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创伤: 导演PTA公开表示过这是一部二战电影,但个人觉得重点应该是创伤而非战争。因为弗莱迪的创伤不仅来自于战争,而是来自于生活的不同时段和不同层面,从这个角度看,大师虽然是个骗子,但在某种程度上却治愈了弗雷迪的创伤,并且(不自觉的)让他从一个盲从的追随者成为了一个独立思考的人,这么看的话,电影的结局其实应该是上扬的。 弗雷迪一直在进行自我毁灭倾向严重的逃避,最后之所以敢于淡然的面对自己的过去,应该有大师的功劳,但大师治愈他靠的其实并不是他所谓的理论,而是他发现自己个弗雷迪其实是同样孤独的,所以治愈弗雷迪的其实是一些具有普世情怀的事物,信任、友谊、以及向善的希望(即大师的宗教理念,虽然在电影最后大师被证明是一个骗子,但他的误导却是在某个时期给予了弗雷迪渴望被治愈的动力)。所以,积极的看,电影的治愈过程应该不是大师用自己的理论治愈了弗雷迪的战争伤痕,而是大师用自己的普世的人格感召治愈了弗雷迪来自世界的普世创伤。消极的看,电影对于这种浅显的精神分析法是持有怀疑态度的。 宗教: 个人觉得本片和宗教本身关系不大,对于科学教的影射也不是单纯的人身攻击,某种程度上,电影映射了PTA对现代人信仰危机的看法。在《木兰花》乃至《血色将至》中,PTA对于上帝的态度是敬畏的,也肯定了这种神秘力量对于人类的治愈(《木兰花》表现出了对人类伤痛可能被治愈的希冀,《血色将至》则表现了人类背离上帝的可怕结果),但在本片中,大师最终被证明是一个骗子,他的追随者们要么是为了名利趋炎附势的小人(妻子、儿子、女婿),他们不相信大师的理论,但需要大师带来的利益,要么选择逆来顺受的接受(信徒海伦在结尾处虽提出质疑,但最终屈服于大师的愤怒),其实他们某种程度上可以代表现实社会两种宗教势力,沽名钓誉的政客式传销者和为了自我安慰的盲信者。 而弗莱迪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一种凌驾于两者之上的状态,真正拥有思考能力,并成为了一个敢于为自己的原则做出选择的人并且承担后果的人。所以,以这个角度看,弗莱迪的治愈过程可能是这样的:屈服于动物性的人——屈服于社会权威(虚伪信仰、父系权威)的人——拥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或许,当大师对于在结尾处告诉弗雷迪“如果你找到一种生活方式,不必侍奉任何一位大师,你一定要告诉我,因为你将成为史上第一人”的时候,已经暗示了导演的意图,兰卡斯特的大师名号只是一个幌子,弗雷迪最后才成为了操控自己命运的大师。 而且,在技术上而言,治愈弗雷迪的更多的是一种自我暗示的心理治疗,和宗教也没什么关系,弗雷迪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和过去的生活达成了和解,但是在宗教(基督教)的语境中,他远不是一个值得可定的人。 孤独与自由: 弗雷迪和大师的关系也是有多重角度的,他们决裂之前,他们是朋友、父子、主仆、宗师与信徒,甚至有一定同性恋倾向。构成这种复杂亲密关系的一大背景就是两个人都是孤独的,弗雷迪早已被社会放逐,大师虽然一呼百应,但从未有过知己,他的学说与其说是他解释世界的信仰,不如说是他谋求名利的工具,因此他才会根据现实更改自己的主张。所以说大师其实是一个被世俗名利所桎梏的人,这种桎梏的集中体现是他的妻子佩吉,这个控制欲极强的女人和她所热衷的一切,其实是大师真实的现实映射,虽然大师口口声声要实现人类的自由,其实他早就被纷繁的俗世桎梏,永远被社会属性(物化为大师热衷名利,控制欲和攻击性极强的妻子)所困。 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大师对弗雷迪情有独钟,第一,他希望通过治愈这头无可救药的野兽来证明自己学说的价值;第二,也许在内心深处,他无限向往弗雷迪身上那种无所畏惧的自由感。相应的,弗雷迪对于大师的作用其实也是双向的,首先,那些曾经被他奉为圣律的大师的治疗手段已经沦为了他在性交过程中和女伴调情的手段,而且似乎大师也没将弗雷迪治愈为一个完全社会化的人,他最终依然无所事事,好酒好色。但从另一个方面,弗雷迪也确实被治愈了,他从一个消极抵抗,无所畏惧的动物化的人成为了一个随遇而安,淡定平和的,有独立思考和选择能力的人,这种蜕变也确实是大师赋予的。所以,也许大师永远都要活在假面世界中自说自话,而弗雷迪却成为了大师内心深处真正自由的人,代替大师自由的活下去,因此,个人认为电影中真正的大师指的是弗雷迪而非兰卡斯特。 如此的话,电影尾声两人在英国的分离可以这样解释,情感上,兰卡斯特教会了弗雷迪从新感知的能力,所以他才会在千里之遥奔赴英国看望他,并将自己对于他的牵挂化为梦中大师对于自己的求助。理性上,重拾自我的弗雷迪看透了大师等人的真面目,他最终放弃了大师赋予自己的信任和情感,选择去做一个孤独但是自由的人。而兰卡斯特最终只能成为一个被现实桎梏的孤家寡人。因此,他对弗雷迪最终离去的态度应该是既不舍又羡慕的。 电影的态度: 《大师》让人感到困惑的主要原因是因为电影的叙事态度是暧昧的,我们无法从镜头语言中看出导演对于两位主人公选择的褒贬,与其说电影的结尾是弗雷迪弃暗投明,实现自由,不如说是两位曾经无比亲密的朋友(父子、主仆、恋人)在面对无可调和的价值观冲突时不可避免的分道扬镳。是成为弗雷迪,还是成为兰卡斯特,或者是成为兰卡斯特的妻子、儿女、信徒,似乎都没有一个令人满意的结果。某种程度上,这可以是电影正真要表达的,一种(美国)人类集体性的精神状态,在各类极端的情感中相互激烈碰撞,结果算不上皆大欢喜,但可以说是风平浪静。如果说这种状态映射的是战后的美国的话,那么就可以理解PTA所说的,这是一部讲述二战后遗症的电影。 但个人其实倾向于认为电影的态度是普世且不带有褒贬的,或者说是整体消极的。换言之,电影要表达的不是一种论调,而是一种交汇了各种碰撞的思考,这种思考是艰涩而消极的,是歌舞升平强颜欢笑中的人类不愿触及的灰色精神地带,这或许是本片不讨喜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像约翰尼.德普一样,华金·菲尼克斯亦是好莱坞首屈一指的“怪咖”之一。
近期由他主演的《小丑》在威尼斯电影节大放异彩,成为第一部入围欧洲三大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漫改电影。
很多人认为他塑造了一个可以和希斯·莱杰相媲美的小丑,华金·菲尼克斯很有可能凭借小丑一角载入史册。
笔者当然也是非常期待了,而《小丑》将是一个全新的气质和面貌,讲述的小丑如何成为小丑的悲剧故事。
今天,安利一部华金·菲尼克斯的代表作:《大师》
电影《大师》阵容可谓强大,华金·菲尼克斯联手另一位实力派演员菲利普·塞默·霍夫曼。
《天才雷普利》《海盗电台》《卡波特》《闻香识女人》.....霍夫曼给我们带来了太多经典的影片。
而本片的导演保罗·托马斯·安德森,更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导演,《不羁夜》《木兰花》《血色将至》等他所执导的片子一贯都很骚,《大师》也不例外。
此外,片子的配乐很赞,摄影同样特别出彩,全片充满了迷人的质感,给人特别好看的感觉,蔚蓝翻涌的海水,一望无际的沙漠,搭配得当色彩亮眼的服装,恰到好处的远景和面部特写等,再配上完美的音乐,美感十足。
上世纪50年代,美国在战争之后,经济一片繁荣,但同时失业、平穷和恐慌困扰着很多人。
菲尼克斯扮演一名海军的战士弗雷迪,他受家庭环境影响(爸爸酗酒而死,妈妈患有精神病),又因为战争长期与社会隔绝,因此极度的寂寞孤独,饱受精神折磨的他只能砍椰子,用各种化学液体酿酒,甚至是意淫裸女沙雕。
二战结束后,退伍后的弗雷迪,精神依然空虚,他尝试不同工作,但依然很难融入社会,于是,他决定放逐自己,他沉溺于酒精实验的麻痹和性爱诱惑的刺激中......
一次意外,他上了“大师”兰卡斯特的船,加入了兰卡斯特的“缘教派”团队。
兰卡斯特自创了一个靠时间穿梭为理念,以类似于催眠和心理测试的形式,掌控和抚慰他的信徒们,但他同时也面对着质疑和反对。
而心性不安的弗雷迪,内心深处渴望着关怀和认同,兰卡斯特则及时扮演了这个安慰他的角色。而兰卡斯特同样需要他来完成“教能”。
他们之间有着一种微妙的互补关系,彼此从对方那里获得自己的需要,又在对方身上看到自己的不足,兰卡斯特在弗雷迪身上看到了自我的压抑,也因为弗雷迪自己的事业得以进一步发展。
在与兰卡斯特为伍的日子里,弗雷迪索了自己的内心世界,获得了宁静,但他也在兰卡斯特身上看到了大师家庭的不和谐,自己和大师的关系,以及信仰的二面性,在不断对抗和笃信中徘徊,弗莱迪懂得要学会去做自己。
电影《大师》借着战后伤痕壳,内里讲述的是孤独和信仰,最后,弗雷迪回归了日常生活,他在酒吧和陌生的女人调情。在床上时弗雷迪模仿大师卡斯特第一次为他治疗时采用的方法,与女人调情,关于大师的宗教和信仰此时显得特别讽刺。
我们可以在弗雷迪身上窥见生命的孤独和自由的矛盾状态,在兰卡斯特身上看到人性的压抑和无奈,而菲尼克斯与霍夫曼的一放一紧的精彩表演交相辉映,让人大呼过瘾。
这是一部值得反复观看的电影,他提醒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困境,而他人并不能救赎你,你要自己去不断地尝试和思考,你要去成为你自己。
跟着Paul Thomas Anderson从1973年的Valley街道跑下来,离开Licorice Pizza,不由自主地又想起门前的繁花与船舷下的海浪堆簇而成的The Master。马上十年过去了,这些年间,每次看过Paul Thomas Anderson新的作品,总是忍不住拿它与The Master做比,也总是忍不住再打开The Master看一遍,它永远是我心中Paul Thomas Anderson最出色的电影,用我匮乏无力的语言根本无法表达我为什么热爱它,我有多热爱它,今次尽力尝试一下,语言表达能力一般,想到的又太多,若有不当之处还请多包涵。
The Master的内核并不是宗教解密,也不是探讨人的动物性,而是战争:它是关于战争对人的伤害,以及战争给整个社会的留下的创伤。影片第一段以浪漫又有压迫感的镜头开场,船舷下面奔涌着深蓝色泛起泡沫的海浪,紧接着就是Freddie的帽盔,海岛上士兵原始野蛮的行为,Fredddie对着沙滩上沙子堆起来的女人发泄欲望,烈日仿佛把人洗干脱水,直白残酷的对话,透露着极端的生存条件,以及在战争这个漫长弧线上人对暴力由被动到主动的接受,已经将残存的社会与文明的约束剥离。更直观的例子在接下来的场景中:整个士兵在战争结束后接受PTSD诊治的场景,灵感来源于John Huston在1946年拍摄的纪录片Let There Be Light,讽刺的是,该纪录片本意是官方宣传,消除士兵和大众对PTSD的恐惧,声称其可以被治愈,但不说谎的摄影机却捕捉到了PTSD对士兵造成的不可磨灭的负面伤害,镜头里混乱呓语,泪流不止,行为异常的士兵本身就是对残酷的PTSD的泣诉;官方只能对这部纪录片做禁映处理,直到20世纪80年代它才重见天日。对着罗夏墨迹图只剩下原始动物性的本能宣泄,诉说着自己在战争中受到的伤痛,流着眼泪怀念隔壁女学生寄来的信,这些都是从纪录片里直接借来的实例。Paul用不动声色的镜头,冷静到残忍的对白,几乎还原了客观纪录片镜头里对士兵状态的捕捉。
主角Freddie Quell即是一个被战争和PTSD毁掉的灵魂:家庭的不幸让他转向大海寻求安慰,却被海上的战争打得遍体鳞伤,已经不再完整的身体和精神让他无法回到一个不知道该怎么接受他的社会:战争结束,他好不容易回到朝思暮想的女孩身边,又被原始的冲动拉回海上;渡轮出发的前夜,因为喝得大醉沉迷酒吧女招待,他没赶上自己的那班船;在照相馆脾气上来了,他可以与无辜的顾客大打出手;在菜地里收割卷心菜,他纵容看上去像父亲的老头喝自己的烈酒,险些酿成送命惨剧;每当Freddie将要获得安定平凡的生活的时候,焦虑不安与偏执又将他抛到文明社会荒芜丑陋的边缘。他就像一条流浪的野狗,在愿意接纳他的人身边获得短暂庇护,但他永远准备着被再次抛弃。这里的剧作有一个恰如其分的巧妙符号:PTSD就是Freddie对酒精的痴迷。涂料稀释剂过滤酒精是士兵们在战场上学会的制作酒精饮料的方法,片中叫这种原始简单的酒精饮料“poison”,Paul在这里用poison给士兵们从战场上带回来的酒下了定义,也给士兵们从战场上带回来的创伤下了定义:Freddie在战后所有的溃败,包括他奋力奔跑也无法阻止船离岸远去,女孩在被扯坏的纱窗后茫然地看着他的背影,工作没了,无辜的人生命垂危,一切都是因为他从战争中继承带回的poison而起。
当Freddie饥寒交迫,浑浑噩噩登上那艘开往纽约的船,他遇见了第一个没有因为poison抛弃他的人,大师拿着他的酒瓶,接受赞许了他的poison,甚至将他留在船上,愿与他分享这种他自己都觉得苦涩的酒饮。Freddie几乎是立即就感动得死心塌地,将大师视作救世主,任大师摆布,经历他无法理解的课程与实践,交流与惩罚,这种治疗似乎在Freddie身上起了作用,但从大师和妻子Peggy强烈建议将poison从他的身上撕裂去除起,戒断反应,大师家人的排斥和挑拨,还有大师新作品中扭曲和背叛的急转直下,让Freddie开始对整个教会和治疗产生质疑,最终以一种略带喜剧的方式离开了科学教,回到了poison的掌心,Peggy的劝导,大师的尽力挽回都于事无补。正如影片结束与开头照应的镜头一样,Freddie再次躺在沙堆女人旁边,回到了文明世界荒凉的边缘。
因为大师这个角色及其经历是根据科学教创始人L. Ron Hubbard的生平与经历创作的,加之科学教作为争议巨大的邪教/异教,任何对它的影射和参考自然会引起人的强烈好奇,但看上十几分钟,你很快就会回过神来:科学教只是Paul用来加强战后PTSD主题的工具,他并不想揭开神秘的异教内幕,只是想通过时代的滤镜展现出战后社会脆弱的精神世界,以及任何声称可以治愈创伤的手段对社会的吸引力:从纽约到费城,再到凤凰城,甚至远在英国,从海上到陆地,大师的演讲和研讨交流都有着大批拥趸,其中有年轻有为的学生(船上的学生,大师的女婿等),也有上流社会衣冠楚楚的贵人;从一开始的治疗小病大病,到后来在广播上宣传可以治疗战后创伤,这些都折射出社会对疗愈的需求。虽然由于显而易见的问题,这种本身就是畸形的追随也逐渐也失去了理性,演变为强者吸食弱者操控弱者的诡计,向着无法控制的方向跌落:从Freddie心理测验的问题和行为纠正的内容一次次变得有攻击性和奇怪,到大师儿子展现出对大师的鄙夷和不屑,后来大师遭到纽约做东贵妇的起诉被捕,再到最后新教义中can you recall到can you imagine唐突的改变,都在预示着这种疗愈本身从心理暗示到异宗教概念的扭曲。在这个无邪的自助心理治疗滑落至带有欺骗性质的邪教过程中,大篇怼脸的摄影,具有强烈压迫感的特写,大师汗津津的额头,Freddie视角超现实的混乱茫然和他的暴力宣泄,以及Jonny Greenwood创作的以慌乱紧迫的打击乐和神秘阴沉的弦乐为主的原声音乐,无一不是暗黑来临的征兆。
尽管有着复杂和黑暗的一面,在Paul Thomas Anderson眼里,这仍然是一件浪漫的事:人类社会一厢情愿地相信瑜伽,健身,艺术,流行文化,甚至邪教一定可以从战后的精神废墟中拯救自己,却不知道悲剧的结局早就写在宿命之中。There Will Be Blood之后,Paul再次完成了一次完美的符号拟人,将两个平行线角色嵌入他眼中的这种一厢情愿的浪漫:作为拯救者的大师,拉住Freddie伤痕累累的流浪灵魂,两人纠结缠绵,相信他们属于彼此,却无法抵抗天命,站在分叉路口,等着命运为他们做一起漂泊抑或是再也不见的选择。他们的交集充满了浪漫:Freddie和大师在船上初见的婚礼上,大师在他耳边轻语,定下专属二人的饮酒暗号,就像童年时代与青梅竹马分享的秘密;Freddie对大师的学说并不完全理解,却毫无条件毫无保留地维护与相信,甚至愿意为他去坐牢(原创剧本中有一场未拍的戏非常动人:在纽约Freddie听了大师吹牛说的下水道藏宝的故事,偷了贵妇家的珠宝和不信大师的信徒一起跑到下水道寻宝,拿出自己偷的珠宝说自己找到了大师的藏宝,维护大师的名誉);处处遭受冷眼的怪人Freddie,他的行为在别人眼里是古怪的问题,在大师眼里则变成带着奖励和认可的拥抱;大师将科学教灵魂前世的概念套在自己和Freddie身上,相信他们的前世是普鲁士战争最寒冷的冬天里信鸽社遗失的两只气球…只可惜好景不长,Freddie最终也看到了大师事业的阴暗与复杂。在凤凰城,突然有那么一瞬间,Freddie不懂大师演讲的话了,他听到的不再是poison,也不再是自我暗示的疗愈,而是简单粗暴到愚蠢的“新”教义。他放弃了,在大师把他的绳子解开,让他骑上摩托的那一刻,他离开了他的困惑与迷茫,辗转于旧梦之中,等到了大师一通来自大洋彼岸的长途电话,为二人的羁绊做个了结。最终Freddie带着薄荷味的Kools香烟,和大师对坐在异国他乡的书桌前,大师先是带着温柔的微笑说“如果此生不能在一起,来世我会与你兵戎相见”,看到Freddie实在无法挽回之后,他含着泪对Freddie吟唱“我想带你乘上去中国的慢船,让你只属于我”。Freddie看着用诗意唱词表达爱意的大师,也不禁落泪。大师无法为Freddie解毒,Freddie无法为大师奉献,只剩下一句凝在眼里的道别。Paul对这两个失落角色的怜悯和同情,都聚集在这一场戏里。相比于一些批评家声称Paul Thomas Anderson对自己角色的残酷无情,我认为正相反,Paul对自己笔下极端痛苦的角色充满了温柔的包容,如果命运不能给他们美好结局,Paul至少会给他们一刻的光芒。大师会继续在畸形的需求中扭曲,被妻子攥着裤子里的玩意往他不想走的方向走;Freddie会永远在那片荒芜的海滩,在世界的边缘流浪;但至少在大师对Freddie吟唱的这一刻,他们是那两只迷失又重逢的气球,在命运里再次寻到彼此,眼泪折射着怀乡与伤感,带着告别走向天命。
扮演大师的Philip Seymour Hoffman和扮演Freddie的Joaquin Phoenix奉献了绝佳的表演:Philip Seymour Hoffman对角色层次和把握不费吹灰之力,讲学时的气场,受人尊敬的身份背后的欲望,从光明人设到黑暗的转换,以及对Freddie的感情,每一个部分都是实至名归的影帝水准;Joaquin Phoenix除了畸形肢体和疯狂行为这些作为暗黑系方法派演员的基本操作之外,在与大师的多场对手戏中,尤其是最后一场对唱告别,他眼里的不舍和遗憾,比某些过誉的表演要动人百倍。精彩的表演还是要感谢创作角色的Paul,非常佩服Paul,在The Master里他没有任何与观众间的妥协,要求观看的人与愤怒不快沉迷酒精的破碎灵魂产生共鸣,去探索人类内部的毁灭与痛苦,对于我来说,这是The Master真正的大师品格,也让它成为Paul Thomas Anderson最接近大师之作的作品。
The Master原创剧本的结尾,是比影片结尾更加强烈浓重的视觉冲击:Freddie赤身躺在床上,镜头游走在他面前,我们看到Freddie浑身上下盖满了纹身,有海难中能活命最长的鸡和猪,水手们通常将它们纹在身上作为护身符;有奇异的海鸟,有他登上过的每一艘船,彩旗在他皮肤上飘扬,岸边的棕榈树长得那么高,在这些流浪的梦中奇景中间,是“Too tough to die”,PTSD归根结底就是这一句:战争没有杀死他,因为他的生命力太过顽强,但所有的创伤都变成墨水印在他的身上,时刻提醒着他,他为什么还在这里,他痛苦的原因是什么。屏幕黑下来,结尾的插曲Changing Partners也在同样残忍和浪漫的语境里为Freddie的命运做了注解:And I’ll keep on changing partners until I hold you once more. 舞伴来来去去,承诺失落在沙滩上,兜兜转转,他也只能回到这片荒芜的边缘继续跳这支舞,解不了的毒和沙子堆起来的假女人,才是他的归宿。
先不吐槽PTA还是有些刻意还有想当然的手法... 主要是为毛我在一个胖子的演技当中感受到了一种叫做"统治力"的东西,然后这让凤凰哥在胖子面前表现出的不像是癫狂也不像是歇斯底里而更像是无头苍蝇似的演技。
PTA还真是碰上科学教这种硬钉子了,就连嘲讽和负面观点都克制的如此隐晦,就像一切要说的全用杰昆·菲尼克斯不屑的表情表达出来了,这个角色的反社会行为人格、战争创伤和心理变化反应了这种宗教信仰的虚假,但故事和主题却成了一杯含蓄的温吞水。看来颁奖季被无视,不是因为科学教的势力强大。★★★
菲尼克斯身份是一个二战退伍兵,故事放在二战后50年代,这也是他的精神状态成因的一部分,因为对话中还提到了童年。他的空虚与孤独对应的则是信仰以及大师本人对他的认同感。两个人之间的关系是不断对抗和和解的过程,这种暧昧也是人对信仰本身的反应。可能很多人不喜欢这么样的故事,摄影和配乐大赞。
PTA的片子一贯都很骚,这个也不例外,拍得真的太漂亮了。故事本身不如《血色将至》那么有劲,但还是有近乎癫狂的表演撑住场面啊(这次是让人刮目相看的杰昆菲尼克斯!)。两人的关系绝不仅限于“师徒”,甚至有些同性的味道。。。(一家之辞。。)说到结局的问题,是不是有传言韦恩斯坦让改过?
PTA真是神烦……每回他拍个片子,我都不能说我看懂了,但却止不住地喜欢
看的过程一直在走神。这片儿显露出巨大的野心,巨大到盖过了其他一切——也许除了Hoffman的表演。摄影剧本剪接主题都是“优等生”,但在表情达意恰恰是我本人最讨厌的那个路数——过于卖弄机巧企图俯视而失了诚恳,拒绝跟观众交流。PS:Amy和凤凰凑一起互相影响都演得好紧,看得我好难受!
基本上喜欢《私恋失调》这种怪腔怪调的朋友都会喜欢PTA的《大师》吧,从音乐到摄影都怪怪的,却无比迷人,《大师》之好在于PTA拍得很自在,揶揄讽刺都点到为止,小坏坏小幽默,没有《木兰花》《血色将至》那般工整匠心,每次看见杰昆·菲尼克斯在勾兑酒水就激起一腔口水,真想尝一尝。真那么好喝么?
故事没有那么那么吸引人,手法略显沉闷,但得个双影帝神马的还是很有戏的,原声啊摄影啊没的说,其实还是很好的片,但期待值太高真不是好事
2021-8-21重看;你们要进窄门。因为引到灭亡,那门是宽的,路是大的,进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你不能说我一无所有,你不能说我两手空空。战争创伤的阴影秘密被一层层拨开,他逐渐遁入何以为人的自我质疑怪圈,从一个谎言落入另一个谎言,痛苦像沉重的湿衣服紧紧困缚,像溺水的绝望叹息;根本没有一个人能救你,每个人都在生的路上如孤魂野鬼。华金的表演堪称入木三分。
PTA是最好的,但这不是最好的PTA。虽然,有些地方真的值得打五颗星。
我很想给个5星,但是结尾的草率和从偏离的角度处理主题我只能给3星半。50年代风格的拍摄和剪辑,画面优美,但是影片却是creepy,dark,uncomfortable。观影中有5人离席。邪教总是富于个人魅力与疯狂组合,两者相互吸引因为它们本质是一样的东西。演技一流,这也是PTA的电影总拿表演奖的原因。
看完PTA的新作大师恍惚的出了电影院, 回家的路上不断想起很多电影的细节. 晚上睡觉前一次又一次去回忆电影中的情节. 这电影, 看完后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仿佛是多年一直在看的电影, 仿佛是老的经典片子不断被人提起, 仿佛是一直伴着我们成长的影片, 他过于深刻以至于念念不忘.
不是你们想像中的那种电影。非常特别。这部讲的其实还是一个人,是血色将至里石油大亨的另一面。难怪担待和菲尼克斯惺惺相惜了,他们太像了。
还需要多说吗,库布里克也会很欣慰的。
两位男主的几场对手戏都精彩非凡,不断跳进回忆的剪辑法也与邪教寻找“前尘往事”的主旨相统一。然而在叙事调和一点上电影却卡在了一个尴尬的高度,晦涩有余情绪不足。从商业影片角度来看太过个人化,从个人作品角度而言个人风格又不够突出。3.5~4星。
菲尼克斯长了一张“来操我”的脸
昨晚看了一半和onion聊微信去了,补完...对电影越来越宽容对小说越来越苛刻是什么情况~~PTA就是我们时代的库布里克
人外有人人不知,能人之上有大师。大师也是凡人做,只是凡人心太痴。
★★★★★但凡二人對話,那近之又近的鏡頭,真的讓我覺得,宇宙只有我和你。難離難捨,因為是唯一。一神教如此野蠻。蠻夷裡就滲出血的甘甜。甜得像你調的烈酒。酒又原是水,只因你行過的神跡奇事,世界不再一樣。
看完电影就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