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我们的青春的确如此
那些发生在泡桐树下的故事和爱情刺痛了被叛逆所蛊惑了的整整一代人的眼睛。就像画面中的暗红色,警觉而鲜明。那种慌乱的奔跑,摇晃的镜头下所浮现的是一种焦躁的错觉,带着迷幻和不确定性。
短发女孩(风子)那干净的眼神里充满了恐惧,不过真正残酷的现实才刚刚开始。镜头前的包京生拿着刀狭持着一个看起来软弱无力的男孩阿利。这种感觉让突然让我有点惊讶,短短50秒的时间里,我的心跳了一下。风子喊道,老包,还我刀子,一把明晃晃的刀子,一把利器,一把斩断人心的绝望。
风子小时候读的第一本连环画是阿拉伯的故事集。勇士费拉斯为了向世人证明自己的勇气把一把刀子插在了自己的脚背上。于是风子开始迷恋上了刀子。这是风子凌冽锋利的一面,她的青春期就像一把刀子,而她的生活却被刀子割得支离破碎。当她难受的时候也只会狠狠地敲那两把它宝贝的刀子。生活是令人无所遁形,除非做出改变。
开场的生日会风子透过玻璃窗外突然看见了骑骆驼的阿拉伯人,一种真实的幻觉,清醒着却不可触摸。这是一种奇特的隐喻。之后的情节里风子会反复看见这种幻觉。
陶陶(shit,居然跟我好有一个名字)是风子的男朋友,保护班上的富家子弟阿利,打起架来就像把锋利的刀子,忧郁而迷茫。很喜欢陶陶骑自行车带着风子还有在废气的尾楼那个出其不意的吻。很纯洁也很迷人。本以为单纯的爱情就会这样延续下去,然,平凡破碎的生活从新来的转学生包京生开始变得不可预测。。。。。。
风子(偶喜欢)是一个有点中性但不乏甜美可爱的女孩,但平静的表面背后是一个
有些灰暗的单亲家庭。我能看到作为父亲所处环境的尴尬与无奈。窝囊到无法与夺走自己妻子的男人的对抗,往往还要低声下气。然而私下脾气大得惊人却处理在了女儿脸上,不是不爱,是一种无奈,下岗、离异、贫困……上一代人的哀伤,现实很难很无情的落在了父亲的身上,最后父亲送给风子一条裙子,这条裙子却是婚纱,这是一种最凄凉无助的爱,也预示着父亲一生婚姻不幸而悲凉的处境。可惜的是风子还没能理解作为父亲的苦楚与辛酸的时候就已经迈进到了这个残酷的现实世界去了。
新来的女老师看起来是那样的道貌岸然。尖锐刻薄。却与陶陶发生了一段暧昧不明的模糊的恋情。若有若无的感情早已超越了师生范围。陶陶的父亲因为贪污被捕入狱。又是一个问题家庭。同班的女孩子伊娃是个锥子型人物,说起话来尖酸刻薄。但是却有超强的文学气质。有自己独到的观点,虽然腿瘸了,人格却很独立。陶陶欣赏她也许完全是因为他自己一直生活在迷茫中需要现实有力量的引导让他有一条路去走。这样他就可以逃避一切无论是父亲对他的影响还是他自己的迷惘懦弱。这个引导他的力量应该就是伊娃和宋小豆。所以他选择离开风子。
不过最让我意外的是风子和包京生的恋情,是疼痛的报复,青春期的叛逆,还是缺少父爱而在老包的温柔下妥协?
个人不喜欢包京生这样的男孩,油嘴滑舌,不务正业,但是佩服他的坦荡。他是有力气的,像刀子的陶陶能在老包的面前妥协。最后陶陶只能用阴的,在厕所放置鞭炮用这种极端的方式来达到报复老包的目的。结果却炸倒了女里女气的语文老师。包京生也因此被老师误认为是他在厕所故意放置鞭炮。这一点上我觉得十分看不起陶陶。也是恶意的懦夫。
不过结局老包还是因为矿考与放鞭炮炸人事件的处分而被开除出校。他等着风子帮他,等着有人拉他一把。可惜风子的处境也只是无能为力,最后走投无路的老包选择了阿利。就出现了开头的一幕。
在这里我看到了暴力的一面,金钱、性、残酷、迷惘、腐坏。。。赤裸裸的青春是一剂毒药。
在剧中,风子在游离状态中总是能看见一个骑着骆驼的人,我想这也许是她的一种信仰,是一种寄托于精神上的信仰。这种信仰是坚定的是一种逃离残酷的现实世界的渴望。最后她终于去了她信仰中的世外桃源,沙漠,去寻找那个骑着骆驼的人。
2 ) 发散思维的主观评论
大概因为对这部片抱太大希望了,所以看完之后颇有点失望。
首先的感觉是线索太分散了,电影和小说不一样,小说可以慢慢来,一个人物一个人物一个故事一个故事交代,但是电影,至少是打算讲故事的电影不能这样拍(别跟我提《玩偶》,人家是北野武)。就像侯孝贤《美好的时光》,第三个故事是欧阳靖,欧阳靖自己的故事是有点让人后背发凉的,但是侯孝贤把它摆在第三个讲出来,和前面两个不搭,外加失去了欧阳靖本身具有的美感。大概是侯孝贤听了之后觉得好,想拍,但是想震撼一下观众的时候观众已经知道下文了。而且没讲好,底气漏了,完蛋了。
宋小豆的演员是谁?简直该拉出去打一顿,演得那么假,说话跟巩俐演姨太太似的,卯足了劲攒下来的一点感情到她那就放没了。据说剪掉了宋小豆勾引陶陶上床的部分,真是不该啊,这样半明半灭地让观众瞎猜是很不好地,我还以为最后风子和珠珠到宋小豆那去找她的时候,总该看到陶陶衣冠不整地从里面探出个脑袋来了,结果还是没有(方才翻评论发现原来未剪辑版的有风子在老师那看到陶陶鞋子的镜头,被剪掉了,sigh,We need PG rating.)。师生恋也不是那么猥琐的事,只是宋小豆这个角色设定得禽兽了些。还有那个老哥从三十楼摔下来从而到了这个学校念书的金什么,我觉得他根本就是个没必要交代,甚至根本没必要出现的人物。电影开篇,先把每个人物的来龙去脉都讲清楚,我以为每个人都很重要都要大干一场了,结果有的根本没什么作用。
我强烈地厌恶伊娃,又矫情又虚伪,大概因为自卑感和优越感一样强,所以变得很扭曲。女人对女人——看起来比较强悍的女性面对男人总是容易失败,因为他们更倾向于寻找一个没有自己就活不下去的姑娘。风子的痛苦我很明白,在风子看来,伊娃的虚伪和做作明明那么明显,但是陶陶就是看不出来。
另外,那个叫风子去办公室的语文老师,那部分如果把他猥亵风子的镜头剪掉,那干脆把那一整段都剪掉好了,不然非常莫名其妙而且分散情节。没剪的据说是他把手在风子的小腹放了几秒钟,第二天自杀了。说到这里我觉得这老师道德感还满强的,至少他还会用自杀作为反省的方式。多么和谐啊,说明了人要有道德感,这种情节都要剪。有人说风子老爹的变化太夸张了,但是其实还算正常,我老爹早年也老暴打我,有一天就开始忽然对我特别好,好得我自己都不习惯,好得我都觉得辛酸,他讨好我的方式也是让人哭笑不得。想想风子她爹买给她的那条所谓裙子,镜头转过来的时候给人一种强烈的荒诞和不真实感,那里我觉得导演把握得还是不错的。
珠珠明显是爱风子的,但导演拍得实在太过遮遮掩掩。阿利的老爹为什么要出来溜达一圈?莫非那个演员给了赞助?结尾不用交代每个人的出路吧。这是中国人习惯的方式,结局。没结局不是更好吗?
这部片子,不知道怎么说。那时老王看了之后对我说,觉得风子像我。过了一会补充,至少风子挨打的部分像我。其实,我的高中很像风子的高中,我也是带刀子的女生,不过刀子没风子的那么华丽,正常的刀子,每天幻想着要干掉几个人。男生似乎拿钢管,打架不要命,有人勒索有人罩。算是缅怀了一下过去的生活。
你无聊,也可以看看。有些孩子,就是这么长大的。不是全部,是有些。以后他们奔赴各地建设祖国,到处都有他们的足迹。未来,他们很平常地过。也许很多年以后看见孙子书包里装着一把玩具刀,可以潇洒地甩甩头说,奶奶当年也彪悍过。
3 ) 回忆青春
影片的主题无外乎关于青春的种种注释:懵懂的爱情、欲望、叛逆、友谊、背叛,吕乐用含蓄的电影语言把每个人都经历过的青春记忆展现出来,贴近生活的本真。
4 ) 割裂青春。
要不是早晨上课的时候看见同学拿了一张盘,或许我很难再想起初夏时候就拿到的这样一部传闻中青春如刀子般锐利的电影。也就是因了青春,因了锐利,因了疼痛,这些敏感的字眼,我迟迟没有拿出来看。十三棵泡桐。吕乐的新片。东京电影节上拿了奖。早晨在同学那儿看了一个片头,觉得片头做的真不错。
刀子和刀子。这是电影之前的名字,也是原著小说的名字。我并没有看过小说,我看到是这出离于小说的100分钟的夏天,看到男孩子气的风子,并深刻的感受到了刀子的锐利。这是小众的青春,因为我相信更多的人是按部就班的小学,中学,又大学。影片里这个夏天的事让我觉得近,或许这也就是我的青春。我也想起那年夏天,两个骑着自行车手牵着手的少年,我仿佛看见了他们的背影还有灿烂的笑容。
电影最终没有公映,即使名字改了,情节也多处删剪。体制总是这样迟钝,即使我们的清涩和疼痛已经过去了十年,但是十年后的今天体制仍然不能正视它并且打着冠冕堂皇的幌子。当第五代的吕乐终于开始讲我们这80年以后出生的一代人的故事的时候,我想好多人是兴奋的,因为他们看见了自己,比如我;还有人看见的是十年前他们看见的身边的事。即使今天正在上演的故事要比十年前惨烈残酷敏感的多,但是体制仍然不能包容我们的过往,于是委以冠冕堂皇的政策,吕乐要改电影的名字,要删剪敏感情节。即使看起来柔和了许多,今天,仍然不能公映。
故事里出现了好多符号,刀子是危险的,它的锐利碰撞到青春的叛逆。骑骆驼的阿拉伯人多次幻化的出现,那也许是青春里的年轻人唯一的希望。无论是沙发里拙劣而混乱的初夜,还是道貌岸然而内心扭曲的语文老师,无论什么故事无论故事里的每个人,暴打女儿的父亲,校长,变态的宋小豆,这都不是偶然的。这个故事结束了,另外的故事开始,能够见证这个夏天的,就只有那操场边的泡桐树。
我愿意相信我所看到的听见的故事是今天的风子娓娓道来的,我想,经过这些年,我长大了,看淡了伤害,漠然了疼痛,而她,故事里的风子,也长大了也坦然了罢。时间走到今天,故事也过去了那些年,我想长大后的我们,学会了坦然面对过往,而对于今天对于未来,我们其实还是没有冷漠。
从片子的一开始直到现在我仍然是不能平静,即使早晨还有课,我仍然慌乱着双手敲打下一些兴许偏离了内心的感受。中国第五代的吕乐用松下HVX200关注着我们这代人的青春,我明白体制里他的无奈,但是我仍然很感动。因为那就像是我自己的故事,今天并不需要一点一滴的完整回顾,哪怕只看见一个情节,那便像故事里的刀子锐利的刺入我的左胸深处。
5 ) 郁闷,又看了和谐版
1.先总结:即使是和谐版,也是难得的好电影
2.看了网友指出的两版之间的不同
觉得和谐版可能更含蓄
含蓄是我们的电影所需要的
我们的电影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一直以来,实在是太不会含蓄了
其实要交代的东西观众已经可以领悟到了
包括要了我亲命的珠珠的"女同情结"暗示(大杂烩啊,大杂烩啊...)
3.加上男老师猥亵何风的情节
我觉得并不好
故事的力量来自于真实
太多过于戏剧化的东西,会消弥他的力量
把校园内所有可能的变态事件集其大成,杂烩到一起,
是一件好玩的事情,不是一件严肃的事情
4.当然,..两个版本哪个更好...
实在是第二位的问题
实在是本不该有的问题
郁闷,郁闷啊!
动手晚了,动手太晚了!电驴上没种了!~~~
下次要早动手
所以说,禁片还是禁的比较彻底比较好
比如颐和园
至少不会看错版
5.电影补充了我对普通中学的各种打群架/早恋传闻的想象
体验到他们的状态
也算是一种猎奇
6.正如电影本来该有的名字,电影的主线,其实是一种情绪
"狠"
时下很多残酷青春片的主题
7.最后陶陶竟然也考上了大学,
实在是让人对时下中国的盲目扩招现象有了进一步的体会
8.高3下半学期,音乐课竟然还在继续,这比我们学校强
这是这个学校,唯一的,难得的可贵之处
9.何风的老爸给何风买的裙子...我承认当时我笑喷了
实在是不像一个正常人干的事
10.伊娃的心态确实是"相当"的健康
她对待自己残腿的自然朴素的豁达态度
甚至让我觉得其他所有影视作品里的所表现残疾人的积极健康心态,
都不真实,都很做作,都黯然失色
这真是一个伟大的角色设定
11.骆驼男第3次/第4次慢吞吞的出现时
我感到的不是魔幻现实主义风格
我感到的是有点烦了
12.音乐说不上美,但和影片的感觉很登对
是啊,很奇怪,也很美妙
青春+残酷,要配阿拉伯曲风
13.最后
一直以为要杀人
半等不等的等啊等着
最后竟然温吞水收场
...
当然,不是说盼着杀人,是您让我等着的瞧杀人的呀
或者原著不是这样的?
6 ) 来自田原BLOG里的评论
《十三棵泡桐树》在东京电影节得奖了。应该的,这样的电影再多拿几个奖都是天经地义的。只是遗憾,中国的青春三部曲,只有这一部获奖,但,是实至名归的。
《青春期》,《八月的故事》再加上《十三棵泡桐树》,都是讲青春的片子。不过三部电影各不相同,青春有多少种,没人能说清楚。好在我们有电影,一个电影一种青春,观众慢慢品味。
淡淡的,是《青春期》,没有大事情发生,只是细碎的感情。两个女孩,两个男孩,关于宿命,关于成长。这种青春的状态,应该是最普遍的,大多数人都是这样,渡过了有些漠然,有些冷清的青春期,有些失落,却也大步跨入了人生的下一个阶段。
《八月的故事》是敏感的,一个男孩,两个女孩,柔弱的神经。故事是根据陈慧的小说改变,我们居然用超低的成本,在一个星期的时间里拍出了一个多钟头的长片。其实,它本来只是一个为香港电台拍摄的二十分钟短片。有这样一段情节,让我感触至深:“有些事情,我一个人记得就好…”在裁缝店的那天晚上,我这样对平安说。说完便有眼泪从眼角奔出来,无法控制。演那场戏的时候,我哭了很多次。其实青春是一个人的,主观也好,武断也好,只有记得的才存在。
而《十三棵泡桐树》终于打破了平静,躁动来了。破碎的家庭,压抑和挣扎,青春开始残酷。电影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惊喜,从外向内说起,在拍摄手法上,导演选择了高清,所以整个画面给人的感觉很宽松,很自在,无拘无束。正是以为这样的拍摄手法,留给了演员很大的空间,里面的演员都是十几岁的孩子,在大荧幕上,他们的表情都自然而流畅,没有职业演员的城府和掩饰。
这次,终于有一个中国导演在真正讲年轻人的故事,不是情绪或者气氛堆积出来的,而是实在的故事。不管有没有讲到极致,都是一大跨步。想到能在电影院看到这些真实的东西,就很欣慰。
电影中的几个孩子都来自破碎的家庭,这些强加给他们的缺陷,让他们青春的残酷暴露在外。所以他们成了芸芸众生中更加有代表性的几个,其他的人青春虽然也惨淡,不过被平淡埋没了。
整个故事又是从一个女孩出发,这样一来,视角就更加脆弱。青春期中,女孩肯定是弱势的,对于感情,男孩在青春期往往如同狩猎者,兴奋而贪婪,而女孩者则过于敏感,注定受伤。这种状态,在女主角的身上清晰可见,两个男孩都让他疼痛。因为从一个人转移到另外一个人,男孩往往因为新鲜和猎奇,而女孩是为了刺激或是忘记前一个,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第一个不可挽回,第二个也搞砸。最后,女孩去了沙漠,去找唯一一直和她站在一起的沙漠,这份心碎,估计每个走过青春期的女孩看了都会伤感。
让我惊喜的是,一个男导演,选择去讲女孩特有的情感,竟然能把女孩对于感情的理解和处理都讲得清清楚楚,被感动了!
总之,则是一部好看的电影,有故事,有新鲜的面孔,有伤感,有冲突,也不乏幽默。这样的电影,再来几个吧!
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整体正弥漫着一股令人哭笑不得的浮躁气息,当所有人都选择按兵不动静观其变的时候,也许,只有青春不会无动于衷。
春哥的故事....
倾斜镜头的无数使用,沙漠中骆驼人在全片中贯穿的意义。导演片中刻意使用的一些镜头都挺简单,但也挺有趣的。让人印象最深的是做操时的大远景,老包红色的一动不动的小影子。我们每个人不都是这样给推过来了么,在知道又或者不知道的情况下。
6/10。教师们傲慢霸道,嘴上不计较对厕所鞭炮案报复心极强,警察父亲拒绝平等交流的武力,心仪对象的别恋化作一把把青春疼痛体验的刀子。窗外骆驼骑士是风子寻求庇护的内心意象,包京生手捧鲜花被校方扔出去象征被主流话语阉割,猥琐的语文老师仅叫风子倒水等桥段语意不明,也是银幕外体制阉割的体现。
相较小说,电影人物显得干瘪而直接,没了作者对青春复杂的刻画,电影反倒像部武侠片,OST竟然还是《沧海一声笑》等一干音乐。由于电影时间所限,弱化了小说中本有的很多色彩,以至于很多点让人不明不白,倒是老包这个角色弱化掉了一些小肚鸡肠,显得有些江湖气了,让人觉得有些可爱。
桀骜不驯的陶陶,在现实打击和性的利诱下招安于高考;被所有人遗弃的老包,最终因为一次荒唐的劫持人质事件沦为阶下囚;阿利注定追随父亲而去过早地介入商海;作为贫困生的金贵得到大款之子小跟班的名额,也许是其自甘堕落的开始;最有主见的何风,也只能漫无目的地选择貌似自由实则迷惘的后青春之路?
全是荷尔蒙,学生日学生,学生和老师扒灰或未得……那条裙子真TM神来之笔。
如砍省主席所说,是潮汕新浪潮的先驱。运动在早期DV中被诡异地记录了下来,无来由的构图,剪辑,是一场Dogma练习。
刘欣演戏不是挺好么,为啥还去快女呢,不理解了。
原来刘小豆强奸陶陶的镜头被剪了啊,我说怎么关于“跟女老师上床”这部分让人觉得那么含糊不清呢,看完这电影就学会了一句四川话,中午吃烧烤,我请客
如果老包换个好看点儿的人来演,大家还会这么烦他么
據說剛出的時候蠻紅,down了很久才想起找來看。這是某些地方的實況?看得不舒服,甚至有點看不下去想快進拉完算了。充滿自私、無知、愚昧,仿佛是一個臉皮厚和耍無賴的競技場~如果想被這些元素噁心到,這是個不錯的選擇,它確實反應了某些現實狀況。其中某些構圖及色調不錯。
那啥情结和那啥情结。对陶陶很有feel。帅男学生和飒女老师的香艳桥段都没怎么表现。突然怀念起自己中学岁月,99年也是高二,一样的土操场,一样的校服。感觉更像自己初中,黑社会情结,拉风的坏男生。自己的校服也敞着,觉得很帅。第一次怀念起自己的残酷青春来。谁告诉我那阿拉伯人是什么意思。沙漠?泡桐?十三棵又是怎么回事。大家都把那点暧昧看出来了,很好很强大。中性女。连男老师那点我都看出来了我太强了。蒋校长。。。笑傲江湖~倾斜的青春。居然看的不是胶片版。。。
其实,这样的青春才完整,不是么。青春青春,没有人给它一个死板的定义。一个人的青春,是自己掌控的。谁都没有权利过问,所以,也没人能够看轻他人的青春。何风的青春,在于她经历过的男孩子,一个给予了她霸道的喜欢的陶陶,一个给予了她安全感和痛楚的老包,还有一个默默无闻受她保护的阿利。陶陶的青春,在于让他心疼却不懂得如何去爱的何风,还有那个人模狗样败坏饥渴的宋老师,以及坦然不曾与他计较的老包。而老包的青春,或许只有何风,我相信他是真的喜欢何风。而青春的爱情,总会掺杂着冲动和不应该。就如老包选错了对何风表达喜欢的方式。
3.5 糙硬的镜头语言与近乎全员素人表演所构建的真实调性,反而和故事本身并不兼容。p.s.段博文好帅。
可以理解纪实感和超现实,但不能接受在非现实的语调里滥用它们。有一些空白的、并未填充情节的间隙,像是节奏里被拖长的东西。我一直在等待它积蓄成更强大的力量,但是屡屡落空,只有横冲直撞的故事和欲盖弥彰的命运还在仓皇地书写。所以不是《狗十三》,也不是《少年的你》,人物被凌乱的线索束缚得死死的,枝丫就从编导限定好的几个洞眼里横生出来,细长细长的,不粗壮也不遒劲。但它一定能给你留下一个古怪而深刻的印象,比《致青春》《左耳》《匆匆那年》之流更加残酷与痛彻。
总是揣着刀子的,最终必然会刺伤自己。
跟一个成都妹子一起看的,这个妹子毕业于在成都真实存在着的泡桐树小学,这片子看的她整个人都不好了,我也被她搞到整个人都不好了。以后再也不要跟泡小的人看电影了
其实无论文本还是影像,我都不是很喜欢这个故事。这一群少年们,他们最大的对立面和反抗的对象不该只是肤浅表面的学校、老师和家长,我更想看到他们与自我内心意识和独立人格的觉醒、挣扎与消长。
距离首刷时隔9年,刚看完原著,又找到了107分钟版二刷。小任老师的死,宋老师房间里淘淘的鞋等情节画面在这个版本得到保留。在低清晰的画面中那样粗糙生猛、独树一帜,有着国产片罕见而生动的高中生、教师形象。然而,原著中几场重要戏份没能在电影中看到,伊娃、金贵、父亲的角色被大幅削弱删改,书中描写的那种热浪滚滚的夏天也没有感受到,很是遗憾。去找了已改名为刘雅瑟的刘欣微博,已经完全认不出来。三星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