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流而上的人常被尊崇为战士,尤其是在自身条件极端恶劣的情况下,敢于站出来的人总是会被尊崇。站出来是需要勇气,更需要信念傍身。如果没有一个坚定的信仰,当危机到来,当大难临头,还会有几个人记得自己的初心?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当一代人老去,注定会被另一代人忘记。然而他们曾经的辉煌事迹在历史的长河中显得是那么的微不足道,然而曾经的热血沸腾的时段,总有人会被当时的时代铭记,总有人会会被人民所怀念。今天给大家推荐的这部电影,说的就是曾经辉煌灿烂的一代人。
《铁人》是一部波兰影片。本片聚焦的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波兰发生的大罢工运动,该运动成为二十世纪波兰历史上波澜壮阔的一幕,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却很少有人继续回去追忆。然而参与过那次罢工的人们却永远不会忘记其中的一位,他就是本片的记载核心,参加波兰大罢工运动中的领袖人物。本片围绕这个领袖人物缓缓展开,在长达一百五十多分钟的时间内,本片用一种不紧不慢的冷静的态度去审视了那次波澜壮阔的罢工运动,同时也为我们传达了一个悲剧产生的原因。当历史的见证者逐渐的老去的时候,还有谁会记得他们曾经辉煌的的过去。
本片聚焦苏联时期的工人阶级的一次声势浩大的罢工。然而这次罢工看上去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然而在苏联的历史长河中,这次罢工不过是一次微不足道的游戏。工人阶级们并没有因为这次罢工而给自己谋求更多的福利,而那些腐败的官僚们继续横行在整个波兰社会。
讲述工人阶级伟大运动的影片并没有很多,因此本片分外珍贵。题材本身是一个原因,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无外乎本片所阐述的一种事实,是任何一个苏联国民所不能容忍的存在。曾经的苏联诞生于伟大的工人阶级,然而当苏联日渐强盛,这个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国家却成为了官僚主义滋生的温床。而曾经这个国家的主人却被人遗忘。甚至于之他们于不顾的境地。人们不禁要问,这个国家到底怎么了?
原因也很简单,当外患被切除,剩下的内忧就会缓步来袭。没有人会认为自己曾经为之奋斗的祖国会逐渐的淡化自己的地位。然而这一切却依旧发生着。谎言,欺骗,不公平,贫富差距日渐扩大。曾经的波兰,曾经的工人阶级当家作主的国度,最终滋生了腐败的土壤,从根本上背叛了自己的阶级。
当官僚主义在波兰生根发芽,当腐败的官僚对于工人阶级的合理诉求进行残酷的镇压,当那些大人物们堂而皇之地对展开正当诉求的工人蛮横对待,波兰的人民会困惑,他们曾经未知奋斗的国家到底是怎么了,这还是那个曾经工人阶级主导的热土吗?当然,这样的疑问并没有能解决更多的问题,问题只会越来越多,然而站出来的人却分外珍贵。
本片从电视台记者文卡尔的视角来全景展现了波兰大罢工时期的工人阶级领袖人物托姆楚克的悲惨境遇,同时也相当于带着观众们一点点地走近了这个曾经的工人领袖,并逐渐的了解了曾经声势浩大的波兰大罢工运动。
英雄的诞生总是伴随着勇气和信仰,正因为有这两样东西,托姆楚克才会得到所有工人的拥护,同时也能用自己的个人魅力影响着电视台的记者加入到自己的阵营。
文卡尔起初对于这场罢工是畏惧的,因为他本身是一个唯唯诺诺的普通人,刚开始被委以重任的时候,对于这个差事一度胆颤心惊,而那个曾经的工人领袖托姆楚克的形象也是强大到让人害怕。然而未知造就隔阂,真相却能驱走阴霾。当文卡尔逐渐的走进托姆楚克的时候,从身边的人,从所有跟他有过接触的人的口中,托姆楚克不再是一个让文卡尔感觉到畏惧的人物,反而成为了一个让他觉得惊叹甚至于同情悲悯的英雄。于是,观众们随着文卡尔的视角,一个英雄的工人领袖油然而生。
随着了解的加深,托姆楚克的形象就越发的高大,一个敢于在危机四伏的时候站出来的英雄自然独具人格魅力,而这样的人格魅力不仅仅使得文化程度不高的工人阶级为之笃信,更使得文卡尔这样一个曾经唯唯诺诺的高级知识分子受到感染。此时,托姆楚克的形象就更加生动了。
然而这又有什么用?我们观看《铁人》,我们感受到强大的洪流涌动,然而时过境迁,究竟有几个人还记得这个国家的缔造者是一群什么样的人?时至今日,资本家当道,工人阶级逐渐的从神坛跌落。当人们不约而同地看向物质的时候,会有多少人记得他们也曾流浪。然而,他们的血确实是白白流淌了。
……
你好,再见
《铁人》 导演:安杰依·瓦伊达 主演:安德烈·瑟韦林、克里斯蒂娜·杨达
本片获得1981年第34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第54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奖等多项荣誉。
这部是80年代瓦伊达所拍的《铁人》,其实是1977年《大理石人》的续集,这个类型的共同开创了波兰“道德焦虑电影”的先河,关注现实和社会话题,同时揭露一些普遍道德异化现象。
著名的格但斯克列宁造船厂罢工事件是《铁人》的故事背景,但影片的线索则是一位记者到事发现场进行采访,他的工作任务是搜集罢工领导者托姆丘克“把柄”。
电影通过大量的倒叙和插叙,以及真实的纪录片片段,构筑起事件的主要脉络。作为团结工会的传记,影片流露出鲜明的左倾意识,这从片名就可见一斑:托姆丘克等人被政治所迫害,成了没有血肉的“铁人”。
电影结尾,记者也为罢工者感到同情,决定辞职离开。影片猛烈抨击了波兰政治生活中的黑暗和腐败,思想尖锐、艺术感染力极强,成为当时全波兰人无所不知的电影。
本片其他方面比较平庸,画面、镜头都中规中矩,其中的大场面、人山人海的场景,这些应该不是本片拍摄得,应该是真实的新闻片段。因为那种上万人的罢工场景,不是一部普通电影所能达到的。此外,通过片中人物的服装、城市街头等等,可以看到波兰的生活水平也是不错的,至少比中国那个时期强很多。那时波兰人的装扮也有着典型的八十年代风貌,长头发、小胡子,很有时代特点。
影片应该归类为“新浪潮”,创作按照“波兰电影学派”的创作路线一直发展,同时也继承了波兰传统的浪漫主义色彩。导演安杰依·瓦依达一直勇于创新,敢于提出并解决尖锐的问题,这也让关于对他作品的评论褒贬不一。
当然,本片主题是比较宏大的,因为这场1981年的罢工促使团结工会成立,最终迫使波兰统一工人党下台,进而引发了苏联解体,可以说本片是一部见证历史的电影。本片导演安杰依·瓦依达在拍摄之前,肯定预料不到之后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吧。这是一部具有历史意义的电影,想知道东欧社会主义阵营如何瓦解的,可以先看看这部描述团结工会成立由来的影片。当然,从观赏性来说,本片很一般。
影片内容就是表现波兰政府如何镇压罢工与抗议,以及波兰一党专政下的独裁,让观众们直观的了解到社会主义下的真实生活。通过本片以及资料可以知道,在波兰社会主义制度的几十年中,波兰人几乎每隔几年就“运动”一下,活得很不平静,他们真够累的。
“波兰电影的骑士”“波兰电影之父”,这些称号统统都是对安杰依·瓦伊达的赞誉。在20世界80年代之前,他的名字跟波兰电影是划等号的。西方评论界认为他的作品是“浪漫主义和自然主义的混合结晶,又带有超现实主义和唯美主义的色彩”。《一代人》《下水道》《灰烬与钻石》所构成的“战争三部曲”既使他由此发迹,也成为波兰学派的振聋发聩之作。2016年10月9日,这位波兰电影大师与世长辞。
素材来源于网络
马丁·斯科塞斯呈现:波兰电影杰作 第六辑
盛佳蓝光标注
依然套用了公民凯恩传记体叙事。只是采访者这次并非纯粹的冷眼旁观局外人,酗酒倦怠的电视台编导需要在采访过程中逐渐发觉自家皮袍里的小,而调查的对象也就是那位罢工运动领导的形象却随着被采访者的关系的由友至亲不断深入而越发的高大起来……团结工会领导人瓦文萨客串出演并在男女主人公的婚礼上献花祝福。三星半
配乐用得不多,但仅有的几次都让人寒彻入骨。是的,这是君特格拉斯笔下的但泽,褪去文学的外衣后是一片灰暗。
我总是很不喜欢瓦伊达的片子。
获第34届戛纳最佳影片金棕榈奖,讲述波兰工人运动的影片,政治题材,有些闷。
1981
冷门题材,不过还不错
本片获第34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影片金棕榈奖。这是一部反映政治黑暗的电影.
3.5;《大理石人》续作,不仅结构与人设上基本一致,追求自由的主旨也一脉相承;相隔十年,普通民众更具抗争精神,父与子的对比相当明显,但究其内里,仍是专制体制下的蝼蚁;同是深入/参与「真相」者,记者文卡尔形象比上集女导演饱满不少,更能体现“道德焦虑”。
除了海报就没有任何亮点了,剧情简单直白,沉闷得可怕
7。大理石人~进化~铁人
故事接着《大理石人》,其实形式有相似之处,都是一个编导做人物或事件采访,慢慢揭露事件真相。同时由于是采访,则突出在场,会更有真实感。加上好多仿佛记录场景的真实场面。音乐还是很棒
第54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
结尾从天而降的全知视角很莫名
两部曲看完我发现安杰伊·瓦伊达高明之处在于用剧情片的方式拍了真实电影的纪录片,塑造人物的方式在找寻过程中,通过口述历史构建真实性,一般来说都是反过来。罢工领导的形象忽远忽近,对剧情主人公遥远但对观众靠近,文本与情绪的感受是一致的,始终能有代入感。铁人更往政治方向上靠,主角选了个意志不坚定的中年男士,平庸中透露良知。看波兰的政治手段太温和,包括能把这个片子拍出来。
片子很棒,无英文官方字幕,翻译让人想骂娘...
大理石人的续作
刚开始觉得有点闷,后半段才觉妙。随着后半段剧情发展,整个影片脉络逐渐清晰,人物越来越丰满,主题相当鲜明。
还有什么比续集得金棕榈更牛逼的事情吗!虽然拍得不如[大理石人]那么好(主要是过度表达),但是瓦伊达的电影确实有能动摇波兰政权的能力,真无愧波兰国师的称号……
不喜欢这种叙事手法
王进喜比他不知道高明多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