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要的是安稳,男人却永远晚一步知道 男人和女人及时年龄相当,对待事物也永远存在着差距,女人的心智总是比男人成熟些,当男人拼命耍帅甚至不顾惜自己的身体时,自以为这样可以博得女人的关注,而实际上她只是希望你可以健康平安,不需要酷炫和激情!
不知道为什么看了这部电影最大的感触竟是这些,就像阿郎和波波,当波波已经怀有身孕时,她已经以一个为人母为人妻的角度对待阿郎,对待生活,然而,已经为人父的阿郎却还是那个放荡不羁不肯安稳下来的愣头小子!所以,他得到了教训,而她失去了生活的重心,伤心不已!而多年后再次相遇时,我实在不理解阿郎为什么要通过比赛来证明自己?难道最应该证明的不是如何去做一个合格的丈夫和父亲吗?那些危险极速的挑战真的是女人想要的吗?
虽然对电影的情节有分歧,但周润发的阿郎是我印象中最深刻的一个角色,一直觉得像大哥的小马哥也可以去饰演一个有笑有泪的普通人,前后的反差也诠释的让人跟着心酸,却不失温情!
这个片子前前后后看了将近有五六遍,在结尾【你的样子】前奏响起来的时候还是会忍不住的微微发抖,继而泪流满面。 记忆中,在“电影院”看的第一场电影,就是《阿郎的故事》。那会儿我很小,大概五六岁,大叔从深圳回家,带我去我们那里的老剧院看晚场电影,黑漆漆的环境里,我不停的问大叔问题,电影结束的时候大叔问我看懂了么,我迷迷糊糊的早已经眼睛都睁不开了,还记得我很响亮的跟大叔说,发仔好帅啊。大叔抱着我笑了一路。 初中暑假的一个中午,我妈做饭的途中就扑哧扑哧的笑了好几声,忍不住在吃饭的时候问她为什么。她讲她前天晚上看了个电影,非常好看,里面有个情节特别有趣。一个妈妈和儿子多年未见,带儿子去吃法国菜,儿子喊爸爸也去,爸爸到了看不懂菜单,告诉服务员说和儿子要一样的东西,结果服务员上菜的时候说,“两份儿童套餐”。我还记得我妈讲着讲着笑出眼泪的样子。 读大学的时候,班上有个玩音乐的男生,沉默寡言,非常有个性,有一节电影鉴赏课,我们看《Kramer vs. Kramer》,电影播完的时候班上有几个姑娘都眼睛红红的,这时有人低声说了句那个男生在哭,大家回头发现他简直是在无声的嚎啕。那个场面对大家都非常震撼。后来他做presentation,说自己最喜欢的电影是《阿郎的故事》,老师问为什么,他沉默了很久回答“About Father”。 断断续续的在电影频道看过几次,今天逛完街回到家,翻pptv的电影栏突然看到这个,于是抱腿坐在床上看完全片。带着强制自己不许哭的心理暗示,熟悉的剧情分分钟过去,还是在熟悉的前奏响起来时眼泪止不住。我看的电影不多,也没学过什么理论,无法用术语去分析一部电影怎么好为什么好好的点在哪里,但是打动人心就一定是好的这种说法我永远都赞同。 每个爸爸都是独一无二的。
黄坤玄在《阿郎的故事》里的表演是童星的范本。很多童星只是自持靓和可爱,完全谈不上什么表演。加之成年人写的剧本,行为举止皆是成年角度,让小孩装大人,不是智商欠奉就是非常油条。这部戏里若没有黄坤玄的波仔,周润发的父亲形象也得打一半折扣。波仔正是有点懂,又有点贪玩,又嫌老土又对母亲有向往,还不明白父母的感情多么复杂,写得好也演得好。
吴孟达饰演的角色很重要,波波刚开始以为波仔是他的儿子,吴孟达的表情埋了个伏笔,让后面办公室一场的尴尬水到渠成。而波波的未婚夫的角色就很工具化。
每场戏几乎都有情绪的起伏和反复。波波对阿郎的冷淡,怨恨,但两人一说起儿子又有联结的亲密,阿郎说告诉儿子妈妈已经死了,张艾嘉垂下捻动吸管的手胜过所有语言,对这个男人又气又失望又没办法又可怜他处境。
阿郎是一个曾经挥霍青春的小混混,人到中年陷入一无所有得过且过的窘境,教导儿子上强词夺理,儿子长大之后难保不会看他不起。但若不是周润发怕是演不出这么丰富的层次——骂着脏话,要借钱给烂赌的同事,自己又自由散漫,打儿子又要说对不起,但不懂如何好好道歉,在无力受挫之后靠暴力宣泄。现在莫说找不到周润发这样的演员,剧本都写不出这么层次分明自圆其说的角色,经常是一个扁平的角色靠消耗演员昔日的形象来强行完成角色。
父子情有时更夺人热泪,我们的社会默认男性不具备照顾子女的能力,以及这不是他“分内”的事,所以“特别不容易”。类似题材还有《带子洪郎》,父爱的诠释都是搏命赚钱,也代表无产者突围的一种生勇。而《爱的世界》里的父子是从中产堕入困顿,父亲被不断践踏,最终走向毁灭,更像是恐怖片。
小混混和富家女的故事也是老港片的套路了,婚姻是女性阶级跃升的手段,小混混终究走向毁灭。阿郎的故事可算是天若有情的后续。主流价值观总是希望男女主能破镜重圆,而现实世界却往往过去之心不可得,因此人到中年的阿郎还是要再毁灭一次。多少是受困于中国人太热衷于团圆的形式,希望将来有真正“一国两制”“高度自治”的亲密关系。
时代大不同。现在多半不会信服一个飙车坐牢的小混混能和职业的赛车手同台竞技。《飞驰人生》都得是有污点的前赛车手逆袭,不会是裸露的古典人性对抗高科技车队。韩寒曾写过一篇文章说不要拿自己的业余爱好试图去挑战以此为生的职业人士(虽然他拍电影的这份爱好一上来已经超出不少职人,可见此行业混乱),而在本片所描绘的那个年代,是不少业余爱好者靠勇在往专业化转型的黄金时代,电影电视行业也是如此——规则尚未明确,大批新人涌入,边做边学,时代处在上升阶段,阶层的流动也是可能——地盘工人攒攒钱也有是机会买楼的。
说起这个就不得不提两部根据hk网文改编的短片,一是《公屋·居屋·私楼》,一是其后续《世伯后传》,后传里世伯自陈是给《阿郎的故事》周润发做翻车替身从此落下残疾的那代人,恰恰可以看做是阿郎如果活下去,晚年的境况——沉默的男人。
不记得是多少年前,我看这个电影,大结局的时候,我哭得不成人形
周润发塑造的这个浪子让人看了就无法忘记,年轻时的放纵疯狂、出祸后的沉默和悔改都被表演的淋漓尽致。
很俗套的故事,但是不讨厌
乌溜溜的黑眼珠和你的笑脸,怎么也难忘记你容颜的转变。ps,认识"你的样子"就是因为小学时候看过无数次阿郎的片尾曲,那个烈火中的眼神印象太深了。
爱上浪子就像爱上大海,汹涌澎湃一望无际痛快并存。
都说浪子回头金不换,那么能拿来交换的只能是性命。
孤独的孩子,提着易碎的灯笼。
最后5分钟的感动
当年感动得不行.
张艾嘉坐在周润发的小摩托后面,《恋曲1990》响起来的时候,太让人泪飚了。
当《你的样子》渐渐响起,眼泪就止不住了~~
杜琪峰34岁拍了这个电影,那一年,是1989。今晚,竟然,我是第一次看。不哭,几乎不可能。罗大佑的歌,是最催泪的子弹,最治愈的药。那个时候的香港电影,真是窝心温柔又浪漫逍遥,不怪那时的少年人,都看着港片学做男人。看这种电影的时候,你会觉得自己也是个好人。你以为这很容易,这种好转眼就没。
当放荡不羁的飚车浪子变成了久经生活沧桑的父亲,周润发对底层小人物的深谙,使《阿郎的故事》既有着年少的青春爱情,也有着支离破碎后的亲情羁绊, 那令人意外的悲情渲染,诚然稍显突兀,但一曲浪子悲歌,确也道尽了世间的悲欢离合。
张艾嘉巅峰时期的好作品。内容俗套但看到最后你会发现自己早已热泪盈眶。
《恋曲1990》、《你的样子》……
我不知道如果没有这个令人潸然泪下的结尾,我会给这部电影打几分。但是它有,我也确实被感动了泪流满面,那就五星奉上。
话说徐娇真的是星爷按着黄坤玄的样子选出来的?
结尾比较突兀,人物都很理想化。就是浪子回头金不换嘛。还是值得一看的,不过一直觉得那个时候讲的故事都好简单
这部电影,最后一幕,当发哥饰演的阿郎,骑着赛车最终冲向终点,却终究因伤势太重,事故爆炸的时候,在场所有人所表现的那种情感张力,那种悲伤,至今仍旧记忆犹新。或许杯具总让人难以忘怀。浪子回头金不换,但有时却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黄坤玄的戏自然的很,恰到好处的好。剧作上写父子情,写浪子回头金不换都非常好,发哥的演绎真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