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大爷,敬广才,民国二年出生于北京(那时候叫北平)。
敬大爷上私塾,念过四书五经,学武艺跑过江湖,后来花三年时间,当了剃头匠的学徒……他踩着一辆三轮车,装着剃头的工具,上门给主顾们剃头。剃头的时候,他会放睡,是免费送给老主顾的,要将鼻涕眼泪都放出来。他说,这叫排毒,将人体内五脏六腑的毒给排泄出来。
这情景,要有些年纪的人才见过,现在城市里的年轻人可能不知道放睡为何物了。
敬大爷家里,老摆钟,每天慢五分钟。
因此对敬大爷来说,他的时间要长一些。你不太清楚他心中的时间长短。比如北京时间下午五点半到了,敬大爷的摆钟可能是三点多。他也不天天出门给人剃头,便有大把的时间面对自己的摆钟。他知道摆钟走慢了,但不是天天都去注意——隔上很多日子,他再去对一次表,让摆钟重新从第一个五分钟慢起。
当然,时间都是相对的,敬大爷的时间掌握在敬大爷心中,在他的身体上也表现出来了。
他有老挂历。记录着老主顾名字的日历上,一个接一个被黑色铅笔圈掉的姓名,是故去的人。对这些熟悉的人,他不用再去服务了。关于这点,每个人都可以静下心来揣摩,每个人都差不多,多年的社区菜市场老板也会面对这些。
一张二代身份证,可以用二十年的。
一桌打牌的老人,随时都可能少一人。
爆肚刘里为敬大爷留着的对门的座位可能从哪天开始会空……
米大爷死了,留下了一只黑猫。黑猫无人照料,便随着敬大爷的三轮车到了他家。
敬大爷有个儿子,不和自己住一块。有一天儿子来了,他说没钱买药了。敬大爷就从一个小箱子里拿了些钱给自己儿子去买药。他们聊了一会儿天,一块吃了顿中午饭,喝了两杯酒,没有喝多。午饭过后,儿子又走了。
住在鼓楼脚下一间平房老宅子里的老张终于被儿子接到了一套楼房里,房子里有他儿子和一个总是绷着个脸的儿子的老婆。老张就在那里住了下来。有一天,敬大爷被老张的儿子开车接去给他剃头,那时老张已经说不出话来了,头发胡子留了老长……
爆肚刘的孙子没有和他的爷爷父亲那样学习炒爆肚,去学了美术;
他来给敬大爷画肖像,他说能够画出敬大爷心里所想的事情来。他让敬大爷想像他最喜欢的事情。
敬大爷在路边电话亭给一个殡仪馆打电话。他说话的声音很大,可能是担心那边听不见。敬大爷听着听着,就走了,将电话放在电话亭的铁台上,没有挂断,要等下一位打电话的人来,才会听到电话中的忙音。
一队年轻人在对面打电话,接吻,接吻接得令人羡慕。
殡仪馆找敬大爷要五百个字的生平简介,他就拿了部录音机,将自己头发梳了梳,说起自己的生平来。他说,殡仪馆找我要五百个字的生平,这得有多少个字啊。他从自己的生平说起,说着说着,就说了一个让他提心吊胆故事,说有一回给一个军阀剃头……说着说着,他就闭上了眼睛,像睡着了一样,但嘴巴还在动着,还在说着。说说停停,说了很多,最后放了一盘唱京剧的带子,听了起来;和他一起来的老米的黑猫将他刚录的生平的带子给悄悄扯出来了许多……
生平录完了。
居委会主任给敬大爷送可以用二十年的身份证来了;敬大爷说,他去遛弯去。
敬大爷到了鼓楼下,坐在墙角,渐渐地像是要睡了;他拿出了随身带着的梳子,在他戴在头上的帽子上比划了一下;头一歪——有人以为他要走了。不,他还活着。
后来,敬大爷又在鼓楼的墙角下慢慢地睁开了眼睛。
敬大爷在城墙脚下板寸王的剃头摊上剃头来了。
跟着敬大爷回到了家里。
敬大爷将自己新照的照片用黑木框镶好,放到了桌上。
天晚了,摆钟走到十二点,响了起来;敬大爷又将摆钟往前拨了五分钟。
敬大爷取出两排假牙,躺在了老床上,伸出一只手,将床边的台灯熄灭了。
天亮了,摆钟指到了十二点,猫站在窗台上。敬大爷的儿子来了,他推开门,看见眼前父亲的相片。他叫了声爸,敬大爷醒来了;他来告诉敬大爷,他的媳妇生了个儿子,八斤重;他用毛巾包起了敬大爷的木框相片和老摆钟,说给他先收着。
敬大爷踩着他的三轮车,往前踩着,渐渐隐没在一条宽敞的胡同尽头……
电影完了。敬大爷没有死去。
这部电影叫做《剃头匠》,一部真正的中国电影。
没有看过《靖大爷和他的老主顾们》,所以无从分辨它与《剃头匠》。依导演的话说来:“我不过是碰巧把摄影机放在那里,很幸运的将靖大爷(片中为敬大爷)生活拍下来而已,而我也尽量用纪实手法拍摄。”
然而从整部影片看来,哈斯朝鲁显然想竭力避开《靖大爷和他的老主顾们》对自己影片的影响而努力将之拍得不像纪录片,也因此造成了该片的败笔:刻意营造老一辈与年轻人的冲突让人感觉异常别扭,对其房子虎视眈眈的街坊过于脸谱化,大街上晕眩的情节做作痕迹实在太重太煽情(当然无可否认的是看到这一段我几乎泪流满面),就像那个每天慢5分钟的古老时钟最终必须停摆一样,影片在过度阐述上的道路上走得太远,以致导演不得不补充说:“每天必须把往时钟拨5分钟到准确时间,是因为他希望生活的一切都非常完美,敬大爷是个非常要强的人”——但你在片中能看出敬大爷“要强”这一性格表现吗?不,就算是他一定要那位小青年把“拆”字写全,我们感受到的也只是一个老年人对生活的从容淡定(我唯一想起的只能是《倾城之恋》里迟了一个小时时钟的白公馆)。影片放映后观众纷纷发言,讲述的也大多是这部片子让他们想起了自己的爷爷奶奶等亲人,由此可见,触动人们内心只能是敬大爷平淡如水的生活,比如给老人们剪发、睡前放置假牙、踩着小三轮车在胡同穿行这些迂缓而琐碎的细节,如在爆肚张孙子画画时敬大爷打的那个盹,令人会心一笑,它是一个我们熟悉的老年人的生活习性,可以轻易取信于任何人。
p.s.有意思的是,上周六《剃头匠》放映后导演见面会,每次观众提问前总会先把自己父亲爷爷等老一辈人揪出来细叙一遍,于是我们必须耐心等待听完别人的一段家史,才能听到导演那简短的回答,哈哈。
小时候,家里小区的锅楼房的烧锅炉大爷是一个剃头匠,周边的人们理发都要去找他,在那个理发店还没有像现在这样遍地开花的年代,理发真的还是门手艺,昏黄的灯光下,他用老式的推子,慢条斯理、不温不火的剃着头发,让人觉得特别踏实和温馨。后来,集体供暖慢慢的普及开来,他也光荣的“下岗”,自那以后,再也没有见过这个在我童年时代给我剃头的大爷。
时代在发展,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冲击着我们的生活,不断的瓦解着我们慢慢形成的传统,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习惯。一切都变得很便捷,唾手可得。理发店已经成为每个城市服务业最为靓丽的一道风景线,而现在,你花20块钱,坐在椅子上,就像流水线上的一个零件,还是不是会被植入各种各样的美发广告。
这就是我们的生活。
当我看到影片里敬大爷理发剃胡子的场景,我脑海里立马浮现出童年时代的熟悉场景。90岁的耄耋老人,独自生活在北京的老胡同里,依然在为别人理发,理发的这些人都是他的老主顾,他们一同见证了岁月对人生的冲刷。他特别的敬业,日历上都详细标注着每个老人的剃头日期,到日子会准时上门,而且多年以来理发的价格一直是5块。他也很豁达,对于死亡看的很开,尽管,同龄老人的果实也会给他带来悲伤和难过,但这些情绪对他的生活并没有太大的影响。
影片里很多细节都在讲述中国飞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给人们尤其是老年人的生活带来的冲击:旧房拆迁、国企下岗等等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症结,将人们彼此之间的关系冷漠化,片中老赵的儿子为了得到老赵房子的继承权而不顾老人感受,把老赵接回自己家里,结果老人不得善终;敬大爷的孙子国企下岗,全家人都要靠敬大爷儿子的退休金生活,举步维艰。
作为一部传记性质的纪录片,这部电影真诚而质朴,从小人物的生活变迁映射时代的变化发展,也算是对我们生活的一种解构,确实给人带来很多的思考。
在印度第37届国际电影节上,中国选送的影片《剃头匠》获得了最佳影片金孔雀奖,获奖之后它也像其他一些小成本电影那样,零零星星地见诸报端,在门户的娱乐网站上,甚至找不到这部电影的专题页面。这仿佛就是小成本电影的命运,被媒体追捧的贾樟柯尚且在市场上无所作为,我们不能要求这样一部名字没有什么噱头、演员不是什么大牌、导演名字前面也没有被冠以形容词的电影,为大众所知,甚至在票房上有所斩获。但我们应该知道,正是这些涌动着激情与梦想的作品,在默默构建着中国电影的基色,让那些习惯在深夜看碟的人,发出一声幸福的叹息。
我对国产小成本电影怀有莫名的好感,因为它们常常让我有意外的惊喜。《剃头匠》的开篇是一把锋利的剃刀围绕着一个老人的面庞,发出清脆且锐利的声音,影片的节奏很慢,慢到有点让人不耐烦或窒息,一块热毛巾从脸上撤掉之后,老人长吐一口气发自肺腑的吐出三个字,“舒服啊!”——自此,一个被称为敬大爷的剃头匠的生活景象展现在观者面前。伴随着他的,是拥挤苍老的北京旧城,是完全区别于这个现代化大都市的老式生活——就算敬大爷家的那座老式座钟,每天也要调快五分钟,才能赶上正确时间的步点了。
是的,这是一部节奏缓慢的电影,却有着牵制人心的吸引力。电影的主角是一群老人,我试图在镜头中寻找一些年轻人或者代表年轻的事物,但是没有找到。敬大爷九十三岁了,孤身一人,每天骑着三轮车去给老主顾们理发,他的顾客也都是老人了,不知道哪一天,当他敲开顾客家的们,却被告知他们已经去了另外一个地方。生命就是这样残酷,不可避免地要谈到死亡的问题,所以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观众难免是有一些揪心的,即便那只是影片中的人物,但人对生的留恋却是共通的。不过,不要担心影片过于沉重,恰恰相反,老人们对于死亡的豁达态度,能让一个人浮躁的心灵,水一样的沉静下来。比如敬大爷,他最大的愿望是,能够干净、体面地离开这个世界,他悄悄地为自己准备,买中山装,照遗像,对着录音机口述500字的生平——尽管这种叙述超越了生平的要求,而成了一种冗长却字字含金的情感坦露。
我有时候想,该多像老人们学习一些什么,才能不让自己时时陷于浅薄之中。敬大爷的那几段对着录音机的独白,包括他在与人交往所体现的老一辈人的情义,为人处世的淡泊心境,都让我颇有唏嘘。有一个镜头感动了我,敬大爷去为被儿子接去楼房“享福”的赵大爷理发遭到了赵大爷儿媳妇的冷遇,把他准备挂到衣柜上的剃刀布扔在了地上,面对后辈的无礼,我们通常想而当然的会认为老人大发脾气才是正确的,但敬大爷像孩子那样无辜而沉静,转而把剃刀布送到赵大爷儿子的手中,两个人扯着磨起了剃刀,我感觉,那剃刀像一次次削在赵大爷儿子的脸上——这是老人教育后辈的多么智慧的一个方式。包括赵大爷儿子送敬大爷回家,在高档轿车打赏似地排出两百元的时候,敬大爷视而不见地下车走了,这些细节,都凸现了老人们的风骨。
有人在说到这部蒙古族导演哈斯朝鲁这部作品的时候,认为《剃头匠》是一部没有故事的故事片。的确,《剃头匠》全部启用了非专业演员,其中影片的主角敬大爷还由他的生活原型靖奎出演,乃至于从风格上更像一部记录片。但就是在这部记录片风格的电影中,却有着一些浓重的文艺片的表现手法,这些手法为影片注入了一定的张力,也为影片增加了丰富和内涵和新鲜的气息。比如,老人们在打麻将的时候,背后的电视画面是三点式的模特在走T型台,导演有意地把镜头多次转向了电视画面,他所要隐喻的内容,想必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吧。再有敬大爷有一次在街上忽然昏倒,靠在街角沉沉睡去,影片在这时失去了一切配乐,只用慢镜展示着街上的一切……到此影片该结束了,但不是这样,敬大爷只是短暂的灵魂出壳,他推起三轮车,世界又恢复了原来的样子。
俗语常说,时光无情,但《剃头匠》却让我感到时光是有情的。愈是漫长,愈是能体会到时光流逝之后,情义的真醇滋味。敬大爷的刀锋在赵大爷、米大爷的脸上游走,剃掉的是胡须,留下后人的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大杂院早晚要拆除,老人们也要离去,他们的一言一行,如果也能像那把锋利的剃刀,在虚无缥缈的时光中,为我们留下那一代人影像,哪怕我们的心再冷漠,也会在真情复苏的那一天,为之动容。
影片还有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局,敬大爷安排好了一切,所有人都会认为他会安详地去了,但第二天天亮,敬大爷的儿子惊惧地喊出“爸”时,床上的敬大爷却响亮地回应了两个字,“谁呀?”这的确是个不乏黑色幽默的结局,可能出于导演对角色之外演员的尊重,但这真的是一个轻松的结局,它能让观众微笑着结束一个多小时的观影之旅。
影片由流动的琐碎的影像构成,似乎很难从中找到一条想要清晰表达的主题,也许,它所要表述的内容有太多,也许要我们静静地闭上眼睛,任由那柄沉重的剃刀,在我们的心灵之上轻轻游走。
里面的每个场景,每个镜头,都令我难以忘怀.鼓楼,后海,地安门,神奇的地方!~
“爸,敬大爷给您理了多少年发了?”“二十多年啦,那会儿还没你呢。”“嘿,您什么脑子啊?我今年都五十多了。”真可爱这台词。真可爱这电影。特别得北京的精气神儿,暖暖和和,踏踏实实的。我姥爷挺像敬大爷的。喜欢讲古,喜欢穿着那么个羽绒服、戴着那么个小帽儿、骑着那么个三轮儿车,一天里各处逛悠。他们都是顶爱面子的人,活着得有个派头,也不刺人,但得戳得住自己。我姥爷没有敬大爷的福气,70多就走了。但是我很想他。这种想,不是天天记挂着他的人,而是……我总在寻找某种失落的慢跟踏实。而那种日子,是跟姥爷在一起才有的。就是电影里这种日子。可惜,都找不见了。就像是敬大爷细话生平的磁带,刚录完,就教猫儿扯了。都找不见了。我不愤怒。我只是可惜。我只是惆怅。我只是无解地忧伤。
老爷子对着遗照发呆的一幕瞬间眼眶湿了:大学买了照相机之后妈领着外公过来,说给外公好好照一张照片,以后留着用。当时外公老年痴呆已经很严重了,不太懂照相做什么,我是懂的,心里倒没那么难受毕竟人还在。今天看到这幕是真难受了,大学毕业时外公去世,那张照片真的做了遗照
终有一天我们也将老去,希望那时能内心丰盛,优雅老去,看淡生死。
京腔京韵,满是悲凉。
人老了也可以这样可爱
这片子太牛逼了,2014年有一次我从德胜门那儿一家医院出来,走了什刹海然后绕了几个胡同,回新街口外大街,那是来北京这几年来第一次去什刹海,第一次感受到老北京的味儿。这片儿,有那种老北京味儿。有一个镜头,敬大爷打电话给殡仪馆,对方啰嗦,大爷默默走了,镜头转向电话亭对面一对热吻的情侣。
曾经我特爱每周找外公,就觉得跟他聊天,心里特别踏实,平和,周围人可能由于经历不同,不太能共情的事,爷爷都会慢慢的跟我说,有时笑呵呵,甚至有时候不说话,就静静坐着,觉得内心特平静,可能因为老年人已经走过了我们曾经走过的路,所以能够朴素的理解,与慢条斯理,不急不缓的人聊天,心,就会变得很宁静,很舒服。
手艺人,感动
老房子早晚有天要拆掉的,可不知道是哪天拆;人总有一天是要死的,却不知道是哪天死。他给人剃了一辈子头,整理了四百多位老主顾的遗容,他总说人要走,就得干干净净利利索索地走。于是在他预知死期将至的那一刻,他从容地料理好后事,让一个山寨的“板寸王”为他剃了一次头。
“老”这个字眼,从来没有放过任何人。人人都会老,人人都会死。但不同在于有人英年早逝,青春永不腐烂;也有人白发古稀,皮囊缩成褶皱。哪一种,才是幸。
给五十颗星都不嫌多。朴实细腻的生活场景里能感受到生命轮回景象的大气庄严。传说中的北京范儿,背影远去的乡土中国。P.S:主角敬老爷子现在应该一百岁了。
电影频道临时换成这部片子了,巧!关于金钱和死亡。
力荐五星电影。在很多方面都让我想起了张之亮的电影笼民,虽然在流畅性方面尚有瑕疵,但制作者的良苦用心和90岁的业余演员靖奎的本色发挥,让这部仿纪录片形式,讲述一名老北京剃头匠的暮年的片子,成就了荧幕上一名中国老人豁达的人生感悟和风骨。
“没人看你就没人看,你别显得自己窝囊”老头真棒。我听这里头的北京话比《老炮儿》里的顺,不用力,自然。
满满的京腔京味帝都气息,瞧这字里行间,尽是老北京的腔调。这老头子,乐天知命,知足,豁达,看透人生,恬淡而平凡。靖大爷,以及这些个代表着老北京活化石的老头们,我向您们致敬!8.8
小人物的活法,老实细致的拍法。同样是讲老无所依,可以和哈内克的《爱》作个对比,非要分高下的话,《剃头匠》差的是灵气,属于电影理念问题,这就没办法了。
曾经被豆瓣误导以为这是「纪录片」?现在看完后,谁要是跟我说这是「纪录片」我跟谁急?……开片第一组特写镜头,不禁让我反思:纪录片不应该是在尽量不干扰拍摄对象而真实地用声画还原真实?结果,这真是剧情片!……老北京风味,真让我想念北京;拆迁,是对传统文化的破坏和亵渎;……,我好想你!!
本来感觉如果敬大爷在钟停的那一刻去世就是神作了,后来才知道是真实故事,大爷依旧健在,已经成为闻名中外的传奇人物。2014.9.16成都
前两天看访谈,老爷子还在给人剃头,他说咱一手艺人,活了这么大岁数,拍了电影,现在连外国都知道我,我想都没想到,知足。老爷子还娶了个新老伴儿,小日子过得真不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