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城大亨(粤语版)

正片

主演:郭富城,杨采妮,鲍起静,刘心悠,何超仪,郑家星,鲁振顺,颜卓灵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 / 中国香港语言:汉语普通话 / 粤语年份:2012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浮城大亨(粤语版) 剧照 NO.1浮城大亨(粤语版) 剧照 NO.2浮城大亨(粤语版) 剧照 NO.3浮城大亨(粤语版) 剧照 NO.4浮城大亨(粤语版) 剧照 NO.5浮城大亨(粤语版) 剧照 NO.6浮城大亨(粤语版) 剧照 NO.13浮城大亨(粤语版) 剧照 NO.14浮城大亨(粤语版) 剧照 NO.15浮城大亨(粤语版) 剧照 NO.16浮城大亨(粤语版) 剧照 NO.17浮城大亨(粤语版) 剧照 NO.18浮城大亨(粤语版) 剧照 NO.19浮城大亨(粤语版)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小人物大时代,书写香港传奇

    严格意义上来说,《浮城大亨》不是一部励志电影,而是一部关于时代史诗,电影并没有将故事的重点放在小人物千辛万苦打拼上位的传统励志层面上,而是围绕着一个身处时代风浪之中的囹圄之人,通过时代的变迁,从一而终的贯穿了对于身份、历史、时事以及人情的是非。本片既印着时代的足迹,也有农合的生活气息,岁月蹉跎,再回首物是人非事事休,尤为令人感动涕零。有时候,红头发的不一定就是樱木花道,他也会是一个在沉重岁月见证一个城市风雨变迁的血肉之躯。

 


   关于片名中的“浮城”,实际上指代着香港这块弹丸之所。本片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一直写到了香港回归,而此间香港,经历了60年的殖民光景。夹在英国与中国之间,正如一座飘浮在惊涛骇浪中的孤城一样,经历着风雨飘摇,而难觅其归宿。而本片的主人公布华泉恰似这座浮城,作为一个疍家人,出生在海上,远离陆地,又是一个鬼佬,生父母下落不明,半中半洋。片中一条支线就是贯穿始终对自己身份的找寻,以及那句没有答案的“我是谁?”。都经历着如同这座城市一般的飘忽不定。因此,《浮城大亨》这部电影是一个人的史诗,更是一座城市的史诗。

 



   严浩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导演,从《滚滚红尘》到《似水流年》,还有那部与徐克合作的《棋王》,细腻的手法和大气的镜头语言具有很强烈的代入感,还有严浩令人印象深刻的叙事能力。《浮城大亨》虽不如《似水流年》那般深刻,但却从不同层面上通过主人公的身边琐事来反映了大时代的主题,让这部讲述发家史的电影没有变成流水账一般的《白银帝国》。情感描写在电影中随处可见,依然是严浩的娴熟细腻的方式,不加煽情,却又感人至深。而本片从开始之处布华泉与小表妹的两小无猜到后期与结发妻子、阿娘甚至红颜知己的情感处理,依旧具备时代的气息,其实在浮华生活的背后,那最难得可贵的还是那相濡以沫的情感。片中对情感的处理,就如身世显赫的主人公在夜静之时凝视手中亲人们古老的家用一般,远离尘世的浮躁,回归最质朴的情感,才尤为显得动人。

 


  郭富城的演技自然不必多说,有了金像金马的肯定后郭天王演技明显成熟,郭天王在片中塑造了一位隐忍和拼搏的商人,在情感处理上又显得娓娓道来,尤其是那段为阿娘戴耳环的情节,足以令人泪下。本片另外一个值得称赞的地方就是摄影和剪辑,摄影林国华充满质感的镜头,但为影片掌镜的火候甚优,颇具史诗风格,大气而又细致。而剪辑则是款款大方,错落有致,毫不拖泥带水。

 


   也许是我画蛇添足,《浮城大亨》是一部非常好看的电影,平民史诗的内涵让这部讲述发迹史的电影带上而强烈的时代主题,在欣赏影片时,观众可从中感受时代的变迁,这是一个人的传奇,也是一座城市的传奇

 2 ) 大型历史文献纪录片《从贫苦渔民到商业大亨——郭富城为您讲述上世纪波澜壮阔的香港社会演变史》

《浮城大亨》
从一个上岸渔民到大公司高管的传奇经历,
见证香港50年代——21世纪的变迁,
不是主旋律,
是港版的《阿甘正传》。

当然啦,
远没有《阿甘正传》那么经典。
问题如下:
人物不鲜明,
时代感不够大气,
主控思想与故事脱节。

如你所知,
阿甘的人物魅力在于:
 一个智商70的人,却有着无可比拟的坚毅,做了那些智商200的人也无法做到的事,
这里面的正负矛盾反差让这个人物得以成为经典,
而《浮城大亨》却并没有为主角设计相应的故事,
本可以围绕主角那个贫苦的、被遗弃的、长相不中不西的“羊杂”身份做文章,
但故事却东跳一下,西跳一下,极大的减弱了这个人物自身反差的力度。

由于是真人真事改编,
编剧的视野一直被局限于人物周围的生活环境,
仅有的几次历史画面不足以撑起故事所需要的宏大的历史和时代背景,
这种作茧自缚的行为让这个故事无法产生出如《阿甘正传》中水门事件那样的神来之笔。

《阿甘正传》里的经典台词“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
是那个故事核心思想的体现,
它的主控思想可以概括为:
如果你能够勇敢的奔跑,就能控制变幻莫测的命运,
整个故事所有场景人物无一不是对这个主控思想的论证。

在《浮城大亨》中编剧也想搞一条经典台词:
 “我的身份先是XX,然后是XX,然后是XX,最后是XX,我是谁?我到底是什么?”
编剧找到了一个模糊的灯塔,
却无法把这个问题提炼为主控思想,
于是主角成为了一个被动主人公,
只会麻木的随着编剧设计的情节摆动,
而无法做出真正属于“他”自己的动作。
这个人物就这么从头麻木到尾, 直到影片结束也没有站起来。

其实诸如
“因为坚持所以得到幸福”
“因为真实面对自己所以找到自我”
“因为敏锐的直觉所以没有被时代所抛弃”
等等等等,
都可以设计这个故事的主控思想,
但编剧可悲的坠入了由大量的真实历史、生活细节、对经典影片场景的模仿所组成的迷宫,
阻止了这个故事获得属于自己的灵魂,
让这个故事变为了——
用退场时一位观众的话说就是:
 “还是能从这片子里看到了一些香港社会的变迁过程的”

所以,
《浮城大亨》其实有一个更好的定位:
——这里是中央电视台第9套记录频道,
——下面要为您播出的是:
——大型历史文献纪录片《从贫苦渔民到商业大亨——郭富城为您讲述上世纪波澜壮阔的香港社会演变史》
——欢迎收看。

 3 ) 心安是归处

心安是归处——郭富城出演福音大电影《浮城大亨》

作者 | 一依

文章来源 | 香柏原创

从福音影视的角度简评《浮城大亨》

《浮城大亨》这部大电影,如果从福音影视的角度来看,或许有几个重要的看点。

1 牧师接济苦难,擦干他人眼泪

在华布泉全家人遭受苦难的日子,牧师出现了。不仅把救恩带给这个家庭,并且和这个家庭同甘共苦一辈子。他又为华布泉指出一条学习识字的道路。因此引导渔民一家脱离苦难的困境,特别是布妈妈最终也是通过识字读书取得船牌照,在教会中也因此更多地认识上帝,更多地投入服事之中。

影片开始,阿泉通过友人刘超力(梁祖尧)的引领,考进了帝国东印度公司做杂役,阿泉可以一边工作,一边读书。

到了九十年代初期,布华泉(郭富城)才四十岁,就已经擢升至英国香港帝国东印度公司的管理阶层,风头直盖洋人,可谓一时无两。布华泉的一生虽有苦难,但是大有恩典。

这就是本影片见证福音的底稿。

福音,临到一个地方,从苦难的现实介入,从救赎开始,继而上升到福音在人智慧悟性上的开启,引导人进入知识领域,在救恩上有成长,在社会文化层面上也带来翻转整个社会的作用。

2 苦难带给人谦卑的情怀,一生秉持怜悯

布华泉出生于渔民家庭,二十岁才念小学一年级,他去面试的时候,学历一栏上只填上“识字”二字,但他因为从小受过苦难的熬炼,因此在职场经历中,他体恤他人,他敢为人先提出公司发展的问题,虽然在往后的日子中挣扎成为华人大班,这里面确实有他一己的努力,但是还因为他瞅准了机会,配合英国将管治香港殖民地的主权交回中国的时间因素 。

旧约圣经中的雅各,他从小认识耶和华,因此他把自己得到的好处,都归给上帝亲自为他预备的“好机会”。而旧约诗人常常感恩“你是我的主“,因此常说:“我一切的好处都不在你以外。”(《诗篇》16:2)此时的布家把布华泉所得的荣耀和恩典全部归给耶和华。

阿泉正在上升期间,认识了一位由外国回来的时尚职业女性 – Fion(刘心悠),在职场上,这位既漂亮又能干的女士切切实实帮了阿泉不少。

阿泉为了事业上的拼搏忽略了家庭,新的地位带来了新的烦恼,青梅竹马的妻子阿娣(杨采妮)承受了很多内心的煎熬。而布华泉虽然身居要职,但是他没有陷入婚外情的漩涡,反倒以正直的品性仍然爱他自己青梅竹马的妻子。

婚姻中的爱情,不是谁可怜谁,而是基于怜悯本于同情,更是基于怜悯所生成的恩典。就连Fion没有得到布华泉的接吻的时候,她对布华泉说:“你一定要回去告诉你的妻子,你是怎样地爱她。”让与你交手的人认识你,才是你品格的真相。或许在布华泉的心里也曾感动着Fion的出现,他说:“是上天派来的。”他心里由衷地受感动。但是他也仅仅止于感动,没有任何的冲动。从这里我们真正感受到了圣洁婚约神圣性的制约,在婚姻以外的女性,他没有贪心,一直保持着清楚的界限。仔细探究,你会发现,凡是在婚姻中接受制约的,多多少少都容含着对婚姻中另一方极深的怜悯和同情,更深可以说是敬重。这一点在布华泉拒绝Fion 的行为上体现得非常清楚。

当他用心来照顾结发之妻,给她买上助听器的时候,我们看到了无力到无奈的那个女人。现实处境中,凡是被强势的女人夺去丈夫失去尊严的妻子们,一般都很无奈、无力、绝望、无助......布华泉的妻子就在戴上助听器的那一刻,一切的焦躁不安就在那一瞬间全部化成了眼泪--其实,她并不求取布华泉的接纳。只因为她深知自己不配,根本配不上现在的丈夫,所以她宁愿把主权让给Fion,希望她更好地照顾和帮助自己的丈夫,怎样成全都她都毫无怨言。

她学习习惯孤单,习惯锁住自己,甚至是屏蔽一切的声音乃至丧失听力,把自己关在界外,任凭遗忘,任凭抛弃。但是布华泉没有忘记婚姻的盟约,在他的眼中甚至是在我们所有人的眼中,布华泉既然是一个受过极重苦难的人,是从生死苦难的煎熬中走出来的人,他就拥有了一生都不能更改的对生命的怜悯,远超过知识、今世的财富和风华,即使他已经身列精英阶层,他仍然是挚爱他的结发之妻。

这是他常常祷告,常常感恩的结果。也是基督徒正常生命的表现。

3 生为谁家,为谁活

本影片中有几处导演预设的重复提示:“我是谁?”九零年代,普及二十世纪的康德哲学体系普遍影响了那一个时代的人,就是存在论的问题。本影片之所以如此重构,目的是让人看到自然存在与神性存在的对峙。正是如此真实的对峙,“我是谁?”这成了人性必然提及的问题。

无论是从布华泉实际的长相不像是纯种中国人,到整个渔民生活状态的苦难实存,人们都很诧异为什么在避风塘会出现一个像外国人的渔民,甚至叫他“洋杂”,从老人到孩童都这样叫他?他问过自己:“我是谁?”

阿泉很想知道自己身世的秘密,他有六个弟妹全跟他的长相都不一样;他很想问明原委,但双亲总不肯透露端倪,每次总落得捱打的下场。他问过自己:“我是谁?“

为人,我们任何人都无法确定自己生身之父母与家世,虽然我们阿泉好一点,都有自己亲生的父母,但是上帝恩准那些蒙祂所爱的人,无论什么样的出身与苦难都不能减少上帝在一个见证人身上所施行的厚恩,这正是福音所到之处所彰显出来的权能,因此势必破除疾病捆绑、穷苦困厄、家族因果报应的魔咒。

因着外国人叫他“半生熟”,他问过自己:“我是谁?”

包括大东家船行都在否定他在痛苦极深的渔民之间的存在是一种错误,泉妈含忍着水上人家的漂流之苦,流泪说到:“你是吃我的奶长大的,你是我养育的,你是我布家的人,你就是水上人家首生的孩子。”妈妈含泪坚定的话语才给了布华泉更深坚定的意识,也彻底打消了布华泉对自己身世的疑惑或困惑,因此承受从母命而来的使命,一生为水上人家而活。

“因为你们立志行事,都是神在你们心里运行,为要成就祂的美意。”(《腓利比书》2:13)

这样的定位,在我们基督人来看,这是非常成功的身份定位法则:一个人从小到大经过更长时间的思考“我是谁?”,在极其痛苦的心理纠结中,可以因着生命的互感将责任与身份因此而分割得一清二楚。一个人不知道自己是谁的时候,他不能积极主动地承担责任;但是当一个人确定自己是谁的时候,就是在本体论和存在论重叠的时候,人会以极性,即使是矛盾两极的纠结与磨合来面对自己人生一切的苦难,立意敬畏上帝,因此而止息矛盾,找着准确的定位。其实,这是本影片塑造主角非常成功的地方,自然存在因着人性善意的舒展,因着神性的介入,因此得享永世的平安。

基督徒的人生因着救赎已经成功处理了纠结和矛盾,因此基督徒的人生是没有矛盾的人生。是就是是,因此承担了是的作为;不是就是不是,因此没有困惑捆住承担责任的时机和能力,以至于耽延。反倒是凡事殷勤,因此成就了上帝预设好的那一个自己。在这一部影片当中,这是更细致一点的指向,我们可以慢慢咀嚼品鉴。

吃谁的奶长大,就报恩于谁。布华泉定位好了自己,就一心为着水上人家而活。中国古有“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马无欺母之心”,当阿泉长大的时候,他的上司英国总督第一眼就看出他是一个善于感恩的人。阿泉确实也是这样为人处世。生为水上人家的孩子,长在飘泊之中,常常深知平安的宝贵,和睦相顾的重要。因此,作为布涌泉不仅自己努力学习,取得高阶的地位。同时使用赢来的薪金待遇,帮助弟弟妹妹们成家立业,离开飘泊的生活,生为哪家人,活也为哪家。忠贞可鉴!

即使到了1997,香港政权交接前连日暴雨,在英国国旗降下之前,阿泉发现了自己样子像外国人的秘密。但是只因为他已经深知自己为人的使命,其实知道真实的身份与由来又有什么意义呢?这个时候的布华泉,他是从心灵里面放弃寻找生母的那个冲动了,至少在他心灵的天平中,对于自己的存在已经没有任何的天问,所以这个做法也不占有任何的分量,束之高阁便可。他深知他的一生都在上帝的手中,他已经可以交权给上帝,因为他的人生已经毫无困惑,英籍与否又如何呢?

4 有妈妈的爱,这就是家

最后,我们要来看一下本影片所映射的那一个主角泉妈。在影片一开始的时候是渊面黑暗,混沌疯狂的大海,以及泉妈在与大风浪进行抗争时,竟然流产,泉妈失声痛哭。导演使用大海上无定的风浪来预表人生苦难无常、冷酷无情,似乎是伸手不见五指。“黑夜虽然给了我黑色的眼睛”,但是,苦难是否有划上句号的那一天,何时终止?正如旷野40年以色列人终于走到了约旦河旁,这叫终结。只是被苦难留住的这些日子,苦难的作用究竟在哪里?坐在黑暗死荫里的人岂敢期盼真光?真到会用黑色的眼睛寻找光明?

母性慈怜,就在接触到阿泉的那一刻,是阿泉饿急了的哭声,重新唤起了刚刚流产的泉妈对幼小生命的珍惜和看重。家,是因为生命相互的感动而存在,而坚固,而传承。母性被牵引出来的慈怜,是承受生命成长最稳固的摇篮。布华泉正是在这种处境中成长起来的。有妈妈在,那就是家。泉妈用自己生命延伸出来的恩慈眷顾着布华泉,被泉妈宝爱,被泉妈珍惜,被泉妈委以责任,“原来耶和华看我为尊贵,我的神也成为我的力量。”(《以赛亚书》49:5)

北宋杰出史学家司马光说:“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于知爱而不知教也。”母亲对待孩子,仅仅有满腔的爱是远远不够的,最重要的是要教育好他们。

阿泉在他品性成长的过程中,他所受过的最好的教育就是直面并参与了现实残酷的苦难生活。而在生活中给他留下榜样以及感动的眼泪的正是泉妈。她为布华泉留下了现实版的言传身教。

泉父因出海遇到颱风,葬身大海,从此泉妈(何超仪/鲍起静)肩负重责,除了照顾孩子们,还负上很多债项,逼到最后把子女有的送进孤儿院,有的送给亲戚,自己到别人船上做工。看到这里,所有观影者都不能不屏住呼吸:她不卖掉布华泉,来养育自己的孩子;而是卖掉了自己亲生的骨肉,却一分钱都不收取。人,在有限的能力和范围内可以作的事情,在不伤及亲情的状况下,一定会为亲情和事情排出优先次序。布华泉更是看在眼里,痛在心上。雨中的奔跑更激励了他一定要走出人生似乎闭环的苦难。因为泉妈从来就没有放弃过骨肉团聚的希望,她努力认字,誓要考取船主牌,争取让孩子回到船上一家团聚。最后,她真的做到了。

在泉妈的葬礼追思录像中,我们看到了泉妈的宝贵,因为布华泉热泪盈眶,似乎明明地在告诉我们:这是我真正的妈妈!因为他看到了视频中妈妈拿着他亲生母亲的耳环四处打听他生母的消息。

只有妈妈才深知孩子的心,只有妈妈才愿意成全孩子尚未完成的那一个梦想,只有妈妈才愿意舍己舍命为着孩子的现实存在留下一个完满的句号。人生尚有叹息,便是不安之理由。狄仁杰暂时离开武则天的时候留下一句话“心安是归处。”也是给予当时那一个混战的时代唯一智慧的指向。本影片中的布华泉心安于妈妈的爱,家,便因此而有了真实的存在意义,一生不再游弋。

大海若安歇,没有风浪,没有死亡。人性经过苦难的熬炼,除掉了渣滓,处处都是闪光的品格和山上之城的明亮见证!

 4 ) 随便说说之 改明儿拍成40集电视连续剧

《浮城大亨》可看可不看。严浩导演的意图大概是想说“港人寻求身份认同”的故事,但最终呈现出来的形态却是奔着40集电视连续剧去的架势(郭富城和刘心悠的婚外情显得有些多余)。而最精彩的“大亨奋斗史”部分却又被省略了……


表演上,鲍起静自然是最打动人的。让我最意外的竟然是刘心悠小妮子。真心美,美到让你觉得她略微夸张的演法都是合理的。


影片后期调色非常糟糕。记得之前黄碧云是这样评价严浩的《滚滚红尘》的“画面十分之靓,又空洞无物。即使调音量至零,全无对白,一样看的明白,像MTV。” 《浮沉大亨》功力又高了一层:音量调零,会有看恐怖片的感觉,好怕怕哦!


全片80%都是特写镜头,一开始你会以为是导演向你展示老年郭富城一脸沧桑的褶子,后来发现中年郭富城,青年郭富城,青少年郭富城都像拍大头照一样的一晃而过。所以你开始怀疑到底是导演为了省钱,不想搭大环境的景?还是导演压根就不会拍?

 5 ) 《浮城》:浮動的現代性

近年,香港不少電影回溯香港過去的故事,武打的有《十月圍城》和一系列的葉問,文藝的有《老港正傳》(2007)、《歲月神偷》(2010)、《為你鍾情》(2010)、《東風破》(2010)等,今年嚴浩也推出一部《浮城》,可與以上數片作為對照。

《浮城》述說的,是香港文化身份討論中最熟悉不過的故事:敘事主體是蜑家人中的混血兒,是邊緣的邊緣,一方面既述說他從低下層往上爬的成功故事,另一方也述說香港這城市如何由漁村、漁港變成大都會。一貫香港的主流論述:成功的城市中的成功的人。可以想像,混血兒在殖民都市下必然引出身份認同問題,一如電影預告片所提示的:主角布華泉(郭富城飾)在鏡子面前自問 “Who am I?”,也在入境時遇上沒有國籍的身份問題。這些問題,西西在七十年代寫的小說《我城》中已有觸及,並引發後來我城居民只有城籍沒有國籍的說法。恰巧,西西在九十年代也寫過一篇短篇小說名為〈浮城誌異〉,多少也回應在香港一直存在的「浮城」之說。然而,嚴浩的《浮城》並不是影視版的《我城》和〈浮城誌異〉,影片中身份和國籍所屬的問題,應放回電影的脈絡去理解。

布華泉曾不只一次問「我是誰」這問題,而他在自述中也給出答案:「我係鸚鵡魚,我係番仔,我係半生熟,我係布華泉,仲會唔會再多啲?」這些身份,都是他人加在他身上的,說他是鸚鵡魚的是表妹,因他的樣子與其他人不同,表妹就說,我們是黑眼魚,他是鸚鵡魚;番仔則是社區中人給他的別號,不論是學校老師,還是東家,暗指出他不屬於布氏家庭這身份;半生熟(half-breed)是洋人上司給他的名字,half-breed 本意指歐洲人與北美原住民的混種,而布華泉因一頭紅髮,就此被命名為半生熟,這名固然是指明他低下的身份,也點出他混血的身世;後來就是「布華泉」,是他的伯樂麥柯道(河國榮飾)給他的。他曾試在洋人上司前重申他叫布華泉,但從沒有人當真,直至麥柯道把他晉升並點名,他才是布華泉。所有這些被加諸的身份,並不指向說他有一個原初未被發掘的身份,他向鏡子發問「我是誰」時,也不是說他有甚麼身份危機。正正相反,他沒有危機,也不用找尋原初身份(他並沒有很積極的去找他的生母),他樂於動用被賦予的身份,是重疊的,是多重的,是浮動的,是彈性的,他既是帝國東印度公司第一個華人大班,也是鸚鵡魚。

若說布華泉還有一份身份的歸屬,那大概是「魚」了。電影有一幕,是布華泉教他的年長的母親(鮑起靜飾)和阿娣(楊采妮飾)魚字的寫法。魚,就是魚頭、魚身、魚鱗,加上海水,然後就游出海了。其實,以魚作為香港人的身份歸屬,在其他的藝術作品中也有所展現,如回歸時「九七博物館」中的裝置「盧亭」,同一段神話/歷史陳耀成在《情色地圖》中也有述及,而後來謝曉虹把故事化成小說〈人魚〉,是魚與人變異的故事。然而,布華泉的魚並不是盧亭式的魚變人的故事,他是鸚鵡魚的故事,先是活在水上,然後就游出海,最後到達英國人的上流社會。布華泉這樣描述自身的身份,同時也對抗著身份追認中「尋根」裡的「根」。華人社會追認身份,很多是以「根」作為隱喻,說人要有根,挪用的是樹的比喻;李國立導、杜國威編的《海根》(1995)雖也是蜑家人的故事,但還是動用了「根」的意象,依然是要立足於某點之上。而《浮城》中「魚」的說法,便與「根」相對,是浮游的,是流動的,並可以游出海,轉換身份並不帶來身份危機。是以,「浮城」並不是說沒有根之城,並不帶著遺憾與不可為之的追尋(這不正正與嚴浩的《似水流年》遙遙相對嗎?)「浮」固然可解作浮動不穩,亦可解作浮游流動,因此,此際的「浮城」,是流動而向外擴展的,是活在海中而游出海外的。

我們也可以說,這是一種對身份很實用主義的看法,有利的就可用。這也正正是片中布華泉對自身的看法。電影中 Fion(劉心悠飾)與布華泉曾有一段對話。布華泉曾說:「上流社會、英籍、講英文,好似參加咗個神秘組織咁。」Fion反問:”Do you like it?” 布華泉猶豫了一會才回答「鍾意」。這一猶豫,正正反映了他的實用態度,那句「鍾意」並不完全真心,也不完全虛假,他並不把自己認同於英國人,亦知道自己沒有可能完全認同英國,但既然已擁有某個位置,那就照舊運用吧。這種實用主義、既彈性又不完全歸屬的流動身份,在影片後段又作一次展示,那幕同樣包括了多重的語言遊戲。布華泉在皇后像廣場遇上問路的一對男女內地遊客,先是男遊客對他說英文,然後他回答以普通話,再來是女遊客問以普通話,他再以普通話回答,然後又是男的說英文,他這次以英文回答,最後大家夾雜在英文和普通話中離開。這幕固然提示了九七後身份認同可能轉變的方向(或事後孔明,因為我們已站立於九七後了),同時也在表明,布華泉說甚麼語言也可,只要能溝通就行了。

而伴隨時這浮動而實用主義的主體觀的,是這影片特定的時間觀。我們可以拿《歲月神偷》和《老港正傳》與《浮城》比較,看出三者時間觀之不同。《歲月神偷》的時間觀最為簡單,沒有推進,主角的時間與外部世界的時間是一致的,全片則定格在過去的時間中,過去的時間是靜止不動如永恆的,無論是哥死前,還是弟長大後,拍出來的觀感都是一樣的,是永恆而滯後的時間觀。至於《老港正傳》,時間有向前推進,但是主角的時間與外部時間是有落差的,就如老左在老婆死時所說的:「我啲時間錯晒。」而下一輩的戀愛故事也是錯錯落落的,是時差式的時間觀(雖然大團圓的結局把所有的時間都調正了)。而《浮城》,則是主角時間與外部時間並行,這種時間觀,我們名之曰「現代性」。然而這城市的現代性與西方不一,是殖民式的現代性(colonial modernity),即我們吊詭地因著沒有統治合法性的殖民主而獲得現代性。片中的布華泉正正體現這種現代性:身份因外部賦予而提升,如直線般往上流社會游過去。

還得點出,《浮城》沒有變成不堪入目的主旋律成功故事,得益於電影的抒情語調和近鏡造就的細節美學。《浮城》沒有歌功頌德之感,正因為導演機巧地把布華泉的成功故事說成是滿是有情的故事:先是父子情、母子情,後來是夫妻情和第二代的父女情,因有情,觀眾就易於代入,同時不會把主角成功前和後的故事割斷,因為有情的主體,總是連貫不斷的。另一方面,《浮城》的美學並不是《歲月神偷》和《老港正傳》可比。嚴浩在《浮城》中極多地運用近鏡和超近鏡拍攝細節,這種拍法避開還原舊事物的難題,導演不需要重構整個舊城市也有舊世界的觸感;同時,細節所強調的是人物的內在變化,多於人物外在和城市的變化,與抒情的主調結合,而手搖的拍法亦與電影大海的主題連起來:殖民式現代性在暗湧中穩步前行。

或可以說,《浮城》並沒有帶來新意,沒有帶出新的香港論述,是老調重彈,但不得不說嚴浩還是彈得其法,以細節打造影片,譜出殖民時代的香港故事。

作者︰譚以諾

 6 ) 《浮城大亨》:近年来最具教育意义之港产佳作!郭富城不愧是多金影帝!

《浮城大亨》,用精炼的唯美的画面展示了一座城市的历史,一个枭雄的诞生! 剧中,无论是亲情、爱情都不加渲染,真情演绎,因为这是一部真实的故事! 因为真实,更加动人! 不做剧透,带着家人到影院认真的看上一遍,你会还想看第二遍,越看越会深深的感受到编剧的功力,导演的用心,演员的自然! 总得来说,《浮城大亨》是近些年极具教育意义的佳作!一部纯港味的大片! 情节画面,细细看来,太多可圈可点的精彩之处! 连老妈都说,这片肯定火,适合家长带着孩子去看!

 短评

强烈的时代印记是本片的主题,一个人的传奇更是一座城市的传奇,故事具有很多象征意义。电影拍得很真诚,严浩手法细腻,情感元素与戏剧冲突处理上佳,旁白过多影响节奏,摄影非常棒,很有质感也突出时代印记。另外我把刘心悠认成郝蕾了

2分钟前
  • 乌鸦火堂
  • 推荐

一个疍家人的历史折射出一座浮城的前世今生,导演用心很大、寓情很深,可惜力有不逮、终差一层...

5分钟前
  • 天蝎小猪
  • 还行

一个普通小人物的编年史,折射出一个时代的变迁,一个男人成长和打拼的励志故事被置换成了一个男人对感情的认知,叙事不是动作性的做成某件大事完成蜕变,而是在思考中随着年龄的变老渐渐活明白变豁达,看透彻这个世界。没有大是大非,没有轰轰烈烈,只有平平淡淡的那份善良,那颗虔诚的内心。★★★★

9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故事及人物都相对饱满,色调糟糕,音乐也比较过分。影像中暴动式新闻纪录片的插入总会让青年感怀热血及时代。但全篇只见浮尘,还不是“城”,更无大亨。刘心悠的戏份如果再多些就好,菲安才是布的伯乐。

11分钟前
  • 水怪
  • 还行

...旁白太毁,矫作过度处也多。但严浩功力还在,到底算是真心诚意的。还是不喜欢郭富城。

13分钟前
  • bloom
  • 还行

没看出什么浮城,也没看出什么大亨,就看到哭哭啼啼的情感纠葛和满屏为拿奖而做的设计和心机,没被煽到反被boring到。

17分钟前
  • 荔枝超人
  • 较差

2012了港片还在讲身份认同的困惑和焦虑,奈何野心实在有点大,摄影很不错,断章叙事略过辛酸史也尚算出色。

22分钟前
  • 阿树
  • 还行

个别场景比较下功夫,故事性太差,流水账式的记事手法让此片一般了。

27分钟前
  • Louis
  • 还行

攝影很棒!構圖很美~ 前半截很實~ 後半截有些飄… 城城怎麼可以這麼帥啊?! 【(¯﹃¯)口水】

30分钟前
  • Chapelle L.
  • 推荐

不错,很感动人,虽说是真人故事改编,但半熟总觉得有些映射,五星红旗那段也好假。

32分钟前
  • 猩猩点灯
  • 推荐

屌丝的逆袭。

33分钟前
  • terrible
  • 推荐

严浩一贯的大师水准,通过个人折射出港史变迁。布华泉很幸运,遇到一位伯乐、一位皮哥马利翁,他很知足,拿多了便是贪。曾经沧海难为水,就像“海”字一样,人缺少水和母亲便构不成大海。btw:字幕把My Fair Lady错译成了《卖花女》;问路的东北佬亮了;张建亚的某部传记片该好好学学本片。

34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推荐

蛋家人口音和茂名话好像,刘超力和叶逾好像,看人生的电影,我老了。

38分钟前
  • xiaoiou
  • 力荐

画面浓墨重彩,人生浮云朝露。船浮于海,情浮于外。

39分钟前
  • 芦哲峰
  • 还行

好左,尤其是五星红旗几段,六七暴动、批判港英,应有尽有。末了,布华泉不在思考“我是谁”的问题,而是感恩阿娘、妻子。然而,《浮城》有很大问题,一是后期,调色烂得一塌糊涂,开头以为是《白蛇传说》。跻身上流社会开始比较有趣。大bug是到了90年代,儿女还十来岁?!结尾一幕同《似水流年》

40分钟前
  • 木卫二
  • 还行

好看,众星云集。感觉出主旋律了居然,一颗中国心,合拍片的宿命...部分段落催人泪下。

45分钟前
  • 四月物语
  • 推荐

1.穷其一生,儿孙满堂。生活是苦,乐蕴其中。2.最美的日落,最美的日出。3.人活在框里面,一生中也没有走出去。

50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剧情很赞,可惜压缩在一部片子里显得各种交代不清

55分钟前
  • 狐狸糊涂
  • 还行

这片儿编剧有问题,根本是个40集TVB的架子,个人奋斗+家庭伦理,部分戏调节一下功能会更好。很多年没见摄影这么强的片子了,低照度、逆光的运用堪称教科书。郭富城的扮相有点像皮特。有个预感,本片会跟[白银帝国]一样落得一个票房悲剧……影片倒是在港人身份认同的表述上有某些有趣的动向。

56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给5颗星平衡一下,这部片我觉得应该在8分以上

57分钟前
  • KgBill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