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解密中国黑社会》是香港亚洲电视制作的一部纪录片,分为“帮会争霸”、“乱世称雄”、“浮华竞逐”、“去留之间”、“灰飞烟灭”五集,每集18分钟左右,全片约90分钟。
短短的90分钟里面,《解密中国黑社会》大致讲述了旧上海“青帮三大亨”(黄金荣、杜月笙、张啸林)发迹、壮大、鼎盛、衰落的历史过程。这部纪录片算不得非常精彩,但立场客观、视角全面,既无褒扬,也无贬抑,只将往事娓娓道来,很好地履行了一部历史纪录片的使命。
我个人其实不太喜欢这部纪录片的片名,我更愿意它将“黑社会”三字改为“帮会”二字,“解密中国帮会”这个名字更为合适。“黑社会”这个说法在“青帮时代”并不流行(或者那时根本就没有这个说法,本人未详细考证,不敢妄言,但“未流行”之说,就我所知资料,自当不错),现今的“黑社会”(主要存在于香港、澳门、台湾等地,中国大陆的所谓“黑社会”,往往只是略具规模的犯罪团体,并无“黑社会”那般严密的组织架构和复杂的家法帮规)虽然跟旧上海的“帮会”有一定的渊源,两者也有不少共同点,但它们也有很大的差别,把旧上海的“帮会”以当今的“黑社会”名之,我实在不能同意。
此外,“解密”二字,也值得商榷,我个人以为,这部纪录片的最佳名字乃是:“上海青帮”往事或者“青帮三大亨”往事。
不过话说回来,“解密中国黑社会”这个名字更能引起观众的注意,电视台给这部纪录片起这么一个名字,也无可厚非。
二
我读初中的时候,历史老师非常赏识我,经常让我在课堂上出风头(他喜欢当堂给一两分钟时间让学生去记忆大段的历史内容,而我往往是那个能够比较完整地将内容复述的学生)。高中的时候,历史老师更视我为知交好友,我也因此在历史班呆了三个月,但最后顶不住“生存压力”(很多人跟我说读历史太难找工作),把桌子搬到了物理班,上大学的时候也选择了工科院校的工科专业。我确实从小就对历史非常感兴趣,也被普遍认为有所谓的“历史天赋”,但很少人知道,我其实并不喜欢“正史”,而是偏爱“野史”。读中学的时候我最崇拜的人是陈寅恪(其实那时候我没有怎么读过他的书),他在解放后不去研究什么隋唐政治制度之类,转而研究《再生缘》(有大作《论〈再生缘〉》)这样的通俗小说,他更写就了煌煌八十万言的《柳如是别传》,为一代名妓而不是君主名臣立传!在我眼里,陈寅恪就是一个“野史大师”(这个称谓也许是非常不敬的,但那时候我真的这么想的)。因此,我也喜欢研究“野史”。
那时候我经常流连于书店和旧书摊,对涉及“黑社会”、“土匪”、“娼妓”、“优伶”、“乞丐”之类的“野史”著作怀有莫大的兴趣,更买下了不少这方面的书籍。那时候我年纪虽小,却自认为很鉴赏力,一般的“野史”著作舍不得掏钱买的(一个中学生能有多少钱?我经常为一本书跟旧书摊老板磨破嘴皮)——我买的“野史”著作一般都是带有学术性的,是真正的“野史”专家所著,至于那些大嘴记者或所谓的纪实作家写的东西,我是瞧不上眼的,因为我认为这些书“胡扯”多于“信史”,虚构、臆想的成分过多。和“土匪”、“娼妓”、“优伶”、“乞丐”的相关的专著我都买过,唯独与“黑社会”相关的专著没有见过,但关于“黑社会”的书其实是非常多的,只是我认为都不值得买而已。
尽管那些关于“黑社会”的书我都瞧不上眼,但好奇心驱使,我还是经常跑到书店去看那些被我鄙视的“黑社会”纪实文学。我记得黄金荣、杜月笙的专门传记书店都是有的,也有把黄金荣、杜月笙、张啸林合在一起写的传记。在我翻阅的多本关于“上海青帮三大亨”的传记里,我印象最深刻的一节是黄金荣的“悔过书”,这么一个叱咤风云的大人物竟然像一个小学生那般向全国人民写了一份“检讨书”。在我幼小的心灵里面,我是非常同情黄金荣的遭遇的,后来了解到他其实为解放军进驻并治理上海是做了很大的贡献的(他约束了数万门生弟子,让他们不要捣乱),这种同情里面又加了一点悲悯。而新政府是怎么对待这位八十多岁的糟老头的?黄金荣不仅写下了公开发表的“悔过书”,还在曾经带给他无限风光的大世界游乐场门前扫地——这对一个八十多岁的老人来说无论如何也是一件非常不人道的事情。
三
我在中学时代对“黑社会”的兴趣到大学的时候,就从书本转移到电影上来了。
读高中的时候,我就看过科波拉的《教父Ⅰ&Ⅱ》,初接触好莱坞电影的我被老科波拉的“黑帮史诗”镇住了,“黑社会”电影竟然可以拍得如此大气磅礴!那时候正流行的“古惑仔”系列虽然够“酷”,但作为“黑社会”电影,它们在《教父Ⅰ&Ⅱ》面前都显得太过小儿科了。
美国的“黑手党”既然可以被电影如此演绎,那么,旧中国的“上海青帮”是否也可以拍得荡气回肠?
读大学后,我的电影视野大开,科波拉的《教父》系列之外,我又陆续观看了《美国往事》、《好家伙》、《纽约黑帮》、《疤面煞星》等经典“黑帮”电影,尤其是《美国黑帮》一片,乃是我的电影之旅中一部常看常新的电影。但我念念不忘的还是“上海青帮”这个题材。
大学三年级开始,因为昆汀·塔伦蒂诺的关系,我不可救药地爱上港片(此前,我游走于好莱坞电影和各类文艺片),如嗜血之徒般大量观看邵氏老片(特别喜欢张彻、李翰祥、楚原、刘家良、桂治洪等人的作品)和八、九十年代的香港电影。活跃于香港八、九十年代的香港导演中,我最爱麦当雄(其实他只导过一部电影《省港旗兵》,其他作品多以监制、编剧身份出现,但掌控全局)、林岭东、吴宇森三人,尤其是麦当雄,因为他已经退出影坛(1997《黑金》之后),他的每一部作品对我来说都是绝响。
兜兜转转,我终于有幸看到了麦当雄主导制作的《岁月风云之上海皇帝》(1993)和《上海皇帝之雄霸天下》(1993)。记得当年我接连着看完这两部电影,心情非常激动,久不能寐,我牵肠挂肚的“上海青帮”原来在十多年前就被搬上银幕了,而且麦当雄做得还算不错,拍得气势恢宏,也拍出了枭雄本色。
平心而论,《岁月风云之上海皇帝》和《上海皇帝之雄霸天下》跟麦当雄稍早制作的《跛豪》(1991)是有一些差距的,但港片能够拍成这样,也顶得其“史诗气魄”这四个字了。
看完《解密中国黑社会》这部纪录片,参照《岁月风云之上海皇帝》和《上海皇帝之雄霸天下》两部影片,我惊讶地发现,麦当雄是非常尊重史实的,对“上海青帮三大亨”的人生轨迹几乎未作任何修改,仅在细节上略作戏说。麦当雄对三人的性格也把握得相当到位(张啸林稍为夸张一些),更出色地表现了杜月笙的人生三碗面:情面、场面、脸面。
四
在《岁月风云之上海皇帝》和《上海皇帝之雄霸天下》两部历史人物传记片(我原来认为这两部影片只是“枭雄片”,但看完《解密中国黑社会》,我认为它们对得起“历史人物传记片”这个称谓)中,麦当雄仅保留了黄金荣的真名,而把杜月笙改名为“陆云生”,把张啸林改名为“袁啸军”,我不知道麦当雄为何忌讳用杜、张二人的真名,难道是怕杜、张的后人找麻烦?麦当雄拍《跛豪》的时候,也没有用原型人物吴锡豪的真名,而是改为“伍国豪”。再看香港的其他“黑帮”电影,也多半不用真名的,比如把总华探长吕乐改名为“雷洛”(《五亿探长雷洛传》及续集)、把何爵士改名为“贺新”(《赌城大亨之新哥传奇》及续集)等。就是澳门“14K”名人尹国驹投资拍摄“自传”《濠江风云》(邓衍成导演,任达华主演)自吹自擂的时候也没有用真名,而是给自己起了个“尹志巨”的名字。看来,给传主改名乃是“黑帮”电影的“行规”。
和刘国昌拍“雷洛”、王晶拍“新哥”不同,麦当雄拍“陆云生”,是甚少戏说的。“陆云生”是小贩出身,跟杜月笙当过水果店伙计的经历基本吻合。众所周知,“四·一二”政变中,“上海青帮三大亨”组织“中华共进会”参加了国民党对共产党的血腥镇压。在电影中,麦当雄刻意将“陆云生”对共产党的镇压描写为被国民党欺骗和逼迫所为,其实不然,杜月笙等人是有自己的打算的,就是期待事后论功行赏时,获得社会地位的提升,而实际上他们的目的在血腥镇压后也基本达到了。杜月笙曾经对自己的门生说过类似“不要怕被别人利用,因为这证明你还有利用的价值”这样的话。这说明杜月笙对自己在“四·一二”政变中被利用的事实是非常清楚的,绝非被欺骗和被逼迫那么简单。麦当雄在拍《岁月风云之上海皇帝》和《上海皇帝之雄霸天下》时,是投射了自己的个人见解和感情的,他认为“政客比流氓肮脏”,所以,他不惜稍为美化“流氓”而贬低“政客”。
杜月笙通过经营赌场、贩卖鸦片等积累了大量资金后,开始进入工商业,并逐渐关闭赌场,停止贩毒,全身投入正行生意,成为当时上海的工商业巨子。这也是杜月笙有别于黄金荣和张啸林的地方,他不是一个简单的权势流氓,而是一个积极向上的有理想的流氓。杜月笙在抗战中为国共两党的军队均出力甚多,被誉为“抗日功臣”,抗战胜利后,他一心想当上海市长,至少是个副市长。但光复后的上海已经没有租界,蒋介石也就不需要“青帮”做他在租界的代理机构了。也就是说,杜月笙的利用价值已经不大,蒋介石根本不买他为抗日做出巨大贡献的账。杜月笙曾恨恨地说,蒋介石当他是尿壶,用完了就塞在床底下了。尿壶的比喻有两个意思,一是杜月笙为老蒋做了不少肮脏的勾当,二是老蒋过河拆桥,翻脸不认人。作为流氓中的政客的杜月笙,是斗不过作为政客中的流氓的蒋介石的。在麦当雄的《岁月风云之上海皇帝》和《上海皇帝之雄霸天下》中,在政治上谋求上进的“陆云生”是比较天真的,而这种天真说明“陆云生”并未沦为无耻的政客。
看麦当雄的《岁月风云之上海皇帝》和《上海皇帝之雄霸天下》,我能够感受到麦当雄对“陆云生”的敬意。麦当雄为了塑造他心中的“陆云生”,甚至把一些别人做的“好人好事”嫁接到他身上。上海沦陷后,“袁啸军”投靠日军做了汉奸,“陆云生”以民族大义为重,派出阿山刺杀“袁啸军”。张啸林确实在上海沦陷后投靠了日军,也确实被刺杀身亡,但他的死与杜月笙无关,他是被“军统”收买的对其怀恨在心的保镖刺杀的。这件“锄奸”的“好人好事”与杜月笙根本没有关系,而麦当雄却把它拍成是“陆云生”的功绩,麦当雄对“陆云生”的态度由此可见。
反观黄金荣和张啸林在麦当雄的心目中,他们的行径就不是那么受人恭维了。当年有人这样评价“上海青帮三大亨”:黄金荣贪财,张啸林善打,杜月笙会做人。在现实中,黄金荣不仅贪财,还好色,他为把京剧名角露兰春娶进门,不惜和在事业上对他帮助极大的结发妻子林桂生离婚。而林桂生的离去,直接导致了黄金荣的衰落,杜月笙因而得以上位,成为“上海青帮”中的一号权势人物。在影片中,麦当雄非常实在地还原了贪财好色的黄金荣。张啸林是草莽出身,生性好斗,言行也比较粗鄙。麦当雄对“袁啸军”也颇不待见,着重描写了他的“匪”性,基本上是个“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人物。麦当雄始终欣赏的只有“会做人”的“陆云生”。
五
看惯“古惑仔”电影的观众多少会认为“黑帮”人物在“社团”中要上位,就是要能打,比如陈浩南,他能够被大佬赏识,被小弟崇拜,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他是一名有勇有谋的金牌打手。
而被称为“三百年帮会第一人”的杜月笙,并不是一个能打之人,他长得比较瘦,据说手无缚鸡之力。杜月笙倒是有一门绝技,就是削梨:他一手拿刀,一手拿梨,梨不停地转,刀一直削刀最后,果皮不断,而且不留半点果肉。这是杜月笙在水果店做学徒时练就的一门绝技,他也因此被人们叫做“水果月笙”。但这门绝技,明显是对付不了敌人的,就是防身也不行。那么,像杜月笙这样一个瘦弱之人,他怎么在动不动就讲打讲杀的帮会中生存?杜月笙虽然不能打,但有胆识,懂手段。他拜黄金荣为“老头子”后,很长一段时间都跟着黄金荣的老婆林桂生做跟班。有一次林桂生让他去赌场收保护费,那赌场老板也是帮会的,看杜月笙那么瘦弱,自然不会乖乖交上保护费。杜月笙自己不能打,收不到保护费又不好回去向老板娘交待,他灵机一动,出了一个狠招:他拿匕首在自己的大腿上扎了一刀,然后把刀扔给对方,让对方也来扎一刀,就这样轮着,直到赌场老板肯交保护费为止。赌场老板被他的自残行为吓傻眼了,只好乖乖地交上保护费。
杜月笙在他的整个帮会生涯中,乃是以权术智谋取胜,而非暴力。作为帮会头目,杜月笙不喜欢以暴力解决问题,处处讲究“以和为贵”,甚至不惜花钱解决一些争端。
六
不可否认,杜月笙是一个流氓,但他其实很努力地改观自己的身份,这从他由庇赌贩毒转行做正当生意、为抗日救国出钱出力可以看出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流氓也是可以有责的。不管杜月笙做过多少坏事,他都是一个爱国的流氓。国民党撤退到台湾之前,蒋介石曾派人极力游说杜月笙到台湾去,但杜月笙一想起“夜壶”之辱,便义无反顾地去了香港。解放初,蒋介石和中共政府仍然极力争取杜月笙,杜月笙对国民党已经心灰意冷,但他动了回到祖国大陆的念头(大陆报纸上发表的黄金荣的《悔过书》并未提及杜月笙的罪行,这让杜月笙觉得中共是有诚意的),可惜未久就客死香港了。这些事情都说明,仅仅用“流氓”二字去概括杜月笙这个人物,是非常不够的。
杜月笙一生中最为人称道的是他在抗日中为国家民族所做的巨大贡献,但他其实还有其他为人称道的侧面。比如他对文化人的尊重,对子女教育的重视,还有对钱财的淡薄。杜月笙虽然是个坏人,却广交益友,章太炎、章士钊、杨度、黄炎培、江一平、郑毓秀、秦联奎、陈群、杨云史、杨千里这些文化界的名人,都是杜月笙的好友。“杜月笙”这个名字就是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替他改的。杜月笙共娶过五房太太,育有九名子女,他的大太太因为没有生育,还领养了一个儿子。杜月笙自己是坏人,恶习多多(好赌、好色、好鸦片,他后来为了树立较好的形象,戒掉了鸦片),但他对子女的管教很严,严禁他们沾染烟赌嫖。杜月笙的子女都受过良好教育,杜月笙的后人至今有不少人活跃在海外工商界。杜月笙最多同时担任过一百六十多家企业的董事长或董事,他有钱的时候,他不知道自己有多少钱,别人也不知道他有多少钱。抗战期间,他不计得失支持抗日,上海光复后,他的财产已经大幅缩水,内战期间,他的财产再一次被国民党榨取,到他去香港的时候,所剩钱财已经不多。杜月笙去世的时候,仅剩10万美金。其实,欠杜月笙钱的人特别多,数额也非常惊人,但杜月笙晚年却焚毁欠条,更交待后人不要追债。杜月笙一生聚财无数,晚年却千金散尽,这等胸怀大概是当今那些身负原罪的企业家所缺乏的。
七
2009年国庆60周年前公映的《建国大业》中,冯小刚饰演的杜月笙给观众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解密中国黑社会》中有大量的杜月笙的真实影像,参照这些影像,我发现冯小刚演活了杜月笙,不仅形似,神更似!难怪杜月笙的女儿看了冯小刚的剧照后,特意请冯小刚吃了顿饭,就是为了会会这个把父亲演得很神的人。
吕良伟在《岁月风云之上海皇帝》和《上海皇帝之雄霸天下》中对杜月笙的演绎,形似是谈不上的,他明显比杜月笙要帅得多,也伟岸得多。吕良伟演出了杜月笙那不动声色的霸气,不过,真实影像中的杜月笙比吕良伟所扮演的角色还要温和一些,吕良伟还是有点过于用力去阐释这个角色了。
去年程耳导演的《罗曼蒂克消亡史》,其实也可算是杜月笙的别传。不同于麦当雄的《岁月风云之上海皇帝》和《上海皇帝之雄霸天下》大体根据史实拍摄,程耳只取杜月笙之形神,人物、事件、细节,他是跟着感觉走的,恣意想象,玩嗨了,拍飞了。《罗曼蒂克消亡史》中的“杜月笙”叫“陆先生”,和麦当雄取的“陆云生”这个名字似乎不谋而合。葛优演的“陆先生”较之吕良伟演的“陆云生”,更加内敛,面对国恨家仇,他韬光养晦、运筹帷幄,但又始终不显声色。他有原则,有骨气,有智慧,有手段,也阴险、凶狠、残忍,他的内心可能是波澜汹涌的,但他的表情要么温和恭让,要么静如止水——也许,这就是大人物的范儿。相对来说,我更喜欢葛优版的“陆先生”,吕良伟版的“陆云生”还是摆脱不了“跛豪”的影子——同为枭雄,“跛豪”比杜月笙还是差了好几个段位。虽然“陆先生”和“陆云生”有所不同,但从某些故事细节来看,我认为《罗曼蒂克消亡史》或多或少是受到《岁月风云之上海皇帝》和《上海皇帝之雄霸天下》的影响的。
如果现在要开拍一部关于杜月笙的电影,我认为监制的最佳人选还是阔别影坛20年的麦当雄,而导演的最佳人选是杜琪峰,因为其他监制和导演都缺少他们的那份情怀。而主演的最佳人选,当然是冯小刚了(冯小刚去年已经用金马影帝证明他是一个好演员)!不过,这个阵容只是我个人一厢情愿的臆想,时过境迁,很可能他们都不在创作这么一部作品的最好的时候了。
八
现今香港、澳门、台湾等地的黑帮社团,基本上是延续了“洪门”的规矩的,和当年的“青帮”的规矩是大有差别的。
中国帮会的由来,主要有三个系统,一是华南地区的“洪门”,又称“红帮”;二是云贵川一带的“哥老会”,又称“袍哥”;三是江南一带的“青帮”,其前身是“安庆道友会”。“洪门”和“哥老会”的最初宗旨都是“反清复明”;而“青帮”中人,大多是漕运工人,他们并没有明显的反清立场,但也不见得是支持清朝的,总而言之,他们的立场是非常暧昧的。“哥老会”我不是很了解,只记得当年曾国藩的湘军当中,有不少“哥老会”成员,甚至一些高级将领也曾经加入“哥老会”。民国时期“哥老会”的发展,我就不得而知了。“洪门”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因为孙中山先生曾经加入“洪门”,而“洪门”也为革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青帮三大亨”中的张啸林其实是先入“洪门”,到上海后才改投“青帮”的。“青帮”的前身“安庆道友会”其实是一个有宗教色彩的组织,是漕运工人的拜佛组织,入会要凭师指引,最后这一点跟基督教非常相似。
“青帮”门规深严,用“清静道德,文成佛法,能仁智慧,本来自性,元明兴理,大通悟学”二十四个字来定辈分。1919,38个“大”字辈头目移居上海,“青帮”因此成为上海帮会的主流。“青帮”跟“洪门”在建立组织关系上有很大的不同。我们在香港的黑帮电影中经常看到一些年轻人“跟大佬”,这是“洪门”的传统,同门以兄弟相称。“青帮”中人,并不以兄弟相称,而是以师徒传承的方式建立同门关系。“青帮”大佬收的马仔叫做“门生”,而“门生”叫师傅做“老头子”。在“上海青帮三大亨”中,杜月笙就是黄金荣的“门生”。也是因为这个关系,杜月笙在帮中地位远远超过黄金荣后,仍然对黄金荣尊敬有加。
黄金荣在“青帮”中的辈分非常有意思。黄金荣其实从来没有拜过“青帮”的头目为师,他不是任何人的“门生”,但他在当时是一个实权人物,“青帮”自然乐意拉拢他,而他也需要“青帮”这个大舞台,因此,他也就不明不白地成了“青帮”的首领之一。当时上海的“青帮”人物中,“大”字辈是身份最高的,于是黄金荣自称是“天”字辈的,比“大”字辈还多出一划,辈分自然也就凌驾于“大”字辈之上了。在帮会中,没有永恒的辈分,只有永恒的权力。
九
在中国近代史上,“青帮三大亨”跟蒋介石及其领导的国民党有着说不清的关系。其中蒋介石和黄金荣的关系是非常微妙的。
1920年,蒋介石从北京到上海。其时蒋介石还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军官,更囊空如洗。蒋介石在上海的结拜兄弟张静江介绍他做股票经纪,还帮助他成为交易所的股东。蒋介石初时捞得风山水起,但到了1922年初,交易所倒闭,蒋介石欠了一屁股债,被债主找人追杀。蒋介石走投无路,只得听从同乡虞洽卿的建议,拜黄金荣为“老头子”。黄金荣收了蒋介石做“门生”后,对他也非常够意思,让他请那些债主到酒楼吃饭,当着那些债主的面拍着蒋介石的肩膀说蒋介石的债也就是他的债,那些债主自然不敢向黄金荣讨债,蒋介石欠下的五万银元也就不了了之了。黄金荣跟孙中山也是朋友,于是他另外给蒋介石200银元做路费,让他好去广州投奔孙中山。蒋介石的发迹之路,由此开始。
1927年3月,蒋介石率军进入上海,他随即去看望黄金荣。黄金荣见蒋介石今非昔比,非常知趣,当场将蒋介石的“门生贴”退还给他,绝口不提以前的事。此后二十年间,黄金荣虽然绝口不提蒋介石拜他为“老头子”的事,但他对蒋介石的忘恩负义是颇有看法的。后来,黄金荣八十大寿的时候,蒋介石以总统之尊对黄金荣行跪拜之礼,黄金荣与蒋介石之间微妙的嫌隙才算化解了。
十
很多人都知道,上海“青帮”在“四·一二”政变中为蒋介石充当刽子手,杀害了无数的共产党员。但很少人知道,“青帮”并没有对共产党赶尽杀绝,他们甚至还帮助转移了不少共产党员。“青帮”大亨们都不是省油的灯,他们很清楚他们被重用是因为他们有利用价值,当他们丧失利用价值的时候,蒋介石就会过河拆桥,甚至反咬一口(这样的事情在杜月笙抗战胜利后返回上海的时候就发生过)。因此,他们的处世原则就是不能把事情做绝,尽量“刀切豆腐两面光”,给自己留一条后路。
薛耕莘是当年上海法租界的巡捕,他曾经掩护过不少共产党员逃走,而黄金荣不但知情,还参与其事。
当年共产党打算在上海大光明戏院召开一个秘密会议,周恩来也前来参加。公共租界的巡捕早就接到线报,并打算到时包围戏院,将共党分子一网打尽,把他们驱逐回华界。黄金荣知道这件事后,心生一计,暗中通知共产党改到大世界开会,因为大世界在法租界,公共租界管不到。也就是说,如果当年不是黄金荣出面营救,可能包括周恩来在内的一批共产党人都逃脱不了被捕的命运。
在“上海三大亨”中,黄金荣的人品和成就都不如杜月笙,但他的人品比张啸林要好得多。张啸林曾经投靠日军,甘作汉奸(这当中虽然有他对蒋介石怀恨在心的原因,但这不足以成为他做汉奸的借口)。而黄金荣为了避免出任伪职,装疯扮傻,保住了名节。当时有人游说黄金荣做上海市长,黄金荣却对自己的家人说,别的我不知道,但岳飞我还是知道的,汉奸这种事是不能做的。多么朴素的爱国主义啊。
写到这里,突然想起杜琪峰的《黑社会2以和为贵》的宣传海报上的一句话,道是:“黑社会也是爱国的!”
PS:张啸林有个儿子叫张法尧,曾留学法国。张啸林以帮蒋介石屠杀共产党的功臣自居,曾带着儿子到南京去找蒋介石,希望蒋介石赐给他儿子一官半职,没想到老蒋不买他的帐,让他乘兴而来,败兴而归,自此他对蒋介石恨之入骨。
十一
不知不觉中,我的这篇“中国帮会的那些事儿”竟然已经写了近万字。
遥想当年,我要是选择学习历史专业,说不定我今天已经是研究“帮会”、“黑帮”、“土匪”、“娼妓”等的专家学者。
中国帮会研究这门学问,在学术上有个专门的名词,叫“中国秘密会党研究”。说起来,“帮会”和“政党”都是“会党”,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未经注册,而后者已经注册而已。事实上,有些“政党”是由“帮会”转化而来,我国著名的民主党派“中国致公党”最初便是由“洪门”的一些堂口改编而来。
日本有个叫平山周的学者,在很久以前就对中国的帮会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而我留意了这么些年,发现中国认真研究帮会的学者似乎还没有出现(也可能是我视野未及)。
韩国申请了“端午节”作为自己国家的“世界文化遗产”,我们中国人都很愤怒。但愤怒之余,我们也应该反省,如果我们早早做足功课把“端午节”送去申请,还轮得到他们韩国吗?同样地,很多根源在我们国家的学问,比如敦煌学、回鹘学之类,日本和西方国家的许多学者也在研究,如果我们不急起直追,这些学问说不定哪天就变成别国的学问了。中国帮会的研究亦如是。
接下来,我要看纪录片《教父:黑手党的真实历史》了。嗯,我也要跨界去看看国外的帮会的历史,争取写一篇《黑手党的那些事儿》。
这电影是早些年看的,所以只记了个大致的。里面有这样一个剧情(可能有些出入),大致是军阀让陆云生带头让上海滩的富豪听话,好像是要搞黄色工会还是什么……
然后屋外是工人示威,有个是陆云生认识的哑巴伯伯,军阀开枪镇压示威,徐锦江演的张啸林叹气‘和它们一比,自己像个吃素的老太’。
这电影里的上海滩三大头,是流氓团伙,但这3个流氓号称上海皇帝的在更大的流氓头子蒋前面,不过是用之即弃的夜壶。
旧社会的3大亨,和现在坑害老百姓的黑心老板类似,我们稍微留意一下新闻、孙小果、上海红楼、操场藏尸,只是现在的帮派公司企业之名包装起来,而打手则是用保安队安保队来包装了。
但如同电影里的3大亨一样,陆的存在是时代的环境,一旦时代变化3大亨也只得被动变化,而决定时代变化的不是3大亨,它们只会贩鸦片开赌场放高利贷,决定时代变化的正是那些最普通的团结起来思想解放的人民。
当一个人他想的还是做权贵的夜壶时,它只是一个被利用被束缚的奴隶。只有他的思想解放了,认识到自己和他人一样是一个平等自由的人,那么就如同电影里的那些工人那样,那么所争取的、不怕死亡所争取的,不再是权贵给的金银珠宝,而是一个整体的权益。也就是说,他们说争取的是人民的权益、是广大人民的权益。
像3大亨这样的贪生怕死之流,面对军阀自然是投降了,他们以投降来保全自己的地位自己的钱财姨太太。只有伟大的、思想解放的人民才能不惧怕死亡,勇敢的向军阀做斗争。
上海皇帝救不了上海人,上海皇帝连自己都救不了。
人民权益之争取,只能依靠人民自己。
思想解放组织起来有共同理想的人民,有着摧毁一些旧的恶的坏的力量,更有着创造新的善的好的力量!
人民万岁!
作者:中华文化文明
一直对杜月笙及上海青帮的故事很感兴趣,之前有在图书馆翻一些书,但是没看完,用影音的形式来看也不错。看完电影之后主要有几点感想,记录一下:
1.杜老说的人生三碗面,情面,场面,脸面,深感自己也确实需要在这些方面多多修炼。
2.商人很阴,但是涉及到权利,政治后却没有政客阴,政客是顶级流氓,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其实是与政治息息相关的,因此日后还有必要去了解政治相关资讯。
3.认清局势,知道自己在局势中的定位很重要,在上世纪一二十年代的上海,各种势力盘根错节,没有绝对强权,底层江湖人士可通过自己的智慧实现跃升,在国共两党争锋之际,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要么全身而退,要么赌一把投靠一方,但因为自己的身份,势必只能给权利者干些比较肮脏的勾当做夜壶。杜老选择了投靠国民党,被蒋翻脸不认人后心灰意冷,去了香港,后中共友好邀请进大陆,却因身体不支已离世,想来真是时事造英雄,英雄又会被时代所裹挟。比起黄张二人,杜确实是最会做人的,不管是不计得失支持抗日,又或是结交各界文化名流,后期是国共两党都想争取的对象,这些都代表杜与黄张不在一个层次。
4.对于没有情感联结的人与人之间的事情,说到底都是利益输送,前一阵可能还在翻脸,结果因为利益在一条船,下一秒就会笑脸相迎,也正应了我昨天在一篇文章里看到的话:人都是趋利避害的,但同时我们也要记住,人也是有情感的,唤起这份情感,有时可以让他做出有背他自身利益的选择。
我想谈谈杜月笙,可能是年轻的那股冲动,我一直对杜月笙的故事很有兴趣。从这部《上海皇帝》开始,就觉得挺有意思,也不知道里面的“陆云生”是谁。巧的是我爹上学的时候看过关于上海青帮的传记《青帮三大亨》,所以和我看这《上海皇帝》的时候给我讲了一下这个杜月笙。我小时候喜欢听评书,毕竟在我妈眼里,听评书比看电视要好。没过几天,收音机里开始播评书《青帮三大亨》,真是想什么来什么。我记得当时正是暑假,每天4点必定到家守在收音机旁,我就被那个年代和那些白相人的故事深深的迷住了。
我觉得杜月笙是个有大运气的人,真的是社会最最最底层打拼成为叱咤上海的风云人物。杜月笙有一句常挂在嘴边的话“你们是鲤鱼,修炼五百年有跃龙门的机会。而我是一个泥鳅,修炼了一千年成了鲤鱼,在修炼五百年才有跃龙门的机会。你们失败了还是鲤鱼,我失败了就又成了泥鳅。我能不小心吗?”这句话说的精彩,更多的是无奈,一个底层的人靠野心和智慧一步一步向上爬,高处不胜寒,他爬的越高一定越危险,每一步都要充满小心,他若是摔下来,就是万丈深渊。杜月笙前半生很小心也很幸运,他没有从万丈深渊摔下来,反而爬到了他所爬的那座山的顶峰,成为上海的地下皇帝。但是,像他那种人最大的特点就是永远想向上爬。可是,在他的那座山上他已经到顶了,所以他只能把目标定在下一座更高的山峰——政治的山峰。从他洗白自己的生意开始,他遇到了蒋介石这个在政治山峰最接近顶峰的人,蒋需要杜来帮他登上顶峰,杜需要蒋拉他一把,一黑一白两只最肥的鲤鱼一起想跃龙门,最完美的搭档。杜看到了征服更高山峰的希望,好像已经感受到了在那座顶峰上的快感。为了这个希望他毁家纾难,我们可以认为他是一个爱国之人,他为了救国的付出有目共睹。但是,我更愿意认为杜月笙是为了理想不顾一切的现实主义者。终于,八年抗战结束了,杜月笙的理想马上就要实现了,马上就要在次体验成为龙的感觉。和他搭档的那只白鲤鱼却抛弃了他,自己跃龙门还摆了杜月笙一道,不仅不让他做上海市长,就连他自己竞选来的议长都不让他做。绝望就是在你失望时给你希望,在你充满希望时让你彻底失望。蒋介石这个人,不够意思。所以杜月笙说了那句“政府拿我们这些人当夜壶。”晚上想尿尿时我们让他们痛快,白天嫌弃我们又脏又臭,只能放在床底下,见不得人。杜月笙依没有放弃,可是,世道变了,他在上海说一不二的地位没有了,再加上没多久国民党的全线败退,叱咤风云的杜先生只好心灰意冷的逃离上海。1951年,一代枭雄病逝于香港,临死前烧了好几箱子欠条。告诉子女“我不想你们以后靠讨债度日。我没希望了,中国还有希望,你们还有希望。”一代枭雄,就此落幕。
纵观杜月笙的一生,赚钱无数又挥金如土,心狠手辣又热衷交友。三教九流朋友无数,总是一副体面的斯文人的打扮。有人曾说杜月笙向上爬的动力除了野心之外还有另一个更重要的动力,那就是看不起自己。有一版本的《戴笠传》里说杜月笙欣赏戴笠就是因为有一次杜月笙款待一群朋友时,有人提起了杜月笙的出身,杜月笙觉得很尴尬,戴笠机智的为杜解了围。所以杜结交了戴笠这个朋友。那时候的杜月笙已经是个海上闻人,提起出身依然尴尬。对比黄金荣和张啸林,这两个人好像一直对自己的帮会身份很自豪很满意。这就是区别,成功的人多数是这种永远不安于现状的人,对这种人来说最大的痛苦就是到达顶峰,只会向上走的人没路走了。所以杜月笙才会有后半生的故事,虽然最后不成功,但是我觉得只有这样做他才不觉得空虚。其实我觉得最遗憾的就是杜先生没有自己给自己写个回忆录,我特别想听这种人说说心里话,可能不真实,但一定有意思。毕竟,任何人评价自己都不如自己内心评价自己准确真实。
杜月笙的故事很精彩,各方面因素综合才能出现这么一个百年帮会第一人。从他身上我看到许多,学到许多。我猜在他临死前他一定不开心,实在有太多事没做成。想起了韩磊那首《我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一个永远不安于现状的牛人,能真正打败他的可能只有时间。
电影的背景是上世纪30年代的大上海,主要讲述了杜月笙、黄金荣、张啸林三大枭雄的故事,他们的故事想必已经有过无数的讨论,而关于这部电影的讨论我想更多的着落点也在这三个人物之间,然而,作为一个女生,我更想述说说电影中出现的那些作为陪衬的女性角色。
首先要说的是电影开头的阿根嫂,这样的人物在那个时代真的就是蝼蚁一般,要多少有多少,要多卑微有多卑微。自己的丈夫因为闹事打架死了,自己带着孩子孤儿寡母的,先不说舆论,就说他们能活着已经很困难,然而他们幸运的是有个陆云生的朋友。自己的丈夫闹事死了,而这位朋友为了帮他讨回赔偿金不惜去挨打,是那种不知道能不能回得来的那种。活在那个时代是不幸,然而有那样的朋友则是唯一的一缕光。
阿桂姐,这样的人物,堪比红楼梦中的王熙凤。首先,业务能力够强,你看,兄弟们对这位大姐是非常敬重的,两次闹着离开都引起大轰动,而自己的丈夫尽管是大佬依然要给三分面子;出众的业务能力,更兼识英雄的慧眼,别人都在殴打的小弟陆云生,她却看出来这个小弟的能力,不仅将他救下来,还让他跟着自己的丈夫干一番大事业;然而,她也是不幸的,爱上一个大佬,本来就不可能期待一心一意,为他的事业劳心劳力的同时还要消灭各路飞蛾扑火般的妖精们。这样的女子,在那个时代,很适合做正室,但很难得到丈夫的温情,所谓情场失意商场得意,就是这样的女子的结局。
老六,风月场的女人,注定了一生飘零与坎坷。世间都说戏子无情,殊不知最无情的不分职业,只分素质。在这部电影中最亮眼的那颗星非刘嘉玲饰演的老六莫属,当她为了救朋友被迫去伺候军阀的那段戏,一开始的不情愿与生死未卜的茫然,看到刑具时的强作镇定与掩饰恐惧,最后面对军阀时的表面镇定与傲气,这一切刘的演绎真的是分寸拿捏的极其恰到好处,真的想不到还有谁能演的更好了。最后回到店里面对陆的求婚时还能保持着一份傲气,这样的女子真的是注定做个女强人。
小东,我想应该是该部影片中最柔情的女性角色了,也是第一次感受到了叶童的女性美。在年轻的时候能和自己情投意合的人谈一段打打闹闹的小恋爱,虽然爱人总是让自己欲哭无泪;懂事后嫁给了一个声名显赫的著名人物,从一个小歌女翻身成一个去听别人唱的贵妇;最后还能被已经是大佬的老情人的惦记与呵护,在那样的时代无疑算是很好的人生了吧。
虽然这些女性角色都是配角,但并不影响他们在影片中发光发亮,斯琴高娃饰演的阿桂姐,刘嘉玲饰演的老六,叶童饰演的小东,每一个角色性格大相径庭,但他们都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角色的出场时长重要,表演的深度更重要。
LP说港片怀中国的旧,我们怀港片的旧。其实港片怀得最多的是上海的旧。大家所怀的是街头卖梨小子通过奋斗可以成为上海大亨的时代,我们怀念的香港同理。剧本很好,陆预支300大洋,黄金荣问他:你凭什么,转去下一场挨打。扒手偷钟表被发现化解尴尬,黄包车的浪漫回响。斯琴高娃好气魄,杜月笙也只配给您点烟。刘嘉玲几乎包揽那个时代所有这种角色,的确迷人香烈,最后和吕良伟抱头痛哭颇有感染力。叶童稍微僵硬了些。分手信一处小孩子识字不全,是笑点,但读不尽恰似人间语焉不详。左派女干部是丑角,高大强也不是什么正面人物(《青春怒潮》里的老师),政客无论左右尽是心机,只有人民是义士
他妈的,汤镇业年轻的时候这么帅
#商人玩不过流氓流氓干不过政府#。上海皇帝这个电影看完之后,最大的感受就是,一个人在乱世之中,真的是--#随波逐流难以自己#,但是所谓的兄弟义气,真挚爱情是永远不会改变的。 最近拍的那个 大上海--完全就是这电影的另一个版本。#王晶不是一个东西,照抄剧本#
上周重看《跛豪》,就像从没看过一样引人入胜,顺势又看了原班人马制作的这套杜月笙传奇,依然精彩,只是比起下部的一代枭雄消亡史,还是上部的发家史更振奋人心啊~
虽然出于戏剧效果对主人公有部分美化,影响了角色的丰满,但还是非常好看。不过有必要先了解一下当时真实的历史,再客观地评价这部电影。总之,同意片中的一句台词:政客比流氓要肮脏得多。
3星半 虽然彼时麦当雄已不是初次操刀黑帮史诗片,但杜月笙故事的格局可不小,改编难度颇大,尽管他还是详尽地去还原,不惜用两部电影力图将故事讲圆满、讲完整,可是表现力还是较弱,完成度也远不如《跛豪》。另外虽说本片故事结合了时事、也按着时间线平推着叙事,但不难看出人物有明显的美化痕迹,野心很大,但格局却支撑不住
从“省港旗兵”到改编而来的“三狼奇案”,再到之后的“跛豪”、“上海皇帝”以及回归前后的“黑金”,麦当雄想要打造中国黑帮教父的野心可见一斑。麦当雄本人也酷似其电影中的枭雄,野心勃勃。他的长项在于“假戏真做”,用丰富的细节、紧凑的节奏、逼真的影像,火爆的场面、生动的角色、完整的结构、专业的制作,炮制出完全“成人化”的冒险世界。
基本是按照《跛豪》的路子扒下来的,却比前者要戏剧化的多,但这便弱化了传记史诗的力量。杜月笙这个人物被塑造的太过正直,甚至于缺少手腕,以至于他的高升历程显得很单调,更多的还是凸显戏剧化的桥段,感情线加的多得多,但远不如《跛豪》的点睛之笔动人。。。。总之,枭雄气魄还在,但整体却在退化
还原30年代的上海,展现中国第一黑帮老大杜月笙的发迹史,大事件基本都有(法租界贩卖鸦片、共党初创以及和国党分裂屠杀等大事件都有描述)虽然麦当雄们无法让这部港片成为中国版的《教父》,但也算是一部好的枭雄传记港片。
汤镇业这个配角太出彩了。查了查资料,我居然跟杜月笙同一天生日……汗……
鄭则士 吕良偉 麥當雄 劉嘉玲 呂生演回上海灘拿手角色, 令人有憧憬, 尤其和麥導聯手再戰江湖, 等於披頭四伙同久石讓, 最開新... 8.2/10
有胆有识油嘴滑舌机灵聪明广交朋友黑白通吃有情有义,他不发迹谁发迹呢?叶童这个角色清清白白的自私自利,刘嘉玲的角色皮肉买卖却为爱牺牲!但把陆云生拍的太高大上伟光正了
四个多小时的<上海皇帝>看得相当过瘾,麦当雄对杜月笙的美化甚至让我对杜的固有印象都改变不少,乱世枭雄总让后人唏嘘感慨。麦家班这完全是在拍中国版教父么~这个角度看,台湾竹联帮前老大许海清也很值得一拍,不过许的时代背景不及杜宏大罢了
反角专业户汤镇业表现的超乎想象,别看平时醉醺醺,该出手时却永远是精准的枪法和男儿的血性,尤其刺杀张啸林那里,真是有赵子龙独斗长坂坡般过瘾。
本片上下集都是描写一代枭雄杜月笙的传奇人生,是港片罕见的剧情结构和制作规模都非常大的代表作,编导非常大胆地触碰到一些至今还是禁忌的政治话题,不过到了关键的点就暧昧地草草了事,另外因为过多的一些娱乐性场面的描写,让本片的艺术性很难再上一层楼
毕直硬:“这件事情还有真相吗?”
这是被很多人忽视的电影,实际上它质量相当高,不亚于同期的《黄飞鸿》等一系列影片,拍摄风格也较类似。片子的演员阵容强大,各位的演技也是一流,斯琴高娃、苗侨伟等人甘当绿叶,而罗大佑的配乐也给它增添了不少颜色。整体上是以杜月笙为主线,描述了三大亨的风云路,在美化杜的同时基本尊重了历史。
从上海滩往事,到大圈仔旗兵,再到台湾黑金政治,回溯黑帮发家史,素描各路枭雄,华语电影史应该给麦当雄、麦当杰兄弟一个公正的评价,幸亏两兄弟退出江湖很早,不用北上乞食受合拍片制约,才会留下80、90年代这些金光闪闪的系列佳作。
萧生出品,必属佳品。澎湃宏伟的史诗级历史背景,加上小人物到大人物的发迹史。堪称中国近代史上古惑仔变龙头大佬的典范。记得陆月生出门只靠两招1.有镬就自己孭,有功就老板领,2.周围帮人,劫富济贫。才能有上海皇帝的成就。
杜月笙的枭雄传记片,同类作品中较为突出,但仍然跨度有余厚度不足,人物刻画和历史重现流于表面。美化了杜月笙,同时也描述了三大亨的风云路。借用了里面凶残出名的张啸林的话:"我以为我自己最狠了,和这些王八蛋比起来,我简直就是吃斋念佛的菩萨。”罗大佑负责配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