的隐私保护,但像电影中的这般行为,其实也是司空见怪,国家会以任何的名义去除掉你的隐私,以国家的名义侵犯你的人权,然后毫无根据地强加给你莫须有的罪名。你以为的隐私,你所拥有的人权,在事实上,国家会各种名义从目录中刮去,而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岂知是苏联,又有多少政府出于何种目的,监视自己的国民。也许,无论你身处何方,国家机器对于你的束缚,你永远都摆脱不掉,不论是哪个国家的国家机器。
写这个的时候,正巧赶上信息部封杀VPN,反正封杀什么,我们都是习惯了,关掉什么我们也还是能从其他的旁门左道中挖据新的方针,用以“对抗”。我们关心的不是一两个网站的屏蔽与否,不是哪个电邮不能在大陆使用,更不是不能从外国网站翻出新鲜玩应儿,我们关心的是我们会不会失去与世界沟通的路径,会不会丢掉与世界接轨的最直接的途径。不是蔽掉一个、两个、三个,甚至是更多的网站,这不是大事,真正的大事是我们不能再搞闭关锁国的那一套,中国走到固步自封的田地难道就是我们所期望看到的吗?希望这些“手段”能够换来些价值,也希望中国能继续繁荣地走下去,毕竟,无论我如何天天怒骂政府,我还是中国人,自己的国家,谁不期待其繁荣、昌盛呢。
今年的里约奥运会,兴奋剂风波又成为一个舆论的焦点。从赛前到赛中直到赛后,禁药似乎才是奥运会的真正主角。赛前俄罗斯运动员的大规模被禁赛,到赛中的运动员掉进了尿瓶子,再到赛后公布的十五名运动员尿检呈阳性,禁药新闻一直就未停顿过。不过,这已是世界大赛例行新闻了。特别是这半个多世纪以来,几乎每次大赛都会与尿瓶子捆在一起。在更快更高更强的精彩比赛后面,还有着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兴奋剂斗法。
体育比赛中服用禁药起源于何时,可能很难考证了,应该说有竞赛的地方,就会有作弊的事情发生。但大规模服用,则起始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苏东集团。当时正值冷战时期,以苏联为首的东欧国家,为了证明其制度的优越性,证明这种新制度能够干出优于资本主义的事情,相较于经济等耗时较长耗次巨大且结果难以把控的事来说,在体育方面拿出成绩,似乎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而利用国家的力量,将科研的成果用于体育之中,让体育竞赛在短时期内取得突破,则是一种必然。
捷克电影《公平竞赛》,就是通过发生于捷克的一个兴奋剂个案,将东欧集团中当时蔚然成风的服药现象,细细解剖展现给观众。
故事发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就在洛杉矶奥运会之前。其时正是冷战的末期,东欧的铁幕将掀未掀之时,捷克的体制正走向最为沉闷的时期。安娜是一名短跑运动员,极有天赋,刚刚被发掘进入国家队,准备作为冲刺奥运会的种子选手。用其国家队教练的话来说,她是二十年来才能发现一个的苗子。她想要进奥运会,得通过层层的选拔赛,因此教练给予了安娜与其同伴以异常艰苦的训练,尽管有时达到了身体的极限,但他们还是坚持下来了。
但有一天国家体育局来人,将教练与他们召集在一起,签署了一个协议,则永久地改变了安娜的命运。他们被纳入到一个项目里,体育局官员说,他们部门的职责就是挑选出那些能够证明社会主义是世界上最好制度的运动员,“用现代药物手段,帮助运动员提高身体机能”。并称,“在这种特殊照顾下,你的成绩一定能够飞速提高,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在教练的鼓励之下,懵懵懂懂又想获得好成绩的安娜与同伴,很快就在协议上签了字。
其实对于教练来说,这只是一个熟悉的套路而已,他所经历的药物恐怕无以计数。他在那个圈子里从运动员混到教练,已是这个圈子里的既得利益者。他告诉安娜他们,不吃药根本不可能取得好成绩,他们东德邻国之所以成绩突飞猛进,与非常现代化的药物手段密切相关。诚如体育局官员所言,想让组织给你纳入项目,确实也甚为不易。安娜也是教练经过争取才得到组织垂青的。
因为在那样的年代,即使是竞赛也并非只是凭天赋,你的家庭与政治背景,是最终决定你命运的因素。很不幸,安娜的政治背景极其复杂。她虽然出身在一个运动家庭,其母亲是捷克的网球国手,而父亲则是她母亲的教练,他们当时在捷克也风云一时。但父亲最后叛逃到了西德,母亲的运动生涯也由此终止,只能在剧院里做个清洁工谋生糊口。当然,作为叛国者的家属,即使他们久不联系,其政治地位亦是一落千丈,成为那个体制的异己。
这是电影的第二条主线,是关于其母亲的一条故事线。这条故事线作为背景,衬托着主线。两条线交织着发展,将那个时代灰暗而严酷的现实表露无遗,并且让整个故事的发展有了一种焦灼感。安娜母亲的故事是在那样体制之下常见的故事,她的人生因政治而毁掉,却又希望着自己的女儿不要重蹈自己的覆辙,能够在这样的社会中取得成功。因此,她对于教练与有关部门让女儿服药的事是支持的,并且积极地配合。另一方面,她无疑是这个体制的异己者,她痛恨着这样的体制。
安娜曾经问她母亲,为何不跟着父亲叛逃到德国。她母亲回答说,“我不确定,如果我搬去别处,是否还会依然爱着他。我不喜欢就这样把过去的一些都抛下,我始终坚信这里的一切都会慢慢好起来的。”她最初还存在着希望,但带给她的却是深深的失望。当时捷克社会中许多人,同她有着相似的想法。安娜男友一家,亦是如此,在不知不觉之间,就举家移民到澳大利亚。因此,安娜的母亲感叹到,她所做出留下的决定,也许是她一生中所犯下的最大错误。这个错误不但让其生活悲苦,而且也连累着女儿。她有意无意间的活动,被国安部门的人发现,她与女儿的命运也面临着选择。
安娜在服用药物之后,其体能有了很大的改善,在运动成绩上也开始显现出来。她曾问她让其服药的医生,给予她的“特殊照顾”究竟是什么?医生回答她是司坦唑醇(Stromba),是一种完全无害的药物。但她身体上所出现的变化,让其担心并且开始怀疑。生理周期不再来,全身也长出了毛发,并且肝部也出现了问题。这让其异常地担心。一次晕倒送医,普通医院的医生听说她所服过的药之后,很是吃惊并且拒绝再给她看病。她男友的父亲是生物学家,对于这个药物当然也有所了解。安娜于是开始反抗,不想再服用这种药物。为了自己的身体,也为体育中的公平精神。
当然,安娜的反抗是徒劳的。除了男友,她身边几无支持者,而她所面对的,则是整个体制,也包括其母亲。当然,各自的理由皆有不同。她母亲是希望是最小的代价,能换取女儿的前途与自由。本来安娜想去德国探望其十几年未见的父亲,但公安部门因其父是叛逃者,而冷漠地拒绝了她的签证申请。如果女儿能取得好的运动成绩,就能得到去西方国家的机会,就能得到自由。她母亲对安娜说,“你难道不知道司坦唑醇只是那一类药物的一种吗?没了司坦唑醇,还有千千万万别的。”她由此非常担心着安娜反抗的命运:“你也许最终会像我一样,成为一个清洁工,甚至入狱都有可能!”因此,她仍然悄悄地给安娜打着药物。
而其教练,一方面欣赏着她的才华,另一方面则又生气她的不配合。他给上面做过担保,如果安娜比赛失败,他会有很大的麻烦。而安娜的成功,也会让其功成名就。“听着,国家为了你的训练投入了很多很多钱,别人只能羡慕你享有的资源。”确实如此。但安娜的反击也很犀利:“那我是不是应该感谢你强制我注射兴奋剂呢?”不过,体育官员的回答倒也非常实际,其实他们也只是这个巨大利益链条中的一环:“如果你做傻事的话,你的教练会为此付出代价,然后是我,接着是我上面的那些人。很多人会因你遭殃。”并且以安娜想背叛自己的国家相威胁。
即使是支持她的男友,却也在安娜最需要宽厚臂膀的时候不辞而别,跟着父母悄悄移民国外。当然,他也无可指摘。在当时的捷克社会,这已是一个公开的秘密。大家表面上赞扬着这个体制,私底下却又各自寻求着退路。安娜的母亲为了让安娜出国,不也正想着与一名法国人假结婚吗?因此安娜的屈服也是必然的,对于她来说,在当时情况之下,亦是最优的选择。她也得到了预料之中的结果:靠着药物的帮助,她在东德的奥运选拔赛中拿到了奖牌,并且获得了参加奥运会的资格。这让所有人都松了口气,也都心满意足:国家、体育局官员、教练,还有其母亲。
不过,这只是影片主线的发展情况。其实影片中母亲那条线索,却让电影显得更加丰厚,也增添了故事的紧张感。秘密警察的追踪,与政治对于体育的渗透,两者交织在一起,还原了当时捷克的社会形态。安娜的母亲在其父亲叛逃之后,又给安娜找了个继父,这个继父是这个体制的异议者。尽管他们也早已离婚,但他仍不时地将其所写的反体制的书籍,交由安娜的母亲来为其打字。而安全部门为了给其继父定罪,就必须找到这些证据。由此,她的母亲在安娜完成其心愿时被捕,她的被捕也毁了安娜的人生。
在法庭上,安娜的母亲因“出于对国家社会体制的敌意,偷偷编纂和复制不合法的反动材料来对抗社会主义体制”,而被入狱。安娜被体育局的官员保了出来,未与其母亲一起坐监。但经此劫难,她与这个体制也恩断义绝,她中断其运动生涯,选择去一家小工厂里做女工,让自己的奥运梦彻底破灭。她重蹈了其母亲所担心的覆辙,她的命运与其母亲惊人的相似。不过,在当时的捷克,与安娜母女俩一样命运的人也许并不少见,那个体制在不断寻找自己敌人的过程中,给自己树立了一批又一批的敌人。到苏东巨变之时,他们成为那个体制的掘墓人。
有意思的是影片的结尾,失去奥运梦的安娜,下班回到家中打开收音机,里面的一则新闻吸引了安娜。捷克政府宣布,鉴于美国社会的不安全,捷克决定与苏联及其他东欧国家一起,抵制在洛杉矶召开的奥运会。四年前,因为苏联入侵阿富汗,美国抵制了莫斯科奥运会。影片就此结束,不知安娜听到这个新闻时,她的内心是怎样一种情绪呢?
2021-06-19 16:47
说的应该是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提到的历史地理线索包括捷克斯洛伐克1968、波兰、东德、法国领馆、阿迪达斯、八九十年代东欧……语言限制了情报能力,暂未能核实是真实个案改编还是穿越创作。片中的社会气氛未到让人喘不过气的阶段(同体系下长大的人自然熟知,尺度不可同日而语),然而场景算是全方位、故事进展算是严谨有层次、人物心理状态有发展可引发共情的。这阶段的人们还有思想、有自己分寸,再渺小再温和的人也有力量以自己的方式抗争(我们马后炮地知道历史潮流已经移向他们一边、不久就要迎来曙光的)。选角基本赏心悦目,唯独女主长相美跑姿却欠缺说服力;录音效果不错。
使用兴奋剂一向是体育界公开的秘密。以前的李宗伟、李龙大、菲尔普斯,几乎所有的职业运动员都会涉及到该问题。他们或者各国的体育局要做的就是,科学的选择违禁药物i,然后合理的规避药检。去年闹得沸沸扬扬的李龙大事件就是规避的典型。
该片是借用体育的不公平竞争说政治制度的比拼。不想讨论那些主义,但你死我活的斗争从未停止,而斗争的牺牲品永远是底层民众。
柏林墙倒塌前,东德秘密调查600万民众的工作生活,深入细致之程度,让柏林墙倒塌后冲进去人们惊讶,甚至怀疑身边的每一个邻居都是间谍。那个维持扭曲人性的社会制度的国家已经解体了,就连俄罗斯也休克改革经济制度。可是换来的是啥,国家体系崩溃,导致民众更大的痛苦,社会供应系统崩溃,军队废弛军人变成了盈利的男妓。
谁也没想到会911,更美想到美国会因此开始棱镜计划等等相关的监听监视大量民众电话、短信、邮件和网络痕迹。所以任何一个强权或者霸权,总是想获取更多的信息,想获得更多的权利,贪得无厌的表象和政治制度没有关系,这个是权利的本性。
苏联已经解体,失去了话语权,只能任凭后人和世人评说。丑恶会被放大,误解会被加深,言论和影视对此推波助澜,只能等待浪静后才能看清楚。
世界从来都不是平的!甚至一个国家内也是沟壑丛生!要做到形式的公平已经很难了,而体育竞技就是一个形式公平的东西,人类连着一点点公平都难维持,想要指望绝对的公平,那是不可能的!
借体育骂体制,还是秋后算账的那种。典型的冷战思维。好吧,这就是举国体制的错。或者按照剧中更深一层的意思,这更是社会制度的错。只能怪她不幸地生在了一个那时还叫捷克斯洛伐克的国家,那时离东欧剧变还有好几年(从这就可以看出,没了话语权会被黑得有多惨)。听着“敌台”长大的短跑好手从自发到自觉地抵制着以禁药为代表的国家机器的压迫,后来,她就可以自由奔跑了。听说阿姆斯特朗和女飞人琼斯吃药都只是因为经济利益的驱使。
苏共统治下黑暗的捷克斯洛伐克。以体育比赛作为切入点,批判强权政治下人权、言论的非自由,体制下的中国一下子又被带入了,这个故事挪到中国一样成立!电影拍得十分工整,配乐动听,故事以小见大,不反抗不评论,难能可贵。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项竞赛可以做到公平,电影以小博大,从竞赛为切入点,映射的是这个社会,看来问题是世界的,我们所担忧的正是世界所面临的。但电影风格呈现的有些温吞。
觉得奇怪,母亲之前为了让女儿参加奥运会,不惜违背女儿的意愿、冒着健康危险给其注射禁药,最后居然为了反动事业也不顾女儿奥运资格了,女儿最后的转变也比较突然。
在某些特殊体制下,公平似乎成了空话甚至笑话
人物基本沦为剧情的奴隶,对一部描绘体制压抑人性的电影来说多少有点讽刺。
放在奥运年看恰如其分
Jack slow f.uck!法克这肮脏的愚.民.专.制!
没有完善的体制就没有公平的竞赛,就算体制再差还是有人会拒绝接受它的。
解放前捷克小运动员生活点滴;知识分子移民潮,异见分子地下传单,秘密警察反革命罪,滥用禁药极端训练……最后不再代表任何体制的奔跑何其自由
体育也不过是国家权力的工具,所以更觉李娜式运动员的可贵。
结局好虚幻啊主角这样运气太好了好么。。。。多少人就因为这次打击一蹶不振的好么。。
5,反思一般,而且一直觉得举国体制和兴奋剂算不上社会主义的大黑点吧,举国的话看看捷克现在凋零的足球培养体系,好多年培养不出人才了。兴奋剂东西方国家谁也都不清白。电影的政治意味太强(特别是强行加入秘密警察的段落)反而显得不够纯粹。
每一双德训鞋都给你们这些消费主义小肥猪穿白瞎了。一个国家不道德连体育都不道德,开场novesta闪亮登场,捷克马家军备战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不嗑药不出成绩,使劲嗑药往死了出成绩,把运动员往死里训练透支健康换取不道德的国家荣誉,最后个人奋斗抵不过历史进程苏东集团集体缺席奥运,两代捷克女运动员前赴后继为民主自由接力,满门忠烈伏尔塔瓦河激荡清波。风格非常东欧,也是讲母女关系比李焕英境界高老鼻子去了。她妈就是个扫地的,捷克普通人家的家装审美都特别好,应该是家家都有收音机电视了。
像记录一个真实事件一样只叙述不评述,电影本身节奏很平,几乎没有明显的推动情节。从体育精神和言论自由两方面作为切入点,反思强权政治下非自由与非人性的一面。训练的镜头拍得很美。
女主可爱
他们是回不去了,但我们还有可能。
中国人看这部片子的时候应该会有更多感触,举国体制下的体育强国路线。片子平平淡淡,最后的结尾稍显弱
刚看以为是展现竞技体育残酷性的电影,看到后边发现错了,这是对体制下体育系统的批判甚至是对苏共残酷统治时期的反思。电影竟然无缝对接天朝,天朝子民看后绝对比他国观众更有感触,你会联想起李娜式自由的来之不易,也许还会探寻到今日的香港事件的真谛。电影工整,配乐优美,若更风格化就牛逼了。
她妈是个傻逼吧
极权之下,无人幸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