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小说永远有其魅力,不只在于其篇幅,更在于其浩瀚的文字中可能蕴含的长长的人生,可以是关于一个人,一个家族,也可以关乎一代人,数代人。漫漫人生,莽莽天地,何其广阔,高山低谷,悲欢离合,又何等沧桑。
帝王们寻求永生,因为人生没有第二次。“人生第二次”,恰如其名,给你我人生的寓言和启示,是啊,有勇气改变自己的思维和心境,有行动去改变自己的现状,也许门只是虚掩着的,也许那些阻碍只是存在于思维里的墙,如此我的人生是不是可以从此不一样。也许不是世俗意义的成功,但那我是我想要的人生,我想成为的样子。 我从河南小县城里的农村而来,回顾人生前30年,读书19年,工作5年。工作5年,换过三个城市,也是三个省份,如此频繁地换工作地,未必是值得借鉴的事情,其中的斗争和悲辛,也不足为外人道,但现状于我,是我想要的样子。如果站在今天回首过去,事后证明能称其为我的“人生第二次”的是14年夏天,从郑州火车站坐上去西安读研的一趟火车旅途,也许是出于对本科校园的不满,对立时工作的担忧和对未来的彷徨,总之我的人生旅途从此开始。 硕士学位,是我第一份工作的起点。第一份工作的第二个年头,开始对工作内容和工作环境,都产生了深深的厌倦(现在想来是矫情),裸辞重回校园图书馆,找实验室师弟借图书证,每日从早到晚往返于西三环和南二环,在一片踌躇中度过了第一周,在焦虑中度过了剩下的大半个月,然后背起行囊来北京,在天通苑短租一个月,最炎热的7月份,周一到周五,穿行在北京的各号地铁线上,从北到南,由西向东,从早七点的准备,到白天的面试,到晚上的复盘,周中的每天被drive着向前走,直到周五的晚上,筋疲力尽,然后大睡两天。如此鏖战一个月,还是没有留在北京,去了杭州。 然后就有了后来的故事,余不一一。
我从一个爱读爱听也爱讲宏大叙事的人,慢慢地,越来越回归底层,也回归自己,回归自己的生活,面对自己无时无刻不需要解决的问题。“他们说时间能治愈一切创伤,他们说你总能把它忘个精光,但这些日子的欢笑和泪痕,却仍使我心痛像刀割一样,鸟儿歌唱,无产者歌唱,...”,我有时经常在脑海里回忆起本科爱读的一首李零老师在《鸟儿歌唱》开篇引用的乔治奥威尔的一首底层劳动者之歌。劳动最上,便是生活最上,我们都无时无刻不活在生活里的么。有喜有忧,苦中作乐,眼前事,身后身。 “人生第二次”,每集主要人物也就几十人,短短8集,不足千人,在自己的影像里,成为主角,被记录,被看见。把镜头对准人生转折中的普通人,不正是对准你我他么。普通人面对生活变化时的勇气,也许是你我他所最需的。观照诸己,不求改变太多人,不需改变太多,微小的触动,微小的改变。
如果人生如画,那么人生的每一次都像逐渐徐徐展开的画卷,画卷中的局部和细节,都需要勇气去挥洒画笔。画穷而人生底牌也尽,那么可以说,这就是我的全部人生,我想要涂抹的人生画卷,我给自己的生命礼物。
之前看过人生第一次,就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第二季推出,我最近才看到,但陆续也看完了。
看人生第二次,第一集就把我彻底给惊到了,拍的如此细腻,而且视角多轮转,我个人看纪录片也是第一次看到,并不让人感到枯燥,而是从轮转的视角中看到失散多年的父母与孩子之间更加复杂的情愫,孩子的找回有时并不意味着那个四岁的小孩回来了,不过这对父母还是幸运的,没有因孩子被拐走而让整个家庭完全陷入黑暗之中,并在有生之年能够找回孩子。
看少年长跑这一集的时候,不知怎么看到小金子总会让我想到电影里《霸王别姬》里的小豆子,他们看似柔软、温和,但却对生活有自己的理解,他们都是如此细腻的感受着命运给他们带来的一切。小金子是一个非常有诗意、艺术感的人,但也是一个无比立体的人。像他这样的孩子,在这个少年长跑团很多,只不过他们性格各异,但却在同一个“爸爸”的带领下,通过长跑这条路改变自己原生家庭的不幸,这群孩子让人动容。
中间的个别集,我个人不是很喜欢导演的口述,有种破坏纪录片的旁观者的感觉,故事也不是很契合《人生第二次》的意义,甚有些琐碎。
最后一集《立》,我又找回了看前两集的感觉,讲述普通人的故事,深漂的他们都在努力生活,印象很深的就是李婷在餐厅发传单,不断被人拒绝,我就想到,每次我们去商场,当服务员发传单的时候,我们记不清有多少次用无声的挥手拒绝了他们。生活都不易,并不是每个人都出生在罗马,但纪录片里面无论是带着孩子深漂的父母,还是年轻的李婷们,他们都有着“翻身”的梦想,并靠着自己不断学习,向着目标靠近。
会好的,一切都会好的。纪录片李婷说“从车间到旁边的办公室,我花了三年时间,现在我不用拧螺丝了,螺丝也不在拧我”。这些奋斗者们都有着熠熠生辉的人生哲学,有时朴素的劳动者显得更加伟大,也正是如此。
《人生第二次》第二集《缺》
论拥有一个表达能力很强的拍摄对象对纪录片的重要性。
小金子真的好可爱,我甚至可以想象如果能当面和他对话,肯定能聊出很有意思的东西。
浅浅记录一下童言童语和镜头组。
(一)黑煤块和红钻石
(二)如果人是一颗 柳树
(三)没有安全感的小孩才会梦到下坠
(四)作词家小金
(五)比诗人还会写诗
(六)一直跑下去吧
大家好,我是张涛,《人生第一次》《进城》的导演,很高兴也参与执导《人生第二次》。
2020年《人生第二次》筹备开拍,对于“人生第二次”的开题,我陷入了困惑,导演组多次开会后,我觉得“选择和解、接受改变”才属于真正的人生第二次。
《圆》不像《人生第一次》中的任何一集,它没有“春和景明”,也没有“看美丽的大船”,没有点睛的金句加持,在故事缓步的前进中,我会发现最平实的“爸爸、妈妈”成为了击碎心灵的一颗子弹。“当你丢了孩子后,你才知道中国有多大”
2021年9月3日,我们结束了拍摄.100天的拍摄,40T的素材,相关的记录已堆积如山,各种交涉、各种语言、各种情绪,庞乱而复杂。自从纪录片进入后期以来,我就每晚噩梦不断,不是被人追杀,就是莫名痛哭。每天面对着如山的素材,面对不同视角不同情绪,一点一点地整理,一点一点地记录,总是不知所措。
其实《圆》和《进城》有很多共通点,比如人物个性鲜明、故事性强。但有更多不同的地方,它人物情绪更复杂,故事层次更厚重,预计观众看完的反应也更多样。总导演秦博和我,都为这部片子寻找了大量情感细节,我们试图用平实的叙事方式,展现生活的点滴,所以我们选择了电影的叙事结构,还原了当时我在拍摄时的所见所想,用多视角的方式,把大家带入到这个故事之中。
丢失孩子的占绪莲,第一次见到她是在北京站的出站口,当时的北京零下10度,见面后她急忙三连问“卫卓是不是真的找到了?他现在长什么样?他认识我们吗?”我能感受到每句话背后的无奈。对占绪莲的采访,我们整个摄制组都是含泪完成,占绪莲总念叨一句话:“我作为母亲,我没有带好自己的孩子……我自责,这都是我的失职……也是我害死了自己的婆婆”。她把这18年的错,都归咎于自己。
丢失孩子的父母,走不出去,也忘记不了。而寻找父母的孩子,记不得、也找不到。
卫卓告诉我“从小就有人说我不是父母亲生的,小时候不信,总觉得是玩笑。当我逐渐长大,每次看到养父特别忌讳这种玩笑,为此大发雷霆,我也慢慢地发现,原来邻居口中的‘外省仔’并非玩笑”。随着逐渐长大,流言蜚语也愈演愈烈,卫卓决定离开汕头,到广州去打工。
“做生意”“建祖宅”是汕头地区对于子女认可的一种片面认知。在广州打工的卫卓,第二年便开始做起生意,可俗话说“十门生意,九门亏”,卫卓生意失败后,白天在文具店打工、晚上就在街边摆摊。
2020年年底,卫卓收到警方的电话,说亲生母找到了,希望他去北京认亲。“外省仔”的真相就此揭开。
占绪莲家的“团圆餐馆”原名叫“农家餐馆”,一家在湖北蕲春汽车站旁的小饭馆。卫卓被拐后,“团圆”成为俩老心中最大的愿望,占绪莲说“圆则满,满则圆,心有圆满便安宁不争”。“圆”成为他们家最重要的一个字。
在公安部打拐局中,“寻亲”档案有两个文件夹,一个是“找孩子”,另一个是“找父母”。
除了卫卓的故事,我们受到公安部的帮助,记录了更多像占绪莲一样的家庭。同时也拍摄到警方如何抽丝剥茧,在14亿人口的中国把两个文件夹合并在一起,成为一个故事。
这些文件里,兜放着平凡又善良的人们,无论遭遇怎样的打击,最终都会凭借着信念走出阴霾。故事的结尾,我们用了很多得到团圆的故事,但在未来的时间里,他们内心中仍有着隐秘而幽深的空洞,等待被修补。
看的人要哭傻了! 第一集的圆,真是不幸中的万幸了。我想生父生母一定做好了很多打算。然后卑微的又坚强的劝着养母。在天桥上看儿子生活,捂着脸哭。总之就是心情复杂。儿子在两边都很难过,又要两边哄,压力好大。但是相比片里其他被拐孩子及家庭的遭遇,又觉得他们是多么庆幸。互相找到了彼此,人生也没有遗憾了吧。 “最爱的人最先放手”,弹幕里特别感动的一句话。 然后拍摄手法很喜欢,三个角度三个视角,很真实的记录。 看第二集也要哭一哭! 原本觉得这样的家庭组合会很奇怪,会有很多不好的事情出现。但是梦想之家没有,老爸是一个非常善良非常热心的人,大家都是缺少爱的孩子,在一起才是一个家,是兄弟姐妹的关系。老爸的小家和大家,其实对哪一方都会有些问题。人生这场马拉松,总是要坚持的。迎着凌晨四点半的微靓的光,满脸的汉与泪。
第三集看的,感慨还可以平庸。自己的平庸,在一些人眼里已经是非常好的存在。可能最近的新闻让我的女性主义有点强,但是实话说,这些大哥都经历了痛苦的折磨,最后更加洒脱更加坚强更加独立。何感觉是很乐观很乐观的人,一直在笑,一直在开玩笑。雨中冰雹中终于上了轮椅,真挺震撼。长相有一点想我哥哥,导致我更加共情一点,更加难过了。而且妈妈真不容易,每次看到妈妈默默的在背后看自己儿子就好心疼。每次喊妈妈,又觉得温暖。以后会好的,我想。 然后就是这样的肆意人生,真好。大家享受当下,去旅游,去兜风,去玩,去川藏线,也有志趣相投的同伴。
第四集不是很好看,没有看完。对整容这个现象本身就没有特别理解。当然尊重不同人的想法。
第五集好看。从纪录片角度看到了申诉部门的工作环节和具体内容。有些事可能永远都放不下,但是还是要往前看,为了家人朋友。
第六集真的五味杂陈。在观影过程中,我是怀着一种新鲜感一种好奇心来看的,但是看的过程中,很多事情正如心中所想。看到了评论的两极分化也是觉得这个话题确实值得讨论。首先毛的重大犯罪确实是罪有应得,一时的过瘾是后续多个家庭的灾难。毛的行为代入女生真的很生气。犯罪后隐瞒女生并同居生子,真的很过分。出来后确实有拉扯女方的嫌疑,不过为了给女生十年交代倒也可以理解。这个姐姐真的是很独立很勇敢了,一个人在上海打拼,有车有房,照顾女儿也照顾的很好。最后他们的破镜重圆,我确实也感觉到,女生是有感情的,从一开始生孩子其实就是个牵绊,一生就被牵住了,逃出来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毅力,这对女生来说真是枷锁。好在女生是自己有想法的是愿意这样做的。
说回这个主题,毛确实勇敢理智,接受了纪录片,之后找工作确实也难,这也是可以理解的,没必要苛求。做过的事,人就应该负责任。他对不起很多人,是真的。可能未来就需要脚踏实地,努力挣钱吧。
最后看到他们重新结婚,互相依靠的样子,对他们的指责应该也要释怀吧,生活是他们的,而他们是幸福的,未来的路一起走就很好了。未来还有好多年,拭目以待吧。
在组里评论区,有几个友友说话很中肯,可以思辨,有一个姐妹女性主义意识很强烈,说话也有些阴阳怪气的意味在里头。虽然读起来挺不适的,但是还是蛮敬佩这种硬刚的行为,敢于表达,而且做自己,为女性。
正如曼德拉所说:“当我走出囚室、迈过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悲痛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我其实仍在狱中。”
第七集,破。这个选题很好,但是感觉又不容易拍好。开头的喜极而泣的女生看的也太感动了,“我终于自由了,十年了”。第一个全职妈妈变更抚养权很能共情这位,很真实又刚强。最后一位博主不是很喜欢。生活差距大基本不理解。
看完了。第八集。这个片子拍的太好了。一个家庭,爸妈都是打工人,想要留在深圳,计算积分,尝试考物流驾照。儿子也很懂事。就穷人的儿子早当家,过早的接受现实,我觉得他自尊心蛮强的应该。而且很敏感。应该我就是这样。我完全理解他和妈妈顶嘴的心情。另一个故事的女孩,特别像身边的姐妹,也因为是同龄人,更能理解她。家庭是朴实的劳动人民,孩子众多,母爱也很矛盾。她很努力的在生活,去应聘。和室友四处漂泊,尝试了很多工作,却始终留不下来。最后她们放弃了,离开了这座城市。我觉得,未来会更好的,不必纠结在这。但感觉还是太不容易了。两个女孩。远离家乡。这样普通的平凡的人,想要好好生活啊。最后的画面好美啊!有希望有力量的。
此心安处是吾乡。可是,在外打拼的日子总是不那么美丽。以后的以后,我会在哪呢?
最喜欢第一集圆和第八集立。
看完第七集,在B站发的评论,过去一周了,也没有放出来,不知道是不是控评。但是这集确实烂,实在不吐不快。
以下是7.1发的评论:
本季最差劲的一集!白费我拒绝加班早早回家和女朋友做好晚饭在屏幕前摆好碗筷点开视频的期待[嫌弃]
前面六集随着镜头和故事,无论单主人公还是多主人公,无论人物的年龄、性别、地位,我都被里面的人物和故事牵动着情绪。
《圆》:重逢的悲喜交加、两个家庭的无奈和对拐子的切齿之恨。
《缺》:对孩子们的怜,对父亲的敬。对青春的一点点羡慕。
《纳》:克服重力那一瞬的欣慰与感动。自驾团乐观精神的鼓舞。
《拒》:对两方对立观点的思考。对小姑娘重塑人生的喜悦。还有开场的痛痛痛。
《是》:对检察官与上诉人身心疲惫的感同身受。(这一期相对平淡,但我觉得至少人物都是饱满的)
《非》:对男女主遭遇的可惜。对破镜重圆的祝福。
这些都是有足够支点支撑的情绪,因为支撑就在大地上,有根基,有生命力。
可这一集没有。没有打动我的情绪。里面的人物就像包装得很精致的白开水。
前面两个人物,还会让人对她们的结果与未来有一些期待,在母婴博主那一段,我只感到了强烈的情绪——烦。
真的看得很烦,没有主题,缺乏实感,不能理解,无法共情。
我这份工作7.8离职,买了当晚离开深圳的机票,看预告发现正好7.7是本季的最后一集,而且故事发生在深圳。更巧的是,我上个月刚去的翻身站的城中村理的头发(因为便宜)。
如此的巧,又让我对故事充满了期待。希望千万千万不要再像今天一样令人失望。[保佑]
7.7更新:
事实证明,第八集的水准在本季能排前三,尽管没有激烈的矛盾与冲突,就是平淡如水的日常,但却最能让人产生共鸣——尤其是我这种既没经历过亲人失散父母抛弃(圆和缺),也没经历过肢体残疾整容手术(纳和拒),更没有上诉抗诉犯法坐牢(是和非)经历的普通年轻人。
就算没到为孩子未来操心的年纪,工作肯定是都要找的嘛。
立足大城市改变命运的“立”,过程和结果都没有轰轰烈烈,却时刻能感受到人物的心中和眼中蕴含着一股坚韧又平静的力量。我觉得某种程度上这就是我们一直在说的“民族精神”。
用这一集作为深圳不足三个月的“旅行体验式工作”的收尾,我觉得很赞。
所以还是那句话,第七集真的烂,看了等于浪费时间。相信我。
通过小人物的不幸,营造出生在华夏的大幸。
如果第一季都是从小到老的中国人,讲得也是从分娩到生死的曲折,那第二季则是在岔路上是的普通人,走失、变故、离异、犯罪都是极端的开始,但都落于平静的面对且重拾重建的信心。最喜欢《缺》《是》。
妈妈给24岁的儿子喂饭,还是会被这种出人意料却又理所应当的场景crush。
一集比一集拉胯
人生第二次,不再是春和景明,更多是阴差阳错,盈缺是非。重塑需要信念,也需要勇气。
仪式感和陪伴的辩证关系,真正塑造卫卓性格的生活细节都在养父母那边,留给原生家庭的只有仪式感,这种割裂,让“买卖同罪”的讨论变得不是听起来那样理所当然的简单
看了第二集,全片渗透着人性的温暖与爱,在悲凉的大地上野蛮生长着一株株人工养殖的野草,强风吹拂下却被爱包裹着爱与滋养,看似悲剧,实则幸运,爱与被爱淋漓尽致。
看到蒙太奇里卫卓说出自己的小九九时,我觉得在艺术上,很妙。在生活里,很真实,因为真实,而有了厚度。
天桥上,妈妈静静的看着旁边摆摊的卫卓,一下子就绷不住了。
佳怡,可心,小金子,柏有钱,幸福之家的每一个孩子,希望你们都有一个幸福的未来,希望有钱写给老爸的祝福全部都能实现。
拍得真好!悲欢离合观世相,百态人生话沧桑。看完以后印象比较深的是第一集的三个叙事视角的切换,还有长跑之家的孩子们以及老师,以及最后的深圳故事,平凡有力!
失去儿子后,用炒瓢炒起来六层楼,占妈妈的强大让人佩服
有两集真的非常好。选题、切入、剪辑技巧都非常优秀。结尾那集没太收住,比起来有点像学生习作了。
第一集看完了,三个不同的视角很好,第二季很不错!最后说一句:愿天下无拐。第二集看完了,从头哭到尾,孩子们的努力很简单没有太多杂念,柏剑老师真的太伟大了。祝孩子们都能快乐长大,实现梦想,也祝柏老师身体健康,幸福顺遂。
我喜欢自己的想象力,不喜欢自己的命运
跟第一季不太一样,更厚重,更复杂,更深沉,记录方式更纯粹,后劲自然也更大。拍摄和剪辑几乎都是我个人最喜欢的风格。原创bgm配器极简单,但跟情节配合得天衣无缝,情绪非常顶,殷切期盼出原声带的那一天,一定打满五星。
强烈推荐第二集,反正小朋友的故事总是就特别灵,命运坎坷的孩子们,小小的脑袋里有些很深很玄妙的思考,妙语如珠,感情又真挚。“老爸”真是太好太温柔了,真希望他永远年轻永远健康。希望梦想之家能好好做下去,以后的“老爸”都能像现在的“老爸”一样好。
少了些人生第一次中里程碑式的紧张激动,多了些岁月流逝间面对久别重逢、破茧重生的彷徨笃定、隐忍释放。路过你的时候,正推开世界的门,在一路奔波的旅途上,时间多残忍。
五星真实,第一集的弟弟敢说出自己心里的小谋算,养父掩藏不住的害怕失去的抽烟和喝茶,还有其他真实的刻意违和及不适感,这个纪录片可以追了。
最喜欢第二集,有种电影《小鞋子》的感觉。最喜欢的一幕,半个月的分别后,老师悄悄回到教室跟在同学们后面一起朗读课文。孩子们听出了老师的声音,但没有人回头确认,他们欣喜若狂,后又喜极而泣。我:人生第一次还有12集,第二次就只有8集了。先生:第一次大部分人都会经历,第二次可能就只有一小部分人才会经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