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王升平先生的节目知道的这部电影,虽然有些桥段有点程式化依然瑕不掩瑜。对文革时期的生活日常体现的耐人寻味,蔡明小姐扮演的角色有趣的很,配乐——更是非常动人。 只是等到了解决特务后,主角团谁都没有死,主角也证明了自己的确不是特务,就出现了最后的经典一幕,剧情戛然而止。这实在太令人难过了,在最应该不现实的地方这么现实。
片中出现的几乎所有优秀的人都在被迫害,小丑抽打伟人的事情都习以为常。在那样的环境里能笑出来,坚持活着,做正确的事情,这真是最了不起的斗争。
特务苏哲和他爱人小黄,到底属于哪个部门?如果他们是火箭燃料样本的保管人员,那应该隶属七机部(航天部)或国防科工委,怎么会接受公安部长高原的领导。另外,签发刘杰通缉令的单位居然是国家科技部,莫名其妙。还有就是关键道具-特务上衣别的徽章,这么指甲盖大小的物品根本存放不了高腐蚀性的火箭燃料。不过瑕不掩瑜,现在看经典还是历久弥新。
放在今天2021年,估计更有说服力,发人深省,这几十年的事情,好像在现在,仍然。。。。。。。
不敢继续说,....。在那个颠倒黑白的年代,人人自危,不讲法律,没有公义,只剩下部分人仅存的一点良知。如何不是少部分的良知,咱们副司令估计真要去见司令和夫人去了。于洋作为导演和演员,实实在在演绎了那段艰苦的岁月。有正义感的人是如何挺过来的,但这些都是极少人,很多其实已经在那个年代人间消失了。
小时候对这部电影,印象最深的就是蔡明和于洋在火车通风管道的片段。今天重看,本就有多重不同的特殊感情,因此更是泪点频频。。。如今再看,想起47年特瑞沃·霍华德主演的一部电影《They Made Me a Fugitive》(他们使我成为亡命徒)。身负冤案,背水一战,自证清白。但我们的故事,更有骨有肉、有血有泪、“有凭有据”啊。 主人公刘杰让人感动之外的敬佩,在于虽然被造反派打倒,一切身份都被抹黑,但在国家机密受到威胁时,依旧挺身而出,对叛逃嫌疑犯穷追不舍。从大同到洛西,再从洛西到祖国的“南门”边陲,“党在我们心里”一句话,真正体现在一位老革命的行动上。 火化场的老师傅:“让我这个糟老头子,送送那些冤死的老同志吧!”多么沉痛;和王丰年在桥上的对话,背景音乐用的二胡弦乐的主题曲变奏,催人泪下:“对你来说,坚持和忍耐,就是最好的斗争方法。要记住,能够活着就是胜利!”“我明白,你放心。骆驼,你也要保重啊!”而时代背景设定,可是刚刚开始啊。。。片子虽然沉重,但在极偶然的对话中,又有着无奈的幽默。 冷静来看,电影中人物过于脸谱化,情节发展过于服务剧本,环境的架空和角色的相遇,太戏剧性,仔细推敲也有逻辑矛盾的地方。片尾几处打斗现在看来也有些繁冗。值得注意的是,片中公安同志的格斗,双拳向前“问路”的预备动作,很有时代气息。 “这个年代,该多好啊。”“会回来的!”和公安局长的这两句对话,本来矜持眼泪,紧跟着一轮红日,配以铜管、竖琴、鼓点等《驼铃》的前奏,瞬间泪奔。 电影结尾,曾以为皆大欢喜,刘杰只在回忆中一家三口的团圆总不成泡影,不成想在时代的扭曲下,冰凉的手铐再次黑白颠倒:“戴吧,哪儿有全国通缉的走资派,不戴手铐的呢。”设定在浩劫初期的年代,“待到春风传佳讯,我们再相逢”的一句词,谁又知多么沉重呢? ——“1979年底,于洋发现了名为《戴手拷的人》的剧本,看后很喜欢。他认为让人们牢牢记住历史悲剧不能重演,是每一个饱尝灾难的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影片在结尾的机场,用男女高音合唱的《驼铃》,太煽动热泪了! ——在牛棚的楼道标语太德国表现派了。 ——蔡明这会儿十九岁,真耐人儿。 ——我觉得赵子岳这四十年没什么变化。。。 ——“也许,这是一场暴露人的革命,谁是人谁是鬼,总有一天会水落石出的。”“能有这么一天么?”
无论这部电影,80后90后.....多么看不懂,多么要吐槽,但是我还是要说,有理想的人是真正幸福的人------这句话同样是当今青年人不明白的!当那首驼铃响起,男主人公在早晨的阳光中,在战友的依依惜别中,踏上千里追凶的险恶道理,我觉得他内心一定是非常幸福的! 为革命为国家不顾个人荣辱和生死,其实有这种崇高理想的人,才是真正活的幸福的人,不管他们肉体上遭受过怎样的磨难,但在灵魂上却是充实的,无比自豪和幸福的。有了崇高革命理想的人,是不会有那么多世俗烦恼,甚至得心理疾病的,吃苦受难对他们来讲是一种人生价值的崇高升华,慷慨赴死对他们而已更是实现英雄主义的体现!
1980年
主题曲更有名
那个年代的演员转导演的作品中算有想法的,创作者把自己的文革苦难赋予其中,充满对“砸烂公检法”机构的控诉。主场景虽在火车上,却穿插了不少回忆段落,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也是继《405谋杀案》之后又一部模仿《追捕》的类型片。不过现在看来有些过时和老套,经不起积淀。
评价一个人,不要看他说了什么,而是要看他做了什么,手铐永远铐不住革命的底色
“拿大顶看世界,一切都颠倒啦。”“有的人就是要在这场混战里搞掉我们这些老家伙。”“能够活着就是胜利。”老革命影人对文革(受辱)悲愤而又小心翼翼的控诉,顺便追忆下战争年代的光辉和团结。反派的表现仍旧愚蠢而刻板,无非抽小烟喝小酒听艳曲偷穿吊带裙。年轻水嫩的蔡明阿姨的变装秀还挺出彩。
剧情巧合太多,但是捕头在登机前戴上手铐的一幕……好感人……
中国版《追捕》,套着反特片外衣的伤痕反思电影。
牛
那首《驼铃》真的很深入人心
很精彩。就是结尾有点憋屈,可能也是八十年代电影的特色。影片里有好多七十年代特殊背景的风貌,现在看着就跟闹剧一样,有些无法想象。
7,在伤痕电影当中加入商业片的元素,于洋的想法很好,驼铃很经典,水准以上
片中那悠扬的《驼铃》哦!
当年蔡明,确有灵气
比伤痕文学那堆ZZ垃圾不知道高到哪里去。
曾经的侦查科长曾泰已经蹉跎成大爷了,但是神儿犹在 在洛西市十年时期那段之写实堪称勇敢 武斗传单忠字舞对语录小兵 全片反思出发人性贯穿始终于洋的无限忠诚你们可以说成愚忠但除开时代的局限性这是部伟大的电影 于老導演主演一肩挑 稍显不足的还是敌人类型化了点 最后的结局经典,鞭挞现实
七末八初历史反思已成国影主旋律,可光玩伤痕悲调是不行的,过于偏重在特定族群之外,更无法应对与越交恶南方用兵的重大而紧迫时代诉求!本片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它没有为了凸显国家安全(反特在广西边境针对性很强)而回避历史,但却巧妙利用敏感历史问题构造了一个好莱坞常见而大陆电影受国情所限很难采用的叙事格局:被冤枉的人!他必须单独追凶,还不能被警察抓到。为什么这回无法信任警方?因为公检法被砸烂了!竟然自圆其说。但故事弱点也是很明显的,非政治纯逻辑的构思还是粗糙了点,对打起来更是接近惨不忍睹。最优一场戏来自火车棚顶,深陷在异样味道与密集黑色窗格光影之中的于洋大叔与时年十九岁扮假小子的蔡明!https://www.douban.com/people/hitchitsch/status/3415188071/
反特外皮下的阳刚十足的文革反思片 比那些狗屎伤痕电影强多了 除了插曲驼铃还有不少十分经典的桥段 比如跳舞的女特务 大佛像 焚尸炉 云南风情 最后的手铐等等 。。。文革中的复杂性片中有所表现 其实可以更加展开
从宏观背景到细节呈现,一百来分钟的内容非常充实。于洋导演出身于部队,同样的主题表现手法就迥异于沈耀庭谢晋。阶级斗争从来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全面解禁后文化界首当其冲迎来了反思潮。战友啊战友,于洋的一颗赤子心。造反派与掌权派等人物的现实影射不可谓不露骨。来自老一辈的这类观点也很有代表性:别有用心的敌人利用了高层的信任,令斗争的方向和对象出现了偏差。他们始终坚信天还是那片天,却不愿承认烈日会灼人。
yun.baidu.com/s/1dEzqzol 【3.5】造反派的对白掷地有声——幸好砸烂了公检法!差点没认出蔡明阿姨
反特电影,骨子里面反思WG。导演刻意将故事设定在特定时代背景下,让主角被诬陷后独自追逃之路上的一切悲悯和无奈,有了借力打力的承载。牛棚、当权派、走资派,火车上座座位被问询出身,火葬场那段看了让人唏嘘。但并非一味的悲观,几位正面角色身上都能看到相应的反思,且蔡明角色的朝气,象征着未来的希望。结尾界河边上的擒敌,多年后《战狼1》借鉴了这个桥段。蒋大为的《驼铃》还是非常经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