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简单介绍一下我下面会反复说起的两个系列游戏。
//www.douban.com/game/25985755/
模拟人生
表面和平友爱的开放世界--众所周知,官方绝对禁止任何攻击模组,再多的玩家自建Mod都不可能在游戏里直接把人给突突突了。很少绝对意义上的NPC,绝大部分游戏人物都可切换至玩家控制模式。
第二人生
贯彻模拟人生系列精神的纯线上网游版本,曾达到极致辉煌,最顶点时曾有国家官方大使馆进驻游戏,各大现实中的公司在游戏里做起房地产开发生意。诞生了史上第一位靠网游获利超百万美元的玩家。游戏币直接与美元挂钩,游戏中曾短暂开放过股票交易系统。后毁于经济系统崩盘,以及弥漫于游戏各处的凰赌毒。
GTA5
表面就绝对不和平友爱的开放世界--从联机合作任务到单机任务都充满了各种突突突。玩家可控角色极少,直到5代时,才有了3位玩家可控角色。线上版本里玩家只能控制自己的角色。游戏里有大量真正意义上的NPC。
--插播一下开放世界游戏的概念,在我这里,开放世界是指:地图可探索,任务非线性。模拟人生系列最初的母游戏模拟城市是标准意义上的沙盒游戏。而模拟人生系列则不太相同,实际上它并不严格符合后来的沙盒/开放世界的概念。严格符合后来的所谓开放世界概念的游戏是像GTA系列、刺客信条系列这样的游戏。
我作为一名游戏消费者,算是亲身经历了这两个系列游戏的各代。模拟人生从初代开始玩,而GTA是从三代最初版开玩,到Vice city,再到包含线上模式的第五代。前后都有十几年的时间。
据我观察,这两个系列游戏,虽然在各自的领域都达到了标杆水平,但总体而言,玩家的重合度并不算太高。以至于我翻了翻影评,就没啥人真正从这俩游戏对比角度来说说这部电影的。于是我就来说说呗(想哪写哪,写得不好罗嗦,我也懒得多调整了,凑合看吧)
这部电影从一开始就非常清晰的表明了背景。以至于玩家群体们真的就是一眼就能看明白,好比这张帖里提到的大家看《失控玩家》了吗~(无剧透)
就像我在游戏简介里写的那样,这两个系列游戏有非常多的不同。而NPC系统又算是特别显眼的一处不同。模拟人生系列里的绝大部分人物角色其实并不能简单的称其为NPC(non-player character)因为纵观整个模拟人生系列外加浩如烟海的资料片,真正意义上玩家完全不可能操控的NPC占比是很少的。我猛地想过去,也就基础包里的保姆、管家,后来加入的死神,公寓生活资料片里的房东、还有魔法资料片里的白魔法大师(光明女巫)、黑魔法大师(黑暗女巫)会来地球访问的外星人,等等诸如这些人物是玩家不可以切换到由自己操控的模式。其他的各个社区公民(包括玩家自建上传到社区供开放下载的,游戏官方配备的)都是可以切换到玩家可操控模式下的。什么种族都可能有,植物市民、吸血鬼市民、狼人市民等等等等吧,就像电影里最后的口号一般:成为你想成为的样子。
正因为这些角色时刻准备着由玩家操控接手,因此在玩家不控制的时间段,只要存在于社区内,他们就会自行“生活”。从初代起,这个感受就非常明显。我不控制他们,他们自己也会过日子,也会产生自己的剧情。
我曾经在2代时做过一个令我印象很深的实验。我创建了一个社区,把当时我身边玩的好的朋友,比照现实中的长相星座这些个人信息,一个个放进社区内。当然也建了一个我自己。然后我只控制我自己,过了一段时间我再观察,非常惊讶,这些角色的剧情走向就开始像他们在现实中一样了。现实中的夫妻在游戏里也逐渐互相喜欢成为情侣,现实中互相关系不好的两个人,在游戏中也开始见面就吵架。这样的“智能”情况,到了3代4代就更加突出了。所依模拟人生相关的社区,不管哪里的,总会有一个板块叫“剧情”。大家会在里面分享各种自己角色跟NPC发生的故事,甚至纯粹观察NPC的故事。
然后,再看GTA系列。虽然每一代都有足够经得起推敲的主线剧情,以及与时俱进的过场动画加精妙的台词。但,除去任务期间,你所操控的主角几乎不可能跟NPC发生有意义的对话。与NPC的互动选项也少得可怜,要么就是互殴互突突,要么就是带着某特定类型NPC开车去兜风,开到个僻静的角落做一点奇怪的事情。GTA里的NPC是货真价实的NPC,除了有限的几个动作,剩下的啥也不会。
完全就像是电影开头几分钟处,保安拉着男主说的那句话:我们跟那种戴眼镜的人没法聊天,他们不跟我们聊天,我们不跟他们聊天!
我看到这一段的时候,简直想去跟编剧拥抱了,原来你也希望洛圣都的NPC会像模拟人生里的"NPC“那样冲上来跟自己打个招呼,产生个剧情啊?还指望能刷个友好值什么的。
因为一上来,男主就显然生活在GTA线上版本的那个世界里,虽然他早起穿衣服的模样,是那么那么像在模拟人生里。但是,他每天在银行里等待着玩家来抢银行...我TM抢了那么多次银行,我会不知道那银行是哪里吗?那必然不在柳溪啊!那必然在洛圣都啊!
我在玩GTA系列的时候,经常幻想那里面的NPC如果可以像模拟人生里的"NPC“那样”智能“,那圣洛都该有多美好(多可怕)~往刺激了想,最最起码我的死法就变得很多样了--会被人骗到什么房子里,再砌上墙,把我活活闷死饿死,骗到游泳池里淹死,骗我去做饭然后被火烧死。骗我结婚,再把我弄死继承遗产。骗我成为吸血鬼,再把我拖到大太阳下面烤死....
往温馨了想嘛,那就像电影里后来的剧情一样,大家原地放下屠刀,直接拥抱一个和平友爱的洛圣都...估计推到这一层编剧也觉得过于不合理不可能,于是只能彻底弃掉邪恶的洛圣都,转而直接拥抱模拟人生的世界...
于是才有了电影最后的一幕,洛圣都空气墙背后藏着一座模拟人生岛屿资料片里的海岛--索拉尼群岛。
到最后,所有人去了新地方开始交朋友的新生活。那个新地方就是柳溪镇。
再说说电影整个的剧情。跟这俩系列游戏的发展也可以讲是深刻呼应。
首先,模拟人生之父will wright长这样:
我也没仔细查电影制作相关新闻,我只能说我的直观感受。我不好说这俩角色就是比照着Will来定妆的,但最起码我能看出点那个意思来。
然后回顾整个GTA系列,最居功至伟的Leslie Benzies长这样。
电影里自由城游戏的老板antonie长这样
电影整个剧情走向吧,怎么说呢?虽然有趣开心,但连我这个模拟人生资深粉都jio得,Leslie被黑得有点过分搞笑疯逼了~~大家明明大路朝天各走一边的嘛,咋搞着搞着就成了自由城(GTA)抄模拟人生智能NPC代码了嘛!
本来Leslie在GTA5上市后,被R星一脚蹬出公司,不能再主持GTA系列后续开发工作已经很可怜了。要不要再捅上这么一刀啊?然后GTA5线上模式不要脸的赚钱,包括6迟迟出不来的锅,其实也甩不到他头上。
然后呢,will就被塑造成傻白痴的老实程序员Key...好可怜啊,被antonie又压榨又欺负,还壮志未酬。
而在现实中,will很早就退出了整个模拟人生系列(包括模拟城市系列)的开发工作,在工作室被电子艺界整体收购后不久就退了。后来又拉了个小团队搞了个叫Sim you的项目,但并没有下文,确实也算某种程度上的壮志未酬。但是!will壮志未酬,当然得怪万恶的收购狂魔EA 啊,是EA这个资方在搞事儿。无论如何怪不到R星头上去滴。
写到这里,叨一句电影里反复响起的BGM,Fantasy,这是在我高中时候发售的大热金曲(1995年),直到大学时我还经常听。
模拟人生初代发售于2000年。GTA3(GTA真正开始成功的一代)发售于2001年。
这部电影能把这首歌拉进来,做这么两个系列游戏的crush之歌--那我盲猜主创人员当中必然有跟我差不多岁数的人。我今年39周岁。
最后,我很喜欢这电影,因为这是“自己人”拍出的游戏电影。快乐。
------------
补充:如果非要拉踩一下的话,那我觉得这部电影比《头号玩家》要好很多。
我只能说,头号玩家并不是一部拍给游戏玩家看的“游戏电影”。那电影里的开放世界并不存在于现实的开放游戏世界里,并且也算不上什么游戏开放世界的“发展方向”。有点儿像那种平时并不真的玩游戏的人,臆想出来的“开放世界”游戏。首先,VR设备的体验并不好,甚至可以说相当不好。游戏内动作如果要靠玩家真人动作捕捉去实现...科科...任何一个稍有游戏常识的人都会微微一笑,真滴是太高看玩家们的运动水平了。
其次...任何开放世界类型的联网游戏,怎么说呢?经济系统都是特别严肃重要的东西。头号玩家游戏里的那个经济系统,就是肉眼可见的一塌糊涂乱七八糟,我看得时候非常出戏,心说,敢这么耍大刀,那这网游还搞毛线啊?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还允许玩家自建功能性Mod(就那改装车),居然还能不搞隔离不封号,那不就相当于挂逼满天飞吗?你今天能改装个高性能车出来瞎跑,那我明天就能造个外星人大炮出来轰了你们。不就是挂嘛?谁不会弄啊?那这游戏就彻底没有平衡性了啊!大家还玩个屁啊!像主角那样的开挂玩家,是现实中正常游戏玩家最痛恨的一类玩家。随你什么悲苦的身世背景--你TM居然自建挂还开挂,那你能是什么好东西??就你这样的玩家,还成英雄了???!!呸!
到了最后,一帮玩家冲过去砍大怪,我简直想扭过脸去:啥啊?前面大家弄挂不是弄得挺神气的吗?到最后怎么就开始肉搏拼刺刀了呢?调挂呗!!!就这前言不搭后语的剧情,也就只有不玩游戏很多年的观众才可能觉得说得通了。
相比之下,失控玩家就好多了,两个游戏运维发现不对劲的玩家,直接冲进游戏里想不声不响搞掉个玩家,也只是小小的调了一点点儿挂而已。主角从头到尾也没自建个啥道具,车啦武器啦防具啦都是游戏商店里堂堂正正花钱买的。直到整个游戏临近崩塌,所有玩家都被迫下线以后,游戏开发者直接下场去跟主角单挑,才算调了几个并不夸张的挂出来。主角与心上人都是游戏世界里的守序正义玩家,一级级自己老老实实打上来,装备都是从系统商店里买来的。这样的玩家,才符合正常玩家们心中的正义。我们才会觉得他们可以做英雄。
---归根到底,在联网游戏里做一个守序的玩家是基本道德,这很重要,可以消极怠工,但绝不可以通过作弊来打击他人或完成任务。任何看着像作弊开挂的联网玩家,那都不叫有反抗精神的玩家,而是该下地狱的玩家!!
依照头号玩家的结局,任何一个玩过联机游戏的人都会明白,他们绝不可能迎来一个美好新世界,而是无边的地狱。一款没有大规模运维团队管理的网游,一个允许玩家自建各式各样带功能属性的Mod开放世界/沙盒网游,那只可能是一座地狱。没有任何其他的可能性。
大家可以随手查一下,我的世界2B2T服务器,看看那是一个怎样的世界。跟美好一点儿边都不沾。
———再补充一句———
如果当真要去类比,那这部电影可以说是美好版本的《西部世界》。都是在讲NPC觉醒,开始拥有自我意识的故事。
那部剧里的开放游戏世界虽说不是电子游戏开放世界,而是真人直接进入的开放游戏世界,但确实严格遵循了电子游戏开放世界的规则与逻辑。第一季极度震撼,但由于是暗黑走向,到后面也非常容易崩。因为这类开放世界一旦往暗黑向走,那么整个剧情崩坏就是注定的了。运营一个开放世界游戏,游戏平衡性的掌握永远是终极难题。随着游戏规模的扩大与玩家人数的增多,开发运维需要时刻走好钢丝,不停解决各类问题,不停微调整个世界的运行规则,削强扶弱,保证上升通道不至令普通/新玩家感到绝望,近乎疯狂的打击外挂,才能保证整个世界不堕入暗黑森林式样的无边地狱。因为开放世界一旦放任不管,天然的走向就是暗黑森林,强者霸凌弱者,弱者一旦翻成强者,则必然血洗复仇屠戮一片,没有任何悬念与其他走向。
所以基于开放游戏世界概念的故事剧情,如果往暗黑方向走,难度系数很高,因为当一个开放世界游戏走向暗黑的时候,基本就是战力系统经济系统开始崩的时候,这俩系统一旦开崩,癌变速度是光速的。那整个世界烂掉,失去活性,被玩家们抛弃变成废土的速度也是很快的。讲白了,就是没谁会停留在一个烂掉的暗黑世界里死磕,去争取什么公平与正义。还有人玩这游戏的时候,游戏的开发运维方就是上帝,而高水平玩家就是大佬。当大家弃游的时候,开发运维方/高水平玩家统统屁都不是。斗争个毛线啊!
那故事剧情怎么延长啊?很快就“全剧终”了。
"别宅家天天打电动了!";
"不要做生活里的NPC,你可以做你想做的任何事!" 没人愿意听这样的废话、大话。
而电影的神奇之处就在于,你会经由影片被这些话语打动,尤其是玩过或正在游玩任何开放世界相关类游戏的观众!
(我相信一定有不少看到此地的同学曾经在洛圣都的大马路上肆意抢车,殴打NPC,或是为了想要的装备不断刷任务升级~) 此外影片彩蛋数目虽不及《头号玩家》(不过结尾Guy化身美队绿巨人、掏出光剑那里还是有点颅内高潮了,当然最让本人惊喜的还是有一幕角色背景墙壁上的《Rick and Morty》啦!!!);
关于虚拟与现实的探讨不如《楚门的世界》等深刻;
关于AI、机器人的觉醒相比《西部世界》仿佛只是挠了个痒乐呵乐呵。
但是,这样一部诙谐、偏爆米花的影片,正是当下人们需要的!辛苦工作一周了,我们都需要这样的娱乐来点缀周末!
现实有点苦,不妨去影院进入虚拟世界避一避吧!After all, you can do whatever you want to do!
Let's make today a great day!
最近几年,在影片中添加复古元素逐渐成为好莱坞电影中的一股潮流,而当这种代表过去的复古元素和代表新时代的电子游戏相结合后,几乎就是绝对的“财富密码”了。这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头号玩家》,因此,当《失控玩家》的预告片放出来的时候,我还是比较期待的,以为能够看到一部“简配版的《头号玩家》”,担当电影结束后我才回过味来
这部电影,其实是一部“电子游戏版的《父母爱情》”
从这部影片预告之初,我们就看到了铺天盖地的游戏元素,这让我这个爱好电子游戏的人非常兴奋。然而真的看到电影之后才发现,这部电影只是借了电子游戏的皮,本质上还是一个爱情片。
可以看得出,虽然这部电影运用到了非常多的游戏元素,埋了不少梗,但就整个电影的故事来看,导演和编剧似乎并不太懂电子游戏,很多地方都有着明显的硬伤,单纯的为戏剧冲突服务了。最具代表性的一幕就是让一个游戏停服可以有一百种方法,最不济可以把全公司电闸拉了,然而在影片中,却是公司大老板身体力行,扛着消防斧挨个劈服务器。
真是“rapper会武术,服务器挡不住”啊。
而且,从我个人的感受以及对影院里其他观众的观察来看,虽然这部电影中堆砌了非常多的电子游戏梗,但完全比不上这部电影被过继给迪士尼后,迪士尼给的漫威和星战两个IP的效果。
可以说,基本上所有的电子游戏梗与彩蛋,都只是变成了这部电影华丽堆砌的背景板。
那么,抛开所有的视觉元素,这部电影的故事内核又是怎样的呢?
我觉得日本电影大师黑泽明的一部电影可以精准概括,那就是《乱》。
影片一开始,是“土拨鼠之日”式的time loop模式,讲着讲着,故事又开始走向了“楚门的世界”那种风格,接着又乱了。因为这部电影不但要照顾游戏里的“盖和燃烧瓶女孩”的爱情故事,还要照顾游戏外“键盘和米莉”的爱情故事。于是盖这个“trueman”在意识到自己是个“fakeman”之后,并没有反抗命运,寻求自身的实体化,而是一心一意的履行好自己工具人的职责,去帮助键盘和米莉实现目标。
而由于影片将过多的笔墨放在了游戏里,对游戏外世界中键盘和米莉这两个人的爱情纠葛却刻画的并不那么深刻和完满,两人之间能够碰撞出爱情火花的场景几乎没有,更像是一对实实在在的好搭档。直到影片最后,机械降神一般的来了一出“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戏码,就很突兀。
这也是我为什么说这部电影是电子游戏版的《父母爱情》的原因。盖,以及其他NPC,都是键盘跟米莉创造出来的,而电影将近两个小时的大费周章,最终目的就是告诉米莉,键盘爱你,深深的爱着你,而且这话最后还是从他们的“孩子”-盖嘴里说的,看起来整部电影里盖是个失控的NPC,但到头来他还是没失控,忠实的履行着自己工具人的职责,让他的“爸爸”和“妈妈”走到了一起。
虽然整个故事让人想吐槽的地方太多,不过也有一点挺不错的,那就是盖这个AI的自我意识觉醒之后,并没有想着反抗或者奴役人类,而是完成了父母之间的爱情助攻后,选择了安逸的呆在服务器之中,这么人畜无害的觉醒AI角色在世界电影大家庭中几乎是不存在的,也算是另一种风格的“成人童话”了。
虽然这部电影故事情节有些混乱,但在一些具体桥段上还是延用了传统美国电影中的那些桥段,比如一见倾心、英雄救美等等,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片中海边的那段演讲,同样的场景和台词你能在过去无数的美国大片中找到相同的影子,着实让人审美疲劳。
看完这部电影我脑海中第一时间跳出的就是小时候总听的一首歌,毛宁的《涛声依旧》,歌里有句词是“今天的你我 ,怎样重复昨天的故事,这一张旧船票, 能否登上你的客船。”
《失控玩家》这部电影看着新鲜元素很多,可一切的一切都只是过去好莱坞程式化电影的又一次重复。我看到好多人在推荐这部电影时说的都是在如今这个荒了一个夏天的电影市场上来看,《失控玩家》已经是一个相对不错的作品了。但它确实不是一部出色的电影,如果不是因为赶上了现在这个特殊时期,《失控玩家》很有可能会和当年的《像素大战》一样,但《失控玩家》命好,赶上了现在这个片荒的档口,就在我写这篇文的时候,它的票房已经突破了1个亿,对于很多人来说,不看它又能看什么呢?
反正就是图一乐儿呗。
1911年,意大利诗人和先驱乔托·卡努杜在《第七艺术宣言》一文中首次提出“电影是一门艺术”的理论主张,卡奴杜认为电影作为第七艺术,是把静的艺术和动的艺术、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造型艺术和节奏艺术全部包括在内的一种综合艺术,是一种将建筑、音乐、绘画、雕塑、诗和舞蹈这六种艺术相综合的崭新艺术形式。卡努杜用文字的方式论证并提出了电影是一门艺术,此观点与当时人们普遍认为电影不过是一种新奇的马戏的观点大相径庭,他为电影这一伟大的艺术正名,为电影的发展提供了启迪性的思维。110年以后的今天,20世纪福克斯出品的《失控玩家》用电影的方式向世人宣布,游戏,应该配得上更为正面的审视,游戏内容也不应仅停留在娱乐大众的工具性上,它能够像110年前的电影一样背负更大的艺术使命,甚至超越过往的所有艺术形式,成为崭新的第九艺术。
在进入影院观看《失控玩家》的前一天,笔者在家重温了《银翼杀手2049》,2049和过往许多优秀的科幻电影一样,将人类文明置于了一个可以复制灵魂与精神的科技时代,人造人这一命题唤醒了观众最本真的道德焦虑和人伦思考,承载感性世界的灵魂第一次能被理性的科技与代码所编写,灵与肉之间的隔阂被打破。人们面对脑海里似真似假的记忆与感情,面对自身拥有的这副未诞生于自然的躯壳时,陷于一种颠覆性的认知之中,哲学的命题笔者学浅不是很懂,但片中传递的迷惘却是扑面而来——我的肉身感受到刀刮、雨打的真切疼痛,但我的精神却是被0与1的代码所编写出来的虚假产物,我到底是不是我?我到底能不能掌握自身拥有的一切?这些焦虑是在我们现有的认知环境下是无止尽的。除2049以外,许多影视留名的电影也在探讨这一问题,但电影在这一些带有哲学思考的问题的探讨上存在着私人性和引导性,导演将自身的思想和道德观念用影像的方式呈现给观众,观众在一定程度上只能作为一名倾听者,尝试去认同或否认导演的观念,或是依照导演的思维去寻找一种与自身情绪和过往经历的共鸣,在这一层面,话语权并不在接收者那里,换言之,观众可以保留自身的想法,却没有选择。
游戏是赋予人们选择的艺术,这也是其有别于其他艺术的特征。《失控玩家》电影很大程度参考了游戏行业大名鼎鼎的作品侠盗猎车手(以下简称其英文名称缩写GTA)系列,此款游戏是游戏行业首屈一指的开放世界沙盒游戏,它能风靡全球的一个很大原因便是它赋予了玩家选择的权力。在GTA中,玩家可以将自己的意指移植到游戏里角色身上,可以决定他的高矮胖瘦,决定他的衣着打扮,甚至能决定他是一个怎么样的人,游戏中的这个角色可以说是玩家精神思想的一种继承,他是玩家灵魂世界的部分再现,这一游戏方式与上文提到的《银翼杀手2049》中人造人的理念和片中所蕴含的哲思有着一定的重合度,但不同的是这次的书写者由单一的导演变为了每位玩家自己,每个人都成为了一个主体可以去践行自己的理念,通过这些像素点拼凑而成的图案去展示自己的信条。并且更加值得注意的是,游戏艺术本身就可以成为一些哲学思考的验证工具,GTA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图形处理技术发展的影像,游戏画面经历了高清化的进化,游戏里的内容也变得更为生动和真切,游戏里的NPC(非玩家控制角色)由卡通化变得高清化,如同真实世界中得人类一样栩栩如生,这种与现实生活的趋同,使得玩家对于NPC的看法有着颠覆性的改变,玩家群体在面对越来越像真人并且拥有类似真人情感的NPC时,已经由原来的漠不关心和蔑视变为了带有一点自身看法的审视,玩家自身控制的角色在这个自由世界的行为也越来越像是在真实世界所进行,这个角色可以看作是自身灵魂的演绎,也按照自身的意志行动。对比《失控玩家》和《银翼杀手2049》来看,两部优秀的艺术作品其实都在探讨一件事情——人到底能否将需要灵魂与肉身的双重真实,但不同的是《失控玩家》揭示了游戏可以赋予人们更多的选择,人们面对这一问题可以悲观地选择躺平,也可以率性而活,选择自己所爱的事,发生的事情不管怎样都是自身精神和经历的外化,代表着自己对这些问题的哲思与见解。
1911年卡努杜写下的《第七艺术宣言》为电影摆脱了低俗娱乐的功能化符号,同时也为电影树立一个崇高的精神使命——成为一门艺术,这才使得电影和电影创作者能够以一种崭新的面孔受到世人的欣赏,为后来无数永铸人类历史的电影提供了名号。2021年,在面对大众舆论对游戏行业新一轮的仇视和污蔑之时,将游戏重新定义为“精神鸦片”时,《失控玩家》的出现出色地为游戏产业正名,它展示了游戏不是人们茶余饭后的消遣,更不是损人心智的精神毒品,游戏能够承载人类的情感和爱,塑造更美丽的幻境,承载比以往其他艺术形式更宏大的命题与更精妙的思考,它是理性与感性的总和,是代码与诗歌的交汇,是第九艺术,一种全新的艺术。
巨型缝合怪。楚门的世界+西部世界+黑客帝国+头号玩家……样样都要学,偏偏都只学了个皮毛。细想下来,除了塔导、小贱贱、钱老板成功地把个人的独特气质融入表演,三人共同组成了电影的怪咖风格外,整部电影的背景、主题、剧情、彩蛋乃至特效,都像是前人的拼贴。 “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 and good night”远不止是楚门的一句口头禅。除了突显人物的乐观开朗,或是围绕这句话制造些喜剧效果,它真正发挥作用,对我们造成暴击的时刻,是楚门离开这个为他而造的囚笼世界时。 他曾以这句话开启每天的生活,现在也将用它来结束;他和早晨遇见的第一个邻居打招呼,现在也用它和屏幕前的每一位观众告别。这句简单的台词里倾注了他对上午、下午和晚上,对一天又一天重复生活的无限热爱,也将成为他打开那扇门寻找新世界的动力。而坐在另一批屏幕前共同与他道别的观众,我们,既在这场落幕的仪式中被他宽恕,也将从中汲取一些活力。 相较而言,“Don’t have a good day,have a great day”实在是再拙劣不过的模仿,本就只有口号式最基础的作用,没有任何内涵可言,甚至还在影片进入高潮部分后销声匿迹,再没有出现过…… 失控玩家以人工智能npc作为核心进行的主题表达,也只是西部世界和黑客帝国的拼接,即他们究竟是不是人,我们又是否应该认清虚拟世界的真相。显然本片也完全没有走到这两位的深度。 然而即便只是拍拍ai与人类相爱这样的老套剧情,瑞恩雷诺兹和朱迪科默也真的毫无化学反应可言……其实朱迪科默其实在本片中也没什么发挥空间,我甚至觉得很久没见到这么纯粹的花瓶式女主了,她存在的意义就是发布主线任务,但boss都是男主打的……他们之间的爱情火花都建立在朱迪科默的火爆身材、泡泡糖冰淇淋和天后金曲上,是以纯粹物质而非氛围构建起的连接。 可能正是因为两个人的爱情本就毫不可信,即便第一次接吻都是作为笑点出现,穿插朱迪坐在电脑前的懵逼表情,片尾的转折才那么顺滑。但即便顺滑,也不能洗白“情书”两个字对Guy的物化。全片都在尝试说服观众他们也是人,把它们变回程序也不过是一句话的事罢了。 至于头号玩家,应该说本片和它的可比性其实反而不高,除了背景设定都是游戏。 头号玩家的价值在于,其中埋藏的彩蛋横跨影视番剧游,纵穿上下几十年,真正成为了几代人情怀与记忆的凝结,也可视作ACG和彩蛋文化的集大成者。 本片彩蛋的数量质量跨度都完全无法与之相提并论。 而且头号玩家最动人的时刻是,那些过时的,或者是我们以为过时,而根本没想到会出现的元素,突然蹦出在眼前。失控玩家中最出乎意料的彩蛋也就是美队。 所以我们提到头号玩家会说“情怀”,会说“致敬”,而本片只是在讨好流行文化和当下消费能力最强的观众罢了。 应该说观众比我想象的要更容易讨好……
片中有一个桥段,借反派之口呈现了好莱坞和游戏公司们的丑恶嘴脸,讽刺了它们专注于IP续集圈钱的现象。只想说,缝合怪真的也没比续集好多少……最终还是应该以质量作为唯一标准吧。 看别的长短评,还有人提到了片中的“数字罢工”,甚至和现实进行对比。 我只想说,要是我死了也能第二天在家里无损复活,连银行卡里存款都不带变动,我也敢。 这可能就是我对这部电影感到膈应的症结所在。从来没有一部电影,将“死亡”的存在感消湮到这个地步。 头号玩家中的死亡是要删号重开的。所以一开始我们就知道,主角一次也不能死。 死侍中虽然没有死亡,但是有肉眼可见的血浆和剧烈疼痛。本片中虽然没有明说,但是貌似也不存在痛感。在第二部中,也封锁了死侍的超能力。 西部世界中host死亡会被重置记忆。而且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死亡这点,被反过来利用以打造强烈的张力。剧中,梅芙知道真相也知道如何保留自己的记忆之后,和爱人狂乱地接吻,然后对着彼此开枪,等待被回收重启。在那一刻,轮回的诅咒和爱恨的缠绵交织着死去。 即便是那些循环式的恐怖片,恐怖游轮以死亡的堆砌制造出强烈的精神恐怖,而忌日快乐正是围绕主角的每次死亡进行布局创造jump scare。 吸血鬼电影中则常以永生与死亡构成二元论,进行着“生命即诅咒”这样的表达。 在以往我看过的任何一部电影中,即便主角有着永生、不死之类的设定,死亡也一定是在场的,以各式各样的形式发挥着作用。而且通常有类似设定的电影,其主题表达恰恰与死亡密不可分。 因为,没有死亡作为威胁,时间也失去意义,人物的一切行为、努力和抗争都没有任何代价,所有的价值取向也都站不住脚。 数字罢工怎么了?又没人来抓我,抓了我也杀不了我。 杀杀npc怎么了?他们不还能复活吗。他们连痛都没有,都不带怕的。 意识到这点之后,在观看全片的过程中,我内心毫无波澜。 其实电影可能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在本片高潮部分,反派也曾命令手下关闭游戏中重生的设置,但说完之后也没了下文。死亡在全片中仅有的两次接近显身的时刻,一次是服务器被重置,一次是斧头对服务器的破坏。 先说后者。其实是一个很妙的桥段,关机重启思路的极端应用方式,软件解决不了就解决硬件,也说明了数字世界对现实世界的终级无力。但这个时候是意识不到那些AI人类在死去的,甚至Buddy消失的时候也不会有什么感觉,因为我们都已经知道,只要Guy跨过那道光,一切问题都将解决。 虽然重置就是数字世界的死亡,但片中这一桥段还是变成了爱情片中最庸常的失忆梗。 我最不能忍受的,正是,朱迪最终是用一个吻唤回Guy的记忆。 迪士尼在动画里都好久没拍过这种“真爱之吻”了,我还以为他们知道错了,结果来这么一出。 真爱之吻是人类创造来自我欺骗的懒惰陷阱。既不想付出更多代价来换取爱或者解决问题,也想要一种最简单的验证真爱的方式,才有了这种一个吻可以拯救一切的魔法设定。 现今常被吐槽的古久玛丽苏设定,什么童年帮助一个小男孩摆脱校园霸凌,长大后和已是霸总的他相认,其实内部逻辑和真爱之吻都是一样的。因为没有任何其他确证爱的方式,因为明知不会有霸总来爱如此平凡的女主甚至是投射在女主身上的自己,才希望在童年就以最低的代价,和一支潜力股签订最严苛的爱情契约,然后坐等二十年后的相认。 一个时代越容易被真爱之吻感动,越说明真爱的稀缺。 这也是我反对所谓“爽就够了”的原因。爽和空洞又不是同义词。文艺作品理应去发现,乃至填补时代和人们心中各式各样的虚无和空洞。的确,短暂的麻醉让我们忘却也未尝不可。但是总不能说只打麻醉就够了,那和吸毒也没区别。而且很多爽片都是“腐蚀性麻醉药物”,像是以类似“真爱之吻”的肤浅又虚伪的逻辑替换人们对爱情的认知,只会让我们的空洞渐渐扩大。 最后想说说本片的特效。 不觉得好像都在哪里看过吗?拆楼建桥像是X战警天启里万磁王那手;城市挤压本质上还是盗墓电影里两边墙往中间挤那套,也有点盗梦空间的影子;朱迪科默在摩托上边转圈边打枪应该是生化危机,或者说也是很常见的打戏场面了…… 仔细想想的话,貌似这些打戏和特效的设计也都是乏善可陈。不只是说本片,最近的能想到的,在电影院看见最惊喜的视效镜头(不是说技术,是说设计和想象力),可能还是信条里正反两条时间线上动作的并列。 虽然信条很烂,但诺兰的意义可见一斑了。
还是想强调一下,我并非反对那些从本片中收获了快乐并因此喜欢它的观众们,只是希望我们能对爽片也提高要求。哪怕不和本文开头提到的那些电影比,和雷神3、死侍、王牌特工比(对应塔导、小贱贱和钱老板),也能意识到本片是多么缺乏想象力和独创性。这种空洞是会消耗观众的,当我们对已有的那些彩蛋、笑点纷纷失去兴趣(即便这个过程可能很漫长),爽片还会剩下什么呢?
大家喜欢看爽片,喜欢无脑商业电影的原因,可能正是,严肃的电影一部可以吃好久,爽片却怎么都吃不饱不够吃。至少我是这样吧……
大家对失控玩家的评价比较两极,也反映了它优缺点极其鲜明的特点。喜欢它的人,看到的是它对各种游戏梗的比附(什么Konami抛弃老玩家之类的),插科打诨段子的有趣,以及对某种元宇宙世界的不错想象。但不喜欢它的人则更多看到剧情整体脉络的拉胯,比如总用反派的弱智行为来推动剧情,以及把游戏玩家都描述得很暴力且现实中都是各类的loser的刻板印象。
不过我更关心的是剧本引入了一个很难处理的概念:一个足够逼真,自由且具有情感连接的虚拟世界是不是一个美好世界?往坏了推论,这就是个黑客帝国,暗示着人类通过插管得到虚妄不真实的快乐;往好了说,它却让人——包括在真实世界中不存在的虚拟人类感受到平等的关切与美好。这里我点发一个暴论:只要是足够真实的虚拟世界,我们对它的评价就可以套用现实的标准,并不存在虚拟就是对现实的侵入一说,甚至我也不觉得现实世界会更本质。换言之,如果黑客帝国式的脑内插管是自愿的,其身处的世界内部是高质量的,能赋予人精神生活的,那它就不是一种邪恶。说到底,所谓的现实世界也只是碳基生物各种化学反应的幻觉呈现罢了。
但如何回答上面的问题却成了这部电影最别扭的地方,它难以诚实地给出一个答案:电影一方面把这个虚拟世界形容得无比美好,仿佛只要拥有爱情和友情,世界是否真实就不再重要。观众一开始把虚拟世界当玩乐,但后来发现这就是那些虚拟人物的全世界,而那些AI和我们一样真实,所以人们才不忍心在系统里杀掉他们。但另一方面,这种将虚拟世界抬到和现实相同地位的理论对观众又太“异端”,所以电影最终没有这个魄力彻底承认虚拟世界的价值。它还是得回归现实,让虚拟的归虚拟,现实中的人要在真实世界里寻找意义,包括最重要的爱情。因此女主在电影中那些高大上对虚拟世界的认可最终都成了屁话,虚拟世界的Guy终究只是现实中“男主”的工具,为了别人的生活而存在。毫无主体价值。
也正是在这彼此矛盾的价值挤压下,才有了女主曾对Guy说“你是一个真人!”,而Guy在片尾只能回复:我是一封情书”。
叙事脉络挺清晰的,比我预想中完整、有条理,最后还是个甜蜜蜜结尾。该死的,让我想起卡萨布兰卡来。
迪士尼:我,有,版,权。🙂
7分。已经很久没在电影院这么开心大笑了。是那种没什么负担的纯娱乐片,所以也没必要试图在这样的片子里寻找意义和深度,只要享受这两小时就好。尤其对于游戏迷,这种GTA式的世界,以及各种针对NPC和游戏玩家的玩梗,还是很欢乐的。另外,我竟然忘记福斯已经归迪士尼了,所以后面各种跨世界的彩蛋,竟然那谁也客串一小脸,真的是一个爆笑。还有,钱老板果然一直无节操小配角。
很遗憾最后没出来一辆车把男女主角撞S,然后跳转到更加现实的世界观众愕然,接着跳到更更加现实的世界导演和编剧冲着对方大吼「meta结局才是观众最喜欢的!」「meta都被玩腻了!」
救命 谁能告诉我Milly怎么在游戏里学会操纵角色亲嘴的
程序设定让我爱你,但接吻时我无师自通。
美国npc想干啥事也得靠演讲啊
Channing Tatum和某漫威男星客串是惊喜。其他内容感觉很无感,甚至爱情戏份很俗套。创意基本上来自《乐高大电影》(Lego Movie)、《楚门的世界》(Truman Show)和《头号玩家》(Ready Player One)的综合,角色略卡通化,没有留下深刻印象的内容。
电影的中心思想:脱离被洗脑的生活,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当“头号玩家”遇见“西部世界”,建立在NPC自主意识上的VR爆米花。可惜精神内核没能上升到楚门秀的高度,男女程序员谈恋爱最是要命。嗯,我承认我就是馋瑞恩·雷诺兹的身子...(不要Dude,给我Guy!)
那些NPC,其實就是我們啊……福報996笑著笑著便落淚了……😭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版楚门的世界,有些梗还不错,但整个剧情框架比较老套。看着女主喊Get up Guy的时候,我就光想起那句Run Gump Run了……
人类与AI区别或许在于情感,当AI学会爱,他和人类有什么区别?和前辈一样,《失控玩家》依旧在讨论自由意志,里面有一点挺有趣的,NPC们的觉醒掀起了数字罢工,这一点人类还不如NPC们。当《黑客帝国》遇上《楚门的世界》,不管是红药丸还是蓝药丸,都要活出great day,活成真的free guy。
Channing Tatum 太好笑了;不是說沒有kiss的按鈕嗎,怎麼後來要喚醒記憶的時候Millie主動親上去了哈哈
有趣,比预期的要有趣很多,可以感受到很多此前同类科幻片的梗和设定,但融合和借鉴得挺顺滑,最难把握的中段戏份反而成为节奏最稳的环节。稍显遗憾的是没有足够时间去沉淀虚拟与真实情感的探讨,在创意脑洞上也少了些许惊喜。瑞恩·雷诺斯的演出大大增加了主角魅力,估计很多台词都是他演死侍时那样即兴发挥的,甚至有些时候还以为是死侍上身,在影片恶搞自己也是没谁了PS:21世纪福斯被迪士尼收购的痕迹,居然在影片里也给玩了出来。
精彩,所以我们的世界又是谁写的呢
做梦没想到美队把盾牌给了死侍。
浪漫戏都拍得很好,打怪升级的部分也不错,后半段略显仓促了而且最后的结尾我不能接受hmmmmmm人类为什么不能和AI谈恋爱?!!?!?你给AI就留了一个GAY!!!
拉倒吧,拍到日本人的片段就是西装革履在干净的街道上,拍到中国人就是在拥挤阴暗的中餐厅,下一个镜头切到印度也是一堆人在脏乱差的环境。问号脸,美式的永远看不起人的刻板印象式幽默
好欢乐的片子,虽然套路,但足够娱乐。贱贱这次完全是驾轻就熟,诠释了另一版本的死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