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中国的电影创作者和观众对西藏投以越来越多的关注,题材上也呈百花齐放之势,比如讲述边缘人故事的《塔洛》,讲述磕长头的《冈仁波齐》,又比如探险题材的《七十七天》还拿到了过亿票房。而这部《天籁梦想》,则将目光聚焦到四个追逐歌唱梦想的少年,讲述他们暖心又动人的故事。
通过追逐梦想来传递励志精神内核的电影有很多,但《天籁梦想》无疑是最特别的一部。它的特别之处首先是四个追梦的少年都是藏族盲童。他们为了实现上电视表演的梦想,瞒着父母和老师,踏上了前往深圳的冒险旅程,在历经坎坷之后终于登上了梦想的舞台。这部单线叙事的电影其实很像一部四个盲人少年奇妙探险的公路片,而一路上四个少年的种种经历,在这个过程中心态和人物关系的变化,构筑起了一个又一个小高潮,90分钟的电影一点不闷,看完甚至觉得意犹未尽。
《天籁梦想》想要表达的核心,是四个盲童少年追逐梦想的过程,完成了看似无法完成的任务。导演张唯告诉我,这部电影的源起是一档真人秀节目的,当时几个来自西藏的盲人少年拿到了不错的成绩,这件事引起了他的关注,他们是怎么到的上海?为什么要参加这个节目?他们的梦想是什么?带着这些疑问,张唯开始了大量的采风和采访。
为了真实还原几个参赛者的故事,张唯辗转联系到了当时参加选秀节目的主唱,她也同意出演,没想到后来因为种种原因这个计划搁浅,不过张唯不改初衷,最终还是找的藏族演员,并且影片中几个男孩,以及饰演尼达老师的演员也都是盲人,这些演员在电影中的表现一如平常,看不到一丝表演痕迹,他们仿佛在讲述自己的故事。
这段丝毫未经修饰的故事,展现出了极其真实且动人的力量,并且有极强的代入感,四个盲人如何从珠峰下的小村去到拉萨机场踏上前往深圳的飞机?在这段路程中,导演不吝篇幅的展现了藏区的民俗民风,有庙宇和壮美的风景、有草原和羊群,有载了他们一程的拖拉机以及将他们送到拉萨的哈雷车队……在这个过程里,观众能看到人性的温暖和光辉,有很多段落回忆起来仍会历历在目,比如四个少年走到一半打了退堂鼓,在准备放弃的时候,放羊的青年给了他们鼓励和信心,得到的回馈是塞进手心里的两只酥梨;他们碰到了哈雷车队,明明是相反的方向,但车队还是义无反顾的将他们送到了拉萨。这种相助充满了现代的侠义精神,在寒冷的冬日里让人觉得很温暖,并且这种人性的光辉离我们并不远,就在我们身边。
而对于盲人这个特殊群体,导演张唯其实也有他自己独特的理解。他没有带着悲悯和同情的情绪去创作电影,而是像拍摄正常群体一样,去创作《天籁梦想》,这样的情绪决定了电影欢快、明朗的基调,电影没有刻意的煽情,电影里的盲人也不是失败者,他们需要周遭人的帮助而不是救助,他们需要鼓励但他们鼓励了更多人。无论是放羊的青年,还是哈雷车队,其实对四个少年的帮助也不是出于怜悯和同情,而是被他们追逐梦想的决心打动。
《天籁梦想》通过一段逐梦之旅,展现了西藏和深圳两座城市的风貌。这两座城市其实也是凸显中国城市建筑和文化的两极,西藏有壮美的风景和古老原始的建筑;深圳则是典型的快节奏都市,充斥着现代感和多变。电影微妙传递出了不同城市氛围对人性和心态的影响,以及不同文化的冲突和妥协,四个少年中的图丹,从出发时下定决心要将小伙伴们送到电视台,到最后和舞台近在咫尺,但四个人却产生了隔阂和矛盾,导演通过镜头的铺陈,来完成了这种情感和心态上的变化,将追求梦想的欲望和人性的冲突与挣扎展现的淋漓尽致。
在电影的结尾,四个藏族少年如愿以偿的登上了梦想的舞台,为观众献上了一曲天籁之音,电影在歌声中收尾,观众沉浸在梦想实现的感动,以及唯美的歌声中久久不能自拔,《天籁梦想》用一个朴实无华的故事,再一次告诉观众梦想的意义和伟大,也让观众又一次深刻感知了藏区文明,在竞争激烈的贺岁档,强片林立中,《天籁梦想》很容易被忽略、被遗忘,但是这确实是在当下的市场环境中,难得一见的走心好电影,值得买票观看。
今年中国电影的总票房又一次刷新了记录,正如《战狼2》一样国产的商业大片层出不穷,让本就市场空间极小的公益片、文艺片在夹缝中求生存。还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我们依然能看到像《冈仁波齐》、《七十七天》这样的电影能创造出亮眼的票房成绩。在如今激烈的贺岁档中,一部《天籁梦想》的电影不能被忽略,它聚焦藏族盲童,为了梦想,踏实征途,带给观众一次与盲童心灵沟通的机会。
这部电影带给你的不只是感动,更多的是一种力量。它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讲述一群盲童为了给同伴治疗眼睛,为了实现唱歌的梦想,偷偷从盲人学校跑出来,飞到深圳参加电视综艺节目,经过很多意想不到的坎坷,最后圆梦,用歌声感动了大家的故事,其中的小伙伴也接受手术治疗,重见了光明。
其实这部电影的故事很简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尼达老师和援藏医生的梦想,是呵护孩子们的尊严和健康。孩子们父辈的梦想是让孩子们循规蹈矩地活着,而孩子们的梦想则是不走寻常路,是带着音乐,走出西藏,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当不同的梦想碰撞,最终,所有的梦想都为了孩子的梦想让路!在纯真和童真面前,所有的世故和世俗都会低头。在纯净和爱心面前,每个人都会小心去呵护。每一部公益性质的电影和文艺片,都是因为导演的执着才诞生的,《天籁梦想》也是如此,如果没有导演的执着,我们可能不会有机会隔着银幕与这些盲童来一次心灵的对话。
因为高海拔和日照强等原因,藏区的白内障患者异常的多,导演张唯把镜头对准盲人的眼睛,不戴墨镜的盲人的眼睛,跟着他们拜佛、上课、组团、出发、一路跋涉、坐飞机、去海边、做节目、上电视。他用镜头替带我们的眼睛,去跟每一位盲童交换心灵。唯美的风景,干净的画面,清澈的眼神,灿烂的笑容,无杂质的音乐风格,简约而不简单。电影里没有多余的镜头,更没有多余的台词,镜头切换自如,画面流转且意味深长。没有花哨的特效,没有刻意的剧情,一切都如涓涓细流,沁人心脾,让你静静的去看待盲童们的梦想与执着。这样的电影该被更多的人看到,也该感动更多的人。
如《冈仁波齐》《七十七天一样》,在大银幕上感受藏区之美,是这部《天籁梦想》的一大看点,而盲童们内心之美,以及音乐之美,作为看过电影的每一个观众来说,那是一张享受,也是一种震撼。好电影,是有力量的。
不顾一切去深圳,藏区与深圳,好似两个极端,一个高度发达,一个古老原始,两种碰撞,在每个观众的心中会泛起涟漪。电影微妙传递出了不同城市氛围对人性和心态的影响,我无比希望,这部电影能够被更多的人看到,让更多的人去关注藏区,关注藏区的这些孩子,哪怕只是一个微笑的赞许,也会给他们战胜困难的力量。感谢导演张唯为我们奉献出了这样一部干净、清澈而有力量的电影,让我们近距离的感受藏族孩子的梦想,并与他们进行了一次心灵上的沟通。
盲人习惯戴墨镜。
普通人在生活中偶遇盲人,看到最多的是盲杖,很少看到眼睛。
墨镜就像一条无形的河,盲人在河的那边,我们在河的这边。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们跟盲人之间没有窗户,同情心肯定是有的,但心灵彼此不灵。
《天籁梦想》的导演张唯,把镜头对准盲人的眼睛,不戴墨镜的盲人的眼睛,跟着他们拜佛、上课、组团、出发、一路跋涉、坐飞机、去海边、做节目、上电视。
他用镜头替我们的眼睛,去跟每一位盲人交换心灵。
他希望观众懂,不交流的同情是歧视,不舒服,没结果。
当栏目导演安排盲童卓玛脱掉藏袍,穿上露肩装,化上明星妆,走上舞台,而卓玛一声不吭就放弃的时候。
我能感受卓玛的愤怒和失望,一个为收视率而消费别人梦想的节目,甚至都不能坚持选手的本色了。
当一直戴着墨镜的尼达校长,最终在真心的掌声中,摘掉墨镜,面对观众,双手合十,鞠躬致谢。
那一刻,我知道他的心灵在说:文明也是光明。
【备注】
若纳税有作用,则同情无意义。
特别是当我们计算“同情”的成本之后。
你知道你们公司或者单位一年需要缴纳多少残保金吗?
藏区题材电影,一直是中国少数民族电影里最神奇和热门的一脉,仅去年就有张扬《冈仁波齐》《皮绳上的魂》,杨蕊《金珠玛米》,赵汉唐《七十七天》等片子面世。最近有幸提前观影的《天籁梦想》有些不同,它是一部简单真诚的电影,小成本,以情动人,听说1月9日终于要上映了,期待会有一些同样真诚的反馈。
《天籁梦想》故事不复杂,片子也不长,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讲述一群盲童为了给同伴治疗眼睛,为了实现唱歌的梦想,偷偷从盲人学校跑出来,飞到深圳参加电视综艺节目,经过很多意想不到的坎坷,最后圆梦,用歌声感动了大家的故事,其中的小伙伴也接受手术治疗,重见了光明。
片子前半部分孩子们离开位于藏南地区江孜的家乡前往拉萨,一路走走停停,跨越高山大河、村庄牧场,就像一部简洁的公路电影,横亘在他们面前的困难是,四个人只有其中一个人有一只眼睛勉强看得见,导致行动缓慢,他们也没有多少盘缠;另一个难题是,他们内部意见不统一,常常吵架,冒出要调头放弃的念头。
好在孩子们内心干净,天性纯粹,最终还是决定要去远方,去唱歌给很多人听。千辛万苦到达深圳,他们又经历了一次内心震荡,演出过程中大家出现了一些争执,节目搞砸了,这时又是好心人帮了一把,让他们可以再一次重登舞台,放下一切去唱出真情实感。
这些年,中国电影票房总量一路走高,在商业浪潮的席卷下,公益电影反而稀缺,《天籁之梦》这样的片子不是出现在CCTV6,而是在影院上映,可能也是一种机缘。在大银幕上感受藏南之美,盲童们内心之美,以及音乐之美,作为有机会提前看片的人,还是觉得是很享受的事情。
这样的电影不好拍,第一是找投资难,愿意投资的人不多,第二是创作难,很难拍出孩子们自然真挚的内心世界,第三难是发行难,在院线里分一杯羹有些难,尤其像《天籁梦想》还是讲盲童,也就是说,拍好这样的电影,可能真的要有一颗纯真的心,需要一些打动别人的东西。这方面,享誉世界的伊朗电影是我们的榜样,《天堂的颜色》《小鞋子》《苹果》《醉马时刻》等等,这些都是感动了无数人的经典。
《天籁梦想》有其纯净的地方,片中盲童主观视角的大胆运用,朦胧,晃荡,却美好;盲童准备去外面,在有声地图上丈量拉萨到深圳的距离,他发现“只有一个手肘那么长”,天真得让人捧腹。
此外,让我难忘的是孩子们没有盘缠,就摘了故乡的一大袋鸭梨背在身上,既是食物,也是回馈给恩人们的礼物,一路走,一路贴身相伴,一只只静静的黄橙橙的鸭梨,就像孩子们天真无邪的面孔。
为了强调真实、亲切的基调,片子选用了非职业演员,片子的主角们在现实生活中就是盲童,他们在里面就像演自己,不用刻意模仿和发挥已经动人,唱歌、表演,不带一丝杂质,确实难能可贵。片中选用的西藏音乐是童声演唱的《洁白的仙鹤》,清澈,悦耳,丰盈,仿佛来自天籁深处,和片子的名称、和孩子们的内心很接近。
通过电影也透露了一个现实信息,由于高海拔、日照强烈,比起其他地方,西藏地区的白内障发病率很高,很多孩子小小年纪就患病,看不清世界,为今后的人生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如果电影上映后,能引起相关部门和爱心人士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可谓善莫大焉。
如果对《天籁梦想》这个片子有兴趣,真的要去影院支持一下。
习惯了坐在大城市的办公室里用键盘讨论工薪阶层的生存艰难,习惯了在拥挤的地铁或汽车中抱怨生活不易,习惯了网购叫外卖叫保洁通过花钱来满足自己日常生活或更多不必要的需求,沉浸于自己忙碌的都市生活中。
有时候会看旅行资料,有时候会看慢生活的节目,然而却忘记自己曾经连续数天走在人烟稀少的藏区,蓝蓝的天,遇到或质朴或带着一丝狡猾的人们。他们在不远的别处,一班飞机一段公路即可到达的地方,过着与我们截然不同的另一种生活。
曾经在冰山脚下与藏区的阿爸聊天,每头臧牦牛的价值他们从未想过用市场标价来计算。金钱不是他们衡量生活的标准。往近走到川藏公路沿线的镇子上,理发店的小妹妹用力抓撮着客人的头皮,对于城里来的我们,真疼。有次租车从一个镇子到另一个镇子,走了很多险峻的山路,后来聊天才知道,开车的男孩子只有十六岁,没有驾照甚至完全没有考驾照的概念。也曾遇到过很多很多藏区的小孩子,我们像所有外来人一样对他们友好、玩耍、拍照。他们同样对我们有着无穷的好奇。
不能忘记的是小孩子对陌生人试探地接触,他们先是躲在或远处或门后偷偷地望向你,被发现就连忙跑开。渐渐熟悉起来,会围在你身边,要糖吃、看你给他们拍的照片或者给他们看手机里我们在别处的生活。我们一路走,一路相逢告别。有的孩子会哭,有时候我们会轻易许诺你们来城里玩,长大来城里上学种种。然而更多的是失联。当我们离开,我们的柔软与热情也留在了远方。
《天籁梦想》中四个藏族盲童,是我们曾经遇到的孩子。他们带着我们曾经丢下的城市印迹,丢下的柔软与热情,从珠穆朗玛峰的脚下出发,重新回到我们身边。卓玛不相信女孩只要会好好织布就可以,她认为自己会很多事情。索朗不想做按摩师,他喜欢音乐,想用音乐来养活自己。格桑想去看看深圳,看看大海,看看外面的世界。图丹还有微弱的视力,他的状况在变糟,他对是否会好起来没有希望,只想走出去用仅存的余光看看这个五彩斑斓的世界。哪怕是这个我们认为越来越糟糕的世界。
什么是真实?我们是否生活在自己的真实之中,又或者他们的生活才是真实的。为何每每遇到这些单纯的一门心思的人,不再觉得他们蠢笨,而会反思自己沉迷追求于虚妄之中,错过了人生最本质的存在。旷野、河流、雪山、鲜花、清澈的空气、凛冽的冷风……行至人生路,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历尽坎坷,笑泪交杂。孩子们对所有援助之手给予回报,没有金钱,只有一袋家乡的梨。这袋梨带他们离开家乡来到城市,这袋梨也是他们的家乡,他们的根,引领着他们回家。
《天籁梦想》是一首关于勇气与希望的凯歌。导演张唯用朴素自然的纪实性手法展现出中国社会中边缘人物的生存状态,更通过旷野的开阔、孩子的质朴、对梦想简单直接甚至是一根筋的追求,给予观众更多对自身生活的思考与启示。越来越忙碌的我们,正在并执着于去做的一切,为了什么?真的有意义吗?
这么好的故事,却被拍得每个人说话都声嘶力竭,非得用尽全部力气和别人相处,很失望
一群盲童想要上电视,一路上给每个帮助过他们的人揣的梨子。一群人来,一群人走。盲人要的不是同情,而是和普通人一样机会。
知道会煽情但还是被煽到。只是粗制滥造的整片真的拍的太烂了。梦想的故事虽然俗套,但是用心拍都不会太难看。这编剧和导演真的太不走心了。
小孩子的演技比大人们强,后面大人们演技简直尴尬癌要犯……
影片整体一般,盲童题材不错,西藏风景竣美壮丽,可惜没有拍出深度。最大的发现是西藏纯净通透的童声,插曲为藏族小喇嘛唱的《洁白的仙鹤》,片尾部分插曲为《绿度母心咒》,鹅上面有。
俗套也不免感动 看完想去西藏了
四个盲童,一次冒险和追梦之旅,看起来似乎有点俗套,但是看到最后还是忍不住心里沉甸甸的。
最后演出的一段感动了
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讲述四个藏族盲童为了心中的梦想逃课去“一肘”远的深圳参加电视选秀节目录制,一路历经坎坷,同时也呈现了西藏景色绮丽。他们的执着和勇气及在台上的表现可谓天籁之音。但是孩子们天真纯真对梦想的执着不畏艰难和纯净的心灵声音还是很能戳中泪点打动观众
《飞越老人院》之姐妹篇:《飞越盲人院》。结局比较感人,不知道为什么将上海改成深圳,难道是拉萨-深圳机票打折吗?
真实人物改编,盲童本身的出演都让人无比感谢孩子们的支持,不管他们的身份,从激励的角度看,很用心呈现出来了。
两星给盲童们,全靠西藏的景色在撑,西藏题材都拍烂了,故事线乱套,情节乱套,莫名其妙。这部真的看的脑瓜子疼
這片子不能當電影看。按理說我們本來也是很diverse的。
挺纯真的,三星半鼓励,让我难忘的是孩子们没有盘缠,就摘了故乡的一大袋鸭梨背在身上,既是食物,也是回馈给恩人们的礼物,一路走,一路贴身相伴,一只只静静的黄橙橙的鸭梨,就像孩子们天真无邪的面孔。
唉
跟片
?
当时刚从西藏回来,碰到这类藏区题材的电影特别容易感动。尤其是小女孩说他们不上,我也不参加演出,最后在荧幕上歌唱天籁之音的一刻,浑身鸡皮疙瘩掉了一地。
盲童本属于弱势群体,但在这部影片中的几位盲童的积极乐观,追寻自己心中小小的梦想“想让奶奶在电视中看自己唱歌;想上电视,就能去歌厅演绎,赚更多的钱……”,使得他们不再是弱势群体。此片有着满满的正能量,美丽的藏族风光充当影片背景,更加让人感动、满怀希望!
幕后比正片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