嗝嗝老师(普通话)

HD

主演:拉妮·玛克赫吉,内拉吉·卡比,苏普丽雅·皮尔加卡尔,罗特·萨拉夫,维克拉姆·古哈勒,

类型:电影地区:印度语言:普通话年份:2018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嗝嗝老师(普通话) 剧照 NO.1嗝嗝老师(普通话) 剧照 NO.2嗝嗝老师(普通话) 剧照 NO.3嗝嗝老师(普通话) 剧照 NO.4嗝嗝老师(普通话) 剧照 NO.5嗝嗝老师(普通话) 剧照 NO.6嗝嗝老师(普通话) 剧照 NO.13嗝嗝老师(普通话) 剧照 NO.14嗝嗝老师(普通话) 剧照 NO.15嗝嗝老师(普通话) 剧照 NO.16嗝嗝老师(普通话) 剧照 NO.17嗝嗝老师(普通话) 剧照 NO.18嗝嗝老师(普通话) 剧照 NO.19嗝嗝老师(普通话)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嗝嗝老师》:不到最后一刻,不放弃任何一个人

当你面对一群冥顽不固的孩子,你会放弃他们还是坚持不放弃,站在他们的身边呢?

我想大多数人都会放弃吧,我们会以固有思维认为他们无药可救,还怎么让他们成为好孩子。

本周最后一节课,我还在因为无法很好管理学生而惆怅,课堂纪律失控时我很诅丧,我该如何做才能让他们安静,回到正常课堂氛围里,成为了我的难题。

当看到《嗝嗝老师》,我就隐约知道这就是一部老师如何让一群不听话的学生最后变优秀,应该是一部励志片。带着自己的“难题”,看起了这部电影。

儿童发展心理学博士罗静说,没有坏孩子,只有坏父母。

影片里嗝嗝老师认为,没有坏学生,只有坏老师。

所以说,即使面对一群糟糕透顶的学生,我们也不要放弃他们。

不到最后一刻,不放弃任何一个人。

嗝嗝老师是一位德拉图雷特综合症患者,她的身体总是不由自主地抽动,还会时不时发出怪叫声。

小时候,老师们认为她在扰乱课堂秩序,常常责骂她,当得知这是一种病症后,又建议她退学,她辗转过多个学校,甚至连她的爸爸都认为,她该去残障学校。

直到她遇到了一位接纳她的校长,校长让全校师生把她当成正常的小孩看待,而不是一个发出刺耳叫声的怪小孩。校长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让她决定做一名老师。

很显然没有学校想要一位会发出怪叫声的老师,即使她是有双学历的高材生。

最后,她的母校再次接纳她,也只是因为迫切需要一位老师。不过,这仅仅是因为一个由学渣们组成的班级根本没有老师愿意教。

他们在嗝嗝老师来上课的第一天就打赌,这位老师挨不过一天。

嗝嗝老师解释了自己的病情后,他们还编了一首RAP,说嗝嗝老师就像老鼠一样,会发出吱吱吱的叫声。

他们给椅子做了手脚,让嗝嗝老师一坐,就摔到了地上;

他们给粉笔里加了料,让嗝嗝老师一写字,就像打火机点了火一样;

他们还利用化学实验搞了个小爆破,把教室的玻璃炸碎了。

校长决定解散这个班,让坏小孩们滚蛋回家,一直被捉弄的嗝嗝老师却说,炸坏玻璃是她上化学课时发生的意外,不是学生们的错。

出现了一位代表我们大多数人的学霸班男老师,他认为并且告诉嗝嗝老师:他们就是烂泥扶不上墙,无论你怎么替他们背锅,他们都不会有任何改变,他们是不可雕的朽木,他们的成绩永远不会及格。

而嗝嗝老师说,从他们的恶作剧里能看到他们的计划和智慧。

她认为,没有差学生,只有差老师。

嗝嗝老师不放弃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就算自己背黑锅被嘲笑,依然为他们争取权利。

当学校的重点项目被毁,校长再次做出让他们退学的决定。

嗝嗝老师依然为他们争取考试的机会。她说:这不仅仅是考试,关乎他们的未来。

能为学生考虑未来的老师,真的是少了。很多老师都是想着眼前,并没有这么长远的眼光。

最后考试机会是争取到了,可是这群孩子没有了踏进学校的机会了。

嗝嗝老师很难过,尽管控制自己的情绪,可依然因疾病影响不断发出像狗叫一样的声。

她无法控制自己,情急时,便一下下狠狠地抽打自己的脸颊,但越是激动、越是想控制自己,这种疾病所带来的应激反应反而会来得越来越频繁激烈。

最后结局也是大家能猜想到的,这群学生通过了考试,还有人成为了尖子生。

好老师不会放弃他的学生,他会激励他们,给他们自信,保护他们的自尊心。

在这里我学到了原来孩子的皮,是他们的保护色,因为不想成为老师或者父母口中那个一无是处的人,他们才会把责骂当作耳边风。

所以人是需要被鼓励,被激励。

幸好那个学霸班的男老师发现是自己骄傲的学生陷害这群捣蛋鬼,发现自己的错误观念导致了骄子来陷害其它同学,是自己的偏见放弃了这群捣蛋鬼。

无论是教书育人,还是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都不该武断地评判并且早早放弃。

不到最后一刻,不放弃任何一个人。

There is a crack in everything,That’s how the light gets in.

(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2 ) 那个不停飙脏话的人,可能有病

这种病无法根治,只能用药物控制发作频率,蒋云生将其概括为“一种死不了的绝症”。

梁实秋写过一篇《骂人是一门高深的学问》。

他说古今中外没有一个不骂人的人,这是一种发泄感情的方法,但不是人人都可以随便试的。之后还出了几个骂招儿,什么预设埋伏、以退为进之类。

当时读完觉得再精辟没有,直到发现这世上有一群人,他们不停地飙脏话、骂人,却并非是为了发泄情绪,而且很多时候还伴随着抽搐和一些怪声儿。

比如[寄宿学校]里的弗雷德里克。

他在课堂上不住地扭动脖子,说话时会狂飙“操你妈的”,根本来不及思考梁实秋那些骂招儿。

©️[寄宿学校],弗雷德里克

再比如[嗝嗝老师]里的奈娜。

说两句话要打四次嗝儿,打完会不自觉用手背拍击下巴,脑袋还时不时向左抽动。

©️[嗝嗝老师],奈娜

虽然并没有说脏话的迹象,但如果不加以干预,也可能会发展成满口污言秽语,叫人耳不忍闻。

因为此,奈娜从小被老师和同学嘲笑,长大后多次应聘教师岗,均告失败。父亲也从心底里无法容忍她这一缺陷,甚至认为是她毁了自己的尊严。

可这到底是种什么缺陷?

电影的评论里,有人将之笼统概括为“抽动症”,有人称“第一次听说”,更有甚者“几乎闻所未闻”。

©️关于[嗝嗝老师]的短评

妥瑞氏综合征(Tourette Syndrome),它还有一个更通俗、但是充满歧视性的名字:抽动秽语症。

“实在是难听,”纪录片[妥妥的幸福]里,导演蒋云生这样说,“如同阿兹海默症被叫做’老年痴呆’,抽动秽语症,听上去就像患者喜欢骂人一样。

彼时是2016年,蒋云生患病的第27年,他在浦东图书馆举办了首映分享会,站在台上时,眉梢嘴角会不自主地抽搐,并发出一种含混的奇怪喉音。

这一年,VR虚拟现实技术得到普及,十分之一的美国家庭拥有智能交互机器人,中国成功发射了神舟十一号飞船,宇航员可以在太空驻留30天。

而妥瑞氏综合征仍然无药可医。

不要说医治,就是完整念出它的名称,在国内也实在困难。但美国知晓率可观,因为[叫我第一名]

©️[叫我第一名]是影史影响力最大的一部有关妥瑞氏综合征的电影,在它上映以后,美国对这种病症的认知情况远远高于其他国家

男主叫布莱德,智商与同龄人无异,也具备生活自理能力,棒球打得极好,更有创造力和教学天赋。最要命的是,他笑起来可真像好天气。

如果不会没来由的抽动,或者在父亲讲话时突然怪叫,他的人生一定体面又从容。也可能日子苦一些,那就平平凡凡找份工作,为考学娶妻发发愁。

也不至于一次接一次转学,仍被同学老师瞧不起。

陌生人说“不知道他哪根筋不对”,父亲觉得他调皮,母亲的朋友问“你有没有考虑过找人驱魔”。

©️[叫我第一名],母亲的朋友如是说

不夸张,即便发达如美国,也会认为这种病与邪恶力量有关。60年代的一起“警察虐人事件”,被虐者便患了这种病,但警察坚持认为,“他是撒旦。

现如今,中国也在上演这种错误。

[妥妥的幸福]里,由于蒋云生时常“挤眉弄眼”,父母先是求助于眼科,之后又转为精神病治疗。

也有家庭认为,这是“身体里有小鬼”,应当用巫术进行驱逐,于是强行给孩子灌下所谓“圣水”。

[叫我第一名]虽没有这般夸张,但也曾求错医。是母亲带布莱德看心理科,医生认为这是他对父母离异的反抗,还问他“是不是在怨爸爸不跟你住”。

©️[叫我第一名],奉行精神分析理论的心理医生如是说

怎么讲,其实也怪不得他们这样猜测。

1885年,法国医生妥瑞最先发现了这种病征,将其形容为“一种严重的抽动性疾病”,包括运动抽动、声音抽动、综合抽动,但病因始终没有找到。

目前,医学界普遍支持“多巴胺递质紊乱”假说。

由于多巴胺的活动异常增加,使人的神经系统不分时间、场合和对象,突然兴奋,将一些错综乱杂的信息错误地传递给大脑。 大脑收到以后,发送给身体,人便产生了抽动和痉挛,并将这些不完整的信息通过语言表达出来。
©️左图是妥瑞医生,右图是患者的脑结构,医学研究认为,大脑皮层及皮质下区域、丘脑、基底神经节、额叶皮质的功能紊乱会引起抽搐。据说,有患者会偷偷注射肉毒杆菌,为自己降低肌肉活性

真的太像恶作剧了。

虽然医学上给出的患病概率是0.3%~1%,男女比例是3 : 1,英国也有超过30万的成年人和儿童身患此症,台湾地区更是每200人中就有一人。

但实际患者数量远远高于这些确诊数量。

因为很多人的症状实在太难察觉,就算发作,也会被当成是恶作剧,要么就是吃坏了、没睡好。

美国门将蒂姆·霍华德,自小就有这种病。2007年,他转会到英超埃弗顿队,需要体检,结果队医愣是没查出来,直到后来报名世界杯才确诊。

©️球迷称,蒂姆·霍华德是一名有“神经刀气质”的守门员。所谓神经刀,就是“神经病”般的超强发挥。《芝加哥论坛报》称他是“罕见的生物”

这种病无法根治,只能用药物控制发作频率,蒋云生将其概括为“一种死不了的绝症”。既然如此,谁还有心力再去医院诊断?

好在[叫我第一名]里,布莱德的母亲一直没放弃,带他参加互助小组,给予充分的理解与鼓励。

于是,布莱德迎着冷眼和嘲笑,开始跟周围人解释自己的病,立志不向妥瑞症认输。最终,他以优异的成绩拿到大学学位,并成为了一名老师。

©️《精神神经病诊断统计手册》表明,妥瑞氏综合征在2-2l岁均可发病,但多在青春期有自愈倾向,且不会影响智力。布莱德的母亲得知后,松了一口气,并鼓励布莱德将妥瑞症打败

这不是第一部讲妥瑞氏综合征的电影。

早在1997年的[尼亚加拉,尼亚加拉]里,罗宾·汤尼就演了一个妥瑞症患者,叫玛西。

她开着越野车,打算和一个叫塞斯的男人去加拿大,谁知路上不自主地抽搐起来,还胡言乱语。而唯一能阻止这种行为的,竟然只有酒精和性。

©️[尼亚加拉,尼亚加拉]

1999年的[哈啦猛男秀],男主在一次工作中遇见了无数美女,其中就有一位自称患了妥瑞症候群。

©️[哈拉猛男秀]

2008年,[菲比梦游仙境]上映,由当时9岁的艾丽·范宁出演妥瑞氏综合征患者。她不止会抽搐,还会向同学吐口水,且无法凭自身意志控制这些行为。

©️[菲比梦游仙境]

韩剧《没关系,是爱情啊》,李光洙饰演的咖啡店职员也有这种病,总会毫无意识地发出“xiang,598,噗噗,啊”等一系列怪叫。

©️《没关系,是爱情啊》,李光洙

之后的[文森特要看海]、[不凡之路]均围绕这一题材,主角想融入社会,无奈屡屡碰壁,最后通过旅行,通过飞驰在路上,与世界和自己达成和解。

©️[不凡之路],罗伯特·席安(图左)饰演的妥瑞症患者

片子虽多,但症状表现与[叫我第一名]、[嗝嗝老师]大同小异,都是身体抽搐、喉咙发出怪声。

“秽语”何来呢?

其实这是声音抽搐中最为严重的一种,并不多见,在所有患者里只占20%。但医学研究发现,患此病症数年之后,口出秽语的概率可增加至60%。

甚至有文献记载,一个耳聋的妥瑞症患者发病时,竟用手语表达出了Fuck和Shit。

要和一般的脏话加以区分也简单,患妥瑞症的人说出的脏话,通常与上下文无关,都是在一句平常的话里突然蹦出来的,没有逻辑,更不符合语境。

就像经过了混乱剪辑,夹杂在患者脑海中的素材里,脱口而出时,连他们自己都无法理解。

美剧《百年酒馆》里就有位这样的姑娘,一会儿“叶利钦操了我爸”,一会儿“你鸡巴上带着屎”,令对面的男人忍无可忍,这场相亲也不了了之。

©️《百年酒馆》,姑娘患有很严重的妥瑞症,每次想说脏话时,声调都会比平常的语调强烈很多,也是一个可以让人将其与一般人讲脏话区分开的方法

电影[方形]也有。是严肃的访谈会现场,总有个观众骂“混蛋”、“婊子”,言辞不堪入耳,几次打断了访谈。亏得有人出面解释,称他在受精神折磨。

©️[方形]

据说,这种症状跟语言类型脱不了干系,用字母语言的西方人比说文字语言的东方人更容易患病。

而为了避免冒犯到别人,患者通常会在想说脏话时使用替代词或首字母,比如“FFFFFFF”。

倒也不是全无好处。

研究表明,妥瑞症患者的情绪管理能力比一般人强。且由于左脑额叶与常人不同,迫使右脑得到超常锻炼,使之在运动、音乐方面都非常突出。

比如莫扎特

据说,他飙起脏话来滔滔不绝,“把我的屁股好好舔干净”、“空屁!空屁!噢,一个妙词”。

©️很多关于莫扎特的传记,都有他喜欢说污言秽语的记载,华莱士的《名人隐私录》里说他有“恋屎癖”,在给玛丽亚的信里,他这样写道:“我的肛门在燃烧,也许是想拉屎了!我往你鼻子上拉屎!”此外,他个人的书简集里有100处关于“大便”的字眼。图为电影[莫扎特传]

再比如说唱歌手Eminem

他留给粉丝的印象有两个,一个是歌词里千奇百怪的脏话,一个是唱歌时总喜欢抖手。但这些都不是他的Freestyle,而是来源于妥瑞症。

©️2014年,Eminem在华盛顿特区的Valor音乐会上

当然,不是所有患者都像Eminem或者莫扎特,拥有极高的音乐天赋。也不是所有患者都如[叫我第一名]里的布莱德,有个无条件相信自己的母亲。

多数人只会像他们的曾经,如[嗝嗝老师]里的奈娜,连培育出自己的母校也将她的简历拒之门外。

好容易有学校愿意接纳她做老师,却被分去差生班,终日受学生们的嘲笑与捉弄。

幸而,别人怎么做,她是不在乎的。也只有她自己知道,一个妥瑞症患者一步步取得双学位,这中间的路,是用什么样的坚韧与勇敢铺出来的

所以她虽生气但更争气,化软肋为动力,给了这一班差生从未有过的自信,并最终登上校长之位。

©️[嗝嗝老师]

不要紧,妥瑞氏综合征而已,能有多糟。

你看,她从小就被家人和老师冷嘲热讽,可能你也一样。她长大后求职屡屡碰壁,可能你也一样。那么她从来都不曾被打倒,可能,你也一样。

-

作者/六姨太

文章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破词儿」

 3 ) 又一部看哭的印度片,这次是因为这种病

无论哪种面貌出现在电影中,显然,一项共识是——图雷特综合症患者绝非异类,不应该是嘲讽的对象。

熊孩子总是让人头疼。

作为老师,班上全是熊孩子……

呃,祝你好运吧。

根据对待熊孩子的态度,可以将老师分为这几种类型:“惹不起我还躲不起嘛”、“以暴至暴”、“放任自流”、“嗤之以鼻”。

还一类致力于发现熊孩子的闪光点,用爱与激情助攻熊孩子走上人生巅峰的——这类老师实乃业界良心、世间瑰宝、少之又少,能做到如此境界的,自然是主角。

[放牛班的春天]、[叫我第一名]做出正确示范

[放牛班的春天]、[叫我第一名]珠玉在前,这印度女版[叫我第一名]催人泪下,除了一如既往地关照现实,少不了女主拉妮·玛克赫吉令人信服地表现了这种特殊的疾病——图雷特综合症。

矛盾升级,病症加重

[嗝嗝老师]这片名听着、看着都挺奇怪的。

女主角奈娜从小止不住“打嗝”,因为奇怪的噪音和频繁的抽动,顶着硕士双学位的学历,奈娜在应聘老师的道路上,依旧频频碰壁。

被要求“停止打嗝”,女主解释道

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这个图雷特综合征

图雷特是Tourette的音译,又译作妥瑞氏症,患者表现出一些不自主的抽动,包括抽搐、眨眼睛、噘嘴巴、装鬼脸、脸部扭曲、耸肩膀、摇头晃脑;并伴有不自主出声,包括清喉咙、大叫和一些怪声。

关键词是不自主,而且目前不可治愈

作为老师,一言一行颇为瞩目,奈娜碰壁也算意料之中。

贵族私立学校——圣蒂克学校递来橄榄枝,奈娜欣然应约,却没想到,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她面对的,正是一个班的熊孩子——立下赌约后,他们变着招儿整这个有些古怪的老师。

粉笔变火柴

联系方式被公开,奈娜还成了应召女郎

教室暗藏杀机:学生自制杀伤力炸弹

[叫我第一名]里,男主最大的困难是找工作。

当上老师后,同事们友爱有加,班上就一个男娃有些不听话。

全是小天使

奈娜还要应对同事的质疑、全班熊孩子的挑衅。

而这背后,是印度根深蒂固的阶级差异——这个班的孩子全部来自贫民区,因为原来的公立学校被拆,14个孩子单独编班,遭遇老师和同学们的排挤后,愈发反叛。

虽抱着“世上没有差学生,只有差老师”的信念,考验一波接着一波,到底有崩溃的时候。

图雷特症还一个特点,承受压力时,紧张啊、激动啊都会加重不自主的症状,奈娜此刻万念俱灰,竭力控制不可控制的行为、声响。

摆头、怪声更加频繁

砸窗、咬手、哭泣、抓头发,生气、绝望、不甘心各种情绪通过动作,通过声音传达出来。

看着就揪心。

扮演者拉妮·玛克赫吉通过网络了解到这些人的特征:“很难表现这种状态,不单单是模仿,还要反复思考,让大家都能真切感受到。”

悲伤与愤怒杂糅的状态本身难以把握,又要有意识地加上“不自主”的动作与声响,玛克赫吉的表演毫无违和感。

图雷特 ,电影常客

作为一种罕见疾病,图雷特综合症多次出现在影视作品中。

它的症状十分明显,不可控、不可减轻又不影响寿命。

[叫我第一名]由真人真事改编。

主演找到原型,咨询并模仿了他的行为。

两人的合影(左边的是主演)

关于这种病,最重要的是表现出不受意识控制的自然感

心情平静时的抽动——

男主接受工作面试

心情激动时——

想到女朋友会离开自己,情绪激动

主人公患有图雷特综合症,而扮演者本人并没有这个病。

既要如实地再现患者的状态,又不可让图雷特过分“喧宾夺主”,因为电影背后,一般还承载着励志等意义。

把握这个度,至关重要。

表演好了,观众不仅会关注到这个群体,同时获得共情,图雷特成为一切“不一样特征”的载体。

主人公乐观的态度、克服阻碍、得到他人认可的过程,成了励志的典范。

在图雷特综合症患者不自主发出的声音中,有部分是有具体含义的秽语

这个症状常常被拿来营造喜剧效果。

[我眼中的世界]中,17岁的女孩伊娃满口脏话,漂亮的脸蛋与污秽的语言形成反差。

在睡觉时,随着神经系统的休息,图雷特的症状也会消失

[方形]中,策展人正在举办讲座,台下的观众也有一名图雷特综合症患者。

场面一度十分尴尬,在座的文人雅士们出于理解、包容的态度,整个讲座伴随着这些咒骂、噪声进行,极具反讽效果。

除了这些,还有“垃圾、婊子、露出胸部”等冒犯语言

[和莎莫的500天]中,图雷特综合症甚至成了发泄情绪的借口。

两人放肆地喊着“Penis”,谎称患有图雷特

无论哪种面貌出现在电影中,显然,一项共识是——图雷特综合症患者绝非异类,不应该是嘲讽的对象。

对于患者来说,它很有可能成为一个终生的标签

症状无法治愈,就只能接纳它。

患者的接纳,是把它当作“朋友”(奈娜语),当作“好老师”([叫我第一名]男主语)。

非患者的接纳,就是了解病症,然后“别用异样的眼光”看待他们。

-

文:范什默

文章源自微信公众号:电影解毒

 4 ) 当你全力追逐梦想时,连高山也会为你让路

努力的最大障碍不是懒惰,而是恐惧。比起意志坚定朝既定目标前行的学霸,更多人担心的是自己努力了仍然会失败,因为害怕失败,反而不敢用尽全力。如果付出了50分心血,因为早有意料,没奢望,能够以玩世不恭的态度接受结果,久而久之就把那丝原始渴望忽略了;可是如果付出了100分心血,最后的结果仍然是失败,那就不仅仅是一次失败,而是整个世界的坍塌。这样的打击连成年人都不见得能接受,更何况青春期的少年。在普通领域,决定我们成败的不是智商,往往是心性。大部分人最缺乏的成功特质是直面恐惧的勇气。

在看这部电影之前,我不知道什么是图雷特综合征。女主奈娜从小患有图雷特综合征,这是一种神经疾病,临床表现以声语型抽搐和动作型抽搐为主,奈娜会不由自主的打嗝和摇头。这个疾病的出现率在儿童中占1%~3%,而只有三分之一的人会将症状持续到成人,奈娜是这其中不幸的少数人。一个身体不健全的孩子在学校会面对怎样的歧视和嘲笑,大家可想而知。学校将奈娜退学,建议她去特殊学校学习。嗝声成了她和正常孩子之间的分水岭,强行把他们分成两个世界。奈娜的妈妈不同意,她认为自己的女儿智商没有问题,学习能力也没有问题,不应该遭到歧视。她的坚持换来丈夫的不理解,学校的不赞同,经历过十二所学校退学后,才找到一个愿意接收奈娜的学校。

一位好的老师会在学生心中播下希望的种子,奈娜站在讲台上时,白发苍苍的老校长问她:你希望学校怎样对待你?小奈娜说,和别人一样。学生的要求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公平的对待,公平的机会。当老校长对奈娜做出保证后,暖色光调下,校长的眼神充满了鼓励,他朝她竖起大拇指。那一瞬间,妈妈在流泪,众人在鼓掌,我却看到了她的勇气。那个藏在洗手间里,为了不让自己发出打嗝声把卫生纸拼命塞进嘴里的女孩消失了。她正视了自己的缺陷,在讲台上为众人解释什么是图雷特综合征,她抛弃了自怨自艾,把自己和普通学生放在了同一个起跑线。多年后,奈娜成为一名理工科的双学位学士,她本可以选择很多职业,却始终忘不掉老校长对她的激励,梦想着当一名老师,把爱和希望传递给更多孩子。教师是一个讲究形象的工作,老师除了授课,还需要言传身教,以自身为学生们做出榜样。一个说不了几句话就打嗝的老师,怎么能在讲课时保持课堂的严谨气氛?奈娜多次面试都铩羽而归,她却勇敢把自己的最大短板暴露在人前,决心一条道走到黑。

奈娜唯一的机会是给一群所有人都嫌弃的学生当班主任。这是一群来自贫民窟的孩子,性格敏感又顽劣。奈娜因为身体原因遭受歧视,这群孩子因为家庭和出身遭受歧视。当所有人都把你当成垃圾时,你自己也会认为自己只配做一个垃圾。大家都知道,在印度,种姓制度依旧盛行,高种姓女性不能与低种姓男性通婚。这一制度将人分为4个等级,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在四大种姓之外,还有一种被排除在种姓外的人,即所谓“不可接受的贱民”,又称“达利特”。他们从事着最低贱的工作,最受歧视。生活在贫民窟,为一顿饭一口水发愁的9F班学生,可能连首陀罗都不是,而是最卑微的达利特。因为新教育法,这些公立学校皮肤黝黑,鼻翼肥大的达利特走进了贵族学校,和皮肤白皙,鼻梁高挺的婆罗门、刹帝利同处在一个校园,他们站在一起时,哪怕穿着一样的校服,视觉上也能一眼区分出两个群体。从学生到老师,大家都想把这群扎眼的贱民赶出学校,在这样的大氛围之下,9F班学生的叛逆是自尊心受挫后的本能自卫反应。

奈娜有一句话说出了教育的真谛,‘没有坏学生,只有坏老师。’人们总是会对自己不了解的群体产生偏见,在印度,人们认为低种姓等于低道德。长期养尊处优的9A班学霸因血统和家庭地位有着强烈的优越感,面对与自己差距太大的9F班学渣言行傲慢。9A和9F互相敌视,产生了数次矛盾。奈娜向校长保证,会让9F的成绩提高,在期末考试中全部及格,请求校长不要解散9F班。她让全班学生写下自己最恐惧的事情,撕下这页纸,折成纸飞机,从楼顶掷出。这些远飞的纸飞机代表着与昨日彻底再见,赶跑心底的恐惧,努力改变为未来而战。这样的决心在外人看来是个笑话。没人会相信,这群粗鄙的孩子能够赶上精英班9A班,没人认为他们会真的学好。奈娜却透过他们桀骜的外表看到了他们脆弱的灵魂,他们需要的是勇气,是一次证明自己的机会。从小到大所受到的歧视,使奈娜更加明白,一个公平的机会是多么难得。奈娜的梦想和学生们的梦想缠绕在一起,期末考试不仅是9F班学生对面未来前进的第一步,也是奈娜证明自己的第一步。

影片中刻画了一个智力、爱心、能力超群的非凡老师。她会用各种办法寓教于乐,让学生们在最简单的日常生活中领悟书本上的知识,发现每个学生的优点,因材施教。她虽然打嗝声不断,但的确是一个超越现实的,近乎于完美的理想老师。老实说,每个学生遇到这样的老师都会成材,奈娜兼具了老师这个角色的一切优点,同时充当了‘教师’‘母亲’‘心理医生’‘姐姐’多种角色,实在是可遇不可求,每个遇到这样老师的人都应该庆幸上天的馈赠。

电影中,与奈娜相对应的角色是瓦迪亚先生。这个头发花白的男人身姿笔挺,总是穿一身质地精良的西装,外形上有种老式的绅士派头。奈娜老师在生活中不常见,瓦迪亚先生在生活中常见。这个男人固执、古板、护短、严苛、有属于他这个年纪和身份的一切缺点。他虽然不苟言笑,却想把最好的一切给自己的学生。这个角色是有血有肉的,也许他不是最好的老师,但他对学生的爱护并不亚于奈娜。他有自己的一整套价值体系,不会轻易为外界所改变,面对奈娜的授课方式,他嗤之以鼻,‘学习的重点不是快乐’。他想赶走9F班,出发点也是想赶走害群之马,免得影响其他的好学生。这样的老师我们都曾遇见过,对待学霸他如父亲般慈爱,对待学渣他如同对待敌人般无情。

瓦迪亚先生的转变是整部电影中最让我感动的地方。在人头涌动的大礼堂内,他承担了一个老师的责任,把过错揽在了自己身上,说出那句‘没有坏学生,只有坏老师’。瓦迪亚先生被9F班的努力打动,他认同了奈娜的教育理念,认可了9F班的成绩,当他亲手把级长徽章递到奈娜手中时,理想之路的大门终于被推开了一条门缝。我看到了希望。一粒草籽在自然界中无比卑微,可是它能够在春天发芽时顶起沉重的石块;一滴水没有任何力量,可是天长日久的坚持滴水能穿石。一个贫民窟的女孩想去开飞机,当梦话说出来也会被人笑话,可是在课堂上迈出第一步后,通过一步步的考学,你怎么知道她将来就不能成为飞行员?

梦想是一粒种子,它安静地躺在内心深处,很多时候形同虚设。如果选择懦弱,选择轻松地随波逐流,这颗种子会慢慢失去活性,天长日久之后和灰尘融为一体,埋在心底最深处,成为一句卑微的笑话。如果选择勇敢,选择用尽全力的去追逐,你永远会得到比现在更多的东西。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大家开始羞于谈梦想,认为那只是小孩子不切实际的幻想。一个成年人谈自己的梦想既幼稚又可耻。我们忘了那些儿时想当科学家当宇航员当外交官的憧憬,跟随时代潮流谨慎地选择自己的生活,在上代人,在自己画地为牢的圈子里不断兜圈子,像那只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狐狸一样嘲笑那些把梦想说漏嘴的人。这不是聪明,也不是现实,其实只是因为恐惧,午夜梦回时我们自己心里都明白。梦想不是奢侈品,而是勇敢者的游戏,只有直面自己的恐惧,你才有资格拥有它。梦想永远不会过时,永远不会徒劳,它像光,像水,能够照进黑暗,能够打动人心,当你全力以赴时,它的力量会超出你的想象,你也许会化身为移开太行和王屋的愚公,也许会化身成分开红海的摩西。那一刻,整个世界都会为你让路,就像电影中瓦迪亚先生留下了9F班,9A班和9F班打破了种族篱障成为朋友,身患图雷特综合征的女孩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校长,只要有梦想,没有什么不可能。

 5 ) 我们都是“冷漠症候群”患者

工作日的中午,影院里只有我和两位神情严肃的中年女性,观影体验良好。

《嗝嗝老师》的内核仍然是我们常见的一名与众不同的老师遇到了一群与众不同的问题生,并最后在感化了他们的同时也改变了自己的故事。

老套但有效。

作为一部印度电影,少见的没有一言不合就跳舞,使得电影的叙事和观众情感的代入显得非常流畅。

《贫民窟百万富翁》跳舞桥段

到了观影的后半段。仅有三人的影厅里也渐渐传来了微弱的抽泣声。


没错是我。作为唯一一名男性竟看的虎目含泪,使得本来就安静的影厅里气氛一度有些尴尬。

其实在观影前我并没有对该影片有太大的期待。毕竟同类型的影视剧作品内地的观众或多或少都已经看过了。早些年有名声在外的《GTO》和《放牛班的春天》,近些年也有些小而美的励志电影如《垫底辣妹》。经常看日剧的观众可能会看过更多。如果把一部换汤不换药的作品放到今天来看会显得有些过时和乏味。想要在同样的内核上拍出好看的作品,就必须要在影片的立意和代表人物的选取上有所出彩。

《嗝嗝老师》做到了,电影中老师的角色选取的是一个“妥瑞氏症患者”,相信很多观众跟我一样通过这部电影才第一次了解这个病症。学生则是来自贫民窟的孩子。双方都是社会上的边缘人物,弱势群体。这样人物的选取可以看的出这部电影的野心很大。想要表达的东西很多,虽然内核依然是成长的过程,但电影更多想传递的却是印度贫富差距的现状以及人们对弱势群体的不理解所体现出的愚昧。

01

先谈谈缺点。虽然影片的野心很大但在呈现程度上却显得有些剥离。因为前面说过影片的内核仍然是一个学生老师共同成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揉入这么多比较大的话题显然是一部电影很难做到的。

在表达贫富差距的问题上。影片特意安排了一个F班,作为一群来自贫民窟的孩子他们是独立在整个学校之外的,受到的是老师和学生共同的抵触和排挤。他们的自卑转化成了他们的叛逆从而成为了一群桀骜不驯一直做恶作剧赶走老师的问题生。

《嗝嗝老师》剧照

他们的不自信和自卑源于别人的白眼和嘲笑。他们急于证明自己,但所有的表现只体现在无关痛痒的恶作剧和与优等生的各种对抗上。而作为对立面的A班,优等生表现出来的是高傲和鄙视,以将F班赶出学校为己任。

这样的表现作为一部电影来说没问题但却显得有些流于表面。真正了解贫困生的人会知道他们的自卑往往不会来源于别人的恶意。相反的至少在学生阶段,我们最多传递的是对贫困学生的关爱和同情,我们被教育的是一个人人平等的社会。虽然事实不是如此,但所有人都会努力在行动上给予贫困生帮助和关爱。

没有人也没有老师会对贫困学生表示敌视或嘲讽,更不会将他们孤立起来。因为我们都知道那样是不光彩的。

贫困生的自卑来源于他们接触社会的那一刹那。他们走进正常学校的那一刹那。他们在环境和教育资源极度匮乏的地方野蛮生长。他们的谈吐和经历无一不在告诉他们,那些获取着良好教育资源的学生和他们之间的差距有多么的巨大。自卑来源于他们身上的每一个细胞,却往往不会来源于类似电影中A班师生那样刻意表露出来的恶意。

在贫困地区的学生还在为了高考改变命运死命读书的时候。受着优良教育的孩子可能早早的已经为出国深造做起了打算,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许多孩子可能小小年纪就已经跟着上层社会的父母参加各种饭局,学习着在这个社会上主流成功人士的谈吐和认识。在别人还在学着ABC的时候就已经半只脚踏入了社会。

可想而知当一个终日只能与修轮胎为伍的贫困学生遇到这么一个光彩夺目自信而又优秀的同龄人时,自卑还不用别人敌视就已经深深根植在他们幼小的心里。

贫富差距的恶性循环更多来源于巨大教育资源和环境的不对等,而不完全是小小学校中人们的恶意,在这点上来说电影的描写有些浅了。

02

再来看看关于问题生成长的表现。

与大多数电影一样问题生的主要表现体现在调皮捣蛋和恶作剧上。这是他们对这个社会小小抗争的表现。

但相信我,一个如电影里所说贫困如洗的学生在面对现实的种种不公时,要么会选择发力读书改变命运(如进入衡水中学这样风格的学校),要么早早的接受现实进入社会打工了。留在学校的问题生并不是个个都等着拯救通过小小的恶作剧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他们很多只是单纯的读不进去书了。没有复杂的道理背后也没有更多深层次的原因,只是他们在各个你们看不到的角落选择了放弃。

通过一场感动人心的教师独白而悔过重新作人,并在刚学完牛顿力学和抛物线的情况下,就能熟练掌握爱因斯坦质能方程和普朗克黑体辐射公式这一转变,让这段老套的成长剧情显得更加老套和出戏。

影片中片尾作为反派角色出现的A班老师的五分钟自白却是整部电影在教育方面最出彩的表现,甚至盖过了奈娜作为老师的光环,一个立体的老师形象立了起来。他不再是一个只知道仇视的坏老师形象,而是和大多数老师一样认真而严肃同时又真正的爱着自己的学生。

瓦迪亚先生

问题生不是电影中令人耳目一新的教学方式和泪与哭喊的自白所能改变的。整个过程肯定是艰辛且漫长的。“卓越永远来源于艰苦而不是有趣”作为A班老师的这句话也许才是对于改变问题生这一问题最好的注解。在这点上来说电影的描写也显得有些浅了。

03

诚然剥离的看,仅仅作为一部以教育问题生,老师和学生共同成长的电影来看这部拍的只能算是及格水准,平淡之作。

但作为一部看的我虎目含泪的电影,必然是瑕不掩瑜的。

电影对“妥瑞氏症患者”这一弱势群体的描写在其他内容的衬托下显得尤为细腻和出彩。电影的前十五分钟镜头毫无保留的展现了主角奈娜的种种症状,得益于逼真的表演,相信很多观众开始会和我一样在奈娜反复的抽搐和发出“戛戛”声时会有不适感甚至一丝尴尬。我甚至开始希望接下来奈娜会治好这个病停止这个动作。

同时群演也尤为出彩。他们所表演出来的周围人们的目光是那么的真实而又刺骨。成人已经不像小孩了,早已学会了包容和接受,对于奈娜的病所有人都表示出了理解和宽容。但唯一不会改变的是他人眼神中本能的梳理和不解、是父亲为了不让奈娜难堪同时也不让自己难堪而替她点单这一行为。在观影期间我一直再问我自己,隔着屏幕都感到了不适的我在现实生活中遇到这样的患者能表现出真正的善意么。

答案是不能。

电影让我想起了我大学时一个小小的插曲,感恩于这部电影我终于知道了这个病症的名字。

一天我与往常一样在没人的教室里自习,过了会进来了一批学生是来上课的,这很常见,自习的教室接下来有课。平常我会选择离开换间教室但那次我想留下听听别人在上些什么课。

学生鱼贯而入坐好,我坐在最后一排做自己的事情,最后进来的一个女生坐在了我的前面,周围的学生纷纷远离坐到了远处的位置,只留她坐在那儿,周围除了我们就只有一圈空出的座位。似乎别的同学并没有感觉什么不妥和异样,自顾自的谈笑。

那姑娘在打开书包掏书时显得有些费力,她的脖子总是时不时的往旁边转动,嘴里同样也发出“戛戛“的声音,没有电影里这么强烈但坐在后面的我却听的很清楚。

这样的抽搐一直没有停止,我看她费力的把书放好,脑袋仍在抽动。我记得我当时的第一反应竟是有些好笑。后来才觉得有些怪异,我像是一个没见过世面的孩子一样把这事告诉了室友。分享完后我看着她孤单的坐在我前面时不时的抽动着身体发着怪声上完了整节课,没有人与她说过话,也没有人看过她一眼除了我之外。她像是一团大家不想触碰的空气独自缩在教室的一角。

当时的我和他们一样把视若无睹看作善意,把不作恶不嘲笑就看作善意,把理解但不靠近看作善意,却唯独忽视了冷漠这个最大的恶意。

这段经历本就只是一段转瞬即逝的小插曲,我没有印象深刻,像很多的人一样我习惯了遗忘与自己不相干的小事。但这第二天就抛在了脑后的记忆以及我当时的疏离和冷漠,却在这部电影开场的五分钟,像刀一样突然朝我刺来。

电影中女主小时候与可汗校长的一段对白尤为使人动容。

可汗校长

“前面听歌剧的时候大家有没有听到台下有怪声“

“有“

“我也有听到“

“我想请这个发出怪声的人到台上来讲讲你为什么要发出这个声音“

“你喜欢发出怪声么“

“不喜欢“

“那你干嘛要这样“

“因为我有妥瑞氏症“

“这是什么毛病我第一次听说“

“我大脑有问题 会不自觉的发出怪声“

“你可以控制么“

“不能 这是一种病“

“你希望我们怎么做 我指的是学校的每一个人“

“我只希望大家把我当作普通人“

“好我们会会想对待其他学生那样对待你 你回去吧“

平淡但足够有震撼力,他没有刻意将她保护起来相反的他让奈娜自己到台上诉说这个症状,就好像一个孩子说自己感冒和流鼻涕一样正常。言语中没有流露出强烈的同情也没有呼吁大家关怀她。此时的奈娜只是个普通的学生。而这正是她需要的:不被视若无睹和能够进入正常人的生活,这是最简单的道理却总是被我们忽略。

“妥瑞氏症“在电影中后段存在感已经较为淡化,更多的时候只是作为奈娜情绪的一种表现。也许这也是影片希望我们看到的,从刚开始的不适到学会接受它,这个症状并不特殊它只是在人身上突然出现的一个小小的嗝,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嗝嗝老师》剧照

尽管有缺陷、尽管很多想要表达的问题依然留在表面。我都要感谢这部电影让我知道了多年前那个姑娘身上的病症,也让我摆脱了愚昧理解了它,就这一点也值得我给它一个好的评价。


我仍然记得那天她一直高高的仰着头,笔直的背影自信的让人心疼。和奈娜一样她需要克服多么大的困难培养出多么强烈的自信,才能和我们坐在同一个教室里,我不得而知。我只希望假如我能回到那天,我会拍拍她,告诉她我衷心希望她未来一切都好。

 6 ) 反看我们电影江湖上的事,你们外国人哪能懂的

这些年,看到我们幼儿园进不去,印度人拍《起跑线》给我们看;看到我们幼儿园的不正常,韩国人拍《熔炉》给我们看;知道我们小学还有老师骚扰逼死女学生的,印度人又给我们拍《嗝嗝老师》让我们看。上半年我们虽有部《我不是药神》,但里面的药还是印度给的,妥妥地给印度的人道和仗义圈粉。。

下面,简单谈谈这个电影.

一个社会对不幸人群的包容程度,体现了这个国家的文明程度。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9F班的学生和奈娜老师一样,在别人眼里,都是有缺陷的。奈娜的父亲觉得女儿毁了自己的自尊,无法从内心容纳她的缺陷。9F班的学生因为成长在贫民窟,贫穷成了他们人生的缺陷,开始的他们也曾努力过,但是老师不关注他们,有着女佣的家境优渥的孩子们歧视他们,于是在这样的年纪不免得迷失了。

事实告诉我们,贫穷属于社会分层,不是缺陷却致命,毁掉了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图雷特症属于生理疾病,是缺陷,也致命,可能使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摇摇欲坠。所以,当学校类似于不怀好意的将9F班托付给奈娜老师的时候,我就知道这就成为了电影的一条主线,同病相怜者互帮互助,不放弃不抛弃对生活的希望。

对于奈娜老师来说,第13所幸运入学的San Notker学校,既然是自己培养出来的学生,连母校也拒绝了她的5次求职,可见学校对于教学,对于师资水平的把握多么严苛,但这次似乎是瘦马配坏鞍的安排,些许恶意。在学校看来,连同这些学生,不得不把他们放弃。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学生们嘲笑和捉弄奈娜老师的恶意,岂不是也是他们所面临的嘲笑和捉弄。人就是这样,再弱的人,也要去欺负比自己更弱的人。幸好,奈娜老师并没有被这些所吓到,一个患有这样疾病的女孩,如何一步一步取得双学士,可想而知,她是有多么的坚强,在这些冷嘲热讽和不同眼神里,她已经修炼了多么深沉的自信。

她改变教学方法,鸡蛋教学,篮球实验教学,她深谙教育学和心理学。

见过人生太多酸甜苦辣的人,已经知道凡事多问几句为什么了。母亲在菜摊上辛劳枯坐,姐姐在排队抢水中无助跌倒,而9F的学生安详端坐在教室里,来念“苟以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来学习三角函数的辅助线,不是不可能,但画面里肯定失去了一份求知若渴的和谐。所以,奈娜老师只能用知识的本源来吸引他们,那就是知识在生活里的实际奥秘和原始兴趣。

这样做来,隔壁的9A学生也充满了艳羡,一下子9F的学生突然自己也有了从未有过的自信,一个集体的自信感悄然而来。接下类,就有了去9A班交流指导的画面,在那里,知识的平等让优等生与“劣等生”一样交流进步,但很快就被男老师粗暴打断了。男老师的思维里,这些贫民窟的孩子就不配掌握知识,他们应该做的就是辍学、变坏,承继祖业,继续补轮胎。于是,这惹恼了Aatish,他破坏了9A班的国家科学实验竞赛项目。

所有9F班的学生为此必须停学回家,等到考试时才能回来参加考试。下面的剧情就是套路了,当然也有些小插曲,但最终9F的孩子们和奈娜老师获得了成功。徽章得到了。

电影里面,有一个场景很赞,让孩子们用纸写下自己的恐惧和讨厌的东西,然后叠成纸飞机,放飞它。作为一名未能成为老师的我窃认为,教育的本质是驱散愚昧,锻炼人格,掌握知识的同时战胜对世界和自己的恐惧,获得人类应有的尊严和自信。

电影的故事虽然稍显老套,但是用情慢慢,一个有着生理缺陷的老师和同样“缺陷”的孩子们在一起,这种似是而非的同病相怜和互相扶持,看的人却是也很感动。

“他们只是孩子,会有多糟”。

成人世界里的偏见,类似于“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孩子生来会打洞”的偏见太重太毒辣,孩子们接受不来,也应付不起。希望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真的如陶行知所讲得那样,“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教给孩子的时候,自己应先行笃信“真善美”,而不是连自己也不信。有些行业,自创造之初,就不是为了养家糊口。

一个社会,不要把所有的行业都做得都是为了养家糊口,至少留下几个。

近几年来,印度电影,突然给人吃了本地神油,经脉畅通,一夜发力的感觉了。从更早的《地球上的星星》,到《萝莉的猴神大叔》、《我的个神啊》、《摔跤吧,爸爸》、《神秘巨星》、《起跑线》,甚至最近的《厕所革命》、《护垫侠》,印度似乎进入了前所未有的文化大繁荣时期了。我记得特别清楚,《摔跤吧,爸爸》的结尾那一曲印度国歌,羞得我们观众脸腮通红。到底是这一届导演不行了,还是我们这一届观众不行了,抑或是。

这些年,看到我们幼儿园进不去,印度人拍《起跑线》给我们看;看到我们幼儿园的不正常,韩国人拍《熔炉》给我们看;知道我们小学还有老师性骚扰女学生的,把人逼死天台的,印度人又给我们拍《嗝嗝老师》让我们看。上半年我们虽有部《我不是药神》,里面的药还是印度给的,妥妥地给印度的人道和仗义圈粉。

现在我们却有些沉浸在西虹市首富的梦里,一定要寻到失散的“姑妈”,于是告诉他们说,我们是“江湖儿女”,刀光剑“影”,我们江湖上的事,你们外国人哪能懂的。

“砰”、“砰”、“砰”。

 短评

双面励志故事,教师励志,学生更励志,女主有苦说不出坐在角落给自己巴掌真让人心疼。制作精良,演员演给力,全程飙泪。我们应该反思,为什么套路又简单的印度电影每次都能赚走我们的眼泪,甚至能洗涤心灵;为什么他们总能在欢乐轻松的氛围里揭示最残酷的社会问题。

6分钟前
  • 影评人 杉姐
  • 力荐

印度电影就像中国电影的一面镜子,同是摸着石头过河的发展中国家,他们的创作人一直在告诉我们,不是有钱就堆出真善美,就能架空现实营造虚伪的感动,《嗝嗝老师》扎实、贴地、诚恳的故事主线,依然是孱弱的国产电影匮乏的,在嬉笑、温情背后,它对现实的关照依然硬朗、坚韧,贫富差距,阶级壁垒,性别歧视,教育资源等问题,都是挡在师生面前的一堵堵无形之墙,怎么拆除,能不能拆除,就见仁见智了。电影只是带着我们做美好的憧憬,并不能解决所有现实问题,让你笑过、感动过之后,结合自己的生活际遇,摒弃浮华与喧闹,做一些沉淀与反思,故事的目的就达到了。

9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这几年比开心麻花还密集且发挥稳定的一类片子是印度引进片,它们都有娱乐爆米花的外表+社会现实讽刺的内里,像《摔跤吧!爸爸》《神秘巨星》《厕所英雄》《护垫侠》都反映了两性不平等引发的问题,《嗝嗝老师》跟之前的《起跑线》类似,主要讲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当然本质上还是在讲贫富差异阶级固化。一个类似《放牛班的春天》的温暖故事,也不乏《死亡诗社》式的高光时刻。印度大片似乎已经对鲜明的人物形象塑造、百转千回的剧情转折,尤其是高潮段落的泪点营造驾轻就熟,形成了一条印度特色的商业片路子。并且这些引进片的片长似乎也在微幅缩短,歌舞能省则省,碰上中国这样同样处于发展中阶段的人口大国,共鸣简直不要太多。电影从一个看起来像励志传记片的开头起手,但并未将篇幅集中在对特殊残疾的猎奇刻画上。女主演技很棒。

14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应该是今年印度电影里最鼓舞人心的一部了~老师的顽强和差生逆袭的故事相得益彰,音乐也好听~最重要的是看完这电影不会哭,是满满的暖意

15分钟前
  • 乌龙戴碳
  • 力荐

我们一起学狗叫,一起汪汪汪汪汪!

16分钟前
  • shininglove
  • 推荐

好看。看哭了好几次。如果《麻辣鲜师》做成内地版,如果桥段“贴地气”,该多爆款!喜欢那句台词:“今天开始,让你的软肋成为动力。”

17分钟前
  • 阿顺
  • 力荐

3.5 《起跑线》+《死亡诗社》+《放牛班的春天》。在近年来印度引进片里,综合水准仅次于《摔爸》,尤其是表演上很圆润。只可惜如今“印度热”已经过去了。

19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太套路了,逆袭也没什么逻辑性,把好好一个故事讲得平庸无趣,情感烘托只有靠BGM。

20分钟前
  • 麻绳
  • 还行

吱吱·GTO麻辣教师、汪汪·十八岁的天空、嗝嗝·死亡诗社,托托下巴·放牛班的春天。

22分钟前
  • 科林
  • 还行

刻板、突兀、脸谱。而且坦白说啊,这么个触及现实却又不敢正视现实的故事,根本谈不上是理想主义,充其量只是一锅影视化的鸡汤而已。

26分钟前
  • 猪头妖怪
  • 还行

集结自身罕见病症、家庭多年难解心结、学校师生责难等多方矛盾,戏剧冲突够足,不乏煽情催泪,在归拢到光明结尾的同时,亦不忘对峙双方各自的成长与收获,歌曲虽节制仍显过满。对印度电影的心态比较矛盾,一方面佩服其在现实题材领域的不懈探索且完成度与可看性都不错,另一方面又容易抹去真实存在的困苦与艰难,现实主义的外衣下依旧是套路而简单的鸡汤倾向,阶级差异的鸿沟岂能如此轻易抹平;全班起立的桥段用滥了。

29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还行

印度现实题材电影常被评价“俗套”,这本是个贬义词,但放在评价印度电影的语境中,则变得中性。所谓俗套,即故事的每一处转折、每一步推进都在观众的意料之中,渲染人物情感时大量使用抒情配乐和慢镜头,结局通常是过于理想化浪漫化的大团圆。这些手法本已被使用过无数次,理应过时且乏味,但唯独放在印度电影中就显得格外动人,俗套也能迸发出巨大的情感能量。或许是因为印度本土电影中那难得一见的真诚,直面社会痼疾,不遮掩,不油滑,并始终对未来抱持一种纯真的理想主义。而内地现实主义电影面对严格的审查制度和复杂的市场环境,常常难保初心,显示出过分的精明与圆滑。

34分钟前
  • 李濛Lemon
  • 推荐

2018上海国际电影节看的第一部,播放完导演竟然出现在电影院,有真实的故事原型,剧本从诞生到拍摄完毕花了七年的时间,妥瑞式症的背景最初不被投资人认可,认为不商业化 不赚钱,但导演坚持做这个励志温情的故事,揭露教育、生活现状,给予更多的人信心和希望,为印度电影点赞!

36分钟前
  • Sunflower
  • 力荐

可以说,是今年印度最温情脉脉的一部电影,关注的依然是最弱势的群体,在大环境失语的境遇之中,如是电影,更显得难得可贵,能拍出来,相当于成功了一半。

38分钟前
  • 独狼映画
  • 力荐

所以每当有人批评穷人的见识短浅,贪小便宜,愚昧无知,懒惰荒淫我都想反问一句何不食肉糜。贫穷得土壤上开出的花朵,每一步都走得格外艰难

43分钟前
  • 贪嗔痴傻和愚昧
  • 力荐

翻拍《叫我第一名》一开始蛮气那个教师老头和学霸学渣两男生后面还是很感动教师老头也帮学霸男背了锅 给他机会自我反省学渣男前面老闹幺蛾子 后面终于步入正轨结尾从教20年的纳娜以校长的身份退休所有学生都来欢送她以前的9F班的学生也长大了 好感慨PS.后面做的那个模型更酷

45分钟前
  • 漫漫云端
  • 推荐

终于见到印度电影对教育体制的反思了,类似《放牛班的春天》《一个都不能少》和《垫底辣妹》,还加入了阿甘式的人物励志。因材施教,体验式教学,不放弃学生,相信学生,这才是真正的为人师表。

49分钟前
  • 壹安²
  • 推荐

化学课上被整蛊,篮球课上讲物理,伟大的老师永远不离不弃,“没有差学生,只有差老师”,又是别人家的老师啊!因材施教、寓教于乐,这种两千年前的教育观念在现在这个唯分数论的时代好像越发的遥远,就好像我回忆起高中生活时,是严格区分的“好坏班”、爱理不理的老师、一张张冰冷的试卷,还有永远被调换的体育课。虽然同题材套路的片子太多,这部还是诚意满满。7.5

52分钟前
  • 巴喆
  • 推荐

看着蛮开心的印度套路故事片。大女主戏,但是女主在自我成长的过程中又是同时在渴望“父亲”的认可……印度电影中的“父权”表达很适合写论文了。

54分钟前
  • 还行

碾压很多国内烂片了

56分钟前
  • 以太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