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对旧制度的消解
2022-06-03 16:22
结局出乎意料然而合情合理,看似激进,反思起来其实我们同时正面临的也就差一点就到此处了(PS.后知后觉,两年后的2013年教宗辞职了)。开头先用现场氛围暗示了当下教宗换代所面临的背景和任务压力,选举过程则提出了特定情境下民主选举制的不对付性(宗教世界或世俗统治都适用),圣人角色回归普通人的特写和心理学家的引入则提示了个体意识觉醒乃至常驻的现代风格,整个传统过程和组织机器的严密运作,和群众依旧把扭转时势寄希望于寻找新的圣人领袖的思维惯性,在当今形势下显得那么不合时宜,结局的名正言顺翻牌则预示着此一体制已从内部彻底崩坏并一去不回头。如果说早期是建立、巩固和增益,那么现在则是走到了消解,(下句为主观反思,非本片内容)消解的因素可能有多种,科技、商业、权力和影响力、人与人连结方式改变的加乘作用、地域和信息流通的相对缩小、个体意识等……如果时代变了我们头脑还来不及转过来,则容易发生危险。
表演和编导精良。群体表演给力,各国主教和广场群众都是,从选角到抓拍镜头均达效果——可见群戏掌控力。对整个大矛盾的逻辑深思熟虑条理清楚,还能用贴地的情态和细节表现到位(如氛围烘托的精彩开头:出手就知有没有),难得,人物情节选择也精准且始终围绕主题。最后一星给题材,难得,也大胆。增进了梵蒂冈的知识。
如果说《儿子的房间》是以聆听为方法论展开心理治疗,《教皇诞生》则是以观看。南尼·莫莱蒂编织了一个巨大的关乎这个世界十亿人该去往何处的幌子,却终究只是洞穿了一个迷茫信徒的内心世界。
影片以几个圣彼得广场的俯瞰镜头与穿梭在主教队伍中的特写镜头,拉开了观看的序幕,人民仰望着神,又通过电视媒介检视着神。开阔而神秘的教廷内部构造令摄影机的取景更加自由,跳动的视点、随性的剪辑,搭配主教们统一的着装和生动的微表情,整场内部选举的戏也因此充满了戏谑的游乐感。银幕前的我们先于广场上拥挤的人群观看到这场大戏,熟谙心理调动的导演再次借“玩弄”神性同时把玩着观众的内心,由此进入了多重嵌套的观看模式:上帝观看人群、观众观看上帝、导演观看观众。
直至教皇的人选诞生,新一层观看也同时产生,即主教们对教皇的观看。心理医生与教皇第一次对话时,此种关系得到了极为漫画式的展现。平视镜头中他们面对面坐在画面中间,远景是围绕成半圆观看的主教,教皇正襟危坐,如同动物园里被观赏的狮子。
然而教皇究竟该观看谁?这成为了影片后程试图解答的问题。教皇告诉不知其身份的女心理医生,他是一名演员,这是他潜意识里的向往。的确,在他出逃之后,整个罗马便成为了他的舞台,他像个不安的孩子,如第一次降临人间自由呼吸,又被人群压抑得喘不过气。流浪在商场、咖啡厅、公交车、旅店,他扮演着另一个身份,观看着城市中忙碌奔走的人们,但难以掩饰的格格不入让他无法真正褪去神性,似乎只有神殿才是他的安乐乡。
一场漂亮的转场揭示了观看的本质。护卫被安排潜入教皇的卧室用抖动窗帘证明神的在场,他尽情享受着教皇的早餐,摆弄着教皇的礼服,在房间里放起悠扬的音乐。歌声传入休息室,主教们如接收到神的旨意,打着节拍翩翩起舞。歌声未停,镜头切向城市里漫步的主教,他驻足于沉醉的街头艺人,听着她唱起同一首歌。在这一刻,神性出走,被凡人的喜乐包围。
随后由心理医生组织主教们进行的排球比赛又一次强化了观看主客体的错位。医生曾试图解读圣经、讲授科学,主教们意兴阑珊,一次运动终于让他们抖落了光环。凡人观看着比赛,欢呼雀跃,卧房中俯看的卫兵(假教皇)兴奋得抖动着窗帘, 主教们发现了神的注视,打得更加起劲。直到他们收到教皇出逃的消息,比赛即刻中止。
影片步入尾声,教皇潜入剧场,成为了一名真正的观众,他对所有台词烂熟于心,如同穿梭回他尚未成神的过去。主教们闯入剧场,再一次唤醒了神,所有观众起身鼓掌行注目礼,观看的主客体关系再一次回归原点。
当然,教皇再也回不去了。他面对着摩肩接踵的人群,卸下了神职。站在高处的神完成了他的心理治疗,终于醒悟,可台下的民众又一次迷茫了。此刻的他们,究竟该观看谁?
是讽刺吗?还是启示?凡人的光芒令神自省,神的自省却令凡人消沉——一个无解的循环。
教皇诞生,看完了。 庄严肃穆的开场。但后面开始投票前摔倒的小插曲,消解了过分沉重的空气,很好的与现实气氛相接洽。 反差是电影营造戏剧冲突的主要手法之一,这部也不例外,看似无比伟大,人人渴望的教皇,其实没人想当。而这不是结束,在看似的滑稽后面,呈现的是沉重,没法给孩子打电话的心理治疗师,做噩梦的新教皇,沉重笼罩着每一个人。 当然电影只呈现了这一面,即规矩的沉重,权利的沉重。它没呈现的是,规矩被打破是什么后果,权力被滥用是什么后果,这些,只能在现实里,管中窥豹。 电影的主题太宏大了,一个核心问题是,自由与秩序,怎么兼容呢?可这没法回答,我们摆脱不了本能,挣脱不了人性。 我没有想控诉什么,我只是在想,我们怎么就变成了这样,我们怎么就,由衷的悲伤? 7分。(不理解后面为什么要着墨于高傲的心理治疗师与排球…)
随性之作。无神论者南尼·莫莱蒂也是个好演员,只会一种角色:心理医生。
又是一场盛大的意淫。导演一个人自编自导自演完成了他心中对于宗教、教皇的定义。电影总体还是可圈可点,意大利式典型的夸张和导演自己的想象力让电影增色不少,小老头们表现也还可以,只可惜现实世界中教会的各种丑闻和去过梵蒂冈见过教皇的经历让我很难接受电影里的设定。
居然这种结局!
老爷爷们打排球那场可爱又欢乐。而最后沉默失语又是如此压抑。充满对比,讽刺,值得深究。戛然而止的结尾太喜欢。
电影挺好,可不知为什么老觉得有的地方打不到点子上。某些情节甚至有漏洞。另外南尼·莫瑞蒂自己演的心理医生让人感觉刻意低俗化。总之本是一盘好菜,但调料放量欠准。
连教皇都罢工不干了。请关爱教皇。
我突然觉得很像中国古代皇帝自己出去玩或微服私访然后身边的人为稳住人心就说皇上闭关了或者找个假的来做样子。。。。好吧我康熙微服私访看多了。。。开头的仪式真有气氛,镶在现代社会中的古典时刻,遗憾中国没有了
对于一部宗教题材,讨论神性与人性之间产生碰撞和挣扎的电影来说,南尼·莫莱蒂举重若轻,用诙谐讽刺的幽默语调来描绘褪去神秘面纱的主教们,在全封闭的教廷中的平凡生活,同时又用沉重严肃的姿态来刻画逃走的教皇对其信仰和自我的迷失与挣扎。排球赛尤其欢乐,戛然而止的结局也恰到好处。
南尼·莫莱蒂的调侃依然犀利,但梵蒂冈教廷内被褪去神圣光环的主教们却更让人觉得亲近。
精神与物质,信仰与世俗,传统与现代的冲突,集中在了这样一个最特殊的人身上。以小见大,背后何尝不是对现代教廷的拍击和对当下的质疑。《女王》,《国王的演讲》之后的同类型翻版,不过这一次对准的是罗马教廷。7.9/10.
直面自己是信仰的起点。
影评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637988/
两千年267任教皇,每一个都是压在继任者身上的稻草。在这里,教皇和红衣主教都走下神坛,还原为人。以诙谐手法展现教皇出走这种荒诞题材,增加了严肃题材的观影愉悦感。
推来让去,差点搞出人命,原来那么多人不愿意当教皇,是油水太少么?
能感受到南尼·莫莱蒂在拍这片时憋着各种坏。将主教们赋予更多普通人的性格之后就未必是嘲讽了,反而非常有爱。如何以信仰战胜自己,米歇尔·皮寇利非常精彩的表演。
“让我们聆听上帝的质疑上帝的箴言,承载着心中的渴望、梦想,也带来担忧困扰和恐惧,一切事物也许正是前所未有的,也让我们重新认识自己的内心,重新认识上帝的旨意,承认我们需要上帝是智慧而谦卑的。我们需要他的原谅他的耐心,要把伤疤揭给他看,因为他是唯一可以治疗我们的人。”结局不走寻常路
very萌的心理医生,萌er的教皇,萌est的主教们。可惜这永远是童话。
本以为和《国王的演讲》同为一个路数,看完才发现错的离谱。它不似《国》的担当,却以退为进,从另一个视角促使观众反思宗教。
一部“正常”的有关宗教的电影,把宗教人性化,对于生长在世界宗教中心边上的意大利导演,尤其不易。
他以为自己只是个演员,其实,他离主最近。主教们果然没有选错人,“尊荣以前,必有谦卑”,那个审慎对待权力和地位,意识到人力黾勉的人,才真正跳脱了人性,触碰到神圣。他一辈子没上过舞台却把台词记得特别清楚,就像他从来做过教皇,但真理一直在他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