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有所为有所不为
去电影院看的,好!各方面都超出我的预期,100多年前的原著精华保留得恰到好处,新世代的视听效果增加得天衣无缝,有所为有所不为,老斯果然大师风范!
2 ) 有点搞笑的世界之战
礼拜六受人之约去华纳看了一场电影:世界之战.想想上次进影院还是上半年看韩城攻略的时候.说实话,看这种大场面的片子还是去电影院解决比较好一点.一个人在家看DVD或者在电脑上看实在是乏味的很.
不愧是大连顶级影城,视觉效果和音响效果都很不错.只是看多了D版,对于译制片都已经不习惯了,总觉得金发碧眼的人嘴巴里面吐出中文字是一件很怪异的事情.对于这部片子我实在没有什么可评论的,之前我还以为是克隆星球大战的跟风之作,后来又按照名字联想,以为是战争片.最后才知道原来是出自于斯皮尔伯格之手,汤姆克鲁斯主演.归归,这个黄金阵容强大的噱头都要吓死人.更进一步了解,原来这部片子投资据说有2亿美刀,是有史以来投资最多的片子了.
不过说实话我是觉得不值的.因为现在的大制作大场面的科幻片实在太多,而这部片子因为拘泥于原著所以显得非常单薄,小儿科.试想一下19世纪的作者能写出什么样子的科幻小说呢?不过也许在很多人眼里,这种向大师致敬的片子才算得经典吧.但是就平等角度而言,比起当今的科幻电影构思,这片子实在幼稚的很.如果说前几年看独立日对于那种壮观场面还有些震撼的话,这个片子老掉牙的情节却让我昏昏欲睡,而且也没有觉得有什么特别出彩的特技动画之类.完全是这类片子的一个大杂烩,在里面可以看见独立日的影子,可以看见龙卷风的影子,可以看见完美风暴的影子,可以看见后天的影子,可以看见AI的影子,还可以看见星球大战的影子和奥特曼和哥斯拉的影子.ft~~但那都是好多好多年前的东西了.
不过你如果把它当作娱乐片观赏,倒也能自得其乐.比如外星人长的象E.T.,很有童心的下到平民住所的地下室东张西望,再比如那个用来探测生命的软足,居然还会受到镜面反射的干扰,居然还有视觉盲点,居然被斧子就能剁烂,真tmd笨到家了.要知道人类现在都不用这种机器了,直接拿生命探测仪扫描一下就完事.
不过要我说,最最搞笑的就是结尾了,简直是画龙点睛之笔啊!不去说什么如同梦里场景一样的一家人大团圆,那个百分百死翘翘的儿子居然毫发无损(当时我真以为是做梦捏),得了,这么煽情的结尾我们不去说,因为片子里面儿子拼死拼活要甩掉家人到前线当炮灰那段已经让我呕吐到不行.真怀疑这段是为了在征兵的时候播放,刺激那些年轻的荷尔蒙爆发,跃跃欲试上战场保家卫国的宣传用的,就象<生于7月4日>里的一样.一群没大脑就爱逞强的热血青年,能是一回事嘛?
还是说说最后战争的嘎然而止.外星人不战而亡,什么原因?自我毁灭呗.本质原因呢?绝对让你吐血~~因为无法适应地球的气候,地球的细菌于是自我灭亡.看看这么一场大战就因为敌人堡垒内部的原因而不攻自破了.总结一下,就是人类是个伟大的民族,优等的民族,有着超强免疫力,超强适应力的民族,就算外族入侵,也无法占领地球,哪怕摧毁它--因为他们无法适应地球的恶劣环境............sigh~或许我们应该欢欣鼓舞.
我觉得这部片子最适合在中国各地露天放映推广了,还环什么保呀,那叫提高人们的免疫力,是全人类的福祉.我们的目标就是-------百毒不侵.所以让什么引用水污染,让什么白酒对甲醛,食用盐加亚硝酸,养鱼放避孕药,面粉挤兑漂白粉,小食品涂燃料,鸡肉加生长激素,火锅用回收油,月饼装陈年馅.......等等等等央视质检报告里所有肮脏的事情来得更猛烈点吧!我们的人民赖以抵抗外族入侵的伟大的免疫力就是在这样潜移默化日积月累的锻造中增加起来的,哈哈.优胜劣态,虽然生存环境越来越恶劣,但是我们依旧生存了下去,并且活的很好很滋润.我们就是这样在风吹雨打千锤百炼之中成长起来的金刚不坏具有超强适应能力的民族,光荣属于人类,嘎嘎.强烈要求仿生学者重点研究老鼠和小强,或许对我们的免疫力增强更有帮助,挖卡卡~~
真是我看见的结局最滥的一部片子了.说了那么多刻薄的话,再哄两下吧.里面我觉得最出彩的就是抢车子的那一段.人类的弱点暴露无疑.就象片头说的,人类的失败不是对外,而是内部的自相残杀.这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还有一点值得思考,就是ray到底应不应该保护小女孩幼小的心灵,尽量保留她的天真,而用布遮住她的眼睛拿手捂住她的耳朵?从一开始到他杀了他们的恩人和同伙,影片都倾向于通过孩子纯真的眼睛和心灵看世界的角度,并且极力保护这种最后的纯真.不过最后小女孩还是要面对人性丑陋的种种,外星人攻击的惨列画面的种种....起初对纯真象水晶一样保护的越好,最后打破的也就越粉碎越彻底.这就是鲁迅之于悲剧强烈的震撼力的定义,越是美好的东西,打破给人看,越是悲剧.所以这样善意的欺骗到底是好是坏,有必要吗?看不见听不见心理就没有留下阴影吗?没有缺失吗?不如一开始就跟她说清楚,虽然比较困难,但是也能慢慢接受人世的险恶.孩子,你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险象环生的恶劣环境里的,虽然你年纪小,但是也得接受残酷的现实,世界上不存在童话般的fairyland.
人类就是该为自己的自私,贪婪,虚伪,残忍,无止境膨胀的欲望付出代价.我喜欢<天地大冲撞>和<完美风暴>的结尾.
05.08.29
3 ) 外星人智商小于9?
虽然听说是畅销小说改编的,但是剧情其实很不合理。
按照电影的说法,外星人已经在地球埋伏很久了,这么长时间内,他们竟然就没发现地球的微生物能要他们命?他们到地球,竟然连丝毫的防护措施都不做,就直接裸在地球空气里?咱们去趟太空回来都知道要隔离消毒呢,外星人连这都不懂?
说白了,你智商要低到什么程度,才能在侵略别的星球的时候,直接被那个星球上的微生物干掉?
4 ) 恐惧纪念碑
恐惧有很多种。2001年9月11日之后,多了一种——对于恐怖的恐惧。《世界之战》要表现的,就是它。
电影开拍前,相关报道一直是在说:斯皮尔伯格这回是下定决心,要炮制出一部彻头彻尾的商业电影,而且定了票房收入必须达到多少亿美元的军令状云云。显然,这些报道低估了《辛德勒名单》、《少数派报告》、《人工智能》的导演。“911”之后,任何一部灾难电影都无法规避那场悲剧在美国人心中留下的伤痕,无论其如何商业,如何和恐怖分子风马牛不相及,斯皮尔伯格既然触及此类题材,以他的资历和能力,是一定要达到一个高度的。
看完《世界之战》,我觉得这种高度是人性上的高度,而不是技术上和情感上的。从技术层面上看这部电影,它说的是外星人和地球人的战斗;从情感层面上看,电影刻画的是父子之情、父女之情。可这两者都不是重点所在。电影似乎是竭力还原一个发生的情景(而不是幻想),再现这个情景中的人的表现(而不是虚构)。也就是说,如果把外星人进攻置换为“911”恐怖袭击事件,把阿汤哥置换为幸存者,便可以更好地知道斯皮尔伯格通过《世界之战》想干什么——他要记录,记录恐惧:记录恐怖如何发生,如何产生恐惧,恐惧又如何役使人作出各种行为。
理解了导演的目的,某些关于《世界大战》的抱怨便显得毫无意义。许多人说,这部电影打得不像《ID4星际终结者》那样过瘾,人家是战斗机、航空母舰齐上阵,它却只有几台战车、一群直升机在山坡上轰了几下,震撼力不足。还有许多人,觉得阿汤哥在电影里没半点当年《壮志凌云》、《职业特工队》的风采,甚至不无猥琐。当然,更多的人对结尾表示了失望:怎么可以就这样突兀地结束呢?怎么是细菌拯救世界而不是英雄拯救世界?这个结尾让斯皮尔伯格在中国落了个敷衍了事的骂名。问题在于,如果斯皮尔伯格真如这些人期望的那样去干,他就不是斯皮尔伯格,而是迈克尔·贝或布鲁克海默了。
阿汤的平民身份是特地设定的,他在电影里的行为只能够根据这个身份展开,于是你可以看到一个被抛弃的老公,一个失败的父亲,一个爱看热闹的小市民,一个自作聪明的家伙,一个阿Q,一个被吓破了胆的逃亡者,一个自私的杀人者,一个硬着头皮反抗的奴隶。很真实。也只有在这样的普通人身上,恐惧才能抽丝剥茧,附着于观者身上。一旦设定这个角色,《世界大战》也就只能放弃全知全能的叙述,忠于个人视角——电影里,阿汤哥就只能够知道他所遭遇的那些,至于欧洲怎么被毁灭、军队如何与外星人战斗、总统是死了还是逃了、自由女神像有没有被炸掉,他不可能了解,电影也就不可能展现。最为人诟病的结尾问题,也不是什么问题,首先是因为威尔斯的原著就是这样写的,中国人不了解难免大惊小怪,其次这已经不是影片的重心所在,还有,凡人阿汤完全不可能第一时间知道外星人为什么突然就是了,事情的转机对他来说就是很突然,原因只能够通过摩根·弗里曼的旁白来说明。合情合理。
反正,《世界之战》就是要让你看到恐惧、体验恐惧、深入恐惧的核心。一句“是恐怖分子袭击吗”的台词泄了它的底——它在“911”发生4年之后,用幻想式的回忆贴近了遭遇那个悲惨时刻的人们,并加据当下人们对全球性恐怖袭击的惧怕。在这个意义上,它是真正的恐怖片。事实上,看完电影,稍微配合一些想象,把自己设想为倒霉的阿汤哥,我就已经有些毛骨悚然了。
5 ) 再炒斯大叔的争议之作
05年有两大娱乐话题,一个是《超级女声》,另一个就是《世界大战》。
这个说法并不夸张。其实,后者掀起的风暴甚至一度不逊于前者。问世之前,持续萎靡的美国电影市场便早已将本片视为继《星战前传3》后当年唯一的票房救世主,导演斯大叔更是顺应民心地喊出了全球18亿美元目标的口号;国内,其上映日在某弱智部门的摆弄下一延再延,火上浇油般让包括我在内的假洋鬼子们望穿秋水(坦白一件事:我甚至三度在睡梦里率先一睹影片芳容,真是没出息得要命)。然而——当其全球扫荡工作尘埃落定时,不晓得斯大叔是否正为票房终于越过了成本线而趴在他豪宅的地毯上蹶着屁股高唱赞美诗。
客观地讲,斯皮尔伯格之所以无愧于大师级的角色,正因为其每部作品都承载着在成熟表达力基础上勇于突破求变的精神内核,甚至开创崭新电影类型的野心。《世界之战》当然也不例外。可这一回,当他着手包装一部妇孺尽知的样板戏时,风险终于变成了代价。正所谓期望越高便失望越大,声讨者们挑出了本片里不亚于特效数目的情节漏洞;至于影片的结局处理,更是当仁不让地达到了人见人恨的程度。
但是,对苦尽甘来终览其庐山真面目之的我来说,片子还是非常不错的。不仅好看,而且能看出拍得很用心、手法也相当独到。在观影过程中,我脑袋里就两个字:震撼。在事先已不可避免地吸收了几乎全部剧情的状况下,它所营造出的世界依然深深地震撼了我,从大脑到脊椎。而且,对本片的很多指责是极其不公正的,若有必要我可以另辟专文来一一驳斥,为影片正名(笑)。当然,影片里确实有无法忽视的败笔,情节也本可以做得更好——如果这部电影的制作周期不仅仅72天的话。但要知道,想把一个如此俗套、名符其实的“火星题材”拍出不可思议的吸引力、拍得这么惊心动魄,换别人来试试?对了,顺便一提那个争议结尾,我也颇为欣赏。在这个问题上还是仁者见仁吧。
换个角度来看,就算它被批得再狠,也拥有着让你难以抗拒的魅力,不是吗?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需要更多的《世界大战》。
6 ) 病毒细菌才是地球的统治者
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拍过一个类似的电影,描写火星人入侵地球,下落的方式不是闪电,是火球,杀人用的不是把人蒸发却把衣服留下的武器,用的是把人烧成灰的死光。火球落地,周围的金属被磁化。当年的外星人飞船没有腿,而是浮动飞行,飞行器上方会有个死光发射器,里面发射出致命死光。新版本中将这些设计的更加合理,人死后衣服却能留下让人更感恐怖。新老版本中人类同外星人战斗的方式和结果都差不多,全部被消灭,但似乎新版本把外星人统治的世界描写的更加恐怖和血腥。而外星人的结局在两个版本中也是一样的,被病毒细菌侵害,不治而亡,并且死的干净彻底,一个不留。老版影片中的主人公是个科学家,他获得了外星人的血液样本,研究发现它们的白血球很少,但新版本中因为描写的重点在汤姆克鲁斯一家,所以没提这个。
新版中,汤姆克鲁斯一家从震惊到崩溃,到愤怒,儿子参战,自己为了救女儿甚至干掉了一台外星人机器,这大概是典型的美国人式的反击,就如同珍珠港被日本炸了之后一样,只不过他们想报复但却做不到。
斯皮尔伯格把更多的镜头给了普通人,他们感兴趣,逃跑,为了一辆车打得你死我活,为了争地盘的领导权,外星人还在边上,他们自己先打起来。
这就是人,生存斗争了几百万年成为了地球的主宰,然而当灾难来临时,依然没有放弃本性。
这里值得思考的是,外星人并非毁灭于人类这个自认为是宇宙统治者的种族,而是死于人类痛恨的病毒细菌,是的,病毒细菌在西医中是人类的敌人,它们几乎吞噬一切我们人类热爱的东西,但外星人也是它们餐桌上的菜,它们来者不拒,横吃一切,全宇宙都是它们的粮食。人类只能选择和他们和平共处。
7.5分,略被低估,主要是后面boss痿的很突然,观众莫名其妙,形成一种虎头蛇尾的印象。未日感塑造的很强烈,总体没什么严重的问题,斯皮尔伯格毕竟是名导,但想看到更进一少的东西却是没有了。小女孩人设很不讨喜,不过我认为因为不喜欢一个人物后给电影打低分是不明智的做法。
汤姆•克鲁斯
美国人民是有多爱凑热闹,害怕了就跑两步然后还留在原地瞅!
大家真苛刻哈😅。分真的低了,真的。这是部好片。各方面来说都相当有意思。尤其是三角外星机甲屠戮人类的场面真的相当压迫和震撼,就光视效这方面就不该这么低的分。唯一的缺点就是结局仓促和不讨喜的人设。
好大一颗雷
斯导最被低估的一部科幻经典。1.感谢[电影手册]重发掘,选入2000s十年十佳之一。2.末日恐慌,压抑惊骇氛围贯穿全片,代入感甩[独立日]之流十条街。3.避开所有俗套:写实主义,反英雄,个人逃亡旅程取代全知视角,反高潮,最终决战缺席(忠于原著),无军政首脑电视广播标志建筑等。4.血海红藻。(9.0/10)
不太明白这个故事的价值:主角没有成长,外星人莫名其妙就被寄生虫搞死了,可能怕观众没看懂(确实没看懂),结尾还有强行点出外星人挂掉的原因,整个叙事,笨拙到像是斯皮尔伯格找了美国张家佳拍,然后不得已为了卖片只好署了自己的名字。
那丫头一直鬼叫鬼叫个啥!!
号称老斯“最黑暗科幻片”,故事性强,就是剧情设置上有些虎头蛇尾。2005年北美票房亚军的头衔也凑合说的去~
前半段的写实风深得我心
那俩小孩是傻逼吗
时隔五年二刷,三改五星,商业神作。什么是人物?什么是奇观?什么叫一二三幕?何为大片之“大”?甚至怎么用特效?斯皮尔伯格导演技法生涯最佳发挥,够好莱坞自己再学一百年。专注个人逃生,主角几近“无作为”,去宏观视角、反高潮、反英雄等等方面相对当时此等量级制作其实相当大胆,如今看来要易接受得多。被极端外力放大的人性优弱点效应是本片专注刻画的真正奇观,而所谓的“虎头蛇尾”其实有着相当合理的内在自然观支撑。
请问外星人吃了地沟油了?
灾难片都烦死了而且这个结局怎么这么傻逼......想减肥的可以看这个......
侵略者本体出现之前拍得多好看啊,顶级类型片的手法,有些地方就像是《辛德勒的名单》和《拯救大兵瑞恩》合体,虽然之后由于命题展开略显力不从心,但这种写实化处理至少比美国总统御驾亲征什么强得多;摩根·弗里曼最后的总结陈词不禁让我为外星人没有率先攻打中国这块百毒不侵的土地感到庆幸。
重刷了4K蓝光,HDR10的配置很出色,虽然外星人被打败的原因有点扯淡,但编剧也自圆其说了。不用这么无厘头的解决方案,人类这么可能打得过这群三角外星人?不愧是老斯,如今看还是有很多亮点,后半段的惊悚效果更是老斯的招牌技法,为后人所效仿的次数数不清了,他自己还这么拍,宗师示范的恐怖感太够味了!2020.05.22
故事一般,煽情性情节也不过尔尔,最主要的是对外来生物的描述和对战程度没有那么令人震憾。这种场景在威尔史密斯的《独立日》似曾相似。尤其令人不可思议的是那些拥有高科技的外星生物被打败的方式实在雷人:那些动辄触角抓人如反掌之易的家伙们怎么这么轻易就被打败了…7.4
"When it's ready,my body will just push it out."大敌当前,万物生灵同仇敌忾。被唾弃的老鼠、鸟群屡次救人类于水火,最渺小的生物完成了最伟大的反击,结尾微生物幻化宇宙群星的镜头全片第N+1次泪目,差点五星。第一场入侵人山人海,调度却乱中有序,群演走位毫无差错,老斯功力够诺兰练很久啊。
后半部分过于仓促突兀,很多线索没展开,结局也收的太快。前半部分还是商业娱乐片的路数,后面就想往家庭亲情文艺路线上奔了,结果哪里都不讨好。不过写实主义的处理方法非常喜欢,设置上也隐藏了不少深层含义,可惜啊再用把力就成超级经典了。
故事不太行,虽然带着一些暗黑味道,汤姆·克鲁斯这个角色不讨喜,这家人也不讨喜,每一次达科塔·范宁杀猪般叫声一来,耳朵都快炸了,每次看见这个傻哥哥要去跟外星人PK,就神烦。结尾,人类居然莫名其妙就胜利了,也是醉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