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电影是有优点的,就画面的眼色搭配来说,是很过硬的。镜头中总有高光的亮色来打击眼球。伍德蕾的大胸也很迷人,打低分丧良心,不仗义。属于白嫖。说回故事,就有很多的缺点。这是美版小说改编电影的通病,就是故事节奏的转换不好,总是比原创剧本要差一口气。这个节奏可能是参考原著小说拍的节奏,但是挪到电影上就失去了电影本该有的抑扬顿挫,电影只有一个半到两个小时,所以不把握节奏是不可能拍好小说改编电影的。典型的例子就是《龙纹身女孩》,什么都很好,感官刺激也足,演员什么的都没问题。导演也是大牌,但是唯独就是差在小说节奏和电影节奏之间的转换。这里可想而知这个改编编剧的重要性。他没把握好,一切都完了。
这里倒不是说类型片的节奏就是统一标准,只是节奏一定要参考影片时间这个限制。因为节奏的松散,(女主从恋爱到母亲失踪为前半段,大学期间回乡为后半段)明显细节过多,支线剧情过多,这都是小说的节奏。本来都应该发挥功能的情节(比如女男友之间的关系转变,母亲勾引男友的意图等等)在结局的反转中都变成了无用功。爸爸和男友是GAY,这是强设定,硬转折。导致父母的前史描绘,母亲勾引男友的描绘(这里还是大篇幅描绘,属于重点)都被消解。这个结局的不合理导致整个电影60%的篇幅变成了无用功。多一块少一块无所谓。最后父亲与女儿的对峙应该是全片高潮戏,因为没有找到尸体所以错位了一下,这里是很巧妙的设计。如果只是父亲捉奸在床杀了母亲,虽然符合观众的猜想,没有惊喜,但是整体逻辑可以通顺。全片的节奏槽点也都可以变成电影小说化,符合小说节奏的理由盖过去,但是大家都是实诚人,显然导演不想这么做。结果玩脱了也很正常。
很久很久以前,在夏威夷有个可爱的小女孩,她的妈妈因为做水上高难度运动摔成了植物人,而她愚蠢的爸爸拒绝卖掉还有7年就过期的地产,之后小女孩受不了贫穷的日子,于是逃到了美国中部小镇认了一个新妈。可惜这个新妈一点也不爱她,不让她上大学还逼她送报纸替自己赚钱,可怜的小女孩送了那么多报纸却还是处女之身,正当小女孩一筹莫展的时候,不知道是幸运还是不幸,小女孩遇到了一个同样迷茫的男孩。这个男孩自己一团糟,却很会给身边的人带来美好和快乐,两个人相互鼓励的要改变命运,立志成为人上之人。小女孩成功了!她如愿的改变了老处女的命运,但是老天哪能轻易的放过这个可怜的女孩,她发现原来男孩根本不爱她,“雷锋型人格”的他只想帮助女孩逃离她妈的奴役,小女孩毅然决定踏上离家的长途车,继续寻找她的命运。
女孩来到了一个新的城镇,她已经不像以前那么乖巧纯洁,青春的荷尔蒙让她同时拥有两个炮友,其中一个是鲜嫩多汁的混混小鲜肉,另一个是肌肉发达的警察大叔,床场得意的女孩正准备大展拳脚的时候,她发现新的爸妈也有问题。人们不得不承认,凡是成为女孩妈妈的人都好惨,这一次她的妈妈居然(此处应有剧透)。女孩心灰意冷,又再次离开让她伤心的地方,在经历人间繁华陌寂后,女孩决定还是做一个洁身自好的好女孩,可是命运却再一次和她开了一个玩笑。
在新的家庭里,女孩被查出得了肺癌,因此她不得不每天提着一个氧气瓶生活,可是命运就是这么的邪恶,此时在女孩生命中却第一次出现好的恋爱对象,对方阳光青春,健康向上,又那么的关心呵护她,唯有一点,对方也是一位晚期癌症患者,女孩哭瞎了双眼,带着对命运不公的愤恨终于结束了她精彩而不平凡的一生。
没想到,女孩居然又投胎了,如今,女孩发现自己竟然成了一个无比重要的大人物,还有一个帅的掉渣的战斗型男朋友,她的男朋友还有个可爱的昵称叫:小四。他们和其他很多朋友一起,干掉了同样投胎成功的泰坦尼克·萝丝小姐,这个新的世界也已经满足不了女孩日益增长的欲望,她决定带上男友翻墙出去看看新的世界!女孩的故事还在继续,她的命运又将魂归何处?赶紧去看分歧者3。
2014年的片子,我是最近刚看的。因为看过女主演的《分歧者》,看过电影里演妈妈的Eva很多片子,对于Eva的演技很肯定,所以选择了这样一部仅从片名上不怎么能够吸引我的电影。
一开始我以为这是一部伦理剧、青春励志剧,因为无论是电影基调、视角还是配乐,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竟是一部悬疑剧。看完以后我就开始在网上搜,这是我一直以来看完让我印象深刻的电影以后的习惯。就是说,当我看了一部让我印象深刻的电影以后,我会去网上看一下,是否有什么评论可以解答我在看片时产生的疑惑。事实上,我一直都不明白为什么妈妈那么讨厌爸爸,这种怨恨那么的强烈。看过了豆上的几片文章以后,它们启迪了我,但我却从他们的评论中发现了不同的观点:很多人都说女主的小男友很贱,妈妈无节操诱惑女儿男友之类的话,这让我注意到妈妈一直以来的反常行为,包括她看女儿洗澡,跟女儿诉说自己并不爱爸爸,以及半夜里询问女儿与男友的性生活。很多人认为这是妈妈的神经质,但是我却觉得在爸爸、妈妈、小男友里面最正常的就是妈妈,她是一个正常的女人,她最开始也是爱爸爸的,可是爸爸一定是做了什么事让她很鄙视他,那么爸爸做了什么呢?我个人认为,爸爸是一个同性恋或者是双性恋,他爱妈妈,并且对她有强烈的占有欲,他不允许她离开她,可能这里面曾经有过威胁(警察说曾调查过爸爸妈妈以前的邻居,邻居对爸爸的评价是有暴力倾向),甚至是以女儿来要挟妈妈不能离开这个家,所以妈妈对于爸爸的一切只能忍受,爸爸是双性恋,可能曾背着妈妈在外面与男人私混过,可是妈妈对于爸爸的变态的背叛一直没有证据,但是一切又都是那么明显,所以她憎恨他。她早就怀疑她的丈夫与女儿男友出轨的事,她的一系列在我们看来无节操的诱惑女儿男友的行为都可以解释成试探小男友的性取向,包括她半夜询问女儿与小男友的性生活。这一行为被很多人理解为妈妈的变态神经质,但是我觉得这可能是她在向女儿求证小男友的性取向,如果女儿与男友的性生活很好,那就说明自己的判断是错的。可是她看女儿不回答(因为不愿意回答,太尴尬了),她开始说自己很有经验那些话,其实潜台词是“你都不知道你的小男友是guy,因为你根本没经验,我才有,所以我知道”,这些话在她心里,她想说却又出于母亲的身份无法说出口。她自己很美丽,生活却很不幸,所以当她看到自己的女儿出落的同样美丽时,她跟女儿说:“我以前也曾那样看自己”,潜台词是:“我认为我自己会有的生活是美好的,然而却不是。”当然这话不是对女儿说的,其实是对自己说的,她在感慨自己的命运。我的叙述可能没有什么逻辑,总之,我想说的是,这个家里一直很压抑的那个人是妈妈,表面上或者说从女儿的角度去看,是妈妈一直在欺负爸爸,但是很多事是女儿不知道的,我们观众是以女儿的视角去看的,所以也不会看到深层的东西。事实却是爸爸欺负妈妈,至少电影里并没有体现妈妈的背叛,却实实在在地看到了爸爸的出轨,还是这么的不伦!(我个人认为这应该不是第一次,对于一个恋童癖的人,谁不厌恶?)爸爸在地下室手淫,我们以女儿的视角认为是妈妈不喜欢爸爸,可是也可以理解成爸爸对妈妈没有兴趣。或者妈妈知道了爸爸的事才不想跟他接触。妈妈试图跟女儿交谈与爸爸婚姻的不幸,她说她从没爱过他,可是女儿不想听这些,她已接近崩溃的边缘,可怜的妈妈。
还没看到电影,但是知道是关于女人的青春与衰老。姣好的容颜,妖娆的身段似乎永远属于年轻女性,她们可以不加粉黛就如此明媚逼人,似乎占有这个年龄阶段的女性本身就已经赢了,那是一生中不可复制不能重来的财富。于是在《夜访吸血鬼》中心已经成熟身体却永远停留在儿童节段的克里斯汀邓斯特才会悄悄藏起一具年轻女性的尸体,而在被发现后声嘶力竭的吼着:I want to be her. 青春于女人而言太过宝贵,年长的女性往往对年轻的女性颇多微词,甚至母亲对自己的女儿亦是如此。影片还没有看,不知道最终母女二人有没有化解矛盾。
看介绍时,我曾以为这仅是一部悬疑戏,但正片却起初像《少女成长日记》似的青春片,并带有略为香艳的裸露,稍后却变成扑朔迷离、神秘莫测的《消失的爱人》,偏偏童话般炫丽色彩、意识流梦幻视效,让惊悚之余带着复古亲情,让变态之余带着和谐爱情,因此《暴风雪中的白鸟》既诡异又温馨,诉说着美国中产阶级的婚姻痛苦,以及两性关系的混乱造成的致命诱惑。
根据美国女作家劳拉·卡塞斯克同名小说改编的《暴风雪中的白鸟》,编导选用了女注解凯特作为故事的讲述视角,从她的嘴中我们主观地看到了一个不幸的家庭。三口子看似风平浪静的和睦表面,却隐藏各种恐怖危机:美丽的老妈和老爸结婚后,尽管生下了一个可爱的女儿,夫妻双方却从多年没有了性生活,导致老爸终日看黄书撸管度日;老妈既要干涉女儿和小男生交往,还曾试图勾引那个小男生。而母亲一夜间的神秘失踪,则牵着所有人鼻子看下去,想知道究竟出了何问题。
影片巧妙选用了伊娃·格林和谢琳·伍德蕾去扮演母女,前者扮演凯特看似清纯可人,却骨子里风骚的绿茶婊,同小鲜肉男生在家乱搞被抓,18岁勾引40多岁警察大叔,一句“Can I fuck you?”,令人面红耳赤;后者是曾凭借《戏梦巴黎》扬名国际的性感女神,虽然伊娃已没有当年那般水嫩,却拥有魔鬼般丰乳肥臀、玲珑娇躯,举手投足间还带有野性、挑逗、大胆。这种性感魅力同样迷惑了观众,让人错觉是老爸是楚楚可怜的受害者。尤其是伊娃那身翠绿色的比基尼,躺在游泳池边躺椅上时,你会觉得她或许骨子里放荡淫乱,或许曾干过某些肮脏事,或许跟人私奔离去,或许因偷情被杀,但事实恰恰相反。
其实在凯特的主观视角里,还能瞧出她曾活得很压抑很困惑,因为母亲离奇失踪得太突然,因为家中那口冰箱太神秘,因为前男友口中“父亲知道母亲的去向”,因为警察男友透露过父亲可能是凶手。而暴风雪意识流中,母亲一丝不挂躺在雪地里,形容婚姻与家庭被冰冻?形容亲情与情欲被冰冻?还有女儿对母亲的怀念与不理解?事实上,母亲阻挠女儿和男友在家乱搞,绝对为她着想,但她像一团燃烧的火焰,让你能够感到温暖的情愫;反到是端详和善的父亲,却是冷冰冰的面容,让你感到莫名的恐惧。影片后半部,其实谁都看得出父亲杀了母亲,但真相却大出意料。
身为本片编导的格雷格·阿拉基,曾凭借《神秘肌肤》斩获旧金山同性恋电影节最佳导演奖,由于对GAY题材热衷,选择拍摄了《暴风雪中白鸟》。而我们在赞叹《天才一族》《月升王国》《布达佩斯大饭店》导演韦斯·安德森能够娴熟驾驭华丽奇幻画面时,却没留意过《暴风雪中的白鸟》,因为同样略带唯美童话色彩的本片,摄影、美工、道具都斑斓炫丽,让人美不胜收。格雷格·阿拉基导演假如能够坚持《神秘肌肤》《暴风雪中的鸟》这样佳作,保持着红风格,其前途不可限量。回到本片,这个剧本设了很多的伏笔,例如那个神秘冰箱,导致凯特打开冰箱时,居然空无一物的情况,惊到了许多人。接着,父亲突然在楼梯上黑影与现身,则似乎在惊悚气氛中蕴藏了微弱的亲情。
靠着《分歧者》《星云里的错》在好莱坞爆红的90后谢琳·伍德蕾,本片中大胆秀了美腿和雪乳,上演了激情床戏,留下银幕首次香艳瞬间,反而期待伊娃·格林再次脱光露点的“淫迷”失望了,因为她目标是演技派,本片诠释的母亲角色,带有浓重的悲剧宿命。当一个女人买菜回家,目睹丈夫和女儿男友搞到一起,她疯狂地笑了,嘲笑这个中产阶级最后底线,还有自己婚姻的痛苦真相,故而遭到丈夫掐死。努力去维持一段不和谐婚姻,或许是多数中产家庭都在做的,而看着是受害者的父亲,反而是害人的凶手,谁曾想到呢?这是一个女孩讲述的惊奇故事,尽管残酷真相与结局有点刻意,但这个讽刺意思极强的戏剧,却让《暴风雪中的鸟》承受着生命中难以承载的重,进而发人深省。而凯特母亲尸首曝光后,从某种程度上,更像美国中产阶级的墓志铭,赤裸裸揭穿了某些虚伪的婚姻、恐怖混乱的两性情欲需求,他们酿造过太多恶果,不是吗?顾影自怜,可哀可叹!
2014年,谢琳·伍德蕾红了,影迷们铭记她为我们带来绝症爱情佳作《星云里的错》,同样也应关注更有惊喜的《暴风雪中的白鸟》,尽管它在IMDB评分不高,北美票房仅收获2万。2003年,《戏梦巴黎》让我看到性感到骨头里的伊娃·格林,却从没想到2014年《暴风雪中的白鸟》中她最后停不下来的疯狂冷笑,让我难忘一个实力派女星的精彩表演!
这剧情真是蠢爆了,人物的塑造、诠释也是够糟糕的,谢琳·伍德蕾演戏真烂,伊娃·格林也是被拍得够丑的。警察的智商是负数吧,剪辑糟透了,最讨厌这种没有现实逻辑的常规剧情片。
母女情深,悬念一直到最后,但结局还要来故意gay那么一下反转剧情,感觉实在刻意啊
倒是一直没发现这姑娘好看了许多 Eva再无鬼马空灵的角色呈现 最后一分钟翻转 觉得很可笑 这个导演上一部电影简直看不下去
最后几分钟的反转
三观尽毁!!此片应该叫《爸妈都想上了我的男朋友》!!!!男主是帅!!!最后结局反转的也是特么醉了!!!!
哈哈,真是一场好戏啊,全家都是小婊砸,本人的年度十佳。格林的出色就不说了,反正有她,主角的戏份肯定抢走大半,好在谢琳·伍德蕾演了也是个小婊砸,18岁勾引40多岁警察大叔,一句“Can I fuck you?”不比格林差,大爱这个本子啊。。。
看过几部谢琳.伍德蕾的电影,故事的讲述方式基本一致,她做绝对主角,她一本正经做旁白,她来脱衣服,不同的男人来分享她的肉体。顾影自怜,可哀可叹。片子稀烂,神经兮兮。
家庭主妇的消失。暴风雪中的白色身躯,牵强的隐喻,糟糕的剧情。结尾太弱,之前没有任何征兆。唯伊娃格林,出色一如既往。
还是第一次看谢琳伍德蕾如此青春的样子,有种说不出的美,在这里面风头盖过了伊娃。整个片子的情绪都蛮好,结局有点崩,不是反转悬疑片愣往上凑很没意思。
总结下来就是一家三口与邻居男孩不可描述的关系,伊娃格林真的自带神经质气息~~
5.8 影片的剪辑非常糟糕,从思路和手法上都有问题,首先场与场之间的情绪断裂的很厉害,导致戏剧张力无从积累,其次几场本该很出彩的超现实戏份都因出现时机不对跟情绪和张力丝毫对不上。影片的摄影很好,大量留空构图展现女主心理,超现实镜头拍得张力十足。影片中母亲与女儿两个角色都属于miscast
迷幻复古的配乐不错,拍得比较流水账。可惜了表妹的两点全露。
这种悲剧的家庭主妇值得被更严肃地对待啊,而不是将她们的生活呈现成现在这样裹挟着哀伤气质的文艺小调,结尾的解密还那么丧尸。
伊娃啊伊娃!!
没那么差啊。除了结尾确实太过狗血。梦中情景的部分有时会让人笑场之外。其他部分还凑合。伍德蕾老师演技表现还是很不错的。电影有探讨空间,人际关系杀人,日常的压抑等等。可以看看。
让人想起《可爱的骨头》呢,伊娃格林片尾的大笑值一颗星。
剧情是真的简单了一点,谢琳和伊娃格林颜值撑起整部影片
纯为EvaGreen看的,女神依然很美丽不过镜头实在不多。倒是91年的女主角豪迈的一露再露还挺意外的。故事方面实在没什么好讲的,字幕时轴和翻译都有点问题看得有点出戏,最后的反转太刻意了没必要。
这角色找谁演不是一样,偏要找伊娃,浪费演员
女神只是来打酱油的,看完电影后又再次坚定了结婚要慎重,千万别凑合的思想,否则不是精神死就是肉体死,精神死完肉体死最后落得个白茫茫一片真干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