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片子有一些致敬林正英僵尸片的台词桥段等,但占的部分并不多。
无论这部片子有没有刺激到你,但都不是以前那种用各种搞笑元素来缓解恐怖气氛的僵尸片,这就是一部纯恐怖片!
孪生姐妹被奸杀,带着怨念成为一脉同生的恶鬼。
母亲因为丈夫的罪孽而带着内疚和害怕一直守着房号2442。
小孩亡灵楼道至老伯滚下楼梯至颈骨移位,后被道士失手推出栏杆摔爆面部死去。
道士杀人后秘密教受害者妻子炼尸,中途被看守大楼的阿伯察觉,后被受害者妻子活生生砸死。
妻子为保证僵尸顺利炼成,关小男孩进厕所喂僵尸,后妻子故意放出咬死道士。
就连最后的母亲为小男孩报仇以卵击石对战僵尸,道友用血在地上画符,断手转动五行等等这些都是拍得又血腥又残忍又压抑,已经没有有一丝搞笑。不跟以前一样老少咸宜了。
庆幸中国还有香港敢拍这类恐怖片,而不是内地那些兜了一大圈告诉你其实是悬疑片的挂羊头卖狗肉的鬼片。
首发于「MOViE木卫」 公众号:moviesss
历经双生恶灵的不断骚扰,意外于偶遇的阴兵借道和接踵而至的死亡,观众终于等来了僵尸的炼制完成。一度辉煌、消失多时的类型电影,以略显哀伤的凄绝方式,完成了来之不易的回归。
悲喜调性上,《僵尸》跟过往的僵尸片已经有太大的不同。它是香港新人导演麦浚龙的长片首作。在传统华语僵尸片的基础上,《僵尸》结合了清水崇的日式恐怖片,掺带了本地公屋的风物人情,严格遵照型电影的制作套路,令其在2013年度的华语电影别树一帜。
上世纪80年代,以《僵尸先生》为代表的僵尸片,一度风靡华语地区,从香港到内地,从台湾到东南亚。在《僵尸》之前,它们最近一次银幕亮相是在九把刀的电影里,被当做少男少女间的调侃笑料。
与西方的僵尸(zombie)不同,也跟乔治·A·罗梅罗的经典设定不同,华语僵尸片(以香港僵尸片为代表)是一眼可见的土法炮制,自创武功。经过一定影片和时间的积累,僵尸总以这样形象的出现:它们穿着清朝时代的官服,以略显滑稽的蹦跳方式走路,人类可以用屏呼吸隐藏躲避……几乎每个看过僵尸片的小孩,都可以轻易模仿它们的出场方式。
致力于捉拿僵尸的茅山道士,他们也有一套方法,备有朱砂、鸡血、糯米、柳条、墨斗线、桃木剑、黄符纸。整个降服过程既有茅山道术的大放光彩,又往往嬉闹搞笑,更有大量动作打斗、闲杂戏耍,令人眼花缭乱。正因如此,多数僵尸片又带有喜剧色彩,娱乐性十足。即便僵尸面目不清,但去世的香港演员林正英则成为了道士形象的不二化身。
《僵尸》营造了一个鬼气逼人的封闭空间,在美术置景、人物造型以及视觉效果方面的表现都相当突出。其中,美术一项更是居功至伟。影片出现了不少慢镜头,一来可能是出于导演个人的美学考虑,追赶电影制作的潮流,同时具备了国际视野;二来在不断被撕扯和拉长的时间中,令观众明白这是一部关于留恋的电影。
所谓的留恋,是建立在昔日僵尸电影所取得的瞩目成功,更是麦浚龙本人对这种类型片的热爱。片中多数角色都在留恋一样东西,昔日动作明星留恋以前的辉煌,怀念妻儿家庭。道士没有了僵尸可以抓,徒留一堆父辈流传的法器。在电影结尾,留恋更加达到了一种极致。在钱小豪的瞳孔里,电影搬演的故事以极快的闪回方式出现,一切好像只是濒死体验所引发的人生噩梦。那也好像在说,僵尸从来不曾来过这世界。
这是一部老迈的电影。一个过气明星,搭配了一堆老演员。一个陈旧的恐怖僵尸题材,但在制作手法上,它却颇有新意。受益于幕后团队的实力保障,它成功传达了导演想要倾诉的心声,也描绘出消逝的僵尸片苍颜。
“我十三岁离开老家,十六岁第一次做男主角,拍过好多戏,到了今日,我只能说全部都是为了生活。但是估都估不到,浮浮沉沉这么多年,最后还是要回来这里。好多人说电影世界好荒谬,原来人生比电影荒谬得多……”——这是电影刚开场时,钱小豪的一段独白。他一身马上要干裂的泥浆,躺在那里,望着天空。
他来到一间大厦,念白道,“我曾经说过,如果有天我失去记忆,你一定要教会我怎么去笑”。自杀前的钱小豪,拥有几乎半世的荣耀,他从行李箱里拿出来的僵尸片衣服,还有一身戎装——我记得那身衣服,那是他和李连杰拍《太极张三丰》时穿的,那时的他,演了一个卖友求荣的奸人,最后被张三丰制伏。是,这是一部致敬的片子,你从开始就能看得出来,钱小豪在演自己,相片中有他和周润发张曼玉的合影。他是演功夫片的,但是际遇并没有旁人那般好,最后也落得个妻离子散的下场。好像香港电影的落寞,如此悄无声息。
8、90年代活跃在香港影坛上的人们,不少已经偃旗息鼓,不再做电影,还有一批人,北上来了内地,和大陆人做起买卖。这其中也不乏如彭浩翔这种坚持要做“香港本土电影”的电影人。也许前几年是这样,大陆确实钱多人傻,面对有很多想法的香港人总是欲拒还迎。不过这两年,内地的观众变得“没那么好伺候了”,“人傻”的投资方占据了主动权,要求电影里要加自己想捧红的演员,或者干脆老板自己写本子……作品的商业化元素和艺术性,被很多不明觉厉的“幕后故事”损害,受罪的,不止是看不到精彩电影的观众,同样也是那些兢兢业业只想恪守本分的电影人。
说了一些题外话,还回到电影本身上来。本人其实不太喜欢麦浚龙的影像风格,特别是最近看到了导演指导的《鹤顶红》MV,画面中充斥着各种cult风格的场景,常人无法理解的范畴。所以主观上,我很排斥麦浚龙的作品,我怕看见那些无法接受的画面影像,在我看来那并非能让大众理解的艺术范畴,也就无法找到太多的知音。《僵尸》当中甚少出现导演自己的这种意象,这点我十分欣慰,想来还是要感谢这个团队,应该是大家的理性配合才能让电影出来的效果超出预想,而我也相信,监制清水崇在其中起到了不少积极的作用。
不过我们还是看见了导演脑海里的画面,钱小豪自杀的时候,他脑海中出现的临终幻觉:功夫电影的形象,京剧脸谱,带着面具顶着犄角的裸体女人,绽开的花朵和渐渐腐烂的草莓……我仍坚信这并非钱小豪死前应该看到的景象,然而我们更无从探究,钱小豪死前到底会出现怎样的人生倒叙……
看电影的时候,我一直想问一个问题,片中的梅姐,是个性格极好乐于助人的老太太,帮人缝补衣裳常常分文不取,友叔和钱小豪在巷口吃饭,周围的街坊身上的补丁都是梅姐所缝,但后来老伴冬叔不幸去世,她却为了帮阿九将冬叔做成僵尸,不惜杀害了燕叔和小白……人性的颠覆,让人觉得这故事,有些假,不符合逻辑。不过最后,当一切结束,又都如同幻觉,回到钱小豪的脑海里,他自杀那刻友叔并未以捉妖天师的身份救回他,梅姐的结发丈夫冬叔也早就仙逝,说要练成僵尸的阿九只是停尸房的工作人员,观众一直以为原先就横死的钱小豪的儿子早就长大成人,前来认尸……
一切都好像是钱小豪的想象,让他在死前的弥留之际,做了一个不大不小的英雄梦。对孤儿寡妇的怜悯之心,让他想解救二人于危难之中,对杀人无形的僵尸,他想孤注一掷做回英雄,彻底打倒那个邪恶的敌人……回望他的人生经历,还有什么比打僵尸更快活的呢?临死的那一刻,他还想回归一下当年的荣耀,也只能创造出来一个僵尸让他打……
关于开场对于妻儿的记忆,为何只停留在孩子年少时,或许可解释为,因为年少成名,但后来时运不济家道中落,电影中,妻子带着儿子走向远处,可能早就改嫁,而他也只得孤独终老,抱着那些粤语片的残物,独自死去……
p.s.就在不久,燕赤霞的扮演者午马也已过身,世上能打僵尸的人,越来越少了。。。(泪)
所有的铺垫只为最后20分钟的壮士断腕。
林正英港僵文化的一次追溯+悼念。当代特效作血肉填充老派骨架再现道僵世界观,浑片散发浓浓的人文关怀+文艺气息。文本本源《钢之炼金术师》——对往生者的留恋,衍生无尽的恶。因历史车轮而磨掉本来面目的人们,以为突如其来的事件能重拾活着的意义,其实一切终究不可逆。结局悲戚而情怀到位。
HKAFF三級版。老實說,並沒有期待中那麼好,四星是私心。沒看過殭屍片,但我想除了演員外,這部片子所蘊含的殭屍元素並沒有那麼多。視覺效果陰暗而美,CG一般,有些許驚悚,配樂有參差。Juno是個想法很多的好少年,講許多人情人世,但貫徹得不夠徹底,遺憾。鮑姐真的演得好好,以及好愛陳友!!
自古美人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哎
What a wasted movie.
日式恐怖、美式血腥加港式迷信杂烩,除了还不太会把握叙述节奏,MV风格镜头和声效滥用,拍得真可谓有情有性,如果真是麦浚龙一力完成的,笔仙之流都可以去死了。首映现场看到活人,到29岁终于长开了,说话也头头是道,彻底改观。
美术和摄影都好用心的电影,一如《一代宗师》,如果每个港人都这么用心去做本土强势的武侠片和恐怖片,扎克·施耐德随便秒
香港僵尸片的外壳,嵌入日式恐怖片的元素。麦浚龙+清水崇,怀旧却又不失创新,cult却又不失文艺。结局那段臆想镜头,致敬经典僵尸片的同时,亦暗示现状:老式港片风光不再,但仍有一帮人坚持。
“很多人都说电影的剧情很荒谬,原来,人生比电影更荒谬” 震慑、怀旧、越怕越吸引人往下看,越看越好看,越好看故事越精彩,越精彩越看不懂……2013年最王家卫的恐怖视听奇赏,吴耀汉演的僵尸符合所有预期。“如果有一天,我失去了记忆,你一定要重新教导我怎样去笑。去笑,其实很累。”
处女作就这水平的话,那前途就不可限量了。
麦浚龙真是一个超级走心的富二代 不管是做音乐还是做电影都认真有想法 出来的结果自然是赞到爆 虽说我是被林正英吓大的【。 但看到那个时代的东西在如今用这么酷炫屌的技术表达出来实在是惊喜 电影并不是为了恐怖而恐怖 故事也讲的很好 很多细节和场景都能体现用心 ps钱小豪保养得也太好了吧
有感觉…… 感觉,这东西,你们应该懂的
片头鬼新娘的曲子一出,已经激动得抖如筛糠,后面“别说道士,现在这个时代,连僵尸都没一只”的台词又更加感概,已经很满意了结尾还来高杆,哇哦,其实只要看到钱小豪,陈友,钟发,楼南光再演僵尸片,就够了。
這部片子確實不錯,情節雖不算新,但節奏鏡頭氛圍的處理都挺好,輕微的搞笑和恰好的感人設置,外加一幫老戲骨的加分,即使后半段有變動作片的傾向卻不會有龍頭蛇尾的感覺。讓我這枚反應過敏星人在自己手指縫的遮遮掩掩和各種大呼小叫下,依舊感覺值回票價~麥浚龍這個新導演還是值得期待的!
其实致敬的非老港片,而是致敬了恐怖片。影片汇集了港片的僵尸传统、日式的女鬼造型及行动方式、美式恐怖片的血浆,麦浚龙对恐怖片的爱杂糅出了一部很有趣的片子。本片首先胜在风格,全片呈现出的阴森恐怖的氛围非常对味,看起来真有点冷,包括摄影、美术几个方面的特色突出。
有幸在多伦多电影节看了首映,还看见了麦浚龙,本人真的很好,谦虚友善,毫无架子。片子拍得有新意,几乎没有逻辑问题,画面更是漂亮精致。结局倒是令人意外,可能为了能在国内上映留了一手。鲍起静的表演绝对是个亮点,老戏骨。
红线糯米今犹在,不见当年林正英。和《功夫》的猪笼城寨的封闭性及致敬前辈一样,重启了多年未曾触及的僵尸片,老戏骨的演出值得激赏。可惜年代的转变今非昔比,故事干瘪沉重,美学和日式风也太重形式,已经再也回不去了。正如结尾的临终一梦,僵尸戏码大势已去,终归是入殓为安。
红线,符咒,黄袍道士,银剑,武功,口诀...当僵尸横举着手跳出来时我也差点兴奋得跳起来!可惜为了海外市场过于西化,故事没讲顺畅整体显得花哨,僵尸跳了两下就成了伏地魔。不过情怀的确有,要是像过道里四个高大的过路鬼那样鬼魅极致的中国元素再多点就好了。想象力,视效设计和完成度真是牛逼。
丧尸片中你最文艺,文艺片中你最丧尸。
放不下的执念,必将在死前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