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梦境看似是一种解脱,脱离了现实生活的悲剧,但却招致了精神上的彷徨。
首先说说我认为的这种表现形式。导演不容易,将这么多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观点杂糅在一部不长的电影中,野心很大。但是私以为还是不算好。第一,电影承载的内容过杂,主线与结构很难看出来,更别提只看一遍的电影观众。第二,这种每种观点的只言片语很容易造成两种极端:对于对这种哲学科学类问题平日思考较多的观众而言很幼稚,会造成整体印象的失分。对那些并不太在意这些形而上学东西的观众而言却会形成吊书袋的印象。第三,既然作为商业片,制片方与观众互有利益需求,又何必整这些虚的东西忽悠观众。整部片子更像是导演的呓语,一种隐秘的自我观照,何必作秀或自欺。导演有这功夫完全可以扩充电影内容,作为地下或私人表现在他的小圈子内共享。不过这种表现形式也有好处,观众或多或少都会有相似的看法,也算是一种思维的碰撞。
内容很隐晦,能真正看下来并完整的理解的人很了不起。导演的态度就是,看懂算了看不懂拉倒。千人千面,也不一定对电影中的观点有什么特定看法。这部电影可能是欢迎过度解读的。
发现了许多以前没发现的东西。
不好意思,我看本片的时候也半梦半醒……大量的对白,恍惚又不太连续的画面……当然,和看片时的精神状态可能也有关。并不是说影片不好看,至少不是不好。只不过确实有点催眠的效果……很切合影片主题……
我想先说一下它的动画效果(是的,这是一部动画片)。第一眼觉得,哇靠这画得真像啊。然后我马上就警觉了,这不能吧,肯定是拍真人再去做效果的吧。但是它又时不时加进一些变形、迷幻等效果。于是我一直关注着画面,直到July Delpy(“Celine”)和Ethan Hawke(“Jesse”)出现,发现了脸熟的——这也“画”得太像了,一定是真人拍的……
然后我又重新将时间轴拉回前面,关注对白内容。
插说一下,“Celilne”和“Jesse”是来自《Before Sunrise》和《Before Sunset》的角色——严格地说,拍本片时还没有《Before Sunset》——但是情景上似乎在其后,因为此二人上床了,醒来依然在继续着不休而无甚边际的对白。
(少量截图见
http://www.douban.com/photos/album/14766171/。)
“人的肉体死去6到12分钟内,大脑仍在活动。而梦境意识下的时间比醒时几乎长无限多。”
“我醒来,10:12。又睡。做了一个长长的复杂的貌似好几小时的梦。然后再次醒来,发现才10:13。”
“就是如此。所以6到12分钟的大脑活动,简直可以就是你的一生了。”
……
“过去40年间,全球人口翻了一倍,如果你真的相信自负的灵魂永恒论,那你的灵魂也不过50%的几率超过40岁。如果要达到150岁,那就只有1/6。”
“你想说啥?轮回不存在?还是我们都是帮年轻的灵魂?或者我们中有一半是轮头一回的人类?”
……
说到我将时间轴重新拉回前面。这片本身对话就多,又深奥、有时晦涩,一不留神顾着看画面,你就根本不理解它在讲什么。原来就不大好懂的影片……
我不大肯定我明白了它想表达的东西。但是很多地方的谈话确实很有意思。主要好几段关于梦境和现实的,正如同前面提到的,这是本片的主题。这种既像实拍又是动画的画面风格本身就是表现梦境的上佳手法,看起来不是真的,又绝对像真的……
片中主角不断地醒来,又不断地发现其实还在梦中。这样的情节乍一听挺恐怖的,但影片中并非如此,而是有趣有深意得多。尤其结合若干段对话中关于梦的阐述,你对这一次又一次的“假醒”会有自己的猜想和看法。片名《Waking Life》也很值得思考。
http://syc0129.blogbus.com/logs/36883702.html本片由导演兼编剧理查德•林克莱特采用DV真人拍摄,并用软件将其“动画化”。导演史蒂文•索德伯格亦在片中出现。青年学生维利•维金斯童年时曾从小伙伴那里得到这样一个预言:“梦即命运”。长大后,他在恍恍惚惚间来到了一座陌生的城市。维利走街串巷,经历各种各样的神奇体验,仿佛穿梭于不同的梦中。
电影运用了革命性的方法制造动画效果,试用了新颖的电影制作技术,真人拍摄转制成动画,并配以用大段独白或对白来表达哲理命题,如同一席抚慰性的话语,睿智、启迪、充满悬念又富于想象。影片色彩被简化,线条和色块像波浪一样蠕动,视觉明亮,形象鲜活。
喝杯浓茶,打起精神,继续再看。年度奇片,哲学教材 !7.3
我不明白为什么要选择CG动画的方式来处理这个题材,在我看来,片中大多数场景和画面甚至可以忽略掉,光听一下那些谈话就足够了。也许读读剧本更有感觉,不觉得画面起到了很大作用。这个题材用真人电影或者真人动画可能会更有感觉,那样才有超现实主义的味道。本片我猜是前期真人拍摄然后再CG重新绘图。
大概根据实际影像处理的动画,看不下去
探戈搭配对话,片头说的演奏上slightly detached, a little wavy, slightly out of tune也正是影像的质地。电影用frame启发观众发现holy moment, boat司机说的那番话挺阿巴斯的,无论是从电影还是人生的角度。无尽的梦是死亡,还是,无梦的睡眠是死亡?片中的梦境神神叨叨得令人羡慕,个人经验是梦中一般不这么话痨,也不会在梦里看到自己,train yourself to recognize a dream还是挺难的
感觉这是林克莱特的精神呓语,生活中总是会有各种困惑、各种稀奇古怪的想法,难得的是林克莱特将它具象出来了。信息量好大,每次低头咬一口西瓜都错过很多内容---足见话唠程度---
林克莱特你真会玩儿,这你都能拍。基本上可以当成初级哲学的动画解说,人存在吗,现实存在吗,你怎么知道自己不是身处梦中。跟上片中人物的思考速度应该不是难事,那样就会发现我们以为理所当然的东西其实都很难站得住脚。
“也许我们对时间的感知只是一种幻觉。事实上,我们的整个人生和历史只是一个永恒的瞬间”。又是Richard Linklater的标志性哲理对话性独立电影。我发觉在我看过的这三部他作品里面,他在国内最负盛名的那部《Before Sunrise》是最差的。也许是《Slacker》和《Waking Life》的对白太过深奥,一般人看不懂吧。这个人已经开始逐渐变成我最饭的独立导演。
说实话,最初我对这部电影没太多好感,虽然这种真人拍摄转制动画的方式我一直挺喜欢的,但一轮接一轮的梦,一轮接一轮的大道理,就算再有意思的话题也会让人心生烦闷的。但到了最后,还是打脸喜欢上了,尤其是PKD一出来,想表达的主题突然立体了,也好理解了,亲切了。
竟能听懂全部人所说的,并且还有机会嘲笑其中至少三分之一.这些并非极深的哲理,使用了演讲的方式来料理,虽然有时也跟不上他们的节奏,但其中深意却已为我们所理解:就是观念而已.关于自由意志、灵魂转生、量子理论、社会结构和进化论等的观点无触动,倒是自焚的人、开船车的人和监狱诅咒最得我心
每晚梦境灾难大片奇异考夫曼,一醒来过的跟劣质自我中心白水欧洲片似的,情愿活在关不掉开关的世界里。
按车轨边青年的说法,lucid dream大概不算梦?但是像我现在,就已经很少做那些没法控制,完全沉溺的梦了。通常梦开始没多久就会被意识到是在做梦,直接导演剧情,甚至都不用学主人公找个开关来验证。按照弗洛伊德引用Vaschide的说法,大概就是,想睡觉的愿望被其他愿望(比如说观察和享受自己的梦境)取代, wish-fulfilment以另一种方式进行。片里萨满是把lucid dream看作珍惜想象力的一种方式,但应该还有一方面是恐惧吧,恐惧失去控制,被卷入无法左右的梦域和情绪(Melanie Klein也有类似观点)。另外一点,主角穿越各种场景的floating是弗洛伊德的典型梦境之一,除了性行为暗示(erections or emission),还是一种退到童稚状态的,无干扰的愉悦感
真人拍摄,动画呈现,形式非常独特;哲学电影,梦的解析,内容非常深刻。
扯淡的路上,林克莱特走得很远
大概世界上最沉闷的动画片,除了梦中梦的结构,剩下的全是“哲学课式”的对话。但是这片子倒是让我想起了刚上大学那会儿的情形,就像片中那个主人公一样,我每天都几乎一言不发地听别人讲一大堆理论(一套一套的,听起来都很有道理,但是仔细想一下,又好像什么也没讲),然后在夜里做各种奇怪的梦。
爱在系列隐藏的第1.5部。我也好想找人每天跟我神侃一些有的没的不着边际的话题啊,什么文学艺术科学哲学,大家每天一起瞎逼逼多开心啊,再不然每天聊八卦也好啊,昨天文章马伊琍,今天奶茶刘强东,明天单位狗男女。(ps.大头,这对你来说就是不知所云的话痨电影,请勿观赏)
我不该在困乏的时候看它……
I keeps waking up while watching this
大型新媒介云吸毒,花60块飞99分钟,上天入地,叨念人生。
非常特别的片子,将拍好的真人场景再由动画制作室改成动画。全片充满荒诞又不乏现实感的诗意,以及大量关于梦与现实、生活、存在主义、死亡、自由意志、社会规则、电影与文学、集体记忆的对白。虽然中间差点也“半梦半醒”了,但还是要强力推荐!爱思考人生、钟爱哲学的友友必看!
很多地方看不懂,所以就不便評分了。總的來說,這是一部非常非常深奧,可是又很睿智的電影,探究人生、我、夢還有生活等等。問題是,我們有必要對自己的人生進行如此的嚴肅的審視嗎?也許。只是我覺得每個人對自己的人生都有不同方式的挖掘,這是其中一個方向而已。我純粹是沖著J和C的結局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