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的“妈妈”贯穿全片但从未露面,从俞家门口横幅“打倒学术权威”推测,她是一位知识分子,但因为十年浩劫身染重病,不愿出门示人。
没有展现出实体的“妈妈”与《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老爷相似,都是抽象的代表物,我推测“妈妈”代表的意象如下:
一、时代。从中国历史来说,1966-1976的十年,是集体狂欢的荒谬年代,黑与白是视出身、对革命的忠诚度等而定,有知识成了罪恶。这十年是染了病的中国,是不可救治的时代
二、国家。火车中,三个人都说自己在去看妈妈,有一句台词是:谁能不爱自己的妈妈呢?的确,谁能不爱自己的国家呢?尽管,在这十年里发生的事情,不是从前所能设想的美好,非常多的人落难受罪死去,所有人陷入了一种莫名的革命狂潮,像片中说的“先改修正主义,再管人道主义”,这十年里的中国就是身患肺癌的“妈妈”,国家也会犯错也会生病,患病母亲对于俞的影响、俞对母亲的深厚情感,正是所有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映衬
三、传统文化。我们常说,中国是一个有数千年灿烂辉煌的文化的国家。不管是民族心理的集体潜意识还是数千年的文化经验的积累,在这片土地上长大的人绝不会不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其实母亲对于孩子的影响也是如此潜移默化与深刻地,比如在地里挖东西时,俞因为妈妈教导的做人原则,提出了以钱换物的建议
关于导演的态度:
第四代导演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关于这一点,正如谢飞导演强调指出的那样:“我们与祖国同成长、同悲欢、同命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民族忧患意识,是我们这一代艺术家共有的特征。”这部《小街》可以看做是对过往青春的追忆,对十年浩劫的批判反思,对在时代中个人命运不受自我控制的哀叹……从这部电影中来看,导演是一个很乐观的人,他对十年的态度就是俞的妈妈常说的、被俞与夏反复提及的那句话:过去的事情让它过去就算了,对于经受了十年的人的建议是:珍惜当下,“春天已经到了,还会找不到阳光么?”“不是结尾,而是起点。”
导演在表达自己的态度的同时,在电影中的另一个态度是:对于这“十年”,还是让后人自己去说吧(导演在这里玩弄了一把电影技巧,真是妙)
关于两人的姓氏
直到结尾,我们才知道两个人的姓氏,还不是姓名,片子里面的所有人都只有姓没有名:钟、俞、夏(这一点没想出理由,为什么只有姓而没有名)。我理解的这种安排是:十年浩劫中,个体都在集体式的狂欢中迷失了自我与本真,在荒谬的年代结束后,大家重新找回了原来的真实的自我,而不是被自上而下发动包装起来的“红色的我”“被剪短头发以男装示人的俞”“不能开心的笑的夏”,这是导演对于时代的批判反思和对命运不由己定的无声反抗,更是在强调真实的自我个体的独特与可贵。但还有一层是,为每个在“十年”中犯下错误的人遮羞:疯狂的时代,因为自我不是自我,自己看不清自己与周围,所以是时代的错。
可解读的东西太多了,对于电影语言的探索也很厉害,真的好看呀!奈何我学识有限语言匮乏无法将喜爱之情言之于表╯﹏╰
对了,最近看电影是会把一部分关注点放在男性与女性的角色安排及代表的意义上,《小街》这部电影中对女性的刻画真是格外温柔与细腻,第四代真的是宝藏的一代导演
一个九岁的小孩子懂爱情吗? 一个九岁的小孩子理解文革吗? 但是这部电影就是我九岁看的时候流泪了的电影。
喜欢这两个年轻人一起玩的场景,感觉非常好。
因而,他们变坏以后,我真的惋惜不已 回家以后婉惜不已,一对好青年为什么后来就变坏了? 现在我一听这首主题曲都有一种异样的感觉,想起我九岁的那种感觉。 更喜欢那个青年人变坏的结局,是悲剧所以更加震憾!
当时看到男主眼睛被打瞎的时候心里有点难受
享受得太美妙了,即便胶片老化,即便我在影院睡着了那么一分钟,但都是在最舒缓的情绪(两人开救护车出游那段)下小憩的。当然,对西方现代主义电影的模仿,让杨延晋当年挨了点小批评,但它的基调绝对适合那阵的伯格曼和费里尼。
80年代的故事最嗲了~
当年的电影都有点舞台剧的影子,演员的功底都很强,而且敬业。那时的爱情戏真纯,纯真!
抛开表演风格的时代烙印,你敢说这个片子不新浪潮?
4.5 虽有年代尬点,仍是极其神奇的高水平之作,神奇一:靡靡之音感伤主义掩饰下的政治意图强烈勇气可嘉的文革反思片,叙事结构尤其是结尾的处理非常前卫高级;神奇二,小街指的就是现在电博后门的咱常去觅食的小马路;对我个人而言最神奇的是:我老妈在八十年代曾经给这位男主角织过毛衣【震惊
很多向前苏联学习的各种蒙太奇镜头,运用的很好。
8,戏中戏,多层并行蒙太奇,开放式结尾,这电影叙事太先锋了,杨延晋太潮了。张瑜短发真像树里,萌爆了
情绪电影,套层结构。百年国片,独一无二。
其实,这本可以是部同志片,只不过迫于当时的电影审查制度和时代审美主流,那个“像个姑娘的小伙子”就真的变成了“姑娘”。虽然,男主帅、女主美、故事还可以;可是,这样的表演形式、这样的文艺台词、这样的镜头语言,真不太能用现在的眼光去欣赏吧?→ 中国电影博物馆影厅里的爷奶叔姨听见熟悉的歌曲旋律响起就跟着哼唱起来了。
上海电影曾经达到的高度让人惊叹。元叙事和多重结尾设计巧妙。开车和失明的意象都不错。从性别角度切入讲文革故事现在看来稍有些古怪。
前半部是梁祝和罗马假日,后半部是滚滚红尘和罗伯格里耶的欧洲快车。
挺小众的一部反思文革佳作!一个人受了伤,遭了罪,不允许他喊艹 ,只允许他喊疼,故名曰伤痕文学,电影本身故事很平淡,优点胜在套娃式的六种开放式结局,六种不同的人生令人反思那个十年对那一代人的伤害。女主角问:为什么有些人那么凶?男主角答:他们还没长大!他们都是爱国者,他们都追求真理和正义,可他们迫害起自己的同胞来眼睛都不眨,他们用仇恨对待世界,自以为很成熟。可是在认知层面上,他们还没长大。甚至,这个民族还没长大。也许,所谓长大,就是心中没有敌人了吧。
20101204@新光影艺苑。这片子太超越时代了,不但有剧中剧,有多结局,连打破第四壁的手法都用上了。虽然是实验电影但本身拍得很有诗意,毫不乏味。张瑜也很棒,同一个角色各种变化,伪正太、妹、交际花、眼镜娘……真是萌属性齐全啊。
六种结局 六种人生
夏和“弟弟”开车去野外采药的桥段几乎是看到过的最好的抒情段落了
名气没《庐山恋》那么大,不过郭凯敏和张瑜的二度合作可谓天作之合,而本片从可看性话题性艺术性全方面超越前者。借由两人的邂逅和受伤层层推进,对文革时期的批判绵里藏针,三个开放性的重逢结局各有特色,呈现出80年代先锋电影的时代特征。
每次看完电影,我都要闭上眼睛想一想,提到这部电影脑海里的第一个画面第一句话是什么呢?俞:你为我失去这么多,你不后悔吗?夏:在这个年代,我们的失去都不是为了我们自己
国产电影很少有这种能看得让人渐入佳境的,后半部分的叙事张弛非常好,比起前半部分精炼含蓄了很多。作为新时期的头几年里的影片,不管是反思力度和形式借鉴都相当大胆。张瑜和郭凯敏也表现出色,虽然多少有点戏剧化的样子,但是瑕不掩瑜。
让我们一起走出这动物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