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前我在费城火车站等车,广播播报说晚点,前面的中年男人回头对我说:“你看,日本和瑞典绝不会发生这种事。”他似乎是想要开个玩笑让气氛轻松起来,但他整个人轻微的紧张气质却让我也跟着紧张起来。后来我得知,他就是本片的导演Nathaniel。
我们闲扯起来,他告诉我他是耶鲁哲学系的毕业生,得知我刚从Penn毕业后,他很开心的开始那一套老生常谈---你要做自己,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blablabla。我当时是觉得无趣的,毕竟这套东西已经听了无数遍。但现在有点明白过来,这是他的真实人生经验。
看到短评里有人说,Nathaniel想要通过这部片子靠父亲的名声圈钱。我禁不住感叹,哪有这么简单,太小看人类了。
做一个私生子是什么感觉?
终其一生都想要被看到。
终其一生都想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
就像路易康所说,钱算什么。金钱是很有限的驱动力。Nathaniel真正想要的,是成为一个能被人看到的人,是弄明白自己是谁。
他在36岁的时候开始拍摄《我的建筑师-寻父之旅》,接近中年,路易康也已去世25年。但Nathaniel想要了解康的渴求还是抓挠着他的心,25年的时间也没有将它熄灭。由于各种被怀疑和诋毁,他大概对于是否要拍摄这部片子踟蹰了很多年,但也在踟蹰中不断地做准备。他在做他自己真正想做的事,而这件事让他获得了奥斯卡提名。
私生子,Nathaniel对于这样的名号有着复杂的情感。他一开始就告诉我,他不是父亲的婚生子,“我爸爸和妻子以及别的孩子生活在一起”。对一个陌生人突然这么深度的自我暴露,让我有点莫名。他似乎在刻意表明自己不在意这个名号,但越是这样表达,越说明耿耿于怀。
在片子里,他粗暴的直接问父亲多年合作的亲密同事:你知道他有三个家庭吗?同事赶紧取下眼镜边擦边摇头:我都不知道他成家了。他还保留了姨妈的描述---Nathaniel温柔浪漫的母亲在分财产的时候才吃惊的意识到,自己的孩子是个bastard。
他对于母亲的不争也充满怒气---你真的相信他会回来娶你吗?母亲坚定地回答相信之后,他还是不依不挠的问,你真的相信?我猜无论听到什么样的答案他都不会满意。所以最后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母亲匆匆逃开的背影。
Nathaniel想知道一个全世界都了解的,铸成他生命的一半,他却不算了解的父亲是怎样的人。他大概幻想了无数次自己如何在他的陪伴中玩耍。也在父亲不在身边的时候,嫉妒了无数次另一个家庭的孩子。
片子里有一段非常美,他熟练的在加州萨克生物研究学院(康最经典的作品之一)前溜了一场精彩的冰,虽然童年没有父亲陪伴,但长大后在他毕生心血铸成的建筑里玩耍,无异于在他的怀抱里玩耍。
这趟旅途中,Nathaniel逐渐意识到,父亲几乎从来都不在家庭里,不在他这里,也不在别的家庭里。他有自己的使命,终其一生都在竭尽全力完成这个使命。他也逐渐明白,虽然父亲不在他的生活中,但他无处不在。
当他从自己的世界里走出来,走进父亲的世界,原本的恨,25年都无法消解的嫉妒和迷惑都逐渐在更广阔的时空里得到化解。
孟加拉的建筑师含着泪感謝康投入数十年的心血为这个贫困的国家建造一座宏伟如古迹(敌军来轰炸,以为是古迹,就放过了它)的建筑时,Nathaniel应该越来越确凿的看到了父亲灵魂的光芒。
康说---“在寂静和光芒之间,生出灵魂。” 而Nathaniel在路易康突然离世的寂静里和他的康式窗棱透过的光彩之间,逐渐摸索出了父亲灵魂的轮廓。
就像Nathaniel被不可遏制的冲动推动着,去寻踪和拍摄这部片子一样,他的父亲也曾被某种本能所驱使,必须把“上帝”的旨意在他的作品里“完美”的表现出来。他们都有自己的使命,表面不同,本质一样。
片子一开头勾起了我很多的回忆。难怪Nathaniel当时听到我从Penn毕业,有些忧郁的脸上立刻挂上了惊喜----他大概想到了,我从他父亲教书的地方毕业,每天上课都会路过他父亲的成名作理查德医学院实验楼。
我记得自己第一次见到那栋建筑的感觉----肃穆。Penn的校园是美国最漂亮的校园之一,几乎每一栋楼每一片花园都有着几百年的历史,温柔又精美。但医学院不一样,那座楼矗立在那里,遮住了大片的光,说不上好看,但那种肃穆感会一下子把人抓住,让人情不自禁站在原地看很久,并且不敢轻易靠近。我多年来都以为是医学院本身的氛围----人的生生死死给了那座楼冷酷的气场。现在看来,那其实是康的味道,来自古时候的恢弘和现代的简洁结合在一起的味道。
Nathaniel和他父亲并不相像,他表面强硬直接,实际却感性多虑内敛。聊了一路很开心,到了纽约我要下车了,他突然叫住我,问我要不要留个联系方式,他说自己是个导演,拍了部片子,如果我有兴趣,他就发给我看。我把邮箱留给他。在纽约下车后就收到了他的邮件。
他一定是内心斗争了半天,才决定最后通过这样一个隐晦的方式告诉我关于他身世的秘密。但这个秘密在当时的我看来,并不能很好的得到理解。
现在的我可以理解吗?我更愿意这么说,通过这个片子,我对于自己过往的经历和遇到的人有了更多的理解。世上的确存在不少一定要创造出什么来,把金钱完全置之度外的人。而这样的人,魅力难挡。
就像路易康,他拥有三个家庭并不是因为彻头彻尾的花心,而是缘起他想要创造出完美的建筑的初心。他在工作中遇到了一个又一个爱他又全力支持他的女人。有的帮助他把自己想要创造的建筑实实在在的落了地,有的在他冷冰冰的建筑里融入了自然和爱。Esther作为相伴一生的妻子,为了帮他实现梦想给了他坚定的财务支持。三个女人都无怨无悔的部分原因,是因为她们都明白自己在为更宏大和久远的东西努力。
路易康一生所爱的大概只有建筑,爱这些女人也是透过建筑爱上的。但这些女人们爱的是他,她们在践行真实的爱情。
我虽不赞同康的做法,但我理解陷入真诚爱情的人的情不自禁。
Louis I. Kahn
理解自己的父亲和理解一栋建筑一样,因为没有参与全过程,所以需要时间,以及精神的物质化。站在不同的角度,身居其中、其外,将建筑视作表达,视作一个人展开自己的历程,视为为他人修筑精神寓所。LK的建筑,如同孩童的狂想,又带有神庙古迹之感,回荡着流浪者的演讲。
羡慕这种寄情于物的职业。虽然很多人不理解路康,不同意他的理念,可是但凡爱他的人都终生爱他,敬他的人终生敬他。贝聿铭是一个成功建筑家,而路康是一名艺术家。
多感动啊,那个小男孩在广场上滑排轮的长镜头……
我的导师
客观地说制作水准一般,摄影与剪辑上并无出挑之处,更关键的是论述上不是很有说服力,能杀出重围还是因为主人公名头响亮。感觉是导演推销自己的作品:我有一个渣度爆表但赫赫有名的爹,他好容易死了,我得抓紧时间消费消费他,圈点钱和名来开展我的其他作品。好思路啊。
Louis Kahn是一个形而上学家,一个工作狂,一个执著的布道者,一个无限追求完美的柏拉图主义者,一个用玄思掩盖简单事实的演说家,一个刚愎自用和家长作风的人.他爱自己的理念胜过一切.
路易斯康-空间的精神性。
all about my father.....这位父亲简直真实得脸谱化了:工作狂,有个人魅力,激情,理想主义,完全不适合monogamy,爱建筑超过爱家人......不完美的伟人都是一个样子吗?大概还是因为,他和所有类似的人一样,首先,他只是一个...人...
五年前我在费城火车站遇到了Nathaniel,我们一路聊到我在纽约下车。走的时候他说:“我拍了部电影,有兴趣你可以看看。”今天我独自在火车上看完了这部电影,也觉得现在才是看它的最佳timing。
豆瓣为什么没有6颗星啊。。。。
「你很少能碰到有人会以精神的方法去呈现物质。他很关注那种虚无感,很关注寂静,很关注神秘的光线。这不是常规的说法,不是常规的阐述,这正是我们为之着迷的,也正是他乐于探讨的东西。当有人理解了这些,那他一定不是普通人,他一定有着开化的灵魂,我们称作导师,我们叫他修行者。 」at柏林的夜
哎
when a man loves all people, sometimes he may pay less attention to the very closest ones...
一个建筑师,通过建筑的存在,其实,一直在说话,即使你已离开人世,我们一定要珍惜每次的发言。影片最后孟加拉建筑师说这个建筑给他的感受时,他哭了,我也哭了。建筑的力量,有时真得很大,不扯远的社会责任,做出一个有内在精神力量的建筑,再退一步,做出一个漂亮的建筑,其实都是在行功德呀。
How accidental our existence are, really, and how full of influence by circumstanceI just want to make my last remark in reverence to the work that has been done by architects of the past. What was, has always been, what is, has always been and what will be has always been.
康超过了5星,片子不到4星。
感慨
不太喜欢这部纪录片过强的个人情绪——对亲子关系和积怨的反复强化、对建筑本身的无知
后半部分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