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部电影之前,我并没有看过预告片和资料,只是单凭电影名字猜测这可能是一部歌颂我国地大物博的动物纪录片,但怀抱着能在大荧幕看到熊猫滚滚的期待,我还是选择了买票进场,结果没想到,这部片子成了我第一部哭的稀里哗啦的动物世界。
电影一开始,随着镜头在广阔原野缓缓推进,我产生了一种还在上海迪士尼完《飞跃地平线》的错觉,在迪士尼的镜头下,每天传说在雾蒙蒙的钢筋水泥里的我,突然发现自己都快忘了,这个世界还有云和天触手可及的地方,还有清澈见底的河流,还有自由奔跑的生命……
整个纪录片的内容是在周迅的旁白里慢慢推进的,纪录片通过春夏秋冬的时间轴和不断转化的地理空间讲述了雪豹、熊猫、藏羚羊和金丝猴四种动物的故事,每个动物都选择了特定的代表,展现出动物的家庭生活……
一开始看到这种设定,我内心是拒绝的,人类尝试永动物的视角来解读动物难免武断且煽情……在这样的片子里我期待的还是更多真实而本能的动物故事。
然而随着剧情的不断推动,我被深深的吸引了,雪豹妈妈为养育孩子不断抗争,熊猫妈妈在孩子的独立与不舍中挣扎,藏羚羊妈妈在一路迁徙的旅途中小心翼翼保护孩子,还有因为被父母忽视而离家出走的金丝猴……
你当然可以说这是拍摄者故意的煽情,但是在这些动物的眼神里诉说的情感我无法视而不见……
然而这部作品的成功在于,这又不是一个贩卖温情的故事,没有一味的展示美好和想象中的世界,有动物之间的搏杀,血淋淋的撕咬和让人难过的死亡……
每一个细节都告诉你,这个世界真实的模样。在这些残酷背后,是一个动物母亲为了孩子和另一个母亲的搏杀,是一个母亲送走成年孩子的难过,也是独立的小孩面对世界的坚强……
那么这个世界真实的样子到底是什么呢?
周迅的旁白又给了我们很好的注解:“在这个广袤无垠的世界上,每一个生命都是动人的音符……这个世界既有温情也很残酷……我们在这里出生,在这里逝去,又在这里重生……周而复始……”
所以,当你开始嘲笑“在世界中心呼唤爱”的矫情的时候,能不能不要忽略了,其实在我们的本能里,其实是有爱这样东西的……
它不仅仅存在于动物后代繁衍的自然情感之中,站在生物链顶端的我们也有……
周一我们又将回到凶猛残酷的城市森林里,那里的搏杀不逊于在自然中无依无靠的动物,但是我们也仍然要记得一件事情:这个世界上,爱与残酷同在!
影片里显示,带孩子在动物世界普遍是雌性的职分,雄性通常在交配的季节一结束就撒手不管了。有些雄性甚至不养家,更不用提对家庭的忠诚。成年的动物挣扎在生存线上,根本没有去照料年老的父母。乌鸦反哺,鸳鸯戏水,有,但肯定不总是这样。
人类逆天而行,或许已经慢慢脱离了自然的本意。婚姻中的男性要体贴自己的妻子,分担带孩子的任务,还要抵御滥交的诱惑。女性养育孩子的同时还要体贴丈夫,同时也要对抗自身的情欲。选择独居生活的个体,积年累月地和官能的减弱对抗,等待合意的伴侣,或为了宗教或其他并非物质的追求终身禁欲。在生存竞争中失利的个体,也能取得一定的保障,不需要横尸旷野,让丹顶鹤把自己的灵魂带走。
人从出生起就接受教化,用区区的几千年去对抗百万年上亿年,一次次树立又推翻“真、善、美”的标准。人从生来就处在迷惘之中,又在困惑中死去。在一生中无数次奋起,想要拥抱完满。然而这短短的几十年甚至百年太短暂,几无可能。通过回望几代人的挣扎,才可知在逆天的路上已经走了多久。
探索自然和动物,也是人世的风景。
好看!【暑期档的一股清流】但是排片和宣传都很少,如果你喜欢《鸟的迁徙》《帝企鹅日记》这类记录片,这部由迪士尼自然出品的片子绝对值回票价。剧情导演是陆川,但是拍摄和现场导演都是英国的团队。画面精美,简单的剧情,生命轮回的震撼,配乐让人感动。主角集齐了功夫熊猫里的,熊猫,雪豹,金丝猴,藏羚羊,丹顶鹤,尤其是丹顶鹤,中国赋予仙鹤的象征意义,在影片中虽然是配角,但是起到了承接“生命轮回”这一剧情的作用。不喜欢纪录片的别看了。配音是周迅,虽然不是很差,但是应该有更好的,但是为了票房,还是周迅吧。【泠影评】
文/黄若菲
昨天有两部电影同时上映,《我们诞生在中国》当日票房刚过500万,另一部,当日票房已接近5500万,再看豆瓣电影的评分,《我们诞生在中国》评分8.2,另一部,评分5.4,不知道万达家少爷的客串演出,对于后一部影片在万达院线的排片是否有影响,不过显而易见,大多数电影观众荷包里的钱,又去支持了一部烂片。
烂片这个词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启用的?已经没有什么印象了,只是记得,我参与撰写过《北京晚报》的《2010年飘过的国产大烂片》,当时我们光影栏目的QQ群集体选举,还只凑出了9部,如今如果再写当下的烂片,可能每个月评出10部都没什么问题。
那么,这么多烂片究竟是从哪儿来的呢?
有人说,市场需求决定了生产导向,是观众爱看,所以才有了这些影片,事实真的是如此吗?电影的制作方只是生产商,产品要想和消费者见面,是需要通过在院线排片来实现的,这就好比你生产的是一种专卖产品,必须在专卖店才能出售给消费者,那么产品销量的多少,就是由专卖店来控制的,电影票房就是如此。
除了某些定向观影的观众,大多数目的性不强的观众,是把看电影当作日常的休闲活动之一,在休闲的时间里,在热闹的街区,选择一部合适的电影来观看,是最常态化的电影消费模式。如果你的排片无法安排在休闲的黄金时段,也无法进入热闹街区的电影院,那么普通观众能随机选择到这部影片观看的可能性是非常之小的。相反,如果在热门影院的排片在黄金时段,场次又多,不管多难看的电影,票房也不会太差,只是看的人越多,口碑越差而已。
但是,这又怎样,至少票房上去了,钱赚到了,口碑算个球,日子一久,烂片一多,大家早就会把所谓的口碑抛到脑后,下次还是找热门IP,凑几个鲜肉明星,搞一些特技效果,记住一定更要3D制作,照样赚个盆满钵满。
票房反映出来的,并不完全是真实的市场需求,而是经过加工的市场需求,拍电影毕竟是商业行为,好片如果不赚钱,人家还会继续拍吗?我觉得这个问题可以问一下郑钧,《摇滚藏獒》据说成本是3.34亿,最终的票房呢?不到3000万吧,这还是郑钧动用了这么多年积累的人脉关系,还有华谊兄弟参与制作与发行,面对院线封杀、排片不足造成如此惨淡的票房,作为原著作者的郑钧说他不会下跪,他会竖中指,这只能说是中国电影创作者的悲哀。
朋友看了我昨天写的影评,打算今天去看,却发现我昨天看这部电影的影城,昨天显示今天还有排片,而今天,它已经从排片表里消失了!
排片少,已经是先天不足,《我们诞生在中国》能够做的,就是依靠口碑宣传,把随机观众转变为定向观影的观众,希望大家能走进电影院去支持这部影片,首周票房将有部分捐献给世界自然基金会用于动物保护,是的,我们无法改变排片,但是我们能够改变上座率。
有幸在8月7日参加点映。当下感动不已,回来做了一番搜索,去了解背后的故事。观影后心头汩汩热血,在搜索之后冷却下来,突然陷入到两难里。动物们本身足够可爱,但电影工业拼接式的说故事方式,能不能被认可,令人感到很为难。去看了第二遍,还是觉得应该来说两句。
坐在影院里,看恢宏画卷徐徐铺展开来,壮阔斑斓的自然,雾岚天光,山脊河川,大美不言。作为近纪录片的《我们诞生在中国》,就如同预告片里预告的那样,用它史诗般的美丽,徐徐道来,在春夏秋冬四季轮转的时间里,雪豹,川金丝猴,熊猫的三个故事。
我想,应该没有人能够抗拒开篇雪豹的画面。凛凛的风,漂亮而威风的大猫,在山石之巅,远远地逡巡,盘桓,休憩。那条在岩石缝隙间穿梭时确保身体平衡的毛茸茸大尾巴,与身体等长,静止时慵懒地来回扫拂。它的瞳孔并非是猫一样的针型竖瞳,反而是圆圆的,这令她显得有些温和的呆萌。我和友人小声地开玩笑,这大概就是正派主角的脸吧。
故事也确实是这样展开的。独居动物的雪豹妈妈,抚养两头幼年的小雪豹,严苛的生存条件,矫健灵敏的猎物,虎视眈眈的入侵者。孤独,强大,美丽,脆弱,守护,非常的正面。
当看着雪豹从岩壁缝隙间款款而来,青藏高原海拔四五千米的雪线,生存环境之严酷,随着她优雅而蕴藏力量的步伐,风刀霜剑一般袭来。身为食物链顶端的生物,雪豹是在自己领地上至高的猎食者。但她却从不因此被优待。或许换一个角度说,正因为她身处食物链顶端,需要面对的是比食物链上任一环节的生物更严苛的生存条件。
从观者的角度来说,记录者只需要诚实地纪录下来,生活的本身已经足够惊心动魄。但从电影制作者的角度来看,或许多一些波澜,最好“是一只成年的雄性雪豹,谈一场恋爱”(来自陆川的访谈),会令这部电影的元素更丰富,更照顾到各层面受众的趣味吧。而到最后,得知雪豹妈妈的故事,其实是由多只雪豹的镜头素材拼接起来,我的心情却再也不能像第一次看的时候被打动。
我们当然很清楚,要在银幕上呈现真实的故事,需要比现有的350个小时的电影素材数倍的画面和材料,以及不止数倍的坚守,观测,追踪和拍摄。在我看来,事先写好的故事大纲,再将素材填充进去,是类似于投机取巧的作弊。但或许这部并不定位为纪录片的故事片,在创作者眼中,是像创作《狮子王》这个故事一样,由骨至血,一点点丰满起来,不同之处只在于,一个用的是镜头,一个用的是画笔。
我问自己,为什么不能接受这样的创作方式呢?最后犹豫了一周,得出的结论是,因为当动物们通过镜头的方式被呈现时,被期待所看见的故事,就应该是真实的。或许会平庸一些,但必须是真实的。
况且,真实,就真的等于平庸吗?
就雪豹一族为例。因为身边不乏从事野生动物保护事业的朋友,所以对野生动物的生存境况多少有些了解。大概许多人都不太了解,尽管雪豹是生于中国长于中国的物种,但野生雪豹保护第一人,是名叫乔治·夏勒的一位美国动物学家。1971年,也是夏勒老爷子的长期追踪观测,才拍到了有史以来第一张雪豹的照片。今年他83岁了,又重回玉树高原,再次跟随雪豹的步伐,展开观测。同样也是他,是自1939年以来第一位考察野外大熊猫,藏羚羊的西方人。
追随着夏老爷子的科考报告,我才算是真正比较科学地学习了野外动物保护的知识。
因此,在看雪豹的故事时,我脑海中一直想到的,是因全球变暖上移的雪线,导致雪豹注定被压缩的生存空间,食物紧缺之下必然带来的同类相争,这些都是息息相关的。人类纵情地挥霍,是以这样漂亮的生物种群不断退让直至无路可退作为代价。
很多时候,我们会忘记这一切。因为我们,早已经在社会自然分工里,形成了最庞大最具有话事权的独立族群。依赖着智商和社交行为,我们和丛林里的生物的关系,就如同平行空间一般被割裂。野生动物不存活于我们的日常概念里,如此的陌生,鞭长莫及。
但你再看回他们的每一个画面,无需解说,无需诠释,动物凭着本能依旧用宇宙和自然赋予他们的步调,摸索着时间河流的波纹,自我调整。若没有人为的干预,他们会按照历史赋予他们的任务,感应着气压,气候,进化成自然需要的一个环节。
他们是神给人类的启示,课题,以及答案。
曾在果壳上读过一篇文章,名字叫做《如果连熊猫都不能拯救,我们将一无所有》。阅读前的第一观感是,标题党。但看完之后,心悦诚服。
“演化生物学家斯蒂芬·古尔德说,熊猫的身上展现了“过往历史对不完美现实的奇异掌控”。它的身上带着太多过去的食肉特征,它的全部生活方式都是对这些特征的妥协。但是,它活下来了,而它同时代的许多动物却没有;它虽没有食草的肠道和菌群,但它赢得了时间。它是一个矛盾的奇迹。如果再给它几百万年时间,它也许也能获得食草动物那样的完整消化系统;再给几百万年,它也许能诞生一个全新的庞大类群;再给几千万年,其中甚至可能出现智慧生命。的确,每一步的概率都很低;但是生命演化到今天三十八亿年,哪一步不是这样走过来的呢?如果我们回到六千五百万年前,谁能预料到那些在恐龙阴影下逃窜的小小动物将成为今天的我们呢?”
这是从这篇文章里摘出来的原话。言简意赅地说,熊猫经历了如此漫长而难以想象的演变,成为了食肉目里唯一的素食主义者。但熊猫的濒危不是因为大自然放弃了它,是因为人类的干涉。如果适应能力这么强,也已经凭着强大适应力生存了几万年的物种,到今天我们都保护不了,那人类还能拥有什么呢。
同样,那位作者,写过另一篇文章,叫做《芝加哥的海浪与牡蛎》。看不见的潮汐与海洋,被自然用春秋笔法,写在了千里之外的牡蛎身体里。潮涨潮落,一呼一吸,牡蛎的身体机能里,自有一片海。牡蛎带来了海。
很多人都说,这是科学的浪漫。对啊,这就是科学的浪漫,自然的浪漫,也是这个我们一直试图摸索却从来还是不得而知真相的世界固有的美丽。
而动物们,野生动物们的意义也正在于此。他们存在,才能提醒我们,在傲慢的人类之外,这个世界是如此的宽广,不可思议。
老爷子的访谈里,有一段对于保护雪豹的意义。
“我们需要引起人们对雪豹的关注;雪豹既是一种美丽的大猫,又是它所在的群山和环境的象征。如果你保护了雪豹,也保护了它的猎物——比如喜马拉雅麝和岩羊,与此同时也就意味着你保护了整片森林。就算有人住在这片区域也没关系,他们只要意识到了这些生物,行为也就会改变。如果你开展一个保护兔子的项目,没人会注意你的;但是雪豹的话就会有。人们认为雪豹很美丽,有来自内心的感情牵挂,这正是我们所需要的。只有人们真心对它有感觉的时候,科学才能派上用场。”
所以,感谢他们如此的可爱,感谢雪豹的优雅和脆弱,感谢熊猫的憨厚与可爱,感谢金丝猴的淘气和活泼。他们的萌,他们的美丽,能够引起所有人对动物的共情,然后人们或许因此会回过头反思自己,收敛自己不必要的贪婪,谦和一些。至少我自己是这样的。
在2014年年底,我曾经到雅安的熊猫保护基地做志愿者。山里天气很冷,志愿者住宿楼挺简陋的,依稀记得第一天回到房间脱下鞋子,满脚是血却毫无知觉,是被冻裂的。但那一周时间里,我一直感觉特别幸福,哪怕只是做着最简单的工作,给熊猫的房子打扫卫生,挑选食用竹子,切熊猫蛋糕,给他们喂食,给他们铲铲屎。
我承认这中间确实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沉浸在做一名滚滚铲屎官的虚荣光环里。但一些近距离观察到的画面,却是真实地令我更喜爱这种生物。例如,熊猫妈妈怀抱着刚生出毛发的熊猫宝宝时,是多么的爱不释手。中间有一个小瞬间,她放下了宝宝到一边进食。尽管我们偷偷摸摸地尽量减低自己的存在感,熊猫宝宝还是敏感地察觉到了外人的存在,嗷嗷地又微弱又生气地叫了起来。熊猫妈妈立刻放下竹子,到栏杆外转了一圈,保育员哥哥说她这是在示威。然后她回到宝宝身边,一把捞起抱在怀里,还抓起竹子试图隐藏起她的宝宝。宝宝立刻乖乖地安静下来,像是突然再也没有别的事情可以威胁到它,因为它就在妈妈的怀里。
那个瞬间,任谁,都不得不动容。
所以,我不苛责电影制作的方式,毕竟客观条件是有限的。我仍然感激,电影把动物们的可爱和脆弱都展现在世界面前。但是,除此之外,我更希望,下一次,请务必一定要有下一次,就让我们,看看真实的动物们,好吗。
以下附上文中提及的几篇文章链接,希望对雪豹和野生动物有兴趣的人有一点点帮助。倘若多一个人看,也算是,我曾为了野生动物们,做过一点点的小事情。
1. 《【果壳网专访】乔治·夏勒:若我是老虎,请别拿枪指着我》
作者:Ent
链接:
http://www.guokr.com/article/441005/来源:果壳
2. 《如果连熊猫都不能拯救,我们将一无所有》
作者:Ent
链接:
http://www.guokr.com/article/441603/来源:果壳
3. 海洋和牡蛎
这是从Ent的微博上看来的,ID:Ent_evo 。
3.7星。1.与其说是纪录片其实不如说是剧情片。2.家长朋友与其带小朋友去动物园都不如去看这部。3.为了小朋友着想,周迅旁边贯穿全场。作为大人,我只想问“你累不累?”4.周迅的声音适合走赵忠祥风格而不适合卖萌。5.为啥不找赵忠祥?6.幕后人员很辛苦。6.本片整体水准更像是精编版的《动物世界》。
万物有灵且美:淘气的金丝猴,呆萌的熊猫,敏捷的藏羚羊,神秘的雪豹,最后用中国传统意向代表灵魂的丹顶鹤串起整个片子,真实美好。美到极致的摄影与风景,可爱的动物演员。周迅用她独特的旁边告诉观众,自然壮阔万千,死亡不是终点,生命是个轮回。电影是好电影,故事也好,只是排片太少,可惜了。
野生动物拍摄团队的活儿好。只要拍下来,基本上就不会太差。陆川的工作不过就是把素材串成一个有点情节的故事。几种动物有非常浓厚的政治象征:丹顶鹤象征传统中国,大熊猫作为国宝自不必说,藏羚羊雪豹代言中国边疆,金丝猴象征对环境保护多样性的承诺。故事编排和配音还是低幼化针对孩子的。
也不知道达娃最后是不是死掉了(美版结局说是死掉了,中国版那一段周迅没有配词),好难过哦,感觉电影可以改名为:《中国悲惨的单亲妈妈们》。
算得上七八月烂片之中的一股清流。支持这样的片子多进影院。宁可看雪豹趴那一小时也比国产烂片强。
觉得旁白太吵太聒噪了,人类给动物脑补附加上了太多内容。然后访谈陆川说旁白词是他写的。。嗯。。你还是去拍九层妖塔吧。。。。虽然没觉得周迅有多好,但是总感觉她被你坑了。。
3.5吧 空镜很美 迅哥旁白很有趣 羡慕她未来是孩子 但是这个不算纪录片吧 更多的是导演对动物行为的一种感情解读“我们都是看周迅电影长大的 我们作为年轻导演都非常喜欢周迅老师2333”
想法挺新颖,也挺好看的,但我更愿意看无剪辑、无修饰、无旁白的纯正实录镜头。
冬去春来,生命更替,这些美丽的动物都是中国独有,觉得特别骄傲珍惜。每次看到中国的纪录片都坚定了要走遍祖国大好河山的信念,感谢老祖宗给我们留下了这么一大片土地,包含各种自然奇观,也感谢有这么一群可爱的人记录下这些美妙。这部影片我觉得旁白用专业人士可能会更好,还有我鹤镜头太少了555。
太适合小盆友了。周迅配音真好
特别棒的一部纪录片熊猫,雪豹,金丝猴,丹顶鹤,四种诞生在中国的珍贵动物,配以人性化的内心活动和旁白,别有一番趣味本来觉得周迅的声音不好听,但配合影片来看,却意外和谐
雪豹部分最厉害,红外相机拍到雪豹尚且很难,电影居然有这么多连续清晰的镜头,最多同时拍到了7只。大量素材理出了三个清晰的故事线,又不过分追求戏剧性。出电影院想去扎龙看丹顶鹤。
一度落泪
外国人听得懂的中国故事从来不缺素材,缺的是会讲的人
这种题材值得推广,老外提到中国都是恶劣天气、不文明的民族、到处都是乌泱泱的人,根本没人在乎我们有多流弊的自然风景。
如果把周迅换了就完美了
用拟人的手法讲述了四种动物的春夏秋冬又一春,符合迪士尼全家欢的诉求,拍的也是美美哒。但以纪录片而言,多种动物拍的太散,不如老实讲一种来的实在,雪豹拍的最好,大自然和生存就是这般残酷。而丹顶鹤也只起到了“轮回”的客串身份。周迅的解说并不觉得生动,怀念赵忠祥老师。
不针对导演,不对比BBC。我只是不想看电影院里整天上映着垃圾情爱,低俗青春,不入流的警匪惊悚…中国很美,动物很纯粹,不是超级英雄用彩蛋圈禁人,夜里十一点半看到结尾滚动的致谢却没有人想要赶快离开,心灵旅程。
很棒的中国动物类纪录片,周迅的声音完美契合这部电影,可惜当初排片少,知名度也低,看完之后有种不一样的感动,这是陆川近两年拍的最好的作品(我认为),希望自己能写个长评
雪豹,藏羚羊,大熊猫,金丝猴,丹顶鹤,这才是国人更应该炫耀的宝贝,这是看《疯狂的动物城》《奇幻森林》不能带给的怡情又怡心的真实感觉“生生不息,生命轮回”