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这部纪录片会有一点点难受,曾经无比华丽的皇家园林,最后被烧成废墟。我自己去过圆明园两次。现在里面就是一些断壁残垣。我们只能通过一些资料来感受当时他的辉煌。这部纪录片从他开始建造,再但他被毁,这就是圆明园的一生。曾经那么的华丽。这部纪录片从一个外国人的视角来纪录圆明园的起落。里面一些对圆明园外貌的还原做的还是不错的。解说词写的我不错。
我去过圆明园,那里什么都没有。
极目所及,尽是荒凉。野草丛生,新鲜的、极具生命力的、从废墟缝隙里迎风摆荡。可是在1715年到1840年间,她却是中国最繁华旖旎的一笔,而后,那繁华旖旎化作水露,供养直至永恒的那了寂无色的花枝。
甚至,连花枝也不曾留下。
“
请您用大理石、汉白玉、青铜和瓷器建造一个梦。
用雪松做骨架,披上绸缎,注满宝石,
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放上神像,放上异兽,
饰以琉璃,饰以黄金,施以脂粉。
请诗人出身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
添上一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
请您想象一个人类幻境中的仙境,
其外貌是宫殿,是神庙。
”
这是维克多·雨果1861年写下的,也是电影《圆明园》开头的篇章。
前半部分是惊叹,后半部分也是惊叹,所有的一切繁华旧梦和愤怒屈辱都化作一声长长的叹息。我们曾经拥有世界上最多的财富,我们曾经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我们曾经也应该一直是世界上最聪慧的民族,可我们同时也是世界上最骄傲自大的人民,喜欢妄自尊大,沉溺自我膨胀,不管谦虚是如何从几千年流传下来世代严加管教的美德,我们仍然学不会,至今学不会。
当我们站到制高点,我们开始固步自封,陶醉于既得的一切,丰饶富足,衣食无缺。我们的耳朵开始听不见声音,我们的眼睛看不见改变,我们的心哪,再也容不下外部世界的一丁点缓慢却一直持续的进步。
我们是最聪明的民族,却也是最懦弱的民族。我们民族根性里的强悍,是要到绝路才会爆发的。是要退无可退,才用血肉筑起长城长。我们要么极端聪明,要么极端愚昧,信奉中庸路线的我们,其实从不中庸。两千年的每一个皇室,都逃不过最终灭亡的命运,归根到底,就是因为我们学不会中间路线。不能在安享太平的同时,不忘鞭策不忘自省。我们总是要到了自掘坟墓的那一刻,迸发血液里与生俱来的骄傲和强大意志。然后,开始新一轮的反抗、平定、太平、灭亡。
这样带有奴性的我们是该被惩罚的,不是英法八国联军,而是历史的车轮。我不能在意我们的民族要付出这样血的代价去学会前进,如果这是必须的;我在意的是我们在这次惩罚里,付出了圆明园的代价。
图书馆珍藏的画告诉我,圆明园曾经桃花夭夭绿水涟涟,曾经人烟鼎沸黄金凝玉;雨果告诉我那是一个人间奇迹,告诉我那是人类想象力的极限,可是我去过的圆明园里,一无所有。
我从来都没有看见过,你们所描绘的、所歌颂的、所赞叹的——圆明园。我所看见的,今天迎风傲立的,是一座遗址公园。仅此而已。
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我在废墟前的狂妄野草边拍的照,背后写的就是这句话。但是,那真的仅仅只是一座遗址公园而已吗?我们从此不栽也不种,从此不建也不修,任由她继续风吹雨打,赤身裸体,我们是想从此不重蹈覆辙的吧!那里曾经猎猎生长着我们的骄傲与光荣,那里也永远埋葬了我们的荣耀和自大,那里永远提醒着我们不能忘怀的屈辱和愤怒,那里是我们永远的泪水,泪水结不成珍珠。
那不只是一堆废墟而已,那是苦难与屈辱练就的痛定思痛。
如同中国近代史叫我不愿面对,英法联军的暴徒行径更叫我震惊。人类天性中的抢夺和残暴居然如此毫无保留地暴露在1860年10月那一天,我无法想象的是,他们天性中居然一丝怜悯也无,面对极致的美,赞叹过后是绝对的破坏。如何能接受,这些列强是否受到过文明的洗礼,还是人类天性中的黑暗面遇到无言的大美后做不到爱惜便去毁灭。破坏真的令人感到快乐吗?毁灭真的叫人激动吗?如果是,生而为人,也难免太悲哀了。
但是,看过电影之后的我明白,再怎样不想面对,而如果我们不能正视所有的伤痛和屈辱,我们就不能真正地崛起,如果我们只喜欢那繁华盛世而避开战乱流离,那么圆明园的冤魂将仍得不到安息,她用她炫美的生命所付出的一切,将仍得不到我们的痛惜。
我们再也没有第二个圆明园了,可是我们要告诉孩子们,我们仍然拥有着聪明和智慧,拥有着勤劳和刻苦,我们从来不入侵他人,但我们要学会保护自己,我们要强大,但我们也要正义。
假设有天逛街,邂逅一美女,这时候有三种可能性:一是,不仅是美女,而且优雅的走过来跟你打招呼,她的声音也很甜美;二是,美女是美女,可是却是个哑巴;三是,美女是美女,不过一开口你却发现她的声音很难听,不仅是难听,而且是非常难听,与其外貌相比简直是地域和天堂。
再来猜测一下碰见以上情况对你逛街心情的影响吧!第一种情况,心情该是更上一层楼了吧,第二种情况呢,本来逛街的美好心情多少要打点折扣了吧,至于碰见最后这一情况呢,该是:先更上一层楼,然后又重重的摔了下了,惨啊!
好了,言归正传,还是该谈谈纪录片的画面和解说词之间的关系。如果说纪录片是个女人的话,那画面就该是一个女人的外表,解说词就是女人的声音和谈话内容了,大家所谈的完美的女人,大该也就是美丽外表和内涵的完美的结合吧!所以说,把纪录片比作女人话,那好的纪录片就是画面和解说词的完美结合体,这两者失去任何一方面,或者两者中有一方面不够完美,那么纪录片本身的价值和表现就会大打折扣,甚至有时候,不好的一方面会深深的影响到人们对纪录片本身的价值评判,有时人们宁愿看画面和解说词都相对较烂的纪录片,却无法接受美丽的画面和很烂的解说词的混搭,或者是很好解说词和粗制滥造的画面的搭配,换而言之,人们的接受度真的很奇怪,因为如果画面和解说词都很烂的话,人们对该纪录片的期望值就相对较低,所以可以忍受,如果这画面和解说词其中一方面很好,而另一方面很烂的话,人们就会因为看到优点而自然而然的提高对纪录片的期望值,可是看后却发现,纪录片的解说词和画面是两个层次的东西,一个很完美,另一方面相比就会逊色很多,那人们当然无法接受了。
所以说,好的纪录片是完美的解说词和画面的有机的统一。
纪录片的解说词和画面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画面无法离开解说词,同样只有解说词而没有画面的纪录片不叫纪录片,该是广播了。从电影刚开始我们就会发现,即使是无声电影,也需要必须的解说词来向观众解释画面里发生了什么事情,进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和深入,卓别林否认电影的有声化,却被证明自己的想法的错误和幼稚,没有相关的解说,即使是他的电影也是难以深入发展情节的,只看画面而无解说词,观众们有时会感到故事情节的突兀发展,看着画面而不知所云,而解说词出现很好的解决了电影画面和观众之间的隔阂,因此,解说词在某种程度上是沟通观众和画面的桥梁。
就纪录片而言,纪录片解说词是对纪录片画面内容的文字解释和说明。其作用有二:一是发挥对视觉的补充作用,让观众在观看实物和形象的同时,从听觉上得到形象的描述和解释,从而受到感染和教育;二是发挥对听觉的补充作用,即通过形象化的描述,使听众感知故事里的环境,犹如身临其境,从而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上段内容摘自百度百科
不可否认,《圆明园》就是一部中国纪录片的上乘之作,其华丽的画面自然不必说,那是好莱坞的特技做出来的当然不一般,还有《圆明园》极为出彩的地方就是其解说词方面,与以往的纪录片不同的是,在纪录片《圆明园》里面,制作者别具一格的采用了主客两条线索解说词来对纪录片进行讲解和叙述,即旁白和西方传教士郎世宁和英国随军牧师麦基的口述。
以往的纪录片大多采取的或者是创作者的主观叙述的旁白,或者是完全的客观的记录,一般而言,国外的那些介绍性质的纪录片则多采用创作者主观的介绍和旁白的叙述,此类代表有《北方的那努克》、《微观世界》、《鸟的迁徙》以及最近的《家园》,这主要是因为其记录对象的特殊性,而我国的记录人们生活的纪录片其解说词则是记录主体的主观生活状态和语言,比如说:《幼儿园》、《请投我一票》、《高三》等等,创作者所作的就是真实的记录主体生活的一举一动,当然对于有些较为深层的话题,创作者采取的大多是提问的方式,比如在《请投我一票》里面开头,创作者就率先向那些小孩提问“什么是民主?”等问题,除此之外,在我国的纪录片里面,创作者大多数时候所扮演的都是镜头的角色,他们只是忠于记录人们的生活,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把所见所闻给真实的记录下来,而不表露创作者本身的主观意图和想法,而至于其作品所要传达的思想和表现意图则需要观众在看后自己去思考和寻找答案,简而言之,由于所要记录物体的特殊性,在解说词的创作上会产生不同的思路和想法,要么是主观的旁白叙述性和介绍性的表达,要么是客观的记录和描述所见所闻。
当然,我们会发现其实还有第三条道路,那就是主客观结合的解说词的叙述方法,而《圆明园》的解说词无疑就是第三条道路的代表。之所以采取主客观结合的解说词的叙述手法,主要是为了促进语言优美和客观真实性的完美的统一,这是大家在看过《圆明园》之后所得出的一致结论,旁白解说的语言无疑是优美流畅的,这和圆明园是统一的,不过在《圆明园》里面,主要的解说词其实是传教士郎世宁和随军牧师麦基的主观叙述,之所以这样,可以明显的增强现场和记录感,更有形式感,而且两人均是天主教徒有着更多的可信性和真实性,令人信服,尤其是对于外国人看来,这样做让他们知道,这并不是虚构的电影而是真实的纪录,因为我们都知道《圆明园》的画面是用很多的特技做出来的,而这样做有好有坏,好处当然是画面优美自然,给人以震撼,可是缺点却是容易被观众误以为这是一部电影,虚构的电影,尤其是对外国观众而言,如果这样,当然真实性肯定会受到人们的质疑,所以导演才会故意在影片中留下漏洞,但这还不够,于是就要在解说词上下大工夫了,所以当然必须要找到绝对客观的解说词来增加影片的真实性和纪实性!当然史料是有着很高的可信性的,而且最好是经历过这一切的外国人,于是,郎世宁和麦基的画外音叙述就显得极为重要了。
《圆明园》大规模地使用了电脑仿真动画技术,将一个瑰丽辉煌的圆明园重新带到观众面前。《圆明园》制作了大量实景拍摄和电脑动画合成的镜头,真实地再现了大清帝王家族隐秘的生活。《圆明园》全片采用了当前最先进的数字中间片技术,创造了一个如梦如幻的影像世界。《圆明园》既不同于故事片,也不同于传统的纪录片,是一部独树一帜的史诗电影。
在谈到影片定位时,金铁木说道:作为一部电影,传统意义上的纪录片既无法完成这个“凄凉”的主题,也根本无法进入电影院。我们得做一部非常态的纪录片。对于未来的观众而言,它似乎很像一部故事片。故事片所具有的人物、故事、悬念和视觉奇观,这部影片都应该有。这应该是《圆明园》的定位:像故事片一样的纪录片;像纪录片一样的故事片!“非牛非马”,“四不像”!宗旨只有一个:好看!
最后做出的《圆明园》也的确做到了这一点,不仅让观众回味了圆明园的前世今生,而且在看后,每个人都会有深深的思考,同样是解说词,而让两个外国人的叙述做主角,保证了作为纪录片本身的客观性,但却是这种客观的不能在客观的解说词,让观众心里有了深深的震撼,不仅是每个看完后的中国人,当看到画面里那美丽的举世无双的圆明园在火海里慢慢焚烧消逝的时候,即使是外国人也会感到很可惜的。解说词里面没有对侵略者的深深控诉,可是在画面与解说词结合的那里面,在那美丽的圆明园的特效画面里和两位旁观者的蹩脚的普通话的叙述里面,哪一个字不是对侵略者的控诉?没有控诉的解说词伴随着魅力无限的圆明园的毁灭给每个观众以深深的心灵的震撼!
《圆明园》的成功,当然就是做到了画面与解说词完美的统一,也正是因为这样,本来枯燥乏味的科教片《圆明园》被做成了一部独树一帜的史诗般的电影纪录大片,是中国的《指环王》,故事味道十足却真实可信,虽是纪录片却不乏味平庸,可以说《圆明园》达到了将纪录片和故事的统一,真实和虚构的统一,解说词与画面的统一。
我只想哭,说不出话
落后就要挨打是没错,可强大了就意味着可以肆意欺负别人吗,顿时各种恨啊!!中国从乾隆后开始衰落,因为他们的不作为和安于现状。尽管电脑复原图已经够让我震撼了,可还是为不能看到真实的圆明园而惋惜,如今只留下一堆废墟提醒我们它曾真实的存在过
记得在圆明园里看过一遍,在师修的课上看过一遍,很美的画面,很真实的再现,很痛的历史,狠心的铭记!
中国人的想象力太丰富了,把想象投影到现实的能力也是相当了不起的,想到同是人类瑰宝的巴特农神庙,罗马斗兽场,无一不毁灭在侵略者手上,真的让人心痛无比。虽然悲剧已经发生了,但是犯下这些罪行的人就是要遗臭万年的,不能以一句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来为其开脱,得让后人记住教训,才能减少悲剧再次发生的概率。
圆明园=w=第一次看是初中团员培训课上,第二次看是大学军理课上。相比较前面两天不是军演录像就是旷世大阅兵,历史题材的才比较好。正大光明远瀛观 观水法线法亭万方安和蓬岛瑶台牡丹台九州清晏鸿慈永诂海晏堂方外观方壶胜境澹泊宁静别有洞天万花阵.....从今后,三山五园均不复。香妃原来是真实的存在。
能通过数字还原的形式看到这座万园之园本来的样子,无疑是幸运的。看完纪录片去逛的园子,越逛越沉重和痛惜,所有能拿走的东西一扫而空,拿不走的也被烧光,只剩下拿不走也烧不掉的残垣断壁,如此瑰宝被人性贪婪和丑恶毁于一旦。而即使不被外族人侵略,本族人又能留存下多少?我们该憎恨和摒弃的不是英法联军,而是自己基因里的丑恶。
那种华丽和巍峨实在是靠想象都无法完成,我甚至相信这部电影里用电脑所描绘的场景也无法比拟真实情况.看着它慢慢被建起来,看着几代皇帝在其中更替,以及最后看着英法联军在里面烧杀掳掠...从骄傲到心痛,对圆明园终于有了如此的感觉.有时候往好的地方想想,可能就是让它变成了一座永远成为中国人想象中如仙境般的宫殿,那种想象,也许外国的人都是无法获得的.
民族的瑰宝啊...看得我心痛! 愤青之火炎燃烧得无以复加! 这是怎样一种文化遗产的屠杀,凶手现在居然还可以堂而皇之的大谈人权! F*ck that!
又是一个盛极而衰的故事,不过这次的盛极而衰跟现代中国息息相关,中国近代史总是让人感到隐隐的痛心啊~相比《圆明园》我更喜欢《大明宫》不过还是大开眼界了!
愧为一个学历史的人,对她的了解仅限于焚于战火和断壁颓垣的影像。看着用数字技术还原的琼楼玉宇,只恨没有比叹为观止更厉害点的a.清帝王们如此聪慧勤勉,却也狂妄软弱。联军面对自杀方式呼啸而来的清军一定呆了片刻才拉响火炮。我老泪纵横,为骑士们坚守蒙古祖先的荣耀而吟唱的悲壮挽歌。名唤英格兰
痛心!看个纪录片把我看的眼泪直流。人类的瑰宝就这样被无情的摧毁了,从此在这个地球上消失了。清政府的没落从乾隆的自大埋下了祸根。
“请您用大理石、汉白玉、青铜和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屋架、披上绸缎、缀满宝石,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放上神像,饰以琉璃,饰以黄金,饰以脂粉。请诗人出身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请您想象一个人类幻想中的仙境,其外貌是宫殿,是神
我未来的孩子你一定要看。
且不论其内涵,光是视效就堪称完美!圆明园在很长一段时间(5岁到18岁)里是我北京情结的一个关键词,看来得再重新梳理一回了。
记得在圆明园里看过一遍,在师修的课上看过一遍,很美的画面,很真实的再现,很痛的历史,狠心的铭记!
衰草枯场,曾为歌舞场。一个世纪的兴旺与发达瞬间消逝,满目疮痍的凄凉都是纪录片中显露。强大的3D效果让圆明园复原到原来的面貌,宏伟壮观,评价和评判都相对客观,想优秀的纪录片靠齐……
从北京回来,补完觉之后第一件事情就是看这部电影.园里面完整能参观的也仅剩大水法斜对面的迷宫了.说句烂俗的话,作为中国人真应该都去了解这段历史,不仅是这座绝世灿烂花园的摧毁, 也是大清从康熙,雍正,乾隆一直到咸丰,从鼎盛到没落的一个过程.电影本身一般.
“请您用大理石、汉白玉、青铜和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屋架、披上绸缎、缀满宝石,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放上神像,饰以琉璃,饰以黄金,饰以脂粉。请诗人出身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请您想象一个人类幻想中的仙境,其外貌是宫殿,是神庙。”
万园之园融聚了一个多世纪的历史,第一次直观且信息完整地介绍,视觉效果极度华美,作为观众十分享受。解说同时使用了旁白和郎世宁的主观视角,让我想到了很多nhk纪录片的风格。但是除了时间线以外,剩下的逻辑的确都是碎片的,很难理出头绪;以及最后的落脚点落到了国仇家恨上,的确是不够高级。的确是在期待一个掷地有声的结尾,但是最后失望了。
国产视效还不错,比圆环套圆环挂历城强多了,shame on 陈凯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