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关于女儿的故事,主人公因为女儿而逃亡,又因为女儿而无罪释放。本片在引进的时候,被剪刀手剪掉了21分钟的情节。笔者不知道这21分钟包含了多少细节,会对观众理解电影产生多大影响。单从这部大陆公映版所呈现出来的部分来说,笔者很难将其理解成一部反思电影,电影反倒着重表现了主人公对其女儿的挚爱。看似紧张却平淡似水的电影。
电影导演雷德福饰演男一号,拉博夫饰演男二号,还有一大帮子好莱坞老帮菜老戏骨倾力加盟客串,数星星认面孔似乎成为本片一大趣味之一。电影的叙事围绕着雷德福和拉博夫二人展开。两条线索同时进行,并在最终汇聚到一起,非常典型化的叙事方式。雷德福是曾经的地下气象站的成员,因为一起三十年前的案件被列为恐怖分子遭到通缉,于是隐姓埋名化身为律师。然而为了搞到新闻头条的拉博夫的介入,雷德福的身份遭到揭穿。为了让小女儿的生活不受毁灭,他开始了逃亡之路。然而,拉博夫此人,随着调查的深入,在他心中似乎也建立起了一种正义观,他不再单纯的追求新闻价值,而开始着手追查三十年前事情的真相。同一时间,雷德福在逃亡的同时,调查真相。使得两条线索汇聚在一起的,是接手三十年前事件的警察以及雷德福与老情人所生的大女儿。剧情发展到这里,全片的套路也基本完毕,很容易就能想到,老情人会为了女儿,而主动投案,让雷德福无罪释放。全片节奏尚可,配乐极力渲染这一种紧张的氛围,从观众的听觉上,造成一种电影节奏很快的假象。但实际上,这种文戏居多的电影,节奏也很难像动作片那般能通过精妙的剪辑手法来达到提速的目的。
严格来说,本片中那个名为地下气象站的组织,只是一个革命激进组织,同中国文革时期的红卫兵无甚区别,而且还都是最终的失败者。只是,本片敢于去反思那段荒诞的历史,更敢于发出不那么符合美国主旋律的声音,强调了自由与真相。电影中报社主编曾经提到:新闻已死,这既是在批判现实,也是在暗示拉博夫饰演的角色之后的一系列行为,从而赞扬了历史上那些敢于揭晓事件真相的勇敢无畏的新闻工作者们。
我不知道国内剪刀手们在害怕些什么,要把本片剪掉多达21分钟之多,也许他们就是喜欢这种充满人性光辉的父女情深,而不喜欢反思历史呢。
老戏骨们演绎的嬉皮士垂暮,告诉人们他们不是疯子,而且变得更加成熟。故事讲的是六十年代美国反战运动的余波。那是个传奇的年代,直到现在依然让人津津乐道。12年海王星刚刚进入双鱼座,出现这样的反思电影很合时宜,补上了很重要的一课。演员们都眼熟得很,后来才发现原来女主居然就是日瓦戈医生里的女主!
楼主对片中的记者形象印象极其深刻:妥妥的双子能量爆发者,恍如赫尔墨斯附体,穿越三界无障碍,与鬼神皆可对话的特质,眼中只有使命,不问其他。
楼主从不掩饰自己对纯粹的双子能量打了鸡血般的欣赏和热爱。正在楼主像看足球一样热血沸腾地一边叨逼叫好一边看着记者突破一个个障碍逼近真相的大门时,被基友一盆冷水一泼到底。基友说,如果他真的是纯粹的双子能量的话,那么真相就不是他的最终目的。
楼主冷静下来之后觉得基友说得有道理。双子的目的往往并不是真相,而是使命。这次只不过这次正好他的使命就是挖掘更深的内幕。双子的两面性在信息挖掘这方面体现得特别明显,一方面是一张嘴连蒙带骗让人鄙视(或像我一样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一方面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坚定。双子座无疑是风象星座里最接近风属性本身的。虽然目的可能不是真相本身,但双子无疑是12星座里最有能力接触到真相的人。
真正最在意真相的星座应该是天蝎。世上很多有名的侦探,警察,身上都会有比较明显的天蝎特征。这好像以前小组里有个帖子讨论过,这里就直接引用了。
天蝎从本质上而言是个善良的星座,比很多星座都善良。正因为如此,他们眼中的世界非常邪恶,甚至包括他们自己……很多人看起来还算正常的事物,对天蝎来说就算是邪恶的了,比如谎言。这不是说蝎子不会说谎,但是蝎子说谎时那种自以为邪恶的神情令人印象深刻。天蝎让人觉得比较可怕的地方是,他们很容易把人的某个特征定义为邪恶而去死磕到底……
追求真相对天蝎来说,类似于强迫症的性质。而且其实即使对天蝎来说,“真相”这个词也不算准确,他们追求的应该说更靠近对真相的一个解释,一个能说服天蝎自己的解释。水相固定宫,天蝎追求的是一种深刻,一种答案背后的答案;再往深里说,蝎子追求的是一种灵魂的宁静(如果灵魂不能平静,就会死磕到底= =)。仅仅是肤浅的真相揭露其实远远不能满足天蝎的要求。
另外这两个星座的关系也很微妙:一方面双子可能会觉得天蝎很天真,另一方面天蝎对双子可能会鄙视加愤恨。考虑到冥王和天使的旧账,这样的关系也就不奇怪了。世上唯一能让双子吃瘪的,大概只有摩羯了吧。
没有选择透剧,更多影评部分请看原文地址
http://site.douban.com/221358/widget/notes/17817647/note/434910269/从激情年代的愤青到白首之年的睿智, 短短两个小时浓缩了许多人的一生, 电影也很好地从侧面反映了美国的民主。 几个善良的美国愤青为了越南惨死的几百万人走上街头与政府对抗, 甚至走上了恐怖主义之路。 这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可能又是个怪事, 因为在中国许多人可是指望着美国影响世界的。
不错, 美国的民主的确是个热销货, 但是很多人对民主理解透彻之后也都不约而同的说民主未必是个好东西。 这就等于金钱的作用一般, 钱可以帮助穷人, 也可以造就坑爹的富二代。
看完这部电影, 应该可以明白到美国不等于民主, 美国不等于美国人民, 美国不等于自由。 但起码美国可以拍出自己打自己嘴巴的电影。
我们所追求的是"American Dream" 自由的空气, 而不是美国政府的尾气。当然天朝的PM2.5还是非常霸气的, 不过我们可能有幸了......
当“吉姆·格兰特”略显蹒跚地疾走在湖区林间的时候,你很难一下子将他与《骗中骗》里英俊利落的行骗高手统一起来。任你逃亡与藏匿的技术何等高明,岁月还是会给一个76岁的男人些许应有的标记。
罗伯特·雷德福智者老矣。
但无论如何,魁梧的身形、浪漫的金发、眉宇间自由的气息却没有随时间逝去。
看看密歇根的美景——上半岛的湖光山色:高大的松柏和杉木、岩石和土地上的苔藓、原始的阳光仿佛是从亿万年前照进荒原和森林,山坡下的湖水安静而寥廓。也许正是这样的自然,孕育了那些自由、理想的生命和灵魂。
一个宏大的时代背景,一段不为人知的秘史,一群消失在时间里的青春,关于政治阴谋与个体命运的传奇故事,索隐和勾沉本身就显得无比刺激。
散落在各处的组织成员,像是埋在尘土里的宝石,隐姓埋名在自己的生活里却又因为过去而彼此关联,“永恒挚爱兄弟会”、“地下气象员”,神秘又美妙的名字,失落几十载而又依然存在的联络机制,密尔沃基、安阿伯、林德伍德……一系列充满符码的地名,把空间和历史串联起来。
两位奥斯卡传奇影后。
一位奥斯卡终身成就奖得主——圣丹斯电影节之父。
一群老戏骨。
两位才貌兼备、炙手可热的好莱坞美女。
以及独具魅力的卷发文艺青年。
不谈其他,光这个卡司,已值四星。
这部电影的情节大致如此:潜藏30年后,索拉兹在美国东北新英格兰的佛蒙特州被FBI抓获。已经改换姓名、在临近的纽约州首府奥尔巴尼当律师的格兰特因此暴露身份,FBI立即找上门来。他一路潜逃,经由曼哈顿、威斯康星、芝加哥,最后去密歇根找到了路丽---他30年前的情人,也是3亿美国人中间唯一能为他作证的人。电影沿着两条线路展开,除格兰特寻找咪咪·路丽这条主线外,还有一条副线。奥尔巴尼地方报纸搞调查性报道的记者谢珀德由职业精神驱使,一路追踪着格兰特,两条线偶尔交汇,更多的时候是各自独立发展。通过这两条线路,电影触碰到我特别感兴趣的几个问题:他们不惜诉诸于暴力手段,目的何在?时隔30年后,他们如何看待过去?“气象员”与基地组织有什么区别? 最后,真正的主犯自首,而追查真象的记者,也虽然知道真象,却保护了真象,仅为不必要的人不受到伤害。
首先,我们回顾一下这个电影的历史背景,地下气象员(Weather Underground Organization,简称WUO),又称气象员(Weatherman)
最初组织是成为“气象员”,原本属于美国大学生民主会的一个小派别,其名字来源于著名歌手鲍勃·迪伦的歌曲《隐秘思乡蓝调》(Subterranean Homesick Blues)的一句歌词:“我们不需要气象员就知道风向哪里吹。”他们鼓吹采用暴力,通过暴力革命使政府垮台。但是1969年6月18日举行的美国大学生民主会年会上,气象员已经成为美国大学生民主会的主导力量,于是他们分裂出来,追求以极端的方式追求目标,他们制定的纲领号召“白人战斗力量”与“黑人解放运动”和其它激进运动一起,“摧毁美帝国主义和建立一个无阶级的世界——世界共产主义”。
从1969年到1970年代中期,地下气象员以发动多次的爆炸案、暴动和监狱骚乱著名。他们在1969年10月8日进行了第一次公众示威活动——复仇的日子,在芝加哥进行暴力活动,这场暴动与“芝加哥七人案”的审判同时进行。
1970年代,地下气象员向美国政府“宣战”,他们在全美各地多处实施炸弹爆破,目标大多数是政府建筑,包括国会大厦、五角大楼和美国国务院,也有七间银行遭殃。他们一般在爆炸之前会提前警告让人员撤离。
1973年美国从越南撤军之后,地下气象员的力量逐渐式微,走向解散,部分成员参加了其它组织,部分成员继续犯罪活动而被捕。新左派运动也组逐渐落了。
这是一群理想主义者对于理想的坚持与反思,对于真相与责任的.
在电影中,谢珀德与格兰特在律师楼的最后一段话,特别交待的不能引用的那段,谢珀德与索拉兹长达7分钟的对话,格兰特与路丽在湖边木屋的对话,都表明了,这些人,虽然一直因为那段历史隐姓埋名,却没有后悔,甚至更多的是30年后的坚持。但不仅仅是简单的坚持,而也因为责任,索拉兹的自首,并不是因为觉得当年理想的错误,甚至选择自首的时间,也是要等孩子长大后,能真正了解认识那段历史后才选择这样做,唐贝尔为了帮当年老朋友,最后被抓。老警长,帮格兰特与路丽养大大女儿,而知情不报,并不是因为被收买,从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老警长,其实是对于这个历史事件是有一个态度与认识,理解,才做出这些行为。
这部电影,也从某些角度,做出一些反思,索拉兹与路丽30年后的自首,格兰特与路丽在湖边木屋火塘边的那段对话,老警长最后此导FBI去找格兰特与路丽,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站在社会角色的立场,对自己的行为,理想,定位,角色做出的反思。
真相,格兰特对小女儿的疼爱,不想因为过去的历史影响她的人生,想把真相公布而世,路丽的自首,老警长当年的隐瞒而最后选择带FBI去找格兰特与路丽,谢珀德一路的追寻,都在寻找一个当年的真相,就如我们观众,在一种寻找,一切源头,原因,去了解大家为什么这么做?到最后,其实,真相并不重要,因为责任,索拉兹虽然首首,却一直不松口,到最后也没有出卖他的当年的同行者,既有理想的坚持,也有一个对于理想的捍卫的责任,格兰特,为了女儿,去寻找真相,这是做为一个父亲的责任,最后路丽不愿意自首,他往不同的方向路,特意走向开阔地,引FBI过来,而保护路丽,路丽为了女儿,为了老情人及老情人的女儿,最后选择自首,谢珀德最后放弃公布真相,也是一种责任,FBI,一直追寻,为也因为保安是无辜的,他们有责任将凶手绳之于法..
罗伯特·雷德福以76岁高龄,自导自演,也许因为年龄的关系,更多的在电影中,显示了一种思考…………。
因为社区规则,此文进行了修改
一堆大熟脸儿。还不错哦,美式主旋律下的不和谐的声音吧也算是。
雷德福等一干老戏骨陪拉博夫这位太子读书的作品,可惜这本书字数不多,纸张却用了不少,两小时的时长显得拖拉和浪费。
故事还是蛮不错,但拍的太郁闷
影片的步步深入还是蛮吸引的。冤假错案太多啦。
如此的一个电影,看着特别的酷的样子。
skandia老剧院改造成电影院,座位太前排,看到脖子各种抽筋看的过程中,不停地迷思,米国老人家老了都会变得那么沟壑么|||||||||老人家们演技是不错,可是故事就真的还好....
记者很可怕 执着的记者更可怕
一个单纯的很普通的,正义战胜邪恶的故事。
这才叫「致青春」有没有,年轻时一起游行示威放炸弹抢银行反政府,30年后还能用密码联络帮同伴逃脱FBI追捕神马的。故事其实不错,大牌们集体酱油也不错,放一起有种「流水账」感,缺少「扣」。另外雷爷这脸实在太坎坷了,演这个角色年纪感总令人出戏。拉博夫眉毛忒喜感。
希安·拉博夫虽缺席变4,但这个夏天仍亮相影院,坏小子摇身变成圆滑邋遢、满脑子市井智慧的记者,锲而不舍追查旧案,渴望以此在新闻界扬名立万,他追逐的对象是自导自演的老戏骨罗伯特·雷德福,屡获奥斯卡青睐的雷老爷与一大帮演技派“车轮战”飚戏,拂去历史尘灰,透出人性光华
还可以,是近期能看得下去的电影
一群老激进份子的现代生活还描绘得可以,老江湖义气也挺好,但这居然是部中产阶级价值观主导的伦理爱情片,浪费一堆演技派老演员,比较失望
情怀
其实就是部老气横秋的特工片
中国大陆删了20多分钟。总体3星,主旋律拍法的非主旋律电影。想说往事探讨人性,但还是没撑起来。演员演技和年龄真的是成正比的吗?雷德福那片中女儿作死演技。/暑期开始5.8/
雷德福自己的the way we were....情节略牵强,不过这个题材还能拉到投资的也只有他了吧。
游击队员们美人迟暮,所谓的盘根错节,一环套一环和牵连无辜看起来好单薄。记者虽然理想主义了,但一腔热血以后也会变成这些回归家庭的老年恐怖分子吗
挺好看的啊 为嘛分这么低
一部算是星光熠熠的电影,很多挺有名气的老演员和新晋演员,可就是这么一个线索慢慢铺开,看似很引人入胜的故事,在接下来后半部发现这只是又一个注定会早泄的犯罪故事而已,而且结尾非常匆忙突兀,编剧这功力真心浪费明星了,大家都像走走过场就算了的感觉
西亚的贫嘴功力得到了完美体现,安娜的酱油角色也还凑合。片子双线走,一点不拖沓,只不过故事本身显得有点故弄玄虚了。结尾略显晦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