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家之人》是继《海洋之歌》之后的又一爱尔兰动画佳作,提名第90届奥斯卡最佳动画,斩获动画领域的最高荣誉之一安妮奖的最佳独立动画长片奖项。
在今年的奥斯卡上,它的最大竞争对手是大热门《寻梦环游记》,让极少动情的我都潸然泪下的年度佳作,我曾以为它在奥斯卡上将会是所向睥睨的,直到我看了《养家之人》── 一部比起成本、制作精细不及,但现实意义却远大于《寻梦环游记》的动画。
以一个小女孩帕瓦娜的视角讲述了一个阿富汗家庭的故事。
帕瓦娜是个11岁的小女孩,她生活在兵荒马乱的阿富汗,家境贫困,爸爸断了一条腿,妈妈身体虚弱,还有一个弟弟和姐姐。
在阿富汗,女人的地位极低,不能接受教育,不能工作,成年女人甚至不能露出身体的任何部位,只能戴着厚厚的“波卡”。
全家人就只能靠着残疾的父亲外出读信、贩卖东西维持生计。
一开始,在和爸爸外出摆摊时,帕瓦娜的眼睛只顾着盯着漂亮的衣服,回家后面对姐姐的指责,也心不甘情不愿的,母亲要她讲故事,她也直喊累,说她已经长大了,满满的小家子气。
直到父亲被学生栽赃,被抓走。母亲前去监狱送求情信,被打伤。
家里只剩下比她年长一点的姐姐和年幼的弟弟的时候,她担起养家的重担,用故事哄弟弟,心甘情愿去挑水,冒着危险去市集买粮食。因为禁令,还剪掉美丽的长发,伪装成男孩,干着各种不是她这个年纪该干的重活,面对着贫穷、歧视、黑暗的政权和战争,沉重的现实压得她喘不过气来。
在原著中甚至还有一段关于帕瓦娜到恶臭熏天的墓地挖人骨头卖钱的情节。
是的,帕瓦娜长大了,与此同时她也明白了父辈们那些故事的意义:
给予生活的勇气与力量。
她所讲述的故事,同时也是她生活的映照:
故事中男孩苏莱曼勇敢的站出来要替村民讨回种子,现实中帕瓦娜勇敢的剪掉长发伪装成男孩,去集市买食物、挑水、工作,为家人带来希望。
故事中身后的未知迷雾被镜子映照出瘦弱不堪的老马的真面目,现实中表面上凶狠的学生在面对战争时却一下子变得胆怯。
…………
生活施以痛苦,她用故事报以梦想。
在艰难的环境下努力的让一家人活下去。
帕瓦娜的遭遇无疑是悲惨的,但是这只是万千阿富汗家庭之中的一例。
Shukur,12岁时被绑架,被逼成为一名舞童(性奴)。
萨金娜,7岁订婚,12岁嫁给了一个65岁的陌生男人,从结婚那天起,就天天被毒打,14岁时因正当防卫丈夫的攻击失误杀人而坐牢。
阿默德,和祖父前去清真寺却遭遇恐怖袭击,年迈的祖父在袭击中身亡。
性侵、童婚、恐怖袭击等社会问题接踵而来
在2017年,阿富汗平均每天就有68人死亡或受伤,一年里就发生了2050起袭击,平均每天5.6起。
无数家庭因此家破人亡、妻离子散。
那一场惨绝人寰长达14年之久的阿富汗战争(也就是电影设定的时间线),更是使30万平民伤亡。
黑暗与混乱是这个国家的标签。
故事的最后,帕瓦娜拖着受伤的父亲,母亲与姐姐弟弟向着未知黑暗的家的方向前行,构成了一个开放式的结局。
他们或许会死在路上,或许会就此失散。
但至少他们还活着,就像帕瓦娜说的那样:
“在我们家乡,人才是最无价的珍宝。”
顽强如小草探头,坚强如倒树生根。
《养家之人》不仅仅只是局限于展现黑暗政府和战争下人民的水深火热,控诉战争、反对战争,它还歌颂在艰难环境下的自由与亲情,致陷身于困境的人们,纵然命运多舛,也要抹干眼泪,继续在黑暗中前行。
因为,活着就是希望,活着才会有未来。
01.
《养家之人》是那种极少能在国内院线看到的,既有着深沉的现实主义背景,又具有浪漫的美学价值的动画电影。
阿富汗,塔利班,这样的剧情关键词,可能会让很多人会觉得:
“一定是那种又沉重又催泪的电影吧。”
其实,原著小说《养家之人》本就是青少年向的文学读物,文本层面已然带上了一层柔光滤镜。而电影又是以动画的形式改编呈现,清新的画风小心翼翼地包裹着战争和极端宗教所带来的痛感,温柔却也不失力量。
02.
2000年前后的阿富汗,塔利班政府已经掌控了全部政治宗教大权,高压推行极端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政策,女性的行动自由受到了极大的限制。阿富汗小女孩帕瓦娜因为父亲被塔利班强行拘押,不得不假扮成男孩,承担起一家生活责任。最终还依靠好心人的帮助,从塔利班监狱里救出了父亲。
可以说,在面对这个剧本的时候,制作团队几乎保持了最大程度的冷静。并没有为了赢得某些奖项而急于赋予故事更多的政治正确内涵,只是从细节中见真章,于无声处听惊雷。
在影片最开始的时候,找上帕瓦娜一家的是两个塔利班。
瘦小而嚣张的那个叫伊德里斯,曾经是帕瓦娜父亲的学生。师生反目,一个简单的设定,便勾勒出了过去的几年间阿富汗社会的剧变。
后来,假小子帕瓦娜和她的好朋友——同样假扮成男孩子的肖希娅,一起在伊德里斯叔叔的矿上打工,却不巧被伊德里斯识破了身份。
当被气疯了的伊德里斯试图朝着躲进山洞的帕瓦娜开枪时,他愣住了,惊魂未定地向洞内看去,似乎是在查看两个女孩是否真的受伤。
而当他坐上真正前往战场的卡车时,依然是恐慌地喘着粗气。这时候我们似乎才想起,即便面目可憎,他也只是一个涉世未深的年轻人,也许他自己都还不明白这场战争的意义是什么,就因自己对于权力的盲从和无知,被推向了未知的深渊。
两个塔利班中的另一个,叫拉扎克。当伊德里斯刁难帕瓦娜父亲的时候,他是极力劝阻、避免事情恶化的一方。
更有意思的是,尽管拉扎克高大魁梧,但从形象上来看,他与帕瓦娜的父亲着实有些相似,甚至一度还坐在了帕瓦娜身边——原本父亲所坐的位置上。最终,也是依靠着他的帮助,帕瓦娜一家才得以团聚。
当坏人也会迷茫和和不安,甚至流露出心底的一丝温情时,那么,把人们逼迫到生活的边缘的幕后真凶究竟是谁,已经不言而喻。
在这个主线故事中,还有一个我非常喜欢的小细节:
当父亲被抓走,当帕瓦娜决定剪去长发假扮成男孩之时,夜空中高悬的是一弯残月。
帕瓦娜逐渐成长,担当起家庭的重任之时,残月已经变成新月。
最后,当帕瓦娜救出父亲,一家人团圆之时,她的身后,是一轮明亮无比的满月。
伊斯兰文明中的月,本就是光明的象征,从残月到月圆,便是从黑暗走向圆满。
03.
相比于处处克制的主线,《养家之人》的副线剧情则是充满了想象力。不仅采用了色彩和形式上都更为夸张的剪纸动画,甚至还插入了一些令人捧腹的小桥段。
但是,编剧们总是喜欢在观众精神最放松的时候,偷袭观众的笑穴和泪腺——《养家之人》中最沉痛的一刻,也是副线故事的结局。
在这个故事里,勇敢的少年苏莱曼为了战胜邪恶的大象王,替村民们讨回来年播种的种子,一路闯关打怪,最终站在了大象王的面前,得到了珍贵的种子。
然而,这不是一般的童话故事。苏莱曼并没有打败邪恶的怪兽,而是在绝望中讲述了一则故事:
“我叫苏莱曼,我的母亲是一个作家,我的父亲是一个老师,我的姐妹们总是在争吵。有天我在大街上看到一个玩具,就把它捡了起来。它爆炸了。我不记得后面发生了什么,因为,那就是故事的结局。”
后来,我们知道,苏莱曼,就是帕瓦娜死去的哥哥的名字。帕瓦娜一家,就生活在这样与死神相伴的国度。一个孩子看到路边的玩具,仅仅是想把它捡起来把玩,便面临着失去生命的危险。
所幸的是,帕瓦娜没有成为苏莱曼,却变得像故事中的苏莱曼一样勇敢,一样不惧险恶,去承担起她这个年纪本不应该承受的责任和重量。
04.
肖希娅的男孩名字是“特力华”,她曾骄傲地说,这个名字的意思是勇敢。
帕瓦娜给自己取的男孩名叫“阿狄什”,意思是火。
你看,故事中最关键的两个词,勇气和希望,早就写在两个女孩的姓名之中了。
趁着现在还能在电影院看到,快去吧。
生长在世界上最安全的国家之一,虽然新闻中各国时不时喊话、又是各种制裁,但总还是有种世界和平的错觉。
小时候看国际新闻,经常也是阿富汗战争、塔利班组织等等,看多了也有点麻木。 没想到这么多年过去,塔利班组织竟然还在!
电影中的故事发生在塔利班时期(2001之前)。
看到许多评论说:自古以来阿富汗就是帝国坟场。这个国家命运多舛,却也屹立不倒。
可无论是政治、历史、宗教还是地理的原因,
时至今日,2021年2月,阿富汗最新信息:“2月5日阿富汗军方击毙至少18名塔利班武装分子,双方冲突一直未停止”——依然有恐怖袭击的威胁。
知晓世界的真实现状,才明白“我的心愿是世界和平”远不只是一个梗而已。 阿富汗东北突出的【瓦罕走廊】地带与新疆接壤,不禁担心阿富汗不安定,中国、乃至亚洲都不安全。
聚焦电影中的女性问题:战争本身已够残酷,塔利班政权时期,女性还被严重歧视。 不过看到近期消息:2001之后歧视逐渐弱化,女性地位在上升中,虽然一定存在不少问题,可与2001前相比一切都在变得更好。
其他值得一提的有:
1 电影叙事用了现实和主角讲映射故事交替的手法,挺有意思。 2 动漫画面也特别好,很美又有意境。
还蛮冷门的电影。冷门到某家知名连锁影院,在首映那天还给了5场的排片量,第二天就变成了2场——还是非常不友好的时间。而且不仅题材有点冷门,形式也有一定局限性——动画片。这让那些好不容易挤出时间来看电影的中年人有种对不起自己的感觉。
先说说背景。电影根据加拿大作家黛博拉·艾丽斯的青少年小说——《帕瓦娜的守候》改编。有关主人公pavana的故事是一系列小说,这只是其中一本。作为延伸阅读,我个人更建议《灿烂千阳》、《我不要你死于一事无成》和《穿越百年中东》。毕竟原著的目标读者是青少年,是一群需要所谓勇敢坚毅果敢之类成长养料的人。而如果真的要了解阿富汗社会、战争带来的悲剧以及阿富汗女性的悲剧,上述那三本书应该是更理想的选择。
但一部讲述阿富汗故事的电影在院线上映这件事情本身已经让人足够振奋。即使它包装了西方世界的意识形态,即使这是一部不说普什图语、达里语甚至波斯语的阿富汗电影,我却认为比那些低龄化或炫目的cg动画更有意义。至少让盛世之下的我们知道世界上还有这么一群人,在全世界都在大踏步迈向更高更快更强的时候,还被困在僵化的传统中,生活在战火肆虐、人权被完全剥夺的环境中。世界上还有这么一种可怕的社会制度,会逼得家里未成年的女孩子变成“养家之人“,而这仅仅只是冰山的一角,微不足道的一角。
这年头还在用手绘的动画片,不多了。看到动画里每个人物颜色单一的眼睛、一点都不丝丝分明的毛发、简单得几乎粗糙的光影,居然把所有的表情:害怕、开心、惊异、憧憬、顽皮、悲伤、勇敢等等心理活动表现得如此到位,让人有种原始的感动。它又一次证明了,不管技术如何进步,只有故事的质量才是评判一部电影好坏的真正标准。
说到故事。这部动画片特别的地方还在于它的嵌套结构。故事里的人在讲故事。电影故事里的主人公帕瓦娜是bread winner,她讲述的故事里的主人公同样也是bread winner。故事里的故事最开始出现是帕瓦娜为了安抚情绪不安的弟弟。帕瓦娜第一次去监狱外寻找爸爸被挨打之后,她的妈妈把这个故事补了起来。在小男孩儿跌落悬崖之后,他被一阵鼓声叫醒,打鼓的老婆婆告诉他要如何打败象王。妈妈是在安慰帕瓦娜,给她勇气和信心。接着在砖厂劳作的时候,帕瓦娜又把这个故事讲给精疲力尽的特里华听。特里华跟她一起创作这个故事,于是小男孩儿有了名字,叫苏莱曼——帕瓦娜哥哥的名字。于是后面一直追着苏莱曼的可怕的东西,是一直善良的老马。
在故事的高潮。帕瓦娜在监狱外焦急地等待,害怕和恐慌笼罩着她——战争的声音,炮火、时间的流逝、黑暗和不确定的援救。于是这次讲述和倾听的对象都变成了她自己。苏莱曼选择独自面对象王,和帕瓦娜一样的孤独和害怕。高潮部分剪切在帕瓦娜的妈妈、帕瓦娜和虚构的苏莱曼中进行,此时苏莱曼的故事已经和帕瓦娜的故事融为一体、合二为一。在妈妈的眼中,酷似哥哥的帕瓦娜像极了苏莱曼。在帕瓦娜眼中,她故事里的小男孩儿自从被赋予了苏莱曼的名字之后,就承载了哥哥的身份,也变成她力量的源泉。
电影就是故事,但这个故事里的人们,他们也在编造故事。他们从故事里汲取力量,文明在故事里薪火相传,即使在地狱深渊也能获得灵魂的自由和不死的心灵,故事赋予他们力量撬动黑暗大门,露出一丝丝微光。我们看他们的故事,看他们讲的故事,也仿佛获得了一次救赎。
人生何时不艰难,世界何处不丑陋,在艰难丑陋时才会让人性的光谱超越肉眼可见的范围去照耀人类的灵魂和精神。
说一个真事儿。电影放映完毕,工作人员是个小妹儿,她充满好奇地问我:姐,这好看吗?
我一个好字还没出口,她就紧接着说:你是我们放映这6场以来,唯一一个观众。我哑然。走在影厅的走廊里,此起彼伏的爆裂声,估计又是哪个反派在摧毁地球,人类等待着超级英雄的救赎。我喟叹,盛世之下的我们,对战争又了解多少?
然后在轻轨上,一群初中女孩子叽叽喳喳站在我旁边。然后一个女孩儿对她的同伴说:你长得好像男孩子,是个t吧?我白了一个眼儿,又想感叹下世风日下。但我转过头去看,那一群女孩子有最青春的脸庞和最无知的笑容——真正的不知人事艰难的笑容。
于是我希望她们永远这么肆无忌惮甚至不知天高地厚,也不要她们具有帕瓦娜那样的成熟和坚毅。人性的纯度和深度如果真的要通过战争来考验,那我宁愿永远都不知道它到底有多纯和多深。
总觉得跟小时候看的阿凡提画风很像
emmm…画面很干净看着简单又有特别逗的地方,故事线小男孩帮老奶奶挤羊奶,直接一个空摔,看得我措手不及。现实线是在一个女性毫无地位的环境中小女孩勇敢的站了出来,即使是这样的环境,人们心中仍然充满爱,卖水果的大叔偷偷告诉她可以试试晚点来、让她帮着读信的壮汉问她where is says “Hala”手指轻轻抚摸信上的名字,细腻的感情跟这个身材看起来有点格格不入、还有她的小伙伴偷偷攒钱为了能以后在海边卖点小东西……
但最让我意外的其实是最后小男孩一直重复的那段话:
“My name is Sulayman
My mother is a writer
My father is a teacher
And my sisters always fight each other
One day I found a toy on the street
I picked it up
It exploded
I don’t remember what happened after that
Because it was the end.”
没想到故事里的小男孩是她的哥哥,而他离开的方式……
所以那些说自己的愿望是世界和平的人也许是看到了更多的不幸、更多的苦难吧…
“Raise your words,not your voice.
It is rain that makes the flowers grow,
not thunder.”
滋养鲜花的是雨露,不是那滚滚雷鸣。
画风真美啊,虽然画的是个比末日还残酷的世界
我相信动画片的力量,有时候来得比真人版本要震撼,所有的不堪和对世界的控诉,用一种卡通的力量,来给予现实最温柔的一击。
二十年后还能否相见,在那片月亮拉起海水的沙滩。(190113影院国语版:讲故事真的像念咒语一样,能给以人勇气和力量。)
一个国家的堕落从男人开始,一个国家的复兴从女人开始。
生活不是故事,故事里的苏莱曼得到象王的种子回到故乡;生活中的女孩寻回父亲,故乡已是一片离乱。现实不是动画,动画里母亲被释放追回了先行的女儿,现实里多少骨肉已天人两隔。女孩伪装成男子,炸弹伪装成玩具,宝石井底深不可测,监狱的路征程漫漫,在我们家乡人才是无价之宝,人也是最廉价的负担。
“在阿富汗,结局才是最重要的。 他们想知道的是结局是不是幸福。 毕竟,生活并非印度电影。阿富汗人总喜欢说:生活总会继续。他们不关心开始或结束、成功或失败、危在旦夕或柳暗花明,只顾像游牧部落那样风尘仆仆地缓慢前进。”
今年看到的好片很多,这不算最惊艳的,却是单纯想要推荐这部电影。剧情简单清楚,画面风格浓郁却也明快,讲述社会题材避开沉重也不刻意强调时效性,算是今年心头有重量的一部成年人童话了。所以觉得很庆幸自己在COCO上映前一个礼拜看到了并且推荐这样的作品。
你可以铿锵有力,但不要仗势叫嚣。滋养鲜花的是雨露,不是那滚滚雷鸣。
倘若有人说绿教对人类有任何益处,那他必然是混淆了那些天生高贵坚强却不幸生在绿家但历经荼毒扼杀之后仍然闪光的灵魂。灿烂和荣光归于那些不屈的灵魂以及他们的创造,绿教不配分得任何功劳
“有一天我在街上捡了一个玩具,里面藏有地雷,接着就爆炸了,我就什么都不知道了,因为这就是结局。”
你就不能不管吗?你就不能当没看见吗?你知道现在是什么状况吗?他只是个人啊。
好的电影看完以后会影响对世界的认知。当我们每天为自己的小烦恼要死要活的时候,不要忘记在世界的另一端每天为“生计”和"家庭团聚"这些我们早已take for granted的东西与命运抗争。@2017BFI伦敦电影节
飞机上看的。特别煽啊,我这种眼窝浅泪点低的稍微一看就感动的不得了,这不连头像都换了。希望安宁真正能降临在阿富汗人民的身上。
对于现实来讲这部作品太过无力,作为动画来讲这部作品又太过沉重...原著台版译名叫作《战火下的小花》,好过现在的译名,Parvana不仅要养家,也要救父,更要与自身命运作斗争...虽然动画与真人电影无可比性,但仍想提一句,这部动画中的女性甚至比诉求类似的《神秘巨星》更勇敢、更写实,也,更悲剧。
奥斯卡评委会不是最喜欢政治正确了吗?准备把红毯都抹黑的伟大女权主义者在阿拉伯石油面前都瞎了吗,有这么魔幻现实的片子,还非要看什么童话?奥斯卡,垃圾。愿和平,愿生而为人、不以自己的性别为耻。https://i.lavayou.cn/archives/1751《没有然后了,这就是故事的结局》
女导演,自带的社会人文关怀和爆棚同情心,可惜节奏感欠奉,力度是弱点。
不给人活路,女人不能独自上街,需要男人陪同,而且要穿那个罩袍。男人呢,也是谁野蛮无知谁拿枪,谁就说了算。看你不顺眼,就可以给你投进监狱。作为一个群体活成这样,自我设限,真是比很多动物都不如。要是不能够想像超自然力量作为精神支撑,真的很难活下去啊!
非常搞笑,要么你就直接用阿拉伯语配音,阿语腔调的英语配音算什么呢?法国人还是印度人在纽约?这又不是梗,所谓的方便观影更是没必要,缺乏内核只知道截取一段故事来衬托中心实在是很无力。
85/100 “养家之人”让我想起来小时候听过的那些最黑暗绝望的关于穷人的美好愿望的童话,只是那些童话大多以long long time ago开头,让小朋友觉得所有恶是早已逝去的东西。然而“养”中的故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它最后揭晓的谜底和它本身一样极具震撼力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