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上半部一直在讲述寻找劳拉的故事,一个带着自恋和想当然的男性视角;而下半部则是一个女性视角下劳拉的故事。上半部的疑问在下半部不仅没有得到解答,反而又引来新的疑团。但最妙的是,你不会感觉导演在故弄玄虚,而是会享受这种很有文学性的体验。
比如上部中劳拉无意间发现了一段上世纪60代的情事,而线索则是来自于图书馆藏书中的信件。由此劳拉和同事奇乔开始一场寻信畅想的冒险之旅,而信件中的女主人公卡门的形象在此后不断发现的线索也越来越丰满。
互相读信的过程像是在写一本爱情小说,文学意味很浓,最有意思的是劳拉还幻想了卡门的心理活动,补充了她怀孕之后四处游荡的故事,至于她为什么这样做,以及腹中女孩如何回到父亲身边,则一概不解释。
或者说这本来就是劳拉想要的生活:出走,去新的天地自由自在。这也呼应了她之后“逃离”的举动。
上半部是充斥着回忆和幻想,不断的用插叙和倒叙来丰富故事,其实还算是好理解。
下一部风云突变,故事走向越来越迷,甚至诡谲不可测。比如劳拉在哪?干什么去了?同性伴侣的来历?为何又逃走?谁在抓她们?她们养的“它”是谁?一切一切都没有答案。这就好像卡夫卡故事里的主角k先生,永远进不去城堡,永远不知道里面的大人物是谁,长什么样子,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干什么。
或者说寻找劳拉也是一场等待戈多,没有结果,但这种过程却非常迷人。你可以理解为这是一个荒诞的故事,一个很卡夫卡式的或者贝克特式的故事,甚至还可以想到博尔赫斯。由此它的文学性让观影体验变得更有趣味,更有反思的厚度。
换句话说片子在绝大部分时候更像是一本小说,而片中的结构也是章回体来呈现,你从哪一章翻起都是一个新的故事。
直到电影最后大概10分钟,画幅突然从一个4:3?的传统电视画幅变成了一个2.39:1?的宽银幕画幅。
我理解为故事的载体从小说转换为了“电影”,更有质感,色调都带着一丝油画气质。
同时我还理解为这也是是一种人文精神的穿越:即人物从现实中逃离到电影中去,从政府不作为的小镇出走到一个乌托邦中,从生活的琐碎挣脱到一片田园牧歌式世界。
导演不惜余力去展现劳拉漫无目的的游荡,宛如苦行僧 吟游诗人那样,直到最后一个摇的长镜头,她乍然消失,宛如之前不存在了。
如果把她的消失单纯解释为大家的幻想显然是敷衍的,她是存在的,只不过她就像那个戈多,大家都认识她,但就是没有等到她 找到她。因为她在每个人心中,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答案,不同的可能。
最后那种很电影化的影像色调跟前面新闻片的色调完全是不一样的。最后是更梦幻的,更理想的,更田园的。
这是劳拉的一种精神行为的跳脱,或许她无法逃脱卑劣琐碎的现实,但是她可以去畅想,去梦游,来实现自己真正的独立觉醒。
电影4个半小时,我并没有觉得疲惫,反而沉浸其中不能自拔,我喜欢那种缓慢奇异的节奏,喜欢回忆和幻想交织的语调,喜欢日常对话情诗般的文学性,喜欢细节堆砌章回结构的趣味。
或许我喜欢的就是电影中种种不可解释的一切,神秘莫测又迷人万分 。
若一定要政治地看,那么上半部一直在抵达这样一个隐形结论,即拉丁异域风情其实根植于浪漫主义想象全方位性化女性的文化入侵史,这是西方在反古典文化的进展中,划定南美等非欧大陆异域性的内动力。
浪漫主义把理性的解放给予了第一性,而非理性的代价被留给第二性,化为一种趣味风情供以欧洲-理性中心主义视角下的观赏玩弄,并以沼泽-原野-树林这一地貌群作为生命-自然的正向代表赋予人类非理性斗争的正当性保证——因为自然,所以浪漫\生命\性合法(并且因为扬弃古典内含的封建性而获得进步表彰)。
下半部把等待戈多的无指向焦虑倒置为在郊外寻找戈多(怪异生物)的幽灵探寻,便是一直在试图对抗这一地貌群的文化确定性,它们不关乎生命的热忱,而指向生命及其母体(铝性)的异化:孕妇、婴儿被表现为一种惊悚意味的神秘存在,两者都是怪物的延续,而怪物这一符号在叙述中绑定于反自然反生命的表述。
而基于左翼叙事的“幽灵”这一聚能载体,在南美大陆退化为被隐藏起来的铝性身份,潜伏于这弥漫性的坚固文化之中,与她们内在反抗其确定性的无力与恐惧作伴。异域的坐标锚定不被打破,则幽灵永远在中心外的边缘徘徊,恐惧永存。
这部电影又让我想起了阿涅斯·瓦尔达的《天涯沦落女》,她们有着相似的底色。不过《迷雾中的她》显得更加思绪万千和包罗万象,上部带有一种推理解谜和公路电影的趣味,下部又有一种小镇怪谈和拉美魔幻现实的质感,上下部所牵涉的话题非常非常多,涉及女性主义、性别视点、自然主义、神秘主义、社会体系与个体自由、人与人之间的了解是否可能等等,这部电影还完成了一个现代电影工业少有的成就——如何在完全不做特效的情况下纯靠叙述来塑造一只最引人入胜的怪物。看完之后你甚至会对另一位劳拉——镜头背面的导演劳拉,产生浓厚兴趣,想知道她到底在想什么。
[个人公众号:老直啊 / 个人播客:不直岛]
一场充满抒情的文化漫游,通过生活痕迹、他人口述、媒介记录拼凑一个人的踪迹,有一点点阿莫多瓦的奇情,又融入一些自然主义的展现,形式上像一部公路片,也很像一次奇妙的文献和档案考古之旅。
#BJIFF 本以为上部是谜面,下部是谜底,谁知道A面翻过B面,不但没解谜反而展开了更大疑云,看似是让上部的悬疑点love letter变成了「麦高芬」。换做女性叙事完全推翻了之前的男性叙事,这点也很有意思。结局什么也没解答,可能已经解答了,线索贯穿始终,即从「我」改成「我们」开始……
你绝对想不到,第二部分变成了黑泽清式的奇幻惊悚片。女主角的兴趣点朝着悬念更大的湖边谜案展开,两个神秘的女人,黄色小花和楼上的神秘生物,寻找到最后,女主角的消失刚好呼应了第一部分书信主角的心理逻辑,给上下两部分做出了一个富有文学性的剧作结构。
为了反抗男权、为了逃脱生育的束缚、为了性解放、为了。。。她们(叛逆者)在潘帕斯草原上自我放逐(裸骑)
非常话剧,非常有文学性,有时候就像看了博尔赫斯的小说一样,看完了好像留下来了点什么又好像什么都没有。我喜欢它想传递的东西,或许作为一名女性,你对现在的生活并没有太大不满,但我鼓励你脱离这一切去寻找其他的东西,你拥有上路的自由。但是!北影节晚场的时间真的要让急忙下班赶过来的社畜很想死,没吃没喝看了4个多小时,中场时间只够上厕所。下半场越看越没耐心,到最后一章节已经饿到没有思考的能力了,只想着怎么特么还没结束。我知道导演想要那么一个感觉,但4个小时的感觉还是激进了点。
#13thBJIFF No.2 @CBD万达 要说本片是女性主义的代表,除了内容上的明示之外,第二部的结尾也是一个明显的指示。结尾处画幅变化,上下分别有了大黑边(画面被黑暗包裹,也意味着此时画中的人物的困境),劳拉离开了小镇,要么在室内被男性形象和话语包裹着,要么独自处于自然之中,这也在回溯着一种女性的境况。而最后一个镜头先是向左横摇,望向湖泊,而后又摇回来,而原本躺在岸边的劳拉消失了,也是女性逃离(父权)社会,迈入母系自然的暗示。
基本转为由女性的讲述来引领,滑向某种早已注定的神秘主义的结局。当迷雾中的她在自我诉说中浮现,内心的幽深却又将她彻底推入迷雾之中。导演是真沉得住气,用四个多小时讲了一个空空荡荡的故事,用谜团来解释谜团,用絮语来掩饰沉默。只是跋山涉水的我,多少有点神经衰弱了。#BJIFF2023#
好看,但4小时确实有点长
#4th HIIFF# 金椰奖-最佳影片。前入围2022威尼斯地平线单元。下部确实神展开,换类型!(所以这才是潘佩罗传统艺能是吗)完全没想到能从广播电台录音展开那么大一个情节团块。可能就是没钱做生物特效吧所以最后奇幻片意思不太到,但是惊悚片气氛是成了。两部加在一起,4个多小时其实也不觉得特别难熬,看得津津有味,年度佳作了!
人生是旷野,真正的女性解放,无惧死亡冒险。
84/100(条目短评就是整部的,不分part) #Venezia2022# 劳拉·西塔雷拉的非凡故事,今年潘佩罗几部作品中最接近利纳斯代表作特点的一部,虽这里女性角色的视角和重要性与那几部作品显著不同。这次的故事也包含故事中的故事和相互交织的故事,讲述行为也构成故事。故事的魅力体现在叙事本身所能涉及的材料整合索引的过程细节、始终存在的神秘幻觉,也在于其中相对坚实的情感、布满音乐的时刻和镜头里寂静无人的景象,好像这些也都是指向故事的地图。当we取代i,劳拉最开始进行她的故事探索的时候,电扇的声音好像胶片放映机。
彻底反了上半部男性视角下的叙事 妙
#63th ThessalonikiFF#Venezia2022 第二部潘佩罗小组作品。影像内部出乎意料包含着极其复杂的文本意涵,它或许不是间由言语对白或书信文字所驱动,但却保有时刻攫取观众眼球的神力——不可靠的叙述者时而转换身份迷惑叙事,时而邀请你成为这神秘世界的一员。可一旦试图追寻答案,镜头就会化身卡尔维诺笔下的「我」,永远无法靠近柳德米拉,只能希冀通过一部部神谕般的小说和西拉·弗兰奈里的日记,感受边缘地带的含混与焦虑,而不妄图连接断裂的叙事和戛然而止的音乐。摄影机平滑的扫过湖面和道旁的小黄花,你融入世界,她成为世界,只剩万物静默如谜的呼吸。#年度十佳#
虽然没看懂,但是也挺意思的,他和他找她,她却在找她,她没找到她却找到了她。
第二部对第一部做出的解释,释放了更大的谜团。
上部初步聚焦于“从她到她们”的非线性渐进过程,下部则用极富生命力的景深和景别用法继续延展与回应着无法言说的宿命。摄影机焦点似水,人物的视线如风,它们与展开的叙事层一齐编织成网,一张名为迷雾却能撑起女性命运共同体的网。
What year is this? 摄影机扫过一封书信就像扫过一片水面或土地,那里存在的各种密码和野花意义何在,我们永远都不会知道,但始终有拾穗者将秘密拾起,随后自己化身秘密,留给后代以线索,西塔雷拉虽不像利纳斯热爱游戏式的自反,但作品的神秘感足以令人沉浸其中。
4.5,Unknown Pleasure,一種最孤寂卻也最堅定充盈的前行。秘密如小徑分岔不斷向前延伸著,所有人都將在在盡頭到來以前走向小徑間的荒野、成為其中的動物,等著尋找你的人們走出新的小徑——「我」,變成了「我們」。這是儀式也是歷史,是一場眩目華爾茲也是一曲輕盈的民謠。冗長卻美,後勁無窮。
湖边的神秘生物无法确认是短尾鳄,小男孩还是猴子,劳拉推开二楼的房门终究没能看到真相。她在别墅里与两个女人相伴干活,多想成为她们。被举报后她们的生物实验注定将要失败,那冷藏保存的黄花,夜里搭建出的卧室水池,像是将迷雾中包裹起来的谜团,引诱着所有好奇的人前去一探究竟,却只看得见迷雾。
永恒的谜,如黑洞般吸纳所有的好奇心,漂移,直到求索者成为他人的谜题。同时也是结构的魔法,其中藏匿着情感历史,包含着故事的故事,地点、人名、纸片、信息使得世界变成了巨大的密码盒、时间的迷宫——不断行进又终归起点,旁白絮叨又不断跳跃的画面,熔接交叠,不同的时间提示、字符消息、声波、地图。电台——我们发现的一处理想的未知之境——When are w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