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镜第一季

全3集

主演:罗里·金尼尔,鲁伯特·艾弗雷特,丹尼尔·卡卢亚,托比·凯贝尔,杰西卡·布朗·芬德利,艾伦·里奇,保罗·帕波维尔,汤姆·库伦

类型:美剧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11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黑镜第一季 剧照 NO.1黑镜第一季 剧照 NO.2黑镜第一季 剧照 NO.3黑镜第一季 剧照 NO.4黑镜第一季 剧照 NO.5黑镜第一季 剧照 NO.6黑镜第一季 剧照 NO.13黑镜第一季 剧照 NO.14黑镜第一季 剧照 NO.15黑镜第一季 剧照 NO.16黑镜第一季 剧照 NO.17黑镜第一季 剧照 NO.18黑镜第一季 剧照 NO.19黑镜第一季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黑镜第一季美剧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这部英国迷你剧由3个各自独立的故事组成,彼此间并没有直接联系,但都以极端的黑色幽默讽刺和探讨了科技对人类生活产生的影响。   《天佑吾主》:首相Michael Callow(罗里·金奈尔 Rory Kinnear 饰)被熟睡中的紧急电话召回办公室,得知广受喜爱的王室 成员Susannah公主遭人劫持,绑匪提出的交换条件匪夷所思。备感受辱的首相诸般尝试解救公主未果,最终在强大的社交网络民意压力下就范。   《一千五百万的价值》:在未来世界,衣着统一的人们只通过虚拟网络交流,依靠日复一日骑自行车赚取赖以为生的消费点数。不甘做行尸走肉的Bing(丹尼尔·卡卢亚 Daniel Kaluuya 饰)倾尽自己所有点数帮助天籁般歌声的Abi(杰西卡·布朗-芬德利 Jessica Brown-Findlay 饰)登上选秀舞台,却被Abi沦为艳星的事实深深打击。   《你的全部历...死寂逃亡国语飞狐外传1980保罗离去时法比安太平洋战争最后一吻伟大的卡鲁索爱情和篮球向左走向右走最强的名医2021新春SP海贼王真人版触不到的恋人2000斗罗大陆2绝世唐门第2季·动态漫火花超级少女第六季迷宮眼最错决定第一季幻想之地养鬼吃人8:地狱世界2005奇迹的苹果流血的心刘德华线上演唱会精选重映欢乐课程 第三季巨星养成记企鹅家族第二季清平乐老船匠我杀了我爸爸漂亮的女邻居拯救者传家本事 第二季此处与彼处选帝侯大街59异世界归来的舅舅相思树枪与玫瑰马克龙的爱丽舍之路乒乓侠鬼妹1985北泽一家-管好自家事-势不可挡2020

 长篇影评

 1 ) 消费主义最终“上”了他们俩

看完了black mirror的第二集,只能用两个字来形容:“神作”。

将已经播出的两集连起来看,终于明白这是一部怎样的剧,用充满政治、社会和文化隐喻的一个个离奇的故事,给观众揭示一个阴暗的世界,对现代社会技术和消费主义文化的恐惧是其主线。

第二集里描绘了一个美丽新世界般的现实,一群群衣着相同、身体健康的人在高科技和娱乐媒体及社交网络包围的世界里,日复一日地重复着骑单车的枯燥活动,我们可以轻易看出这是对现代社会中下层民众机械劳作的一种隐喻:他们每天重复地做同样的、没有任何意义的工作,为的只是供给电能和赚取足够的金钱满足自己的生存,而剩下的时间和金钱全部贡献给了低俗无聊但制作光鲜的电视娱乐节目——电影、音乐、真人秀、游戏……主人公是剧中唯一对现实生活具有怀疑和反叛精神的人,也是唯一一个深受此折磨的人。他对这种科技和媒体构建起来的虚拟环境有天然的抵触,而剧中,苹果这一意象的反复出现,以及主人公骑单车时总是选择的林荫路,正是暗示了其内心对自然真实的渴望。后来他遇见了女主角。

这是一个让他心动的女子,从她进入电梯的第一刻起,那挂在脸上的笑容跟周围毫无表情的人们形成了鲜明对比,这立即就抓住了主人公的心。而后,在听到她唱歌后,主人公重新找回了生命的意义:他要帮助她实现自己的梦想,他终于找到了一件“真实”的东西。在这里,女主角叠的那个纸企鹅是她自己才华的物化表现,一种不同于周围钢铁塑料和电子构成环境的物体,一个代表人类直接创造的朴素的符号。

后来他们去了舞台,这仿佛是整个世界最受人瞩目的一个地方,活在下层的每一个人都渴望着成为舞台上的主角,然后一举成名,摆脱现实枯燥无味的生活,虚拟的角色由自己设定,每个人坐在自己家里,虚幻地共享着娱乐经验,汇成了一片乌合之众的海洋,全然被三位评委所操纵着思想。结果一个让所有人都想不到的情况出现了,女主角的嗓音博得了观众的热泪,但是那三位象征着权威——消费主义文化代言人——的评委,威逼利诱地向她提出了AV女优的工作,在不知所措中,“她”在消费主义市场中,用自己的肉体换取了那种一直渴望的——名声、地位和金钱。

看到这一幕的男主愤怒、绝望,压抑的他由于帮助她花光了自己的每一分钱,最后不得不被迫看了女主角表演的“作品”。在绝望中,他想用利器把那块象征耻辱的标记去掉,就在这时,他听到了呻吟中女主唱起的那首曾让他无比着迷的歌,他决定重返那个舞台,改变这一切。

两个月的奋斗换来了登台的机会,在台上,他发疯似地宣泄着对体制的不满,以自己的生命相威胁,然而最最让人拍案叫绝的事情发生了,评委被他的“表演”折服了,提出要给他一个自己的评论节目!面对着可以冲出底层生活的诱惑,他放弃了跟体制的对抗,接受了招安,接受了这个工作。

结果是一样的,女主角出卖了自己的身体,在电视上被人“上”着,其实就是被这个体制、这个消费主义物欲横流的文化所“上”了;而男主角出则是卖了自己的灵魂,他对现实的强烈不满也变成了一种商品,成为了这个体制和文化的一部分,而他虔诚地把那片用来自杀玻璃的装在了精美的盒子里(反叛精神被消费主义所安置),喝着高级饮料——橙汁(注意已经不是曾经喜欢的天然的苹果),看着假企鹅(对应之前的纸企鹅),住在更大的房子里,用着更大的窗户欣赏着窗外电子虚拟的无尽森林,全然忘却了自己的仇恨和苦痛,他也被“上”了。

物欲横流的消费主义最终取得了胜利。

 2 ) 行为艺术:多数人暴政

让英国首相ML to a pig ,并全国直播,这绝对荒诞绝伦、匪夷所思,但英剧《黑镜子》第一季第一集《国歌》》(《National Anthem》)却让这成为了“现实”。
 
一个初级黑客(懂得隐匿IP地址)、电影或摄影爱好者(知道dogma 95)绑架了热心于公益事业而备受广大人民群众爱戴的英国公主,并拍摄了视频上传到youtube上,勒索条件是要求首相ML to a pig,并电视直播。故事由此而展开。
 
而最后,他居然成功了。
 
这一切是何以可能的?下面逐一进行分析。
 
现代传播是片中的重要驱动因素。很多文章也是从这个角度切入评论的。现代传播尤其是YouTube和Twitter等sns(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在现代社会所扮演的角色和起的作用成为了此种讨论的焦点。网络时代信息(尤其是接近真实本源的“影像”信息)的实时传播、即时的评论反馈迅速形成民意造就了与以往不同的社会图景。而剧集最后也正是传播技术实现了这最盛大的行为艺术——1.3亿人通过电视围观首相ML to a pig。
 
但是,绑匪绑架了公主,他不去勒索皇室,也没有向政府提出任何政治诉求,而是让首相ML to a pig(要求首相完成某种完全的个人行为)这和勒索一个与此事没有直接关联的第三方已没有什么本质区别,这样的勒索要求根本不能成立。但令人匪夷所思的是绑匪做到了。

最初首相理所当然的拒绝了。他不可能对每一起绑架案件负责,更不会以自己的个人牺牲满足任何一个绑匪以解决问题。这不在他任职的契约责任之内。否则首相将是最高风险的职业,也没有人会竞选首相了,任何一个政敌将轻松将他击倒。但随即新的民意产生了,在绑匪“切掉了公主的手指”视频发布之后,大多数人倾向于和绑匪合作,让首相ML to a pig,和平解决绑票事件。这说明了不经过第二信号系统的直观影像给人的刺激是巨大而直接的。绑匪的这一无理要求为什么会得到民意的“支持”呢,或者为什么会形成如此的民意呢?
 
其一,人质是一个深受广大群众爱戴的公益人士,(虽然有个公主的身份,但在英国这个从大宪章以来有着虚君传统的国家,公主的身份算不了什么,连一般的下议院议员都不如),这足够调动起民众的关注度和同情心。

其二,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民众的功利主义的伦理观念和权力让渡理论(社会契约论)的结合。功利主义的伦理观强调“达到最大善”,最大善的计算则必须依靠此行为所涉及的每个个体之苦乐感觉的总和,其中每个个体都被视为具相同份量,且快乐与痛苦是能够换算的,痛苦仅是“负的快乐”。那么显然一个人的生命和另一个人在公众面前出丑相比,就很容易做出伦理价值判断:当然是公主的生命重要。当功利主义伦理成为一个社会的主流伦理观的时候,这样的民意就有了伦理学基础。
 
但是,如果绑匪勒索的不是首相,而是一个普通的“第三方”民众呢,这样的民意还会发生吗,是否大多数人还会认为这个人应该ML to a pig呢?答案基本是否定的,大多数人会觉得要求荒谬无理。因为这样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任何一个绑架案的受勒索方。但为什么如果是首相就会认为“合理”呢?

这大概涉及权力让渡的理论,在自然法下每个人都生而自由,但为了更好的生活,必须结束散兵游勇的各自为战的状态,形成彼此进行合作的社会,而社会这样的共同体又必须建立良好的秩序,所以必须组建一个叫政府的公共管理机构,而政府这样的公权力机关必须有运作经费和执行力,于是每个人必须交税并让渡一部分自己在完全自由状态下的权力和自由,否则每个人的自由相互冲突,每个人的自由和权力也就无法保障和实施。所以政府是一种恶,但又是必不可少的恶。但“主权在民“是这一框架的基本原则——国家意志的形成或决策权最终还是在大众或民意代表的手里。而首相正是权力让渡的标志性符号,集中了每个个体让渡的权力,根据权责对应原则,就必须承担更多的责任。所以当绑匪点名勒索首相时,民意和绑匪就构成了共谋关系——绑匪绑架公主,民意绑架首相。公主被绑呼唤弥赛亚,而首相就是现成的弥赛亚,被点名的弥赛亚,虽不是被上帝选中的人,却是被选民选中的人。当然他也成了最屈辱的弥赛亚,他不是骑马挥剑杀死恶龙救出公主,而是要脱下裤子,众目睽睽之下ML to a pig来实行拯救。

与事件无直接相关的首相被民意逼迫上猪,这完成了一个典型的“大多数暴政”,首相上了猪,多数人上了首相。

但是且慢,民意是否有权决定首相是否ML to a pig呢?当然不能。民主只能决定公共领域的重大事务,如制定法律通过议案等,私人领域个体拥有完全的自由,只要他不触犯法律。英国先贤约翰.密尔的《论自由》(严复翻译时,命名为《群己权界论》)则早就系统的阐述了公共领域的岷主和私人领域的自由的关系——个人领域的自由和权利多数人以民主的方式也无权剥夺——不能由五个人投票决定分配第六个人的合法财产或决定他的生死。“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这句古老的英国谚语说的也正是这个道理。英国的国家制度正是建立在对自由价值普遍尊重和认同的基石之上的。也就是民意其实无权强迫首相。首相受法律保护,完全有权拒绝“ML to a pig”。
 
那让首相不能拿法律当挡箭牌而只得乖乖就范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首相的女助理分析指出,如果不这样做首相的身家性命堪虞。也就是将会有“民粹主义”激进分子铤而走险,进行报复。正是这最后一根稻草才压迫首相屈从于民意的,成了这场最盛大的行为艺术的主演。
 
故事看似表现了民主的胜利——民众不但把统治者关进了笼子而且还能送进摄影棚,但毋宁说更是揭示了民主的“bug”。这场盛大的行为艺术的名字就叫多数人暴政。

我们可以设想绑匪的初衷是想 出一道难题给这个国度:自由的真谛到底是什么,民主与自由的关系到底如何?他挑选了行为艺术的前台表演阵容:首相、媒体、大众,也确定了这出戏的临场指导:功利主义伦理观、社会契约论、现代传播学,但他(可能)漏算了一个“民粹主义”( 这出戏中的唯一非理性因素),他从没想杀死公主,更没想到会自杀,他的计划投资成本只是一根手指,他将条件(ML to a pig)故意设置的如此荒谬以至于这样的“愿景”根本不可能成真。但现实的演变还是超出了他的剧本。
 
行为艺术的导演(哲学家)很可能看到了这不愿看到的结果而选择了自杀——在一个最负自由主义盛名的国度里众人强暴了自由。当然这一切也可能在他的剧本之内。 最后证伪的题目却被证实,答案变成了行为艺术,提问者成了导演和只露一面的无名演员。他在这场博弈中完胜,但也完败,他只能如约死在了自己的剧本里。
 
剧集最后是首相携夫人在公共场合共同出现,谈笑风生、神采飞扬(首相的支持率提高了3个百分点),而回到家中 首相夫人却独上西楼将他弃之一边。这样的的场景对比颇耐人寻味,这暗示了首相在公共场域的胜利但在个人领域的失败,仿佛应验了一个辩证法的魔咒。整个故事既是A National anthem(具有明显的反讽意味), 同时更是A personal elegy。

 3 ) 黑镜第一季第二集:来看看,你自己会是里面的哪种人

【一】 这是个荒诞的世界,这是个我们正在创造的世界。 这个世界的人都住在由电子屏幕围成的格子间里,人们的生活很简单,睡——吃——踏步——在虚拟世界遨游。踏步是他们必须做的事情,只有靠此挣里程数,才能支付生活中的每一样开销。

(在虚拟的晨光中醒来,既不神清也不气爽)

这里的每个人都要在21岁之后进入到这个被一格格屏幕围成的格子间里。每人分得一个小房间作为卧室,除了休息和睡觉,其余时间基本在踏步机上度过。这是每个人的义务,也是每个人获取生活所需的唯一途径。

机械地生活正如格子间的我们

当然,这个世界绝不会让你枯燥地踏步。人气爆棚的选秀节目、无脑恶俗的综艺栏目、欲血喷张的魅影宝贝、以及各式各样的游戏和虚拟产品,这些,都是调剂骑行之路的“佳友良伴”。

在这里,你看不到书籍、看不到艺术品、看不到山川湖海、看不到鸟语花香、看不到电影、看不到戏剧、看不到一切真实美好的东西。 在这里,每天一睁眼环顾左右看见的都是屏幕,屏幕,屏幕,以及屏幕里虚伪、夸张、恶俗、煽情、美化的一切。 这样的世界很压抑,对吧?这样的世界很恐怖,对吧?呵,不过这终究是个虚拟的世界,杞人忧天,有人一定会这样说,对吧? 可这真的是杞人忧天吗?随着电子智能时代的到来,我们似乎正在不知不觉中,把自己引入这个世界。 有多少人,每天醒来第一件事便是打开手机,让自己进入到屏幕的世界。吃饭、上厕所、聚会、休息,甚至是走路和开车,都手捧手机,不愿从屏幕的世界里出来。 屏幕里有什么呢?网络小说、搞笑综艺、微博微信的碎片化信息平台、各种虚拟产品,以及“魅影宝贝”;当然,这里面也有书籍、艺术、电影、音乐、戏剧、诗歌,但似乎他们的生命力没有前者旺盛,他们不是大行其道者。 我们沉醉在虚拟的世界里不能自拔,疏忽了亲情、友情和爱情,屏蔽了星辰大海、花香绿影;消弭了真实的、美好的东西的影响力,又因为身为人难以抵御的所谓猎奇心理、原始本能、视觉冲动等,强化了低俗、献媚、无脑等元素的影响。 现实社会美好的东西一大把,可许多人却宁愿沉醉在虚拟世界中,前沿科学的走向也在大踏步地往虚拟现实技术方向发展。未来,你可以像影片中的人一样,足不出户便能亲身感受演唱会、综艺大赏、盛世奇观,和奇珍异兽互动,变换各种酷炫造型。 既然这样,影片创作者,便来了个干脆,把所有这些现在触手可及却屡被忽视的真实全部抹去,给大家既能解放双手,又能无时无刻满足你“屏幕需求”的美丽新世界。 但是,难道要为了阻止这样的世界出现,我们就得放弃科技智能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便利吗?当然不是!破坏与禁止从来都不应该成为解决问题的首选方式,这是懒惰与无能的表现!正如第一集的解说里说的那样,科学技术从来都无所谓好与坏,决定其好坏的是使用它的人。 为什么现在网络世界里充斥了各种恶俗、媚俗、滥情、无脑的视频、文字、声音、言论,这些并非就意味着受众群体的素质和品味低下,这只能说明生产这些精神垃圾的制造者的投机取巧与利欲熏心。 性、暴力、猎奇、伦理,时下充斥网络的各种信息无不包含这些元素,这些是人在没有防备的情况下,很难不去关注的信息。内容制造商为了确保其所生产的信息能被最大化地传播出去,从而最大限度地获取利益,最保险的方式就是将所有东西打碎、包装成这些形式展现出来。 有人反感这些吗?肯定是有的,而且对此反感的人应该不在少数。大家都希望自己的精神世界里,有严谨的、美好的、艺术的、科学的、理性的、真挚的、梦与诗的东西。只是我们的日子似乎都太累了,累到懒于去表达自己喜欢的、去批判那些不好的,这样我们的需求没有被看到,我们的反对也只如一个哈欠,润了自己的眼眶,却没有一点声息。 现在是个“粉丝经济时代”,大众文化产品在产出过程中会将其作为重要的参考因素,这个产品是否受欢迎,是否有继续生产下去的必要,该怎样改进的更好,都要参考粉丝的反馈。 所以,如果你看了一部电影、一场戏剧,听了一首歌,看了一本书,购买了一个产品,体验了一次服务,甚至于使用了一个APP,阅读了一篇文章,都不要因为怕麻烦而不去给予评价。不去评价,就意味着你放弃了将自己的需求表达给未来世界的权利。好的不去说好,坏的不去说坏,未来的世界可能就不会是你想要的那个样子。 或许有人会说,个人在时代潮流之前都如蝼蚁,只能被推着走,而无法改变它的走向。但是,未来谁都不可知,时代的潮流也是如你我一样的每一个人,每一股涓涓细流汇聚而成的。每一股像你一样的细流,因为相同的喜好、品位和梦想共同发声、共同努力,聚集越多的力量,那时代潮流朝你所希望的方向流动的可能性就越大。 所以,不要吝于为所好发声,也不要惧于为所恶斥言。当然,对于自己所发的言论,一定要保持相对客观和理性。同时,如果条件允许的话,不妨为自己所喜爱的给予一定的经济支持。比如,使用了某套微信表情,可以给作者打赏,即使钱数不多,那也是种支持。去影院看电影、去戏院看话剧、购买正版图书、正版影像制品,让美好有更多的生存空间与动力,才会让未来的世界,变成美好的样子。 【二】 影片着重展现了五个人在这个世界里的表现,他们其实就是我们。 1.首先是男主宾的邻座,他是一个典型地被泛娱乐化网络社会教化出来的人。他认同这个世界的运作模式,并以此为准则。他热衷无脑综艺、沉醉于魅影宝贝,他不觉得这些东西有什么不好,他沉浸其中笑得不能自持。

他对于这个世界给他的东西,不假思索,全盘接受。他觉得每天踏步换取里程并凭此享受各种产品,是他的义务也是他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他瞧不上因为肥胖或者疾病,而只能从事更低级工作的人。因为这个世界传递给他的价值观就是这样。所以,他没有同情心,他麻木不仁,所以,面对更低级别的香蕉人,他会恶语相向,戏谑嘲弄,并狂妄地说着“我-给-了-钱-的!”多么熟悉的话语,多么丑陋的话语!

为什么他会这样?因为常年沉浸在泛娱乐化的虚拟世界之中,接收的信息又基本上是暴力的、嘲弄的、性的,这让他成为了一个情感麻木,没有同理心,暴躁易怒,以娱乐化的心态看待任何事情,无论事情是悲剧还是惨剧。 这部剧里,我最讨厌的就是他,可是在自媒体盛行,主流媒体下行的网络社会,这样的人似乎越来越多,而且越来越自以为正确。他们会说,这么认真干嘛,就是个玩笑而已;你了不起啊,圣母婊;爱国婊;这婊那婊……凡是先给对方贴个标签,先发制人,让对方觉得自己错了,然后再站在道德的制高点谴责对方。 这个世界,似乎越来越拒绝别人表达善意。对,我们应该抵制愚昧的善良,但是抵制并不是用标签化的形式来抵制,而是应该用就事论事的方法,用客观与理性来说服,而不是靠嘴炮来赢得自我心理的满足。 2.第二位是红发男孩。他还是个懵懂的无知男孩。他热衷于更换自己的电子形象,在意电子形象给别人的映像。他保有对别人的同理心,他会感动,也会激动。但是他的这些表现都是情绪化的,并不会持续多久。他可以在上一秒听了Abi的演唱而泪流满面,又可以马上跟着周围人一起激动地对Abi喊着,让她答应去做艳星。他可以边激动地听着男主宾激情洋溢地发表沉醉于更换电子形象的虚无,边为自己的电子形象挑选新的装备

泛娱乐化的网络世界,将完整的信息切割成一段段的碎片,每条碎片几分钟甚至几秒钟就从你的眼中闪过,上一条信息给你的感触你还来不及消化,下一条信息的冲击马上就覆盖了上一条信息的影响。长此以往,我们的情绪波动会越来越大,而深入的思考能力将会越来越弱。我们易被情绪打动,却也易被情绪动摇。情绪逝去,行动没有,日子照旧,行尸走肉。 不做情绪的拉线木偶,让自己多些完整的信息接收时间,完整地阅读一本书,完整地看一个电影,完整地了解一个人,完整地进行一场思考,完整地写一篇文章,完整地去做一件事,可能才能有一个完整的人生。 3.第三位是暗恋男主宾的女子。她可能是几位角色中相对清醒的她明白这个世界的罪恶,知道这个世界的虚伪,但是她并无意做出行动来影响并改变这个世界。她觉得自己能够在这个虚伪荒唐的世界里独善其身,避开那些恶俗的节目,找一些相对清新的精神产品,寻一个喜欢的人,过好自己的小日子。可是,世界并不会因为她这样想就给她独辟一片绿地。她失去了心仪的对象,继续过着无趣的生活。 时代的潮流巨变中,每个人都无法独善其身,能做的便是从每一件小事出发,让自己变得更好,让世界变得更好。比如,不要认为保护环境是某个组织或政府的事,每天节约一点水、少浪费一点电,有节制地进行消费,都有帮助。又比如,像上文说的那样,尽可能把自己的体验表达出来,不要做沉默的大多数。

4.第四位,是女主角Abi。她是这部影片中的悲剧。她的悲剧是两方面造成的。 首先,当然是Hot Shot 里的那一帮人。正如男主所言,在他们眼里参赛者并不是人,只是可以盈利的工具而已,他们在乎的只是如何创造更高的收视率、如何挣更多的钱,而你的梦想、你的人生在他们眼中一文不值。 梦想,既是他们掩盖自己罪恶并向你示好的遮羞布,同时也是诱你上钩并更好操控你的工具。他们会使手段,让你的意志变得虚弱;比如给你喝“静心水”,对你威逼利诱,对你描述现状的灰暗,未来的光明,犹豫的罪恶,迅速做决定的必要。在这一系列的强攻之下,意志薄弱、目标不坚定的人,很有可能就会妥协。

其实,Abi自己也是这一悲剧的制造者。首先,她的目标本来就不明确。她不确定自己是否真的喜欢唱歌,是否真的一定要成为歌星。只是刚好有个人认为她唱歌很好听,并且愿意帮她支付门票,心想这或许是个摆脱现状的机会,反正自己不会损失什么,何乐而不为?

(I guess 透露了其实Abi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究竟想干什么)

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机会与选择,有些选择似乎前景光明,并且不需要你花费很多的努力,很多人因此会选择这个机会。但是做一件事情,不可能没有一点牺牲。做了这个选择,就放弃了另一种可能,当选择的是所不愿的,而放弃的却是梦想,那该如何是好。 所以,人一定要有一颗强大的内心,并且坚定地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即便现在处于迷茫之时,还未看清自己想要为何物,那也应该清楚地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什么是自己的原则和底线,什么是自己绝对不能越轨去做的事情。只有这样,不能说一定能找到并实现自己心中所愿,但也能保证你在追逐梦想的路途中不至于迷失太远,甚至背道而驰。 此外,即便你清楚地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想成为什么,那也要时刻保持内心的清醒与坚定。因为,在你一路狂奔的路上,总会有各种各样的人或事情,想方设法绊住你的脚步。所以,如果你一直保有初心与善意,同时心怀坚定与谦卑,知道自己的不足,同时明白自己的方向,即便是全世界的人都同声叫你放弃梦想,叫你去做一件你不愿意做的事情,你也不会昏了头而妥协。

看到这里心酸不已

5.最后,便是影片的男主角宾。在遇到Abi之前,他混沌地过着日子:任性地晚起、尽情地使用生活用品,随心所欲地将不喜欢的节目广告跳过,悠闲地踩着踏步器。因为,他从死去的哥哥那里继承了1万5千里程,可以从容地面对这个满是屏幕的世界。 他虽然已经厌倦了这个到处都是虚伪的世界,但是他仍愿意相信这个梦想是美好的,HOT SHOT 这个选秀节目是实现梦想、通往美好的大门。所以,当他遇上心仪的姑娘Abi,被她的歌声打动,他不愿让如此美好的生命浪费在终日惨白的踏步中,他觉得美好应该绽放在美好的地方。

放眼望去,多像我们的格子间

所以,他拿出了自己全部的里程帮Abi购买了一张通往梦想的入场券,并陪伴着她一起走上了梦想的舞台。然而,这里满满的都是套路,本来打算成为歌手的Abi,在主持人的巧言令色、威逼利诱和大家的哄闹下,成功地拜托了终日踏步的人生,成为了一个艳星。

他心中的美好被击碎,他决定做出改变。是的,他行动了。比许多只会嘴上说说,心中仅激动片刻却什么都不做的人,好了很多。然而,当他慷慨激昂地对这个世界进行了一番批判之后,他所批判的对象没有如他所想对他施以暴力,而是向他伸出了“橄榄枝”,他听着对方所描述的新生活,发现自己有机会从自己刚刚抨击的对象中能获得相当的好处,他迟疑了,妥协了,走到了对立方。 其实,他会这样做也理所当然。他之所以会以命相搏,试图让大家发现现行世界的罪恶,并期盼能打破它,并非其拥有多么无私与高大的梦想,仅仅是因为他自己的梦想破碎了,所以他要报复。但是,当对方能为他构筑新的梦想,并允诺帮他实现时,他的愤怒便消失了。他本就没有什么所谓的立场,他的立场从来都是自己,所以他最后选择离开踏步机,走进另一个更大的格子间,开始另一种踏步的生活。

【三】 我们再回到泛娱乐化网络世界的话题。就像男主在抨击Hot Shot的三位主持人那样,不管是从业人员的有意为之,还是无意导致,在对待很多事情上,自媒体与不少主流媒体,在解读的时候,往往不是走煽情的路子,就是把事件打碎,解构成一个娱乐化的、笑料式的话题,很少会去深挖事件背后的真相和原因。 所以当越来越多的233333出现在网络世界里,我们是该认为网络世界只是个提供笑料的地方,还是认为这个地方把一切都当做个笑话看?如果是前者,那为何我们要花生活中的大部分时间在这上面?如果是后者,那我们是否应该多点思考、多点人文情怀。 还有,为什么说要勤于表达自己对这样、那样事情的评价,为这样那样的美好尽一份自己的绵薄之力,就是希望更多有着美好、善意、真实、深刻的东西出现在我们的生命中,浸润更多人的身体与心灵,这样时代的潮流应该会向着真真实美好的方向流动,而不至于得到像影片中那样的社会,连现在触手可及便能得到的绿树鲜花、真情美好都要靠生命来换取。 最后,我只愿,越多的人珍爱我们的地球、珍爱身边真实的美好,多从手机的世界里走出来,和爱的人一起在真实里拥抱。 你来人间一趟, 你要看看太阳。 和你的心上人 一起走在街上。 ——海子《夏天的太阳》

另附黑镜第一季1/3集杂感:

1.注意到这些细节才能看懂黑镜第一季第一集

2.黑镜第一季第三集:一声叹息,你我都逃不过这张巨大的网

更多精彩影评

1.十二怒汉 | 当所有人都和你意见不同时,你会怎样?

2.每个人都可能是被嫌弃的松子

3.这部让众人恐婚的片子 教会我如何去爱

微信关注:认真看电影

认真看电影,认真去懂你!

欢迎各种转发哟~ 原创文章版权所有,任何形式的转载请联系

 4 ) The Dark Side of Media (内有部分剧透,慎入)

原本只是循着自身重口味而去的一场猎奇,不料却成就了个人年末的一道盛宴.除了向英剧<黑镜>(<Black Mirror>)的编剧和导演致以最为真挚的敬意这一简单直接的方式之外,我实在找不到更为贴切地方式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激越.

有趣的是,一位在美利坚念传播学的好友,她的期末论文之一叫做"Unintended Consequences of Technology"(姑且译为:科技的意外吧).在她下笔之前,我们曾经聊过一阵究竟什么叫"Unintended Consequences".如今看来,<黑镜>几乎就是对这一论文题目的绝佳注解.

Ep 1.

在更早之前,我们亦曾聊起过BBC的纪录片<How Facebook Changed The World: The Arab Spring>.无可否认,sns网站确实起到了极大的助推作用,但仅是这样却并不足以其正当性/正义性.正如<社交网络>中马克扎克伯格所阐述的那样:他现在所做的,不过是让其成长,而其究竟会成长为什么,他自己也不确定;另一方面,sns网站高企的市值亦并不足证其价值,而只是更多地凸显了投资人的预期而已.

同作为sns的典范网站, YouTube和Twitter在<黑镜>ep1中所扮演的角色就远非那么正面.在片中, YouTube和Twitter上的各种回复成为了网络时代的"民意",首相大人的一举一动也不得不随"民意"的趋势而变,以至于最后不得不走进地狱般的直播间.在这里,ep1并没有像其他B级电影一般去仔细呈现那个极具话题性的场面,而是把镜头缓慢地扫过了广大围观群众的脸,两遍.于是,我们先是看到了美梦成真般的激动和兴奋,然后看到的是噩梦悄然侵袭时的啜泣.

不知是谁说过:美梦成真的那一刻也可能是噩梦降临之时.我并不确定那些渐渐变得悲伤,扭曲的面容是意味着有什么内心的东西被唤醒,还是他们感到了某种东西的坠落;但至少,我们不难兔死狐悲地想到:首相且如此,民何以堪?安迪沃霍尔的名言也似乎可以被更精确地陈述为:每个人都有十五分钟被直播的机会(no matter it is for or against your will).

比起后面的ep2和ep3,闹剧般的ep1要短上那么15分钟,这使得它更像是谱曲时定下调性的第一个音符---媒介之暗面,而紧随其后的ep2和ep3不论其编织与铺陈有多么精巧绚丽,最终也都殊途同归般回复到这一被黑色浸染的注脚.

Ep 2.

虽然<黑镜>之编剧的想象力毋庸置疑,可一切也非无本之木,凭空捏造而来.只是,与其说ep2中的虚拟世界与<机器人总动员>中人类飞船里的生活场景有几分相似,倒不如说编剧为我们呈现的更接近于一个彻底苹果化了的世界.我们的工作,娱乐,乃至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通过一个个高度发达的app来完成:我们所需要做的,也就是我们眼下正在做的---动动手指,挥挥手臂而已.似乎是嫌这样的类比还不够明显,提供该视觉平台的公司还被命名为nopple(no-apple?),其间想传达的信息不言而喻.

比起nopple这样的影射,对于选秀的嫁接更是一头撞入我们当下的生活.不论是在我们的现实中,还是ep2的世界中,选秀都已经成为了从一文不名走向一鸣惊人的康庄大道.然而,似乎很少有人去问:选秀的背后,究竟是谁在做出选择?是评委,还是大众?鉴于几乎所有的选秀到最后都号称把决定权交给了大众,那么究竟谁是大众?在有了ep1的前车之鉴之后,参加选秀这一行为本身是否也意味着自身权利的一种让渡呢?又一次,个人意愿需要在媒介的舞台之上直面(confront)大众的意志;或者说,与ep1一样,大众又一次站到了某种个体的对立面上.

在这样的一种近乎于对峙的关系当中,评委的角色十分值得玩味.他们宣称自己只提供意见,并不拥有作决断的权力.然而,评委之所以为评委,则是因为他们了解大众,知道如何取悦或操控大众;所谓的点评,也不过是告诉你该如何包装和贩售自己(的某个部分)---他们的所作所为像极了齐泽克口中的电影(参见<变态者电影指南>):唤醒大众的欲望,把玩大众的欲望,并将这种欲望控制在一定的安全范围之内---当评委的这一行为特质被放大到极致时,我们才得以看到在<黑镜>ep2中的生杀予夺---讽刺的在于,这一权利亦正是源于剧中那些以复数方式+虚拟形象所呈现的大众.

面对着评委的强势与物质(哪怕只是虚拟的物质)的诱惑,选手的人生抉择早已由他们上场前被要求喝下的饮料名所暗示:compliance,妥协.带着满腔怒火,且未曾喝下规定饮料登台的男主角原本有机会在怒斥评委和选秀的虚伪后,以自杀的方式来对选秀给出一个大写的NO;然而,他所有的愤怒却被评委简简单单的一句话给击碎了:刚才的那一切都是你的表演吧.

那一刻,我的嘴角浮起微笑,全身却汗毛倒竖.我仿佛看到一个隐形的,形状不明的怪兽借着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将一个人类倾尽全力的攻势在顷刻间瓦解,吞噬.那一刻,我看到台上那双迷茫的眼睛,我知道:消费主义又一次赢得了胜利.是啊,还有什么是不能被表演的呢?随之而来的热烈鼓掌,也绝非是对个体的褒奖,而更像是对消费主义胜利的欢呼.这竟是怎样的一种皆大欢喜?

仅仅是影射与嫁接的简单并置,尚不足以成就ep2的暗黑气质.真正让ep2大放黑色光华的,还是在于虚拟视觉生活与选秀消费主义的无缝连接.换句话说,当人们不满足于只是做一个混吃等死的消费者或是渴望追寻不同于虚拟视觉的真实时,他们会发现:每一分自己找到的真实都会被消费主义吞食然后转化成虚拟的视觉予以呈现,人们无法成为一名真实的生产者,而只能沦落为虚拟的被消费的生产者.就仿佛除了自杀,来对这个世界说"不"之外,人们其实无路可逃.这一宛若幽闭空间中一步步感受黑暗侵袭时的窒息感,其表面却又是那样的光鲜靓丽,五彩缤纷.

Ep 3.

老实说,ep3的开头让我很有些懵懂.圆桌评估中的洽谈,让我瞬间想起了豆瓣上的"父母皆祸害"小组,以及前些日子里"身为人母"的热点讨论:片中,一家未来的公司打算接下来开拓的经营领域正是针对父母亲的追溯性起诉,比如起诉他们对自己关爱不够而导致自己现在自信的缺乏和收入的低微.很难想象这样的业务如果真的在现实中开展会是怎样的情景.只是,这样一个简短而有些突兀的开头已经为所有的剧情埋下了伏笔.

我曾经不止一次地抱怨过:没有任何相机能完美地复制并呈现我们眼睛看到的一切.这在很长一段时间成为我扔掉相机的理由.可我从来都未曾反问过自己:如果有一天完美复制,储存和呈现(播放,定格,放大)我们眼见的一切---或者更准确的说,是我们所有的记忆---成为日常,我们的生活究竟会发生怎样的改变?而这,似乎正是ep3试图去回答的问题.

如同ep2一般,ep3中这些颇具科幻意味的设定并非前无古人.早在西班牙的独立小制作<Sleep Dealer>中,日常生活的记忆便可以放入网络被当作日记贩售;而ep3中几乎人手一枚的U盘大小的电子装置则让人联想起好莱坞喜剧<人生遥控器>.只是,当这种设定的联合被放大普及至社会的每一个个体,深入到了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时,我们也就开始遭遇那些"unintended consequences".

通过植入这种被称为"grain"的电子装置,你能在任何时候回放你的任何一段经历,定格和放大每一帧画面,重温任何一段经历,只要你未曾将它删除;你甚至还能将这一记忆的视觉影像投影到任何一个屏幕上与周围的人分享---这样一种分享的便利程度, 我想,正是现实中不少sns(微博)用户所渴望的,不是么?

然而,这样的便利却是以对(姑且称为)影像权的悄然篡夺或是对于镜头敏感的直接漠视为前提的.就仿佛是约定俗成一般:每个人都认可自身成为他人影像的采集对象,不管是有意还是无心,对于记忆的采集无时无刻不在进行.这固然使得任何人都有机会过上一把<Lie to Me>的瘾,或是切身体验一下安东尼奥尼的<放大>.可是,生活并不总是侦探剧,而<Lie to Me>也早已向我们呈现了真相的杀伤力.

已经不难看到:不论是该公司打算开设的新业务,还是日常记忆采集的设定,几乎都在结果上指向了对家庭的拆解.这样的拆解究竟会铸就一个怎样的社会结构固然难以确定,但流动性的增强和人与人之间疏离度的增加却是大势所趋.又或者,当日常记忆的采集和分享成为sns的终极版本,我们是否不得不回到最初那个有趣的问题:sns的出现究竟是让人们的联系更紧密,抑或更疏离?就我个人而言,我一直都难以忘掉<社交网络>中,扎克伯格在向前女友发送了朋友的请求后,不断刷新页面的镜头.

另一方面,我们亦可从记忆本身出发,来观照上述的提问.在剧中聚餐的餐桌上,一名从事植入"grain"的女士宣扬了植入"grain"的理由:如果没有这样的记忆采集装置,那么我们的记忆是很容易被那些受过训练的专业人士,比如催眠师,所篡改的;又或者,记忆自己随着时间的流逝就会变得模糊.有了这样的装置,任何的记忆都将变得可查证,可核对.

这段专业的陈述,事实上关乎于对于记忆的定义.究竟什么是记忆?记忆能否等同于或者一定是真相?就我个人而言,作为普鲁斯特和本雅明的信徒,我几乎是本能地抗拒这样一种单一化的记忆.它意味着我们复归过去的路径只有一条,我们和过往的联系也将仅存一种.我们将无法去享受记忆的多义与游览其间的层峦叠嶂,无法在各个吉光片羽般的记忆片段前眼花缭乱,如坠梦幻.当我们将多义的记忆阉割到只剩真实,那么我们也需要去面对那些撤下了自我防御机制后的现实的创伤.显然,不是每个人都强大到足以面对这些创伤,尤其是一次性地去面对它们.

Ep3叫做"The Entire History of You",你个人的全部生命史.对我来说,这更多地是一个问句:你准备好面对/检视自己的全部历史,所有回忆了么?

尾声

尽管<黑镜>在情节的设定上颇具科幻意味,但其内核却完全指涉现实.从ep1到ep3,编剧似乎更像是醉心于某种学术研究:先是提出假设,然后推导论证.并且,他选择的是一种定性的研究方式,试图通过某种放大到极致或是极度偏执的假设,来获得对于人性,对于生活的洞见.因此,我更愿意从所谓"hyper-real"或者德勒兹意义上virtual去理解这样的设定,而不会去考虑设定本身的现实性和逻辑性.也即,剧中所有的设定都具有一种"潜在的现实性",或者说是现实与虚拟的耦合;而这一耦合所形成的多义文本空间,亦正是该剧之魅力所在.

此外,上面所有的解读几乎都只集中于"黑",或者说"暗";关于"镜"(mirror)的解读可以说还未开始.个人初步的设想中,除了需要参考各家关于镜像的理论论述之外,"视觉化"也将是解读的重点之一---剧中所有技术设定几乎都以视觉化的媒介为载体,那么当我们,比如观看我们的记忆时,我们究竟在看什么?当我们将自己的记忆快进,定格,放大的时候,我们在手中把玩的又是什么?又或者,是否在有了对于记忆的视觉储存和播放的便利之后,我们便可以永远地活在记忆当中呢?

<黑镜3> //movie.douban.com/review/8168749/

 5 ) 黑镜子S1E2的世界和现实

我们的世界和黑镜子S1E2的世界

英剧黑镜子第一季的三集都是精品,其中S1E2最为突出,这部电视剧构建了一个奇异的世界,乍一看难以想象,其实却只是我们生活的世界的夸张版和未来版。某种程度上,我们的世界和黑镜子S1E2的世界并没有多大的区别。

剧中的世界由一座座巨型居民楼组成,满21岁的普通人都要居住在里面(Bing说Abi是新来的,而Abi的解释是自己刚满21岁),每人拥有一个极小的居所,卧室面积只比两张单人床略大一点,另外还有一个浴室,在剧中出现的仅此而已(洗手间貌似是公用的)。卧室墙壁和天花板都是显示屏,这些显示屏是现有触摸屏的加强版,可以感知一定距离内的动作并作出反应。(某次在某商场看到一个小女孩用手指在商场地图上拖了几下,见没有反应时问爸爸为什么这个不动,再联想到现在几岁大的孩子玩ipad时的熟练,笔者不由得感叹:我们的下一代注定是触摸屏一代了)

剧中普通人都穿着一模一样的灰色衣服,每天早上七点半被显示屏上的闹钟叫醒,搭乘电梯前往单车房骑固定的健身单车,以挣得自己生活所必需的点数(Merit)。这些和现代城市人的生活不是很相像吗?我们虽然可以在无数品牌中选择不同颜色款式材料的衣服,但都是大规模生产出来的大同小异的东西,我们日复一日做着的枯燥乏味而又简单重复的工作,和骑单车有什么大的区别呢?点数不就是数字化的钱的吗?

除了别人的赠予外,骑单车似乎是获得点数(Merit)的唯一办法。获取点数并不容易,因为Abi曾说自己只能挣到仅够喂饱自己的点数。而Bing为了挣得自己的第二个1500万点数必须每天竭尽全力骑车,同时尽可能减少自己的一切消耗,连吃饭也要靠捡别人吃剩的东西。而在这个世界里,没有点数是万万不能的,就跟现实世界里没有钱万万不能一样。刷牙的牙膏要消耗点数,吃饭要用点数,看喜欢的节目要用点数,不看自己不想看的广告也要被扣点数,不幸的是,各种节目广告几乎是无处不在的,连浴室镜子都会在你刷牙的时候播出广告,这是现实世界中无孔不入的广告轰炸的加强版,现实中我们至少看到广告可以换台,但剧中是无法换台的,即使闭上眼睛不看,也立刻会有无法忍受的噪音和光电效果逼迫你就范。

单车房的大屏幕上滚动播放点数即时排行榜,低分者要身穿黄衣打扫卫生,同时遭到其他人理所当然的鄙视和谩骂,甚至低分者们也认同自己低人一等的观念,面对鄙视和谩骂只有默默承受,甚至不敢反唇相讥。屏幕上会播放戏弄低分者的无聊娱乐节目,连付费的射击游戏也以这些黄衣胖子(身材肥胖者大多体能不佳,几乎必然会在骑单车竞赛中成为低分者)为反派。这些人就是失败者,和现实社会中的失败者相比没有多大区别。

剧中的普通人有选择的权利,可以用挣得的点数换来自己想要的东西,没人规定你只能要这个不能要那个,我们的选择也越来越多,但你其实根本没有选择余地,因为你的一切选择都已被设定好了。你可以买各种看上去很酷的虚拟道具,但拥有一个小小的折纸企鹅都要偷偷摸摸;你的虚拟形象可以拥有各种不同的衣服,现实生活里你却只能穿一模一样的灰色衣服;你可以购买各种不同的食品,但它们全部都是从培养皿里培养出来的人造食品,没有一样是天然的。现实中我们也有选择的权利,也有越来越多的选择,但选什么其实都是由别人为我们决定的。现代商业社会中生活的我们早已被广告完全催眠,由他们决定去购买各种我们自以为需要而实际上根本不需要的东西,其中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类是iphone付费软件、网络游戏的装备一类的虚拟的东西,也许这样发展下去,虚拟世界的东西反而会越来越重要?

剧中绝大多数人对剧中这个体系的认可是根深蒂固的,他们对这种生活乐在其中。Bing旁边那位汉子显然极为享受这一切,被各种垃圾节目逗得乐不可支并慷慨消费merti,同时对大家都认为低人一等的穿黄衣者们极尽谩骂侮辱之能事。红发男青年则不停用挣来的点数美化自己的个人虚拟形象,比如换发型、买虚拟道具等等。剧中的普通人要想逃离这种生活,只有一个方法:用1500万点数(貌似价格是上升中的,因为起初Bing以为只是1200万,而不是要一下子耗尽自己全部积蓄的1500万)换来一次上Hot Shot选秀节目的机会。而且,并不是你付了1500万就一定能上节目,还要指望评委们的大发慈悲或者心血来潮,在众多参赛者中选中你。Hot Shot是所有普通人的节日,大家都会在自己的小单间里观看三位不知权力由谁赋予的尖酸刻薄的评委们用各种方式讽刺挖苦参赛者,或者让他们一步登天,而观众的即时反应会在大屏幕上以虚拟形象同步显示出来。观众们的情绪大多会被评委们轻易操控,几分钟前才被Abi的歌声感动得流泪的红发青年,在听到评委们鼓动她放弃当歌手的想法改当色情女星时照样跟着大众起哄,大喊“Do it”。显然剧中普通人的思维比我们现代人更为简单淳朴,更易操控,笔者以前就认为:越来越发达的大众传媒使我们不需要跑到人山人海之中才热烈的群体情绪所影响,并为之裹挟,成为头脑简单的二货,而只需要你在家里乖乖地看电视就行了。看来黑镜子的作者和笔者的想法是一致的。

一步登天、远的枯燥重复的单车、穿上漂亮衣服而不是灰色的制服、看着窗外真实的风景而不是显示屏、吃着真正的天然食品而不是培养出来的人造食品等等一切加在一起,是一个无比巨大的诱惑,无人可以抵挡,正如在现实社会中,没有人可以抵挡“成功”的巨大诱惑一样。Abi在喝下上台前必喝的致幻剂后,在广大虚拟观众山呼海啸的呼声放弃了当歌手的理想,成为色情女星。Bing可能以为自己比Abi更坚强、更能经受诱惑,可是他最后和Abi一样选择了出人头地,而不是事先计划的血溅五步。他转而选择了把自己激愤的言辞变成了一种商品,正如很多现代明星把媒体塑造出的特立独行的形象变成商品销售给我们一样。

剧中的强大体系可以说是坚不可摧的。要打破这个体系,似乎毫无办法,即使Bing刺穿了了自己的咽喉,难道体系就会改变吗?恐怕不见得,因为绝大部分人都对这个体系怀有发自内心的认同,一具尸体并不足以改变这些,此外,说不定这个惨烈场面根本就不会在屏幕上显示出来呢?而对于现代商业社会,现代人虽然总是颇有牢骚,但同样也乐在其中,绝大多数人都不会企图做出出格的举动,都会沿着上学——工作挣钱消费——成为成功者或者失败者——死亡这条正确的道路走下去,即使少数几个人做出尝试,他们的声音也会像滴入大海的一滴水一样,淹没在无比强大的大众中,不为大多数人所闻。

黑镜子在短短一小时里浓缩了极大的信息量,有无数引人深思的亮点,无疑是近期最出色的电视剧之一。我们中有的人在看完黑镜子之后可能会认为自己看了一部很有深度的片子,拥有了独立思考的愉悦,比起沉迷于无聊偶像剧的人高出一筹,可以对他们进行某种程度的俯视时,难道没有感觉到一股寒意掠过后背:我们会不会只是在别人为我们设定好的选择范围中行使了自己虚幻的自主选择权,而我们实际上并不比沉迷于偶像剧的人高出一筹呢?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6 ) 《黑镜》第二集 影评

到目前为之已经看到了黑镜的第二集。剧情的震撼让我不得不写下这篇评论。

影片一开始,就将观众带入了一个高科技的时代。陡立四壁的巨大屏幕,现代化的洗漱间,现代化的“健身房”,让我惊讶于“原来人类的生活竟然可以这样?!”一个手势就可以代表人的一个意念,所有的一切看起来是那样的“有质感”。“太帅了!”我心里情不自禁的喊道。我在想,这是不是就是时代的趋势?人们的生活是不是最终将走向全体数字化?!嗯,是的,我要透过此篇来一窥未来!

但是随着剧情的发展,一切都慢慢变了味。他们为什么每个人都要去骑自行车?为什么骑自行车时放的节目在我看来是那么的低级趣味,却能引的人们频频发笑?而男主人公能生活在这样一个现代化的地方,为什么看起来确那么的不高兴?

 “这已经是我们这里最真实的东西了,虽然也是在XX器皿里培养出来的。”……瞬间,我明白了一些东西,他们的生活环境全部是虚拟的,他们接触不到任何真实的东西,或许在那里,人才是最真实的。

影片的前半段,我们可以很容易的发现男主人公对金钱的麻木。遇到不好看的节目就跳过,扣钱也无所谓。他也从来不用金钱买什么,因为他是最“清醒”的一个人——那些所谓的商品不过都是虚拟的,“it’s not real”,既然这样我要买些虚拟的东西干什么呢?他对生活毫无热情,就这么半死不活的生活着。

直到有一天,他听到了女主角的唱歌。歌声让他感到了一丝的希望。他愿意自己掏1500万让女主角去参加选秀,即使1500万意味着要骑6个月的自行车,仅仅只是因为“你的歌声是真实的”。在再三劝说下,女主角去参加了选秀。选秀后台人山人海,每个人都是表情浮躁,像是在等待被拉去展览的动物,即使是这样也是乐此不疲。他们根本不知道来这里选秀是为什么,也许只是风气的推使,他们也就随波逐流的到了这里。

在女主角上台前,她被要求喝了某种饮料。我可以将这种饮料理解为“迷魂汤”。基于这样的假设,在台上评委劝说女主角去拍XX片时,女主角答应的也实属“正常”。不过这时,相信观众们都已经看出了三位评委的真面目,他们是该虚拟世界的统治者,他们掌握这虚拟世界的游戏规则。选秀是他们维持自己地位的一种手段,他们根本没有把人当人看,所有的人只是素材——一种可以被打造成供人娱乐的素材。这里要注意一下,他们所选秀出的素材可不是鼓励人们进步,而是那些能被打造成低级趣味的素材:胖子像机器一样的往嘴里塞东西,等增重到500磅来供人嘲笑;一种人侮辱另一种人,激发人类内心最黑暗的一面……

评委们为什么要选秀出这样一类“明星”?因为他们要“愚民”,只有没有任何思想的人才最容易控制。他们希望人们永远没有追求,整天都活在恶趣味中。他们冠冕堂皇的坐在聚光灯下当着评委,但骨子里确是一群道貌岸然的混蛋。他们愚昧大众,讲人们打造成一批又一批的垃圾。

男主角是整个影片里唯一看透事实真相的人,他为将喜欢的女生引到不归路感到懊悔。他愤恨的紧衣缩食,为的就是能再转到1500万,然后去上节目揭穿这个弥天大谎。看到这里,我甚至觉得这是一个励志片。男主人公是有梦想的,他想要活得真实。

终于,男主人公登上了舞台。这里必须要注意一个细节,就是他用女生喝的饮料瓶骗过了工作人员。也就是说他并没有喝工作人员给的“迷魂汤”,他在台上始终是清醒的!他确实在台上上演了一部好戏,用自杀的方式向人们揭示了事实的真相。呵呵,剧情此时该如何发展呢?人们被他劝说清醒了?然后全体发生暴乱?美好生活就要来临了?no no no。评委是聪明的,他们当时就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于是用让他加入电视台来引诱他,同时将“肺腑真言”转换成另一种有价值的素材。事实上,群众们也已经中毒太深,不是你的感言肺腑的三言两语就能劝动的。

更具讽刺的是:男主人公在全程清醒的状态下接受了节目邀请。他没能抵抗的了诱惑,他在诱惑面前忘记了自己的梦想。我本来还寄希望,男主人公假意接受,实则在每次的节目中慢慢拉回群众的灵魂。But I’m wrong。男主人公真心实意的接受了这份工作,并在之后的节目中真真正正地扮演着小丑。什么“英雄主义”!都去他妈的。我已经升级了!我已经不用再骑脚踏车了!——他已经真真正正的被统治者洗脑。

近两年的英剧可谓大放异彩,高质量、高内涵让我赞叹不已。这部电视剧就是把对现实的讽刺发挥到了极致。生活中的人们当然不可能这么愚昧,但我们真的就那么“清醒”么?我们真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么?我们还在坚持自己的梦想么?在到达梦想的途中,我们真的不会被各种事物诱惑么?你确定你现在没有“泯然众人已”?

 短评

看几集IT Crowd补补身体去

8分钟前
  • cat
  • 推荐

Black mirror依旧讨论的是现在的问题,过度娱乐化,过度传播和过度记忆,但编剧把其背景放在科技发达的未来加重了效果,非常好看,值得深思。

10分钟前
  • Titanium
  • 力荐

万人空巷争看首相日猪救美进退两难,网络凶猛资讯传播一日千里喜忧参半。

14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其实我觉得第三集是最弱的,对人性的展示最没说服力最不典型的例子,因为男主本身就是一个多疑的人,就算没这种能力他也同样如此。

19分钟前
  • 齊克斯尼力佐飛
  • 力荐

用最超凡的想象力来描绘人性的暗角与尴尬。神作。必看。

23分钟前
  • 艾小柯
  • 力荐

看完黑镜才意识到这个国家依然在产出奥威尔。

25分钟前
  • 熊阿姨
  • 力荐

第一集还只是觉得牛逼哄哄,噱头十足;第二集也不过搬出眼花缭乱的新科技,可是第三集,裸/血腥/高科技都是浮云,最后一幕那黏着肉带着血的痛斩前尘、剜除旧疮,才让我心灵沉重受创,顿时觉得,真的是再也没有什么能阻挡英剧了。

26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力荐

说第三集弱的人是自己没经历过吧

30分钟前
  • PixelGirl
  • 力荐

两句话:1、此为年度英国最佳剧集。2、看此片需内心强大。

34分钟前
  • 波澄酒
  • 力荐

E01从首相的睡衣与重臣的制服开始就透露着浓厚的黑色,而最后一段犹如国殇的拍法让我背脊发凉!E02当他用自己的生命说了那段反抗的宣言,却最终向这个已经被消费主义腐蚀了的社会投降。这不就是我们现在以及未来的生活么?E03当你可以随意查看回忆将其分析放大,你将永远走不出去。

38分钟前
  • mOco
  • 推荐

1、题材大胆,故事却刻板,政治及社会讽刺过于直白,被绑公主好美 2、刚开始还有点享受这个新奇科技流的未来世界和无私付出的爱情故事,可越看就越发现自己已经陷进无法自拔的悲凉和哀叹,特别最后那把曾经打算用来反抗体制的玻璃刀竟然成了娱乐大众的道具 3、因为联想太深,被虐的彻底窒息了…bravo

40分钟前
  • Doublebitch
  • 力荐

那只猪是母的吗....

41分钟前
  • 释硌
  • 力荐

影片最最精彩和恐怖的地方是——3集都是对未来社会生活的部分事件的预言。

42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力荐

媒体强奸了你,消费侵蚀了你,科技玩弄了你……

44分钟前
  • 力荐

英剧能够探讨的深度真的是其他同行业无法匹及的高度。媒介的力量,公众意愿,技术先进所带来的消费主义侵蚀,沉沦过去。每一集都无比精彩,值得深思。

45分钟前
  • Bèn
  • 力荐

话说,已经没什么能阻挡英剧了

50分钟前
  • Haru
  • 力荐

对于这么一部同时犀利深刻、囧囧有神、迷幻而重口味的黑色大片合集,我森森滴想到中国电影《失恋三十三天》,人家是把电视剧当成电影拍咱是把电影当成电视剧拍,不说话了。

52分钟前
  • 阿朽
  • 力荐

这部英剧真强悍,每集都能让人的心理防线来次大逆转,慢慢的和故事里的人们一起同流合污,最后内心觉得现代高科技的悲哀,特别是第一集的绑架案,讽刺手段来的太阴暗了,它让你审视自己和现代科技带给你的各种瘾,最后它顺便连你一并讽刺了,你还会拍着双手叫绝。你敢说你没想看首相干猪吗?★★★★★

54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力荐

第三集真的看得我心寒,特别是结合最近的亲身经历。记忆是最宝贵的财富和最可怕的敌人,我倒是真的希望能有Grain让我可以删除那些不想保留的东西,没有负担的过以后的生活。

57分钟前
  • 影子的影子
  • 力荐

含泪推荐!超越2011所有电影电视作品!

58分钟前
  • Fan要坚强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