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甘地传很好看,特地了解了一下历史上的其人。甘地是印度人民反抗英国统治的精神领袖,他发起和领导了声势浩大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以非暴力方式抵制英国统治和英国商品,手纺车运动便是其中的一项内容,旨在杜绝对英国纺织物的需求。甘地赢得了许许多多男女老少对他的爱戴和忠诚,包括各种宗教信仰的欧洲人以及几乎不同政治倾向的所有印度人。《甘地传》主要描述了甘地伟大的一生。佩服金斯利,他成功地树造出一个和蔼善良的甘地,把这位伟人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和其非暴力和平思想体现得出神入化。使甘地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愈加丰满起来,变得有血有肉,整部影片平铺直叙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环境、人物心理以及故事情节。没有什么特效效果,也没有什么令人出乎意料的情节或者场景,但却让甘地的精神牢牢地抓住了观众的心。
电影时长足有三个小时,而尽管是这样,在电影的开头也有所交代:电影不可能概括人物的全部生平,只能截取其中的片段以资后人观瞻品评。首先我认为,这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电影作品,而本·金斯利也贡献出颇为精湛的演技,电影本身的各种调度十分合理,同时带给观众不少的情绪感染,当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实至名归。这里先夸一下金斯利的演技。
在看这部电影之前,我还不知道到底谁是本·金斯利,直到我看到了电影主演名单......
?这难道不就是钢铁侠里面的废柴满大人吗?而且长得如此凶恶,完全看不出来这就是圣雄甘地本人,但是为什么演的那么像?!
可以说和加里·奥德曼相似,在《甘地传》中,本·金斯利同样贡献出了“整容级”的演技。而两者又有所不同,加里·奥德曼只是在丘吉尔出任首相的单个时间点上对其进行饰演;而本·金斯利则贡献出了甘地的一生,从年轻而帅气的南非律师,到衰老而沧桑的和蔼老者,金斯利身上的每一根皱纹都在诠释着甘地的形象与这位中印混血演员的高超演技,以及其为扮演好角色所付出的辛苦和努力。所以说无论是电影本身还是角色选取,整部电影都属于上乘之作。
可我还是想说,这部电影对于甘地的讲述,以及对于时代背景的刻画,有些过于片面。诚然,电影的开头讲述了甘地的演说技巧与感染能力的进步,然而也只是借旁人之口一笔带过,而其号召力的陡然上升也有些让人捉摸不透。同时,甘地也存在缺点,比如说在后期别人口中“政治讹诈”式的绝食抗议,尽管这样说十分不妥,但无论是丘吉尔还是以尼赫鲁为代表的国大党,在感情上对于甘地的绝食行为都是十分不快的,直到最后国大党才以近乎妥协的姿态答应支付巴基斯坦的应赔偿卢比数额,但同时,印度教与伊斯兰教也实现了十分短期却难能可贵的暂时和平。这一点对于电影的拍摄来说是很难办的,因为这毕竟是一部人物传记,并且要考虑的广大印度人民的丰盈感情以及学院派的政治正确审视观,过于直观的描述难免会伤及双方,所以便在电影中采取有偏向性的折衷之道,有些讨巧,但是十分成功。
而在时代背景层面,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得到支持,其实有很大部分原因在于印度境内武装力量的钳制,况且非暴力的运动镇压起来总比武装暴乱要容易的多。从为人上讲,甘地的自律、博爱与人格魅力基本上无懈可击,为什么要说“基本上”呢,因为甘地有一些可爱的固执,这种固执见诸很多大师身上,然而其对自己非暴力思想的固执,正是我对他提不起喜欢的理由。甘地在晚期的各种活动以及言论,都有些不讨喜——比如说对待犹太人,他主张犹太人集体自杀以换取纳粹的同情;对于中国就更不客气,除了不容任何转圜余地地拒绝蒋介石在中印之间修建战略物资输送公路以外,认为中国人放弃抵抗丢下枪支可以唤醒日本人心中的良知,日本人也就成了中国人的奴隶......
我想他老人家只是固执了点吧,以至于到最后的非暴力竟然有些鸵鸟精神的影子,但是不得不说,甘地对于印度的贡献,对于整个南亚次大陆的凝聚力,在世界范围内可能除了伟大领袖毛主席以外无出其右。甘地确乎是一位伟人,圣雄称号也当仁不让。
而第二个让我喜欢不起来的理由无关乎甘地本人,而是其在中国的政治土壤中永远无法实现的非暴力诉求。首先,中国整个社会环境长期受暴力革命观点的浸淫,非暴力没有相应的思想基础,对比印度宗教色彩浓厚的苦修、禁欲,思想上就首先不能完全适配相符;第二点便是脸面问题,虽说是殖民主义的先驱,但英国政府是要脸的,面对非暴力轰轰烈烈的运动与反抗,英国的确会开枪,但是不会没收国内外记者的相机,下令开枪者也会被送上军事法庭,更不会把坦克开到手无寸铁的血肉之躯上;其次还有英国的新闻自由,十七世纪约翰·密尔的《论出版自由》就在英国出版,中国与此相关的恐怕只有更加古老的文字狱的政治传统;最后一点,也许是最重要的吧,中国毕竟有过相似的实践,但最后还是以惨烈失败告终——有些时候,你可以挪走尸体,但挪不走长安街上的冤魂;履带上的鲜血费费力气当然是可以洗掉的,而人们的记忆你无法销除。
所以我不喜欢在中国不可能实现的东西,比如说我们的终极目标,以及同为乌托邦的非暴力不合作的思想理念,但是这不妨碍我对甘地钦佩与不喜欢并存,我因为粉丝和阅读量少得可怜,所以我才敢说出上面那些胡言乱语,但是这并不代表我盼着这个政党和国家垮台,我希望他们有一天可以做出道歉,家里人给我说,当年参与的士兵,回来以后人手一个照相机,所以我也希望可以把这些东西还给它们原来真正的所有者,这样我才会觉得,她会live long and prosper,而不是因为拍了一个媒体评分的《厉害了我的*》,才从心底生发出什么自信心与自豪感。
偏题了这么多,最后以爱因斯坦评价甘地的一句话收尾吧,虽然这么说有点大言不惭,但是他说的和我心里想的十分一致:“在未来的时代,可能极少有人相信,这样一个血肉之躯曾经在地球上匆匆走过。”
当我绝望时,我会想起:在历史上,只有真理和爱能得胜,历史上有很多暴君和凶手,在短期内或许是所向无敌的,但是终究总是会失败。好好想一想,永远都是这样。
一次火车之旅改变了一个人的一生,从而改变了这个世界。电影最让我最震撼的地方是借他的朋友说出的一句话,甘地的最伟大之处在于能让疯狂的人平静下来。这就是非暴力,不合作的精髓,向你展现信念的力量究竟有多大。
本质而言,剧情片没有忠于现实的义务,也没有树立道德价值标准的必要。但是剧情片肯定会有自己的道德价值倾向,也肯定会与现实产生关联,尤其传记电影,关联会更紧密。39岁的金斯利演活了甘地,整部影片在技术和表达上面也趋近完美,大结构上很有想法,是一部无死角的杰作。而现实中的甘地争议非常大。许多人认为他成为了帝国主义延长殖民统治的工具,许多人念念不忘甘地曾建议犹太人集体自杀以感化希特勒,曾告诉蒋介石不要开战,如果日本人杀了两亿中国人,那么剩下的两亿也决不会屈服,到时日本就会成为中国的奴隶。许多人也清晰地记得甘地晚年的“禁欲实验”,与自己的侄女等同床裸睡。还有祝福准备攻击巴基斯坦的印度战斗机,打了自己非暴力理念的耳光。于我而言,我看到了他的局限性,也明了他的闪光点,并清楚地知道未来不会再有第二个甘地。
绝对经典!30年前的大片现在看来也一点不老气,宛若今天。甘地,必杀技绝食,一把盐打败日不落帝国;伟大的灵魂,让对手也肃然起敬;只是国父看着儿子分家,还是无可奈何。非暴力不合作犹如神迹,在没有信仰的中国不会显灵。而印度独立33年后英国能够拍摄出这样的电影,同样让人钦佩。
三小时的片长,恐怕仍忽略了诸多细节和背景。然而人物和故事原型本身实在太富张力。任何民众广泛参与的政治运动,往往容易失控,更不用说涉及种族和宗教的矛盾重重。甘地既有直面死亡的决绝,又能时刻保持隐忍、克制和冷静。虽然或许也只是历史大潮中,顺势成就的事业和功绩,但确实无怪乎是一代伟人。
本金斯利的演技出神入化几可乱真;3个多小时,让我明白一件事:以非暴力不合作、绝食抗议达到民族国家独立,那是有前提的,人须有信仰、须有敬畏、文明和思想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实现;秀才遇到兵,我们老祖宗早就预言过了。
作为20岁以下的小孩子,崇拜明星、军事家或者优秀的统治者之类的情有可原,但是随着你慢慢步入成年,会逐渐意识到某些高尚的人格力量,才是人类真正值得宝贵的东西。
我感觉很羡慕印度人,他们曾经有甘地这样的人,唤醒并改变他们的心灵。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虽然他相信love and truth always win, and tyrants and murderers will always fail no matter how invincible they appear. 不知道现在的人类还能不能有这样的信仰,以及对和平的信仰和对暴力深深的不喜?不同的人之间的猜疑、争夺和仇恨也似乎永远难以消除。我最喜欢尼赫鲁和爱因斯坦对他的悼词。
非暴力倡议者最终被暴力终结了,可终结的到底是什么?答案很明白,肉体而已。他说如果放下屠刀是为了他这个小老头不死,那就太傻了,可见意外被杀的事实,象征他对人的愚昧程度还是有所低估。他没有失败,只是还没成功,他的付出没有落空,只是修得正果的时候,要俯瞰才能见证了。
这才叫沾了题材的光,即使流水账般的汇报甘地生平,也不会差不到哪里去。用他在南非的经历铺垫其个性宗教,记录了从“大英帝国”的律师到支持印度独立的精神领袖的转变过程。遗憾是对于南非和印度人民追随他的原因没有做更深的探讨,而局限在英雄的个人见地与魅力。82年大概是需要这样登高一呼的气氛吧
英雄无数但圣雄惟一,上帝无言而众生平等。
甘地是伟大的,然而非暴力不合作能成功的前提是,如他在南非初登场就高举的标语:WE ARE CITIZENS OF THE EMPIRE!甘地是可以说服一个法制民权的绅士把善分享给更多子民,却绝不可能让一个信暴力的恶棍不开枪—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同时恶的方法又无法产生善的结果,故某已注定被神所抛弃。
当我绝望时,我会想起在历史上只有真理和爱能获得胜利,历史上有很多暴君和凶手,在短期内或许是所向无敌的,但最终总是会失败,好好想一想,永远都是这样
即使考虑到这部片子里的无数政治正确,它还是部优秀的电影。本金斯利是个一流的演员
8/10。甘地是把身体痛楚推广为新闻干政的先驱,利用警棍、子弹、绝食与身体的极端对立坚守不屈:广场屠杀中千发子弹呼啸/深井血痕,民众一批批走向盐厂大门/妇女扶起受袭人群救助;升旗仪式的喧嚣和空旗杆下的静场交融象征圣人独自承受印巴独立带来的分裂苦果,干柴烈火洒向恒河的骨灰找到了信仰归宿。
如果不是遇到英国这样的文明国家,圣雄的非暴力不合作也只能是孤掌难鸣。
85/100 伟大的人告诉人们众生平等,然后身体力行成为众生。虚伪的政治骗子也会告诉别人工作不分贵贱,不过是为了让别人心甘情愿的替他们卖命。
其实他一生最大的胜利并不是那些政治上的成就,而是曾凭借一己之力,带领着人们走出疯狂。这才是最难最难的。
一个问题:甘地在知乎,会不会被形容成白左?
相对于甘地这样一个直杀灵魂底线的人,这片子的水准是有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