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新约全书从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造人开始,
那个赤裸的人,平静的繁衍子孙,
从一个人到一家人再到一群人,
从最开始的时候,我推测那时的人是没有“死期”的,
后来上帝老人家想给投生的人类增加些生存难度,
于是添加了些许混乱。
于是死亡、暴风雨、坠机、脱轨......
酸甜苦辣除了甜,降临人间。
人都知道终有一死,
究竟是什么输给了时间?
我猜是死期将至。
我们都知道自己终将面对死亡,
但不知何时何日,
于是遗忘,于是遗忘,
忘记似乎不存在的死亡。
有时莫名其妙的羡慕那些知道自己身患绝症的人,
因为医学上的死期将至,而义无反顾的做自己想做的事,
从很多临死之人的悔恨来看,
排名在前的,不是加班加少了,
而是没有勇敢去选择应为之事。
因为不知何日而死,
于是无来由的相信“明天会更好”,
可是正是基于前一个假设,
才不断推后下一个明天。
我们习惯了做计划,
我们习惯了等待,
我们最习惯的是拖延。
乔布斯先生问自己:
“如果今天是人生最后一日,我会选择做什么?”
我问自己:“如果今天是我的复活之日,我有什么未了心愿?”
这是一部假大空的作品。除了断臂姐的环节以外,剩下每一段都没来得及好好讲讲,越往后还越仓促。同样里面的两段爱情都来的莫名其妙,莫名其妙的老富婆就看上了大猩猩大猩猩也一见钟情看上了老富婆,莫名其妙的有着7个追求者和208个对她肉体感兴趣的断臂姐居然这么的就答应了一个拖家带口天天蹲点“杀人”的无聊“杀手”,一切来的都没有逻辑和过程的龙卷风一般的。可是这样却被大家推崇成了神剧,那么那些说《美人鱼》里面爱情还没有他们突然的这时候都去干什么了。
但是也不是没有收获,比如这句台词“生活就像滑冰场,摔跤是难免的”。当然也仅此而已。
在传统的基督教信仰里,这个世界是由上帝创造的,万事万物运行的规律包括人的生老病死都由上帝掌握。这种对上帝的设定决定了上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凡人要想获得幸福和拯救,必须信仰上帝。
比利时鬼才导演又一脑洞大开的电影《超新约全书》,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戏说宗教,重新定义了生命的真谛。在这部电影里,上帝依然掌控着这个世界,但他只能躲在布鲁塞尔的一个普通房间里向外偷窥人间,以一种变态的方式从中获得乐趣。一旦走出这个封闭的房间,他与凡人无异,狼狈而邋遢。
上帝的女儿为了反抗父亲的暴力压迫,愤然把人类生死的秘密泄露了出去,然后逃到凡间寻找六个门徒重新书写《超新约全书》。电影对基督教信仰的戏谑性的颠覆就是从这里真正开始的。人们的生死命运不再寄托于上帝那里,而是握在自己手里。这是上帝威严扫地的开始。
电影接下来对上帝信仰的再度颠覆是重写《超新约全书》。基督教建立在上帝的权威上,而上帝的这种权威又是依据《新约全书》传达到人间。重写《超新约全书》将直接消除上帝对人间的影响。《超新约全书》与《新约全书》不同的是,它不再讲述上帝的故事,而是书写以雅在人间寻找的六个信徒的故事。这就彻底把上帝从人类世界里摒除了出去。
那么,问题来了,这种对上帝信仰的颠覆意义何在呢?电影的这种解构想表达的是什么呢?
那就要先打开这本《超新约全书》,看看这里面到底写了点什么了。在上帝之女的帮助下,第一个门徒奥蕾丽走出童年断臂的阴影,遇到了真心爱她的人。她记录在书里的圣言是:人生就像滑冰场,摔跤是难免的。第二个门徒放弃了按部就班的工作,不再停留在原地,重新开始他从儿时就热爱的冒险和旅行。第三个门徒不再沉溺于过去的幻想之中,在投入社会的工作里找到了自己从少年时就一直爱恋着的女人。第四个门徒遇到了自己真心爱的女人,热衷杀人的扭曲心理获得改变。第五个门徒彻底认识了自己的丈夫和生活,勇敢的抛弃了现在的婚姻,寻找到了真正的幸福。第六个门徒从小体弱多病,当他知道自己的死亡日期不远后,他决定当一个女孩。并且实现了在海边死去的愿望。
这六个门徒的改变归结于一点,那就是找到了自我。在他们以前的生活里,他们的自我都被现实严重的压迫着,他们没有勇气改变当下按部就班的生活,没有勇气把自我展现出来。在死亡日期的促使之下,他们获得了这种勇气,如何过好余下的生活成了他们最关注的事情。
那么,这种自我的寻找与对上帝的信仰又是怎样的关系呢?
上帝是人类面对这个世界无解时制造的答案,它给予人类面对人间各种困境的勇气与力量,最重要的是,它寄托着人类众多美好的期待和向往。它给人永恒的希望,它代表着幸福在云端。这就是很多人失去自我的原因,他们的内心总是有很多远远超越于当下生活的向往,而这种向往又被现实宣判了死刑。他们一方面从这种虚妄的向往里获得安慰,另一方面在心里又认定了无法实现。
而当人们知道了自己的生死——这世间最大的谜题,上帝的权威倒塌了,人们不再去关心那遥在云端的上帝,而是开始想到当下的幸福。寻找自我的过程就是从对未来虚妄的向往里走出来,开始按照自己的本心去安排自己的人生。
所以天堂不是因为上帝而存在,而是因为自我而存在。这就是上帝之女以雅对《超新约全书》撰写人所说的:人死后是一片虚无,这里就是天堂。
不完全影迷致敬,欢迎补充:
00:26上帝父亲拿斧子砸门找以雅——库布里克《闪灵》
00:34:35奥芙丽从楼下走过——《西西里的美丽传说》
00:41:45
这个谁知道???
<图片1>
00:42:04让•克劳德童年造型——佐罗
00:55:16马可看到超市中的裸女《超市夜未眠》
00:56:45做AV声优的马可爱上了搭档的女人——《真爱至上》
01:15:19
《绿野仙踪》?
01:26:36以雅在水面行走 ——(《冒牌天神》
另外在得知自己死期后决定做个女孩穿起红裙子的威利,
让我想到《0.5mm》里一直被母亲雪子女扮男装的小真,以及《大力士麦当娜》里的吴东九。
音乐:
奥蕾丽
主题乐章:亨德尔
亨德尔被誉为是巴洛克时间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其作品《水上音乐》、《皇家烟火》和《弥赛亚》至今仍然广为人知 ?
让•克劳德
主题乐章:拉莫《小鸟惆秋》
拉莫(Jean-Philippe Rameau,1683~1764)是法国著名的作曲家,管风琴家,音乐理论家。
马可
主题乐章:珀塞尔《哦 孤独》
亨利•珀塞尔(Henry purcell,1659—1695年),英国作曲家 ?
济慈有同名诗歌:《哦 孤独》
哦,孤独!
假若我和你必需同住,
可别在这层叠的一片灰色建筑里,
让我们爬上山,
到大自然的观测台去,
从那里--山谷、晶亮的河,锦簇的草坡看来只是一柞;
让我守着你在枝叶荫蔽下,
看跳纵的鹿糜把指顶花蛊里的蜜蜂惊吓。
不过,
虽然我喜欢和你赏玩这些景色,
我的心灵更乐于和纯洁的心灵亲切会谈;
因为我相信,
人的至高的乐趣是一对心灵避入你的港湾。
弗朗索瓦
主题乐章:舒伯特《死神与少女》
《死神与少女》是舒伯特为德国诗人马缇斯•克罗多斯Matthias Claudius的同名诗作《Der Tod und das Mädchen》而作,是他所有14首弦乐队四重奏乐曲中最完美的一首,也是最感动人心、意义深远的一首。这部作品通过描写“少女”与“死神”的对话,探讨了对“生”与“死”态度。死是这首乐曲的主题,然而,对舒伯特来说,死并不代表终结,而是轮回再生的起点,就像希腊神话,万物枯死,年复一年却又生机勃勃。
玛蒂娜
主题乐章:马戏团音乐
威利
主题乐章:查尔斯•德内《大海》
查尔斯•德内( 1913-2001)是法国的国民歌王,二十世纪的二、三十年代就已成为香颂的代表人物,与Edith Piaf齐名,一生创作了不少广受欢迎的歌曲,还曾参与电影演出,可说是位多才多艺的艺人。他的歌曲大部分节奏明亮,歌词则充着温暖的感情与自然风光,带给人安抚的作用
矛头直对男权世界,用尽各种手法去嘲讽揶揄。它更是一部迷影大片,从库布里克的斧头到无所不能的摄影术实验,从艺术片、色情片到小清新,应有尽有。前几篇福音真的大好,无论是亨德尔手之舞,行尸走肉的上班族,走心的色情狂,郁闷的杀人狂还是德纳芙阿姨抱金刚,相形之下,红裙子和结尾,都有点泄气。
假大空
又奇想又好笑又浪漫……完全是我迷恋的故事类型
荒诞离奇,极尽戏谑。上帝创造了世界,却败给一台破旧的电脑。颠覆男性主宰的世界,让女性实现对世间的救赎。流浪人、色情狂、独臂女、杀手、跨性别男孩、金刚老佳人,新六门徒构成"超新约全书",杀入最后的晚餐与重生的沙滩,影像、故事都趣味十足,大爱!
通篇都在欢乐的扯犊子,看得人哈哈大笑却又感动。影像气质上有点近似热内,共性是洋溢的童趣和真人动画感。雅克.范.多梅尔也是一贯走脑洞奇开的路子,<无姓之人>的丰富多维令人深感颠覆和震撼,这部的反讽解构同样不设上下限,对宗教津津有味的恶搞令人联想起经典老片<万世魔星>。亨德尔和舒伯特太销魂
4,本年度最佳法国喜剧片。脑洞大开,未曾见过的疯狂想象力。导演多梅尔应该是影迷吧,大量借用那些经典级影片的技术手段和片段来做新式喜剧的诠释。剧本可以说是良心和用心之作,相比别的法国喜剧片的吵闹,美式的下三滥趣味,该片几乎是难得创意集合。但部分桥段俗套的短板还是没能掩盖住。
3,对想象力极度丰富开局设计期待越多,导演小清新的追求就愈发显得可怜和幼稚。在本质上,高概念新颖格局却以平庸内容和美学填塞的段落式电影,是相当让人反感。一种把小聪明糊得满地都是的贫乏。
好棒,没想到那么棒。一个旧约的上帝,一个新约的圣子,一个后现代的圣女,一个人性的太人性的圣母。一个对老陀“宗教大法官”的崭新回答。结尾驱逐父神,迎接母神的回归,政治正确立场鲜明,毕竟是个重新定义价值观的电影,如果一直温吞水,大约就没什么价值了。
这个是欧洲小清新,我和厄尔和垂死女孩是美国小清新,海街日记是日本小清新。
神作+2015年度最佳。脑洞够大,神展开,槽点无数,宅得可爱。更何况是个非常牛逼的Database叙事。特效也许真是差了点,结尾虽然把最后一分钟营救翻出了新花样,但是还是有点崩。多梅尔依然在复沓童年固置的主题,“为什么孩子们都不见了”,因为欧洲老了。
仅仅是知道了自己的死期,一切就都不一样了,可见死亡的力量多么强大。或许爱情能够治愈孤独,而死亡可以治愈一切。结尾男性上帝被流放乌兹别克斯坦,女性上帝让天空开满鲜花。隔空呼应了《浮士德》的主题:伟大之女性,引导人类上升。
设定很好,但讲述的形式有点直白和散漫,即便如此还是被那只跳舞的手、和镜中的自己拥抱感动了下。PS: 小女孩每次把头贴到别人胸口听乐章时,都很敷衍,能不能多停留2秒有点倾听的诚意啊……
颇有《黑镜》配上《天使艾米丽》的感觉,残酷,黑色又有些魔幻。除了大开的脑洞,里面许多金句非常值得玩味。
流于表现主义形式的浮夸之作,法式幽默总觉得是一种介于戏谑与丑角戏之间的闹剧,欣赏无能,总觉得通过宗教嘲讽最后剩下的终究还是神性,这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啊。
编剧开脑洞,各种元素、创意、形式和想法做加法,做一部视听效果很赞的欧洲小清新,很多地方还让人感动的。拿《圣经》开脑洞,玩解构打造儿戏感十足的平行世界,和好莱坞小清新不太一样的地方是,编剧很沉的住气,很艺术电影的做法,将要讲的主题表达的很含蓄,稍微有点拼凑感和不知所云倒更好。
【中国电影资料馆展映】几乎是年度最惊喜的观影体验。如果把《圣经》故事搬到当代会怎样?如果上帝是个糟老头子会怎样?如果每人都知道自己还剩多少时日会怎样?片中有对现实精妙绝伦的讽刺,有对圣经大胆肆意的想象(和亵渎),有对经典电影的戏仿致敬,也有对人性美好的伟大歌颂。真好看!
#比利时人#脑洞也不小啊,能让凯瑟琳·德纳芙还和黑猩猩谈恋爱,上帝是个住在布鲁塞尔的偏执老变态,有个倒霉蛋女儿,老婆是粉红碎花少女心的扫地大妈,掌控世界的法宝是台586配置电脑,致敬桥段不胜枚举,嘲讽脸天马行空治愈片。从社会学角度来讲,本片实现了从男权到女权的转换
解构宗教与颠覆男权的奇幻喜剧。1.拍飞了,脑洞大开。独臂女,压抑上班族,自闭色情狂,命运刽子手,德纳芙与猩猩,异装癖男孩。2.唯一遗憾是收尾临门一脚力度欠佳。3.笑点一箩筐+多处迷影致敬:闪灵,美国丽人,鬼妈妈。4.比喻影像化:剥核桃,珍珠滚落阶梯。5.打破第四堵墙,毛玻璃外化隔阂,繁花苍穹。(8.8/10)
上帝全家键盘侠,脑洞还得看妈妈。多梅尔的想象力还在,呈现得却是中规中矩,好在最后几分钟童趣回来了...
想像力爆棚。每个普通人的福音书。用诗一般的语言来描绘气味、颜色和感觉。让我听听你的主题曲,为你造一个梦吧。致敬了好多电影啊!我家芙芙那部摆明就是“Max, mon amour-1986”,芙芙你说你演戏这么多年还记得自己都玩过什么,跟什么东西做过吗!?!?!?! #7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