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2004

HD

主演:余男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中文年份:2004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惊蛰2004 剧照 NO.1惊蛰2004 剧照 NO.2惊蛰2004 剧照 NO.3惊蛰2004 剧照 NO.4

 剧情介绍

惊蛰2004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卧病多日的关二爷将驾鹤西去,多年前备好的棺材却因风吹日晒显得很寒酸,家人为了体面地打发二爷上路,一致決定杀猪卖钱订制上好的柏木重新造棺材,因近年滥砍乱伐柏木很难寻到,不得已,父亲(邹少春 饰)偷偷砍树,不料被人发现处以罚款。家中拮据交不起高额罚款,家人只好强迫二妹(余男 饰)嫁给愿垫付罚金的章锁(闫栗 饰),二妹不愿做这桩人身交易,跑到城里饭店打工。同在城里打工的毛女(史小霞 饰)为让二妹日后有所依靠,介绍她与城里人乔连升(刘彦兵 饰)认识,哪知乔脚踩几支船,同时与其他女人不清不楚。失望至极的二妹重返家乡,嫁给了心中厌恶的章锁,她日后的生活还有希望吗......犯罪家族2015闪亮茗天第二部不可言宣海狼(国语版)上董夫人精武雄风危机最前线真假公主:安娜塔西亚时光尽头遇到你被生活扼住了喉咙空白穿越大盜内陆哆啦A梦:大雄的南极冰冰凉大冒险涉外大饭店2深圳之恋舞动奇迹奎迪2:英雄再起咖啡时光极品老妈第四季枪火2014黑金营救玛尔塔玫瑰骑士紧急救援2020谜圈平家物语喋血街头童话二分之一超级乐队贝利叶一家法语我们不是天使1989神奇动物:邓布利多之谜欢乐五福星成为伊丽莎白第一季即将远离错乱的一代陪你一起好好吃饭非婚家族平淡无奇的孩子电睛怪客贵妃生存法则第二季清算人无声的爱2010

 长篇影评

 1 ) 酷酷的王导~

    一直不肯脱下帽子,酷酷的王全安导演始终没被人看到他的“真面目”,他的脸上只留下一片鸭嘴壮的阴影。(神秘就是这样炼成的。)
    他一直在就着什么侃侃而谈,而我在观众席上一直琢磨着他脸上那片阴影到底掩盖着什么,或者说,那片阴影是否在四周刺眼的灯光下给他留下了那么一股小小的安全感??
    我就像一个偏执狂那样地专注于那片鸭嘴壮阴影,几乎就想借提问题之名举手请王导脱下帽子。(致礼?)
    仿佛感应到我的想法,这时前排的一位女影迷竟然真的帮我提出了这个要求。虽然最后还是被王导婉言拒绝了,但这至少让我安下了心:自己并不是唯一的偏执狂。yeah...

   转回正题(天,还有正题?),之前完全没看过王全安导演的任何电影。其实不单是王全安的,中国内地导演(除了人尽皆知的几位)的电影,我也没看过多少部。可以说是完全没做功课,毫无背景地去看了这次“先锋光芒”的影展。因此昨天看的这部《惊蛰》有点令我喜出望外。。。尤其是对女主角性格的刻画十分成功,总觉得演员与所演的角色之间总会有某种相似、共鸣之处才可能把这个角色演活,因此我也相信从余男她本人身上也必定能看到剧中女主角的那种倔强,为了不泯灭自己本色的倔强,这总是我最欣赏的。
    记得上次路学长导演说过编剧在中国总是被人忽视,因此很多编剧都选择做了导演。这次《惊蛰》的编剧便是王全安本人。演员、导具、场景等是电影的躯体的话,导演便是把这混杂的所有弄成一起的那位手巧的上帝,而编剧,可以说,就是这个躯体的灵魂了。可能有点夸张,不过编剧在一不电影制作中的地位实在重要。。。抛开拍摄手法来说,《惊蛰》就已经是一部很好的电影了,谨凭它的剧本。剧中台词深刻的同时却又不失幽默,让人在轻松至极的时候忽然又来个反省。不得不狠赞编剧的功力。
    别的也不想多说,只是觉得很庆幸能在电影院看到这样的电影,这是我在这影展看过的三部电影中最喜欢的一部。
    希望好片陆续有来。。。

 2 ) 生活不止有巩俐饰演的秋菊,还有余男饰演的二妹

有人说,中国的女性,是世界上……这可能有点大,但是在亚洲范围内,中国的女性还是很有社会地位的。日本的女性总是受着大男子主义的约束,社会地位低下,甚至于结婚后只能选择做个家庭妇女。韩国纵使有着朴槿惠那样的女总统作代言,却依旧是不能代表最广大妇女们的传统意愿。他们国家,女性的社会地位依旧是很低微。而我们国家则不同,我们时时刻刻,或者说处处都能看到女性作为独当一面的旗帜一般的存在。

早在建国初期,我们提出的口号就是妇女能顶半边天。女性的社会地位从建国开始就受到普遍关注,曾几何时的宣传画上,女性拥有着和男性一样健硕的身躯。他们进工厂,去当兵,奔向广大农村,扎根祖国边陲,似乎每一个可以预见的地方,都有着这样生产能力全面且不输于男性的女性存在。那个时候,男女平等一直是大家普遍的观念。而宣传中的女性少了妩媚,多了自信和从容。

渐渐的,随着时间的变迁,生活逐渐优越的我们开始对于这个教条产生了质疑。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当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以后,思想就渐渐的不单纯了。人们开始不断地胡思乱想,而胡思乱想的基础,往往就是对于现实生活的质疑。为什么女人要顶半边天,难道男人不应该用自己的臂膀,撑开一片阴凉。女性不应该从一开始就处于享受的地位么?

当然,这样想总是没错的。没有谁会拒绝享乐主义。生活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总是会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的。而我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的同时。思想也就渐渐的不那么坚定了。平等的同时,享受更多的便利似乎成了一个循环往复的话题。于是,我们的女权主义就出现了。

越来越多的营销号对于这样的女权开始描眉画眼。渐渐的,这种女权主义让现实中的女性,让新时代的性别歧视开始大行其道。他们信奉女性就应该享受自己的优秀带来的便利,而这种优秀需要有一个经济基础。这样的经济基础自然是要让男性买单的。紧接着,广大不思进取的女性就开始对于这种优秀垂涎觊觎了。他们信奉这种教条的同时,不忘榨干男性的剩余价值,而让自己不受一点损失。

这样当然是不对的,平等的本意,就是享受一样的便利的同时,要承担一样的责任。任何一方面的缺失都不叫平等。于是,有人意识到这一点之后,就开始想要打破这样的困局。中国女性的出路在哪里?或者说前进之后,应该怎样继续?没有人能给予我们一个准确的回答,甚至于方向也是一个迷茫的东西。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电影,对于这个问题进行了思考。他提出了问题,也给出了一个答案。但是这个答案究竟是不是答案,没有人能有答案。《惊蛰》算不上王全安最为惊艳的作品,但是却也别有一番滋味。本片讲述的是余男饰演的二妹,从出走到归来的始末。他因为逃婚而来到了城里,过上了自己想要的自力更生的生活,但是没过多久,城里的生活就狠狠的甩给了二妹一个耳光。男朋友的被窝里发现了别的女人的内衣。自己打工的饭店经历的那些乌烟瘴气更是让她心碎。愤怒之余的她,带着当初出走的冲劲,灰溜溜的回到了自己家里。

于是,二妹对于命运低下了头颅。行尸走肉般的嫁给了曾经非常厌恶的人,然后生子,一切都归于平静。但是这个时候的二妹不再是当初的那个心气很高的女人了,转而变成了广大农村芸芸众生的妇女中的一员。

影片非常的质朴,如果我们对于巩俐饰演的秋菊还有着一丝丝的印象的话,那么看待余男的时候,你就会惊奇的发现,原来,余男扮演一个角色的时候,丝毫是不逊色的。她不但对于各种农活信手拈来,而且不论是神态还是行动,基本上已经与一个农夫不相上下了。演技这种东西,如果结合着故事的内核,我们看出来的就会更加的生动活泼。

二妹所代表的广大女性,这个时候扩大一下范围,这不仅仅是一个农村题材的女性电影,同时也是代表着所有的女性都要面对的一个难题。生儿育女只不过是一种属性,而不是能成为概括所有的东西,但是很遗憾,片中所展现给我们的就是这样一个让人悲哀地事实。即使是对于这个社会环境有着憧憬。大多数女性在进击的同时,依旧是没有能够具备打破这种僵局的能力。出发时候的视死如归很快就会被一巴掌打回。

二妹想要自己独立存活在这个社会上的愿望,很快就随着自己的生存能力以及心理素质的低下而打消。想要赋予女性更多的权力和地位,这并不仅仅是说说而已。如何踏出第一步,这依旧是需要我们深入思考的话题。

……

欢迎留言

明天再见

 3 ) 现实很骨感

惊蛰-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

片名的英文译为二妹的故事,直白而准确,全片围绕着二妹身边的婚丧嫁娶生儿育女展开,环环相连,真实演绎了正在觉醒的农村女性的生活状态。从爷爷的去世开始,家里为制备好棺木被罚款,为了罚款强迫二妹嫁给家境殷实的章锁,逃婚的二妹在城里初识姐妹生活的无奈,以留在城里为目的寻到的感情寄托最终停止在其他女人的内衣上,失望的二妹最终回家成了章锁的老婆,两年后已为人母的二妹在听闻姐妹南下打工的消息后,一直埋藏在心底那个关于‘远方’的梦想再次复苏,而此时麻木地顺从于生活的二妹只能将梦想寄托到儿子身上了。。。。

查了下报道才知道这部电影是由一群来自世界各国的工作者深入到中国内地最偏僻贫穷的北部农村,克服了很多困难拍摄完成的。一个外国摄影师通过高度即兴的拍摄手法,捕捉人真实而又细微的生命状态。在其对深刻着中国农村烙印的场景的这些冷静镜头组成之中,我们不由自主地进入了角色们所存在的世界之中,亲历其景地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主角余南的表演更是可圈可点,从眼神、动作、语言到口音,鲜活地演绎出了北方农村女性的淳朴和倔强。沉浸在这样一个貌似平实没有跌宕的故事中,如果可以进入角色的视角,相信观众会经历一段有点特别的心灵历程。

 4 ) 心死---心动的 关二妹


《惊蛰》
[《The Story of Ermei》]


导演: 王全安
编剧: 王全安

118分钟


这是一部颇质朴的乡村电影;而电影内与(陕西定边县)县城内 小饭店 老板(Yu [Ma Zhen 饰演 ])有关的
段落,似乎接近记录片 : Ma Zhen 就是真实生活内的小饭店 老板。

从电影内 关二妹 [余男 饰演]有出现的场景可以看出
她大部份时间是‘行尸走肉’(心死);
除了她玩弄音乐贺卡、注视‘水箱’中的鱼、乘长途汽车去县城、照顾她的男孩等。

很悲哀的是,一个‘夜巴黎’(从她的密(女)友处听到;但是不知道如何前往),这样的‘名字’会是电影内关二妹的最大‘寄托’所在?


中国西北偏远农村内年轻女性的‘苦闷’/‘无知’--- 嚮往大城市?--- 可想而知。


到了县城打工的关二妹,最大的休闲娱乐就是在‘假日’与毛女及两位男性青年骑士---伴着
摩托车---在颠簸不定的泥土路上,穿过阵阵的风沙,到荒野外的
小土丘上看‘云’、‘远方大地/沙地’...享受宁静...


因为与‘想像’上的‘城市’生活有很大的落差(主要是
在小饭店内打工:得常常看到‘美丽’的鱼被‘打昏’与一些有钱/有权客人的‘丑陋’嘴脸(特

别是‘拼酒’后的胡言乱语等)及对县城内工作时---
寂寞中不得不依托的男性朋友乔连升[刘彦兵 饰演]
的玩弄女性(身体)
颇失望...


原本为逃婚而离家的关二妹...
最后还是,不得已,选择回到老家,投入传统西北农村‘婚姻’生活的
束缚内...

老公[闫粟 饰演]的常常闹酒疯让
关二妹只能凭藉着照顾小男孩、惯例式的家务(含喂猪食)等
来忘却‘厌恶’的男人所带来的一切...

电影末尾...

关二妹因为得带着生病无助的孩子去县城看医生...


偶然间看到被公安安排‘游街示众’的杀人犯---毛女身边的男性朋友...

关二妹带着小男孩
又再次来到夜巴黎...
只不过...
毛女早已离去...

若有所失的关二妹与小男孩(编导先安排丈夫被拉去喝酒...)
最后迷失在
电动玩具车的一圈又一圈的
迴旋下...

不过...很明显的...
关二妹的心再次飘荡起来...


从本片可以间接认识到
中国西北农村生活的‘文化虚无’状态:
传统民俗戏曲仍是大众的‘精神食粮’;

中国古老文明的现代化(主要是质而不是量)在广大农村内
的困境...


2013年2月21日观影
2013年2月23日整理


余男 饰演 关二妹

闫粟 饰演 章锁 [丈夫]

刘彦兵 饰演 乔连升 [县城内]

史小霞 饰演 毛女 [县城内]

Ma Zhen 饰演 Yu [县城内 小饭店 老板]




--------------------
http://en.wikipedia.org/wiki/Jingzhe_(film)

 5 ) 更好的女版《小武》

虽影像粗糙,镜头不节制,但配合陕北乡镇背景却有粗砺的美感。网上说它是女版的《小武》,我却觉得它比《小武》更生猛。它的精神气质是蓬勃的,“梦巴黎”的意象用得好,理发店前后的变化呈现出一种梦想如泡沫般丰盈又破碎的悲剧美。这如《孔雀》一般的气质只能出现在小镇青年身上,她们本身就代表着力量。
      第二是剧本的实在,我猜王全安的这个剧本是完全大量的田野调查之后写就的,农村和县城的一草一木都被他用上。丧葬、拖拉机、喂猪、夫妻吵架、枪决犯人游街这些场面是整饰的《小武》所不具备的,因为细节的血肉而充满魅力。再是剧本的骨架,主要是二妹“出农村记”和“回农村记”前后的变化,王全安的故事脉络从不刻意的转折,刻意的抒情或者刻意的隐喻升华,他故事的基调是游走的,你看到杀鱼的情节是一种审美预期,你看到止疼片的情节又是一种审美预期,随着审美期待的变化,电影将你引入一种不预设的观影体验,关注女性命运之悲苦也好,关注乡镇生活对个体的询唤也好。它最终的呈现效果是丰厚的惊人的。这归功于王全安和余男的共同缔造。
      第三是影片之于中国电影的价值。它于2003年创作,将千禧年初的偏远乡镇描写刻画,虽然偏远,但这是一部从内部的人的文化因子到外部的环境映照,都太中国的电影了。它承接了《小武》式“幻灭”故事模式,也为以后的小镇题材《一个勺子》《二冬》《光棍儿》在媒介呈现上做了丰碑式的示范,我们后来看到了小镇影像都有《惊蛰》的影子。因此我要说,中国电影的未来在小镇,不是小镇故事多么有悲剧的崇高感,而是现今的中国呈现出一种小镇的安稳和小镇青年的慌乱并行,它藏着绝对美好的希冀,又覆盖着摧枯拉朽般的幻灭。当镜头对准小镇,每一个对中国有着难以言说的情感的观影人都会产生共情,不仅在于故事,而在于从一帧帧画面中联想到中国这片土地的苦与乐,哀与愁。

 6 ) 鱼肉——《惊蛰》影评

广播男躺在床上,和身边的二妹聊天,哪个人不想往上爬嘞? 这一句话,说尽了一部《惊蛰》。却也茫茫然道不清整部电影里弥漫的无力感。 《惊蛰》里埋上了很多的引子,引子平平淡淡,每一根拽出来却都是根导火线。家里每日吃面,却还抱怨着来人太能吃的母亲,早已把二妹标了价,等待着一笔回款的二妹爹,以及那个木讷的日后的二妹丈夫。将二妹浸泡其中,只等着把她发酵成外孙的娘,入了口袋的聘礼,及会给自己传宗接代的工具。此时的二妹,会认真的调猪食,再看着猪吃完。会在杀猪的时候不愿意看到自己养的猪被杀。第一个引子就是如上让二妹厌恶的能看得到尽头的人生。 发廊妹让二妹细细的用嘴“转”出香味的巧克力,会发出音乐的贺卡。第二个引子就此出现,二妹看到了那个买得到巧克力和音乐贺卡的镇子,隐约中觉得自己的人生有另外一种可能。当打算嫁了二妹,用聘礼交砍树罚款的二妹爹突然暴毙,发廊妹送给自己的贺卡不再能发出连续的音乐。二妹在沉沉的小憩中坐上了通向镇里的车。 二妹在发廊妹的引荐下找了服务员的活。却不敢和老板示范的一样,熟练的杀鱼。而被老板安排到了卖馒头的主食店中。发廊妹给二妹出的注意就是找个镇里的男朋友,以便留在镇里。广播男就此出现,他接了父亲广播站的班,穿西装,在收发室里贴满了明星海报。会用卫星来收电视。他便成为了二妹心中的新贺卡。尤其是那句我想当海军,坐着没坐过的火车去很远的海边。让二妹心生憧憬,冒着香气的生活似乎已经向着二妹招手了。 蹲在路边吃面的发廊妹向二妹传授着自己挺过“很疼很疼”成人礼的独家秘笈,吃止疼片。发廊妹说止疼片能让你开启人生的新……后面的几个字没有说。这种停顿,代表了无数的可能。随后在黄色录像带的影像中,二妹拒绝了广播男的“盛情邀请”,去药店买来了止疼片,打算开启自己人生的新……却没有成功。此时,她觉得广播男这块巧克力已经被她含在嘴里了。 和广播男开始交往之后的二妹,变得硬气起来,她开始反抗后厨服务生的性骚扰,并第一次从鱼肉变成了刀俎——踢翻了那个踩着凳子,高唱98年世界杯主题曲的服务生。割伤了手的服务生,工钱全都抵了打碎的鱼缸钱。饭馆老板很激烈的训斥他不要有什么花花肠子。服务生离开的时候,和二妹说,老板不一样想占你的便宜。随后的夜里,饭馆老板的来访,挑明了发廊妹就是失足女,二妹和她混在一起会被别人认为是一样的人。这有损他身为饭馆老板的脸面。二妹觉得自己似乎真的是鱼肉,从服务生到冠冕堂皇的老板,都渴望做分食鱼肉的刀俎。好在他还有广播男,就算真的被他“刀俎”了,她也能藉此留在镇里,逃离被变成生育工具的命运。 第二天一早,早起去广播男屋子的二妹发现广播男被子里的女士内衣,所有的幻想都破灭了,自己被当成了巧克力,一切指望都不过是一厢情愿罢了。失掉了感情的二妹木讷的看着饭馆老板在店里款待镇里的公共安全专家。老板不喝酒,每次要喝一杯就捞出一条活鱼敲死,以视惩罚。公共安全专家款待的人里面就有广播男,二妹看着差点让自己失了身的广播男被夸成有文化的好娃娃。坐在一堆鱼缸中一言不发。他看到了平时威风凛凛的餐馆老板此时的唯唯诺诺,从那个想要剖了自己的刀俎变成了公共安全专家的鱼肉。当公共安全专家威胁老板再不喝酒,就要敲死饭馆里所有的活鱼时,二妹第一次试图从鱼肉转换成刀俎,却谁也没伤,单是砍烂了几条死鱼,并成功的把自己送上了回村的小巴。此刻坐在车里的二妹,阳光依旧刺眼,从车窗外照到二妹的身上,她却没有和来时一样沉沉的睡着,她的镇里梦已经醒了。所有的巧克力和贺卡终究和自己无缘。随后就是无剪接的结婚生子。二妹丈夫将繁殖恋演绎的淋漓尽致,同时沉浸在酗酒的生活中难以自拔。回村的二妹不再像过去那样心善又 心怯。她会吼着急进食的猪,会用力的把树枝抽到吃食的猪身上,此刻,二妹觉得,在猪面前,自己就是面对鱼肉的刀俎。 带着孩子进镇里看病的二妹和丈夫,为了感谢诊断出“吃多了”这一疑难杂症的医生,打算送一面华佗在世的锦旗。二妹留下做锦旗的丈夫,出了门,看到了已经是杀人犯的发廊妹男朋友。而发廊妹也坐上了几天几夜的火车,去了广州。此刻,二妹没有再选择追随发廊妹的脚步。而是抱着孩子坐上了镇里的游乐火车。一圈一圈转动的小火车,代表了二妹心中那辆可以到海边的连广播男都没做过的真火车,也代表了那些追随发廊妹而去的无限可能。此刻,二妹不再有不甘了,她对着怀里的孩子呢喃。说长大了去国外,娶一个外国媳妇。 电影在此时画上句点。整部电影里,几乎所有人都扮演着刀俎也客串着鱼肉。在一代又一代渴望向上爬的念头中转换着刀俎与鱼肉的角色。如果说上一部《月蚀》还仅仅表达了理想主义者的穷途末路,那么这一部《惊蛰》则彻底的把抨击的炮火从下至上,以一个村镇为缩影,含沙射影的指向了很多人。巧克力和贺卡在日常的生活中化为了新世界向所有人敞开的一条门缝。在我们窥见了人生的另一种可能之后,便开始向着更高的人生攀爬的努力,可这种努力在现实中却显得同升国旗的口号一样无力。英国的一家电视台曾经以二十五年为跨度拍摄了一部纪录片。来记录一代人中几种家庭环境孩子的成长。若干年后的对比,使人唏嘘,让人觉得所谓的光耀门楣大部分只是一厢情愿和无休止的意淫罢了。倒是这种念头成功的驯化出了无数的凤凰男和绿茶*。那些在刀俎与鱼肉的角色转换间迷失了自己的可悲男女。 可能会有人觉得,这种结论太过武断,也太偏激,其实不然,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太多的以点带面了。这种观点几乎渗透进了日常的所有角落。很多人都是在用一个理由来堵住一种选择所对应的可能。与这种固化的思维来比,似乎很多往上爬的人都不能成功这一点变得无足轻重。 电影导演王全安当下的处境就成了最好的证明。用一件事来否定一个人,这才是真正的武断。用一件所谓的召妓丑闻来让所有的伪君子与其划席为界。而其导演的电影以及其中蕴含的深刻剖析就这样随着导演的“道德败坏”给观众无声的打上了观看便罪大恶极的标签。 纵观所谓的第六代导演,几乎所有人的处境都摆在一个略尴尬的地位。路学长因为一部《长大成人》几乎默默无闻不得知直到去年的猝死,张元因为吸毒,所有的电影都成了“拿不上台面”的毒草,贾樟柯一部《天注定》本想成为一口警钟,如今却成了敏感词,连贴吧和电影讨论页都化成了404。娄烨因一部《颐和园》成了“不受欢迎”的人。最近的一部《推拿》,好评爆棚,屡获大奖却在影院的排片中显得可有可无。唯独宁浩,风生水起,在他的口中,只是一句自己运气好。而审片审了几年的《无人区》同样是宁浩心中的一记老伤,转而不再和钱过不去,放弃了昆汀的套路。用诸如《心花路放》这样的片子以笑声换票房。当然,我们不否定《心花路放》的成功,其中很多的幽默都是所谓的会心一笑。而其中的夜巴黎和《无人区》中的夜巴黎,却有些许对于《惊蛰》中梦巴黎的调侃。《心花路放》里阿凡达主题乐园阐释了西方电影在中国被商业的变了味,则和王全安《月蚀》与《惊蛰》里对于泰坦尼克的挽歌如初一辙。宁浩的反抗和出格同《黄金大劫案》里的那句“是匹夫么?”一样,成了对同行的戏谑,但更像是以玩笑的口吻在致敬那些与自己一样心怀电影梦的同时代导演们。抛开第五代导演对第六代导演的压制不谈,第六代导演们如今的处境更好的说明了我们所面对的这个时代。反抗的人终究会成为鱼肉,而刀俎却每每躲在暗处难窥其貌。逆来顺受才是永恒的主题么?答案在风中飘。 但愿,我们不会像二妹一样,坐在一圈圈原地打转的火车上,只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出国讨个洋媳妇回来。

 短评

余男不但会骑骆驼放羊,还会喂猪摇拖拉机。太真实,尤其是乡镇酒桌文化。杀猪宰鱼,心惊肉跳。最可惜没字幕。

6分钟前
  • 四两白干
  • 力荐

他们说陕西话听不懂但还是看到最后,因为从余男包着头巾一脸土相出现后就知道有戏。她最后抱着儿子玩火车说去美国听懂了,二妹只是个缩影,不知道有多少女人带着自己的梦想嫁人生孩子后就再也没提过梦想。微笑着说出一辈子都做不成的事多心酸,余男是个极好的演员,没了她王全安的戏算个杰宝

8分钟前
  • 姜纪存
  • 推荐

王全安很有第四代导演的遗风,他对人物内心与世界的冲突刻画极其细腻。此片描述了一个农村妇女渴望突破自身环境的限制,只可惜无论是外在环境的制约还是内在条件的拘束,都注定了她只能是一个农村妇女。我觉着王全安导演一直在歌颂一种东西,就是人内心中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主角往往是义无反顾的,可由于自身条件和外在环境的制约,只能让这些内心纯粹的人最终走入世俗,变成一个麻木的人。《月蚀》如此,《惊蛰》同样如此。对于这个世界来说,无论你对这个世界如何充满着热情,想要拥抱它,可一个人的力量是真的微小,根本无法撼动这个浑浊的世界。于是乎,我们只能割舍曾经的浪漫与单纯,走入流俗。我们终究会走入流俗的,不过,曾经的单纯会成为往日俗人一个的我们一辈子中最好的记忆,这段记忆也是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的唯一见证。

11分钟前
  • 小袁同学
  • 推荐

大段对白都听不懂 但有些感受相同 学院派的演员 原来也可以这样干净朴素 不沾染铅华

12分钟前
  • JellyxxxKe
  • 力荐

【MOMA】王全安影展,之前几乎对他一无所知,他镜头里的是我们一直在小说里在荧幕上看过但几乎与自己没有交集的世界。坚强自爱的村妇二妹逃离农村又回归的故事。余男迷惘追寻的眼神太到位了。

16分钟前
  • 小岩菽
  • 推荐

真特么糙啊!糙的美好,糙的曼妙,糙的还真特么有内涵啊……尽显刻意,没有余男这片也就一渣糙。PS:神马方言啊,比特么火星文还难懂!

18分钟前
  • L.L
  • 还行

王全安一直想把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女性命运主题做一个“本土化”改造,“月蚀”是城市版本,该片是农村版本。5场床戏把女人命运写照出来,拍得算舒服,叙事节奏可以被大众接受,可惜在于DV时代拍这个有些晚了。

22分钟前
  • 语然小语
  • 推荐

一直很喜欢生活化的电影 真实应该是强大的力量 生活有时比任何的小说 电影 或是其他什么艺术形式更加的离奇和不可思议 所以觉得本片很好看 这个身材臃肿 干活熟练的二妹竟然真的是余男饰演的 一点看不出有演员的影子 活脱脱的一个农妇 实在叫人惊异 影片里的朴实纯粹的陕西方言也非常地道 颇具黄土风情

27分钟前
  • 李小庫
  • 推荐

余男太棒了

31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春雷响,万物长,心存的对远方的期冀也随着手持摄影机复苏了。余男真是美啊,余味久久不能了

34分钟前
  • ZHANGWANHE
  • 推荐

又是余男一个人撑起的片子,剁鱼、喂猪、开四轮,余男饰演的二妹,男子一般的存在,却又偏偏是个无助的女人。土的真实,土的掉渣,土的泼辣,土土的固原方言,我听懂一分,九分靠猜。大量放空的镜头,是真实的记录,又是迷茫的无助。

38分钟前
  • 是心
  • 推荐

7。昨晚被哭泣女惊醒,遂拉片转移注意力。果然.... 5分钟的陕西方言墓穴场景后,困意又重重卷来。(2012,warning:无字幕)7年后重看:嚷着结婚不如把我杀了吧的二梅、举鱼剁向酒桌的二梅、咬牙说我吃药的二梅、抱着孩子寻找梦巴黎的二梅、拖拉机滚滚浓烟里的二梅。王全安真懂余男,把这个角色写得如此出俗。但深情凝视里那一点“惊蛰”之意,却仍嫌弱化。对质量生活的须臾憧憬,总被底层的俗世婚恋所禁锢。醒醒吧,乡下的女孩子。(?)

41分钟前
  • mecca
  • 推荐

二妹是个坚强的人,农村里处处是不尊重和压迫,到了县城,却发现自己的行动虽然自由了,但不尊重和压迫只是换了一种形式罢了。最后,只好回乡,和不喜欢的人结婚,生娃,偶尔回次县城,却还有些藕断丝连

45分钟前
  • 马西吼吼吼
  • 推荐

7/10。真实的笔触,混杂的方言,通篇的跳切,摇来摇去的一场景一镜头,自然光照射下颗粒感勃发的影像,乐于对城乡文化差异面向的调侃,作为独立片算相当优秀。但我总觉得第六代缺少一种元气淋漓、助长叙事的摄影符号来表达纯粹的情绪。农村、民间艺演、中国女性生活的关注伴随了王全安一生的创作质料。

47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王全安的镜头里的余男就像张艺谋镜头里的巩俐,放羊喂猪宰鱼,女性内心的细腻情感通过生活化的动作进行表达。把鱼端到霹雳啪啦一顿乱砍的刚烈劲儿还真是少有了。

51分钟前
  • 东北洪常秀
  • 还行

从《立春》到《惊蛰》间隔着一场《巫山云雨》式的节气。这是大家都知道的。青年男女们于荒芜干涸缺少“雨水” 的乡土上愉快或不满足的玩耍,然而蛰居的女性意识却在此时萌生了嫩芽。鱼,在章明的镜头中是情欲的化身。这是大家都知道的。王全安这部借以女性题材的作品频繁展示着杀鱼(性压抑)的场景,然而我们却看不到人物行为背后的心理。观众只知道这些被乱棒打死的鱼最终成了男权酒桌上的一道美味佳肴,并猜测它们死于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可惜蓄意捣毁(反抗)以及行刑看戏的段落也毫无掩饰地暴露了本片真正的拍摄动机。

55分钟前
  • Muto
  • 还行

金鸡影后,卢茨与王全安首次合作。用第六代方法拍的第五代题材,早期第六代中唯一(?)的农村题材。长镜头+手持+自然光+非职业演员,这部的确还是现实主义(《月蚀》是表现主义,《图雅》等三部全是情节剧)。婚礼之后的半小时似有脱节。另外余男在这部片子里时而像巩俐,时而像夏笳老师……

58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小成本地下电影的好处非常多,可以自由自在地发挥,像风一样自由。

1小时前
  • 张翔森
  • 推荐

道具穿越40年。录音设备都是未来黑科技。所以只要政治宣传形象,历史造假无所谓。天天骂这个不尊重历史,骂那个篡改历史,自己同样是骗子。很多人问刘晓庆当年逃税几万就进监狱了。为啥范冰冰罚了8亿不需要坐牢。你还是年轻啊。她替上面的人背锅了呗。而且说是8亿,你看见了?党告诉你个数字,你除了相信,你还敢怎地?

1小时前
  • 霐隐
  • 较差

我看该得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外语片奖——尼玛连个字幕也没有,陕西方言你们都听懂了?反正我是一句没听懂!

1小时前
  • 刀逼刀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