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途岛战役

DVD

主演:亨利·方达,简·达威尔,Logan Ramsey,James Roosevelt,唐纳德·克里斯普,欧文·皮切尔,Jimmie Thach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1942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中途岛战役 剧照 NO.1中途岛战役 剧照 NO.2中途岛战役 剧照 NO.3中途岛战役 剧照 NO.4中途岛战役 剧照 NO.5中途岛战役 剧照 NO.6中途岛战役 剧照 NO.13中途岛战役 剧照 NO.14中途岛战役 剧照 NO.15中途岛战役 剧照 NO.16中途岛战役 剧照 NO.17中途岛战役 剧照 NO.18中途岛战役 剧照 NO.19中途岛战役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中途岛战役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本片记录了二战中1942年6月4-6日的美日中途岛海战,包括日军战机轰炸、美军地面还击、空中打击,以及战后清点伤亡的情景。影片全部为真实战争场景记录,解说由导演约翰?休斯顿(John Houston)、达德利?尼古拉斯(Dudley Nicholas)及詹姆斯?凯文?迈 克吉尼斯(James Kevin McGuinness)事后创作,并由多为好莱坞影星配音以加强效果。   本片或1943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导演约翰?福特在拍摄过程中受伤,苏醒后立刻再次投入拍摄,并因此获得紫心勋章。狐之歌警察与小偷生者如斯传奇的诞生(国语版)奉命之爱给爸爸的信粤语今天2014吉姆·加菲根:深灰失形今之俠者夏日蜕变黑金血泪电影版我心略狂清道夫第七季仇念奇妙的十个昼夜犬夜叉 完结篇一代宗师(国语版)手杖男人暗芝居第十二季大玉儿传奇喝彩!2015宋飞正传第五季最终幻想14:光之老爸老广的味道 第七季侵略!乌贼娘第一季剑侠在警局!鬼屋2017风骚律师第二季我是霸王龙阿优之兔智来了2武功山别恋烈火金钢小莉莉2003迷离时空(原版)第四季美丽2018摇曳露营△第三季绿夜双子星公主无尽的爱伯特·克赖舍:今夜来狂欢黑蝇

 长篇影评

 1 ) 了解一下史上最危险最华丽的战术:俯冲轰炸

拉得起来就是孙猴子,拉不起来则是猴孙子

说下这部,《决战中途岛》,作为一部战争电影,跟大家想象的不太一样,而且有一处难得一见的场面。

先来说电影本身,小弟称之为“战争科普电影”,这是有别于传统战争片的一种存在。

在我们印象里战争电影是什么样子?基本大家能联想经典战争电影就是《拯救大兵瑞恩》《兵临城下》《硫磺岛来信》《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乃至前不久的《血战钢锯岭》这些作品。

多数经典战争片给我的感觉就是通过渲染场面惨烈和角色深度刻画来达到“挖掘人性+反思战争”的目的,这个没有问题,不再多言。

但另一种战争片就比较少见了,就是《决战中途岛》的这样式儿。

我们可以称之为主旋律战争片,但这是相对于老美,对于中国观众而言“什么旋律”跟我们无关,在我们眼里本片除了电影奇观作用之外,恐怕就是“科普”功能了。

因为这部电影从1941年12月日军偷袭珍珠港,到1942年6月中途岛海战这6个月内的故事都给你讲了一个遍。

从美国人被日军揍得灰头土脸开始,到美国人发愤图强准备雪耻,一帮头秃的学霸整天窝在小屋里研究日本密码,期间还穿插了轰炸东京,珊瑚岛海战,以及约克城号3天被修复的奇迹(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最后还是沉了)等等,最后美国在战局不利的情况下以少胜多,成为太平洋战场的转折点。

说白了就是广撒网,群戏视角,事无巨细的战史都有展现。最终给人的感觉就是,用电影的手法拍了一部“纪录片”。

《决战中途岛》就是这样,是一部连小白都能看得懂的外国战争故事,哪怕你对这段历史完全不了解也没有关系,电影把这段往事说得清楚明白。而且所有出场的角色,都是真实历史人物。

PS,电影之后我还查了一下,就连尼克·乔纳斯饰演的那位角色,打下日本自杀轰炸机,最后被俘让人沉水里那位,都有真实记载,企业号二等机械兵布鲁诺·盖多(电影有改动,史料记载他是被绑在装满水的油桶里溺入海中的,电影里改为了铁锚)。

历史学家们,乃至部分军迷绝对会对该片嗤之以鼻,因为电影描述的内容就跟小学课外读物一样,毫无深度,平铺直述。

当然这样的叙述方式,也导致什么残酷战争的渲染、反思战争、刻画人性等,统统欠奉。说白了,就是把历史课一节课的内容拍了一遍。

对了,《决战中途岛》还是PG-13级——家长指导,血腥惨烈场面那是不可能有的。

但话又说回来,这部电影其实也给观众提供了一个台阶,毫无门槛,面向大众,这是本片的定位,噱头就是场面了。

导演罗兰·艾默里奇,拍过《独立日》《2012》的导演,最擅长大场面,但叙事水平一般,通常是平铺直叙,也谈不上深度了,完全是“感官系”的导演,这一点在《2012》里就能看出。

所以这也是这位很会玩大场面的导演,出道这么多年来一直不碰战争片的原因,我们常见那些战争片的特色他玩不转。

但《决战中途岛》恰好是这样的类型的战争电影。故事平铺,起承转合粗糙的不行,角色也一般。只是到了关键环节就直接上大场面了。

《决战中途岛》这样的战争科普类电影,并不是独特的,1970年美日合拍的那部《虎!虎!虎!》也是这样类型,就是对大事件的描述。

而且不错的一点就是意识形态,相对比较中立,敌我双方都有刻画,可见“宣传”不是主要目的。

PS,当然不能完全没有“意识形态”,还是有所偏向性的,比如本片大部分内容都是按照主流历史史料拍得,包括鱼雷换炸弹,命运5分钟等等,但并没有强化这些内容,而是聚焦于飞行员的无畏。
还有“抗日奇侠”南云忠一,电影里表现的还是相对客观。

所以一说战争片,有的观众觉得不想看,包括女观众觉得血腥残忍,也怕看不懂。没事,这部电影绝对没有问题,没有门槛,完全可以当娱乐片看,就看狂轰滥炸就行了。

PS,比如我这种伪军迷,我一直错觉珍珠港和中途岛之间隔了很长时间,结果看完电影才认识到,原来只有6个月,日本刚把美国背刺了,没过多久就让人家给揍了。

什么?认不清角色,没事,本片的几位主演都是熟脸,漫威的反派、DC的反派、速激的反派。。。

可见本片的选角还是煞费苦心,关键是竟然跟原型挺像,尤其伍迪哈里森饰演的尼米兹。

关于电影的部分,到此为止,下面说说电影里难得一见的场面,相信很多喜欢军事的朋友,都是冲着这一处来的:

人类战争史上最危险也是最华丽的战术:俯冲轰炸!

从上往下加速俯冲投弹,这种如今早已被淘汰的奇观战术,就像游隼猎食一样,从天而降一头扎下去,根本刹不住车,谁知道最后怼在什么上面,绝对是玩命。这才是《决战中途岛》最大的看点!!


投弹的艺术

在那个没有雷达、制导,只能扔“铁饼”的二战,扔炸弹绝对是一门学问。

咱不说B-29这种配备轰炸瞄准具的专业轰炸机,单说可以挂载炸弹的单引擎战斗机(比如零式战机就可以挂炸弹),如何瞄准目标?

因为飞机高速飞行时,投掷炸弹会由于具有惯性,在下落过程中难以命中目标。所以有一种专门的投掷机动,就是下滑轰炸的方式,建立一条角度较小的俯冲航线,机头对准目标朝下俯冲,目标套入瞄准具,可以提高精度。

但并没有什么卵用,因为战机速度太快,俯冲角度比较小,投弹精度并不高,能不能命中还是随缘(如下图)。

在这种基础上,英国人就发明了一种更夸张的战术就是俯冲轰炸。在一战的时候就被英国皇家空军采用。后来被广泛运用,直到产生了专门的俯冲轰炸机。

这种战机的机身是特殊设计的。首先飞行速度不高装甲很厚能够承受部分炮火,其次能承受大角度俯冲和拉起的过载,还有俯冲减速板,所以俯冲角度可以更大。

俯冲角度有多大,电影中有所展示,可以达到70-80°大角度,俯冲航线接近垂直!

此时,只要把目标进入瞄准具,保持俯冲角度和航向,到达一定高度可以投弹!这种可以在保证精度的情况下,还能保证速度!不知道要比B-29这些大轰炸机高到不知道哪里去了!

投弹结束,马上拉升飞机,拉得起来就是孙猴子,拉不起来就是猴孙子。

这种投弹方式的精度,别说军舰了,连小小的坦克都能打,而且打得都是对方最薄弱的“脑袋顶”,炸弹的威力辅助以加速度,什么装甲也扛不住。

《决战中途岛》里贝斯特就是用这种战术,用炸弹把赤城号航母的甲板给砸穿了,炸弹砸到第二层才爆炸,引爆了弹药库,一发入魂。


“耶利哥号角”

电影中,贝斯特他们驾驶的是著名的SBD无畏式俯冲轰炸机,而且有个细节,投弹的时候有专门的投弹辅助器,向前把炸弹甩出去,为的是要把炸弹朝外甩出螺旋桨旋转半径,否则扔个炸弹把自己螺旋桨打掉了,那就乐子大了,真成了倒栽葱。

二战中最著名的俯冲轰炸机,就是德国的ju-87“斯图卡”,这玩意空战菜的一逼,专门为了俯冲轰炸设计,最高可达600km/h的俯冲速度,快赶上喷气式飞机的速度了。而且投弹精度高,据说牛逼的飞行员能把炸弹扔人家烟囱里。

德国闪电战打得漂亮就靠这玩意,不仅能把波兰人吓尿,苏联人也肝颤,德军王牌飞行员汉斯乌里希曾驾驶“斯图卡”摧毁了500多辆苏军坦克。而且斯图卡俯冲的声音被称为“耶利哥号角”,能给对方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

这位说了,这么个投弹方式,不被打下来吗?而且飞行员能受得了?

问得好,这种投弹方式,除了一头栽地上外,真不容易被打下来,因为你的正上方才是漏洞。

就拿中途岛海战举例,早期二战军舰的防空火炮,其布置和射界都是给鱼雷机准备的。

谁家炮火很少往脑袋顶上打,就算能打到,也是一个及其别扭的仰角。

想要收拾俯冲轰炸机,多数靠协防交叉火力。但当时的战场上,又不止俯冲轰炸机一种,比如跟贝斯特撕逼的那位林赛,他是开鱼雷机的。

当时的战场上就是这两种飞机协作,林赛带着鱼雷机“佯攻”,负责吸引对方防空炮火。

最终鱼雷一发也没命中,还把命搭上了

(其实个人感觉,这帮鱼雷也是倒霉,当天战术应该是互相打掩护,鱼雷炸和炸弹炸配合,结果俯冲轰炸机和护航的战斗机都跟丢了,鱼雷机先到了战场,导致身边连个打配合的都没有,全部送了人头)。

这样一来,鱼雷机反倒把对方的零式战机吸引到了低空,给后来才到的俯冲轰炸机清扫了空域,后者在火力网中找空隙钻进去,一头扎下去,投弹爆炸。

投弹成功之后,那就倒霉了。

因为俯冲轰炸机太笨重,飞得慢且弹尽粮绝,俯冲拉起的时候既没有高度又没有速度,基本就是当靶子,对方战机和炮火随时可以欺负,所以这个时才是俯冲轰炸机最难的时候。

那么高的加速度、全凭头铁,所以轰炸机的名字叫“无畏式”。

所以二战后期,俯冲轰炸机就不行了,包括德国“斯图卡”都被英国空军欺负的转移去了北非战场,后来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这种玩命的战术也消失了。

综上,这才是《决战中途岛》最大的看点。

PS。想象一下当年《珍珠港》的投弹方式,还记得那个著名的情节吗,也是炸弹砸穿亚利桑那号的甲板,引爆弹药库。这种投弹方式,叫水平轰炸,而且是97式鱼雷机投放的800公斤大炸弹。但拍得很外行,鱼雷机投炸弹一般是编队飞行,而且弹道效果也不是这样,所以这片是水平轰炸的方式投了一颗俯冲轰炸的炸弹,这是不专业的地方 ( 评论中有朋友误解了,我不是说投弹方式不专业,而是拍得不专业,我没说清楚,造成了歧义,抱歉 )

当然话又说回来,《珍珠港》的空战戏份则完爆这片。。。

所以不管怎样,这应该是第一次在电影中如此详尽的展示了俯冲轰炸这种战术(1976年那部《中途岛之役》效果一般),且异常华丽,把这种战术的危险和奇观效果真的体现出来。

PS,说起《中途岛之役》,该片最为可取的地方就是引用了大量纪录片镜头,就是当年约翰·福特在战场上拍得中途岛战役纪录片。

没错,电影里那位被扫射的拍电影老头,就是约翰·福特,这是也是真事,福特导演为此还拿下了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
当时好莱坞还有其他导演上战场拍摄的,被称为“五虎将”,Netflix推出的纪录片系列《五人归来:好莱坞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是说的这部分典故。

或许电影不免夸张,或者该片也跟大家想象的战争片不一样,但不要紧,俯冲轰炸真的是肉眼可见的刺激,第一人称视角。


彩蛋1:鹦鹉螺号

电影中,美军第二波轰炸机出击后一直找不到目标,在燃料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大队长指挥官麦克拉斯基(卢克伊万斯)还是决定继续搜寻。

结果找到了一艘高速航行的日军驱逐舰“岚”号。

于是美军机群偷偷尾随“岚”号驱逐舰,很快找到了日军的四艘航母,让其中三艘放了烟花(飞龙号是当时日本海军唯一的面子。。。可惜然并卵,还是沉了)。

这艘掉队的驱逐舰,引导了美国的胜利。它为什么掉队,因为一艘潜艇——SS-168鹦鹉螺号(以《海底两万里》里的著名潜艇命名)。

这段电影也有展现。鹦鹉螺号潜伏,发射了几枚鱼雷都脱靶,“岚”号为了阻止潜艇上浮才留下来,扔了一通炸弹之后,就去追赶大部队,结果莫名其妙的成了胜负手。

好玩的是,这才是鹦鹉螺传奇故事的开始。

包括他们1942年跑去东京湾击沉了一艘驱逐舰,竟然完好无损的回来了?!还合影留念呢(后来被用到了宣传画中)!

作为潜艇装载了2门152毫米舰炮,一度被当做小型驱逐舰用,敌机来了就下潜,敌机走了就上浮当炮兵,给登陆突击队提供火力支援,打完军舰打坦克,还打下了一架飞机。

在鹦鹉螺号22个击沉战果中,有一多半是舰炮。。。

所以人称“上天入地鹦鹉螺”,他退役之后,人类第一艘核动力潜艇继承了这一舰名。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了解一下,很有意思。

隔壁知乎这篇关于鹦鹉螺号的文章,推荐看一下:

世界军事史上有哪些骚套路/骚操作?

我原本对二战一点也不感兴趣,正因为从这些趣闻和故事中找到乐趣,才慢慢开始对二战史产生兴趣,当然前提条件是,谨防假冒,后来我才发现,当年读过的不少二战故事都是假的。。。也是很郁闷,所以,其实需要看一些战争科普电影。。。。


彩蛋2:王牌飞行员

电影中,主角贝斯特的事迹是真的,扔了3枚炸弹,其中1枚炸弹扔进了赤城号的升降机里,砸进了机库引爆了炸弹和鱼雷,最终一枚炸弹击垮一艘航母,创造了历史。

运气好是真的,但人家也是胆大头铁+技术高,之前就是他们队里的投弹冠军,作风不要命。

也把贝斯特的搭档——“《阿丽塔》里的雨果”吓成那样,这孩子心说我怎么摊上这么一位。。。刚在《阿丽塔》里欺负了我,怎么又来了???

对了,这位的名字,他叫理查德·贝斯特,队友给他起了一个外号“迪克”,所以他的名字就是“Dick Best”。

人如其名,外国也有吊炸天这一说哦(开玩笑的。。。 dick 是Richard的简称 )

但也挺可惜,贝斯特因为吸入了过多碱性气体(电影中有展示),1944年就退役了,有了可以吹一辈子的战绩,不过这位挺低调,2001年逝世享年91岁,被安葬在白宫旁。

再说补充下另外两位角色。

掩护攻击的鱼雷机中队长林赛,中队几乎全军覆没,鱼雷一发也没有命中,自己也是有去无回,但还是为了表彰其英勇,1944年美国一艘驱逐舰被命名为“林赛号”以示纪念。

而大队长麦克拉斯基,就是找到了日军舰队那位,美国海军每年颁发的优秀攻击机中队奖,就叫“麦克拉斯基奖”

对了,他们都是海军哦,可不是空军,美国空军1947年才成立,二战里是陆军航空兵和海军航空兵,所以电影里他们都是海军。

当时不但美国没有空军,对面日本配置也一样,而且日本到现在也没有空军。


周末顺手也写了另一篇脑洞的文章,纯属娱乐,感谢支持,传送门

这套大型长篇战争伦理喜剧爱情科幻惊悚连续剧,你肯定看过

电影衍生的脑洞文章第二篇,用武侠的方式描述《决战中途岛》,权当一乐了!

“你有没有见过一种从天而降的掌法?”


公号:电影文酷

dreamcrowflim

微博:乌鸦·火堂

 2 ) 五灭美国不过瘾,炸仨航母才是这位大导的第一次满足

提到罗兰·艾默里奇,我的第一反应不是《独立日》《后天》《2012》,不是他新拍的《决战中途岛》,也不是“好莱坞拆迁专业户”、“全球地标毁灭者”的名头。

而是写在他姓氏里的“有钱”——Emmerich

艾默里奇,正经八百的本土富二代,老爸拥有豪华园林机械厂。上大学时,艾默里奇就凭借雄厚的后勤保障,游遍欧洲和北美。

当年看了《星球大战》,立刻转到导演系学习,毕业作品要求拍一部短片,因为过分有钱而没有限制,艾默里奇拍了一部100分钟的《诺亚方舟法则》,成为德国有史以来制作成本最高的学生作品

质量也不错,成为了1984年第34届柏林国际电影节的开幕电影。

那会本土媒体称他为“辛德尔芬根(德国城市)的斯皮尔伯格”,听着是好话,实际是热爱新浪潮的欧洲影评人在挤兑他。

所以艾默里奇很快进入好莱坞,拍够爽够震的科幻灾难片。

拍到今天,他连自己都很难超越了,于是带领拆迁队穿越到二战,重点破坏珍珠港、中途岛和日本航母。

这是他记挂了20多年的中途岛战役,是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典范,扭转了太平洋战争的局势,避免了美国人民学日语的悲惨结局。

这也是一场拼运气的战争,用艾默里奇的话说——

美军幸运地破译了日军情报密码,幸运地确定了AF就是中途岛,而不是在南太平洋。最最幸运的是,在当时美军最大航空母舰,企业号航母迷路之后,一个叫做米克拉斯基的人凭直觉跟上了一艘日本驱逐舰,并认为这艘驱逐舰应该是在归队途中。如果不是他,美国人可能就输了。

但拍电影就没那么幸运了,好莱坞已经不爱投资战争片了。

2016年的《血战钢锯岭》基本没在六大片场拿到一分钱,众多小片厂凑了4000万美金,能拍出最后的大场面,全靠导演梅尔·吉布森会省钱。

艾默里奇也挺难,“好莱坞的制片公司当时不愿意拍这部电影,所以我满世界找投资。”

辗转反复,直到2017年,艾默里奇才圆了梦。

他曾在电影里五次把美国和地球推向毁灭边缘——《独立日》《哥斯拉》《后天》《2012》《独立日2》,但都不过瘾。

艾默里奇告诉我们,《决战中途岛》是他第一次真正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虽然杀青后又重拍重剪了四五十天,虽然一开始几位日本演员不相信他,但能把电影拍出来,他就视为“突破”了。

我们也聊了时下热门的话题,他不中意120帧的技术,对漫威电影的火爆十分不解,也分析了好莱坞为什么不再热爱战争片。

01、满世界找投资,第一次可以按自己意愿行事

Q:20年前你就想拍“中途岛战役”,根源是什么?

艾默里奇:我常常都在想,在中途岛奋战的这些人,不能被忘却。就算在美国,也没人知道迪克·贝斯特(轰炸机飞行员),他们或许知道尼米兹(美国海军五星上将,指挥中途岛战役),却不知道其他大英雄。

迪克·贝斯特

Q:从战争片层面上讲,你有怎样的抱负?

艾默里奇:抱负?嗯,希望能不一样,能给观众新的感受。对我而言有意思的是,不仅仅是去拍摄一场战争,而是全面体现这6个月中的情报分析、战略部署、俯冲轰炸等,俯冲轰炸是美国人能赢的很大原因。

我一直有个感觉,就是战争片的拍摄必须非常贴近人物,不能泛泛地讲一个大型故事。

我们选了3条主线,情报官埃德温·莱顿、作战指挥官切斯特·尼米兹,还有“企业号”航母。6个月的奋战后,这个航母对赢得战争具有关键意义。还有日本指挥官的故事,对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他们的很多指示是很大胆的。

Q:之前的《珍珠港》,为了强调影像感,镜头会跟着一颗炸弹直接炸到战舰里,《决战中途岛》你怎么去呈现这个战争的场面?

艾默里奇:你说的那个镜头我很了解,我觉得那算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不太喜欢那种所谓不能拍的、没法拍的镜头,即使是全数码模拟出来的镜头,我也要想想我要用摄像机拍的话,角度放在哪、怎么拍,才能够还原现实。

Q:电影也使用了不少飞行员主观角度,轰炸机俯冲时让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艾默里奇:不仅仅是主观角度的问题,虽然这是了解飞行员视角的重要因素。我们在其他方面也做了很多尝试,比如多角度的俯冲。

后来我把所有镜头剪辑好之后,发现不是很满意,于是下定决心,重拍所有的俯冲镜头。之后大概花了六到八周的时间,进行高强度的重拍重剪工作。

每个人都担心不能按时完成,我跟他们说非重做不可,因为给观众俯冲的真实感受才是最重要的,我很高兴我这样做了。

Q:李安在《双子杀手》中用了120帧的技术,你有没有想过使用或者开发一些新技术?

艾默里奇:不会,我不大相信这种技术,价格昂贵,制作复杂。毕竟全世界绝大多数的电影院都只能播放2K的影片,这个比例甚至是99%,你基本是为2K服务,那就要尽全力将2K做到最好。

如果你有非常好的表演,不论是用广角还是近景,都能拍好。这对我来说是很重要的,比技术更重要。

Q:拍了那么多商业大片之后,《决战中途岛》对你来说还有什么大的突破吗?

艾默里奇:让我想一想。就是我终于拍出来了?(笑)好莱坞的制片公司当时不愿意拍这部电影,所以我满世界找投资。

目前为止最大的一个突破是,我第一次可以按自己的意愿行事,比如我不想走老套路来描绘日军,也不想要有大的欢呼场面,尽最大可能地进行真实描述。

Q:你会一直坚持自己的想法?

艾默里奇:我可能更极端一点。作为导演,在好莱坞不能听到“NO”就停下来。

02、日本演员一开始对这部电影表示怀疑,好在我拍的不是日本陆军

Q:二战一直是电影创作者重点关注的历史,但一战好像不太被人问津,你怎么看?

艾默里奇:我认为历史学家也很难解释清楚,一战中大家到底是为什么而战,那纯粹是民族主义。

二战更有意思些,当时法西斯势力上涨,德国有希特勒,意大利有墨索里尼,西班牙有弗朗哥,日本也可以说是信奉法西斯主义,好像法西斯掌控了整个世界。

而西方的同盟国,比如澳大利亚、美国、英国、法国的部分区域,是与法西斯主义做抗争的,大家是为“让什么统治来世界”而战,这是相当重要的战争。我们必须要教育现在的年轻人,不要忘却战争历史,否则一切将会卷土重来。

Q:几位日本演员要呈现自己国家的残忍和失败,作为导演,你有跟他们进行特别的交流吗?他们传达了什么观点和态度?

艾默里奇:一开始,他们其实是持怀疑态度的,因此我做了相当多的说服工作。最后让他们相信,我会公平、正确、准确地体现日本海军的形象。

幸运的是,这部电影讲述的并不是日本陆军,日本陆军在中国及世界各地都做了非常多的坏事。

据我研究,日本海军与陆军是完全不一样的,他们要么在英国留过学,要么在美国留过学,所以英语很好,非常了解美国,对同美国开战一直都持质疑态度。他们始终试着说服当时统治全日本的陆军,不要跟美国作对。

当时的日本首相东条英机是陆军大将,根本听不进去。所以当海军说赢不了美国时,陆军的回答是,一定会赢。

Q:电影中出现了一位在中途岛拍电影的福特先生,没有交代结局,你能讲一下他的背景信息吗?

艾默里奇:约翰·福特是当时好莱坞非常著名的导演(4获奥斯卡最佳导演奖,为史上之最),拍摄了很多西部片。二战开始后,一些导演希望通过拍摄战争电影,让人们充分了解到自己的儿子们、父亲们都在战场上的经历,于是奔赴前线。

福特的一个海军朋友跟他建议说,如果你真想拍摄一些实况,就应该去中途岛。他真的去了,发现中途岛调来了多架飞机,接着就突然发现自己身处战争。

他没有去防空洞躲着,而是爬上了屋顶拍摄,并且受了伤。他拍摄的《中途岛战役》时长18分钟,还获得了1943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

约翰·福特

03、我不喜欢超级英雄,也不太理解漫威为什么如此成功

Q:你的多部电影里都讲述了飞行员,你有没有过成为飞行员的愿望?

艾默里奇:我的家庭是有飞行员传统的。我有一个未曾谋面的叔叔,是二战时期的战斗机飞行员。

他的肺原本就不是很强健,驾驶战斗机上上下下诱发了隐性结核。战争结束后,他就一直咳血(影片中有类似情节),后面越咳越多,送到医院时,为时已晚。我大哥莫夫根·阿莫里的名字就是取自这位叔叔。

后来,莫夫根和我另一个叔叔海恩斯成了飞行爱好者。我从来没想过成为飞行员,但我对飞行和飞行员非常尊重,也很有兴趣。

Q:你的很多电影都出现了英雄,跟你小时候的经历也有关系吗?

艾默里奇:很简单。你去回顾我所有的电影,会发现讲述的都是非常普通的人,不得不去面对一些难以置信的怪事。比如外星人入侵,洪灾等。对我而言,描述普通人如何在非常状况下应对这些挑战,从而成为英雄是很重要的。

我不像某些人一样喜欢超级英雄,因为我根本就不理解这回事。我不明白世界上为什么会有超级英雄。

我在德国长大,那时候根本没有漫画可读,我很惊讶超超英电影会如此成功,或许是因为人们都希望能成为超级英雄,但我并不理解。

Q:那你怎么看待漫威电影?

艾默里奇:早期的某些电影我还是喜欢的,我很喜欢第一部《钢铁侠》,还有《蝙蝠侠》。他们之所以能成为超级英雄,是因为才能。而一旦事情变得太不可思议的时候,我就不再能理解了。

04、战争片越来越少,是因为耗资巨大而且不能拍续集

Q:1976年的《中途岛之役》也是群星云集,场面很大,对你的影片有没有什么影响?

艾默里奇:并没有很大的影响。我认为那部电影,在当时的战争片中也算不上是较好的,他们用了很多纪录片的镜头,将纪录片镜头和常规镜头结合到一起是很奇怪的。

Q:你最喜欢的三部战争片是什么?

艾默里奇:《遥远的桥》、《拯救大兵瑞恩》,还有一部50年代末60年代初拍摄的小电影,叫做《桥》

《遥远的桥》让我们了解到组织一场战争是多么困难。它对敌我双方的描述是均衡的,在基本想法上跟《决战中途岛》很相似。

《拯救大兵瑞恩》是我看过的电影中,最让人沉浸的一部,尤其是英国、美国军队从海滩登陆的一幕相当好。

《桥》很酷,反映了希特勒对军队的思想灌输,即使德国人当时已战败,他们却还要去捍卫那座桥。

Q:跟八九十年代不一样的是,传统的战争片越来越少了,你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艾默里奇:原因很简单。战争片的拍摄越来越难,耗资巨大,又拍不了续集,所以好莱坞的兴趣也越来越低。

Q:这样说战争片的未来好像一片惨淡?

艾默里奇:我想战争片始终都会有人拍,只是规模缩小而已。我目前所知的就有两三部正在制作中。我认为最重要的历史事件就是二战。

Q:你接下来的创作计划是什么?还是战争片吗?

艾默里奇:我的下一部影片是科幻片,有灾难成分

同时我还在筹备一部讲述1511年起,也就是16世纪初,关于玛雅人的电影,有点类似《与狼共舞》。

还有一个大型电视节目,是关于古罗马体育运动的,有格斗者、火战车等。我一直都在尝试糅合各种元素。我对历史片一直都有浓厚兴趣,现在拍这些片子,将人们带入到一个已经消失的世界,是相对容易一些的。

*文 / 空山


*本文首发于【第一导演】公众号(ID:diyidy)

*文中图片均来源网络,如有疑问请联系本号。

 3 ) 说一下这片子的几个点

1、对美国鱼雷质量黑的非常到位,全片美国鱼雷就没有一个炸了的; 2、很多人觉得这个片叙事太散,但珍珠港、马绍尔小规模空袭、杜立德轰炸东京再到最后的中途岛确实是一个非常清晰的逻辑链条,也就是回答了“为什么会有中途岛几个”这个问题; 3、不仅没有回避而且反复渲染了美国飞行员水平太菜这个问题; 4、海战场面上几乎所有的关键镜头和情节都给了SBD和俯冲投弹过程,没错,单从结果上来说,一开始陆航、F4F和TBD的几轮突击几乎都是白送人头而没有给日本机动部队造成任何实质性的损害,但他们为整个战局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同时吸引了大部分护航战斗机的注意力,我觉得他们的牺牲精神和发挥的重要作用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

5、由于过分黑南云导致这个片在实质上有点美化日本人,事实上南云也不过是个不太优秀的执行者,中途岛失败的主要责任应该在山本、黑岛和源田三个人身上,然而本片山本伟光正得如同一个先知,剩下两位则干脆没怎么出场; 6、不明白山口多闻为什么戏份这么多, 可能因为他全场出的错最少加上最后殉舰在美国人眼里显得特别悲壮吧; 7、不得不提的是可能是由于大量中资的关系美国人这次终于肯承认杜立德空袭给中国带来了多么可怕的灾难了,为掩护杜立德队及在随后惨烈的浙赣会战中牺牲的英勇同胞们永垂不朽。

 4 ) 四海之内皆兄弟,奈何风雨乱人间

我一直有一个长期无法理解的问题:日本为什么和美国开战?

我们后人看待历史,就像开了上帝视角,从高空俯瞰一座城市,一切一览无余,我们知道所有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可以肆意妄为地马后炮。但是历史中的人就不一样了,他们非但看不到结果,连“现在”都看不清。别说找到最优路径穿越“历史”这座城市,在没有地图的情况下,能不迷路,不围绕一个地方打转就不错了。

再有,我们后人在聊政治的时候,总是喜欢以“国家”为单位讨论问题,比如中国怎么怎么样,美国怎么怎么样,日本怎么怎么样。其实并不存在叫”国家“的这么一个决策者,决策都是具体的人做出来的,而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决策机制,所有决策者都有反对派,最后往往是在各种各样的折中与妥协中得到一个既不是全局最优也不是局部最优的莫名其妙的决策。

日本海军部总长(永野修身)曾经问山本五十六:一旦和美国开战,我们胜算几何?

山本五十六曾经在哈佛大学学习,并担任过日本驻美大使馆的武馆,时任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司令。他说,如果阁下去看过底特律的汽车,德克萨斯的油田,就知道,一旦开战,根本没有把握。

凡是有所常识的人,即便是在当时那种国际关系和实力对比情况下,都能明白这是一个自取灭亡的举动。

为什么要南下,而不是北上?

在遥远的1941年,日本和苏联签订了《日苏互不侵犯条约》,你没看错,日苏互不侵犯。苏联的意思就是让日本放飞自我,好好建设“大东亚共荣圈”,没事不要干扰我的后门。坦白来说,从日俄战争开始,日本和俄国就是宿敌,不久前,日本和苏联曾经在蒙古的土地的上打过一仗,即“诺门罕事件”(1939),关键日本还打输了,所以干脆就不招惹毛熊了。

首先,真正决定日本南下的,其实还是日本陆军和海军的冲突。自从明治维新以来,以萨摩藩和长州藩为代表的日本党争贯穿了整个日本近代史的发展,最终形成了“陆军”和“海军”的冲突体系。而南下,是陆军和海军共同赞成的唯一方案。

再有,南下肯定是为了石油和橡胶等战略资源。后来日本的“南下”侵占了法属印度支那(越南),印度支那是整个中南半岛,包括越南、缅甸、老挝和泰国。

而这才真正侵犯到了西方国家的利益,于是美国冻结了日本在美的全部资产(1941年7月),英国,加拿大也都采取了同样措施,没有法国是因为法国已经沦陷了。所以日本再也没法从西方世界获得石油了。你如果从正面的角度去思考,这是美国要逼着日本到谈判桌上来,从负面角度思考,这是逼着日本开战。

那么真的一定要开战么?

在美国对日本贸易禁运后,日本曾经寻求外交解决方案。当时的首相叫近卫文麿(mi),从姓氏就可以看出,这是位贵族出身的首相,1919年还随日本代表团参加过巴黎和会。

1940年7月22日《时代周刊》近卫文麿登上时代周刊封面,那一期的英文副标为“Imitationof Naziism”(模仿纳粹主义)

近卫首相并不是一个和平主义者——恰恰相反,他推动了日本全面侵华。出于对实力差距的恐惧,近卫首相希望通过外交途径解决问题——日本不是想要和平,而是希望列强不要干涉日本侵略中国和东南亚,不要禁运石油,不要冻结资产。

当时日本的外交部长(丰田贞次),一直在努力通过外交途径解决问题,他的言论说代表了近卫政府的态度:虽然说,我们目前侵占了印度支那,那是因为资源短缺逼得,我们真的对西南太平洋地区没有企图。所以还请美国停止针对日本的敌对行动,恢复日美贸易关系。

首相甚至准备出访美国,会见罗斯福总统。而民族主义者十分猖獗,至少有两次针对首相的暗杀发生。日本和韩国自古以来就有暗杀传统,暗杀往往意味着政府换届。

美国总统罗斯福与英国首相丘吉尔在奥古斯塔号军舰上签署《大西洋宪章》

其实从1920年代,美国就开始截获破译了日本的电报的工作,也就是说,从一开始罗斯福就完全掌握了日本的外交和军事动向。

他一开始就知道日本人只是想进行一场务虚的谈判,然后在再断章取义,为他们自己的行动获得口实,罗斯福根本就不想谈,而是陪着日本人把剧本演完。罗斯福曾召见日本住美国大使(野村吉三郎),直接递交了一份警告,这份警告是不久前他和丘吉尔一起商议的(《大西洋宪章》):日本任何在西南太平洋的举动,都会引起美国的相应反应,从而最终引起战争。

天皇就不管管他们吗?

从1937年全面侵华战争开始,日本就开始召开“大本营-政府联席会议”,基本是每个月一次,大本营指的是军队,“二二六兵变”实际上就是军队掌权了,所以才会有后面的全面侵华。所以这个会议实际意思是“军队-政府”联席会议。

在1941年9月的“联席会议”上,进行了长达7个小时的讨论,主要是关于敲定《执行帝国国策纲要》的细节,这份纲要是海军起草,主要内容就是如何备战,陆军在细节上有争议,但大体不反对。总而言之,留给外交努力的空间已经不多了。

细节敲定之后,就是要向天皇汇报了。

裕仁天皇

对日本历史稍有了解的人,都会知道日本是一个君主立宪治国家,明治维新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大政奉还”,天皇的地位是写入宪法的。但是对日本历史再深入一点了解的人就知道,天皇在日本毫无地位,主要就是负责背锅的。公元1200年后,一直是武家掌权,以前是幕府,现在是军部。汉献帝还能把皇位给曹丕,天皇给皇位估计都没人敢要。

当天晚些时候,首相带着陆海两个负责人进宫见天皇。裕仁天皇问,一旦和美国开战,日本胜算几何?陆军负责人(杉山元)回答说,日本可以在三个月内取得胜利。天皇说,在支那事变(七七事变)你也是这么跟我说的,可以用3个师团发动一次决定性的打击,取得胜利并获得和平。

陆相杉山元赶紧狡辩道:中国幅员辽阔,遇到了很多想不到的困难。裕仁天皇反问他,大哥那太平洋岂不是更加辽阔吗?

海军这边的负责人(永野修身)赶紧插话进来——下面这个例子请大家记住,是一个万能句型,你总能用到的——我们当然不能保证100%的胜利,但这就像治病救人一样,医生认为有70%的机会手术能成功,而不动手术的话病人只有一死,那么医生也一定会选择手术。即便是术后病人死了,那也只能如此,这就是我们今天面临的形势。

第二天开御前会议,大家把联席结论汇报给天皇,各个负责人把国际形势和开战方案细节又讲了一遍,然而,对一个国力和资源都具有极大悬殊的国家开战,无论如何也是不合逻辑的,天皇表达了希望“尽最大努力避免日美之间出现最坏的情况”的态度。在一段尴尬的沉默之后,天皇问,你们为什么对我的问题避而不答?

最怕空气突然变安静。

这时候,极具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会上一般从不发言的裕仁天皇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开始读了起来:

“四海之内皆兄弟,奈何风雨乱人间”

这是他的祖父明治天皇在日俄战争爆发时写的一首诗,连读两遍之后,他说:朕平素深爱此诗,矢志不渝地怀念明治大帝的和平胸襟,事态已经至此,至感遗憾。

天皇,日本国团宠,背锅侠一只,我们并不能准确地知道他当时的心理状态和动机,但是,人生所有的抉择都是艰难的抉择,对于普通人来说,求学与工作,结婚与离婚,留下与离开,哪有什么标准答案,更不存在对与错,大家都是在赌博,我们是被生活裹挟,而大人物们被历史洪流所裹挟。

当每个人都只顾及个人利益时,集体利益就会走向不可描述的方向。

关于这首诗的解读,后世从来没有停止过争论,然而有一个重要的事实已经无法改变了,战争的倒计时开始了。

战争倒计时

御前会议结束后,一切基本上已经无法改变了,日本将通过军事赌博来打破对美国的依赖,至于赌博是否是一场灾难,却只能听天由命了。

近卫首相基本上是失败了,所以离开东京,直接跑到自己镰仓别墅去休息了。

东条英机

有一次近卫首相和东条英机讨论解决方案。东条的观点是,如果我们屈服,美国就会得寸进尺。我们有时候必须鼓起勇气做出不可想象的事情,就像从清水寺的舞台跳下去。

清水寺的舞台,是给菩萨表演的舞台,几百年来,这里却演化成为自杀圣地。东条英机用自杀来比喻对美开战,这已经很疯狂了,然而更加疯狂的是,东条英机居然成了接任近卫的下一届首相。本来首相人选不是他,他也不够格,最初人选是一位皇室成员(东久迩宫稔彦亲王),后来包括这位皇室成员在内的几个候选人都不想背锅,首相的职位就落在东条英机头上。

清水寺舞台

其实也并非没有外交解决的途径,美国也不是不想谈,至少也有推迟战争的意愿,因为美国并没有做好战争的准备。中国问题一直是和谈的关键,也就是说,只要日本愿意从中国撤军,就还有的可谈,然而这基本是不可能的,因为这是陆军的核心利益。

在东条英机的新政府里,指派了新的外交部长(东乡茂德),在鹰派的政府里,这位外交部长并非鹰派,这看起来很奇怪,但其实也不奇怪,总得掩人耳目,不能开战开的太过直白,要摆出和平的姿态。在第66次大本营-政府联席会议上,大家重点讨论了开战前的部署方案,这次会议开了长达17个小时,就是从早上九点上班开始开会,一直开到夜里两点。

在这次激烈的会议上,新外交部长开创性地提出了用25年时间从中国撤兵的时间表,以换取美国的和平的方案。你说是扯淡也好,缓兵之计也好,总之比完全不谈要好。

二战期间美国国务卿,科德尔·赫尔(Cordell Hull)

之前我们已经提到,其实美国早就掌握了日本的动向,美国已经明白了战争将在近期爆发,所有的外交手段都是在拖延时间。时任美国国务卿(即外交部长)赫尔,直接给出了一个近乎侮辱性的回复。他要求日本放弃自义和团运动以来就强占海外的所有领土,只承认中国的蒋介石政府。以此为交换,美国同意解冻日本资产。

当日本得到这个被称为“赫尔建议”的回复时,东条英机政府可以说是兴高采烈,因为,终于谈崩了,可以无拘无束地开战了。

偷袭珍珠港的时间,是12月7日,日本的宣战文件本来应该准时地在华盛顿时间中午1点递交给美国政府的,但是日本人的情报工作做得实在太差了,大使馆的解码工作一直到1230才完成,打印完已经快1400了。

更重要的是,美国政府当然可以截获电报,其实罗斯福早在前一天晚上9点就看大电报的部分内容了。军方之前已经向夏威夷和菲律宾的美军基地发出过战争警告,没必要当天晚上再发一遍。

我们经常听到关于珍珠港的阴谋论。其实从这个角度看,美国人确实是知道日本人要进攻美国的,而且也确确实实发送了战争警告,但是只是没想到,最后进攻的是美国本土,也没想到规模这么大。

5分钟定胜负

南云忠一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美军偷袭珍珠港。南云忠一,也就是中途岛海战的指挥官,击败了英国的Z舰队(Z舰队相当于英国的远东舰队)。日军攻占菲律宾,菲律宾之前是美国殖民地,麦克阿瑟负隅顽抗,美军怕他当俘虏,直接把他撤职接了回来,然后命令全体美军投降,1.5万名美军成了日军俘虏。

可以说日本海军从甲午战争、日俄战争,一直到太平洋战场都是战无不胜。

中途岛海战日本分6大主力部队,8艘主力航母(其他各类航母共计13艘)。美国其实就3艘航母,企业号、大黄蜂号和受伤的约克城号,也就是说日美兵力对比几乎是4比1。

不过日本怎么会输了呢?

其实战争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从日俄海战开始,世界进入大炮巨舰的时代。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变成航空母舰带着飞机互相打的战争模式。那个时代没有雷达网络,一般是靠无线电定向确定对方位置,但是开战前一般会无线电静默,那么基本就是往各个方向派飞机,靠肉眼寻找对方。

也就是说,谁先找到对方位置,谁就赢了。

对于日本来说,当天日本派出7架侦察机,但是有两架没能顺利完成侦察任务,而美军航母恰恰在在这两个区间。而美军的飞机一到,日本航母舰队遍遭遇终将灭亡的命运。

最后决定战争胜负的就是5分钟。

表面上看是运气,其实整个战争胜负是一点一滴的细节铸造的,就像我们之前提到的,日本外交和军事情报的每一个细节都被美国掌握。

日本海军一开始使用的是JN25B密码体系(紫密),后来盟军缴获了日军潜水艇上的密码本并进行了破译(1941),从此几乎全面掌握了日军的军事动向,日本其实有所发觉,在1942年进行了升级,采用第三版JN25C,但是由于太平洋上舰船众多,密码本一直没有换完,而这恰恰是中途岛海战的时间。最重要的是,直到最后山本五十六的座机被击落,日本使用的仍然是JN25密码体系,而整个体系早就被盟军掌握了。

罗彻斯特(Joseph Rochefort)

在电影中,尤其提到了这些情报工作者做出的卓越贡献。

罗彻斯特(Joseph Rochefort)就是剧中穿着睡衣和拖鞋的人,最早就是在船上玩数独,被舰长发现,后来被推荐去岸上破译密码。在中途岛战前报告的时候,他汇报数据极为精确,舰船数量,主攻方向,战略部署都一清二楚,尼米茨都觉得完全不可思议。而且最后战后双方数据揭解密,真的,和剧中的台词一样,“时间只差5分钟,方位只差5度,距离只差5海里”。

可惜的是,这位大功臣,不善言辞,不讨领导欢心,最后被贬去管理一个船坞,抑郁而死。其实他这种数学天才应该去华尔街的。

日本就真的没有选择吗?

我们总觉的,日本人的开战,是不可思议的愚蠢行为。其实对于日本来说,虽然不可思议,其实仍然有机会:如果速战速决,没准能逼迫美国签署个城下之约,从而承认日本的远东利益,这其实就是日本的赌博。

从这个角度来讲,日本的战略失误,其实还不止如此,按照局座的说法,何必要分成六大舰队?集中围攻美国舰队不好吗,而且就算中途岛损失4艘航母,还有9艘可用,可以接着打,并非没有希望。

可是山本五十六却选择了闭门思过好几天,这究竟是个人的战略失误,还是又一场政治斗争,我们不得而知。然而,最可怕的还是官僚主义,日本政府最后选择了把中途岛战争宣传为胜利的战争,因为佯攻部队最后攻上了阿留申群岛,而这与整个战局几乎毫无关系,还不如把佯攻的舰队调过来支援中途岛战役。

理性对比实力,日本完全没有赢的可能,但是除此之外,我们往往还忽略了很多非理性因素。

事实上,当时的国际形势越来越动荡和不安,西方国家对日本充满着敌视,对日本工业品征收高额关税,这催生了民族主义的倾向——这和今天的国际形势几乎是一样的。

于此同时,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动荡,昭示着西方资本主义秩序的破产,人们对英美主导的世界秩序产生了怀疑,那么西方人将再也无法主宰世界,属于东方的新的国际秩序将被建立。而中国的东北已经成为了一种象征:这意味着日本绝不会回到10年前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去,因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就意味着被西方剥削和奴役——这和今天的世界秩序变迁仍然几乎是一样的!

从今日世界种种现象,我相信这并非简单的日本精英阶层的一厢情愿,如果你也曾为阅兵热血澎湃,那么,这其实是整个日本国民,大国沙文主义和民族主义的狂热,而只要偏离这条道路,就会被认为贫穷、失败和耻辱。

近卫首相递交辞呈的时候,在辞职信里其实也明示了:如果我们愿意暂时牺牲我们的荣誉,接受美国的提案,那么一切还有机会。

在最后一次御前会议上(指的是偷袭珍珠港前),天皇的发言人直截了当地说,如果我们屈服,我们会一次性丧失甲午战争、日俄战争和满洲事变以来的所有领土(朝鲜,满洲国,中国华北,台湾和印度支那),我们不仅要忍受“支那事变”(指侵华战争)以来日本人民忍受的4年艰辛,我们还要再忍受更加的痛苦。开战的终极逻辑是:如果和美国主宰的世界保持和平,那就是耻辱,虽然开战可能失败,但至少是为了国家尊严而死。

日本是一个很奇怪的民族,很多日本高层有一种类似于武士的宿命感:战争会打起来,甚至可能意味着日本的毁灭,但是既然作为一个日本人,就应该忍受这种宿命,不能后退。

但是仔细想想,也没有什么可奇怪的,因为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不也经常奋不顾身做一些不可思议的事情吗?求学、恋爱、换工作、远离家园、还有歌唱祖国什么的,因为那些快感,给予我们幸福的力量。

历史真的很魔幻主义,其实整个交锋就是5分钟,6艘航母,100-200架战机,之间的对决而已。就是这几百名飞行员,却决定了几十亿人的命运。

然而历史充满现实主义,这几百个飞行员背后,是成千上万的地勤和情报人员,是美国数以千万计的产业工人,是几百倍于日本的工业化实力。在战争结束时候,美国已经有了约150艘航母和将近1万艘各类舰船。

今天的世界,重新回到了十字路口,民族主义、民粹主义、还有恐怖主义,都在伤害着这个世界,那么我们能不能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呢?

其实,毕竟,历史是胜利者用血书写的,全文完。

麦克阿瑟和裕仁天皇

 5 ) 《决战中途岛》打飞机打炮打航母,一部很爽的流水账

大家一定知道咱们的老朋友艾默里奇吧,就是《独立日》,《后天》,《2012》那个导演。

这一次艾默里奇带给大家的是《决战中途岛》,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或许正因为这样,才让影片和过去艾默里奇的特效灾难题材很不一样。

这种不一样,导致《决战中途岛》的显得有点奇怪,不管从动作角度还是叙事角度,接下来我们就着这两点展开聊。

既然是特效动作大片,我们先聊大家最关心的视觉特效,基本上也是管饱管够,海战相当精彩,尤其如果你是一位飞机控和航母控,估计你会更喜欢这部电影。

影片讲述了二战期间的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了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真正加入到二战战场上来,1942年6月4日,中途岛战争爆发,美国在军事数量上以小博大,赢得了这场战役的胜利。

《决战中途岛》的人物和线索展开得非常多,剧情以中途岛战役为主,但同时也买一送二,附赠珍珠港事件和炸东京事件,基本可以给观众展现了太平洋战争爆发初期最重要的那些战役。

人物方面也是到达了人人皆为群演的地步,导演的用意无非就是想把影片真正的主角,放在中途岛和战争本身,而不是角色上,这样的处理方式,不是不可以,但处理得如何,后面会详聊。

艾默里奇对大场面的把控还是很娴熟的,在片中的海战中,能把像我一位完全不懂战争战术的观众,也能简易看懂用什么办法收集情报,用什么方式打沉航母。

《决战中途岛》的预算只有1亿美元,对于一部2个多小时战争题材电影来说,成本并不算高,相比较10年前的《2012》,不讨论通货膨胀的话,《2012》都有2亿美元的预算。

同级别比较的话,几乎20年前的《珍珠港》,成本预算1.4亿美元,放今天估计得翻翻。

说这些就是解释为何影片中的特效动作为何显得特别CGI,毕竟这个预算没办法像《敦刻尔克》一样,真的搬一台IMAX摄影机挂在战机上天去拍,所以几乎所有战争镜头,都是绿幕上完成的。

这会让人觉得在看大型战争游戏的资料视频素材包,当然这里并不是贬义,因为如今的大型的战争游戏素材画面,出来的效果并不差。

特效动作聊完我们来看看影片的叙事,这应该是近年大制作战争片最白开水的叙事结构了,影片从珍珠港开始,到美国决定还击,再到炸东京,准备中途岛战役训练,决战中途岛。

这里其中的每一个环节,导演尽可能做到还原历史经典桥段,包括历史人物说过的每一句话也照搬进来。

这样的平均分配的说故事模式的弊端,会让影片看起来不像一部电影,每一场历史事件堆积在一起,看起来面面俱到,但整体来看就是一盘散沙,碎片化处理得太多,就导致影片失去了焦点和重心。

换句话说,影片更像是一部经过加工的主旋律军事记录片,别说导演魅力了,连电影的叙事魅力都不复存在了。

很多人会拿《决战中途岛》和《珍珠港》作比较,很显然《决战中途岛》不管在叙事上,人物塑造等各方面,都没办法和《珍珠港》作比较。

虽然在今天看来,《珍珠港》主角们的三角关系喜当爹情节确实有些狗血,但起码《珍珠港》在完成清晰震撼的珍珠港事件时,还加入了小格局人物的细腻情感,从共鸣的丰富层面来说,《珍珠港》做得非常好了。

对了《珍珠港》的导演是卖拷贝哦,没想到吧,当年卖拷贝还是能拍出正常出色的电影的。

回到《决战中途岛》,基于这样走马花式的白开水叙事,影片中的角色自然就不会成

为主角,而是隐藏在战役中去,成为推动战役的群演。

《决战中途岛》的叙事模式其实和《2012》差不多,《2012》是世界末日为主角,以男主为第一逃生冒险视角去展开,但《2012》就把预算成本放在了刀刃上,片中的角色除了主角还算脸熟外,其他的角色在当时并没啥存在感,这也让观众把焦点放在世界末日本身。

前面我说了这么做不是不可以,但让我纳闷的是,为何《决战中途岛》还请这么多一线演员,好演员本身没办法施展演技,这也算是一种成本浪费了。

而且《决战中途岛》的对白和角色的状态,感觉每个人都活在2019年而不是二战时期,影片里的每一个人物,完全没有任何紧迫感,似乎每个人都看穿历史面纱,觉得这场战役一定是势在必得,而且美军一定是会胜利的。

最让我觉得可笑的是,连日军的角色状态,也是放眼欲穿他们要输的感觉,要知道真实历史里,当日军偷袭完珍珠港取得胜利后,整个日本都处在极度膨胀的状态,感觉自己是世界第一,这也是导致之后日本骄兵必败的原因。

片中各种人物和对白,实在没法制造一丝的紧张感,我在看电影的过程中,就一直在想,什么时候到中途岛决战呀,我就是想来看看特效怎么样的,别在那飙文戏了。

而真正厉害的真实历史改编题材电影,是让观众即使清楚历史事件结果的同时,还能在影片得到紧张感,这才是剧本编织的力量。

最后,我给《决战中途岛》6.8分(3.5星),作为一部战争题材的爽片,影片抛开了战争反思和残忍,单纯突出整个太平洋战争初期的大场面,艾默里奇把他自己的最优点和最缺点都贡献给观众了。

 6 ) 身为多铆蒸刚教的一员,我竟然没被爽到

《决战中途岛》竟然不能取悦到如我这般皈依多铆蒸刚教多年、二战迷、海战迷的直男,暴露了现在好莱坞体制下像罗兰艾默里奇这样的导演的一个类型短板:他们似乎拍不好全景式的战争大史诗。

说句不客气的,我小时候看《大决战》的体验都比这部好。

为什么?

因为像二战这样史无前例的大规模战争尺度下,真正让人心潮澎湃的是最顶层的决策,而不是一群海上的牛仔。

好莱坞太沉迷于自己擅长的个人英雄主义叙事范式了,完全跳不出来。

与《拯救大兵瑞恩》《血战钢锯岭》这样以个人视角观察战争的电影不同,《决战中途岛》野心明显是想拍成一个教科书级别的、既忠于历史细节、又具有全景式宏大叙事的战争片。然而人物塑造的方式却仍然是陈旧无比的弧光套路:刺头飞行员一头一尾一模一样的降落方式;情报官员从最早的自我否定到最后带领破译团队准确预测;舰载机飞行员战友从一开始相互看不顺眼到最后的和谐谅解……充满了无聊的套路,每一条线似乎都可以拍成一部及格的电影,但合在一起却变成了史诗级灾难。因为当观众希望看到编剧能有更多能力把个人与历史这两种截然相反的叙事视角合二为一时,电影却不争气地在几条故事线中反复来回横跳,并穿插大量类似偷袭珍珠港、东京大轰炸这样的支线,暴露出了对影片整体节奏的彻底失控。

二战迷都了解,从珍珠港到中途岛,里面有完整的历史发展的逻辑链,有美日之间相互试探、博弈、过招,而本片却止步于展示事件而非事件之间的联系,观众只能可怜兮兮地根据飞行员回家次数来猜测时间是怎么流逝的。

请问珍珠港与故事主线有什么关系?杜立特空袭东京又与故事主线有什么关系?如果你想从战争角力的逻辑出发,那是可以的,但请不要把花这么多笔墨在一晃而过的人物身上,当观众刚想把情绪投射在他们身上时,你又让他们消失了。有豆友评价得到位:就像是你刚有感觉就换姿势的男人。

想讲历史,就好好讲大人物大事件。想讲英雄主义,那就好好讲小人物小故事。你两个座位都想占,屁股却没那么大,终究变成了一个四不像。

从历史迷的角度,《决战中途岛》最应该着墨的,是双方在中途岛进行战略决战时,历史开的那些冥冥中自有天意的玩笑。电影的确展现了鹦鹉螺号导致的一系列巧合,但请问你把巧合拍成了个人英雄主义故事中有趣的插曲,能体现出这是两个海军大国各自赌上国运的这种重量吗?

说实话,根本没讲清楚。我看百度百科的“中途岛海战”词条时倒还更激动一些。

归根结底,观众看一部电影时,所能调动的情感能量是有限的。当这些情感被他投资在“主角能不能把炸弹扔准”时,很遗憾,就没有什么剩余的能力去感受这场伟大战役的真正分量了。

罗兰艾默里奇,你把战役拍成战斗,服。

 短评

五星给它的克制。羡慕美国的是,它们不需要深刻,不需要反思,不需要挖掘人性,可以毫无历史包袱,毫无争议,毫无合法性危机,干脆利落地歌颂他们的英雄永垂不朽!387?

6分钟前
  • luer..一串字母
  • 力荐

在这个片子里面看到杜立特行动还是特别意外的,虽然并没有命中什么重要设施,但其现实意义远大于实际意义。卢克伊万斯看得人都好了🤓🤓

10分钟前
  • V.
  • 推荐

蛮喜欢这个表面“稀碎”的剧本,主旋律的底子、老派的作风,但做了许多碎片化处理。一男主+四男二,都是穿针引线的人,串联起将近上百号人物。巨大的群像(看过战争片中最大群像之一)、繁多的视角与散落的线索,也有效规避了个人英雄主义和煽情伦理问题(因为人太多所以不会过度煽情)。这种戏里的情感就是要淡化、简约,才能打动人。对日方的正面刻画也很出色。他们同样是坚毅、有血有肉、有担当有情义,从写到演都处理得圆满。不过,必须要指出本片最大的问题——在海空大战的场面上,特效cg用得太多,不免虚假。特别是在看过《敦刻尔克》后再看这种视听系统,实在是比较廉价、落伍了。

15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对比日本人想当然的激进,与其说美国人靠运气赢得了中途岛之战,倒不如说靠的是全军上下的稳扎稳打赢得了逆转太平洋战局的一战。而导演艾默里奇似乎也深得自己镜头下的尼米兹的真传,四平八稳地交出了一张新时代语境下令人满意的好莱坞战争电影答卷。编剧韦斯·图克和艾默里奇其实已经为观众做了“减负”,前者精准抽取了重要节点和人物进行戏剧加工,后者则通过强有力的控场,辅以其拿手的壮阔视听表现手法,将中途岛之战前、中、后的真实亮点和细节投射在了大银幕上。这是一个窥视文化和人文主义占据主导地位的时代,在这种时代语境下,以及美军常年征战导致的美国国内自发性反思与海外颜色性批判,越来越多的好莱坞战争电影开始追求对战争中的个体情感进行无限放大和关切,但完整地展现一场战争,仍需经典全景+群像式战争电影。

16分钟前
  • 圣迭戈-北岛
  • 力荐

Ed Skrein 才是真男主啊,这大概是他在权游之后拿到的最好的一个角色了,军装甚至有点蒙哥马利克里夫特味,关键这角色刚好还叫Dick Best……

21分钟前
  • 王大根
  • 推荐

我出镜最多的电影

24分钟前
  • 鱼雷
  • 还行

这就是那种绝对不能在影院错过的电影,超大银幕、轰隆隆的音效、火光四射的大场面,把整个影厅炸的天昏地暗,整个人放空 瘫在座位上接受海空大战的洗礼。这些年被漫威超英荼毒的都已经忘记真正的战争片是怎样的了,其实这些真实发生过的战役、真实存在的战士才是我们现实世界的超级英雄。罗兰·艾默里奇这部中途岛没有狗血的爱情,没有恶心的煽情,就是实实在在的给你科普那段惊心动魄的故事,战争越残酷越能衬托和平的来之不易,正如片中所说,没有人想要战争,希望世界永远和平 Love and peace~

28分钟前
  • 杀手的小学同学
  • 推荐

美国主旋律,但我感动了。主旋律战争片控制好立场才高级,这部电影做到了,歌颂美国军人同时,也不一昧抹黑日本军队,可以说不偏不倚了。海战场面宏大密集好看,把我轰傻了,挺好。

33分钟前
  • 小烨
  • 推荐

我一直以为二战的转折点是 李云龙攻打平安县城

36分钟前
  • 五桶
  • 还行

怎么港…这个片吧,就好像那种,每次你一觉的自己快到了,他就换姿势了的男人。

39分钟前
  • 一只小海绵
  • 还行

时代巨幕点映 整体质感还不错,特效加分,真实度也算比较合理(美军战斗机居然缺席,只有无畏大战零式),剧情没有狗血,但将领形象感觉不如老版。

44分钟前
  • Crazy Ivan
  • 推荐

想起二十年前在电影院连看三场《珍珠港》,从下午一直看到晚上。本片在故事上延续珍珠港之后的美国反击,全是身临其境的战争场面,我也找到了为什么喜欢看二战题材的电影,因为这里面有生活中太少的“男性气质”,包括日本士兵们刚毅的眼神,最后落泪也是日本将领与战舰共存亡的气魄。

45分钟前
  • 蒜 | BOY A 🌈
  • 推荐

好爽,紧张得手心冒汗,《决战中途岛》这种片子必须在巨幕上,才能感受到牵一发动全身的感官冲击和内心震撼,俯冲、横扫、爆炸、燃烧,天空辽远、海洋苍茫,烟雾的尽头似有一阵阵呛人的火药味、冰凉的海水扑面而来,美、日两国的对决,是信心勇气的对决,也是关乎国运对决,片子结合真实历史、真实人物场面做工到位,选角很有信服力,每个人物棱角分明,都有自己的人格魅力。战争片的拍法,无外乎以小见大、管窥一豹或者全景展示、排山倒海,拍惯大场面的罗兰·艾默里奇无疑是后者,这次也没让人失望。

47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战争科普片,没怎么渲染战争残酷,反而很有娱乐指数。剧情“一拖三”,看中途岛,赠偷袭珍珠港+轰炸东京,就那些战役都捋了一遍,却惊喜欠奉,讲了一个连小白都能看得懂的战争史故事,所以叫科普。场面好看,且第一次在电影中详尽的展示了“俯冲轰炸”这种华丽又危险的战术。艾默里奇每次给美帝拍马屁都开挂,这次也不例外,难得的是这次还塑造了立体的反派。主角几位演员跟原型很像(尤其尼米兹),但我方人员云集了漫威+DC+速激的反派,倒是搞笑

51分钟前
  • 乌鸦火堂
  • 推荐

完成度非常高,大大超出预期,本来还怕被拍成特效娱乐大片,结果意外地朴实踏实,叙事稳扎稳打,人物塑造传统淳朴,有了点看老片的感觉,不足之处当然也有,战线拉得太长导致重心分散,留给中途岛时间局促了些,如能再多一个钟头会更完善,经费严重不够军舰建模复制黏贴导致个别镜头产生“bug”,也有一些小细节失误,另外就是对鱼雷机中队的自我牺牲欠缺交待,会让不熟悉战史的观众误以为鱼雷机全是废材,实际上是鱼雷机吸引了零战与敌水面舰防空火力,为SBD俯冲攻击航母争取了空档。但总体瑕不掩瑜,要支持鼓励。二刷归来在大E官网上看了各中队战报,脉络更加清晰,对照电影,人物细节真是做得不错了,比如Gaido击落Betty、被俘被杀和Dickinson迫降被菲尔普斯号救起转送企业号的细节都有呈现,Gallaher的戏份则给了Best。

52分钟前
  • Favillae
  • 推荐

两个多小时的片长却丝毫不显冗长,卡司里全是熟面孔,心里默默挨个相认。最触动还是那幕:日本指挥官宣布战败,自己要随战舰一同销毁沉没。旁边的人说,我也留下来,一起欣赏月色吧。你知道的,有些瞬间的确即是永恒。看正如片尾打出的那行字:大海铭记不朽。

53分钟前
  • 眠去
  • 推荐

我熊熊燃烧的直男魂啊!好几次肾上腺素化成眼泪飙出了眼眶。首日场几乎清一色全男生,但是扛不住热血阿姨就爱看揪心又痛快的战争片啊~关键是卡司阵容也太豪华了吧。丰川叔出来的时候,跪了一下,浅野叔又跪了一下,伍迪叔又跪了一下……整场看下来都是喜闻乐见的老熟人,忍不住感慨了无数个“卧槽!”。作为老美的主旋律抗日大片,并没有刻意矮化日本人,将日本人呈现得愚蠢弱鸡,而是拍出了智谋与勇气的较量,最后火烧战舰的一场戏,甚至拍出了英雄末路、大势已去的悲壮感,哭得我……满脸是政治不正确的泪水。很开心没有安排缠绵腻味的爱情线,专注于展示战事,展示人与人之间的张力。娱乐指数4颗星,养眼指数5颗星。一本满足。

54分钟前
  • 匡轶歌
  • 推荐

本质上就是常规的好莱坞大片,但是看惯了抗日神剧再来看这部电影,差距真的太明显了。我们被抗日神剧残害多年,已经快要忘记正常的战争片是什么样子了。正常的战争片里没有裤裆藏雷、手撕鬼子、八百里开外一枪干掉鬼子……只有缜密的情报工作、精心策划的战略、以及抱着必死的决心和敌人拼个你死我活。敌人的战舰更多、装备更现代化,但是他们也有最顶尖的情报人员,最不怕死的战士。不是把观众当傻子的抗日奇侠,而是血淋淋的恶战。迪克·贝斯特这种以身体、以未来为代价取得胜利的军人值得铭记,布鲁诺这种宁死不屈、绝不泄露机密的军人同样伟大。日本军官选择和军舰一起沉入海底的镜头让人印象深刻,这不是美化敌人,而是尊重敌人。优秀的战争片尊重敌人,拙劣的战争片丑化敌人。因为丑化敌人就是丑化自己,尊重敌人就是尊重自己。

55分钟前
  • 朝暮雪
  • 还行

完美还原战列舰大道。完美还原贝斯特炸沉赤城。基本还原友永仗市机群起飞。基本还原飞龙号弃船山口多闻和加来止男与舰艇同沉。

59分钟前
  • Die Katze
  • 力荐

现在还能有人扎扎实实拍二战,拍英雄,难得。好莱坞已经没人愿意投战争片了,耗资巨大,没法拍续集,连艾默里奇都不得不满世界找投资。《决战中途岛》完全不是《珍珠港》那套披着战争片外衣的爆米花逻辑,气质更偏六七十年代经典老片,当然技术要比以前进步太多。电影用了大量飞行员主观镜头来展现美军出奇制胜的关键--俯冲轰炸,临场感极强(拍空军海军确实比陆军视觉更刺激)。除前线外,还展现了后方情报部门、指挥部门的工作,让这一历史转折点充满玄奇色彩:“我为美国历史上最重大的一次情报失误负责。”三线并行之下,片中群像人物也都非常精彩。包括对日本海军将领的复杂刻画,对善良的中国底层村民的刻画,还致敬了一下约翰·福特导演,揭示对于当前局势下的今天,和平究竟意味着什么。

1小时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