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he Woman Who Disappeared
黑人女性被彻底漠视。
2. The Woman Who Ate Photographs
第二集妮可基德曼吃照片,她是母亲、妻子、女儿,自己的母亲渐渐丢失记忆,儿子将要外地求学,每个身份的关系里都有冲突争执,显然她留恋做女儿时无忧无虑的记忆,而随着母亲的遗忘,她似乎也慢慢丢失“女儿”的身份和回忆,就像所剩无几残缺不齐的几张照片所暗示的一样,这一切让她惊惶。
3. The Woman Who Was Kept on a Shelf
第三集被展示的女人,她终于摆脱了丈夫给她的“花瓶”“摆设”身份,以为得到了自由,却在更大范围的社会层面,仍然被凝视被观赏。所开的店也是化妆品店,女人们仍然排着长队为改变和改善外形等待着努力着。
4. The Woman Who Found Bite Marks on Her Skin
第四集生了娃的职场女强人,似乎在一定程度上挑战了男性在职场的绝对主导地位,然而她进为职场斗争威胁,退为不能满足家人孩子的陪伴需求而愧疚。最后在妈妈互助小组找到了一定的安慰,然而跳脱主角的视角来看,职场妈妈面临的普遍问题并没解决,事实上,更约束她们的还是来自母亲身份造成的由内而生的对家庭的内疚感。
5. The Woman Who Was Fed by a Duck
第五集和绿头鸭恋爱了一场而最终醒悟的小姐姐,这一集到结尾主角已经“成长”了,矛盾也解决了,似乎也没有什么可供探索了。里面对恋爱心态和状态的描述很有意思。
6. The Woman Who Solved Her Own Murder
只有到最后揭露杀人凶手,似乎是表现了一种性别对立,当然前面探长探案最初的几个推测,也是社会对女性不怀好意的成见的表现。
7. The Woman Who Returned Her Husband
是在表现婚姻的真相么?最后女士在一种狂欢氛围中把原来退掉的老公又抢回家了,大概也像二人当初结婚时一样欢呼雀跃满是憧憬吧,但是这次之后如何呢,不得而知。
8. The Girl Who Loved Horses
我看到的是女性以自己的方式而战,也获得了胜利。如果用男人的方式,即便赢了,最好的结果也只能是成为“他们”。所以用自己的方式才是更优解。
ep1:u know what?一集看下来,其实我并没有完全弄懂那些意象,但是感觉到一阵沉重。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沉重。有性别敏感度的人可能能够共情。
ep2:看到有人说太浅了。我也生活过,我想说,生活就是这样的“浅” 我真的会被里面的一些场景和台词震住,眼泪不自觉就想流下来。很喜欢ep2…而且…我会更喜欢不把它和什么性别权利的争夺联系在一起。活到现在,我也有同样的焦虑。 因为很喜欢,所以想多说一些。 之前因为要写文,涉及到一些八十年代的事情,所以屁颠屁颠去问我爸。他有很多故事,全中国地跑,我从没设想过还有那些可能,自己没有参与过的可能。聊着聊着,不免就说到我小的时候,那些我自己都遗忘的东西。虽然谈论的时候竭力避免,但是转头离开后不免悲从中来,眼泪止不住地掉。他年纪大了,身体很不好,每年都住院,我实在帮不了什么,连记忆也缺了他几十年的阅历。我之前只是单纯害怕失去他,从那时候,我突然意识到,失去他不止是失去了父亲,也失去了那些记忆——他像一个装了记忆的匣子,需要的时候,可以询问他去提取,如果失去了,你也同样失去了他记忆里的自己。
“我吃了它们,我控制不住自己。
“爸爸死了,妈妈很快就会忘记所有事情,所以我…
“就只剩我了,我一个人。
“而我得保存所有回忆。”
“——妈说过了,我们不能说那个词!”
“——什么词?”
“——remember。”
如果可以,我也想吃掉那些照片。我想吃掉几十年的人生几十年的记忆。
我害怕只剩下自己。
ep3:男人喜欢把女性虚虚地捧上去,让你以为自己轻而易举可以拥有一切——只需要按照他们的制定的规则走。实际上女性只是橱窗里的一个摆件一个装饰品一个随手可以丢弃的东西。
当“美貌”成为独独对女性的限制,在男权社会的话术下,甘愿放弃其他的资源。这就是他们的把戏。
请走下以禁锢为实的“神坛”,对他们咆哮:FUCK U
是Nicole演的太好还是编剧写的太好,总之在Nicole解释自己为什么吃照片的时候,眼泪忍不住涌出来。
或许是在这个父亲节,看到了备受病痛折磨和药物影响的父亲精神一日不如一日,心疼、内疚、恐惧交织在一起,心底五味杂陈。
也或许是看到妈妈在外公走了以后,对外婆的“不懂事”虽有怨言,但依旧加倍爱护,就好像Nicole解释的:
希望爸爸妈妈身体健健康康,希望我可以有更多的时间陪伴你们,希望我们都不会等到不得不吃照片的那一天才后悔。
强烈建议每一位女性都应该看看《咆哮》,每个单元30分钟,一共8个单元。
《咆哮》用极富夸装的手法,来展现女性的生存困境,有几个故事特别讽刺又耐人寻味,有点跨现实主义的味道: 《消失的女人》:女主是一位受邀到纽约的作家,她的作品要被几位白人导演拍成电影,女主本来是兴高采烈,对行程充满期待,在对方给她安排的大house里面用心创作自己作品的电影稿,但当她拿着作品要去拜访对方公司时,却因为深色皮肤不被通过摄像头而无法进入,只有电影公司的黑人助理给她解围,更让她感到屈辱的是,电影公司的想法是把她的传记电影放到VR场景中,让观众带着VR机器感受女主从小到大的经历,体验场景有女主小时候目睹她父亲因为是黑人就被捕的回忆。。女主抗议,但没有一个白人看到她的存在,只有那位黑人助理看到她…… 《身上有咬痕的女人》:同样是位黑人女主,但待遇比第一集要好得多,社会身份是一家大公司的高级合伙人(但台词有提到她也是公司少有的三位女性合伙人之一,显然女性在社会的地位依然不如男性,尤其越到高级职位的女性占比就越少)这集女性的难题是老生常谈,工作与家庭的平衡,只是导演用夸张的手法,把工作与家庭对女性的撕扯,化作女性身上一道道触目惊心的伤口……只有做自己,放下包袱,伤痕才会停止…… 《坐在架子上的女人》:物化女性在富人丈夫家中只是个花瓶…… 《被鸭子投喂的女人》:大龄剩女不需要刻意寻求社会认同感而开展一段被PUA的恋爱 《退回丈夫的女人》:最喜欢这一集,婚姻生活的可怕不是在于对方的束缚,而是只站在自己的视角一味抱怨,当大家都打开心扉互相包容,互相体谅,婚姻也可以很美好。导演把丈夫作为商品来处理,不是要物化男性,而是让男性处在社会优胜劣汰的规则下,只有不断反思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丈夫。这也隐喻了男性较容易大男子主义,缺乏女性的自省机制(女人心海底针也反证了女人心思细腻),需要外界来对其进行教育,婚姻才有可能变得更好。但男人既然是商品,就可以买或者不买,掌握权在女人手上,女人可以选择单身下去,也可以挑一位知心爱人和你共度余生。女人只有具备悦己的能力,和谁在一起都能收获幸福。 《喜欢马的女人》:女生可以有自己的爱好,但不要忽视同性对你的帮助,毕竟紧要关头,还是girl helps girl——《解开自己被害之谜的女人》同样表达了女性互助的主题。 每一个单元就像一个放大镜,看到女主就像看到我们自己。但愿每一位女性都被温柔相待,也在生命的长河里,绽放属于你的璀璨光芒!
剧情本身非常简单,甚至有点荒谬(有谁会欣然就接受“坐在架子上”的生活要求)。但从另外一方面看也是夸张的手法表现,非常具有艺术戏剧性。
剧里有两个非常具有冲击力的画面和拍摄:
一个是当女人决心要跳下架子开始认真审视地面时,实际并不高的架子高度,从她的角度看却是异常地高,地面在她看来像深渊一样;
另一个拍摄是,女人离开架子后一系列有点疯癫的狂欢。这段剧情在女人被一个海浪冲击瞬间清醒时,立刻烘托出那一系列疯癫狂欢跳舞镜头的表现力——为了表现女人离开三年来的架子对她来说的解脱、释放,极具戏剧表现力。
最后自己开店时,又回归到坐在架子上,这剧情表达有点看不太懂。但…貌似也可以懂,就是她不再是富翁架子上的标本,而是自己店里的宣传——为自己的工作、事业、开心点做宣传。另一种不同的架子上的女人——做自己架子上的自己!
在引起全民热议的“事件”前,刚看完这部短小精悍的美剧。女性版“黑镜”,细数女性成长、生存、行走在社会所会经历的内外在困境,甚至梦魇。
E1:《被消失的女人》黑人女性不被白人男性听见、看见,即使费劲心力去完成自传体小说,仍被消费放大其中的苦难,包装成娱乐对象。
E2:《吃照片的女人》描述的是女性角色的恐惧,自我身份认同的焦虑:从出生起女性被赋予女儿、妻子、母亲的角色,但当父母垂垂老去、死亡,自己不再拥有成为“女儿”的关系;高中期间恋爱怀孕奉子成婚,成为了妻子和母亲,即使聪慧却没有受过高等教育、拥有自己的职业;儿子准备读大学离家、日夜与女友厮混,母亲的使命也告一段落……那我是谁?剩下的只有依附于他人的回忆,自我是否曾经存在过?
E3:《放在架子上的女人》主角被物化成陈列品,她自己也甘愿成为陈列品,因为母亲从小灌输的价值观就是女人在“聪明”和“美丽”间,必须选择“美丽”——也是迎合男性审美的思维方式。最后哪怕有自己的美妆事业,终究无法改变自我物化的观念。
E4:《有咬痕的女人》最感同身受。怀胎十月经历鬼门关产子,恢复工作后担心职位被男性同事觊觎、不能出差、上班要泵奶,回家要哄睡不得不忽视夫妻关系的培养。出差期间短暂的放飞自我,又被内疚拉回去,被丈夫怨恨……咬痕越来越多、越咬越伤。女人自从成为母亲之后就每天都是战斗状态,被自我回归与家庭责任反复拉扯,被内疚反复内耗,负重前行……走得很累很慢,是走不远走不久的。结尾没有告诉观众解决方法,大概就是认清自己的身份角色,和以前讨厌的妈妈团体倾诉分享,不要逼自己太紧的陈腔滥调吧。实际上的确无解,在共同的,但父权制的社会。更应了波伏娃那句名言,“女人不是天生的,是被塑造的”。
E5:《被鸭子喂养的女人》孤独到极点真的会跟“鸭子”——隐喻不可能的甚至不同物种恋爱,排解孤独。但如果对方抱有目的就很容易被pua。
E7:《退回丈夫的女人》很理想化的短篇,尤其主题是讨论婚姻,最后37年婚龄的老夫老妻达成和解,就非常非常理想化。本集设定是丈夫可以退货。
女人发现丈夫与邻居生活可以活成另一个模范丈夫,醒悟爱人前先了解自己。
婚姻是相互容忍,不能只看到对方的毛病,自己的缺点也不少,而且很多时候对方的今天都是自己造成的。
虽然但是,不管,我要狼狗男友!
《咆哮》30分钟/集,每集一个女性梦魇,来自日常。好看到要用上“女人必看!不看不是女人!”的绑架词汇。
短剧本大赛优胜者总集篇,能拍三十分钟不错了,成本在那,还想拍成什么啊,比你国那些扭扭捏捏纠缠不清长达几十集片酬千万的洗钱剧好了不知道几百倍。
每一个故事到了最后上价值的环节…戛然而止
会因为第五集,将评分打高。精神控制最为可怕,即便对方只是一只鸭子。女主低自尊,时常反省自己,工作遭遇不顺,还没找到人生目标…这种状态下,能给她带来情绪价值的人,就显得很特别。鸭子擅长观察,拿捏女主的弱点,向下兼容,表面给足了温暖和宽慰,但实则与女主之前dating的“烂苹果”们没什么两样。这件事充分说明,前期dating中,不要给对方太多信息是多么重要,没准会成为对方拿捏自己的利器。诶,最近自己真的变得好现实,不过还是要主动与积极正能量的人相关联才是啊。
太浅了
解析女性与各人的声音、情绪、感觉、经历,将她们置于中心;透过不同的故事追求像“顿悟”般过程,并带出对这些话题的关注。结构上像是《她说:女性人生瞬间》/《听见她说》的叙事空间扩充,基调和节奏上则是更轻松、丰富版本的《我是…》(甚至有许多不错的男演员和值得关注的导演作为辅衬,站在这些主角身后);问题倒不是哪个环节有明显的问题,而是精心的呈现下总感觉还少了什么- -无论是因为篇幅所致,攫取话题的深度;还是在选择单集人物上,过于强调设定上的大相径庭。“睡前故事”的感觉替代了它标题、片头或是梗概里想要实现的更大的愿景。后四集跨越幻想色彩、类型故事、族裔以及非现代故事的天马行空倒是让人惊艳,和前四集构筑了很泾渭明的分界线;所有演员最棒的是Meera Syal和Nicole集里的Judy Davis。
第一集就成功把我整暴躁了。觉得很荒诞,但现实就是这么荒诞,现实里都还没解决的问题,期待电视剧里给解决?不戛然而止能怎样?
还不错的短片集,有些创意很有趣,有些则很适合提供给beyonce拍mv,比较浅显的女性视角敲门砖。
最喜欢爱马的女孩,最不喜欢退换丈夫的女人,一看IMDB和我的评分正好反过来
mansplaining、话语权的缺失、存在与表达的被忽略、“花瓶妻”、被物化为男性的“奖杯”、职场天花板、隐性的怀孕歧视、母职惩罚、择偶焦虑、母女冲突、亲密关系中的PUA、“女性气质”的性别规训……涵盖的主题挺丰富,展示了各种角度、场景下女性的生存困境和心理体验,总有一款戳中你。评论嗤之以鼻:“老生常谈的女性困境”。老生常谈?我觉得应该更加常常谈、多多谈。
每一个故事,我都好喜欢,虽然最末一个少了那种灵光乍现的乐子。那么多奇巧的设定,源于女性被压制、被鄙薄、被污名、被漠视、被消声的恒久现状,所以她们需要咆哮,而我们真该好好听听这种由内至外的声响。最有趣的灵感,是在架子上的女人,以及可退换的老公。在一切豁然开朗之后,无论是接受,抑或是放下,反正有选择的人,最幸福,而不惧选择的人,最漂亮。
非常浪费时间的一部剧,tv+破天荒一次性放出全部资源也可想而知原因。关注女性视角并探索生活中各种问题,这本身是特别好的出发点,但每一集虽然有着不错的切入点或是创意,但对于内核的深入和情节的考究丝毫没有下功夫,以至于平庸甚至流水账,忍着看完每一集,心里不禁怀疑“就这?”。浅显,平庸,无趣。另外像妮可基德曼的第三集和第七集的探案故事都不是同一种类型,还硬放在一起且视听上千篇一律的敷衍。如果想看的话,推荐一下第三集《摆在架子上的女人》吧。
创意方面都挺特别的 这种生活中的小魔幻 省钱又好拍最喜欢第六集 为自己破案的女人创意出挑 完全可以扩充成大电影第5集鸭子的最好笑 用鸭子来比喻男权也不错想要毙了杀父仇人的那个也可以扩充成大电影而且两个女孩子的友情非常浪漫架子上的女人最出圈 吐槽也挺精准的而且她结尾也还是在架子上 感觉被养废了第一集黑人女性的失语 反讽还挺狠的母职惩罚的愧疚感和吃照片的女人都做的有点简单把老公退货这个很不女性主义 不过也算真实吧 确实有人是这样 虽然很蠢很多人都嫌太浅了 但是只有30分钟 也拍不了多深 不管怎么说 能有这个短剧还是很棒如果主创是女性的话 那就更好了
每集的概念都做的蛮有意思,但质量不一,命题作文也是有好有坏的。第二集Nicole和Judy的对手戏很精彩,两位澳洲女演员第一次合作居然是演母女
推荐第三集《摆在架子上的女人》第五集《被鸭子喂食的女人》第七集《退回丈夫的女人》第八集《爱马的少女》
鸭子跟架子女最有意思
第四集被内疚吞噬的母亲让我改变了观点——其实直白浅显没什么不好,尤其适合国内观众。就这还不听不看闭眼捂耳朵中国女性地位很高呢,就得揪着耳朵从一加一开始灌输,说得太深他们不听也不懂
第二集,吞食照片的女人,本身是一个很常见的故事,俗套但足够动人,其实我不太理解吃照片这个设定在这里有什么用处。第三集,被摆在架上的女人,我很喜欢,看到中间观众就知道女主角一定会逃跑的,如果她没有回到别墅那这就是个有点诡异但普普通通的故事,我当时觉得可能重新坐回架子上会是个不错的结尾,但编剧的设置要高明得多,真的是神来之笔。第五集,被鸭子灌输思想的女人,也还可以。(别跟我说什么老生常谈,我还嫌类似的题材不够多呢。
只喜欢第三集,女性在爱情中的物化,囚禁后的抵抗,再尝自由后的疯狂以及回归现实的茫然,最终选择毁灭过去的囚笼,但也靠那个囚笼再次为自己谋利。
最喜欢自己破自己谋杀案和爱马女孩这两个故事,最不喜欢退老公那个,说不出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