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在20世纪60、70 年代台湾人所值得期待与盼望的电影。它虽然是一部剪辑片,但它却带了台湾电影一丝春的气息。在政治色彩十足的台湾,《指望》犹如一缕阳光,温暖了早已潮湿的“大国民”的心,尤其是那些面对政治铁幕早已麻木的民众,并唤起了人们对人性的思考,和对人生成长的关注。它是台湾新一代电影导演对新电影的成功尝试,并奠定了台湾现实主义的基调,并开启了新的艺术方向。
该故事发生在台湾60年代的一座小镇上,一位母亲与两个女儿相依为命。大女儿由于高考失利在上补习班,小女儿小芬还在上小学,由于父亲过世,生活的重担都压在母亲的身上,并靠出租房屋来维持生计。
该片是以小芬的心理成长历程为线索的。在内容上用小芬的生活事件作为故事情节,并描写了她的心理状态与潜意识的活动,深刻地刻画了小芬这一人物形象。
无论是她看到姐姐成熟迷人的身体,还是看到姐姐时尚潮流的打扮、参加 party、与男生约会,都会无意识的使自己陷入深深的思考。
当她脱下上衣惊奇的看着自己镜中含苞欲放的“花蕾”时;当她因痛经肚子不舒服而求助于姐姐时;当她梦中醒来,惊奇地看到并感受到他并不清楚的月经初潮时,她的心理;惊讶、欣喜、羞涩、恐惧、迷惑、无助……然而,这就是她身体发育的履历表,每个女孩儿都经过的那段的心理长草的花季岁月。
由于渴望长大的愿望,促使她和同学一起去学习脚踏车,因为在孩子的眼中那是评定人是否长大的一个标准。也许是童心未泯,在鸟声悠然,阳光和煦的日子里,两个孩子欢快的练习单车,那轻快的钢琴曲伴随他们频频摔倒的镜头,无奈静坐的神情和撅起的倔强的小嘴,告诉我们成长是要付出下小小代价的……
也许是女性荷尔蒙的作用,也许是姐姐交男朋友的刺激,使小芬原本迟钝的嗅觉敏感到男人的存在,她不禁问姐姐什么时候开始喜欢男孩子的……
就这样一个男大学生走入了她的眼睛。这位新来得房客,占居了她所有的幻想空间 他健壮的肌肉,强壮的体魄,成熟、英俊、潇洒,赋有磁性魅力的一切无一不深深地吸引了小芬的眼睛和激发了她强烈的渴望……此时,音乐又响起,悠扬的钢琴曲,节奏是心情,那种痴痴的滋味是倚目驻足……
然而就在她鼓足勇气去靠近他时,夏夜蛐蛐的即兴演唱并没有让她成为她心目中“白马王子”的公主,当她即将叩开王子的房门时,她却叩开了自己青涩的心扉。那一幕——姐姐和她的王子贪婪的吻,不仅刺穿了她的眼睛,更刺痛了他羞怯的心灵。心跳加快却使她走出了家门,走在了夜里……
在昏黄的路灯下,只有影子伴着她的脚步,此时此刻她在想什麽那?一个被爱召唤的天使,就这样静默的从天堂走到了人间……她的脑际是一片空白,这时她的同学骑着她的单车晃晃悠悠在她面前停下,可她空白的思维却不能使她去注意她的同学,那种青涩幻想爱的突然死亡,并使它流产于她对同学的无视……
男同学的喃喃自语,莫名了自己对小芬的关切,孩子天生的自慰心理告诉小芬并告诉他自己,他要再去逛逛……随着“啪啦”一声响,静谧的夜将小芬唤醒,而他同学的自行车梦也在黑夜里结束了,他同样从天堂来到了人间。而小芬的空白却由那颗和同学同样遭遇失落心的吻合而获得了充实,使她快步上前,扶起了她的同学。面对两个人的迷惑,面对观众的迷惑,导演为我们找到了答案,并让小芬的同学告诉了你我他,同样告诉了小芬:“我以为学会自行后,该去哪里就去哪里,可是当我学会了之后,我又不知道去哪里了。”这句话是导演的点睛之笔,使观众和小芬都找到了人生的支点,平衡了每个人的心理。
最后的电影画面,有理由让我们和小芬他们继续走下去,继续成长……
深蓝色的天,群星闪闪, 昏黄的路灯,男生喋喋不休的成长话语,远去的背影,不禁使人联想到:夜更深了,舒服的床,温暖的被子,甜美的梦乡,再见,成长的烦恼……
该片的视觉画面柔缓恬静,虽然没有给观众带来视觉上冲击,但却可以陶冶观众那私处的真性情。故事情节稀松平常,仅仅是平常人的生活画面,没有那麽富丽堂皇,但却能够召唤沉迷于黑金政治中的人们回归生活,回归人本位。
就像影片的名字一样,《指望》,一语双关,不仅是女主人公的美好期待,也是电影导演对观众的期待,对这个社会的期待!
2007 年 1月 6日
杨德昌导演的《指望》是四段中最犀利和批判的一部。他借角色之口表达自身对于社会变革下的台湾民众生活的看法、表达自身对于人生和存在的哲理性反思,因而被称为“都市文化思辨者”“知性思辨家”。以个体的成长经历来折射整个时代的背景和变革,以个体的心路历程揭示成长所要蜕掉的皮、所要面对的真相,《光阴的故事》也在某种程度上奠定了杨德昌结构叙事和人物的风格,“不同年龄阶段的家庭成员如同抽样调查中的不同样本,既共时地体现了各自生命阶段的苦恼和困惑,又历时地串联起整个生命过程的情感状态。”在静观和间离的镜头下,男孩说:“我以为学会以后,爱去哪里就去哪里,现在会骑了,却又不知道去哪里。”正如《麻将》中“世界上没有一个人知道自己到底要的什么”,而《独立时代》里的司机说:“活得好好的就行了,想那么多干什么”。杨德昌作为新电影的旗手,一直以对城市和人的生活高度关注和心理复写来进行冷峻的反思和批判,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但最终新电影走向了一个“另一种电影”的窘迫结局。也许观众就像电影中的司机、NJ的合伙人一样,他们接受了这个世界的运行规则,然后顺从,不再反问、不再怀疑。两种不同的社会立场,知识分子如杨德昌“我觉得知识分子本来就应该批判社会,就是要对社会有所见解。若你只说好话,不说难听话,不会让我觉得你有思想,你有思想的话一定是双面的,所有的事情都是双面的。”
有的小说,光名字就让你感觉舒服,比如《追忆似水年华》,有些电影,光名字就令人向往,比如《光阴的故事》。光阴是个令我能产生丰富联想的故事,特别是关于成长,而那首脍炙人口的同名歌曲更让我想看看这部电影。终于,我看到了这部电影,才知道这是部由四个当时的新锐导演的四个小故事组成的影片,才知道电影跟那首歌曲没什么关系,但是至少前两个故事依旧给我带来了片名给我带来的感觉,是的,一种舒服的感觉。
应该说,在这四个故事中,最能引起我共鸣的就是第一个故事――《小龙头》,我也曾是个跟小毛相似的男孩,虽然没有他那么显得孤僻,但是那时的我同样话不多,同样喜欢手拿玩具摆弄幻想,同样对那些漂亮的女孩子们充满了朦胧的好感。那是一段纯真的岁月,我还没有那么多的课程压力,没去想那么多理想,人生的道理,没有压力,只求放学做完作业开心的去玩。那时的我还不知爱情为何物,只是隐约从那些梁祝之类的故事中猜测些爱情的影像,跟女孩子也只是打闹中保持着距离,但是隐约中也会对一些女孩产生好感,那是一种绝对纯真的感情,不是爱情,比友情多一些,也会如小毛一样远远的望着漂亮的女孩,甚至偷偷跟在后面看着她的背影,看着那一头长发或是可爱的马尾辫。小毛是个沉默寡言的孩子,他没有什么朋友,他只有他自己的世界,最后当和小姑娘小芬交上朋友时,她又远去国外。这个年幼的孩子小小年纪就要承受成长的烦恼,还好,他还有那个恐龙模型,那个小龙头是他的慰籍,就像我也曾拿着变形金刚的玩具沉醉也正义与邪恶的战斗中一样,孩子的世界就是这样,或许荒诞,但是简单。
如果第一个故事讲述的是一个男孩的成长的话,那么第二个故事《指望》就是关于少女的成长,而导演也是现在四人中名气最大的杨德昌。故事中的小芬面对的是与小毛不同的烦恼,她要面对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变化,特别是青春期的那种情窦初开的萌动让她苦恼中又充满了一丝甜蜜,她也有她的梦,在梦中她穿上了长大的姐姐穿上的成熟女孩穿的睡衣。或许是处于巧合,作为不同导演导出的片子,《小龙头》和《指望》颇有相似之处,他们同样有多少显示了时代背景的电视影像,同样有梦,同样有成长中的那份怅然失落。特别对于小芬,面对一个租住她家空房的大学生,她的少女的春心被深深触动,这份触动让她不知所措,她试图向她姐姐寻求答案,想知道一个女孩应该在什么样的时候喜欢上一个男孩,但是姐姐的冷漠只能使她去自己寻求答案,当她试图去接近那个让她慌乱的大学生时却发现了更残酷的现实,独自品味那少女如失恋般的淡淡痛楚。我喜欢这个故事的结尾部分,那个开始看上去有些呆头呆脑的跟着小芬的男孩,在学会骑车后说出了一句那么哲理的话,“我一直急着想学会骑车,我以为学会以后,爱去哪里就去哪里,现在会骑了又不知道要去哪里了”。小芬面带微笑说“我们回家吧”,在黑夜中,他们继续上路,那个小男孩又开始了新的计划。是的,学骑车就如我们的成长,当我小时候,我企盼着长大,以为长大后就不用受大人管了,就可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了,可是当我渐渐长大,我才发现我时常会陷入该干什么的迷茫,我又开始怀念小时候那段纯真的岁月,那段无忧无虑的美好时光,但是光阴已去,我只能继续成长,带着新的计划和对未来的期许,我只能前行。
后面两个故事没有给我太深的感触,第三个故事讲的是大学,正好可以跟第二个中学成长衔接,也是个关于光阴,关于成长的故事,但是,这是个励志的故事,或许因为在这之前我已经看了太多类似的故事,所以我认为在四个故事中这是比较平庸的一个。而对于第四个故事,应该说故事本身反应了一种社会上的人身份证明的困局,很能反映社会现象,但是似乎与光阴成长无关,又或许我只有23岁,正在校园的我还无法体会这个故事中反应出的小人物在日常时光中的光阴故事,所以感触也不大。
还是前面那两个故事让我感到似曾相识,感到感动,感到温暖,感到共鸣。曾有人说,成长是一个成熟的过程,也是一个失去的过程。我长大了,我看上去明白了爱是怎么回事,可是我却失去了真正纯真的爱一个人的能力,我变的理智,也变得现实,失去童年的幻想能力,失去了那种可以将我从现实烦恼中挣脱,在幻想世界里休憩的能力。成长是一个不可逆的,必然的过程,所以我只能被这自然的力量强行的推动着,甚至还有意的加速这个过程,我努力克制自己的哭泣,因为眼泪会让人觉得自己不像男子汉。我努力克制自己的梦想,因为梦想会让人觉得自己不像一个成熟的人。我甚至努力克制自己的同情心,因为同情会让人觉得自己不像一个现实的人。我克制着童年的似乎与生俱来品性,仿佛童年的便是与成年格格不入的东西,告别了那成长中的烦恼,我回头看看,发觉自己失去了很多,我已不能再拾起那童年的玩具在作一次惩处邪恶的美梦,我已不能再怀着纯真朦胧的感情去关注一个让我心动的女孩。模型,变形金刚对我现在只是一件件儿时的玩具,不再是寂寞时寄托梦想的伙伴。自行车只是一种交通工具,不再是那个可以让我“爱去什么地方就去什么地方”的通向自由的寄托。童年已去,童年的光阴不再,我只好带着美好的回忆,看着《光阴的故事》上的成长故事,发掘着我的回忆,重拾我的童年。
http://handsomewang.blogdriver.com/handsomewang/990924.html 大二上课的时候,老师cue我起来谈一谈关于《指望》的感受。我那时候谈了很多有的没的 ,有关于台湾历史,关于年轻人不知道该怎么面对现实之类的。当时我说“借由三个孩子的懵懂表达当时台湾年轻人的现状,就算是当代,年轻人一向都如此”那时更像是抽离在影片之外的人,联系了时代背景泛泛的讨论着。
今年疫情从成都回家,隔离期我疫情隔离在家我又观看了一次,反而更关注带帽子的小男孩,他说着自己的小小愿望“要是会学脚踏车多过瘾啊 上学几分钟就到了。平常爱去哪里就去哪里。 ”小芬回答“想会就要学啊 天天听你讲有什么用”高中的时候,我也有着对未来的憧憬,那时候也没有确切的答案要做什么,只是告诉自己 “我喜欢电影 希望以后可以从事相关的工作。”后来我考上大学,是和电影相关的专业,可是我却又动摇了,真是奇怪。就像影片里的小男孩当他终于学会骑自行车,却对小芬说:“小芬,你知道,我一直急着想学会骑车,我以为学会以后,爱去哪里就去哪里。现在会骑了,却又不知去哪里了。”现在,我也不知道该去哪儿了
电影里的小芬得角色刻画的很细腻。一家三口之中,小芬表面看起来是母亲站在统一战线之下,与母亲同坐在一起,姐姐坐在小芬得对面,画面之中,姐姐挡住了小芬,只存有母亲与姐姐的对抗关系镜头。客厅的餐桌方方正正,背景墙面确是干干净净 ,只有一盏灯悬挂在墙上,整体的氛围并不温暖。母亲一直碎碎念的时候,画完音是电视机里播放的新闻。在此,小芬与姐姐母亲的关系交代清楚。这是一个孤零零的家,少女的心事无人知晓无人在意,小芬的情感也无人过问。作为少女,小芬自我意识的展现来源对姐姐的好奇。小芬照着镜子,端详着自己的身体也充满了好奇,但处于青春期的小芬没人带领她正确地认识自己。初潮来临之时,家中却空无一人,小芬也就这样慌乱的迎接了自己的新的人生阶段。小芬的情感诉求一直得不到满足,一直到新房客的出现,小芬的情感这才寄托在他身上。新房客出现的后,影片风格开始变化,被风吹动的树叶,白衬衫 ,校服,家,一切都是美好的。小芬深夜在写字桌读书时,台灯微微闪烁令小芬进入到了神游状态。小芬盯着台灯几秒,横下心,身体后仰靠在椅子上,这几个动作代表小芬已经决定了。然而房门打开后,小芬在看到姐姐和自己喜欢的人接吻时的时,惊讶悲伤却无法表达也像极了大部分人的成长过程。
小芬手捧课本在黑暗之中行走,戴帽子的小男孩骑着自行车出现说“我完全是自己一个人摸着学会的哟” 大多数人的青春也完全都是自己一个人摸着学会的。小男孩摔倒在地也仿佛在告诉我们,自己一个人摸着学会的过程也是一直在摔跤。不停的摔倒爬起,好不容易学会骑自行车后却也不知道该去哪里。“回家”也并非是真的想回家,是因为不知道该去哪里。
练习完跳绳长到160后就去练习投篮,那投篮之后又该如何呢?
《光阴的故事》被认为是台湾新电影运动的开山之作,非常精彩,以后还会反复去欣赏。电影中四个导演四段故事,分别代表童年、少年、青年、成年四个时期,片段融为一体讲述了追忆成长的光阴的故事。电影和音乐同样作为艺术,我认为要像音乐音乐一样,带给人美感,让观者陶醉其中,享受观影之过程。我觉得这部电影首先带给我的是像音乐一样让人享受。第一个故事《小龙人》,以唱片机播放开始,播放完毕而告终,除了追求影片的结构完整性,是不是还想告诉我们像享受音乐一样享受故事呢?这个故事我觉得最有韵味。第二个作品《指望》有些片段,如草地学骑车,拍的很默片,最厉害之处是对懵懂少女心理的刻画;《跳蛙》中有几段很有诗意,其中一段台词太美了,我抄写了下来:
宝髻松松挽就,
铅华淡淡妆成。
青烟翠雾罩轻盈,
飞絮游丝无定。
相见争如不见,
有情何似无情。
我应该念文学科系
我的内心蕴藏无穷力量
我的眼神传达了我的冒昧
我的嘴唇会告诉你 我爱你
如果你看了电影,你就会知道这里引用司马光的诗多么合适。
第四个作品《报上名来》则是一个喜剧。
《小龙头》叙述一个比较内向的男孩小毛,经常沉迷于个人的幻想世界,不敢接近别的孩子。只有女孩小芬了解他,他和小芬成了朋友,两人 共享一段愉悦的童年。不久小芬随父母移居美国,又留下寂寞的小毛和他心爱的恐龙玩具。
《指望》叙述正值青春期的初中女学生小芬,与充满 梦想的邻居男学生小华一起玩耍,一起成长。她暗恋一个大学生,后来发现他竟是姐姐的男朋友,才意识到自己已经长大。
《跳蛙》的主人公大学生杜时联,总想干出一番大事业。他兴趣广泛,精力过剩,报名参加很多社团活动,有时又迷失目标。最后在一场激流游泳比赛中,找到了自己追求的信念。
《报上名来》描写一对年轻夫妇,搬入新居的一个早晨,女的忘记带证件上班而被拒之门外,男的在家中被人误会是小偷,挨了一顿揍。表现现代人在繁忙紧张的社会生活中,竟然会丧失表明身份的能力和权利 。
最爱老杨的《指望》。第一部电影就让我春心萌动。小芬很漂亮,大学房客是陈晓东吗?《报上名来》很生动(张艾嘉和李立群原来这么多年来都没有变化)
塞满了一堆概念,包括杨德昌那段,仍是拷问多次的“你到底需要什么”。所谓台湾新电影开山之作,也不知新在何处?两相比较我觉得比其晚一年的《风柜来的人》才更具代表性。
最喜欢杨德昌的部分,精彩,中学时青春期的萌动,4星。《小龙人》3星半,《报上名来》3星,诙谐有趣;《跳蛙》两星半,无感。
《小龙头》那夜我们手牵手一起寻找小怪兽,童真的色彩记忆常伴左右。《指望》初潮戳动了春心的觉醒,对身体与情感的探秘如同学骑单车一路摇晃摸索,踏出青春的轨迹。《蛙跳》大学时你如沙僧一般隐忍坚韧,如八戒般春光灿烂,如悟空般大干一场,如唐僧般不近奶妈。《报上名来》这个男人真牛逼,裹条浴巾闯街区。人模狗样爬墙梯,仰面朝天认邻居。最喜欢的还是《小龙头》,因为会回想起小时候手牵手的女孩。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每个时间段的光阴故事,不需要刻意编排戏剧性,不需要配乐烘托情绪,不需要镜头营造视觉冲击力,只是自然的想起就自然的在脑海里放映。
这叫神马玩意。粗糙,虚伪,根本没有开创性。
曾经还以为罗大佑的那首歌是这部电影的插曲… 创意不错 大事云集 但感觉缺少些什么
2012修复版,画质感人。四个短片应该对应的分别是50,60,70.80年代。《小龙头》里移民的背景。杨德昌那段有明确时间标定(1966披头士武道馆演唱会),古典音乐确实用得漂亮,声音剪辑有想法(比如少女决定去敲门之前的那段),也能看出些日后[牯岭街]的视觉动机。但,杨德昌那段居然还不是里面最好的——柯一正那段《跳蛙》真是起点太高了,剧作、人物、表演都可圈可点,可惜后面主要当演员去了。之前看《白鸽计划》还记得张艾嘉对参演这个短片集念念不忘,不过《报上名来》水平也只能说一般。
《小龙头》、《指望》、《跳蛙》、《报上名来》分别对应童年 少年 青年 壮年时期,看了不少台湾新电影时期的主要作品,感觉新浪潮就是借用孩童视角为外壳,本质还是对成人世界的探索与诉求。这么说的话,他们好像一直没有长大的样子。拍得最好的肯定是《跳蛙》,但个人最喜欢《小龙头》
杨德昌让其它三个黯然失色,原来和罗大佑的光阴的故事没有什么关系…20170709@广州奇遇书店
1、小龙头和指望,严重契合共鸣了记忆,如携手偷逃寻模型、分别时眼波流动、旧式庭院布景、少女的温婉感伤、静夜朦胧的小巷。2、“我一直急着想学会骑车。我以为学会以后,爱去哪里就去哪里。现在会骑了,却不知道要去哪里了。”——人的一生,不断重复着这个过程,直至归于尘土。【★★★☆】【入】
喜欢跳蛙那段,里面一个教授讲西游的挺有意思,“孙悟空代表了心,猪八戒代表了性,沙僧代表了意,三藏有了心性意才为之真人,才能在自我意定的路途前行。”
台湾新电影开山之作,是对理想主义的尽情描绘,四阶段合一便是成年之前的散漫时光。镜头一直在描摹成长,以时间为线条勾勒出人物蓝图,消音处理则把人物缩小化,丧失本能后任其生灭。[指望](自行车与启蒙;大师范十足)≈[小龙头](怪力梦境之歌,情感的胜利)>[跳蛙](以闹钟声为背景,略沉闷)>[报上名来]
四段故事喜爱程度从前到后,都有对身体的关注和展示,修复版清晰。小龙头里少年成长中不被理解和委屈有被触动,尤其在操场上神游配When a Child is Born那段。而杨德昌的指望能看出其锋芒,视听语言极为细腻,眼镜怎么那么像我小时候。三四有趣但糙些了,看几位大咖年轻时的样子,有现在微电影的意思。资料馆
有趣 越看越好看的电影2010.6.27/没想到因缘际会的居然大银幕2刷了。上次看国修老师还在世。。。
1.小龍頭:被遺忘的孩子,被放逐的童年,失語、冷漠與孤獨;2.指望,經痛,懷春,少女情懷總是詩;3.跳蛙,理想的現實之痛,如同瓶中的跳蛙,束縛與重壓;4.報上名來,一個早晨的細瑣,透視人與人之間的疏離與隔膜,現代生活中的另類孤獨和處境。四個故事,一段人生,如果來詮釋光陰,最好的是,死亡。
《指望》:有披头士也有越战的沉闷压抑八十年代。除却庭院外观俯瞰镜头以外,将外景贯入室内的窗外镜头无一存在。暗淡灯光充斥整个室内外空间。无力的悲伤基调就像少女无表情的脸。少年是杨德昌,说着和“一一”一样哲思而沉重的话:我以为学会骑脚踏车就可以去喜欢的地方,现在学会了却没有想去的地方了。
喜欢后三个故事!红色大门〜骑车的那个tracking shot很赞音乐也好。啊呀,小妹妹移情别恋了虽然剧情看来狗血,但杨导处理得很好,空镜头和家门口街道的几个镜头都很赞。好吧那几个镜头竟然想到杨树与路灯。。台词不多不少很合适哈哈!柯一正的出乎意料的好虽然节奏略奇怪。心里心外,蛤蟆的意象等
最喜欢的反而是陶德辰的《小龙头》,不被理解的童真和别离之愁都表现得恰到好处。杨德昌的《指望》是个少女怀春物语,超前九把刀三十年表达出“成长最残酷的部分,就是女孩子永远要比同年龄的男孩子成熟”。柯一正的《跳蛙》略乱了,张毅的《报上名来》是非常有趣的幽默小品。
《指望》是里面最为成熟的一段。杨德昌从一开始就带着浓重的女性叙事视角,而他的影片中多半都是男人自杀。他似乎希望用女性的角度看待世界,但内心永远是个绝望的老男孩。
第一个的歌曲好听 忧伤 第二个一般 萌动 杨德昌一直爱说教 第三个 迷乱 结尾好冷 拿错旗子了?第四个有意思 证明长大了就是一废物 结尾应该是摔死才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