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 上

HD

主演:维多里娅·普契尼,桑地亚哥·卡布瑞拉,本杰明·萨德勒,

类型:电影地区:欧洲语言:年份:2013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安娜·卡列尼娜 上 剧照 NO.1安娜·卡列尼娜 上 剧照 NO.2安娜·卡列尼娜 上 剧照 NO.3安娜·卡列尼娜 上 剧照 NO.4安娜·卡列尼娜 上 剧照 NO.5安娜·卡列尼娜 上 剧照 NO.6安娜·卡列尼娜 上 剧照 NO.13安娜·卡列尼娜 上 剧照 NO.14安娜·卡列尼娜 上 剧照 NO.15安娜·卡列尼娜 上 剧照 NO.16安娜·卡列尼娜 上 剧照 NO.17安娜·卡列尼娜 上 剧照 NO.18安娜·卡列尼娜 上 剧照 NO.19安娜·卡列尼娜 上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安娜·卡列尼娜 上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为了说和花心的哥哥奥布朗斯基(马修·麦克费登MatthewMacfadyen饰)和嫂子多丽(凯莉·麦克唐纳KellyMacdonald饰)濒临破败的婚姻,美丽贵妇安娜·卡列尼娜(凯拉·耐特丽KeiraKnightley饰)乘坐火车来到莫斯科她在当地邂逅骑兵军官渥伦斯基(亚伦·约翰逊AaronJohnson饰),后者风度翩翩,英俊迷人,令多丽的妹妹凯蒂(艾丽西卡·维坎德AliciaVikander饰)神魂颠倒,也让已为人妇的安娜心中若有所动。忌惮周遭的风言风语,安娜压抑内心的情感,乘夜返回彼得堡的家中。醉心名利的丈夫亚历山大·卡列宁(裘德·洛JudeLaw饰),似乎全然无法体恤妻子心中的苦闷。未过多久,渥伦斯基尾随来至彼得堡,安娜再也无法闭锁那充满爱火和渴望的心门……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婚情告急圣诞十二劫夜1961时尚王南瓜恶灵3:安息甜木兰 第二季报应红樱桃下一个奇迹贝奥武夫第一季天生冤家 第三季不止于己卡雅利沙的卡门治疗尸广东十虎黄澄可之逢凶化吉疯子2致我们暖暖的小时光泰语版哆啦A梦:大雄与翼之勇者六本木Class双生2019女人的肚脐花开有晴天 第二季亿万 第六季国税局査察官八千里路云和月大人物

 长篇影评

 1 ) 矮子乔的御用女主角不是kk,是摄影机.

1.和几个同事一起看,其中一个是教"视觉传达"的(话说我也不懂是什么玩艺),看完后说了句,真够长的,不过,这镜头也太漂亮了吧.两位女同事和我讨论的是,kk一共换了几套衣服?

2.上部基因变种少女杀手已露端倪,这次是毫不掩饰了,矮子乔就是要把camp玩到底了,印象里第一个跳出来的不是红磨坊,是欧容的<天使>,接下来是阿莫多瓦.矮子你确定你真的是直的?

3.后半场脸部大特写不断,那股子我为我的muse拍片的姿态!!!你是爱kk的对不对!为什么还不在一起!

4.这个版的涡轮司机,算得上影史第一美了吧,连我这种独钟老男人的口味都心猿意马了,那个窗口阳光下来照到两人裸体的镜头(其实我当时穿越到<蓝宇>海报了),小白脸那诱人的小屁股...而且,他比kk白!!!这.....

5.华彩依然是舞会,矮子你是有多爱拍舞会!几个长镜加快剪,最后配上镜子里kk分裂成两半的脸,虽然不算这厮的新招,可是身为老残粉依然热泪盈眶!小乔你应该拍<倾城之恋>啊!白流苏舞会抢范柳原,可不就得这么拍吗!!!

6.前苏版本(包括电视剧)真心完全无印象...

97版印象只有那个冰湖融化的镜头算是很俄罗斯,可惜苏菲马索那面瘫脸实在没有存在感,加上导演想引入列文线结果两条线都七零八落;嘉宝版嘛,中规中矩,从不觉得瑞典女神有什么演技,其实那年头才是真的拼存在感吧;最接受的还是杜维威尔的,有风格,费雯丽也真心演得好,不过,那年代的风格和现在比....摄影机能在天上飞来飞去吗?

7.硬要挑刺的话,还是觉得列文两口子的戏不够,再多点基蒂的戏来衬托安娜就更好,再多点列文纠结的文青戏码也算更尊重托翁?不过,也够了,咱电影院要看的都不是这些...

 2 ) 灵魂收割的声音

灵魂如若有声,应得猎猎回音。
上一次认真写东西,正好是一年前。上一回为了一件事情而不顾一切,抛下事情已经不记得是什么年月。在北京午夜的瑟瑟秋风里走出电影院,看见这个古老都城向上残缺的星光,向下是灯火和霓虹。
这不是一篇认真的影评或是书评。

从《赎罪》到《傲慢与偏见》,乔怀特和凯拉奈特莉的默契已然毋庸置疑,而凯拉也毫无异议地美得无可辩驳。然而可惜的是,这部电影署名毕竟是托尔斯泰,宏大如《安娜·卡列宁娜》,英伦三岛的风情到底没有千里冰封的复原辽阔,乔怀特的构架展不开撑不起这部书,只能怯怯瑟缩为一个爱情故事。
但是也许本来就该如此。在那些舞会华丽的衣裙旋转的花朵之后,在华尔兹一圈一圈的音乐之后,在乔怀特熟悉的风格——起伏的草野,漫天飞舞的雪花,轰然绽放的烟花,刻意制造的油画和幕景效果。还有那些雕塑剧般的场景,定格不同的人,唯有安娜和沃伦斯基的步伐和眼神,这个疯狂的压抑的世界里唯有他们是鲜活的,生动的。
那些油画的背景后面,众目睽睽。我在你的故事里看见往昔岁月轰鸣的回响。场景变换是舞台,是推开门后的另一个世界。似真似幻。
其实这就是一个爱情故事的全部。相爱的疯狂的不计一切失去理智的男女,浪漫的情景,和一切世俗的障碍。如果没有先入为主的托尔斯泰,我几乎会以为这就是我需要知道的所有,没有主题和中心。这就是莫斯科,圣彼得堡,是沙俄,是雪国。

没有看过原著的人或许会对这部电影仓促的线索感到迷惘。用来反衬安娜的吉蒂在这里变成了天真得近乎无耻的幼稚少女,在安娜逼人的美艳中一退再退。所有的贵妇人都是陪衬,中心的光芒永远在安娜身上。
线索太多又太庞杂,乔怀特把原作壮阔的双主线多线索压缩成安娜一个人的独角戏。这个舞台上的聚光灯全在她脸上。
或许只有道丽说了最重要的一句话。
因为这就是爱。

你爱我吗?
你有多爱我?
你只爱我吗?
需要在耳鬓厮磨间一遍一遍求证问题的答案,究竟是或者不是。在青翠漫漫的原野里阳光模糊的虚化,时隔已久,已经不记得原著里是否有这个情节,太过天真浪漫。你爱我吗?其实这并不是圣彼得堡莫斯科舞会上相遇的男女忧心忡忡的问题。
一直到安娜需要用吗啡维持睡眠,开始神经质地发脾气,怒吼和怀疑一切。我都知道,这个纯粹的浪漫的女人。她所代表的从来不是完全的人,只是完全的女人。抱有女性一切美好的品质和一切愚蠢的缺陷。她的爱与恨绝望与希望都异常纯粹,就像沃伦斯基的蓝眼睛。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我是喜欢这部电影的。
因为至少,它还原了我童年的一个梦境,同时也弥补了一个缺憾——故事的最后,我终于相信,沃伦斯基深爱过安娜。
这或许是电影和原著最大的不同。

 3 ) 美丽而又孤独的灵魂 我心中的安娜

“安娜…..穿着黑色的、敞胸的天鹅绒衣裳,她那看去好像老象牙雕成的胸部和肩膊,和那长着细嫩小手的圆圈的臂膀全露在外面。衣裳上镶满威尼斯的花边。在她头上,在她那乌黑的头发——全是她自己的,没有搀一点儿假——中间,有一个小小的三色紫罗兰花环,在白色花边之间的黑缎带上也有着同样的花。她的发式并不惹人注目。引人注目的,只是常常披散在颈上和鬓边的她那小小的执拗的发鬈,那增添了她的妩媚。在她那美好的、结实的脖颈上围着一串珍珠。”就这样,我喜欢上了安娜,这个美丽、聪慧、典雅、善良、纯真、勇敢的女子。

和许多中外名著中悲剧女性形象一样,安娜.卡列尼娜的性格和人生历程也具有着其本身的复杂性和传奇性。奥菲利亚、茶花女、玛格丽特,甚至到中国古代的杜十娘,她们都是一些美貌多情却又命运多舛的女子,脱俗高雅的才情、不容于世的高洁气质在世俗社会的重压下无可避免的成为花底的春泥,她们或者拥有高贵的身份或者秉有卓越不群的人格,或者豁达或者敏感,但是最终明月沉于碧海,鲜活的生命在无力的挣扎中归于寂静。她们同是遭遇爱情、同是生活在社会的夹缝中,她们身上压着宗教和礼教的枷锁,反抗者悲惨的死去,顺从者无声的沦亡。但安娜的不同之处在于,在爱情和亲子之情之间她要做二者取其一的选择,无论是如何选择她只能做出牺牲,而这两者之于女人都几乎都相当于她的一半生命。在她的家庭里,她不爱她的丈夫,并且痛恨着。在她遇见渥伦斯基之后,她毅然决然的先择了爱情:“我不能再欺骗自己,我是一个活人,我没有罪。上帝就这样造了我,我需要爱情和生活。"

回顾安娜的人生轨迹,她有一个简单的家庭,平静的生活,安娜是一个人的妻子,是一个孩子的母亲,是社会希望她恪守道德的人。渥伦斯基的介入,美名其曰的“爱情”。这个所谓爱情的到来,带走了她的一切。礼教和爱情极度的矛盾使安娜忍受着巨大的煎熬,爱情的力量使她几度冲破世俗,去寻求属于自己的幸福,但自私感和罪恶感立即来到她的身边,使她的内心充满了矛盾和痛楚。安娜和渥伦斯基的爱情如同燎原之火,熊熊燃烧起来,情感完全控制了理智。她想要属于她的完整的的爱情,她不能在丈夫与情人间继续的徘徊,她是爱情的唯物主义者,她的爱情是美丽的,是只属于两个人。最终她为了爱情,抛弃了她的丈夫,抛弃了她可爱的孩子,和情人远赴他乡,追逐他的爱情。

道家说,无为而为,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当在爱的纯洁之中涂抹上其它色彩的时候,这种爱就不再是完美的了。但此中没有是非之分,没有对错之分,只有理智和情感不懈的抗争。 渥伦斯基和安娜的灵魂属于两个不同的精神。他们虽然一见钟情,但他们貌合神离,根本不可能融合在一起。当安娜孤独无助的时候,渥伦斯基选择了逃避,他想要回到他以前那种花花世界里。家庭没有了,渥伦斯基对她越来越冷淡,连她最心爱的儿子也对她“亲而远之”,上流社会不接纳她,人人拒绝与她交往,她成了人们眼中不贞的坏女人。安娜的感觉是敏锐而正确的,渥伦斯基在精神上已经抛弃了安娜,却因为良心和责任不敢这样去做。安娜完全陷入了孤立和绝望之中,再也无法在这个极度虚伪冷酷的社会中生活下去。

当丈夫利用婚姻和儿子束缚她的感情;当情人渥伦斯基不能脱离所生活的环境和社会来全心地爱她时,安娜对生活和理想彻底失望了,她已经承受了太多的悲哀与不幸,她需要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干扰。她用她的方式寻求到心灵完全宁静。她选择了自由,选择了真诚,选择了勇敢,然而她违反了贵族社会、宗教及伦理道德的游戏规则,做了冷酷自私者中的一个叛逆者。安娜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只是因为她是个真诚的女人,是一个贵族社会真诚的女人,是一个男权社会下贵族社会里还保持着真诚的女人,因此她只能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当迎面扑来的火车碾过安娜年轻柔弱的身躯,我们突然发现,原来人是如此脆弱。人真正脆弱的不是肉体,而是人的灵魂。

安娜卧倒在了布满砂土和煤炭的枕木上,一颗曾经那么动人的、真挚的、生气勃勃的生命之星划过天际,终极陨落在她爱恨开始的铁轨上。

托尔斯泰最后没有以安娜的死来结束小说,而是以列文的宗教意识重生这样的结局来完成小说。列文在谈到不愿仅为满足自己的欲望生活时,他没有提及安娜,但我们却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她。或许托尔斯泰更愿安娜就像她哥哥和嫂子的顽皮的孩子们,他们为了一时的愉快就会去破坏东西,而安娜也是为了追求自己的真性情,自私自我,造成了破坏性的后果。

托尔斯泰用短短的50天写了这部小说,却用了整整四年的时间来改这部小说。由创作之初的一个“失足女人”,变成了一个品格高雅、敢于追求真正的爱情与幸福的“判女”形象,可见托尔斯泰是多么地爱安娜,所以世界文学中才会有这么一位形象饱满且最具反抗精神的女性之一。


 PS:《安娜.卡列尼娜》,今天去看了2012版的,由曾经执导过《傲慢与偏见》、《赎罪》两部奥斯卡获奖影片的英国著名导演乔-怀特执导,凭借《莎翁情史》荣膺奥斯卡奖的汤姆-斯托帕德担任编剧,凯拉-奈特莉、裘德-洛、亚伦-泰勒-约翰逊等众多影星倾情出演。已有过12部根据该小说改编的电影,葛丽泰·嘉宝、费雯·丽、苏菲·玛索等女星都曾演绎过“安娜·卡列尼娜”一角。渥伦斯基的热情唤醒了安娜沉睡已久的爱情,在当时社会强大的舆论压力下,不顾一切地相爱,爱情悲剧就此展开。

相比苏菲.玛索和嘉宝等,我更喜欢嘉宝的安娜,那才是个美。新版的《安娜.卡列尼娜》大胆尝试了戏剧化舞台式的拍摄风格,舞蹈元素因这部电影独有的呈现方式而对影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很多美轮美奂的长镜头,各种缓慢推进让整部电影就像一部文艺优雅的舞台剧!时至2012年,当英式的下午茶文艺遭遇俄式的伏特加文学,老泰笔下的爱情故事也来了个华丽丽的转身,骨感的凯拉(安娜)欲多于情,更符合现在银屏的审美观,少了那个年代圣彼得堡和莫斯科上层社会的少妇的华贵气质和韵味,依然是唐顿庄园里的大小姐;原著里虚伪残忍的卡列宁成了成熟隐忍的深情绅士,而有些吊儿郎当的花花公子渥伦斯基怎么看都不觉得他有可爱这处。整部电影形式上的表现力过重,内容孱弱,毕竟一个大部头的名著,这么丰富的内容怎么可能在2个小时道个明白。

新版的《安娜》在视觉上绝对堪称一流,就像是一幅移动的油画, 整部影片一片华美的视觉效果,与故事所处的浮华年代相得益彰。另外,电影音乐也是一亮点,大提琴、小提琴、钢琴……绕梁不绝,堪称一场听觉盛宴。

经典在不同时代总能被解读出新的内容,安娜还是那个安娜,她最终还是卧轨自杀了。片中不乏大尺度性爱场面,不过处理得都相当唯美梦幻。此外,新版加强了列文的平行故事,这是以往改编电影中所没有的。

佩服怀特的勇气,改编名著敢于剑走偏锋,但这毕竟已是第13版了,不创新也不行呀。如果抛开原著的话,2012版的《安娜》可算得上是一部华美的爱情乐章,值得一看。

 4 ) 创新的边界与保守的限度

这是史上拍摄手法最为新颖的《安娜•卡列尼娜》,出众而超凡的形式甚至能够越过原著的深厚和凝重而跃居核心的地位,简直是“形式就是本身”这一现代精神的壮观反攻;然而这也是史上思想内容最为贫瘠保守的一版《安娜•卡列尼娜》,乔•怀特和他的英伦班底,不仅是在外表上展现了英国人伪装俄国人的滑稽,更在骨子里用英式中产阶级的审慎取代了俄罗斯人融进血液里的不羁与热情。
当新鲜锐意的进取精神和保守陈旧的暮年观念如此水乳相融的结合起来的时候,我们有幸看到了这版不出意外毁誉参半的《安娜•卡列尼娜》。这是一次现代精神对于传统叙事的强力挑战,也是一次文化意义上的壮观的概念移植;而更令这场欢宴精彩绝伦的是,这背后坐着的,是毫无争议的最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
从某种意义上,乔•怀特或许不愿意看到,他的作品会以一个试验品,会以一个经典评述案例而并非一部经典改编作品的身份留存后世,但至少所有人都会记住这一版不平庸的《安娜•卡列尼娜》,因为很难在一部作品里看见,改编者是如何小心翼翼的推进创新的边界,然后大刀阔斧游刃有余的躲进保守的限度里。

英伦舞台式移植

恐怕任何一个俄国人,甚至是熟看苏联电影的中国观众都会敏锐的感到些许的怪异,这种怪异和舞台感无关,而纯粹是氛围和画面的某种矫饰;越发陌生的形式感和轻喜剧的浪漫氛围,都体现了大英帝国对于俄罗斯帝国的一种主观性的幻想,而这种幻想完全是从头至尾的,带着英伦文艺作品一贯的凝练,点到即止和微妙。
从这个角度我就知道很多原著的细节不可能丢弃,比如安娜在火车上看书时摆弄的裁纸刀,卡列宁总是把玩的小盒子和咔咔作响的手指关节,舞会上安娜和渥伦斯基的那些朦胧的眼神变化。因为这些都本是英国人最重视的地方,以及在这之外的精致和举重若轻。
整部电影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毫无疑问就是舞台剧式的拍摄手法。让一部作品的叙述方式,形式结构成为整部作品的核心,乔•怀特至少在改编文学名著电影的领域中站到了先锋前列。有人揶揄这样的拍摄方法是为了省钱,但平心而论,这种拍摄方式解决了电影拍摄中的一个最为经典的难题:转场节奏。在舞台剧布景之下,圣彼得堡和莫斯科,广阔的俄罗斯平原和雪地,都恰到好处被有理由,有组合的切换移动起来,所有的场景不再是分散的焦点,而是一部作品中信手拈来的常备元素,这种以往只有小说和舞台才能给予观众和创作者的空间自由感,终于在电影中得以实现。值得一提的当然是最后安娜的自杀;以往从她陷入焦灼和迷幻再到火车站的空间移动,快速的心理节奏和缓慢的时空差距之间的矛盾一向是拍摄的难题,而如今,在用空镜头和渐入幻觉镜头塑造出吗啡的迷幻感后,轻纱如幕布般一撩起,火车内部的场景自然而然的就呼之欲出,镜头立刻切入安娜的特写,自杀桥段迅速展开,那种一泻千里的叙事流畅绝非过去普通的影视改编可比的。
很多人接受不了舞台剧的形式,这恐怕是因人而异。作为钟爱舞台艺术的观众来说,《安娜•卡列尼娜》的舞台剧转场换景的手法顺着精妙绝伦的长镜头推陈开来的时候,那完全就是舞台艺术和电影艺术火热而炽热的一场完美交媾,仅仅在形式的角度上就足以令人高潮迭起。令人惊喜的当然是看到无数脑海中想象的场景,被符号化搬上舞台的巧妙感;当办公室迅速换景而成伦敦饭店,当赛马场和剧院的建筑模式突然无缝对接,当歌剧包厢突然成为环形剧院,谢廖沙的卧室美术馆式的布局,卡列宁独处时一个人坐在无人的舞台上,更不用提安娜和渥伦斯基的舞蹈进行到一半,周围的所有人突然固定造型,然后追光打来舞台只剩他们二人的桥段。
我想这个时候观众一定能听到乔•怀特在镜头背后的冷笑;那是一种玩弄花招而几近于炫技的骄傲,结合各种艺术形式而达到难得的统一场的志得意满;然而他笑的越欢,形式越发新奇,表现越发陌生化,夸张感越发大胆的时候,其实观众能理解到的,恰巧就是导演在面对原作时的一种胆怯和举步维艰:这样的移植与其说是改编,还不如说是另起炉灶。

英伦风范化表演

这版《安娜•卡列尼娜》在拍摄之初就吸引了无数口水,被拉到风口浪尖的原因,自然不是之前我们提到了如何在俄罗斯名著中移植英伦风,或者是如何采用舞台剧形式这些文艺批评性的问题,而毫无疑问是选角。“凯拉•奈特莉的胸,裘德•洛的头发”,这两大吐槽点从影片拍摄之初就一直是永恒的争议点;这也是改编文学名著影片永久的宿命:每一个角色在不同的读者那里都有迥然不同的生命,讨好所有人显然是不可能的。
但是尽管如此,对于凯拉•奈特莉饰演安娜•卡列尼娜,我们只能说这是一种无奈而令人遗憾的选择。放眼整个好莱坞,放眼整个电影史,饰演安娜•卡列尼娜并不仅仅是本身的意义,而恐怕更重要的,是一种对于女演员江湖地位的证明和宣告。看看过去饰演过这个角色的女演员名字吧:葛丽泰•嘉宝,费雯•丽,塔吉娅娜•萨莫伊洛娃,苏菲•玛索,看着这些名字你恐怕只能得出结论:安娜•卡列尼娜这样的角色,非女神级人物不能染指。
那么,当乔•怀特选择改编《安娜•卡列尼娜》的时候,他选择凯拉•奈特莉几乎是必然而没有选择的;对他自己来说,选择自己最心爱的,合作最为默契的女演员无可厚非;对于凯拉•奈特莉来说,这是她这么多年来坚持文艺片拍摄所得到的回报,也是自己从普通明星晋升女神级人物的阶梯;对于制片方和投资者来说,这也是最有商业回报和奖项可能性的选择。那么,由此,观众和托尔斯泰本人自然会被忽略——无论你如何凶猛的吐槽凯拉•奈特莉那过分英伦的五官,小家碧玉丝毫不大气的气质,笑起来就不忍直视的动态和西斯罗飞机场般的身材,她对于影片主创们来说,就是最适合的。
这对于《安娜•卡列尼娜》来说是一种悲哀,因为这部作品的不朽地位,这个角色的选择,永远不可能纯粹。那么如果放下这一点不谈,其实凯拉•奈特莉的演出足够一个奥斯卡影后提名——如果以她在《傲慢与偏见》里的伊丽莎白为提名标准的话。她已经足够努力,足够在挑战自己:她在火车进站之前,从悲哀和漠然的状态中突然转移,刹那惊鸿一笑所流露出的自我毁灭的勇敢,生命力的燃烧和死亡式的狂喜,至少在那一瞬间,她就是卧轨自杀的安娜无疑。
而其实如果以这样的眼光去看,亚伦•约翰逊的渥伦斯基也足够优秀,他没有演出深度,但或许他本来就不需要深度;虽然他从头至尾都还是小白脸的样子,没有成熟的男性荷尔蒙的魅惑,但至少白马王子式的直观刺激,花花公子式的优雅浪荡以及最后毅然决定承担责任的青涩感觉已然到位。而裘德•洛,已经是无价之宝。没有人会想到他会去饰演卡列宁,而且能够在如此俊美的外表下,展现出英伦标准的隐忍,平静下的神情,不动声色的情感撕扯。曾经我们认为裘德•洛是渥伦斯基的不二人选。然而他用一个沧桑厚重的卡列宁向我们诠释了演员的本质;或许有一天,亚伦•约翰逊也会像他那样,洗尽铅华,脱胎换骨。

英伦中产式审慎

托尔斯泰最初是想创作一部列文的故事,讲述列文的思想转变,艰苦探索,以及最终找到的自我解脱救赎的新路。列文就是他自己,以至于他一生都在如列文般寻找解脱。在他的列文的故事里, 安娜•卡列尼娜本来只是一个小小的插曲——一个堕落的妇人,促使列文去思考家庭的意义。然而写着写着,艺术的罪恶力量开始驱使托尔斯泰从道德的狭隘中走出,促使他用如花妙笔塑造了一个最为令人惊叹的时代女性:这个女性和她的爱情,穿越任何一个时代的束缚,穿越政治和社会学的范畴,直刺人心。爱情的力量,人类原始的欲望,人本能般的互相吸引,女性在面对社会的抉择,自由的价值和代价。
这就是让我对这部电影最为失望的地方,而这种失望恰恰就是一种文学评论式的失望,纯粹是观点的交锋和价值的矛盾。因为之所以我们不需要去往俄罗斯故事里移植英伦风,不是仅仅因为外观和氛围的不同,而更多的,是不同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气质。固然我钟爱英伦风范,钟爱那种激情和理性的交战,钟爱那种深厚但隐忍的情感,但我不需要任何一部作品都变成这样,《安娜•卡列尼娜》就是《安娜•卡列尼娜》,它没必要变成又一部简•奥斯汀或者《呼啸山庄》,它就是它自己。
这部电影虽然保留了列文的部分,但是琐碎而无趣的故事使人不可能记住他;普通观众记住的,依然是故事的核心——这个女人和她的出轨。结果无非只有两种:要么将女主人公塑造成一个为爱牺牲,飞蛾扑火的令人同情的角色,要么塑造成一个逃避责任,自私任性自作孽不可活的荡妇。我相信《安娜•卡列尼娜》原著的价值,在于把安娜塑造成了前者;而我相信这部改编的失败之处,在于把安娜塑造成了后者。
这完全和演员无关,当然你会说凯拉•奈特莉些许的风尘脂粉气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影片最后卡列宁成为圣人般的存在,渥伦斯基和安娜成为该死的,自作自受的奸夫淫妇的观感,绝对与主创人员的情感选择和价值取向有关。他们或许会说这是无辜的,他们忠于原著的表现了原著的桥段,但这就如同语言,如同意识形态,背后的态度决定了一切。
当然我并不是说我拥护几十年前无产阶级文学观念解读下的安娜•卡列尼娜,完全没有必要把卡列宁妖魔化为封建阶级的冷酷代表,把安娜的家庭塑造成压迫女性的黑暗地狱,把安娜与渥伦斯基的爱情美化为反抗旧势力追求人性自由,但毫无疑问乔•怀特为首的主创们是在矫枉过正:他们的视角和评判,完全和那些鄙视安娜的贵妇没有差别:他们是站在贵族或者是中产阶级的立场上,以看待外星生物或者是看待社会下层人士的一种虚幻的悲悯和自我道德满足感去看待这场出轨,然后再借这种“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结局去万分强调早已经被说烂了的家庭价值,然后保守而自得的期望整个世界继续一成不变。

当最后在一片美丽的草原里,卡列宁带着两个孩子快乐的玩耍的时候,他身上带着圣人的光辉,家庭,儿童与亲情在那一瞬间淹没了安娜的魅力,整部剧在狂放的新颖的形式化的先锋舞蹈下,把托尔斯泰说成了一个目的不过是教育孩子听话的平庸的睡前故事。

 5 ) 潘金莲爱上西门庆然后又被武大郎抛弃而自杀的故事?

列夫·托尔斯泰先生请原谅我,我不是在说您的作品。。。

各位大神我总结的是不是有问题,这个名著是我国水浒的一个片段的翻版?
潘金莲因为和武大郎生活不和谐,各种生活不和谐你懂的。。。
武大郎一心只想经营好炊饼这个买卖,忽视了小潘的各种脑残的要求。并且要她注意社会舆论,明白结婚的意义,以及对儿女的责任。
于是脑残的潘金莲一心想打破什么“封建”理念,好上演了一头红杏翻墙来的凑不要脸的故事。。。
一边对外宣称我是武大郎的女人,一边跟西门大官人干着pa pa pa 的事情,西门大官人根本就没把你当盘菜,连套都不带就上了她,结果潘金莲中招了,还打电话让武大郎过来花钱给我做流产。。。
现实版的意义在于厌弃了屌丝的生活,追求高帅富,被高帅富给玩了。高帅富不喜欢这种倒贴的女人,高帅富爱的是白富美于是吃完就扔了。。。
女屌丝潘金莲觉得不爽,生活就是这么现实么?高帅富西门庆不喜欢我了,没招了,又回去找武大郎想凑合过得了,没准西门大官人能回心转意呢。。。
结果武大郎认为不能因为一个下贱的女人犯了罪的缘故使自己不幸的屌丝生活再蒙上阴影。屌丝武大郎终于男人了一把,雄起了,说:滚犊子,爱死哪死哪去。你不爱我还让我带绿帽子,麻痹的,我去爱凤姐也不爱你,于是武大郎跟凤姐幸福的在一起了。。。
潘金莲一下就傻逼了,没想到武大郎也会吃伟哥还硬气了一把。
结果两边都不要她了,上流下流肥猪流社会都鄙视她。
一个人无依无靠,没社保,没医保,没养老、家被强拆。上街想摆摊又被城管给掀了。。。
但是又不想继续吃地沟油、瘦肉精、喝三聚菁胺,吃苏丹红鸭蛋、品尝染色馒头、闷有毒大米、避孕药黄鳝、洗衣粉油条。。。
再一想,台湾没回归,南海破事不断,一个小B钓鱼岛也要不回来,突然还冒出一个拿着话筒的CCAV记者追着屁股问:你幸福么?你幸福么?
一想我靠,生活原来这么现实,还是回我的二次元世界吧。。。

 PS:看完大家的评论突然感慨,与那些用生命刷豆瓣的人相比,安娜活的还是挺轻松的....

觉得有现实意义的请点【有用】

 6 ) 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安娜卡列尼娜》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每次看到这句话头就大,就像看到“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一样”恶心。我想托尔斯泰在这里真正想要阐述的是木桶原理。一个能够盛很多水的木桶必然是每一个板子都不是太短的,而任意一个板子短了木桶就盛不了多少水。换句话说,家庭的幸福与否要用很多个因素来集体衡量,一个幸福的家庭必然是每一个个因素都比较靠谱,所以它们是相似的;而一个不幸的家庭只要有任何一个因素不靠谱就会不幸,所以它们各有各的不幸。

    伟大的伍迪艾伦在他的《爱在罗马》中,用一个荒诞离奇的小故事阐明了这样一个颠簸不破的真理:成为一个有名的富人是不幸的,成为一个默默无闻的穷人也是不幸的,但还是成为一个有名的富人更好一些。然而,安娜 卡列尼娜的不幸,就在于她是一个有名的富人。

    我在想婚外恋的故事还有什么值得一写的,无非是爱情战胜了伦理,激情战胜了理智,忍受舆论的鞭笞和背叛丈夫,抛弃孩子的罪恶感,以及赌上这一切还有可能被那个人伤害的不安。电影在题材的疆域上探索的时候,婚外恋主题应该是首先被抛弃掉的。然而没有。就连“闺蜜抢走老公”的故事,在中国就被重复搬上银幕,从《失恋三十三天》到李玉老师的《二次曝光》。

    托尔斯泰在这里写了一个真真正正婚外恋的故事,一百年以后,还有人把它搬上银幕(而且是第十三次),还有人花钱买票去看它,是因为我们这个时代变了,一切都在向平民倾斜,贵族的特权被普通人分享,有名的富人的不幸被默默无闻的穷人分享,等到一百年之后你回过头去才发现,托尔斯泰写的是所有人的婚外恋,并且他把婚外恋写到了极致,一百多年以后的人们也没有必要给他再补充一些什么了。

    因为安娜 卡列尼娜是一个现代人,她和在她之后一百年的人相同,而和在她之前一百年的人不同。作为镜像的列文则是一个古代人。从爱情上来看,安娜认为爱情是最重要的,只要是爱情的,就是美好的;而列文认为美好才是最重要的,不美好的爱情就不是爱情。在古代,我们把后者叫做理想主义,在现代,我们把前者叫做理想主义。

    列文所谓的美好,固然是圣经所教育他们的美好,然而圣经从来就没有独自发生过作用,所以他的美好,也就是世俗的偏见所定义的美好。例如,一个很老的人爱上一个很年轻的人,是不美好;一个很丑的人爱上一个很美的人,是不美好;一个有夫之妇为了爱情抛家弃子,甚至连自己的生命都不顾,是不美好。而现代人起码在审美上是认为它们美好的。现代和古代的分野就是,现代人认为爱情是和当事人本人有关的,古代人认为爱情是和一个共同体的审美有关的。

    因此安娜是新旧两个时代决裂的缝隙中出现的一个人,她在旧世界的母体中孕育而成,她所承受的痛苦是一种分娩的痛苦。

 

    而工业革命所孕育的最为著名的怪物——火车,犹如一把电锯,在新旧世界的裂痕上不断摩擦嘶鸣,加速他们的分裂,于此同时,火车事故和卧轨也成了我们这个新世界不断重复的事件。《安娜卡列尼娜》的火车车轮翻滚的大特写,不仅仅起到转场的作用,它还暗示着安娜最后的命运。火车从头到尾把这个故事串联起来。安娜和高富帅相遇的时候,一个人(用某人的话说像是从《穆赫兰道》里乱入的)被火车切割成两半;在影片的最后,安娜自己跳入铁轨终结自己的爱情。火车既是爱情的开始(最初的爱情),又是爱情的终结(最后的仪式)。

    从爱情的角度来看,本片甚至可以成为昏昏欲睡,而从仪式的角度来看,本片堪称精美。尤其是天马行空般的场面调度,将舞台剧的表演,走位,布景,甚至场景切换都融入电影长镜头之中,有一种独特的错位感。它在用一种表现主义的思路让你出戏,提醒你说,现实中的人,现实中的事情,不是这样的,但是人脑中的人和事情却是这样的。因为文学本质上是矫情的,是大惊小怪的,是高于现实的,而电影本质上却是对现实的复制。作为一个文明名著改编的电影,而且是第十三次改编(因而必然不是不朽),与其在剧本和表演上下功夫,不如在镜头语言上下功夫,假如一部小说改编的电影能让人得到属于电影的美(而不是属于文学的美),那么忠于不忠于原著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这也是我们正确看待《白鹿原》应该持有的看法。

    在影片的后半部分,随着剧情的推进,为了不使形式太过抢戏,开始中规中矩。然而由于实在没有什么太过抓人的东西,单凭场面调度带给人的欣喜又不见了,就成了一种昏昏欲睡的东西。但是我们应该原谅它,这部电影除了女主角之外的一切我们都应该原谅。因为我们首先必须注意,《安娜卡列尼娜》是一部古代的小说,古代的小说是以明晰的心理描写见长的,而电影是关于视觉的。电影应该改编那些凭借着外延来表现内涵的作品,而不是那些让内涵自己说话的作品,因为在电影中,它们不会说话。

    电影的最后,爱情已经消失了,剩下的仍然是两个仪式,一个是关于列文的仪式,一个是关于卡列宁和安娜的两个孩子的仪式。在那片安娜和高富帅偷情的浪漫之地,卡列宁看着他的孩子和高富帅的孩子一起玩耍,相亲相爱。卡列宁说他已经原谅了她,然而对于她来说,这种原谅就是一种惩罚。因为这个人实在是太善良了,而善良的人总是别人眼里的沙子。

    我在想一个问题,卡列尼娜和卡列宁这两个词有啥关系,据某人说,可能一个是女的的名字,一个是男的的名字,其实是一个词。《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里边有一只狗就叫卡列宁,看来它是一只公狗了。

    那一章叫做《卡列宁的微笑》。那只狗快要死了,奄奄一息,偶尔忽然叫起来,他们就会很高兴,说这是卡列宁微笑了。在影片最后的仪式中,我特别留意了一下卡列宁有没有微笑,然后我回忆了一下整部片子,他好像从来都没有微笑过。

                                                                                                                                                     20121021

 
 

 短评

为了那无与伦比的前30分钟!

6分钟前
  • 谢谢你们的鱼
  • 推荐

电影镜头真美

9分钟前
  • 一二
  • 力荐

宁愿去看舞台剧 不是黑女主 实在是太难看了 好几次她的下巴都提醒我她的另一部电影 《危险方法》 居然很多表情都一样 那段舞跳得毫无美感可言 完败女配 安娜飞蛾扑火般不计一切追求真爱的气质一点也看不到 倒显得像一个slut 裘德洛拿捏有度的演技撑起了整部浮夸的电影 PS 配乐很精彩

10分钟前
  • silent_island
  • 还行

两点穿越:“达西敢不敢再记得大明湖畔的伊丽莎白点”以及“麦田场景要不要再向《白鹿原》致敬点”⋯从《傲慢与偏见》《赎罪》到这部《安娜·卡列尼娜》,乔·怀特似乎都在拍同一部电影,他在技术手法上的造诣已经趋向登峰造极,美轮美奂的场景转换堪称神来之笔,但是叙事却越来越平淡,“美”中不足

14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所以说,结婚以后男人出轨还有可能回归家庭,但女人出轨的话,这个比例将大大降低,因为女人太容易灵肉合一。服饰化妆极美,如舞台剧般的转场设计也极富新意。最后吐槽一句,贫乳还出来演什么荡妇啊喂!!!

17分钟前
  • 薇羅尼卡
  • 还行

全剧情感饱满充实,细腻而富有色彩,编剧花了很多心思,完美呈现了舞台剧般的艺术效果。故事剧情主线比较弱,但是浓浓的表达了各种情绪,戏院里还有看到动情哭出声来的女观众。knightly和傲慢与偏见有长足的进步,遗憾的是jude law不再演帅哥,不过他细致的表演很好的演绎了悲催老公的角色。

18分钟前
  • Annie Liu
  • 力荐

凯拉·奈特莉的气质和表现实在很难驾驭这种角色,而且那个下巴总让我出戏回想起她以前的各种剧。乔·怀特拍这类电影真是越来越上手,独特的舞台剧式的故事展现模式,各中细节的拿捏,华丽的镜头感,布景,服饰,音乐…只是整个影片却只停留于小说表面,悲剧色彩浮于表面,没有太多引发观众共鸣的东西。

22分钟前
  • Q。
  • 还行

导演相当有能力,英剧熟脸多到令人发指;凯拉一直顶着站街妓女发型让人无法直视;裘德洛倚在凯拉病榻前,凯拉却招呼着亚伦过来,我听到身后有人惊呼“这女人真贱”,直到亚伦倚在秃裘肩头哭泣,全场哄笑,真不知道这场放进来多少腐女。总之,尼玛有裘德洛做老公,怎么可能出轨搞外遇啊???

27分钟前
  • 真夜中夫人
  • 推荐

贫乳荡妇立牌坊不成卧轨终遗恨, 秃叔军官无奈终搅基共育二子女

29分钟前
  • black sheep
  • 较差

但我是不会离开裘德洛的,即使他(你知道我要讲什么....

30分钟前
  • momo
  • 推荐

不喜欢,太华丽太华丽了,太赶拍,太作。出来以后和小田田感叹,Jude Law现在只能演绿帽子王了。。。

31分钟前
  • 李妙生
  • 还行

乔·赖特又把长镜头场面调度玩出新花样了,融入舞台剧的表现形式之后,镜头可以无视场景限制更流畅的运动,连很多时候的表演也是舞台式的。假景与真实场景之间的对立,大体对应两组角色。不过也是太注重形式,故事应该是这几版最让人打不起精神的一个。演员不是太理想。

36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改编得蛮有新意的但是总有一种英国人的异域想像感。。。女演员和田园场景都太英国了。。。导演真是是keightley的粉么我老觉得是她的黑。。男主比女主长更白更好看。。。沃伦斯基把头埋在卡列宁胸口那里我都觉得他才是女主。。。同样是鞋拔脸大小姐都在同一场景里甩开女主N条街。。

40分钟前
  • yoko
  • 还行

这是个真实的女人,而不是真实的人。因为这是女人最笨拙和脆弱的样子。那不是真爱,那就是欲望。最妙的舞台剧般的场景转换。

44分钟前
  • 草猫想作读书人.我爱胡媚娘
  • 推荐

凯拉奈特莉怎能驾驭得了这个角色,没有古典气质,没有贵族的稳重气场,没有安娜最后深刻的绝望,简直就成了泼妇和怨妇

48分钟前
  • 老姑娘小呈子
  • 较差

是英国么有其他女演员了么- -

49分钟前
  • Ld.
  • 还行

①只有爱情,生活根本不能继续。②安娜没错。③我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因为凯拉的“平胸”和“下巴”对这部电影持保留态度。对我来说,安娜的第一次出场就完全迷住了我。剧情放一边,拍摄手法很迷人,这时又有人跳出来说这样的拍摄不伦不类是失败的。④我只能说,一万个人眼里有一万个哈姆雷特。

50分钟前
  • 盒饭饭饭盒
  • 力荐

乔怀特总是可以轻易击碎我那感性的神经,这一次再次完胜。记忆深刻的三场戏,圆舞、赛马、观戏将极具舞台化表演的剧情转换得叹为观止,且各中细节拿捏精妙绝伦,华丽的长镜头,布景,服饰,音乐都在急促的故事中完美切换,游刃有余。结尾仓促,展开过快都是改编名著的通病啊。

51分钟前
  • 蒜 | BOY A 🌈
  • 推荐

一个大胆创新的改编。剧场设置的创意,让场景的转换更为流畅,对人物关系更有一种聚焦的作用。问题是男女主角缺乏火花,女主角仍有吃力的感觉。

53分钟前
  • newlight
  • 推荐

如此精致奢华的表现形式,打破空间与时间的束缚,彻底将主观情绪带入到调度摄影中,叹为观止。乔怀特对摄影和奈特丽的执迷愈发病入膏肓但也因此登峰造极,摄影如油画,奈特丽如女神。实在很喜欢这片啊!#乔怀特脑残粉的呓语#

56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