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只打算写一下有关《塞拉的领主》和新版《疯子》的叠加评论,但发现心中对哗啦帮这个非官方美式惊悚恐怖片团体有着些许感想,便在此一并道个痛快。初中是我最迷恋哗啦帮恐怖片的时期,从《电锯惊魂》系列开始,《人皮客栈》系列、《千尸屋》系列、《隔山有眼》系列、《尸骨无存》、《死寂》、《狼溪》、《黑暗侵袭》,部部没有错过,其成员也成了我真正迷恋的第一批恐怖片导演,本土的“电锯铁三角”(詹姆斯温、雷沃纳尔、达伦林恩鲍斯曼)、“昆汀教徒”伊莱罗斯、“摇滚梦魇”罗布僵尸,再加上编外的亚历山大阿嘉、尼尔马歇尔、克瑞格麦克莱恩,当时完全为这批酷到家的以“拍摄残酷的恐怖电影”为宗旨的青年才俊所折服。后来,升入高中,看电影的时间少得可怜,渐渐也与哗啦帮有了时间上的距离。升入大学,才开始恶补近年来错过的哗啦帮电影,却发现一切早已物是人非,喧哗过后只剩下了沉寂来供人回味。
先说我最中意的伊莱罗斯,被塔伦蒂诺称作“恐怖片的未来”的他显然没把这句夸赞当回事。罗斯似乎对导演这一行失去了兴趣,《铁杉树丛》的焦躁平庸很难让人想象导演还是那个拍出过《尸骨无存》和《人皮客栈》的恐怖新贵。近期的他对演员和制片颇为投入,但似乎也是抱着过瘾的心态,除了《无耻混蛋》的脸谱化表演,更多的则是《死亡证据》与《食人鱼3D》中的酱油角色,而对待让其扬名立万的《人皮客栈》,自己也是不负责任的交由别人胡乱搞出了部不三不四的录像带第三集来应付影迷,制片方面,质量每况愈下的《最后一次驱魔》系列足以说明用心之浅,惋惜之余,只希望由罗斯制片并担任主演的《劫后余生》能为其扳回一城。
罗布僵尸无疑是哗啦帮中最全能的一位,集哥特摇滚名家、地下漫画师、神秘主义信徒、死亡装置设计师与恐怖片导演多重身份于一身的他注定了自己的作品将是哗啦帮中最狂野诡异的。从《千尸屋》系列开始,便一直追看《万圣节》和鬼马的《鬼界超级混蛋》,其为《刑房》执导的伪预告片《纳粹女狼人》也刷了无数遍,但是看过《万圣节10》和最近的《塞拉的领主》后,我发现这个蓬头垢面的狂人似乎江郎才尽了。将杀人狂弄成僵尸的新版《万圣节》在此不多说,单说一下《塞拉的领主》。一如僵尸之前的电影,《塞拉的领主》里飘荡着刺耳的重金属摇滚,布满着恐怖的死亡符号与宗教亵渎,标准先锋MV风格的画面肮脏血腥,人物颓废,充斥着对黑白恐怖老片的迷恋,可以说是集齐了僵尸作品的面子,但是对于故事的里子,本片不仅剧本残缺,而且叙事缓慢,一切给风格让路,其后果便是影片的空洞与轻浮,要知道,《千尸屋》里可是看到了《德州电锯杀人狂》和《魔界奇谭》等多座大山的身影的。
接下来说说自己近期最失望的达伦林恩鲍斯曼,脱离“电锯铁三角”的他可谓瞬间暴露了自身的各种不足。在将《电锯惊魂》引入死胡同后,自己走为上策搞出了一现代《洛基恐怖秀》——《遗传学歌剧》,可惜犯了与《塞拉的领主》同样的错误,所以,即使其中有莎拉布莱曼,也终归是一出浮夸的烂戏。接下来,无论是那部让人哭笑不得的《11-11-11》还是毫无新意的翻拍自特罗马经典的《母亲节》,都给人一种无力感。现如今,鲍斯曼已经沦入录像带恐怖片导演的行列,估计暂时翻身无望。说到鲍斯曼的翻拍,哗啦帮的“翻拍帝”亚历山大阿嘉不能不提,通过《高压电》一鸣惊人后,阿嘉先后通过《隔山有眼》和《鬼镜》等一系列翻拍作品逐渐确立了自己重塑经典的能手形象,但是,近期的《食人鱼3D》反而让人啼笑皆非,阿嘉开始向主流妥协。长久以来只闻其声未闻其人的《哥普拉》,与“哈利波特”合作的《角》,阿嘉主观上早已经不属于恐怖惊悚电影,即使由其编剧的新版《疯子》在视觉角度的选取和血腥场面的营造上足够精巧而骇人,但这又与剧本有多少关系呢。同样被主流招安的还有尼尔马歇尔,在此不愿多提,《末日侵袭》完全是部动作冒险片,《百夫长》我完全是冲着法斯宾德而去看的。至于澳洲的克瑞格麦克凯恩,在那部平平淡淡的《逃离鳄鱼岛》后便几乎隐退了,10年担任制片的那部《红色山丘》除了为《敢死队3》苦苦物色导演人选的史泰龙外几乎无人问津。
当然了,并不是说哗啦帮现在已经没有了精匠鬼才,詹姆斯温与雷沃纳尔这对完美组合依然在“后电锯时代”为影迷保质保量的呈献出一部部精品,但是现如今美式恐怖片的衰弱大势并不是一部《死寂》或是《阴儿房》就可以力挽狂澜的,只希望今年的《招魂》能够继续保留那最后的一缕微光,以便在将来还能再次照亮以哗啦帮成员为代表的新生代美式恐怖电影人的创作之路,即使现在这看起来有点理想主义的想象,有点自欺欺人的忧伤。
变态之所以是变态,那是因为他不会按照正常人的逻辑去思考。对于一件事情,总是使用自己非常偏执的想法去看待,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套自己的价值观,在他的价值观里,正常人的世界是一个不可理喻的世界,他的世界才是正确的。
这是变态之所以是变态的基本条件,而且也是边缘条件。一旦一个变态背离了这个条件,那么他的厄运就开始了。轻者计划全部以失败告终,重者因此而献出不是那么宝贵的生命。这其实不难理解,你可以大胆地想象一下,让《致命弯道》以及《隔山有眼》中的大反派们去谈一场玛丽苏式的恋爱是什么景象。可想而知,作为一个变态,也要有着职业素养,一旦背离了自己的职业素养,那么离死也就不远了。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这个电影,讲的就是一个多行不义必自毙的故事。在这个故事里,变态想成为正常人,正是因为他的这个不切实际的想法,最终导致自己成为了一个更大的变态,并最终献出了自己肮脏的生命。
《杀人狂魔》讲的是一个小孩的血泪史。男主从小就经常目睹从事特殊职业的母亲与不同男人鬼混的场面,这对于男主幼小的心灵造就了很深的创伤。此后,随着母亲的离世,男主角的生活可以因此焕然一新,但是没想到,他却因此走上了不归路。
童年有过阴影的孩子内心之中都会有创伤。男主也不例外,他的这种创伤体现在与人交往上之后,就会变成一种病态的偏执最终是变态杀戮。每每遇见一个陌生的女孩,男主的脑海里总是会浮现出母亲之前龌龊的身影。在这样的打击之下,男主由一个唯唯诺诺的弱者,一跃成为这个城市最大的变态杀人狂。他残忍的杀害每一个自觉地不错的女子,然后将她们的头发剥去,做成模特,供自己欣赏。而这一切在他遇见了一个美丽的姑娘之后发生改变。
这个姑娘是一个搞艺术的女生,他与男主在某种程度上不谋而合。男主认为自己的模特披上真人的头发后,就会变得跟真人一样,女主也有这种感觉,男主一下子觉得自己遇见了知音。但没成想这却是自己走向失败的诱因。因为对女主的特殊情感催化,男主觉得自己应该绕过女主而将罪恶的双手伸向他人。女主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得知了自己的助理被杀的消息。此后男主过来安慰她,没想到言语之间却露出了马脚。
女主开始警觉,男主拼命解释也无济于事,当女主开始举刀刺向男主之时,男主心中的恶魔一下子被唤醒了。于是,一场杀戮,也是最后一场杀戮开始了,当然也结束了。
相比于其他的恐怖片,本片唯一的亮点就是第一人称视角。这是一个有着很深的参与感的视角,之前的一部动作片《硬核亨利》正是因为使用了第一人称视角而让广大影迷们觉得很刺激。本片也是如此,当一部恐怖片开始用第一人称视角的时候,那种参与感油然而生。当然,给你这种参与感并不是为了让你去犯罪,而仅仅是让你去洞察男主心中的那种纠结的情绪。
实际上确实是如此的,作为一个变态,应该有自己的的修养,而这种修养理应建立在一视同仁的基础之上,一旦变态摒弃了这个教条,那么失败就会如影随形。男主正是因为自己摒弃了原来的信奉的教条而导致自己遇见了女主之后,成为了自己变态事业的转折点。但是这种转折点并不是正向的,如果男主因此放下屠刀,这应该是没问题的,但是男主却仅仅是将女主绕了过去,这就很尴尬了。自然这个结果并不会令人满意,最终本片走向结局。
由于是第一人称视角,本片将一般恐怖片中血腥以及暴力放大了,观众们很容易很直接的体会到那种紧张以及刺激的场面。不过本片的时长有限,而且故事很是匆忙没有太大的悬念。这个不足之处显然对于男主与女主之间的特殊情感缺乏说服力。这同样也是本片故事并不引人入胜的原因之一。在视觉上以及感觉上有点意思了,但是整体上还是比较零散,给人以一种片段的感觉,这是本片的失败点。
对于变态杀人狂来说,本片还是有着一定的启示意义的,要不你就做一个正常人,从此放下屠刀,要不就坚持自己的变态行径。一旦变态开始犹豫,那么就会漏出马脚,最终的结果就是导致自己的计划以失败告终,而对于警察来说或许是好消息,因为犯罪会终止,罪犯会落网,皆大欢喜。
之前完全不知道新版《杀人狂魔》是完全主观镜头的电影,所以在电影开始意识到整部片都将如此后,还有点小惊喜。印象最深的主观镜头还是在《成为约翰·马尔科维奇》中,不过也听说过貌似第一部全主观镜头的电影是《湖上艳尸》,回家后又立刻DL了下来作为补课。1947年的电影作为首次尝试,形式难免呆板,没有特效帮助的情况下对镜子玻璃等反射物的应用也显得拘束。相比之下新版《杀人狂魔》在这方面就游刃有余。
当然除了镜面和玻璃,片中也有好几次是跳脱了主观镜头,例如后面几次割头皮以及最后经典的群尸啃食戏,但也可以理解为是Frank的视角跳脱了自身,就像我们也经常会突然“灵魂出窍”以旁人的视角来看自己在某个特定情境中的模样。例如Frank后来就经常回味自己和Anna在一起时的情境,电影就用客观镜头表现的。
对话戏也比《湖上艳尸》更自然,不再出现一个演员长时间对着镜头说话的状况。毕竟真实生活中除了如面试一样正式严肃的对话,很少是两人看着对方的双眼一动不动的,《杀人狂魔》中的主观镜头就更真实的自由移动,这样也让观众不会感到枯燥。
对比原版《杀人狂魔》就真的是各有所长了。比如原作让人毛骨悚然的气氛在新版中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亚历山大·阿嘉式的由暴力血腥和虐杀带来的视觉惊悚感。一脸萌样的伊利亚·伍德也完全没有原版狂魔的变态感,加上全片又都是主观镜头,更多的是需要通过伍德的声音和其他演员的配合来刻画狂魔的变态,因此要把如此小身板的男生说成是杀人狂魔还是稍欠说服力。
与时俱进的当然是暴力血腥戏,由于是主观镜头因此所有的虐杀戏都非常直接的呈现在大银幕上,割头皮镜头的血腥程度比较原版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是最后著名的群尸啃食戏居然远没有原版来得震撼,作为虐杀片粉丝表示肠子神马的早就是作料级别的了,还不如原版中断头来得更有视觉冲击力。但是新版更有意思的处理是,群尸并没有像原版中那样把Frank的头掰下来,而是把他脸上的皮都撕掉,露出来一个苍白的木头模特的面孔。这个改动强调的是对Frank这个狂魔的刻画:他不过也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而已,而这也是他真正的恐惧源头。
当然为了迎合当代观众的口味,最后高潮部分的动作戏大大加长,肉搏撞车神马的,不过“杀不死的小强”这种戏码的上演未免显得累赘。
不管是老版还是新版我都不理解为什么要有一个警方找到他尸体成功破案的结局。如果说原版是1980年的难免要更“保守”一点那也说得过去,但是新版完全可以在Frank在恐惧中想象自己被剥皮变成木头模特时结束,后面警察部分完全多余没有意义。
新版中最不满意的其实是配乐。如果说最开始显示主创人员字幕时的配乐还有点《亡命驾驶》式的80年代复古曲风讨人喜欢,那后来贯穿全片过于频繁的悲悯哀乐就实在是没意思了。
不过总的来说这次的新版很大胆创新,值得一看。
《Maniac》原版在30年前上映时就遭到了Gene Siskel和Roger Ebert这种臭老九影评人的批评,说什么暴力场景太多之类的蛋话。但是越是这样的电影,越是能让B级片影迷喜爱。Alexandre Aja在30年后写出了剧本,Franck Khalfoun担任导演拍出了新版《Maniac》。本来是冲着阿加大帝去的,他的电影没有一部让恐怖片影迷失望,把片子看完后,发现卡方也不是省油的灯。
片子和Gaspar Noé的《遁入虚无》一样采用主视角镜头,给了人一个惊喜,比起近年来那些扛着摄像机的其他一视角恐怖电影,镜头晃的一点儿不厉害,也没有刻意强调伪记录性,却使得场景更加真实紧凑,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这太酷了。
这个Franck Khalfoun只拍过一部长片,足以证明他是个giallo片影迷,片子连色调都跟Dario Argento的《深夜止步》相似,题材也是病态凶杀,用的血浆也不是美国B级片里常见的被稀释的番茄汁,跟《 坦妮布丽》里那个被砍断胳膊的BITCH身体里喷出来的红血一样又深又稠,让人看着更蛋疼。
配乐是用合成器拼出来的老音色电子乐,跟Mario Bava在70年代的同题材电影一样简洁,晦涩阴冷。
如果这两点还不足以证明FK君是个giallo影迷,那就看看电影结尾处的长镜头,Elijah Wood抱着染血的假人从门口走到内房,视角自上而下,眼熟不?Argento的影迷肯定觉得熟透了,因为他在《无眠》里也有一段同样视角的长镜头,唯一的区别只是把摄影机的角度放低了一点儿。
现在的恐怖片注重感官刺激和情节悬疑,Franck Khalfoun却细心的把电影的部分重心放在了变态者心理的刻画,使得角色更加饱满。当Elijah Wood被那个满是纹身全裸的骚货勾引时我都替他着急,心想大哥你快上她吧,我JJ都硬了你还没硬吗?可是他是一个Maniac,只能在正常的性诱惑下露出一副紧张的让人窒息的表情,你有神马办法?他是这片的主角,他只会杀人。别拿这些侧面反映的心里描写跟Hitchcock的《精神病患者》比,Hitchcock是个电影大师,他野心大到喜欢B级片的影迷都有点烦他的地步,而《Maniac》只是个凶杀题材的恐怖片而已。
顺便恭喜一下Elijah Wood摆脱自己天生呆萌娃娃脸的形象成功扮演了一个变态;那个叫Nora Arnezeder的妞子肯定是要大红大紫的,因为她有一张美脸,也能把那个法国妞演的像猫一样骚。
精神扭曲,cry bitch,大奶大腚,阴暗色调,B片元素,满半个屏幕的番茄汁。对于一个喜欢giallo片的观众来说它该有的都有了,你还想看啥?
顺便说一下,那些不喜欢看恐怖片的文艺小清新B崽子们,你们还是回去看你的蓝色生死恋吧,不懂别在这瞎BB。
片子还可以,结局挖空心思恶心你,大量重口味全部爆发,跟我预想的不一样,ANNA也没能活下来,这点还不错哦,拍摄手法设计过,全片几乎都站在了伍德的视角上,这样做有弊也有利,但我觉得在这片里还是利大于弊,剧情故事不新鲜,但大量血腥杀戮画面直逼眼前,足以弥补不足伍德适合这个角色!
全片主观视角。
第一人称视角的设定挺有趣的,代入感很强。
还不错!原版粗砺边缘,新版精致迷幻,砍杀更凌厉,怀旧风也很好
第一人称视角算是亮点了,除此之外就没了,既不恐怖,也不悬疑,倒是有点小文艺~
Elijah wood 的呆萌还是很适合当个小变态态的
塑料模特修复师的爱情猎头故事,七八十年代的质感不错,全程伪第一人称的代入感也挺强。Alexandre Ajas虽说只是编剧,但有他参与的恐怖片翻拍基本不会失手。结局加一星
异常的简单粗暴
基本全程主观镜头 用一个平淡但血腥的故事讲述弗劳多老爷是怎么为了给妹子带上指环而变成咕噜的
整体有点无聊 第一人称视角很赞
OST
哈哈,萌萌的霍比特人也会演这样血腥的片啊
本片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部分都采用第一视角拍摄,有些难适应,不过这个尝试很有意思,更能体会到主角心里的扭曲和变态,加上背景一些故意嘈杂的音乐和音效,看到血腥场景,让人第一次觉得当一个疯子绝对不是什么好事情。作为翻拍版,情节基本上和老版差不多,其他方面就乏善可陈了。。。
通篇的第一视觉与高度重复的杀人手段令人乏味。弗洛多演变态真是太带感了。
伊利亞伍德的角色除了無害的小受,就是暴虐的變態。本劇从第一視角展現了變態殺人狂的獨特世界。不過類似視覺系和紀錄片的風格讓人極不耐煩。實驗主義的風格讓整個電影彌漫地下的味道。
我叫Frank 孤独的寻美者 古董模特修复师 人们眼中的嗜血杀人狂魔 亦或渴求纯洁之爱的小男孩 放浪的母亲与浮靡的都市孕育了我 杀戮与幻觉是我唯一的安慰剂 直到有一日邂逅同样钟情封存永恒美丽的你 即便结局不如Francis与Jane般美好 我却依然深爱你 那么请身着白色的嫁纱 并在地狱等待相逢 — 我的新娘
第一视角不错,有点无聊
太愁人了 就不能找个稍微有点魅力的男演员吗!一看内男的便秘脸嘶吼就觉得好无趣啊……配乐和细节做的都还可以
家庭是多么重要。
头发不会腐烂 但是头发也需要营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