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s Van Sant: It came out of the need to sometimes have a scene that’s an exact same scene, but it would be great if nobody were actually saying anything. Because a lot of times like in our movie you could have a scene where they’re just having hamburgers and french fries and maybe you just need a break in the dialogue and you just want to play it as if they’re looking into each other’s eyes, but they're not talking about something else. So it really comes out of that editing desire. There are other technical reasons like if you have a long five minutes scene and the characters do something specific you might need to cut to something you can transition to. But you say things like if only they weren’t saying that line we could just get it done – it’s really for that.
打分:★★★☆
一句话评论:电影整体尚可。画面尤其优美,有些细节也很有趣动人。但如果你想看到《大象》那些大地惊雷般的作品的话,恐怕要失望了!
第一次来国际电影节的我对从出地铁站到进电影院为止一切都感到很新鲜。一路走下来,好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可谓是走到哪拍到哪。到处张贴着关于电影节的介绍与海报。一个不经意,你就会看到你喜爱的演员所主演的新电影的巨幅海报或是来自你自己国家你非常熟悉的电影人拍的电影的介绍。就这样一路进到电影院。事先我不知道日本人对格斯范桑特的认知度如何。单看当天的上座率,近千人的影院里,几乎是满席。
14:45准时,电影院关灯,大屏幕亮起。这是我第一次在大屏幕上看格斯范桑特的电影,也很有可能是最后一次。
电影的拍摄地是格斯范桑特的故乡—美国俄勒冈州的波特兰。电影的开场,以驾驶中的汽车的视角呈现出了一路的风景。格斯范桑特的家乡有一种独特的宁静,冬天冷清,孤傲般的宁静。一直以来我特别迷恋一种色调,就是东欧奥地利捷克那边的冬天的那种冷清灰色的色调。而在这部电影里,格斯范桑特也采用了这种色调。整部电影里除了女主角偶尔一两次彩色的装扮里有些鲜艳颜色之外,都是以灰色,浅棕色,和黑色为主。也许是要配合电影死亡的主题,也许是要衬托男女主角之间单纯的爱情。看完电影,我突然想起来:对!就是当年《我心中的爱达荷》的那种色调。
格斯范桑特真是文艺到骨子里了。开场的镜头里搭配了一首类似于美国乡村音乐的歌,尤其吉他特别好听,轻快,自由,好听到我几乎要忍不住站起来打拍了!后来看结尾介绍,电影里的所有音乐都是格斯范桑特的创作。
电影的故事用一句话形容就是:失去双亲的少年陷入深深的痛苦难以自拔,直到遇到身患癌症已到生命最后期的精灵般的少女。这题材真是像极了日本那些纯爱电影。虽然电影的角色设定决定了她最终悲惨的结局,但难等可贵的是电影的过程是如此快乐,动人,让人几乎可以忘记那一开始就注定好的安魂曲。可以说格斯范桑特运用他的镜头美学与有趣的细节设计让这部电影没有落入流俗。
敏感的少年一直耿耿于怀于当年父母的突然去世,甚至没有和他说一句再见。于是他跑去观看各种葬礼。在西方的葬礼上,有一个告别式环节,就是死者生前的好友轮流上去讲述他们记忆中的死者生前的片段。每一个葬礼上,男主角都十分认真地听着这个告别式。每一次聆听都是少年在寻找当年父母突然离世却没有留下只言片语的遗憾。 然而到电影最后,当女主角离世时,轮到少年上台发言时,他站在话筒前,却只字未说,满脑子都是自己与患病少女生生前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 表情时而皱眉时而愉快,却丝毫未有那种亲人离世所承受到巨大痛苦的表情。其实这些真实的回忆远比那浮夸的词藻来得重要。
与少年一样,身患重病的少女也喜欢去观看各种各样的葬礼。她想弄清楚,死亡究竟是怎样一件事情。对她来说,最大的梦想也是就是能够幸福地死去。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里,她遇到了脆弱痛苦的少年,同时也收获了美丽的爱情。她终于可以如她梦想那般幸福地死去,然而这究竟是死亡,终究会不舍。
在与少年玩角色扮演游戏时,少女因为少年任意修改自己原先设计好的故事而大发雷霆。少女指责少年在自己死去之后不应该随之剖腹自杀,因为这是懦夫行为。可怜的女孩!为了演绎一段梦想中纯粹的罗曼蒂克的爱情,不惜一切。可怜的男孩!这是怎样深刻的爱,这是怎样孤独的心,可以把自己把全心全意交付给另一个人,飞蛾扑火。
我们在年轻时都会做一些自己以为可以惊天动地但实际上很微不足道的事。当很多年过去之后再回头傻,也许会为自己当时的幼稚感到羞耻。但比这更糟糕的是,我们不再年轻了!即使是死亡,在遇到年轻和初恋时都显得如此苍白。
加濑亮在片中并不是演一个人,而是饰演一个灵魂。一个二战时日本突击队的战死沙场的士官的亡灵。很多看过电影的人都对其在电影中出现的必要性持怀疑态度。他总是在少年脆弱痛苦需要的时候出现在他身边,与他下棋,陪伴他度过残酷的孤独时光。直到最后加濑亮念出当年写给新仪女孩却一直未寄出的信的时候,我突然觉得这个角色好像当年那部《硫磺岛的来信》的延续。可是谁也没办法向导演求证这个问题。
电影结束后,加濑亮嘉宾出场亮相。采访中,他提到了导演的成名作《我心中的爱达荷》,也说到了电影拍摄中的小故事。直到采访结束后,加濑亮突然自己提出来还有一个事要说。可是话还没说,眼眶居然红了。他说当初接到这部电影时,知道导演是gay,特地去请教了身边的同志朋友,他不明白作为一个同志导演,怎样来拍一部异性恋的爱情故事。甚至在拍摄过程中他都抱着这种不解。而对于当初自己戴着有色眼镜看导演,现在想起来觉得十分愧疚。
2011年10月26日 发表于
http://cinephilia.net/
三星半,其实我还蛮喜欢这个调调的,所以说其实我内心是一枚小清新的女纸啊!丹尼斯太好看了,有了这样的男主再老套的剧情我都看得下去。特别是最后那一笑,哎,阿姨我的心都化了。Gus你要不要每次都能发掘美丽小男生啊!!
【悸动的心】那些让人费解的剧情小细节也刚好是它迷人的地方,和这个残缺美的故事一起让人猜想。小清新范本式的配乐和剪辑,加上迷死人的翩翩美少年,格斯范桑特带来了一部年度老清新,有时候美中不足的“不足”恰是美的所在。★★★
小弗朗哥和小格温妮丝帕特洛。。。。。。。。。。
清 新 致 死
真是受不了Gus啊,每个镜头每句台词每首配乐都直接戳中我全身的小清新神经!电影犹如一曲如此哀伤优美的青春小调,却又传达出直面死亡的乐观积极情绪。看片时泪目了好几次...
一个带有缺憾和伤感的故事,讲述生与死,探讨青春的忧伤。对我来说,影片似乎有点清新的过了头,看的不是很投入。两位演员倒是挺给人惊喜的~
喜欢米娅,但是不喜欢这种故事。小清新?坑爹吧~
淡如白水,男主角太死板了
沒有人永遠擁有青春,但永遠有人在擁抱青春。有人在不斷的緬懷年華,留戀往事,有人在殘酷中成長,不捨中放手。不管是怪癖少年,還是悲情少女,終究要奔向另一個明天,陰暗的,或者,絢麗的。難得看到GusVanSant這麼簡單治愈的清新電影。
Gus Van Sant总是那么让我讨厌,却又停不下来。。。老霍普后继有人
女孩好像凯特布兰切特。。。小清新。。。。
嗯,是长大了。
“如今我发现死很容易,找到真爱却很难。当我的战机俯冲,我将看不见敌人到脸,我宁愿想象你的双眼,仿佛雨水冻结的黑石。当我们冲向目标,他们说要高喊万岁,我宁愿低语你的名字。无论生死,我永远都是你的人。” 格斯·范·桑特玩起文艺和清新来真要人命,男主你还能再像一点付兰兰吗?
女主角的长相让我没法感觉自己在看一部青春的电影;加濑亮这个角色身上很多莫名其妙但是又非常吸引人的东西。
最大的梦想就是能够拥有爱情拥有幸福地死去。不过一切都是相对又相反的,如果你拥有了这一切你又何尝希望这来之不易的一切戛然而止?少年啊~这是你们绚烂易逝的梦吧!?小清新啊你们也想在最后的日子轰轰烈烈一番吧~ps最感动我的就是他们在墓园悠闲自在地骑车那场戏了配上粉红马汀尼的音乐浪漫啊!
青春期的忧郁不安, 固执冲动, 还有那无可救药的痴情. Gus再一次将镜头对准到年轻人这个特殊的群体, 这次讲述了一个被死亡折磨过但又将其看得比生命本身更重要的男孩是如何通过爱得到原谅和救赎. 当今还有谁比Gus更善于指导这类题材? 谁又会想到丹尼斯•霍珀那个老叛逆居然会有个如此清新帅气的儿子!
我希望自己在死期将近之时也能像Annabel那样用微笑去面对 过好剩余的每分每秒 用心的和自己喜欢的人做喜欢的事 即便幸福转瞬即逝 也不去抱怨上帝的不公 不给旁人带去任何压力 最后安静的离开。"better late than never." 谢谢你出现在我生命最后的时间里。
清新得想吐
真的没有男男好看
好腻味好闷骚的小清新啊,想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