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三千岁
影片改编自俄国大文豪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同名小说《白痴》,我只读过他的《卡拉马佐夫兄弟》。陀思妥耶夫斯基善用艰难甚至矛盾的处境来掏空人物的内心世界。也许太顺了,人物会变得扁平,没有性格底色,失了承载一种文学寄托的骨骼。
放在影片中,黑泽明将近40万字的小说具体的浓缩为龟田、赤间、香山、那须妙子、凌子五个人的感情纠结。
该剧不像《梦》《乱》那样具有浓郁的视觉图像,黑白的人物对照形成了独有的对比镜像,一种非此即彼的论证,较有说服力。
正如陀思妥耶夫斯基那样的处理方式,黑泽明也将一个真诚的标签压在了龟田这个人物身上,他是矛盾的核心,冲突的最大受害者。而就是这样一个纯粹的不能再纯粹的男人,在拜金、欺骗等罪恶的包裹下,让人觉得就是个“白痴”。起初是生理学的概念,到后来就变成了彻彻底底的人性嘲弄,再到后来周围人的醒悟。
接下来有一个困惑:
龟田和赤间在一个摄影棚外面看见了大明星那须妙子,两个人发表了不同的看法。
赤间说女人的面容阳光灿烂,龟田则认为他看得出女子的忧郁,为影片奠定了悲伤的基调。这是外面摆的机位,下面再看一张相连的电影截图:
显然这一张是在屋子里面将镜头对准外面的两个人,借助玻璃将两个男人进行模糊处理,着重凸显那须妙子的画像,这样处理显然是想交代后来出场的那须妙子冷艳、高贵以及刚烈的性格。
那么,问题出来了。同样的一副海报,在里外竟然呈现出相同的画面。
按照常识,海报肯定是单面印刷。在这里有一个向外的宣传方向,不存在内部认同的问题。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画面,我以为是直接在外面将海报翻转贴上或者直接贴在屋子里再取镜头。
二流导演会直接留下一个白色方格造成视觉阻隔,营造想象空间,或者干脆想不到进屋子取镜头。黑泽明的大胆造就了视觉上的刻骨铭心,一般人绝对是不敢这么玩的,放在别的导演哪里这就是一个不严谨的镜头。
影片的外部环境始终是北海道寒风呼啸的暴风雪天气,一如既往的借助外部环境映衬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也在一定程度上映射了战后日本人的隐痛,伤口在复合阶段的难耐。
那须妙子第一次拒绝龟田的示爱显得纠结,到后来的真诚让两个人分道扬镳,各自生活在矛盾的两个世界。这其中与那须妙子结婚的赤间莫名的伤感充斥在心里,逐渐对龟田产生了一种复杂的情绪,在道德的辟护下,难以启齿。
妙子纠结于这样的男人不应该因真诚被嘲弄被误解,用自己的不幸保全了龟田的美德。此举造成了赤间、龟田、还有凌子的不幸,让更多的人为误解埋单,为真诚付出着代价,忍受着内心的磨难。
作为同样是大家闺秀的大小姐凌子,面对龟田的示爱毫不掩饰,摒弃世俗的偏见,还美德一个起码的尊严,这是折中的诠释,我以为影片到此为止了。
那须妙子显然是扭不过感情的折磨,想要收回当初的决定,将难题抛给龟田,让他在自己和凌子中间选择一个人。龟田哪能选择,双手托着颈部,泪流满面,开始怀疑自己的感情。
赤间终于不能忍受那须妙子的心灵背叛,将她杀了。赤间、龟田两个什么都没有得到的男人,在漆黑的屋子里为那须妙子守着亡灵。
龟田颤抖的身体,似哆嗦的北海道的冬季。
2014.10.26
黑泽明的全部31部电影本人都写了观后感,个人豆瓣标记的第一部电影就是《梦》。如果说港片培养了自己在电影方面的兴趣,那么,黑泽明无疑开阔了视野,有了纵深。
黑泽明31部电影分评超级链接:
梦 天国与地狱 电车狂 影舞者 七武士 姿三四郎 蜘蛛巢城 罗生门 乱 袅袅夕阳情 泥醉天使
静静之决斗 用心棒 白痴 红胡子 美好的星期天 踩虎尾的男人 战国英豪 德尔苏·乌扎拉 八月狂想曲
丑闻 恶汉甜梦 我对青春无悔 活人的记录 野良犬 最美 马之诗 生之欲 姿三四郎续集 低下层
梅诗金公爵是个没落的贵族,也是个癫痫病患者,故事从他回国开始。他在车厢结识了罗果仁,之后结识了叶班钦一家和加尼亚。卑鄙的地主托茨基愿拿出一大笔钱将收养的孤女娜斯塔霞嫁给无耻的加尼亚。在娜斯塔霞的生日宴上,被人们看为白痴的梅诗金公爵愿无条件娶娜斯塔霞为妻。就在婚礼的当天,娜斯塔霞觉得自己配不上公爵,最终选择了罗果仁,最后被罗果仁所杀。 梅诗金公爵又称为“基督公爵”,他是作者理想的化身,也是堂吉诃德式的人物。他纯粹的爱别人,然而他却无力对身边的人产生影响。公爵虽然也爱上了叶班钦的女儿阿格拉雅,但他对娜斯塔霞的是怜悯式的爱,是拯救式的爱,或者说是基督式的爱,他想拯救她脱离罪。娜斯塔霞虽然也深爱着公爵,但是她内心中觉得自己配不上他,仍持续性的陷在罪中,内心充满纠结和痛苦。娜斯塔霞被杀后,公爵彻底变成了白痴,以爱拯救世界的梦碎了。
【北京电影节展映】黑泽把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原著嫁接到战后的日本,再加上舞台化的表演调度。使得部分角色性格转变、情节推进有所突兀。但仍有生日会等几场戏在出色的表演下爆发出动人的张力。可惜4小时原版已彻底遗失。男主角犹如一张白纸,任由世间污秽浸染。也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人性丑恶与善良。还是第一次看到原节子几乎整部电影都维持在面如死灰的阴郁状态
嗷,这个怎么办。我还是去找俄罗斯人拍的吧。
剪得支离破碎,估计没看过原著的很难理解
一刀剪下一半,也是杰作!日俄混血气息,也是经典!很喜欢两幕末尾借助旧宅阴暗底色,利用光线明暗变化投射人物心理的手法。另外,绫子与龟田的约会蒙太奇也是超赞的。【★★★★】
黑泽明试图借助陀氏文本讲述一个战争阴影下的荒诞寓言,《白痴》确有很多巧妙之处,有时甚至好到令人震惊,森雅之最后对“疯癫”的呈现也很到位,但就现存166分钟版而言,它没有呈现陀氏应有的疯狂与纠结。过分利用深焦镜头取代镜头运动和蒙太奇的它仿佛一部过度符合“三一律”的家庭伦理舞台剧。
让日本人演陀剧,实在是忒牙碜了。好在黑泽明还是从骨子里把握了原作的精髓。
没耐心一点点看完。像是在天龙看地戏,戴上脸谱,摆好姿势,情节和台词都是可有可无的,只是发出随便什么声音的借口。最后一段梅什金和罗戈任的夜谈处理得还不错。
【2019年4月21日-第九届北京国际电影节「致敬-摆渡西东:黑泽明」-中国电影资料馆-166分钟版】善人多磨难,好人不长命。从整体剧作角度来说,节奏缓慢且情节点设计平庸,人物情绪的发展完全是刻意而为之,剧情推动没有起到帮助。作为黑泽明这样一位名导,基本的导演思维水准依旧保持清醒,调度依旧精准,但实在是太平庸了,没有任何一个镜头有着《罗生门》、《七武士》、《乱》叹为观止的调度。
2008-10-15 20:46:20 哪天有兴趣看原著了再继续
整体不太完整流畅,戏剧式的场景和表演可能让人不太习惯,不过影片中还是有大量让人赞叹的场景/构图/镜头设计。黑泽明努力营造原著中的情感和氛围,将俄罗斯的贵族式崇高创造为日本式日常化生活中的情境,让人想到法国电影《天堂的孩子》及费穆的《小城之春》。虽然不如它们完美,但内核相通。
黑泽明的现代都市电影,当核心角色遭遇事件的矛盾属性达不到足够力道,只在面临诸如婚变造谣等民事纠纷而非自杀复仇或绑架等刑事重案,那么其古装武士片里特别出彩的演员情绪化表演与导演风格化运镜(比如配合演员走位的重新取景动推镜头)就会显出一种“大材小用,施力过度”。这在本片和丑闻中表现得比较突出。
黑泽明究竟是抽了什么风非要整出这么个畸形儿来?且不说故事改得支离破碎,场景氛围完全不对头,人物还原度也太低了,梅诗金公爵居然就被拍成了一个傻子(相比之下两个女性角色还算靠谱)......这么乱来的翻拍让我这种原著党怎么忍!!!
好长好长好长好长好长,但我想看更长更长更长更长的那个版本。只要活着就有希望。
很不错的片子,并不像说的那么糟,但还是希望能有完整版,黑泽明非常用心的作品
毫无疑问,这部作品在黑泽明电影中争议十分巨大,看过的人都有一个感觉,那就是情节过于拖沓,戏剧感不够强烈。又是改编自世界名著的作品,原版是266分钟的超长之作,已经遗失。可能对于没看过小说本身的人不太好理解故事要反映表达的东西,裁剪了一半内容的电影也的确有些晦涩,但原节子和三船等演员的超强演技还是很有韵味,至少从那位白痴身上看到了纯粹、简单、爱,对于社会和人之间的思考也有所触动,可能还是看了原著后才有更深入的理解吧,此片比较文艺,266分钟的原版可能更加文艺。
黑泽明的改编电影是改编片中一种独特的类型,不管是《乱》《蜘蛛巢城》对莎士比亚的改编,《白痴》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改编,还是《罗生门》对芥川龙之介的改编,他都提供了把异质性资源进行本土化、当代化阐释的能力。陀思妥耶夫斯基原著中堂吉诃德和耶稣合体的人物,成为日本传统中带有一定伦理规约的“好人”(龟田)。水墨画般的色彩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冷色调有一种极强的还原和对应能力。《白痴》实际上还算陀氏抒情色彩比较浓重、格调较为徘徊沉郁、愁肠百结的作品。其实从《生之欲》《罗生门》等带有存在主义视角的作品,可以看出黑泽明和陀氏天然的近亲性,因为陀氏也被认为是文学中早期的存在主义作者。
原片4个半小时,硬生生砍成了3个小时,电影后半段砍的几乎惨不忍睹,每隔20几秒一个镜头切换,剧情几乎要靠观影者自己猜测,这部改装自同名小说的电影是我看过的黑泽明电影中最水土不服的一部。
估计大家看的都是166分钟版本,电影被剪切得太明显。名著改编风险极大,黑泽明也承认失败。整部电影神神叨叨,一股怪异之感,与黑泽明气场不合,原节子、三船等人表演也有别于他们在其他电影的感觉,看下来真的是整个人都不好了。。。
赤间-张扬-三船,龟田-仁厚=森,大野-妹-绫子,妙子,香山,东烟。纯真,诚实,和善。于奇正白痴比你还那个,即使是残花败柳我也会照顾你,我不在乎全世界笑我我认为你冰清玉洁,为何为了100万臭钱出卖自己给一个男人,把报的壹佰万日圆扔进火炉里了,冰上嘉年华那段跟鬼片似的,从没见过那么亲切心又纯洁的人,原节子被杀三船疯了森雅之推倒。
有点像《雷雨》,一种舞台剧感...黑泽明的镜头下,原节子美得像妖精,她果然还是适合在黑白画面中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