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很少有人不知道《解忧杂货店》这本畅销书。连续四年上榜亚马逊最畅销图书;在Kindle上,2769个段落,被标注356797次;仅在豆瓣读书这个平台,标记读过的人就有近26万人。
当得知它要被拍成电影时,在最终真正看到电影之前,很多人都是不看好电影版《解忧杂货店》的。我也是。或者说,我曾经也是。抱着一种期待又忐忑的复杂心情,看过了电影,竟然还行,是的,竟然还行。
事实上,《解忧杂货店》并不是完美的,但是不妨碍它是温暖的。它不是产生于百年工业体系下的成熟类型之作,也不是剖析社会现状的话题之作,它只是治愈的。在丧文化当道的今天,“温暖”、“治愈”听起来显得格格不入,但无法否认的是,我们仍然需要它们,正如标题所说,如果你觉得这个冬天太冷,也许它真的能温暖你。
小波、彤彤和阿杰,是彩虹孤儿院的三位好朋友,一天晚上,他们抢劫完一位有钱人的家里之后,发现了一家无名杂货店的秘密——在这家杂货店里时间是不流动的,而且能够与24年的人通信。
清奇的设定,却包裹着温暖的内核,关于梦想,爱与救赎的故事。
电影只保留了三个故事——音乐人秦朗、喜欢音乐的小孩浩博和舞女晴美的故事,基本上每个人都能从故事里看到自己的影子。
秦朗,在大城市打拼,却一直看不到出路;浩博与父母之间有严重的矛盾,时刻想着逃离父母;晴美在舞女和独立之间的摇摆;而解忧三人组,面对未来,不知所措。“他们内心有破洞,重要的东西正从那个破洞渐渐流失。”
但《解忧杂货店》并没有止于此,它给出了答案,或者说,答案就在他们自己心中,只是等待着被发现。这几个人,无论以何种方式,都在某种程度成,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解开了心中的心结。
最喜欢的是秦朗的故事。这是一个残忍的故事,却也是最能温暖我的故事。秦朗努力了,努力了很久,一直没有放弃,可是他最终还是没能活着站上舞台。他说“爸,我也算是留下足迹了吧?虽然我打了一场败仗。”但是我不觉得他打了一场败仗,他是勇敢的,我很敬佩他。这个世界很糟糕,这个世界是一个努力了也不一定会有回报的世界,但是我们还是要继续努力,不为了别的,就为了自己的梦想。
我们也许和他们面临同样的问题,被梦想与现实撕扯,和家人之间有着各种各样的误解、矛盾,被现实折磨,对未来迷茫。我们也许没有解忧杂货店为我们解忧,但就算是解忧杂货店和解忧爷爷并不是万能的。因为重要的其实并不是答案,而是过程。这也是电影想要告诉我们的,“如果自己不想积极认真地生活,不管得到什么样的回答都没有用。”
近几年来,出现了很多的别国ip改编电影,有相对较好的,比如《重返20岁》,也有烂的,比如《深夜食堂》,当然主要还是以烂的居多。
而到了《解忧杂货店》,大多数人关心的问题,最重要的问题,其实还是改编问题,毫不夸张的说,改编的好坏程度,直接决定了电影的好坏。
那么,《解忧杂货店》的改编怎么样呢?我觉得至少是及格的。
很多人都忽略了,其实《解忧杂货店》的改编难度还挺大的。原小说叙事就很复杂的,两条时间线,多条叙事线,多个人物,故事是一个闭环,两条时空线穿插,在一个略显奇幻的设定,用现实主义手法来表达对人生的思考。在109分钟内,想要完整的讲述这样一个故事,改编难度的确很高。
大家比较看好的日版的评分,也只有7.4分,日版的导演广木隆一,可还是2016年年度最高分日剧《火花》(9.3分)的导演之一呢。改编难度可见一斑。
原著就是很温暖治愈的小说,在这方面,电影很好的继承并传递了这一份温暖。而本土化方面,《解忧杂货店》也做出了很大的努力。
首先,从美术布景上,就很怀旧,很有90年代的风格(电影将原著里的70年代改成了90年代)。
琳琅满目的杂货店,打开时会“咯吱”一声的木门,脱了漆的门窗,像是瞬间穿越回了90年代。
在细节上,《解忧杂货店》也做了不少改动,使其更贴近我们的生活。
就拿迈克尔·杰克逊举例吧。电影将小说里的披头士改成了迈克尔·杰克逊,我觉得是很好的一处改动。
披头士在日本的影响力很大,尤其是六七十年代的时候。成长于那个年代的人,多多少少都受到了披头士的影响。众所周知的村上春树,他书中多次出现披头士;伊坂幸太郎,他的《金色梦乡》就是取名字披头士的同名歌曲;还有岛田庄司的《螺丝人》,灵感就是来源于披头士一首歌《Lucy In The Sky With Diamonds》。
但是披头士在中国的影响力,就小得多。相比之下,迈克尔·杰克逊在中国的影响力,是大于披头士。
将披头士改成迈克尔·杰克逊,也并不是随手一改。看过书的都知道,披头士在文章中并不仅仅是作为主角的偶像存在的,它与主角的故事形成了互文关系,成为一个重要的符号。
而在电影中,迈克尔·杰克逊也与主角的故事有联系。当主角对家庭绝望时,迈克尔·杰克逊身陷娈童新闻,偶像与家庭同时坍塌;而当主角最终明白父母之爱时,迈克尔也早已洗清了冤屈。
由于时长限制,《解忧杂货店》压缩了篇幅,只保留了原著的三个故事,去掉了两个角色。
这样改编既有好处,也有坏处。
去掉的两个角色——月兔的那位母亲,他们出现的那两个章节(小说第一章和第三章),视角都没有放在他们身上,而是解忧人的身上。换句话说,他们并不是必不可少的角色,所以为了压缩篇幅,去掉他们是合情合理的,也是很正确的选择。
问题出在月兔的那个角色身上。
刚刚说了,他们出现的章节,视角都是放在解忧人身上的。第一章,是提出过去和未来连接的这个设定,是现在看过去。而第三章,是进一步解释解忧的规则,是过去看未来。
月兔那个角色很重要的一个功能性就在于她要帮助主角了解时空连接的设定,小说中花了一整个章节来解释这件事,而电影中,只花了十几分钟。所以难免显得仓促。而且在去掉了两个人物之后,原著那种多线叙事和时空交错的奇妙感和惊喜感也会削弱一点。
我一直都很认同的一个观点,就是像《解忧杂货店》多角色、多线叙事的电影,演员真的是其次的,重要的是导演和编剧的功力,从这方面来讲,我觉得是及格的。
而所有担心流量明星演技问题的,可以不用担心了。《解忧杂货店》每个演员都很好的完成了自己的分内工作。基本上大部分演员的表演都是中规中矩,不会让人出戏,包括王俊凯和迪丽热巴,也有个别出彩的,比如成龙和陈都灵。
抛开那些粉粉黑黑的,我觉得《解忧杂货店》是可以一看的。冬天太冷,今年太丧,而它就像冬日里的热饮一样,是温暖的。
文| 谢谢你们的鱼
今年上半年,根据东野圭吾同名小说的《嫌疑人X的献身》用不中不日的影像,毫无人味儿的包装,阴阳怪气的表演看得人如坐针毡。当然影片也再一次向所有人证明了改编日本畅销小说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但是,这样的改编事故丝毫不影响东野圭吾的版权在国内热销的事实,当然,也不光是他的小说,大量日本影视剧也接二连三地改编成了中国版。
《问题餐厅》、《深夜食堂》、《求婚大作战》、《约会恋爱到底是什么》等改编自人气日本剧集的国产剧连二连三遭遇口碑和收视的滑铁卢,毫无创造力的再创造,毫无中国特色的整体气质,毫无现实意义的故事呈现使得这些作品几乎没有收到任何观众的好评。不过,奸商们的逻辑就是只要还有商机,多烂还是要做下去的,所以,今后,我们还会看到改编自《东京女子图鉴》的《上海女子图鉴》,正在开发的东野圭吾同名小说改编剧集《悖论13》,新版的《网球王子》等等等等,毕竟花了钱买了版权,多烂都要做下去。
还没有与我们见面的作品我现在还没有底气评论,但是年底看到的这部烂片我可得好好地和大家吐吐槽,这就是改编自东野圭吾明明小说的《解忧杂货店》。
《解忧杂货店》可能是今年最厉害的电影,为什么这么说呢?从网上可以查到的消息来看,这是一部7月份刚刚公布正式启动,9月份还在拍摄中,12月29日就全国上映的电影,拍摄加后期制作不超过4个月,相对于那些制作周期动辄一年半年的电影,《解忧杂货店》浑身上下都透露出一种赶着投胎的感觉,当然,周期短也不一定说明片子的质量差,但是呀,这部《解忧杂货店》呢,是
《解忧杂货店》的小说我没有看过,拜电影版《解忧杂货店》所赐,这本书我这辈子都不想阅读了!仅仅从电影的角度上来和大家聊聊这部电影。作为一部奇幻剧情片,影片从设定,人物设置,故事以及拍摄形式说好听掉叫毫无惊喜,说难听点叫陈词滥调。当然,如果编剧用正常人的思维认真编,导演懂点叙事和视听语言,《解忧杂货店》都不会像现在一样成为彻头彻尾的观影灾难。
在我看来,本片本质上和去年年底的《摆渡人》一脉相承,只不过,《解忧杂货店》比《摆渡人》更加糟糕而已。
《解忧杂货店》是一个没有主线,没有逻辑,没有人物,没有节奏,没有主题,没有灵魂的大型贺岁公益广告,用三人组在一个废弃杂货店经历的一夜奇遇串起了三个冥冥之中有关联的小故事,诶,听上去是不是有一种当年冯小刚《私人订制》的感觉?没错!不过本片相比《私人订制》糟糕很多,只能和同样几个小故事硬揉在一起的《摆渡人》勉强相提并论。
《解忧杂货店》的开场是三个少年砸了一个别墅,然后把别墅主人绑起来了之后出逃,结果来到了一个废弃的杂货店,三人躲在里面准备休息一晚,但是没想到这个杂货店居然出现了二十多年前的人寄来的信,于是呢,这三个少年就开始用信件“开导”着过去的人,然后一步步也发现了他们和过去的人之间的联系。简而言之,就是三个少年来到了一个闹鬼的老房子发现自己原来是傻逼的故事。
编剧在对于原著的改编上丝毫没有考虑到电影呈现和小说的区别,于是,我们最终看到的影片是一个用极其生硬的方式串起三个关联系极差的故事的畸形儿,更可怕的是,影片中看似主角的三个人和前两个故事之间甚至可以说是毫无联系。而且影片呈现出来的三个故事其实严格意义上来说和杂货店也没啥真正的关系,反而和一家孤儿院有关系。
编剧真的是非常一厢情愿地用非常简单粗暴的方式强行在故事中加入着各种人物关系和情节巧合使得整部电影看起来像是一个整体,但是到头来,不论在面儿上怎么维护,骨子里面,这部电影都是妥妥的一盘散沙。
如果《解忧杂货店》制作成一个剧集,参照《深夜食堂》一集一个故事的方式来拍摄,我可能还可以看得下去。但这是电影呀,不能简单粗暴把几个小短片凑在一起糊弄了事,电影的剧作讲究的一个很重要的东西就是情节或者人物的不可替代性,牵一发而动全身。但是《解忧杂货店》充满了替代或者删去完全不影响整体故事的情节、人物、和设定,整个剧作的严谨程度甚至还不如大多数网络大电影,更别说导演贫瘠的影像创造力,让整部电影看得人昏昏欲睡。
影片的第一个故事讲述的是一个追求音乐理想的北漂青年的种种遭遇,套路化的怀才不遇,套路化的父子隔阂,套路化的亲人绝症,套路化的为现实低头。别看这个故事中包含着梦想、生死、亲情等等玩意儿,整体叙事完全就是一个顺拐的流水账,而所谓的过去未来的通信完全没有对情节造成任何的影响,除了制造了一些尴尬的笑料,基本上就等于视觉版《故事会》,还是1998年出版的。
不过,影片的第一个故事《你有梦想吗?》(我自己编的标题)我还算可以勉强看下去,毕竟是个有逻辑的故事。影片的第二个故事《傻逼小孩儿与矫情老爷爷》则可以说是一个重磅催眠弹。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无比欠揍的富家小孩儿疯狂迷恋迈克尔·杰克逊然后家破人亡沦为孤儿长大之后成为画家的故事……
等等,让我理理这里面的逻辑关系。哦,对,还有,成龙饰演的杂货店老板也是为了客串而客串,婆婆妈妈拖拖拉拉地就为了说出一句话,其实他们来信之前心中都有答案,然后呢,他就功成身退了,从此魂魄就笼罩了整个杂货铺。
你当杂货铺真的能产生穿越时空的力量呢?屁嘞,这叫闹鬼的幻术知道不?信不信我让空海收了你!
好了,然后就到了第三个故事《我是CEO:一个歌女的发家史》,这个故事讲述的就是一个歌女被人欺骗感情之后奋发图强,抓住时代脉搏,最后成为大老板的励志故事。这个故事的官方BGM必须是那首歌: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 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 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那新时代, 高举气质,开创未来。
然后这位歌女成功之后做的第N件事就是报答养育了自己的孤儿院,“成功”完成了不要让故事完全跑偏的重要任务。
在讲述完了三个分别以梦想、艺术(????)以及创业为主题的故事之后,我们的影片又回到了三个少年身上,他们最终发现了这个闹鬼的杂货店原来是要告诉他们,昨天晚上他们三个智障在完全不了解情况的状态下伤害了一个好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结果可想而知,他们三个人选择了自首,在监狱里面唱起了铁窗泪,对,这不是就是小学语文课代表写的800字作文的狗血桥段吗。
其实写到现在,我都不知道自己在写什么,你们是不是也不知道我在写什么,妈的,这就对了,其实这部电影肯定也不知道自己在拍什么以及拍出了什么。
仔细回味一下,这部109分钟的电影,不就是电影开始前中国梦宣传片的延长版吗?
别人明星还比它多。
· THE END· 这是“不散”的 第527期 文章,空海快来。
本文原创首发于:不散微信公众号(ID:busan-movie),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看到有人对本片打低分,说王俊凯、迪丽热巴演技差。
对此,我表示严重不服。
这电影的问题是出在演技上吗?这彻头彻尾都是一部烂片啊,你就是请奥斯卡影帝来也无法补救。
(获得奥斯卡终身成就奖的成龙也无法补救)
电影由三个小故事构成,拍好了就是《真爱至上》《荒蛮故事》,拍不好就是故事会。
《解忧杂货店》就属于后者,让我又回想起了当年《全城热恋》《私人订制》给我造成的伤害。
第一个小故事是关于“梦想”。
秦朗(李鸿其 饰)是一个北漂,梦想成为歌手。
有一天,他回到老家照顾病重的父亲,父亲却说:你现在立刻去北京继续打拼,就算是失败了都不要回来。
第一次听到有人把“断绝父子关系”说得这么清新脱俗。
可能父亲的想法是无条件支持儿子,但这台词给我的感觉就是他要和儿子断绝关系。
于是,秦朗重返北京,四处演唱。
后来来到孤儿院,教会了小女孩张维维唱他写的《重生》。
结果当晚孤儿院失火,秦朗为了拯救张维维而牺牲。
多年以后,张维维成为了当地著名的歌唱家,她在演唱会上演唱了《重生》。
但是人们只知道张维维,没人听说过秦朗,感觉像是张维维用秦朗的歌曲招摇撞骗。可以,这很《寻梦环游记》。
但是想归想,想的是拍《寻梦环游记》,结果拍成了《逐梦演艺圈》。
这个故事让我感觉很“燃”,因为男主整个人都着火了,最后被活活烧死了。(误)
所以,这个故事叫《为了梦想,燃烧吧!》。
第二个小故事是关于梦想和家庭。
小男孩浩博是MJ的狂热粉丝,他把MJ视为榜样,放学了要模仿他跳舞,所有零花钱都用来买他的光碟,回家就把他的歌放到最大声,整个房间全是他的周边产品……所以,后来,浩博长大成为了一名画家。
所以,这个故事叫《我要向MJ学习做一名画家》。
这个故事原本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并不是说有了梦想就一定会实现,但是你把电影拍成这种感觉就很严重了。
电影大量篇幅在讲MJ,而画画的片段却非常少。前面做了这么多铺垫,最后一点卵用都没有,显得头重脚轻。
浩博那么热爱MJ都没能成为音乐人,而关于画画的部分就那么一点点就让他成为了画家,完全没有说服力,在观众眼中就是一个很大的槽点。
这感觉就好像是《摔跤吧!爸爸》花了150分钟讲女主如何刻苦学习摔跤,最后10分钟告诉你,她终于在小区门口开了一家属于自己的豆浆店。
就像《缝纫机乐队》主角辛辛苦苦组乐队、招募乐手、勤奋排练、举办演出,最后终于成为了街边贴膜的。
就像《火星救援》前130分钟讲人们怎么煞费苦心营救男主,最后10分钟告诉你,主角发现他确实没办法活着回地球了,还是应该老老实实等死。
就像《越狱》前21集讲主角各种密谋策划,最后1集告诉你,主角发现越狱是行不通的,还是应该安安分分坐牢,等待刑满释放。
第二个小故事的另一个主题是家庭。
浩博除了喜欢MJ外,还是一个富二代。
后来,家里欠了一大笔债,父母准备逃亡,结果浩博以上洗手间为借口逃走了。
本来觉得这孩子太傻了,为什么不跟着父母远走高飞去没有债主的地方,继续当他的富二代呢。
原来这孩子脑洞清奇,别具慧眼。别人还在拍戏的时候,他就去偷看了剧本,早就知道父母会在逃亡的路上双双遇难,所以那么坚定地离家出走了。
(他爸爸也没有白死,至少玩了一次真人版极品飞车)
所以,这个故事又叫《我失去了家庭,但我赢得了生命》。
同样的道理,为什么他后来改名叫张默却又不去唱歌也不足为奇了:他虽然失去了歌手的名声,但是因祸得福摆脱了吸毒的下场啊。
多年以后,浩博回到家乡,在旧报纸上看到当年父母遇难的新闻,忍不住哭出了声。
你以为浩博是因为想念父母才哭,我看他哭是因为被奸商坑了。
他小时候从音像店高价买走MJ的光碟,又被母亲以超低价卖掉,老板又以低价回收,不愧是生意人。
这下长记性了吧,下次应该上XX二手车,没有中间商赚差价。
没错,看到这里你会发现:说好的领衔主演王俊凯、迪丽热巴、董子健呢?
王俊凯、迪丽热巴、董子健的戏份非常少,他们三个就是开头出现一下,中间出现一下,结尾出现一下。
他们是电影里三个小故事的见证者,仿佛不是演员,和我们一样只是看戏的吃瓜群众。
他们毫无存在感,如果去掉他们的戏份,不但不会影响对剧情的理解,还会使得电影更流畅,不至于那么混乱。
他们唯一的作用可能就是指导了第三个小故事的主角的人生。
第三个小故事发生在20多年前,身为舞女的晴美(陈都灵 饰)感到十分迷茫,就写信向解忧杂货店倾诉。
2018年,在解忧杂货店的王俊凯三人收到了晴美20年前写的信,还可以通过时光通道给她回信。
董子健就写信说:当舞女不是长久之计,要好好学习。
于是,晴美开始好好学习,20多年后终于成为了富甲一方的大老板。
果然是奇幻片啊,想怎么编就怎么编。
你叫她好好学习,她就可以这么顺利地成为大老板?过程呢?
那是不是我现在叫你好好学习,20年后你也可以走上人生巅峰?
要是电影都像这样拍,《摔跤吧!爸爸》《社交网络》《当幸福来敲门》《风雨哈佛路》通通10分钟就演完了。
反正可以从未来对过去写信,你不如把未来20年的彩票中奖号码写给她呢,我觉得这样还更靠谱一点。
所以,第三个故事叫《你特么说好的来自未来呢,就只会叫我好好学习?你不如把彩票中奖号码写给我》。
并不是原著好,拍成电影就一定好。
上面所说的槽点,有些是原著小说就是这样写的,但不见得说原封不动拍出来就没问题了。小说的确是这样写的,但如果导演能力不足或者没发挥好,同样会很有槽点。
在日本很正常的东西,可能在中国就会很违和。
小说里很正常的东西,可能电影里就会很违和。
这里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漫威影业把漫画拍成电影,对人物的造型做了很大改动,就显得很酷炫,如果照搬漫画会非常雷人。
而《超凡战队》就是几乎照搬原作,结果就很土,像是送外卖的。
正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不管是造型,还是设定、剧情、台词等等,拍成电影都要视具体情况而灵活变通,尤其是把其它国家的小说拍成电影,更要重视本土化地改编,否则观众就会觉得有槽点,觉得不符合常识。
导演和编剧(这里指的不是东野圭吾,而是电影真正的编剧)想打造文艺、温暖、治愈的故事,但是发挥得相当失败,还浪费了几个好演员,害得别人的表演事业产生了人生污点,害得成龙实现了“连续两周上映两部烂片”的壮举。
想拍文艺青年,结果拍成了二逼青年。
想拍《寻梦环游记》,结果拍成了《逐梦演艺圈》。
这绝对是东野圭吾被黑得最惨的一次。
电影开头,王俊凯演着演着就吐了;电影演到三分之一,陈都灵也演着演着就吐了;电影后半段,导演把陈都灵呕吐的片段再放了一遍,两个演员前前后后一共吐了三次。连演员自己都吐了,看来电影实在是太恶心了。
看完《解忧杂货店》,我更忧伤了。
《解忧杂货店》根本不能解忧。何以解忧,唯有吐槽、差评、打一星。
原著其实是个很温暖的故事,每一段的叙事也是淡淡的,最后串连起来,让人动容,整个故事变得温暖,而且有一种回环往复之感。
电影将日本的故事改成中国发生,有些背景方面的内容就有些生硬,比如音乐青年追求梦想的,父亲为了保护他的梦想用决绝的态度赶他,还说失败了也别回来,就有点突兀。这还不重要,那个借高利贷追债的故事,日本有黑社会,可能真需要逃跑,在中国,最多败诉被卖房子,没必要舍命而逃。那个为了孤儿院当舞女的就更奇怪了,她又不是孤儿院的负责人,而且日本这个职业可能还无所谓,在中国,理由很不服众。
原著三个故事虽然不长,铺垫很足,电影里就有点流水,感动人的部分都没表现出来,那个逃债的小孩子为了被爸爸打一下,收了碟片和零用钱,就在那样四处不着、风雨交加的地方选择逃离父母,很不符合中国国情,尤其是他一共也没跑出多远,孤儿院收养孩子也是要调查和办手续的,按中国的国情,找到他的身份很容易。也让这个故事,看不出作者要探讨什么。后面那个舞女炒股票买房子的,简直就是开挂了。
原著故事本来很温暖,很励志,这种改编之后,就是强行鸡汤了,而且是用因果循环这种低级方法强行励志,整个拉低了电影格局。
三个主演,演技一般,而且比较出戏,成龙的港音与人物违和。反倒是三段故事里的配角,表现不错,有的还有亮点。
电影里的歌曲挺好听,女演员在演唱会上唱起时,我还有些感动,可能是想起了原著故事。
一个没看过原著的朋友,评价更是不堪,觉得这电影无聊无趣,无笑点无泪点。我因为看过原著,相互印证,还算能看。
去年过生日的时候,一位朋友送了一本书,叫《解忧杂货店》。这是孤陋寡闻的我第一次阅读东野圭吾先生的作品。书不厚,我大约三四天的时间就读完了,心中的温暖久久不能散去。书中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真的到很久以后,才会明白,每一个选择只要努力过,都是正确的选择。 今年很高兴的得知这本书要拍电影,后来更高兴的得知上映时间是最好的朋友的生日。也就是今天。我们傍晚打车到商场,用一个小时风急火燎的吃了一顿烧烤,然后跑到电影院赶7点的电影。 电影拍的很不错,是原著该有的味道。没看过的书的人怎么想我不知道,会不会嫌故事太鸡汤,或者节奏慢。但是作为一个喜爱原著的人,我深深的觉得,这就是我心中的那个故事。那个有点环环相扣的悬疑感,又更多的是温暖和带给人思考的故事。 我正处在对人生怀有迷茫的年纪,解忧爷爷的最后一封信,让我内心触动很多。他说每一个找他的人其实心里都有答案,他的回信,不过是给每一颗下定决心的心,一点鼓励罢了。我们也会幻想从未来得知某种讯息,然后功成名就的毫不费力。但是如果不努力,知道了又怎样呢?道理说穿了,就觉得很简单,但是对这些问题有思考的人,会思考的更深。 至于演技什么的,我只想说,没有一个人让我出戏。
总的来说,我非常不理解一星的是怎么想的。
这算是少数我看过小说再去看的电影,小说本身很喜欢,但没有到小说迷的地步。但是对于小说本身的环环相扣,各有牵连表示很惊叹。所以电影上映前,就约了一样看了小说的朋友去看。 由于第一天大量的一星评价,让我对电影的期待值降低了。看完后,我们都表示还原度有点小惊喜,有原著的味道。 电影对于原著小说有改变,但是剧情改编得挺合理的,改成中国的故事背景,让没有看过小说的人更加容易理解,把时间改成93年-17年的跨年,刚好是目前大部分观影者经历过的年龄,故事背景变得熟悉,同时在元旦假期上映,戏里跟戏外一齐过新年,感觉也挺温馨的。其他的改编,比如93年没有手机,不知道什么是网红、直播;把歌手的偶像改成“迈克杰森”(因为字幕也是写中文的),而不用“披头士”,其实也是迎合年轻市场。这些改编作为一部商业片、爆米花电影,我个人觉得非常不错了。 另外,作为一部拥有三大流量小生资源的商业片,没有过硬的广告植入也是让人舒适。 小说最大特点是每个故事都有牵连,这点还原得很不错。几个故事的挑选我也觉得不错,本身就是小说里面记忆点最深的故事,而且都有触动的地方,如果说电影拍得不好,我觉得就是故事没有拍到让人洒热泪吧。每个故事都有动人的点,但每个都点到即止。 最后想说王俊凯的脸挺适合大荧幕的,没有黑评们说的那么夸张。三位主演其实只是故事的过渡,每个故事的演绎才是电影本身,也才是更需要演技的地方。这里并没有三位主演太多演技发挥的地方,我就不明白为啥一直吐槽热巴和小凯了,他们本身就不存在太多需要演技的地方。从开篇大特写王俊凯的脸,目的就是为了满足粉丝,三位主演都是流量本身,导演也是给粉丝们足够的“交代”了。
根据东野圭吾的奇幻同名小说改编,韩杰所执导的中国版《解忧杂货店》给人带来的只是彻头彻尾的失望,电影在剧情基本忠于原著的框架下,却并没有能做出富含镜头语言的转化,而只是照本宣科的熬出了一锅寡淡无味的鸡汤,凌乱的叙事更是使电影且不谈何般感动,反令“解忧”变成了如坐针毡的忧虑。
如果说日版拍出原书50%的水平,那这一版又在日版上再打个对折。要说多烂多雷也不至于,而是平庸,毫无才华的平庸,真是让人失望。同时,问题显然不光出在几个流量明星上面,因为那些成名演员的表现同样让人失望。真是白瞎了这么好一个故事,平庸乏味温吞水,毫无亮点的东西。化妆也是要命,搞得好丑
为什么豆瓣才5点几分,很好看啊你们考虑过看了 机器之血、妖猫传、奇门遁甲的观众的感受了吗……跟他们一比,这片真的逻辑严密、故事全程在线啊😷😷😷
24号看了点映,一直没有来评。每一分钟都不能错过的好电影!破除了日本IP翻拍魔咒😂
总的来说,这是部奇幻又暖心的电影。片中三位主演胜在自然清新,给人很强的新鲜感。尤其是董子健,演技已经很老练了,却仍然青春扑面不显油腻。当然,比较惊喜的一众大咖绿叶,成龙大哥虽然是客串,却给出了诚意满满的表现,更不必说李鸿其、秦昊、郝蕾,他们带来的不仅仅是阵容,更是电影品质的保证。
原著本来就是一本肤浅的鸡汤故事会,再加上所谓的中国特色,不伦不类到浑然天成。
如果不是热巴我根本懒得评 太难看了。美工服饰场景镜头都走心了 然而国产电影中往往形式过大的内容都铁定水 没想到如此高宣传气焰的大IP也中了邪。三段式故事矫情造作 这馊到吐的鸡汤除了恶心观众毫无警醒治愈作用 本来极具日腔特色的桥段奇怪地掺杂了中国风格 注定了是不伦不类的失望。
电影也算是规整的还原了 没什么毛病但也没有惊喜 最感动的还是最后那封回信 还是小说更好更温暖人心 想再看一遍小说了~张维维唱的《重生》挺好听
三星半。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它们的内核却是一致的:它们真正想表达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温暖,是来自陌生人的抚慰,以及自我认同的正能量——这对韩杰来说,实在温情的难得一见。
比烂片更浪费时间的,就是这种平淡无奇、冗长缓慢、矫揉造作、明星拼贴的鸡汤电影,你们都很励志,你们都有梦想...ok,fine!
没看过原著不带任何滤镜和偏见去看还是能看的,杂货店和福利院的互相联系,开头和结尾的相呼应,几个故事主人公都互相有关联,虽然全程没什么高潮但是都很贴近生活可以就当发生在身边或者自己身上的事来看,有时候你不经意间的一句话做的一件事都可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所以谨言慎行吧。
没看过原著小说,感觉主演们没什么存在感,小董稍稍好一些,三个故事都像是彩虹之家公益广告。不过觉得在小镇上真有家这样的杂货店也不错,有的时候人只是希望得到别人的鼓励吧。
看过原著感觉改编的不太好...不过董子健不错,第一次看王俊凯演戏,还算及格吧,毕竟还小未来可期,迪丽热巴的造型实在是emm不太适合她吧...
从我09年开始玩豆瓣到现在,到后来多少人开始说别人是装逼er但不自知。客观说这部电影主要还真不是演员的问题,到觉得是导演拍出了学生作业的感觉,要么就用力过猛不克制,要么就太中规中矩,以至于看片的时候我宁愿多看下王俊凯的脸。
成龙戏份并不多,王俊凯表现比我想象得要好很多。热巴的假小子怪怪的
本土化做得不错,成龙是个亮点。最主要是故事好。是好好讲故事的电影,有笑有泪,尤其前两个故事特别打我的点。所有从爱和善意出发的事,最终不一定会有一个好的结局,这种遗憾真的让人很触动。看完之后我还用了些时间消化这些不圆满。可以给四星吧,看到仿佛有点温情就跳脚喷鸡汤的真是受不了,给满了
这解忧杂货店是一座凶宅吧,敢往这写信的才叫勇敢。秦朗写信被告知坚持梦想,然后他被烧死了;张默写信被告知要相信家人,然后家破人亡;晴美写信被告知别轻信他人,然后被绑架了。主创眼里的93年只有崔健和杰克逊,17年只有网红和雾霾,如此刻意的符号、灾难的演技、突兀的硬广,如梦想女声一般尴尬。
三个看似叛逆的孩子就像一把钥匙打开尘封已久的解忧筒把一幕幕生活中的人物故事串联起来。人物塑造有骨血,故事有内容,内核有养分,该档期国产电影的清新之作
那我该把信寄给谁?谁来帮我解忧?看完电影满心忧伤,如同平安夜里经历一场寒流,凄凄惨惨戚戚。
没看过原作和日版所以先入为主的觉得还可以,有韩寒在本土化的还不错,就是隐约有种韩国片的调调。有点能get董子健的演技。以及一直想买王俊凯那双匡威……就孤儿院的孩子的鞋有点太好了,出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